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长征》5 篇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长征》5 篇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长征》篇10教学内容:11课《长征》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了解课文所赞扬的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启发法讲授法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学生质疑。

(2)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只等闲(3)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4)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5)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6)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2、学习颔联。

(1)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2)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

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走:滚动;泥丸,泥球。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3)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

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5)讨论归纳: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

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

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

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

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

体会思想感情。

4、小结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5、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标要求】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教学目标】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新课导入】教师:(播放《长征》,展示材料及图片)材料一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材料二前四次反“围剿”是根据毛泽东指定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灵活出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数据,并结合材料二,你认为中央红军能取得反“围剿”的胜利吗?请说明理由。

学生:(讨论)前四次反“围剿”是根据毛泽东的避敌主力、击其虚弱、大步进退、寻机歼敌的作战的方法,采用游击战和运动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取得了胜利。

教师:(展示材料)材料“御敌于国门之外”“不让敌人侵占寸土”。

——博古、李德教师:(说明)“御敌于国门之外”是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战胜敌人。

教师:博古、李德等人不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导致红军损失惨重。

经过广昌一战,红军又伤亡五千六百多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北大门被打开了。

之后,敌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内部进攻,直指中华苏维埃政府首都瑞金。

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硬拼硬打、不计成本的作战方法(冒险主义错误),结果一败涂地。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长征。

二、力挽狂澜万里行——长征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标记长征开始的时间、出发地等基础知识)教师:(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教师:请大家结合地图,讲述长征前期的军事行动。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能够对长征过程中所经历的重要事件进行了解,同时可以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以及长征胜利的意义。

2.技能目标:需要保证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同时还需要进行历史内容的概括与整理。

3.情感目标:让学生能够对长征精神进行学习,同时具有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遵义会议、胜利会师等相关事件。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构建教学情境多媒体大屏幕展示《七律·长征》文章内容。

1.要求所有学生一起朗读这首诗,并且在课堂中讨论这首诗所讲述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2.课堂提问,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长征?自己对长征的印象是什么?3.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教材的阅读,并且说一说长征所发生的历史背景。

4.教师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来进行电影《长征大会师》的片段播出,并且让学生进行认真观看。

学生观看之后,需要进行电影片段的讨论,说一说学生的观后感。

5.课堂教学内容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节课程,一起去了解长征的整个过程,对它的重要事件进行分析,看一看当时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

二、课堂教学互动(一)战略转移1.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性转移,那么请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长征?2.在长征的过程中,刚开始有多少人参与长征?3.博古在长征的过程中具有怎样的决定?在关键时刻,是谁改变了原有的战略方案?(二)遵义会议1.仔细阅读教材,总结遵义会议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并且对遵义会议的大致内容进行总结。

(遵义会议于1935年1月份展开,主要是对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思想提出纠正。

同时确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被选取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同时对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进行罢免,并且由毛泽东、周恩来和王稼祥共同进行军事指挥工作的开展。

)2.说一说遵义会议的意义。

(遵义会议的开展能够正确进行长征战略的确立,毛泽东同志能够成为党中央的领导之一,挽救了整个革命,是历史的一种重要转折。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的精神。

难点: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的精神。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有三块内容: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这三块内容紧密联系,展现了红军从被迫长征到取得长征伟大胜利历时两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教材首先阐述了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

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这是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长征初期,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损失惨重。

在危急时刻,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红军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并召开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过雪山、草地,进行了一系列出色的军事作战。

红军战士展现了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最后,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出色指挥下,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最先完成了长征,到达了陕北吴起镇。

中国工农红军远征 精品教案

中国工农红军远征 精品教案

中国工农红军远征精品教案一、背景介绍本教案旨在介绍中国工农红军的远征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帮助学生了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的远征历史和背景;2. 掌握中国工农红军远征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3. 理解中国工农红军远征对中国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内容1. 远征起因和背景: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对敌斗争需要;2. 远征路线和行军过程:长征开始、穿越艰苦的山区、战胜各种困难;3. 远征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遵义会议、红军长征胜利;4. 远征的意义和影响:坚定了共产农民和工人。

四、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远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2. 视频资料展示:播放相关纪录片和影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远征历史;3. 小组合作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加深对远征意义和影响的理解。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问答: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对远征历史的理解程度;2. 小组合作作业: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完成远征历史相关问题的讨论和撰写,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3. 个人写作评估: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对远征意义和影响的文章写作,评估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笔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科书:提供基本的远征历史知识;2. 图书馆:提供相关的历史书籍和资料;3. 视频资料: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关纪录片和影片;4. 互联网资源:提供丰富的远征历史资料和图片。

七、教学时长本教案的教学时长为两个课时,每个课时为40分钟。

八、教学反馈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和作业评估,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对远征历史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中国工农红军远征精品教案》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农工红军长征 精品教案

中国农工红军长征 精品教案

中国农工红军长征精品教案中国农工红军长征精品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对中国农工红军长征历史事件的教学,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理解这一重要历史时期,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感。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农工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掌握中国农工红军长征的基本经过和主要事件。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情感认同。

教学内容1. 中国农工红军长征背景介绍。

2. 长征开始和经过。

3. 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4. 长征对中国革命和中国的影响。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工具展示相关历史资料。

3. 小组合作,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背景,激发学生对长征的兴趣。

2. 介绍中国农工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3. 分组讨论:分成小组,根据提供的资料进行讨论,并进行小组展示。

4. 教师补充: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补充和指导。

5. 学生总结:学生总结长征的基本经过和主要事件。

6.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批判。

7. 学生反思:学生对本节课的研究进行反思和总结。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展示的内容准确完整。

2. 学生互动讨论时表达思想清晰。

3. 学生的总结准确反映了中国农工红军长征的基本经过和主要事件。

教学资源1. 相关历史资料的图片、视频。

2. 提供给学生的参考资料。

3. 小组讨论时使用的小组展示工具。

参考资料1. 《红军长征史》2. 《中国农工红军长征影像史料》以上是《中国农工红军长征精品教案》的基本框架,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适度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相信学生们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和理解中国农工红军长征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01
02
03
毛泽东
在长征中发挥了重要的领 导作用,指挥红军取得了 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周恩来
在长征中担任重要职务, 为红军的胜利作出了巨大 贡献。
红军小战士
在长征中表现出顽强的毅 力和不屈的精神,留下了 许多感人的故事。
03
长征的意义和影响
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保存了革命力量
长征使中国工农红军得以保存下来,为抗日战争和后续的解放战 争积蓄了力量。
宣传了革命思想
长征途中的宣传活动,使革命思想深入人心,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 国热情。
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
长征的成功,使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扩大到全国范围,为后续的革 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中国共产党的意义
增强了党的组织能力
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面临巨大的困 难和压力,但依然能够团结一致,克 服困难,这极大地锻炼和提高了党的 组织能力。
精神支持。
长征途中的宣传活动,扩大了中 国共产党的影响力,增强了世界
人民对反法西斯战争的信心。
长征的成功,为中国抗日战争的 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为世界反法 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04
长征的教训和启示
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
总结词
在长征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着核心领导作用,确保了红军的团结和统一 行动。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案)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引言 • 长征的开始和过程 • 长征的意义和影响 • 长征的教训和启示 • 结语
01
引言
背景介绍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 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 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 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 进行长征。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属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时期”的内容。

在整册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一历史事件在中国革命史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是一次伟大的壮举。

长征的胜利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巧,阅读史料的能力,分析地图的能力。

对于本节课,学生在课外可能有一定的积累,授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团体合作,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根据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以及国民党的“围剿”,分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

(唯物史观)2.观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珞线示意图》,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历史事件。

结合课本文字,小组合作绘制长征路线图。

(时空观念》3.通过播放视频《遵义会议》,了做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通过观看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感人视频,讲述红军长征故事,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感悟革命先烈们不畏艰举、勇于献身的长征精神。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长征的经过和意义;2.遵义会议教学难点:感悟长征精神教学学法教法: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讲授法、创设问题法学法: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史料分析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听爷爷讲红色记忆》走进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学习新课讲授: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展示课堂结构,分成四个篇章讲解。

一、《兵临城下突围败一一长征原因》(一)出示图表分析中央红军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二)小结归纳: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由于博古、李德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理解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十送红军》
提问:这首歌曲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红军长征)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红军长征的史实。

由歌曲导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一)战略转移和遵义会议
1.出示材料:
材料一:从1928—1930年,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全盛时发展到30多万人。

——岳麓书社高中必修一
材料二: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进而向华北进逼,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断沦丧。

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步
步退让,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岳麓书社:高中必修一
材料三: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红军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发动的四次“围剿”。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教材
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红军的壮大,成了蒋介石的心腹大患,不顾国难,却积极围剿红军。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正确指挥,红军前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

出示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情况
2.第五次反“围剿”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失败原因有:主观上,博古、李德等人错误的战略战术;客观上,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

出示“相关史事”
教师总结: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掌握长征开始的原因、时间、出发地点、人数
3.结合地图掌握中央红军在长征初期的行军路线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要根据地(瑞金)出发→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弃湘西改向贵州→强渡乌江夺取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教师提问:红军在长征初期军事上的形势是怎样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红军冲破四道封锁线后为什么改道贵州?
(长征开始时红军在军事上出现很大失误,红军渡过湘江时,人员损失过半,只剩三万多人,如果依然按博古、李德等人的计划前行,正中国民党下怀。


4.遵义会议
列表归纳遵义会议的相关问题
时间:1935年1月,贵州遵义
内容:①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③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探讨: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结论: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事务,是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从而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指向成熟的标志。

(二)过雪山草地
总结红军后期的长征路线:
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展示地图演示长征路线,同时出示相关图片。

出示材料,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恶劣的自热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缺衣少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两次会师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和红四方面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

2.长征胜利结束
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3.长征胜利的意义
出示材料:
材料一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材料二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在中将以上的254名将帅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占总数的87%,其中:元帅9位,大将8位,上将48位,中将157位。

——《数字看长征》
两则材料说明长征的胜利有什么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展示:
七律·长征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什么精神?
以苦为乐、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讨论:今天如何弘扬传承长征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三、课堂小结
长征是人类为了传播理想进行的不畏牺牲的伟大远征,千万民众跟着共产党人穿越中国国土,他们坚信路的尽头就是一个崭新的中国!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为传播理想进行的远征。

红军的长征已经成为历史,但是长征的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长征精神是我们党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是全国人民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

人生也好比长征,人生就是一次一次的突围,我们要心怀自己的梦想,勇敢,坚韧的走下去!【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