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第四章不同动机犯罪人心理

合集下载

《犯罪心理学》 课程介绍与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 课程介绍与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课程简介课程内容:《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学科。

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选修课。

主要研究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犯罪心理机制和结构,犯罪的动机与行为,不同主体犯罪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群体犯罪心理,变态犯罪心理,犯罪心理的预测与预防等。

该课程是偏重社会科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综合学科,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案例教学的要求较高。

第二十一章罪犯心理矫治教学要求:掌握犯罪心理矫治的概念;了解犯罪心理诊断和治疗。

三、章节学时分配四、教材与主要参考资料教材[1]罗大华等.犯罪心理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参考资料[1]林秉贤.犯罪心理学纲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⑵ 刘邦惠.犯罪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Brief IntroductionCourse Description:Crime psychology is a subject that research the criminals"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that influence and dominate them putting crime action in practice, and that how it i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The subject also focus on the issue that how to refrain the humans' criminal action in the way of psychological .The subject is a required course. Its main content include that the reasons of how the criminal psychology formatted and why the criminal action token place, the mechanism and construction of criminal psychology and its' development, the motivation and action of crime, human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 and different type crime, crime forecast and prevent, and so on. This subject has strong theoretic and practice, students will have the chance of learning this knowledge with abundant real cases.《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1.1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学科性质1.2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1.3本书的体系构思教学难点: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犯罪心理学不同动机犯罪人心理

犯罪心理学不同动机犯罪人心理

犯罪心理学不同动机犯罪人心理犯罪心理学:不同动机下的犯罪人心理犯罪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了犯罪行为与犯罪者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犯罪行为中,不同的动机驱使犯罪者采取不同的行为模式。

本文将从犯罪者心理的角度出发,探讨不同动机下的犯罪人心理。

一、经济动机的犯罪心理经济动机是犯罪的常见动因。

对于一些因贫困、无业或经济压力巨大而感到绝望的人来说,通过犯罪来获取物质利益成为他们解决经济问题的手段。

这类犯罪者通常具有以下心理特征:1. 贪婪和自利。

犯罪者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贪婪和自利心理。

他们对金钱的极端渴望,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顾一切。

2. 社会排斥感。

这类犯罪者常常因为自己的经济困境受到社会的排斥和歧视,他们感到受到不公平对待,从而产生对社会的仇恨和反抗心理。

3. 风险意识相对较低。

由于这类犯罪者在经济上极度困顿,他们对犯罪行为的风险意识相对较低。

面对追求经济利益的机会,他们更容易被物质的诱惑所蒙蔽。

二、权力动机的犯罪心理权力动机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犯罪动机,犯罪者在追求权力、地位或控制感的同时,通过犯罪行为来实现自身的欲望。

这类犯罪者常常具备以下心理特征:1. 自傲和自大。

犯罪者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自傲和自大的心理。

他们认为自己比他人更具有能力和智慧,因此应该享有特权。

2. 控制欲望强烈。

这类犯罪者渴望在社会中发挥统治力量,通过犯罪行为实现对他人的控制。

他们对权力的渴望背后隐藏着对他人的操纵欲望。

3. 渴望公开认可。

这类犯罪者对外界的认可和赞美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相信通过犯罪行为来实现那些无法在合法渠道中获得的成就。

三、心理动机的犯罪心理心理动机犯罪者在犯罪行为中追求心理满足和情感上的宣泄。

他们的动机通常是由个人内心的痛苦、冲突或心理障碍驱使的,以下是心理动机的犯罪者常具备的特征:1. 内心痛苦。

这类犯罪者通常具有内心的痛苦,比如抑郁或焦虑,他们通过犯罪行为来暂时减轻心理痛苦,并在这过程中获得某种满足。

犯罪心理学第1、2、3、4、5章

犯罪心理学第1、2、3、4、5章
一、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 (一)天生犯罪人论 (二)体型论 (三)遗传论
1.双生子说 2.染色体异常说 (四)内分泌失调论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国外犯罪原因的学说
二、社会学的犯罪原因论
1.文化冲突论 2.社会异常论 3.亚文化理论。 4.标签论
三、精神病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一)病态人格论 (二)智力落后论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
犯罪人的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犯罪人反社会的 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是犯罪人进行各种犯罪活 动的基本动力,是犯罪心理结构的核心,也是最活 跃的因素。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畸形的观念系统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 导论
(二)研究以下课题 1.犯罪心理结构 2.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3.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 4.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5.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6.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 导论
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是一门交叉学科 (二)是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三)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 (四)是一门或然性学科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
(一)特定的气质 (二)消极的性格特征 (三)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 (四)不良的行为习惯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四、犯罪心理结构的心理背景 (一)犯罪人的心理状态 (二)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模式及形态变化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国外犯罪原因的学说
四、心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第四章犯罪心理学课件

第四章犯罪心理学课件
与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违法性认知有关
2023/12/31
第四章
39
应用篇
分类细化是理解犯罪决策模型的关键
从20世纪50年代起,许多心理学家和实务工作人员便开始提出 多种对谋杀进行分类的方法。
锚定效应的影响
➢ 决策的结果或目标值可能会向着初始值(锚)的方 向接近而产生估计偏差
➢ Cervone & Peake:事先的“锚”可以影响个体 对自己完成任务的估计,进而影响其在任务中 的坚持性
2023/12/31
第四章
25
(一)个体犯罪决策的编辑阶段
可得性启发式的影响
➢ 概率是由事件能够被个体想起的容易程度来加以 判断的
古典主义犯罪学 & 实证犯罪学 刑事古典学派:功利主义 & 报应主义 法律经济学 & 行为法律经济学
2023/12/31
第四章
21
二、期望效用理论的观点
只有在g>pf的情况下才会进行犯罪
➢ g:从犯罪中获得的收益, pf:预期的惩罚
(p为惩罚的概率, f为惩罚的强度)
所有的犯罪行为和可能的结果在任何一个犯 罪决策中都会得到考虑
放任式取向
无判断取向
2023/12/31
第四章
30
一、自信式取向
对个人能力、作案情境、风险控制持有乐观 态度,趋向于选择预案中可获得收益最大化 的选项
➢ 对个人能力的自信
• 丰富的犯罪经验、周密的计划制定、合理的人员分工、充 分的工具准备、情境的选择与控制
2023/12/31
第四章
31
案例分析
1999年12月至2007年1月,北京千万富商夏克明指使并 伙同其弟夏克治及杨辉、陶纯,残忍地将生意伙伴、夏克明 的情人、情人的丈夫及杨辉妻子等8人杀害,手段极其残忍 ,起因却仅仅是因为一些个人纠纷。而夏克明团伙多次杀死 自己人际关系圈的熟人而未被及时侦破的原因,在于他们犯 罪手法的隐蔽性。杀人之前,先在其他社区租赁民房,将被 害人诱骗至出租房后,杀人分尸。然后开车出北京城区,沿 途在河道、树林等偏僻地点抛弃尸块,通过不暴露尸源,掩 盖犯罪事实。

《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内蒙古财经学院《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Criminal Psychology课程编号:制定单位:法学系制定人:张志强审核人:制定时间:二零零四年八月犯罪心理学课程说明一课程内容概述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研究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该学科主要研究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揭露和打击犯罪的心理学依据等问题。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结论带有很大的或然性,因此,它的研究结果和预测只能使用或然性语言。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犯罪心理学,了解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和发展的一般因素,掌握犯罪人在不同犯罪阶段的心理活动特点,从而为预防犯罪、揭露犯罪和矫治犯罪提供心理学依据;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了解国内外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状况。

三教材《犯罪心理学教程》(公安部人事训练局编,群众出版社出版,2000年2月版)四课程适用的专业、年级犯罪心理学适用于文、理、工科各专业二年级以上学员五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2学分。

六先修课要求:刑法学七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属于广义犯罪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犯罪原因中的心理因素,与刑事侦查学等一起构成犯罪科学。

八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讲解式,结合一些案例讲解。

教学形式有课堂讨论、观看教学片等。

九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要求本课程属于考查课,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平时成绩(主要是作业和课堂讨论)占总评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80%。

由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构成。

十犯罪心理学教学参考书目录犯罪心理学课时安排表第一章绪论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要求学员掌握犯罪心理学的一般问题,掌握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章教学重点: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特征,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章--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PPT课件

第四章--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PPT课件

.
6
4、能力特征 具备某种作案能力和技能 5、个性特征 气质类型 性格特点 6、行为特点 行为方式多样化 行为手段技术化 行为目标和对象的特定性
.
7
(三)诈骗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 1、动机特征 追求财物 2、认知特征 认知水平 认知内容 3、情感特征 稳定性 内容 4、能力特征 观察力、适应力、模仿力、应变力
.
28
.
29
一、女性犯罪概述 (一)含义 是由女性这一特殊性别的行为主体所实
施的犯罪行为 (二)特点 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 犯罪种类向多样化发展 重大刑事犯罪增加 团伙犯罪突出 犯罪手段和行为方式趋于男性化
.
30
二、女性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动机特征
1、从动机起源看
2、从犯罪动机种类看
23
5、犯罪手段狡猾,现代化程度高 6、境内毒品消费市场已经形成 7、武装性
.
பைடு நூலகம்24
二、毒品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吸毒型犯罪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 1、动机特征 好奇动机 享乐动机 逃避现实动机 尝试动机 2、认知特征 水平 内容
.
25
3、情感特征 稳定性 内容 4、意志特征 两极性 5、个性特征 人格严重扭曲 6、行为特点 模仿性 顽固性 反复性
.
56
(二)计算机犯罪主体的行为特点 1.犯罪行为主体的低龄化。 2.犯罪行为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3.犯罪手段的高科技性。 4.犯罪行为具有连续性。 5.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
57
.
47
.
48
一、老年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矛盾 1、生理性退化与心理定势的矛盾 2、认识与情感的矛盾 3、自我评价和认识能力之间的矛盾 二、老年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动机特征 1、解除精神空虚的动机 2、享乐动机 3、性动机 4、报复动机 5、补偿动机

犯罪心理学第四章 犯罪心理的静态分析

犯罪心理学第四章 犯罪心理的静态分析

1、遗传因素与犯罪的形成
• • • • 家庭史研究,认为犯罪具有遗传性 双生子研究 染色体研究 收养子女研究
通过研究收养子女的犯罪情况与其生父母 和养父母的犯罪情况自己的关系,确定遗传与 环境对个人犯罪行为的影响 结论:生物遗传基因与环境都可能对犯罪 行为产生实质影响。
家谱分析
1916
遗传因素
其父有 神经质 143人神经质 36个私生子 41人性放荡
社会学213页)
第二节 心理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 需要、动机、信念、价值观与犯罪心理 • 气质与犯罪心理 • 性格与犯罪心理
一、需要和动机
• (一)需要 • 1、概念 • 需要是个体生理和社会的要求在头脑中的 反映。 • 缺失——不满足感 • 2、犯罪人的需要突出表现为对需要强烈程 度的失控及满足需要的方式与社会规范的 对立。
遗传
家谱分析
1877-1916
遗传因素
60人惯偷,占4.8% 30人私生子,占2.4% 7人杀人犯,占0.5% 258人犯罪 ,占20.6% 350人贫民,占27.9% 428人卖淫,占34.1% 40人性病患者,占3.2% 86人妓院老板和其他 类型越轨者,占6.9%
max家族 The Julies家族 到1916年,共有1255名后代 其中
性别
男性犯罪率明 显高于女性
性别影响 犯罪率和 女性易从家庭 犯罪方式 暴力的受害者, 转变为犯罪者
女性犯罪率呈现上 升态势,女性从配 角上升为主角。常 见的犯罪方式有投 毒、放火、诈骗等
大脑损伤者
• 大脑内部发生损伤或病变,易导致某
些不近人情的暴力、变态犯罪。 • 一些研究者认为,近90%的极端暴力 犯罪者有大脑缺陷。(《纽约时报》1985.9.17

最新7.不同动机犯罪的犯罪心理结构.ppt课件

最新7.不同动机犯罪的犯罪心理结构.ppt课件
贿等
“秘密窃取,冒险系 数小。” “不伤生,相对道 德,可以作为职 业” 不受年龄影响,可 以长期操作。
六、抢劫犯罪心理结构特征
• 1、抢劫犯罪的基本特征 • 抢劫时间不一:无淡旺季,一般节日前
后较多
• 抢劫方式多样,如飞车抢劫、守候抢劫、 跟踪抢劫;抢劫销赃一条龙
• 暴力色彩突出,容易进入消极应激状态, 变抢劫为杀人
目的或以性行为为手段达到其他犯罪 目的的犯罪行为,是一种侵犯性自主 决定权,伤害受害人精神和肉体的犯 罪行为。
二、性欲型动机犯罪主要类型
• 强奸罪 • 强制猥亵妇女罪 • 聚众淫乱罪 • 强迫卖淫罪 • 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
三、性欲型动机犯罪心理结构特征
• 1、认识方面的特征:歪曲的性意识 • 错误的性观念,追求 “性解放”、性自由 • 2、动机特征 • 满足性欲;性摧残的欲望;强烈的报复;
刺激好奇心理 • 3、个性消极特征 • 极端利己主义;自我辩解的态度;情感方
面缺乏同情心;软弱的意志品质;腐朽的 生活情趣
• 4、利用被害人的心理 • 利用被害人的恐惧和软弱 • 利用女性追求享乐的心理 • 利用女性有求于人的心理 • 利用某些女性的隐私和劣迹 • 利用女性患精神病
四、性欲型动机犯罪的行为特征
• 一、政治信仰型动机犯罪心理特征 • 1、认识方面 • 危害国家安全犯的认识是一种严重的反社会认识。
具有以下特点: • A、片面性 • 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某些社会弊端和腐败现
象无限夸大,陷入信仰危机,形成社会主义不如资 本主义的观念。 • B、反动性 • 表现为攻击、反对社会主义制度,企图动摇四项基 本原则。 • C、自我为中心 • 反社会的自我意识十分强烈,把自我突出凌驾于社 会之上的地位。有的因自我受挫,从而形成反抗意 识,有的具有狂妄的自我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区别 1.犯罪的主动性不同 2.心理状态不同 3.心理品质不同 4.对客观因素的依赖性不同 5.对犯罪表现的态度不同
二、过失犯罪的心理及行为特征
(一)过失犯罪的心理特征 1.认知方面的缺陷 2.意志努力欠缺 3.社会态度消极 (二)过失犯罪的行为特征 过失犯罪的行为特征集中表现为行 为动机和行为结果及行为本身的错误性。
一、性犯罪概述
(一) 性犯罪的概念及类型 性犯罪是指一切受法律、道德、风尚、 习惯以及其他社会行为规范所禁止、谴责和 惩罚的性行为。 类型:1.强奸罪 2.奸淫幼女罪 3. 其他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 罪和扰乱公共秩序罪如强制猥亵妇女、侮辱 妇女罪,侮辱尸体罪,聚众淫乱罪。
一、性犯罪概述
(二)性犯罪人的一般特点
第三节
报复型犯罪心理
报复型犯罪,是指由于人的某种愿望受到 阻碍,或人自身的某种利益受到损害而产生 的对阻碍者或干涉者的一种侵犯性犯罪行为。 主要形式有行凶、杀人、放火、爆炸、诬告 等。 一、报复型犯罪心理特征 (一)报复型犯罪的一般心理特点 1.褊狭固执的认识特征 2.强烈、冲动的情绪、情感 3.薄弱的意志特征 4.消极个性特征
二、强奸犯罪心理
(三)强奸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2.强奸犯的人格特点 (1)低自我克制力性格 ①冲动性 ③缺乏同情心 (2)人格特征 ②追求刺激
①认知能力低下。
②情感扭曲,无同情心。
③挫折耐受力低,大多有自卑感 ④人际关系不好
二、强奸犯罪心理
(四)强奸犯罪中被害人问题的有关研究
1.被害人的心理弱点 (1)利用女性的恐惧和软弱心理 (2)利用女性追求享乐的心理。 (3)利用女性有求于人的心理 (4)利用女性的隐私或劣迹
(5) 利用女性弱智、残疾、精神病等非正当状 态
二、强奸犯罪心理
(四)强奸犯罪中被害人问题的有关研究
2.强奸犯罪对被害人的心理危害 有研究者把妇女在遭受强奸或强奸未遂以 后的种种不良心理反应称为“强奸创伤综合 征”。 强奸创伤综合征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为“急性期”。 • 第二阶段为“重组期”。
1.性犯罪人的重复犯罪 2.性犯罪人的智力较低 3.性犯罪人多为未婚青少年 4.性犯罪人的心理
二、强奸犯罪心理
(一)强奸犯罪的一般特征
– 强奸具有暴力犯罪和性犯罪的双重性质, 是一种极其严重的性犯罪。 – 强奸犯罪不仅对被害人身心造成极大的伤 害,而且严重扰乱了公共秩序,践踏了人 性的尊严,给社会治安造成严重的负面影 响。
第四节 过失犯罪心理
一、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异同 (一)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共同特点 1.同属犯罪行为,行为的后果都具有社 会危害性 2.都是在行为人的心理支配下实施的, 同样受到个体心理特点及特定情境下心理状 态的制约 3.结果的产生与行为人有直接关系,因 而要承担必要的刑事责任
一、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异同
第四节 不同动机犯罪人心理
第一节 物欲型犯罪心理 第二节 性欲型犯罪心理 第三节 报复型犯罪心理 第四节 过失犯罪心理
第一节 物欲型犯罪心理
一、物欲型犯罪的概念及类型 (一)概念:物欲型犯罪就是指以非法手段侵占 公私财产和牟取经济利益的犯罪行为。 (二)主要类型: ①侵犯财产罪中所列的各项犯罪行为; ②金融诈骗罪中所列的各种犯罪行为; ③贪污贿赂罪中的贪污、受贿等犯罪行为; ④其他以贪利为动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 过侵犯他人财产所有权而获得财产利益的行为。
一、物欲型犯罪的概念及类型
(三)物欲型犯罪的一般心理及行为特征 1、一般心理特征 (1)认知特征 (2)情绪特征 (3)意志特征 (4)动机特征 (5)个性特征 2、物欲型犯罪的行为特征 (1)作案方式的多种多样 (2)作案手段的智能化 (3)犯罪习惯的顽固化
物欲型犯罪动机统计表
直接犯罪动机
(1)吃喝玩乐需要用钱 (2)穿好、戴好需要用钱 (3)买高档用品需要用钱 (4)为筹办婚礼 (5)本人失业、不愿吃家里 (6)家里生活有困难 (7)跟着别人做的 (8)其他
一、报复型犯罪心理特征
(二)报复型犯罪的犯罪动机的形成
1.婚姻恋爱挫折 2.尊重需要受挫 3.社会不公正现象导致的挫折 4.个人恩怨导致的挫折
二、报复型犯罪的行为表现
报复型犯罪根据其作案形式可分为暴力式 犯罪 ( 包括伤害、爆炸等 ) 和非暴力式犯罪 ( 包 括诬陷、诽谤等 ) ,其行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暴力式报复犯罪的行为表现 暴力式报复犯罪一般表现为激情犯罪,具有以 下几个方面特征: 1.突发性强 2.手段简单 3.当面行凶,行为外露 4.作案时间短 5.行为疯狂
二、强奸犯罪心理
(一)强奸犯罪的一般特征
1.时间和地点 就强奸犯罪发生的时间而言,夏季发生的 强奸案件占一半以上 (55.1 %) ,具体的时段则 以17:00—0:00为最,占44.2%,其次是8:00— 17:00,占38.9%; 就地点而论,强奸案件发生在郊区的比例 高于市区 ( 郊区 35.4 %,市区 24.2 % ) ,发生在 室内大大高于野外,尤其是在受害人家中 ( 占 30.3%)和犯罪人家中(占25.3%)
三、过失犯罪发生的心理原因
(一)疏忽大意过失犯罪发生的心理原因 1.认知因素 2.性格影响 3.能力影响 4.消极的情绪 5.挫折递增的影响 6.应激不良的影响
三、过失犯罪发生的心理原因
(二)过于自信过失犯罪发生的心理原因 1.个性倾向性的影响 2.心理状态的影响 3.经验泛化的影响 4.自我意识35 32 139 150 64 657
百分比(%)
23 11 2 5 5 21 23 10 100
合计
一、物欲型犯罪的概念及类型
(四)物欲型犯罪的发展趋势 1、财产犯罪暴力化趋势明显。 2、作案手段与形式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财产犯罪人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获取非法 利益。 3、白领中的财产犯罪突出,国家机关工作 人员的贪污贿赂案件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4、金融犯罪危害严重。
二、强奸犯罪心理
(二)强奸犯罪的心理分析
强奸行为究竟是怎样发生的,与哪些因 素有关,长期以来,不少学者认为强奸犯罪 行为与下列四个因素密切相关。 – 第一,生理上的兴奋。 – 第二,认知评估。 – 第三,情感失控。 – 第四,人格问题。
二、强奸犯罪心理
(三)强奸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强奸犯罪人的犯罪动机 1) 性欲动机。 2) 攻击动机。 3) 权力欲动机。 4) 发泄怨恨。 5) 报复心理。 6) 寻求刺激。 7)满足变态心理。
二、报复型犯罪的行为表现
(二)非暴力式报复犯罪的行为特征 1.预谋性强 非暴力式报复犯罪一般表现为预谋犯罪, 他们往往经过长期筹划,计划周密,善于掌 握作案的时机。 2.手段隐蔽,阴险狡猾 与暴力式相反,这类犯罪人往往在暗地 里散布他人流言飞语,暗做手脚,或栽赃陷 害,或借刀杀人,表面伪装成好人甚至巧言 奉承内心阴险狠毒,暗下毒手。
2.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诈骗犯罪人的犯罪动机 (2)诈骗犯罪人的能力特点 (3)诈骗犯罪人的人格特征 3.诈骗犯罪中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心理互动 第一阶段——试探阶段 第二阶段——引诱阶段 第三阶段——施骗阶段 第四阶段——结束阶段
第二节 性犯罪心理
一、性犯罪概述 性犯罪是一种传统的犯罪类型,不 仅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对被害人的 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而且妨碍了社 会秩序,败坏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 破坏了我国社会的伦理关系,对社会造 成了严重的危害。
二、几种主要的物欲型犯罪的心理与 行为特征
(二)、抢劫犯罪心理
3.抢劫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犯罪意识 抢劫犯罪人法制观念淡薄,道德观念有缺陷。 (2)犯罪动机 尽管抢劫犯罪的主要动机是满足犯罪人贪婪的物 欲,但是近年来,抢劫犯罪的动机更加复杂多样。 (3)犯罪者的人格特征 抢劫犯罪人大多胆大妄为,冲动鲁莽,性情暴躁, 情绪不稳定,攻击性强,多为兴奋性高、外倾型的人。
二、几种主要的物欲型犯罪的心理与 行为特征
(三)、诈骗犯罪心理 诈骗犯罪是指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 的方法,公开地以和平方式骗取数额较 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1.诈骗犯罪的一般特点 (1)诈骗犯罪中被害人的特点 (2)诈骗犯罪人惯用的手段
二、几种主要的物欲型犯罪的心理与 行为特征
(三)、诈骗犯罪心理
二、几种主要的物欲型犯罪的心理与 行为特征
(一)盗窃犯罪的一般特征 盗窃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地 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犯罪行为。 1、盗窃犯罪地点的选择 2、盗窃犯罪的手段 3、盗窃犯罪的组织方式 4、盗窃犯的犯罪动机 5、盗窃犯的人格特征
二、几种主要的物欲型犯罪的心理与 行为特征
(二)、抢劫犯罪心理 1.抢劫犯罪的一般特征 (1)抢劫犯罪人的年龄 (2)抢劫犯罪的时间和地点 (3)抢劫犯罪的手段与方法 (4)抢劫犯罪中的被害人 2.抢劫犯罪的类型 第一类,职业抢劫犯 第二类,投机抢劫犯 第三类,毒瘾抢劫犯 第四类,酗酒抢劫犯
二、强奸犯罪心理
(一)强奸犯罪的一般特征
2.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关系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存在着心理变态的色狼 在月黑风高的郊外强奸妇女的所谓“强奸神 话”,但国内外的一些调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 国内近年来的调查也发现,在强奸犯罪 中,62.9%的被害人认识犯罪人,5.8%的被害 人对自己的被害负有一定责任,高达61.7%的 强奸是发生在被害人或犯罪人的家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