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整合)

合集下载

犯罪心理学知识整理

犯罪心理学知识整理

一、绪论1.犯罪: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2.犯罪心理学概念:【狭义】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广义】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定义】是应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一门学科。

3.研究对象:【狭义】犯罪心理或犯罪行为【广义】与犯罪有关的心理现象,包含被害人心理、证人心理、侦查心理、审判心理、矫治心理以及犯罪的心理预测和预防作为研究对象。

4.对犯罪和犯罪人概念的不同解读:【共通说】坚持任何相关学科中的犯罪概念必须与刑法中的犯罪概念一致。

【差异说】犯罪学中的犯罪人,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应被采取矫治措施的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解释上应该更灵活,范围更广。

5.作为研究对象的人包括:犯罪人(犯罪人是指实施了具有违法性、危害性,依照刑法应受出发行为被法院判定为有罪的人)、一般违法人(实施违反刑法,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行为和违反治安法规的行为而又为治安部门所管理)、虞犯(有可能犯罪的人。

如经常与有犯罪习性的人交往、经常出入不良场所、经常逃学或离家出走、参加不良组织、无正当理由经常携带凶器、人格有严重缺陷)、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公安、司法部门人员)、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

6.犯罪动机:犯罪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驱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直接的心理动力。

【分类】①动机内容:物欲型犯罪、性欲型犯罪、情感型犯罪、信仰型犯罪等②复杂程度:单一型和集合型③意识性:无意识和有意识④过程特征:渐变型和突发型⑤道德性:道德型和非道德性7.研究课题:犯罪心理结构what、犯罪心理结构成因why、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how、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应用)8.注意问题: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问题,以心理学为基本依据,并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的犯罪人是以犯罪为中轴点前后延伸;研究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关系,要为预防,矫正犯罪心理提供科学的方法。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名词解释1.犯罪心理结构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前已经存在的,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有关心理因素的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2.需要是人在生活中感到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有机体自我或者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3.动机推动和维持人们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动力4.犯罪动机指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5.犯罪动机斗争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对这一行为的利弊得失加以选择和取舍的过程6.犯罪动机转移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其犯罪动机发生的变化7.认知人对自身状况、外部刺激情境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活动8.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持的态度体验9.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的心理过程10.兴趣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11.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12.犯罪人的能力特征指直接影响犯罪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13.气质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在行为方式上的表现,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14.性格指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15.犯罪心理结构的良性转化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受犯罪心理结构弱化机制的作用和影响,使其犯罪心理结构暂时性抑制、瓦解和消除16.犯罪心理结构的恶性发展犯罪心理形成之后,一般情况下,它将在犯罪活动中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如果得不到切实有效的控制和帮助,这种心理就会继续发展,日益强化,形成顽固的犯罪动力定型简答题1.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宏观社会环境因素(1)社会政治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3)社会风气因素(4)社会观念因素(5)社会刑事法律因素2.犯罪心理形成的微观社会环境因素(1)家庭环境因素(2)学校教育因素(3)工作环境因素(4)社区环境因素(5)职业与职务因素3.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因素中的心理因素(1)认知方面的问题(2)不良的情绪和情感因素(3)不良的意志品质因素(4)不良的个性倾向性因素(5)人格障碍4.犯罪人的需要结构特点(1)对象性(2)紧张性(3)动力性(4)周期性5.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于爱的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6.警察心理选拔的方法(1)情境测验(2)心理测验(3)面试法(4)调查法(5)仪器测量法7.警察心理选拔的内容(1)警察个性心理选拔(2)警察智力选拔(3)警察记忆选拔(4)警察注意稳定性选拔(5)警察其它心理品质选拔8.警察心理训练的一般心理训练法(1)讲解法(2)观摩法(4)咨询法(5)自我训练法9.行为人的范围(1)犯罪人(2)一般违法者(3)刑满释放人员和劳教解除者(4)不良行为主体(5)公安司法人员10.研究课题的范围(1)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2)犯罪心理的原因(3)犯罪心理的构成要素(4)犯罪心理的类型(5)犯罪心理的对策11.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生物性与社会性相统一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5)伦理性原则12.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过程和研究准备阶段(1)确定研究课题(2)提出研究假设(3)选择研究类型(4)确定研究内容(5)选择研究方式13.女性犯罪心理的特点(1)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2)犯罪种类向多样化发展(3)重大刑事犯罪增加(4)团伙犯罪突出(5)犯罪手段和行为方式趋于男性化14.女性犯罪的行为特征(1)从属性(2)渐进性(3)欺骗性(4)隐蔽性(5)犯罪行为多于性有密切联系15.累犯和惯犯的行为特征(1)狡诈性(2)残忍性(3)连续性(4)习惯性(5)流窜性16.老年犯罪的动机特征(1)解除精神空虚动机(2)享乐动机(3)性动机(4)报复动机(5)补偿动机17.老年犯罪的行为特点(1)非暴力性(2)预谋性(3)重复性(4)隐蔽性(5)独立性18.变态人格的特征(1)人格自知力缺乏(2)出现年龄上,一般早年开始,但迹象不明显,多数人青春期才明显暴露出来(3)情感明显变异(4)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短浅(5)矫治困难19.变态人格的犯罪特点(1)随机冲动性强(2)作案手法不甚隐蔽易于暴露(3)从犯罪类型上看,攻击型、报复型等暴力犯罪较多(4)犯罪多单独进行,具有连续性(5)犯罪行为的残忍性20.反社会型的基本特点(1)15岁以前就有品行障碍与违法症状史并持续到成年(2)缺乏责任感(3)易激惹与侵犯性(4)鲁莽与冲动性行为(5)漠视真实21.性变态犯罪的行为特点(1)犯罪行为的连续性(2)行为目标的同类性(3)行为对象的不特定性(4)行为时间和地点的固定性(5)行为手段与方法的一致性22.增强人际吸引力应遵循的原则(1)外貌吸引原则(2)能力崇尚原则(3)熟悉原则(4)好感回报原则(5)相似原则辨析题1.诈骗犯中抑郁质比例占的最大错。

精品犯罪心理学PPT课件完整版

精品犯罪心理学PPT课件完整版

网络犯罪心理学
分析网络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行 为模式,研究网络环境中的犯罪
动机和决策过程。
犯罪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跨学科融合
结合神经科学、遗传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 犯罪心理的复杂机制。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
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预测和干预犯罪行为,提高犯罪 预防的效果。
个性化矫治与康复
判断证人证言可信度
运用心理学方法,分析证人证言的真 实性和可信度,为审判提供证据支持 。
犯罪心理学在矫正工作中的应用
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
01
针对不同犯罪类型和个体心理特征,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
提高矫正效果。
心理干预和治疗
02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手段,帮助罪犯改变不良心理和行
为习惯,促进再社会化。
当代研究
当代犯罪心理学研究更加多元化和深入,涉及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同时注重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通过观察犯罪人的言行举止、 情绪反应等,了解其心理特征
和犯罪行为的心理过程。
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 集犯罪人的个人信息和背景资 料,分析其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
预测再犯风险
03
运用犯罪心理学原理和方法,评估罪犯的再犯风险,为矫正工
作提供科学依据。
06
犯罪心理学的前沿研 究与展望
犯罪心理学的前沿研究领域
神经犯罪学
利用脑成像技术研究犯罪行为的 神经基础,探索犯罪倾向与大脑
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基因与犯罪
研究基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探 讨遗传因素在犯罪心理中的作用
发展阶段

犯罪心理学整理

犯罪心理学整理

犯罪心理学资料整理一、证人在一些情况下易作出伪证,这些情况包括:答:1、有的与当事人积有私仇,为达到报复的目的,便夸大或歪曲事实;2、有的与犯罪行为或犯罪人有牵连,于是故意包庇、袒护、隐瞒事实或情节;3、、有的与犯罪人有某种身份或经济关系,为使犯罪人免受惩处而作伪证;4、有的知情人受到威胁、恫吓,为保全自己提供虚假证言;5、有人怕证言的提供会暴露自己的隐私,故意隐瞒某些情节;6、有的人看到犯罪人可怜,产生恻隐之心,因而故意淡化犯罪情节;7、有的是出于哥们义气包庇犯罪人;也有的是被人收买而作伪证等。

二、犯罪倾向产生的原因:答:犯罪倾向产生是指某一个体或群体为什么会产生犯罪的倾向。

三、什么是暴力犯罪?答:即以暴力手段实施的犯罪,是一种最原始的犯罪表现形式。

四、什么是诈骗犯罪?答:是犯罪人与受害人在直接接触过程中,使受害人丧失警惕后骗取钱物的一种犯罪活动。

五、什么是犯罪组织?答:犯罪组织是一种有共同犯罪目的和共同犯罪行为,人数教多且有一定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的犯罪群体。

犯罪组织的犯罪活动,也就是有组织犯罪。

六、团队犯罪?没找到!七、反应行为?答:反映行为是犯罪行为发生的另一种典型的模式。

其基本含义是指,犯罪人事实的犯罪不是出于预谋,也未经过明显的意志活动,而是个体在外部诱因刺激下产生的应答性反应。

八、意志选择行为?答:通过意志活动现实犯罪心理向犯罪行为的转化,是犯罪行为发生的基本,典型的方式。

其基本含义,是指犯罪行为的发生是犯罪人意志努力的结果,而且犯罪行为的发生自始至终都处于犯罪人的意志控制之下。

九、青少年网络犯罪?答:是指以网络为直接诱因,或以网络为载体的青少年犯罪。

十、心里痕迹?答:是指在犯罪现场及其痕迹证物上折射出的犯罪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个性品质。

十一、反侦查心理?答:就是犯罪人在其已有犯罪心理结构支配下,出于防御的需要,在犯罪准备、实施和犯罪后情境中出现的逃避和对抗侦查的心里活动。

十二、侦察思维?侦察思维是侦察主体在犯罪侦察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犯罪心理学(整合)

犯罪心理学(整合)

材料仅做参考之用,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本犯罪心理学复习材料第一章导论一、犯罪心理学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致包括以下几种人的心理和行为:1、犯罪人(主要研究对象);2、一般违法人;3、虞犯;4、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的人;5、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6、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2、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又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3、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4、是一门或然性学科四、近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奥地利犯罪学家格罗斯(Hans Gross, 1847-1915)于1897年出版的《犯罪心理学》一书,是真正意义的犯罪心理学。

此书的出版,被视为是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概述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第二节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一、犯罪心理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1、反社会意识(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2、强烈、畸变的需要3、犯罪动机(最活跃的、直接动力)4、不良兴趣二、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1、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2、扭曲的道德意识3、错误的法律意识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1、特定的气质——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2、消极的性格特征——是个性社会化缺陷的突出表现①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物欲型)②性格的情绪特征(暴力型等)③性格的意志特征(共有)④性格的理智特征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4、不良的行为习惯——是某种能力的特殊形态的熟练,又是一种生活定势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介于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之间(必备的心理条件)1、消极、不良的心境2、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五、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1、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需要、兴趣2、特征结构中的潜意识:3、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一)一般模式(常见、典型)泛指隐藏在大多数犯罪者头脑中与常见犯罪行为后面的内在心理驱动力的构成状况。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1.一个人真正的惊讶表情只会短暂出现,超过一秒钟就会显得假装了。

2.撒谎者通常不会回避对方的眼神,相反他们更需要眼神交流来判断你是否相信他们所说的话。

3.当被问到“你去过她家吗?”时,生硬地重复问题是典型的撒谎行为。

4.男性鼻子下方有海绵体,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饰某些内容。

5.手放在眉骨附近表示羞愧。

6.描述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时,编造的故事通常都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

能否流利准确地进行倒叙是判断对方是否说谎的标准之一。

7.叙述时眼球向左下方看,这代表大脑在回忆,所说的是真话;而谎言不需要回忆的过程。

8.说话时单肩耸动,表示对所说的话极不自信,是说谎的表现。

9.当人感到害怕时,会出现生理逃跑反应,血液从四肢回流到腿部,因此手的表面温度会下降。

10.当眉毛微微上扬时,通常是对明知故问的问题的回答。

11.如果对方对你的质问表示不屑,通常你的质问会是真的。

12.假笑眼角是没有皱纹的。

13.当面部表情两边不对称时,极有可能是装出来的。

14.摩挲自己的手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表现。

当你不相信自己所说的话时,这样可以使自己安心。

15.抿嘴两次是典型的模棱两可表现。

16.双手抱胸、退一步,是肢体抗议的表现,说明他们的话不可信。

17.虚情假意不会有眨眼。

18.纵火案犯与强奸犯在动机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19.重要的不是他是否撒谎,而是为什么要撒谎。

20.真相和快乐不可兼得。

21.说谎者在说谎前会眼神飘移,想好说什么谎后会眼神肯定。

如果你冷静地反驳说谎者,他们会再次出现眼神飘移。

22.撒谎者面对提问通常会有点失措,然后借假笑的时间迅速思考,想出一个并不高明的谎言,然后异常坚定地回应。

他们会一直自言自语,越说越多,因为沉默的时候,他们觉得别人还在怀疑他们。

第一集:1、如果一个人的吃惊表情持续超过1秒,那么他可能在装,真正的吃惊表情只会短暂出现。

2、眨眼睛可以表现出真情。

3、瞳孔放大可能代表有。

4、男人摸鼻子可能代表想要掩饰。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司法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纠合在一起,彼此不分。司法心理学固然要涉及犯罪心理问题, 但它应侧重从运用法律手段同犯罪现象作斗争的角度加以研究,探讨执法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犯罪心理学不 可避免地要涉及司法活动中的心理学问题,但它主要是研究违法犯罪现象中的心理学问题,即犯罪前、犯罪过程 中、犯罪后以及罪犯服刑过程中的心理学问。
研究内容
我国犯罪心理学采取广义犯罪心理学的体系。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①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体系。 ②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 ③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④犯罪人在不同情景中的心理。 ⑤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例如杀人犯心理、强奸犯心理、抢劫犯心理等等。 ⑥变态心理与犯罪。 ⑦侦查、审判、作证等活动中的心理等等。 ⑧改造罪犯的心理学问题。 ⑨犯罪预测和预防心理学问题。
犯罪心理学
心理学分支学科
01 简介
03 研究内容
目录
02 发展历史 04 研究对象
目录
05 学科性质
07 司法心理学
06 实践任务
犯罪心理学(Criminal Psychology)研究作为反映社会的犯罪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学科。介于自然科学与社 会科学之间的跨界学科。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犯罪学的一个分支。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犯罪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多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的综合反映。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学 说和研究方法,既涉及自然科学领域,又涉及社会科学领域。一方面,犯罪人具有生物属性的特征,无论是犯罪 心理的形成还是犯罪行为的发生,都离不开一定的生理机制的作用,因而犯罪心理学不能不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 的性质。另一方面,某一个个体或群体的犯罪,往往是社会因素起着主要作用,是消极的、不良的客观社会现实 在犯罪人头脑中的反映。因此,犯罪心理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的性质。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知识第一节心理的实质关于心理的实质,存在唯物与唯心之争:唯心主义心理观把心理看成是世界的本源,是第一性的东西;心理即“灵魂”,存在浩瀚苍穹之中,独立于人体;机械唯物主义者认为,心理起源于物质,是物质活动的产物,大脑是心理的器官,但大脑产生心理就像胃分泌胃液一样。

现代心理观认为:一、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一、心理是人脑的机能1、反射反射: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一定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活动。

2、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反射活动。

如眨眼、膝跳等,由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实现。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的反射活动,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3、两种信号系统根据引起条件反射刺激物的性质不同,可将条件反射系统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以可直接感知的具体刺激物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以词和语言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望梅止渴、聊天二、心理师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一)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人的心理活动的一切内容都可以在客观实践中找到依据。

人类心理的产生不能脱离客观现实。

二)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是主观能动的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如对同一景象的观察;人的心理活动对自己的行为具有支配、调节作用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2)情绪过程注(3)意志过程意2、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兴趣(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3、心理状态第二节心理过程一、认识过程(一)感觉1、感觉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事物的反映。

2、感觉的特点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心理学复习材料第一章 导论一、犯罪心理学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致包括以下几种人的心理和行为:1、犯罪人(主要研究对象);2、一般违法人;3、虞犯;4、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的人;5、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6、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2、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又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3、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4、是一门或然性学科四、近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奥地利犯罪学家格罗斯(Hans Gross, 1847-1915)于1897年出版的《犯罪心理学》一书,是真正意义的犯罪心理学。

此书的出版,被视为是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 犯罪心理结构第一节 犯罪心理结构概述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一、犯罪心理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1、反社会意识 (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2、强烈、畸变的需要3、犯罪动机(最活跃的、直接动力)4、不良兴趣二、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1、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2、扭曲的道德意识3、错误的法律意识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1、特定的气质——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2、消极的性格特征——是个性社会化缺陷的突出表现①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物欲型)②性格的情绪特征(暴力型等)③性格的意志特征(共有)④性格的理智特征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4、不良的行为习惯——是某种能力的特殊形态的熟练,又是一种生活定势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介于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之间(必备的心理条件)1、消极、不良的心境2、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五、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1、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需要、兴趣2、特征结构中的潜意识:3、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第三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一)一般模式(常见、典型)泛指隐藏在大多数犯罪者头脑中与常见犯罪行为后面的内在心理驱动力的构成状况。

1、故意犯罪心理结构(是犯罪结构中最常见的类型,图见p45)是以畸变的需要为核心,以反社会意识为支撑,以不良的习惯作基础,并于自身的职能条件相适应,反映出其消极的性格特征2、稳固的、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在故意犯罪中,惯犯、累犯的心理结构,属于稳固的犯罪心理结构3、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是最常见的犯罪心理结构:典型性、普遍性)(二)特殊模式是指不常见的,非典型的犯罪心理结构模式,主要特点是:缺少犯罪的意向和明确的犯罪动机,犯罪心理不稳定,结构不完整,犯罪的目的不明确,不是为了从犯罪行为中获得利益,知识为了发泄不满情绪等。

1、过失犯罪心理结构:缺少犯罪的故意和明确的犯罪动机;2、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不稳定,结构不完整;3、宣泄性犯罪心理结构:犯罪目的不明确,不是为了从犯罪行为中获得利益,只是为了发泄不满情绪等。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状态变化(一)潜在形态(产生犯罪意向)(二)恶变形态1、外界的不良诱因是导致潜在犯罪心理结构恶变的条件和契机2、心理系统的“整合”功能是犯罪心理结构恶变的内部机制3、犯罪动机外化为行为是犯罪心理结构恶变的结果(三)衰落形态第四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作用与特性一、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的关系结构的稳定性影响犯罪行为的发生①自觉性与非自觉性②快速性与迟缓性③可变性与难改性结构的组合状况决定犯罪行为的性质①层次性组合状况②动力性组合状况③主导性组合状况(意识主导性组合状况、个性特征主导性组合状况、心理状态主导性组合状况)结构因素的组合方式影响行为的发展变化①一主多从②多因并列③递进或递减④循环往复二、犯罪心理结构的特征(一)驱动性与普遍性(二)整体性与层次性(三)开放性与动态性(四)隐秘性与客观性(五)稳定性与可变性第三章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一、国外个体犯罪原因学述评【只述不评】1、生物学:体型说、遗传说、生物生化因素与犯罪、神经生理因素与犯罪2、社会学:(1)文化冲突理论:主张犯罪是不同社会集团的不同文化规范之间冲突的结果。

(2)社会异常论:认为犯罪是行为人由于不能通过合法手段取得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而产生的沮丧和气氛的产物。

(3)副文化群论:主张在西方社会低阶层成员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副文化群,在副文化群中,犯罪是可以接受,甚至是值得赞赏的。

★副文化群:指持有相同思想和价值观念而又处境相同的社会成员,为了相互支持、相互保护以及相互满足其他多种需要,寻求另外一种不同的能够使自己体会到自己价值的生活方式而结成的一种群体,因其文化特征不同于社会主文化而称为副文化群。

(4)社会生态学理论:该理论把犯罪(特别是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与一个城市的居民分布情况以及其他环境情况相联系,认为一个城市的某一地区的犯罪率要比其他地区高。

(5)标签理论:个体变为罪犯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规者的标签。

3、精神病学:病态人格说、低能说4、心理本能说:侵犯性说、利欲性说、性冲动说、权欲性说5、学习理论:(1)模仿论:认为所有社会生活的重要行为与现象均因模仿而引起,犯罪行为也是模仿而来的。

模仿法则:距离法则、上至下法则、插入法则。

(2)不同接触说;(3)条件反射论;(4)社会学习论6、多元性二、犯罪综合动因论【重点】1、定义:个体犯罪原因是一个整体系统,这个整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主体内外因素所构成的,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原因网络结构。

2、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内外因素生理因素 年龄因素性别因素神经类型因素异常的生物学因素(一)主体因素个性倾向性因素性格结构因素:对社会现实、意志、情绪、理智控制系统的缺陷(调控系统)个性异常(个人障碍)心理因素心理因素错误的活动不良的行为方式及其结果有害的行为习惯模仿和学习不良模式行为因素社会环境因素 大社会环境因素小社会环境因素地域因素季节因素 一般来说,性犯罪的季节性最明显,夏高冬低,随气温升降,成正比例关系。

财产犯罪冬季最高。

时间因素:昼夜周期、社会周期自然灾害因素(二)主体外因素自然环境因素侵害对象现场其他人现场条件和气氛机遇 :机遇因素可以迅速诱发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取决于个人的态度情境因素(三)主体内外因素在犯罪心理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1、主体外因素决定主体犯罪心理形成2、主体因素在受主体外因素影响到同时,具有主观能动性。

(1)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主体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2)犯罪心理形成是特定时空条件下主体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一,主体因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内因,意味着主体因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根据,从这个意义上说,主体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主体的不良因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心理基础,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理、心理、行为)第二,主体外因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外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条件,其作用的发挥必须以主体因素为中介。

①主体外因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外部动力;②外界环境的变化可改变已形成的特定的犯罪心理的变化;③主体外因素延缓或阻碍了犯罪心理的形成。

(3)主体内外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导致犯罪心理的形成。

三、犯罪综合动因论的要点(一)整体性1、个体犯罪原因由多种主体内外因素构成。

2、构成犯罪原因的诸因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二)层次性1、个体犯罪原因是分层次相互组合的(掌握P80的图)2、个体犯罪原因可分为原因因素和条件因素、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

3、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三)结构性在认识犯罪原因系统时,要注意各种因素之间的结构及其对原因整体的作用和影响。

(四)动态性个体犯罪原因是个开放系统,它的形成是一个过程,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个体犯罪的原因。

(P90补充X3)第四章 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第一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一、概述犯罪心理机制(与犯罪有关的防卫机制)包含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与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它是犯罪心理引起犯罪行为的工作方式与过程的总称。

主要研究:1.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过程与规律2.犯罪行为发生的过程、环节和阶段问题3.犯罪行为发生的常见模式与特殊模式二、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过程(一)强烈欲求与满足方式的选择1、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处于对立地位2、畸形的、膨胀的需要(二)品德缺陷与抑制力的缺乏1、不健全人格:个体因社会化程度不足,导致偏离社会规范的个性。

2、品德内涵:克己、利他(三)萌发犯罪意向:行为人实施犯罪活动之前处于朦胧状态的冲动或意图。

(四)形成犯罪动机和确定犯罪目的1、形成犯罪动机(1)萌发阶段:初始性、模糊性、内隐性(2)过渡阶段:明确动机阶段(3)定型阶段:犯罪决意阶段(4)消失阶段:2、确定犯罪目的P.s.:犯罪动机、犯罪目的、犯罪行为的关系:(1)多数情况下,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是一致。

(2)犯罪动机相同,犯罪目的不同。

(3)有时犯罪目的相同,犯罪动机不同。

(4)犯罪动机源于需要,犯罪目的既来自需要,又受行为人个性与情境、条件制约。

犯罪行为服从于犯罪目的,是实现犯罪目的的手段。

(5)在实施犯罪过程中,犯罪目的的实现/受阻易使犯罪动机强化/弱化。

由于犯罪动机和目的的变化,决定着犯罪行为方式的变化。

(五)犯罪决意——行为的决定阶段1、行动手段的选择:机遇+行为人自身条件2、行动时机的捕捉:三、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一)常见模式1、渐变型:原发型、续发型2、突变型:人际冲突、回避危险、特定气氛3、机遇型:机会型、境遇型 (刺激、胁迫、从众)(二)特殊模式1、习惯型;2、朦胧型;3、变态型第二节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具体见书p103-111)一、内外化机制概念从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

(二)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1、认知的选择与加工机制2、模仿学习机制3、角色扮演机制4、自我强化机制(三)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1、预谋发动机制2、情境互动机制3、挫折攻击机制第五章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一、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阶段(一)从情境与主体相互关系上划分:被动型、主动型(二)从主体与社会的关系上划分:因社会化缺陷而犯罪的类型、因反社会态度而犯罪的类型。

(三)以主体是否形成犯罪动力定型划分:偶发型、习惯型(四)以犯罪活动在主体中的地位来划分:业余型、职业型二、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因素外界积极因素 惩罚的正面效应:准确性、及时性、合理性 教育与综合治理情境变化主体外因素犯罪机遇和现场条件的变化犯罪目标或侵害对象的变化被害人的态度共同犯罪人的影响惩罚的负效应外界其他影响因素个性心理结构中的积极因素 良知与罪责感的萌发需要的转换、满足与代偿条件限制:心理、生理、强制性主体因素1、 需要(强度);2、情绪;3、认识;4、 意志;5、犯罪经验;6、犯罪习惯;7、犯罪模仿;8、犯罪准备;9、生理状况主体其他影响因素三、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的概念犯罪心理形成后恶性发展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