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合集下载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ppt课件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ppt课件

最新版整理ppt
12
(一)人格结构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 和超我。犯罪人犯罪是由于人格结构发展的不平衡, 特别是自我和超我发展的缺陷,不能对人原始的本 我加以限制和调节而导致的。
(二)“挫折一攻击”说
达莱德(J.Dollard)和米勒(N.E.Miller)修订 了弗洛伊德的观点,结合他们的实践结果,提出 “挫折一攻击”理论。
最新版整理ppt
3
(二)遗传说 这种学说又称为犯罪遗传决定论,其
中又有不同的区别。
(三)物质代谢说 这种学说认为,一个人犯罪与体内物
质的高低和平衡有密切关系。
(四)内分泌说 这种学说认为,内分泌失调,诸如甲
状腺亢进、肾上腺皮质素欠缺和荷尔蒙失 调等,是形成犯罪心理的重要原因。
最新版整理ppt
4
二、社会学的犯罪原因论
最新版整理ppt
7
(三)条件反射论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 (H.J.Eysenck)根据巴甫洛夫的 条件反射学说认为,人的“社会 化”就是“朝向正确方向”的条 件反射的形成,乃是学习社会规 范的结果,没有完成这个过程的 人就容易犯罪。美国学者伯吉斯 (R.LBurgess)对萨瑟兰的理论提 出修改意见,主张犯罪行为是通 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而习得的,并 且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 的强化。他们强调犯罪人的直接 经验和其他罪犯的影响,强调犯 罪行为决定于外部刺激环境。
最新版整理ppt
6
(二)不同接触论
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
(E.H.Suthefiand,1883年~1950 年)认为,犯罪行为并非遗传得来,而 是由于与他人的交往及相互影响、学
习而形成。一方面,学习犯罪的方法;
另一方面,将动机、欲望、态度和理

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论

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论

►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
一般模式
特殊模式
►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
潜在状态 恶变状态 衰落状态
一般模式
故意犯罪心理结构 稳定的、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 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
特殊模式 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 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
5.2.4 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
►潜伏阶段——潜隐形态 ►显现阶段——恶变形态 ►衰落阶段——收敛形态
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类型
►1.表层弱化

暂时型与假象型
►2.中层弱化

渐进型与反复型
►3.深层弱化

醒悟型与归属型
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过程
►(1)内心斗争阶段 ►(2)心理突破阶段 ►(3)心理反复阶段 ►(4)走向新生活阶段
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动能系统
► (1)外界积极因素
► 司法机关及时、公正的惩罚;
5.2 犯罪心理结构
►5.2.1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 ►——犯罪心理结构,是指支持犯罪者实施
犯罪行为的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 的组合。它是犯罪者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 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 在实施犯罪行为以前已经形成。
5.2.2 犯罪心理结构的特性
►畸异性 ►共生性 ►隐蔽性 ►驱动性
►天生异质论 ►犯罪倾向论 ►欲求不满论 ►刺激反应论 ►心理冲突论 ►动机作用论 ►防卫机制论 ►犯罪副文化论
(3) 我国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理论
►内外化机制理论 ►刺激反应与反馈机制理论 ►量变质变机制理论 ►防御机制理论
内外化机制理论
► 基本观点 ► 认为人发生犯罪行为是内化与外化两种机制接
力作用的结果。 ► 内化机制,指人吸收外界消极因素,进而形成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观察学习 凭直接经验学习 生物学因素
10
第三节
犯罪的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11
一、犯罪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的产生

创始人:弗洛伊德
人的许多行为都来源于无意识过程,是受 性本能驱使的。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12
二、该学说的发展

1. 变态人格论 2. 智力低下 3、欲望犯罪原因论

4
二、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对犯罪的生理因 素作了广泛的探讨,不断丰富、发展和修 正了他的理论,形成了一些分支学说
体形说 遗传说 内分泌说 脑电波说 物质代谢失常原因归结为人的 生理因素,认为人之所以犯罪,是由于其生理因 素异于常人。
这种结论是片面的。人不仅具有生物属性,更具 有社会属性,人的心理的产生,虽然离不开作为 物质前提和基础的生理因素,但真正起决定作用 的还是社会生活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犯罪的 生物学派理论把一些局部的、间接的生理作用夸 大为整体的、直接的作用,忽视和否认社会因素 对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的影响,显然是不科学的。
侵犯本领说 利欲本领说 性本能说 权欲本能说

13
第四节
我国学者的有关理论观点
14

我国台湾地区学者的观点:犯罪是一种永 恒的社会现象,犯罪原因的多元性理论。 我国大陆地区学者观点

15
6

第二节
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
7
一、犯罪社会学派理论的产生与内涵

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因素,犯罪心理的 产生和发展无不受社会因素的制约。 代表人物李斯特认为:犯罪的产生,是犯 罪人受到外部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大众 的贫穷是培养犯罪的最大基础。认为犯罪 行为的产生应包括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两 大部分,而社会因素是产生犯罪的决定性 因素。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合计
657
100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 (一)形成犯罪动机的基本要素
1.犯罪人不正当需要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基础
犯 罪 个人需要和欲望无止境地发展,脱离现实条件 人 的 个人不合理的生理需要常居优势地位 需 要 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处于对立状态 结 构
2.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在犯罪动机形成中也 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恶性转化
所谓恶性转化,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遇 到了意外情况,产生了动机斗争,形成新的犯罪动机; 或者强化了原有的犯罪动机,导致更严重的犯罪行为。
(二)犯罪动机转化的表现
其一,在犯罪过程中,按原有的犯罪动机, 顺利地达到犯罪目的,以完成犯罪活动而告终。 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没有发生重大意外的情 况,犯罪目的按原计划实现。这是犯罪动机实 施最通常的一种模式。
2.突变模式
(4)犯罪心理的突变模式向犯罪行为的转化
反应性行为,是指犯罪人实施的犯罪不是 出于预谋,未经过明显的意志活动,而是个体 在外部诱因刺激下产生的应答性反应。
其特点是:事先无预谋,犯罪行为表现为 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自动化的、带有反射性质的 应答性反应;刺激情境的出现是反应性行为出 现的重要原因;心理过程短暂或没有有意识的 心理过程(如应激反应)。
(3)畸形的知识、能力结构
由于不良环境的影响以及坏人的教唆,或者不 良行为的尝试,犯罪人懂得了许多损害他人、危害 社会的犯罪知识、经验,掌握了一些犯罪的技能和 本领,为他们从事犯罪活动打下了基础。
(4)盲目、冲动的性格特征
犯罪人的性格多属冲动型,他们理智性差,思 维狭窄,偏激固执,嫉妒心、虚荣心、报复心极强, 自制力差,冒险、侥幸心理强。
(2)分类:犯罪心理形成的渐变模式是犯 罪心理形成较为常见的模式,它又包括两种类 型,即原发型和继发型。

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模仿和学习不 良行为模式
不良的认知
心理因素
行为因素 选择不良的行 为方式
意志的两极性
缺失的个性 倾向性 有害的行为 习惯
第一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二、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外因素
社会风气
工作场所和 职业因素
政治因素
社会宏观环 境因素
家庭 社会微观环 境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 不良群体 学校
定型阶段
消失阶段
犯罪行为实施后,犯罪目的达到,犯罪动机消失。或者,犯罪目的未达到, 犯罪人产生新的犯罪动机,原来的犯罪动机消失。
第三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三、犯罪动机的冲突斗争
犯罪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第三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第二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 第三节 罪动机的形成及发展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教学建议
自测练习题答案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一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四、实施犯罪过程中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
恶性转化 良性转化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四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

四、整体研究与分析研究
• 整体研究(holistic study)是把犯罪心理作为一个整 体,对犯罪人的心理全貌进行系统分析,如犯罪心理 结构、需要结构、动机体系、智力特点等。整体 研究可以揭示犯罪人犯罪心理的整体,以及各部分 的相互关系,从中找出犯罪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 但该类型的研究十分复杂,必须保证理论上和设计 • 上的全面、充分才行,因此容易顾此失彼,并且可能 出现遗漏和缺失。
横断研究
• 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类或某几类犯罪人心理进 行并列和比较的研究。可同时研究不同个体或群 体的心理特点,发现相互间心理活动的共性与差异。 • 例如,对不同类型犯罪人心理特征的比较研究,了解 影响犯罪心理的个体心理因素的作用。 • 横断研究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大大降低了研 究成本,省时省力易实施而成为许多学科的主要研 究类型。但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无法理解犯罪心 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难以确定各变量的内在相互 关系。
二、内省研究与客观观察研究
• 内省(introspection)是以个体报告并记录自己的意 识内容为资料的研究。 • 个体心理活动带有极大的主观性,个体的内省体验, 特别是犯罪心理,他人难以全面觉察。 • 心理测验中的自陈问卷、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口语 报告法等都属于内省研究,以内省方式可以获得个 体的主观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 其局限性在于,一是自我报告受研究者自身理论构 思和主观解释的影响二是无法作定量分析
• 纵向研究的优点很突出:便于了解犯罪心理 的形成、发展和持续变化的进程;所得结果 详尽、系统,有助于揭示量变、质变规律;易 于发现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变化中变量 间的因果关系。 • 但成本高,样本少而使结论不一定具普遍性; 同时,因时间较长,样本易流失,环境变化大而 出现不易控制的新变量;而且,同一方法的重 复使用,产生实验效应,影响结果的可靠性。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讲课文档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讲课文档
❖ 24岁的前海军陆战队员, 于1966年8月1日,刺 杀母亲后,随机射击了48人,其中18人被杀。
❖ 此前,他曾留言:“在我死后,我希望被解剖 查看我是不是有精神病。”在尸体解剖后,医 生发現他有一個非常严重的脑瘤。
第四十三页,共130页。
谦谦君子成为谋杀17名妇女的杀人犯!
❖ 1945年,30岁的Raymond Fernandez在乘船 旅行时,被一个装货口盖撞伤他的头顶。当 他醒来时,明显地经历了人格转变。由以前 谦虚有礼,变得好争辩,易怒与难以控制。 在接下來的几年里在他女友Martha Beck的帮 助下谋杀了17位妇女。1951年在纽约新新 监狱被处死。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第一页,共130页。
人为什么会犯罪?
是后天学习
得来的
是精神缺陷引起的
天生的
第二页,共130页。
犯罪生物学
之一
第三页,共130页。
我从来不知道我有发明的天赋直到颅相 学告诉了我。直到那个时候我对自己还 是陌生的。
———Thomas Edison, (1847-1931)(爱迪生)
如果一般的正常行为与遗传有关,则犯罪 行为也应与遗传有关.这个推论就是犯罪 遗传说的基础。
虽然龙氏的理论破产了,但人类对科学家能够成功鉴别罪犯类型的信心仍然继续
第三十三页,共130页。
犯罪家族说
相信有一种“犯罪基因”会代代相传
60个“小偷”
7个谋杀受害者
50位妓女 40位其他女性
180人正住在 “救济院”或接受
内胚叶型 (肥胖型)
中胚叶型 (斗士型)
外胚叶型
(瘦长型)
少年犯罪多是这种类型
第三十页,共130页。
体型说认为:人的体型不同,犯罪几率不同,所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 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三)防御机制
是一种心理适应性反应。个人在生活中, 难免遇到各种挫折、打击或威胁,因而在 情绪上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 为减轻焦虑的痛苦,个人会从经验中学到 某种应付挫折、减轻焦虑的行为和心理活 动方式,这些适应性的行为方式,称为心 理防御机制。
合理化
用自认为合适的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 解,从而心安理得地去实施犯罪行为
第一节 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是一门科学、一门研究方法、 一门治疗技术。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弗 洛伊德(S.Freud)于19世纪末创立的 心理学流派,到20世纪20年代扩展到社 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发展成无所不包的 人生哲学,是20世纪内影响人类文化最 大的理论之一,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 第二势力。
3、保持机制
• 外部强化 :犯罪活动的结果对犯罪行为的 强化作用。 • 替代强化:观察他人的犯罪活动结果对主 体犯罪行为的强化作用。 • 自我强化:社会约束——法律惩罚和自我 约束——良心谴责的解除过程对犯罪行为 的强化作用。
行为主义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1、行为是习得的,强调 环境和教育的重要性。 2、为建立和矫正行为提 供了理论依据。
(二)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 (id)
本能冲动,受唯 乐原则支配.想干 什么就干什么.
现实化了的本我,受 “自我” 现实原则支配。要求行 (ego) 为和环境的要求相协调.
道德的我,受道 “超我” 德(完美)原则 良心:罚 的支配.对 “本 (superego)我”“自我”起 监督作用。 自我理想: 奖
• 2、人格的基本动力 • 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在于对自卑的补偿和 追求优越。 • 儿童对自卑感的对抗叫“补偿作用”。 • 补偿的过程中个体以追求优越为目标。 • 补偿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 的优越努力。这 种一推一拉的过程持续不 止,这就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97年对自己理论的修订
天生犯罪人事实上只占罪犯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其他
三分之二包括各种罪犯类型。

罪犯的六种类型
职业型犯罪人 司法型犯罪人 激情型犯罪人
倾向型犯罪人 精神病态型犯罪人 歇斯底里型犯罪人
天生犯罪人的特征
天生犯罪人具有生物学上的犯罪情绪,他 们对所犯的任何错误都缺乏罪恶感和悔恨 (尽管事后他们也会声称后悔),对辨别 是非有一种特异性的学习无能; 天生犯罪人不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友谊,更 容易背叛同伴和同谋,表现出“极度自我 中心”、冲动、冷酷和对疼痛的高度耐受。
(一)基本观点



犯罪行为是特定环境条件和神经系统特征交互作用的结果。 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犯罪行为理论必须能同时经受住神经生 理学和个体独有的社会经历的检验。 环境、神经生理和人格因素的不同组合会导致不同的犯罪 类型。 “遗传因素在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中起重要作用,这一 简单的实施已经勿庸臵疑。这并不意味着罪犯本身或犯罪 是天生的,它是某种独特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对教养的反应。很多其他环境因素都会增加既定个体做出 某种反社会行为的可能性。”
二、Eysenck的人格和犯罪理论



“在很多方面,我们不赞同在二战后逐渐流行起 来的各种社会学理论。我们认为,它们从根本上 就与事实相违背,是错误的。” “我们相信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是建立诸 如犯罪预防和罪犯矫治等进展的基础。” 心理学不仅为解决犯罪问题开辟了道路,而且人 格的神经学基础是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重要 决定因素之一。 ————Eysenck

MPAs的产生与胚胎发育开始的前三个月里 出现的致畸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也以同样 的方式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进而导致行为问 题和发育异常。 关于MPAs与犯罪的关系:研究很少,关系 不确定

Mednick,
Kandel (1998) Brenman, Mednick, Kandel (1993)
关于“娃娃脸”

“娃娃脸”对男孩行为模式和人格的影响 (来自Zabrowitz等人的研究)
一般印象 中产阶级家庭中的“娃娃脸”男孩 低社会经济阶层中的“娃娃脸”男孩 高社会经济阶层中的“娃娃脸”

“娃娃脸”男孩可能是为了改变和补偿那 些认为他们应该表现得犹豫、依赖和脆弱 的负面刻板期望而表现出相反的行为。
中胚层型(mesomorphic)
平衡型
体型与人格的关系
体型与犯罪的关系

青少年犯与大学生的对比研究( Sheldon, 1939)
大学男生普遍属于平衡体型 被研究的罪犯更倾向于中胚层型,也有一部分内胚层
型,外胚层型在犯罪人群中很少见。

其他研究者的支持性证据:
中胚层与反社会行为密切相关
(二)体型与犯罪
关注的重点:生理特征与人格的关系。 假设:人固有的外表生理特征可以说明一 个人的品质。

Hippocrates,
观相术,颅相学。
Emil Kretschmer的观点(德国精神 病学家)

划分除了四种体型,并试图将他们与特定 的心理障碍相联系。
矮胖型(pyknic) 瘦长型(leptosomatic
2、收养研究(Adoption study)
收养研究是辨识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 作用的另一种重要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 确定环境对犯罪的主导作用。 然而,这样的研究数量很少,并且存在很 多方法学上的问题。

几项具体研究
Schulsinger (1972)在丹麦开展的收养研究 Crowe (1974)对52名因母亲犯罪而被领养 的孩子的追踪研究 Hutchings, Mednick (1975)的研究 Mednick, Gabriell, Hutchongs (1984,1987) 的研究 关于产前环境
Lombroso理论的评价


该理论拥有大批忠实的追随者,他们后来形成了 犯罪学的意大利学派。 但是, Lombroso惊世骇俗的论断常常使其他犯 罪学家感到不安,因此他们想方设法对他进行驳 斥。 然而, Lombroso的理论已经对遗传和犯罪人格 之间关系的研究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他应该被称为现代犯罪心理学之父(Shafer, 1976).
文献中一个最有力的研究发现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生理吸引力 (attractiveness)都表此出了某种跨情境 和跨经历的优势。 一个看似合理的假设:吸引力与犯罪行为 之间有某种联系。

相关研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关于面部特征与犯罪关系的研究表明:非裔美国 人和白人的罪犯都明显比未犯罪者缺乏吸引力 (Cavior, Howard, 1973)。 矫治人员往往认为罪犯的相貌比正常人更丑陋。 缺乏相貌美丽会增加被同伴拒绝的危险,并增大 在社会环境中接受不公正待遇的可能性。 手术矫形实验
1、外向性 发生率:大约16%的人是外向型,另有 16%的人是内向型,其余的为中间型。

1、外向性

行为特征:
典型外向:喜爱社交、冲动、乐观,他们渴望令人兴
奋的事情和变化多端的环境。很容易失去耐心、丧失 理智、变得具有攻击性。喜欢有人陪伴在身边、享受 各种聚会,而且通常都很健谈。 典型内向:含蓄、安静和谨慎,他们尽力控制自己的 各种感觉,避免兴奋、避免改变、尽量回避社交活动。 多数都是可靠、非攻击性、重视伦理标准的人。 中间型:表现出外向和内向兼有的特征,但他们不像 内向和外向的个体那样具有相同的特征和一致性。

双生子研究的评价

双生子一致性的研究方法还存在缺陷 对犯罪的不同法律界定 “尽管特定的基因……可能与行为问题的发展有 特定的关系,但大多数有行为问题者的遗传基础 很可能反映了在不同生命阶段中以不同方式表达 的基因组合”。因此,确实可以根据某些基因组 合将一些孩子划为可能出现犯罪或反社会行为的 高风险人群,但是环境因素在这些犯罪行为中仍 然起重要作用。

相关问卷
英国Mandsley人格问卷 Eysenck人格调查表( Eysenck Personality Inventory) Eysenck人格问卷(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 EPQ_R

(二)各维度人格特质的基本内涵 及其生物学基础
第三章 犯罪行为的 起源:生物因素
赵景欣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主要内容
一、犯罪的生理心理因素 二、Eysenck的人格和犯罪理论 三、精神病态:生物心理因素的一个研究 焦点

一、犯罪的生理心理因素
一、犯罪的生理心理因素
天生犯罪人 体型与犯罪 吸引力 轻微生理缺陷 双生子研究和收养研究

关于女性罪犯的看法


Lombroso 首次提出女性罪犯与男性罪犯一样的观点。 女性罪犯和男性罪犯无论在心理上还是行为表现上都一样。

卖淫是一种典型的女性犯罪, Lombroso认为卖淫就是一种返祖现 象,大多数卖淫者是缺乏母性的天生犯罪人。


女性天生犯罪人并不像男性那样明显地表现出相同的生理 异常。然而从心理上看,她们似乎像怪物一样比男性罪犯 更加恐怖和残忍。 女人与孩子之间的共同特征更多,例如:两者都好报复和 嫉妒,而且女性更倾向于“极端残忍的报复”。
(一)基本观点

人格有四种高阶因子: 一个能力的高阶因子:G因子(一般智力) 三个气质的高阶因子:
外向性
(extraversion) 神经质 (neuroticism) 精神质 (psychoticism)
图1 Eysenck的神经质和外向性人格 维度示意图
外向性维度被认为反映了由大脑和脊髓构 成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 神经质代表了外周神经系统(中午神经系 统之外的神经通路)的功能; 对于精神质的神经系统机制,尚没有作出 假设。
1、双生子研究
以一致率为指标的早期研究发现,遗传因 素可能对以下几个方面产生决定性影响: 智力、精神分裂、抑郁、神经症、酒瘾和 犯罪行为。 早期的研究

第一项研究:Johannes
Lange (1929) Augueste Marcl Legras 的研究
同卵双生子的一致性是异卵双生子的4倍, 这一发现似乎足以消除遗传在犯罪行为中 具有重要作用的疑虑(Hans Eysenck)。 一项例外:Dalgoard, Kringlem (1976)的研 究。 近期的研究发现:高度一致性可能只存在 于成年非暴力犯中,而在青少年犯罪中则 没有这种情况。
发育不稳指数(developmental stability, DI )
MPAs 发育不稳 FA 波动不对称现象
(五)双生子研究和收养研究



1、双生子研究 比较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之间犯罪率和犯罪 类型的差别,是确定犯罪行为中遗传因素作用的 方法之一。 几个术语:
Shared
environment:以同样的方式影响双生子双方 的教养经历和生活经历。 Nonshared environment:双生子之间生活经历等的差 异。 Concordance:双生子的特定行为或生理状况所表现出 的相似程度。

反对性证据:
犯罪与身高体重没有明显相关
体型与犯罪的关系

结论:
关于体型与犯罪之间的相关,研究结果表现出
了很大的不一致,因此要做出确定性的结论, 为时尚早。 尽管中胚层型似乎与青少年犯罪有关,但并不 意味着它与成年人的犯罪行为有关。
(三)吸引力
一些体型学者认为:双眼间距、前额形状、 身体状态和体型等生理特征,与诚实、智力和 犯罪行为等 有关。
1、外向性
外向性维度可以被视为一个连续体,代表 一种渐进的刺激需求,而这些刺激可以影 响大脑的某些特定区域,其作用与品尝事 物相似。 在Eysenck看来,这些极度外向的人喜欢刺 激是由其生理结构所决定的。 与日常名词外向(extrovert)和内向 (introvert)的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