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
犯 罪 心 理 学

现以新的方式组织起来的现象,产 生新的质变,从原来无序的混乱状 态转为时间上的有序状态。
1.潜在形态(人格中的不健全 因素非有序状态的存在,到达一定 阶段会产生犯罪意向,进入到自觉 的违法行为倾向状态,各种因素之 间有初步的整合,处于不稳定、不
完全的萌芽状态,向有序的方向发 展。) 2.恶变形态
2.心理因素(主体原有的心 理结构中存在的与犯罪心理形成 有密切关系的不良心理因素。)
1)个性倾向性因素(其影响 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选择上,对事物 的不同态度和行为模式上。) 2)性格结构因素 3)控制系统的缺陷(指道德 观念和法制观念的缺乏) 4)个性异常(人格障碍)
3.行为因素(不良行为的得 逞,强化不良心理结构,从而可 能形成犯罪心理结构) 1)错误的活动(如违反纪 律) 2)不良的行为方式及结果 (如欺骗、赌博)
称。后者指在一定的犯罪心理 支配和影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
会的行为。 二、研究对象:与犯罪有关的 心理现象。
行为法则:B=f ( P· ) E
B代表犯罪行为,f 代表参数, P代表犯罪主体的个体心理,E代表 实现平衡,维持行为的犯罪主体的 生存环境的负面因素。 通过对这一行为规则的剖析,
我们可以发现犯罪心理的关注视
3)有害的行为习惯(如自由 涣散) 4)模仿和学习不良模式
(二)主体外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1)大社会环境因素(人体生 活的整个社会环境,它影响着犯心 理的性质和类型,以及全社会犯罪
率的高低。包括政治环境因素、 经济环境因素、文化环境因素、 法制环境因素。)
2)小社会环境因素(个体 生活的具体环境,它更为直接地 影响犯罪心理的产生,主要有家 庭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工 作环境因素、居住环境因素、交 往环境因素等)
犯罪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犯罪心理学导论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犯罪心理学是犯罪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
其目的在于为警察、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治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罪犯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1)犯罪心理学相关概念1、犯罪心理学定义:广义说认为,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科学。
2、犯罪的定义:是刑法学的概念,一般定义为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3、犯罪人定义:是指实施这种犯罪行为的人。
4、犯罪三要素(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惩罚性。
(二)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1、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犯罪行为: 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3、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两者的关系两者的区别:a、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特征,而犯罪行为则具有外显性特征b、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犯罪行为则具有依存性c、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密切联系性:a、先有犯罪心理,才有犯罪行为。
b、要剖析犯罪心理,必须先了解犯罪行为c、犯罪行为的性质往往由犯罪心理状况而定两者关系错综复杂。
A、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一致性所谓一致性是指,有什么样的犯罪心理就会发生什么样的犯罪行为;B、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不一致性一般情况下,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是相一致的,但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也存在着两者不一致的情况。
(三)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1、犯罪心理总是在一定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
它在形成后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一定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下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2、犯罪心理学就是研究这种规律性的科学。
(四)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1、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矫治罪犯的各种策略、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犯罪心理学课程标准

《犯罪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犯罪心理学课程代码:学时/学分:64/4 适用专业:空中安全保卫先修课:无后续课:无开课学院或教研室:航空学院执笔:陈凤审核:(教研室主任签字)日期:……年……月审定:(学院院长签字)日期:……年……月二、课程性质与作用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鲜明的实践性。
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空中安全保卫人员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三、课程教育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犯罪心理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概念(2)了解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及其变化规律(3)了解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二)能力目标:(1)预防、揭露、矫治犯罪的心理对策和心理技术(2)增强学生在犯罪对策方面的业务能力(3)为预防和减少犯罪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三)素质目标:(1)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责任心。
(2)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3)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吃苦耐劳精神。
(4)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协调人际关系能力。
(5)具有认识自身发展重要性以及确立自身继续发展目标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内容和建议学时(一)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部分导论8学时教学内容: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教学要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学重点、难点: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实验或习题要求:第二部分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8学时教学内容:西方学者个体犯罪原因论教学要求:海峡两岸学者的个体犯罪原因论教学重点、难点:犯罪综合动因论实验或习题要求:第三部分犯罪心理机制8学时教学内容:犯罪心理机制的概念和理论教学要求: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教学重点、难点: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实验或习题要求:第四部分犯罪心理结构8学时教学内容:结构和心理结构与犯罪心理结构教学要求:犯罪心理结构的类型和要素教学重点、难点:犯罪心理结构的作用与特性实验或习题要求:第五部分犯罪心理发展的变化8学时教学内容: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和阶段教学要求:犯罪过程中的动机变化教学重点、难点: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实验或习题要求:第六部分犯罪的动机与行为8学时教学内容:动机与犯罪动机教学要求:一般动机与犯罪教学重点、难点:不良动机与犯罪实验或习题要求:第七部分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8学时教学内容:初犯心理教学要求:再犯心理教学重点、难点:再犯心理实验或习题要求:第八部分少年犯罪心理8学时教学内容:少年犯罪概述教学要求:掌握少年期社会化过程之矛盾与犯罪教学重点、难点:犯罪少年之心理特点与行为特征五、实践教学基本要求实训一犯罪心理学历史实训目的:了解犯罪心理学发展实训内容:分组讨论犯罪心理学发展过程实训二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分析实训目的:让学生了解犯罪心理的发生实训内容: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分析实训三犯罪心理机制分析实训目的:了解犯罪心理机制实训内容:分组讨论犯罪心理机制实训四犯罪心理结构实训目的:了解不同罪犯心理结构实训内容:分组讨论不同犯罪心理结构实训五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实训目的:了解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实训内容: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实训六犯罪的动机与行为实训目的:了解犯罪的动机与行为实训内容:分组讨论犯罪的动机与行为实训七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实训目的:了解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实训内容:分组讨论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实训八少年犯罪心理实训目的:了解少年犯罪心理实训内容:分组讨论少年犯罪心理六、教学方式及说明教学方法:宏观:任务驱动教学法微观:(1)案例式教学法(2)任务式教学法(3)视频演示教学法(4)讲授教学法(5)讨论教学法七、考核方式考查八、教学资料1.教材:《犯罪心理学》,罗大华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2.参考资料:1、《犯罪心理学》,方波、于义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2、《中国犯罪心理思想史论》,艾永明、朱永新,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33、《犯罪心理学》,高士艺、岩松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九、课程标准编制依据本标准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2]2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最新对高职教育的定位,以及我院专业培养计划而制定的。
犯罪心理学

宋逸韵
本书的体系构思
1、导论 2、犯罪人心理
A、基本理论: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心理结构与犯 罪行为、、犯罪行为结构的发展变化。 B、类型理论:犯罪类型理论、、不同动机的犯罪、、不同犯罪经历的犯 罪心理、、不同年龄与性别的犯罪心理、、智能犯罪心理、、群体犯罪 心理、、过失犯罪心理、、变态犯罪心理。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哪些人:犯罪人;一般违法人;虞犯;刑满 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治犯罪的 有关人员;监管矫治犯罪的人员。 2、研究哪些课题: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成 因;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犯罪心 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与行为 特征;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
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
1、犯罪心理结构的总体模式(相互作用模式、 偏常认识主导模式、多层次多维度模式) 2、犯罪心理结构的亚结构 (1)动力结构(畸形的观念系统,强烈、畸变 的需要,犯罪动机,不良的兴趣) (2)调节结构(偏倾的自我意识、扭曲的道德 意识、错误的法律意识) (3)特征结构(气质、性格、能力)
(二)主体外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 a)大社会环境因素:政治环境、经济环境、 文化环境、精神环境、法制环境。 b)小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 工作环境、居住环境、人际交往、职业条件。 2、自然环境因素:地域、季节、时间、自 、 然灾害。 3、情景因素:侵害对象、现场其他人、现 、 场条件和气氛、机遇
三、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与犯罪行为 1、犯罪动机的形式 2、犯罪目的的确定 3、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联系与区别 4、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与犯罪行为的相互影 响
四、犯罪行为发生机制模式 1、常见模式 (1)渐变型:原发型、继发型 (2)突变型 (3)机遇型 2、特殊模式 (1)习惯性 (2)朦胧型 (3)变态型
犯罪行为心理学一至三章演示文稿

Diagram
Company History
2003
2000
2000.10 Add Your Text 2000.10 Add Your Text
2000.10 Add Your Text
情绪体验
4种形式 3种状态 3种情操
情绪生理
•能力
智能 技能
•气质
情绪表现
表情 言语 动作
•性格
•兴趣 •需要 •观念 •信念 •信仰 •归因
第8页,共56页。
第一章.犯罪、犯罪学与心理学
引言 刑法与刑事司法制度
刑罚哲学
犯罪、犯罪学与心理学
犯罪研究 科学哲学与犯罪解释
心理学与犯罪学
第9页,共56页。
• 2、理想的法律目标是为了更大的社会利益而维护社会 秩序。它体现惩罚功能和预防功能。
• 3、加强少年司法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第19页,共56页。
第三节 刑罚哲学
一、报应与公平模式 1、法律报应与报复的区别:国家与个人;公平与公正; 2、报应与矫正区别:罪行相适应;回归社会。
二、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是人类理性和社会契约概念为基础提出的一种法律惩罚理论。代表
有意大利法律理论家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提出刑罚的目的是预防,不是 制造痛苦或补偿,刑罚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使用刑罚时应该着眼未来而不是 过去;英国法学家边沁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精心阐述了这些原则。功利主 义指向犯罪行为,而不是犯罪人。
三、改造和矫治:
1、改造新古典学派强调刑罚个别化,与矫治哲学相吻合。改造观点认为应当通过 受苦与对危害行为赎罪,并且公开承认进行危害行为的人要避免将来再次犯罪, 方式包括道德教诲、劳动和教育。 2、矫治学说认为,犯罪是个人的缺陷或者适应不良的产物。将注意力集中到犯罪 人身上,而不是集中在犯罪行为方面。 • 四、监禁的目的:剥夺犯罪的能力
经典---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复习材料第一章导论一、犯罪心理学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致包括以下几种人的心理和行为:1、犯罪人(主要研究对象);2、一般违法人;3、虞犯;4、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的人;5、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6、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2、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又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3、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4、是一门或然性学科四、近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奥地利犯罪学家格罗斯(Hans Gross, 1847-1915)于1897年出版的《犯罪心理学》一书,是真正意义的犯罪心理学。
此书的出版,被视为是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概述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第二节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一、犯罪心理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1、反社会意识(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2、强烈、畸变的需要3、犯罪动机(最活跃的、直接动力)4、不良兴趣二、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1、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2、扭曲的道德意识3、错误的法律意识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1、特定的气质——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2、消极的性格特征——是个性社会化缺陷的突出表现①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物欲型)②性格的情绪特征(暴力型等)③性格的意志特征(共有)④性格的理智特征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4、不良的行为习惯——是某种能力的特殊形态的熟练,又是一种生活定势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介于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之间(必备的心理条件)1、消极、不良的心境2、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五、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1、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需要、兴趣2、特征结构中的潜意识:3、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一)一般模式(常见、典型)泛指隐藏在大多数犯罪者头脑中与常见犯罪行为后面的内在心理驱动力的构成状况。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犯罪心理学课程是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专科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占4学分,课内学时为72个学时。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1.课程内容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和前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公安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2.课程要求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一方面能够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极其规律有所了解,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另一方面,了解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为司法人员提供惩治和矫治罪犯等犯罪心理对策的心理学依据和方法,增强在犯罪对策方面的业务能力。
三、课程的学分和学时《犯罪心理学》课程学分4学分,课内学时72学时,教学学期为一学期。
四、主要媒体教材1.文字教材:由罗大华主编、何为民副主编,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犯罪心理学》(第二版)。
2.网上资源:中央电大――电大在线及安徽电大网页――在线平台提供该门课程的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实施细则、教学辅导、作业要求、复习要求、模拟试题等。
3.直播课堂:安徽电大提供导学直播课堂,学生可登陆安徽电大影音在线收看。
五、主要教学环节1、自学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根据教学要求,全面系统地阅读教材和教师指定的参考书。
2、利用多媒体学习收视阅读网上辅导材料是重要的系统学习手段之一,学生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远程学习。
并利用网上交互答疑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面授辅导面授辅导是实现教学目的重要方式之一,辅导教师要全面系统掌握教学要求和文字教材,通过讲解、辅导、答疑、组织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4、平时作业分校电大将安排平时作业,这是加强教学管理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
犯罪心理学第一二章

• 3.多层次多维度模式论
图2—4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亚结构
• (一)动力结构的组成因素
重点指数:★ ★ ★
依据个性心理结构理论,个性倾向性是个性中的动力结构。个 性倾向性由: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构成。
1.畸形的观念系统
犯罪人患有一些畸形,错误的观念系统;这些错误的观念系统很 容易成为个体实施反社会行为的精神支柱。
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在开展时于活动过程 中所具有的独特状况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中所具有的独特状况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犯罪人消极、 犯罪人消极、不良的心境是其决定实施犯罪 行为的催化剂。 行为的催化剂。 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 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犯罪人的心理都 出浴异常的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 出浴异常的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警觉性特别 情绪处于亢奋状态, 高,情绪处于亢奋状态,调动机体内的一切力量 已达到犯罪目的。 已达到犯罪目的。
第二阶段——恶变形态的犯罪心理结构 第二阶段 恶变形态的犯罪心理结构
• 这一阶段中,外界的不良诱因是导致潜在犯罪心 理结构恶化的条件;心理系统的“整合”功能是 犯罪心理结构恶变的内部机制,犯罪动机外化为 犯罪行为时犯罪心理结构恶化的结果。
第三阶段——衰落形态的犯罪心理结构 衰落形态的犯罪心理结构 第三阶段
什么是 虞(yú )犯
• • • • • • • 即有可能犯罪的人. 即有可能犯罪的人 1.经常与有犯罪习性的人交往者 经常与有犯罪习性的人交往者; 经常与有犯罪习性的人交往者 2.经常出入不良场所者 经常出入不良场所者, 经常出入不良场所者 3.经常逃学或离家出走者 经常逃学或离家出走者; 经常逃学或离家出走者 4.参加不良组织者 参加不良组织者; 参加不良组织者 5.无正当理由携带凶器者 无正当理由携带凶器者; 无正当理由携带凶器者 6.个性有严重缺陷者 个性有严重缺陷者. 个性有严重缺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