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孟子两章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第18课 《孟子》两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第18课 《孟子》两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练习

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

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参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使有积极进取、不断改正之心。

5、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你说说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参考: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6、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答: 客观上,思想、生活、行动上经受艰苦的磨难,逆境能使人磨练意志,增加能力;主观上还要自己努力,才有可能成功。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7、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答:内有法家拂晓士,外有敌国外患。

8、‘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答:强调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9、当你身处逆境时,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

像一个遭遇风景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成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

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

10、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影响至今,激励着一代代人战胜磨难,走向成功,结合文章谈一谈,忧患一定能使人成功吗?答:一定能使人成功。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8孟子两章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8孟子两章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8孟子两章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 ) 亲戚畔.( )之傅说.( ) 法家拂.( )士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不同意思。

池.非不深也。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困于心衡于虑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入则无法家拂士4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____________,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阐述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主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____________,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

阐述了孟子__________的人才观。

我综合我发展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乙]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兵.革非不坚利也(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足兵.( )(4)民信.之矣( )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九年级语文下册18孟子两章同步练习新人教

九年级语文下册18孟子两章同步练习新人教

18《孟子》两章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

1.辞汇明白得(1)七里之郭.( )(2)天下顺.之(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4)曾益..其所不能( )(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出那么无敌国..外祸者(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8)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9)必先苦.其心志( )(10)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11)空乏..其身( )(12)行拂乱.其所为( )(13)因此动.心忍.性() (14)人恒过.( )(15)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祸者()(16)亲戚畔.之( )(1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一词多义(1)利⎩⎪⎨⎪⎧天时不如地利.名词,有利的形势兵革非不坚利.也 (2)之⎩⎪⎨⎪⎧三里之.城助词,的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代词,他(3)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被任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征于.色介词,在生于.忧患(5)拂⎩⎪⎨⎪⎧ 行拂.乱其所为动词,违背法家拂.士 (6)恒⎩⎪⎨⎪⎧ 国恒.亡副词,必然人恒.过 (7)以⎩⎪⎨⎪⎧ 以.天下之所顺 所以.动心忍性动词,用来(8)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前一个表修饰,后一个表转折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连词,表顺承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3.古今异义(1)城.非不高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城市。

(2)池.非不深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水池。

(3)委而去.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孟子》两章练习题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孟子》两章练习题

18《孟子》两章一、积累运用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米粟.( ) 拂.士( ) 拂.乱(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2)池.非不深也( )(3)人恒.过然后能改( ) (4)入.则无法家拂士( )(5)兵革..非不坚利也( )3.指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1)委.而去之今义:古义:(2)城.非不高也今义:古义:(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今义:古义:4.各写一个含有加点词意思的成语。

(1)兵.革之利 (2)寡.助之至(3)池.非不深也 (4)得道多助.5.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指出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的句子是“”(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谈“死于安乐”这一内容的句子是“”。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揭示一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的句子是“”。

6.翻译下列句子。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7.古今有许多名言名句谈论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重要性,请各写出一句来。

(1)谈“天时”:(2)谈“地利”:(3)谈“人和”:8.品读先贤,传承中华文化。

学校开展“走近孔子和孟子”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以“我眼中的孔子是好学的”为开头写一段不超过100字的简短发言稿。

二、课内精读(一)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后面的题目。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 )(2)委而去.之( )(3)寡助之至.(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B.然而不胜者.∕得道者.多助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之所顺D.寡助之.至∕天下顺之.11.请将“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成现代汉语。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孟子二章阅读练习2无答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孟子二章阅读练习2无答案新人教版

18《〈孟子〉二章》阅读练习2一、基础巩固1.请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米粟()亲戚畔()之畎()亩傅说()法家拂()士2.解释下列加线字。

(1)革非不坚利也。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人恒过,然后能改。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4.翻译下列句子。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古今中外有许多人在逆境中成才的例子,请摘录一个逆境磨炼人才的典型事例。

二、课内阅读1.比较阅读,把握《〈孟子〉两章》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以收到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的效果。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习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加线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 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2.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B.之不胜环而攻之而杜少府之任蜀州C.于曹操比于袁绍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一、基础训练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作者是 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 学说代表人物。

答案:战国时期|孟子|儒家解析:分析:本题文学常识的填空要按课本注释的内容来填空,每个字都不能写错。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关键在学习中强加记忆。

文学常识记忆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作品主题及风格等。

2、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米粟(sù) 亲戚畔之(pàn) 域民(yù)3、重点实词①三里之城(内城) ②七里之郭( 外城) ③环而攻之(围)④城非不高也( 城墙) ⑤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⑥兵革非不坚利也( 武器装备)⑦米粟非不多也(粮食) ⑧委而去之( 放弃离开) 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慑) ⑪寡助之至到 (极点) ⑫天下顺之( 归顺)⑬故君子有不战(要么)4、通假字①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5.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指出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文句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

(3)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人教新版九年级(下)《第18课 《孟子》两章》同步练习卷(1)

人教新版九年级(下)《第18课 《孟子》两章》同步练习卷(1)

人教新版九年级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同步练习卷(1)一、积累运用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米粟.拂.士拂.乱。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2)池.非不深也(3)人恒.过然后能改(4)入.则无法家拂士(5)兵革..非不坚利也(6)寡助之至.(7)以天下之所顺.(8)而后喻.3.指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委.而去之今义:古义:(2)城.非不高也今义:古义:(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今义:古义:。

4.根据加点词的意思各写一个含有该加点词的成语。

(1)兵.革之利(2)寡.助之至(3)池.非不深也(4)得道多助.。

5.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指出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谈“死于安乐”这一内容的句子是“”。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揭示一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的句子是“”。

6.翻译下列句子。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7.古今有许多名言名句谈论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重要性,请各写出一句来。

(1)谈“天时”:。

(2)谈“地利”:。

(3)谈“人和”:。

8.综合运用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故事大盘点】孔、孟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等。

请你再写出两个与孔、孟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2)【成语大搜集】《论语》《孟子》语言精练,含义丰富,有不少语句已经成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里,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一组成语,其中有两个不是出自《论语》《孟子》,请你找出来。

(只填序号)①温故知新②舍生取义③愚公移山④则善恶从⑤任重道远⑥诲人不倦⑦一鼓作气⑧见贤思齐(3)【观点大讨论】当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古代“孟母三迁”的做法,争先恐后地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请你用简明的语言阐述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由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归纳出自己的观点: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炼。

其次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进而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学法引导1、加强朗读训练,就本文而言,不仅要学生读准字音,断对句子,还应对文中的排比句进行反复诵读,以体会排比句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2、正确辨析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意义,加深对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的认识,学习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3、找文章关键句(中心句),提高整体理解文章的能力,理解孟子在两篇短文中表明的思想观点。

4、两篇短文在写作方法上有许多共同点,可采用比较阅读法阅读。

(三)审美鉴赏居安思危的警戒美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本是战国时期讨论战争胜负问题时提出的观点,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而也适用于政治。

直到今天,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仍然是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

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一切违背该法则的行为必将以失败告终。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也常被用来勉励人们要居安思危,增强民族忧患意识。

这一条条古训无不闪烁着世世代代中国人民自我警戒、自我奋进的美的光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孟子两章练习新版新人教版01积累运用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米粟.(sù)亲戚畔.之(pàn)
畎.亩(quǎn)傅说.(yuè)
胶鬲.(gé)曾.益其所不能(zēng)
拂.乱(fú)法家拂.士(bì)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围)
(2)七里之郭.(外城)
(3)兵革
..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装备)
(4)寡助之至.(极点)
(5)以天下之所顺.(归顺,服从)
(6)人恒.过然后能改(常常)
(7)入.则无法家拂士(国内)
(8)而后喻.(通晓)
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古义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委.而去之
B.管夷吾举于士.
C.天时不如地利.
D.亲戚
..畔之
(解析:A项“委”古义:放弃;今义:委托。

B项“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

C项“利”古今义都是“使有利”。

D项“亲戚”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亲属。


4.下列选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亲戚畔之
B.困于心衡于虑
C.入则无法家拂士
D.行拂乱其所为
(解析:A项“畔”通“叛”;B项“衡”通“横”;C项“拂”通“弼”。


5.根据加点词的意思各写一个含有该加点词的成语。

(1)兵.革之利短兵相接
(2)寡.助之至寡不敌众
(3)池.非不深也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4)得道多助.推波助澜
6.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指出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谈“死于安乐”这一内容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揭示一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7.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 孔、孟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请你写出至少两个。

(只写故事名称)
韦编三绝、孟母三迁、孟母断织
(2)结合下面的图片,说说孔子讲学的意义。

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教育“有类”的局面,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进步口号,即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孔子还很重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即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

孔子十分强调学以致用、学思结合。

(3)当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古代“孟母三迁”的做法,争先恐后地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请你用简明的语言阐述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示例一: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不可取。

因为自己的孩子适不适合上名校还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看,况且更多的家长只是出于一种跟风心理而已。

示例二:我认为家长这种做法可取。

的这种做法对孩子有好处,因为名校集中了优质教育资源,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求学更容易成才。

02课内精读
(一)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后面的题目。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 时:天时.不如地利/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B. 和:地利不如人和./必能使行阵和.睦
C. 胜:环而攻之而不胜./予观夫巴陵胜.状
D. 池: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解析:A项“时”分别为时令/时间;B项“和”均为和谐;C项“胜”分别为战胜/好;D项“池”分别为护城河/池塘。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10.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
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1.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1)以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21*cnjy*
(二)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后面的题目。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
(2) 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3) 人恒过.然后能改过:犯错误
(4)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14.文中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有哪些相似之处?
这些人都出身低微,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15.两千多年来,孟子的许多思想一直对后人有着深远影响。

请结合实际谈谈本文观点给你的启示。

①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②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③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

03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上:指唐太宗。

②守成:保持成就。

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

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
(2)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
(3)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4)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表现
17.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能力。

18.语段(一)第2段用对比论证的方式论证了文段的论点。

试对此做简要说明。

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

19.语段(二)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语段(一)中孟子的思想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他们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

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
基业稳定。

附语段(二)参考译文:
唐太宗问左右大臣说:“创业与保持现有的成就哪一个更难?”房玄龄说:“开创新朝代的初期,与群雄一起用武力争斗,然后使他们臣服,(由此可知)创业更难。

”魏征回答说:“历代君主,哪一个不是在艰难时得到权力,而在安逸时失去权力,(由此可知)保持成就更难。

”太宗说:“房玄龄和我共同夺取天下,出生入死,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

魏征和我共同安定天下,常常害怕骄奢从富贵中生成,祸乱从疏忽中生成,所以知道守成的艰难。

但创业的艰难时期已经过去,眼下守成的困难,才是各位大臣必须谨慎对待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