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教材解析)
大变革的时代说课讲稿

《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隆尧实验中学班步云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六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初一教材第二章的第七课,它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处在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这节课上承《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秦王扫六合》,因此这节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我们理解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变迁都非常重要。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二、学情分析1、有利因素: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
2、不利因素:七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
而且知识积累有限,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但同时又存在着看问题重表象、轻本质等特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铁器牛耕的使用、都江堰水利工程、掌握商鞅变法;应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学会评价历史人物2、过程与方法目标由感性知识入手,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知识;采用分组合作及探究式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并非一帆风顺的。
本课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各国的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课件

(1)使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 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 了基础。
(2)使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封建社会形成了。
第七课 大变革时代
商鞅变法是成功了 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 你有什么启发?
议一议
第七课 大变革时代
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第七课 大变革时代
温故知新: 春秋时期著名的三大霸主? 战国时期的七雄?
春秋争霸: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战国称王: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社会的大变革时代
第七课 大变革时代
具亲如
? 手果
耕给
作你
石器
,一
铜器
你块
会实
选验
择田
哪,
种让
工你
第七课 大变革时代 人类生产工具变化比较表
所属时代 生产工具 制作材料 主要优、缺点
石器时代
青铜器 时代
石刀 石斧 石耜 木耒 骨耜 蚌镰 青铜生产 工具很少 见
石、木、 取材容易、不坚固、
骨
石器成形困难
青铜
成形优于石器、轻 巧锋利、硬度大、 自然界蕴藏量少
铁器时代 铁耙 铁镰 铁锸 铁锄
铁
铁犁铧
自然界蕴藏量大、 开采方便、质地坚 硬、易氧化生锈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第七课 大变革时代 (1)铁农具的使用
出现:春秋 扩大:战国 (2)牛耕的使用 出现:春秋末期 推广:战国 (3)作用: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农业的进步
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第七课 大变革时代
标志着 社会生产力 的显著提高
2.牛耕逐渐推广
材料一:下图是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战国墓葬中发掘 出来的“牛尊”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是反映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的特征。
这一次变法运动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的产生,是这一次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
变法运动的兴起,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专政而进行的大改革。
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历史特征。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所以“商鞅变法”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
初中学生理解这一历史转变是较困难的。
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了。
这样的交待,使学生感到很抽象,也不好理解。
因此,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法建议1.教师可利用教材引言中的“立木为信”的故事,让学生阅读或讲述后,提出:“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可归纳为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大变革的时代”。
从此直接引入新课。
2.“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一目,可让学生利用教材“活动与探究”和自由阅读卡提供的材料,自己归纳整理。
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各位同学,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思想、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学分析《大变革的时代》这一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的学习内容,主要介绍了战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重点是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秦朝的统一这一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所以说商鞅变法揭开了统一国家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所引发的社会变革,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使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变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商鞅与反对变法贵族的辩论为主题,采用角色扮演和辩论的形式,设置历史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境地思考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意义;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激进学生与时俱进、树立敢于创新和积极实践的精神。
4、重点商鞅变法是本课的重点,包括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变法所遇到的重重阻力,特别要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与历史作用。
5、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之所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是因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引起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变法。
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因果关系有较大的困难。
三、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中七年级的学生,系统的历史知识比较薄弱,他们的历史常识大都来源于影视作品、故事书以及部分语文教材,有强烈的求知欲而缺乏足够的分析归纳能力,教学应从实际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
七年级历史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课件_新课标_人教版分析

缺点:笨重、不耐用
骨器木器石器 优点:取材容易
铜器青铜器
铁器
缺点:软、脆、易断
优点:珍贵
优点:锋利,坚硬,耐用。
铁矿藏丰富
动脑筋:说一说,铁农具为什么能
较快推广?
(1)铁农具与石农具、青铜农 具相比,具有优越性。
(2)当时的冶铁工业已相当发
达。能够生产大量的铁器。
牛 耕 图
材料一:《吕氏春秋》上有一个故事,说:大力士 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一个小孩 牵着牛鼻环,牛倒乖乖地跟他走了.
进
和农作物产
耕作方式的改进 量显著提高
二、著名的都江堰
1、修建时期:战国时期 2、地点:岷江中游
3、修建者:秦国蜀郡太守 李冰
4、地位: 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5、作用:消除水患、灌溉农田
鱼嘴
飞沙堰
宝瓶口
离 堆
想一想:的功绩是什么?为什么把他和大禹相提 并论?
战国时期,农耕进一步推广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管子》记载:春秋 时齐国已经用铁 农具耕种土地。
战国时期铁农具复原图
《山海经》上记 载的铁矿山,达 三十多处。
春
铁农具
秋
、
战
国
石器
假如你有几亩
青铜器
地,你骨器会在这
四种工具中选
哪一个?
铁器
与石器、骨器、青铜器相比,铁器有哪些优点?
铁器的优点
课堂引申小结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私田出现
变法运动
生产力发展
新的生产关系和 板:铁生私新各牛-的出(都发民变建秦最耕国商②战兵我③①-->书农产田的国耕>现地江展阶法立确显种富鞅奖功强建土设具力阶的主堰级土立著励封地计的级和)地封:建县私使农私建社制有用有制会和制度形推成广 阶级关系形成
历史: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课件(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兴修的水利工程很多,以都江堰最为著名。
变法
春秋战国的大变革
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 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封建经济得到了进 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 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 期, 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 所取代,并最终建立了封建经济。
春秋战国时 期奴隶制度 崩溃,封建 制度确立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铁制农具开始使 用和扩展
春秋战 国时期 生产力 的发展
封 建 经 牛耕的推广 济 的 建 兴修水利(如: 立 都江堰)
新 兴 的 地 主 阶 级 进 行 变 法
封建制度建 立,封建社 会形成
铁制农具
牛耕与水利
牛耕是继西周的耦耕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耕作方式。 由于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必然需要畜力来牵引,这 样便引起了原来的耕作方式的改变,所以到了春秋后 期,牛耕已经普遍地被使用。
/ 微交易平台 微交易
啊!我还以为您会说 爷壹会儿要过来看望我の头发呢 ”“仆役!”那壹次轮到月影简直是要被水清给气死咯!真别晓得她家仆役心里是怎么想の!爷来咯也别高兴 居然还 壹副愁眉别展の样子 而且连梳妆打扮の兴趣也没什么 现在别趁着爷对仆役有兴趣 赶快抓牢咯爷の心 将来后悔可就来别及咯!再说咯 那两各人别是已经过上好日子咯吗? 怎么仆役壹点儿改变也没什么呢?第壹卷 第864章 晨起王爷回到书院之后 先更衣后用膳 紧接着就开始处理起尚未完成の几件公务 待全部处理完毕 抬头壹看更漏 竟然是 快要两更天咯 估计水清那里也由月影服侍妥当 于是将秦顺儿唤咯进来:“那就收拾洗漱吧 ”秦顺儿得令 赶快忙乎起来 忙完之后正要去后面の卧房给他安排铺床事项 他却 吩咐现在就去怡然居 弄得秦顺儿以为听错咯:“爷 现在过去?”“对 ”秦顺儿由于别晓得那各时间他过去怡然居干啥啊 又没什么得到准信儿 于是两手空空地跟在后面到 咯怡然居 他已经提前暗示咯水清别需要等他 累咯就先歇息 他之所以如此暗示 也是担心她抹别开面子 连看都别敢看他 怎么可能做好服侍就寝の事项呢?所以他才要在书院 里由秦顺儿完成咯所有洗漱之后再过来 格外聪明の水清早就听出咯那句弦外之音 所以趁他还没什么到来之前 果然是心领神会地早早吩咐月影安置她就寝 望着早已经换好咯 衣服 依然闭着眼睛躺在床上の水清 他当然晓得她别想见他 于是默别做声地挨着她の身边躺下 他也晓得她没什么真の睡着 于是将手伸到她の锦被中 轻轻地握上她の手 因 为握着她の手 他の心中感到格外安心;她因为累咯壹夜壹天 两各时辰の午休早就失去咯功效 于是没过多久 两各人都渐渐地沉入咯梦乡 第三天の早晨 是水清有生以来第壹 次服侍他起床 经过昨天壹夜の调整 而且现在两各人又都是穿戴整齐の样子 极为有效地缓解咯她の尴尬和别适 虽然仍是别别扭扭 但是水清终于可以别用再躲着他咯 秦顺儿 头壹天先是将他需要更换の衣裳拿到咯怡然居 结果他竟然没什么在怡然居更衣 而是回咯朗吟阁 可是当晚上他从朗吟阁去怡然居の时候 又没什么说他去做啥啊 秦顺儿就两 手空空地跟咯过来 直到等得房里只剩下咯夜烛 连月影都退咯出来 他那才晓得王爷今天晚上是歇在咯那里 于是又赶快跑回书院 将王爷の洗漱物品以及换洗衣物统统带咯过 来 交到月影手里 今天是水清有生以来第壹次服侍他起床 也是月影有生以来第壹次服侍王爷 主仆两各人全是新手 唯壹の老手儿秦顺儿是各太监还进别得屋来 于是王爷也极 其荣幸地享受咯有生以来最为特别の壹次女眷服侍待遇 先是水清 望着那壹堆の衣裳 脑袋立即就大咯好几圈 因为她别晓得应该先穿哪壹件 后穿哪壹件 于是她将求助の目光 望向月影 她那回可真是找错咯人!月影从来都是服侍女眷 也没什么服侍男人の经验 水清向她求助完全就是徒劳无益 看着那主仆两人您瞧瞧我 我瞧瞧您の慌张无助样子 他 只觉得哭笑别得 别忍心看她の笑话 于是只好自己开口说道:“那各 先拿白色の那件中衣吧 ”第壹卷 第865章 撞车壹听王爷开咯金口 给她们指出咯壹条光明大道 于是主 仆两人立即双双朝那件中衣下手 结果慌忙之间两只手别但狠狠地撞到咯壹起 而且水清手上那各浮雕小花戒指狠狠地划咯月影壹下 竟然将她の手背划出来壹各小口子 水清见 状心疼别已 可是当着王爷の面也别敢怠慢 于是她赶快用左手去安抚咯壹下月影の手背 右手抓咯衣裳准备去给他穿上 月影却是抱着轻伤别下火线の念头 哪儿有奴才袖手旁 观 主子忙前忙后の?于是月影就用那只没什么受伤の手也抓住咯衣裳 而水清既是心疼月影 也是觉得昨天自己の表现实在是太过分 没什么尽到壹各诸人の职责 今天既然是 她第壹次服侍王爷 就壹定要亲力亲为 以求将功补过 主仆两人都想要对方暂且收手 都想由自己去尽职尽责 争抢过程中壹各别注意 只听“哗”の壹声 赶巧咯壹各寸劲儿 白 绸子中衣竟然被两各手无缚鸡之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精品课件

商鞅
秦孝公
秦国变法舌战图
变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但历史向前发展必须变革。
青年一代必须从小就树立勇于变革、积极实践的精神, 才能与时俱进,顺应这个变革的时代。
秦孝公
改革派
旧贵族
百 姓
立木为信商鞅Leabharlann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军功
奖励耕织
建立县制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的特权
D
C
始知李太守, 伯禹亦不如.
3、都江堰
今天的都江堰
都江堰建成后,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通过分析,你能看出都江堰有什么作用吗?
今天的都江堰还在为四川8个市、 42个县的3000多万人提供着 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灌溉面积达 1010万亩。
读完这段材料,你有什么感触?
活动
假如你是导游,请你用简明的文字为参观者介绍一下都江堰的历史及现状。
劳动工具的改进
耕作方法的改进
铁农具
牛 耕
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都江堰
基础设施的建设
小结: 一、农业的发展
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
二.商鞅变法
怎么办?
一个奴隶主的烦恼: 我受封300亩土地,有奴隶500多,纳贡上钱斗,以前日子还可以,现在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给我带来一些烦恼:
动脑筋
一是铁农具与石农具和青铜农具相比具有优越性;二是当时冶铁工业已相当发达,能够大量生产铁器。
牛耕图
春秋末年已使用, 战国时进一步推广
2.牛耕的使用
——是我国农业发展 史上的一次革命。
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 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水利工程的兴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运动的兴起,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巩固地主阶级
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根据自己的好恶片面的评价,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的去评价历
要求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
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以及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增
在春秋战国以前,农业和手工业工具以什么为
,
铁农具的经广泛使用就标志着作成为可能。
但仅靠人力耕作是相当费劲的,所以在农业生产上使
步。
已经知道使用各种农家肥
有了明显进步。
来,在奴隶制瓦解的过程中,产生一对新的阶级,即地主阶级和
教师直接讲解:各诸侯国
教学小记:
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课标要求
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以都江堰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封建制度的确立和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通过角色扮演,及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讨论商鞅在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应用多媒体与教师的提问相结合,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使开垦耕地面积扩大;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讨论,引导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冶铁技术的发明、农业技术的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都说明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说明我国古代的经济、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自古以来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为改革而献身是了不起的。
重点和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导学
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根据平面图分析都江堰的工程原理,了解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从此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每一次变革都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巨大
变化的“大变革的时代”。
那么,我们现在来学习一下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里社会生产等各方面的状况。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温故而知新】同学们还记得原始社会属于什么时代?(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时期又进入了什么时代?(青铜时代)那么自西周后,人类社会又进入了什么时代?(铁器时代)
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
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2、提问:如果给你一块实验田,让你亲手耕种,你会选用哪种农具?为什么?
3、铁农具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当时标志着生产力提高的另一个因素是牛耕。
提问:那么我国大约在什么时期就开始使用牛耕了?用牛耕以前人们是怎样耕地的?
4、【总结】原来是人耕地,现在变成了用牛来耕地,这不得不说是一场农业革命。
(德育渗透: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农业发展水平,是古代辛勤的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通过对古代农业革命的学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智慧和精神。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5、【过渡】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劳动效率,为精耕细作、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也为开山凿渠提供了便利,因此,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兴修水利。
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国的都江堰。
二、著名的都江堰
1、后人写诗评价李冰,认为其功劳大于大禹,“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为什么后人这样评价李冰呢?他做了一件什么伟大的事情?
2、为什么李冰要修建都江堰呢?(投影修建原因:岷江上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一到程度平原,流速突然减慢,所夹带的泥沙石子随即沉淀下来,淤塞河道。
每年夏秋水势骤涨,都江堰市以下常常泛滥成灾。
雨季过后,又会出现干旱。
——为了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
)
3、合作找出都江堰的修筑者、作用、历史地位(世界地位)。
4、【总结】都江堰根据防洪灌溉的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控制内江、外江的江水流量,使原来“旱涝多变”的成都平原变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两千多年了,至今还在造福于人民,这样高超的设计和工程质量不能不令人赞叹!(德育渗透:都江堰造就了富庶繁荣的"天府之国",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为历代赈灾,为战胜外侮,为今天成都平原的现代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000年11月29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联合国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让同学们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的智慧,认识到我国古代的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同时也激励学生为民族和祖国的强大而多作贡献。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三、商鞅变法
1、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在这些变法中,影响最大、效果最显著的是哪一个?
2、1996年岁末,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在观看话剧《商鞅变法》时,为剧情所动,潜然泪下。
朱总理为什么会对这场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改革如此动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对商鞅变法作一番探讨。
3、【历史剧表演】“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观察一下,不同的派别对于变法是怎么样的态度的。
(德育渗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必须改革。
固步自封,固守传统只能落后于人。
变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
时代的进步离不开不断的变革和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投身改革。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4、【看图说史】商鞅争取了秦孝公的支持进行变法,那么他怎样劝说下面的百姓们来支持他的变法?让学生讲出“立木为信”的历史故事。
(德育渗透)提问:这个故事说明商鞅为变法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呢?(取信于民),这就启示同学们,要想做个成功的人,必须具备什么品质?(言必信,行必果。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5、投影并掌握:
6、【口诀快记】
孝公治国有心计,商鞅变法最有力,
承认私人有土地,奖励耕战免徭役,
废除贵族的权力,建立县制搞治理,
经济得到大发展,军队有了战斗力,
战国后期秦最强,商鞅变法了不起。
7、【活动与探究】请看课本第39页“动脑筋”,分组讨论一下:商鞅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德育渗透:让学生看待一个历史事件的影响,要从眼前和长远两个角度看,长远意义影响更大;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进程为标准。
正确地认识到自古以来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为改革而献身是非常伟大、受人尊敬的。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四、小结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改革)“一变”
2、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二变”————大变革的时代
3、商鞅变法(变法运动的兴起)“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