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范文

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范文

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商鞅变法等。

(2)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

(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如齐桓公、孔子、墨子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2)运用比较法,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

(3)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历史素养。

(2)引导学生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齐桓公称霸:了解齐桓公的统治政策,分析其成为春秋首霸的原因。

2. 晋楚争霸:掌握晋楚争霸的历史背景,了解晋文公、楚庄王等君主的政治军事成就。

3. 孔子与儒家思想:学习孔子的生平事迹,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4. 墨子与墨家思想:了解墨子的思想主张,分析墨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影响。

5. 商鞅变法:深入剖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其对秦国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 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深刻内涵及其对秦国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发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以及社会变革的原因。

4. 案例分析:选取商鞅变法作为案例,深入剖析其对秦国发展的影响。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历史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范文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范文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2)掌握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原因和过程;(3)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和优势。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2)运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和优势。

2. 教学难点:(1)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原因;(2)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提问:你们认为我国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原因和过程;(2)教师提问:请结合教材内容,简要阐述改革开放的过程。

3.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的典型案例,如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政策等;(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我国改革开放的具体措施和成效;(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交流:(1)教师引导学生就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进行交流讨论;(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教材内容,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2. 思考改革开放的原因和过程,简要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和优势;3. 选取一个改革开放以来的典型案例,分析其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以及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动画,形象演绎都江堰的巧妙设计;通过解决《一个奴隶主的烦恼》,以小见大,深入了解变法的历史条件;通过换位思考,化难为易地掌握变法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创设情景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看图片说故事《立木为信》师:这个成语故事叫什么?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下这个故事?生答:略师: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做人要诚信。

商鞅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行变法跟诚信是分不开。

那么,商鞅为什么能在那个时期掀起变法运动呢?这就要从生产的发展说起。

板书1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的铁质农具”图片,简单了解铁农具的基本情况师:大家认识这些铁农具吗?它们分别是什么?(锄头,斧头,铲子,犁)师:刚才我们展示的最后一个铁农具是什么?(牛)从字形来观察,这个工具应该跟什么有关?(犁)多媒体展示牛耕图和牛尊图,简单了解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的意义。

教师: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得到推广。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这幅图就是牛耕图,另一幅就是山西战国墓葬中发掘出来的牛尊。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注意: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时间是一样的,都是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过渡: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水利工程的兴修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7课时 《大变革的时代》教学案设计

第7课时  《大变革的时代》教学案设计

第7课时《大变革的时代》教学案设计备课教师:七年级全体历史教师主备:汪军朋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学习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学习难点: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学法指导1.注意前后联系。

学习本课时,应指导学生把“春秋战国的纷争”和“大变革的时代”两课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注意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过程中从量到质的变化。

2.从现象入手,抓住本质。

例如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就必须思考:商鞅变法采取怎样的措施?它有利于哪个阶级?对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或军队的战斗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增强整个国家的实力会产生怎样的作用?要指导学生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以便抓住商鞅变法的本质。

3.综合归纳。

在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商鞅变法”“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著名的都江堰”综合起来分析,才能深化对变法的历史背景、战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导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可利用教材引言中的“立木为信”的故事,让后,提出:“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一、预习导学:阅读课本P36-P37,完成以下问题1.______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

_____时,铁农具使用反围扩大。

2.______末年已使用牛耕,_____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

3.______和_____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4._______时期,___国蜀郡太守______在岷江中游修筑______,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范文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范文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变革时代的背景和特点;(2)掌握相关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3)分析大变革时代对我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大变革时代的历史事件;(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大变革时代各阶段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大变革时代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二、教学内容1. 大变革时代的背景介绍;2. 大变革时代的主要历史事件;3. 大变革时代各阶段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4. 大变革时代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变革时代的主要历史事件及其发展脉络;大变革时代各阶段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大变革时代的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大变革时代各阶段特点的深入解读;大变革时代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变革时代的背景、主要历史事件及其发展脉络;2.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大变革时代的相关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大变革时代各阶段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促进沟通交流;4. 比较分析法:组织学生对大变革时代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变革时代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大变革时代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大变革时代的背景、主要历史事件及其发展脉络。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大变革时代各阶段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分享讨论成果。

4. 比较分析:组织学生对大变革时代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变革时代的历史意义。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设计3: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教学设计3: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情况。

2.掌握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构造和作用。

3.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能促进发展,改革能使社会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适应时代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同学们,前面我们讲春秋五霸时,提到有一种观点认为秦穆公应列为五霸之一。

历史上也提到过秦穆公时“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史记·秦本纪》)但它毕竟只是占据西北一隅的一个小国。

到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时,秦国的旧势力很大,国君权力较小,国力也远不如中原强国。

秦孝公为改变这种状况,下“求贤会”,招募人才。

商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受到重用实行变法的。

变法之前,商鞅知道,若想顺利推行新法,首先得取得百姓的信任。

于是想了个办法,在都城南门立了一根细木竿,并对围观者说:“谁能将此木扛至北门,赏金10两。

”众人不解,议论纷纷,这样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怎有如此丰厚的奖赏?所以没人响应。

这时商鞅又说:“有谁执行我的命令,赏金50两!”众人哗然,这时人群中一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把木杆扛到了北门。

商鞅当即命人赏金50两给此人。

这件事很快传遍全国,百姓都说商鞅是个讲信用的人。

商鞅因此很快提高了威信。

不久,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

商鞅为什么要在而且能在那个时期掀起变法运动呢?这要从生产的发展说起。

[导入语例示二]教师在讲完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后,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大变革时代”,这个大变革时代的到来,与生产力的发展有绝大的关系,下面我们就从生产的发展说起。

历史: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

历史: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要求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李冰与都江堰的修建;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以及封建城市的兴起;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能力方面:通过讲述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变革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介绍大变革时期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名闻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以及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大变革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最终导致封建制代替奴隶制。

而相对优越的封建制度,反过来双促进了生产力的更快提高,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说明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

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通过对商鞅变法意义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实行了行之有效的变法改革,才使得原本并不十分富强的秦国强大富裕起来,为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农业的发展、都江堰的修建和商鞅变法。

教学难点:各国变法的历史背景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为主,结合阅读、讨论等方法。

【课前延伸】1.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A.齐桓公 B.晋文公C.楚庄王 D.秦穆公2.晋楚争霸时,楚国势力最北达到()A.长江流域B.渭水流域C.淮河流域D.黄河流域3.下列典故与春秋末年吴越争霸有关的是()A.尊王攘夷B.退避三舍C.卧薪尝胆D.纸上谈兵4.战国初年,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国家是()A.齐 B.晋C.楚 D.燕5.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史实,正确的是①管仲改革②城濮之战③勾践灭吴④葵丘会盟()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④①②D.①④②③【课内探究】1:自主学习(1)铁农具和牛耕产生和推广的时间。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第一范文本课课件教学目标1.学问与力量把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封建制度的确立和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通过角色扮演,及小组争论指导同学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培育同学初步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力量.关心同学争论商鞅在历史上的贡献,使同学熟悉到变革在历史进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从而培育同学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力量。

2.过程与方法应用多媒体与老师的提问相结合,使同学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使开垦耕地面积扩大;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通过争论,引导培育同学探究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冶铁技术的创造、农业技术的领先地位、著名世界的都江堰,都说明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才智,说明我国古代的经济、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激发同学的民族骄傲感和爱国情感。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同学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重点和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

教学资源图片:《自制生产工具图片》、《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战国时期牛耕图》、《自制都江堰平面图》、《都江堰现状全景图》、《商鞅舌战旧群臣》课前导学考虑到同学历史学问积累较少,若要把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需运用浅化机制,使同学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渐渐培育起他们的学习爱好。

因此本课课前布置同学设计导入方案;师生共同搜集都江堰的有关资料、图片,分析其防洪浇灌原理;搜集商鞅及其变法的有关资料。

让同学进行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依据平面图分析都江堰的工程原理,了解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

导入:先由同学依据自己的事先预备展现自己的导入设计方案:有的可能从复习上节课内容人手;有的可能会引用课前小故事;或从当前的改革开放入手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以及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2分钟)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
二、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13分钟)
1、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时期。

2、牛耕进一步推广时在()时期。

3、负责都江堰这一工程建造的是()国的()。

4、被称为“天府之国”的是()。

5、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国君是()。

6、经过商鞅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三、合作探究:(10分钟)
1、说一说,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
2、《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

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四、达标训练:(10分钟)
基础训练P15第一题
五、堂清检测:
默写自学提纲内容,要求全过。

附:板书设计
一、农业的进步:
1、春秋时期,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

2、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秦国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二、商鞅变法:
1、背景:生产力的发展。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