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合集下载

历史: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课件(新人教版七年级上)3

历史: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课件(新人教版七年级上)3

以上三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必须改革,固步自封, 固守传统只能落后于人
1、结合p74地图,说出战国七雄的名称,指出它们相 当于今天的哪些地区。 2、与春秋争霸相比,战国七雄之间的战争有和不同。
理一理
春秋
春秋五霸
齐桓公
东 周
战国
秦、楚、燕、齐、赵、魏、韩
深夜书屋 /book/3/ 深夜书屋
出谋划策
假如你是春秋五霸之一,应该 怎样做才能成就霸业?请同 学们当谋士,献计献策。
谈谈改革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材料一:齐桓公重用管仲,管仲实行改革,使齐国 迅速强大,成为当时第一个称霸的诸侯。 材料二:清朝末年,中国贫穷落后,饱受帝国主义 国家的蹂躏,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清朝统治者盲目 自大,不思改革进取。 材料三: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观念滞 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并取得举世 瞩目的成就。
变革与争霸
历史知识: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向 东迁到今河南洛阳,历史上称 为东周。
春秋(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世纪)
东 周
战国(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思考: 1、春秋时期以前,人们使用什么生产工具?
旧 石 器
新 石 器
骨 器
春秋时期铁犁头
牛耕示意图
思考: 1、春秋时期以前,人们使用什么生产工具? 2、铁器的使用较以前的工具有哪些进步? 3、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有什么意义?
自然条件——背山面海,资源丰富
善于用人——不计前嫌,重用管仲
你认为齐 桓公是怎 样的一个 人呢?
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
自然条件——背山面海,资源丰富
善于用人——不计前嫌,重用管仲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层次,理解能力都不强。

前面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学生对春秋战国的社会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知道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为争夺人口,土地和对别国的支配权不断地进行兼并战争,与此同时,纷纷进行改革,发展经济,强化军事,形成了社会大变革的趋势。

同时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本课设计的时候着重考虑了如何讲才能便于学生理解和尽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问题。

【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1)了解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和推广(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2.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与农耕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史实。

让学生认识到先进生产技术的作用。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通过了解掌握秦国商鞅变法的过程,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认识变法的作用以及给后人的启示。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情景再现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融入到课文当中去,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换位思考,化难为易地掌握变法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操。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甚至要有牺牲精神,要勇于战胜挫折,同时也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大胆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本课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创设情境法、启发诱导、问题导向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学生阅读课本导入框“立木为信”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生答)师设疑:商鞅为什么能在那个时期掀起变法运动?通过第6课的内容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去探究这些问题。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一)内容标准1、以都江堰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二)教材分析本课共三目内容,“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著名的都江堰”、“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

促使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铁器的使用(也就是生产工具的改进)。

铁制农具出现以后,牛耕渐趋普遍起来。

各国重视兴修水利,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使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促使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战国二百多年的历史,上承春秋,完成了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下迄秦,完成了从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转变。

这一过程的变化与战国时代的变法或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

战国各诸侯国的变法,清除了奴隶制的残余,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

其中的商鞅变法是最彻底的一次改革,它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秦灭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是成功改革的典型。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的情况;了解都江堰修建的日期、位置,知道都江堰的主持修建者是李冰父子。

依据示意图,说出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读图与识图的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像力;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通过看书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图示制作,让学生掌握、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协作学习的精神;学生就“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进行讨论,对商鞅变法进行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都江堰的社会价值,理解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强化环保意识;在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过程中,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学会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1)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1)
判断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 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 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 秦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 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第三一、学习造主题福千第1秋课 的中国都境江内的堰早期人类
作用的是( A )
A.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 奖励生产
C. 废除旧贵族特权
D. 建立县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 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 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 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 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二、商鞅变法
分组讨论: 如何你是秦国一位农民,你对商鞅变法持什 么态度?为什么?如果你是位旧贵族或是新 兴地主阶级又会怎么样?
二、商鞅变法
学生(新兴地主阶级组):我非常满意。因为承认土地私有权,保 证了我对土地的占有,维护了我的权益。
学生(新兴地主阶级组):奖励军功使得我只要能在战场上杀敌立 功,我就能得到以前只有贵族才能享有的爵位、官职。这壮大了我 的实力,给了我掌握政权的机会,而且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安定。
——《史记·七十列传·管晏列传》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 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 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七十列传·商君列传》
(1)请概述材料中的两次改革的内容。
管仲改革的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 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商鞅变法的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 励耕战;建立县制。

【学习实践】第7课 大变革时代学案

【学习实践】第7课 大变革时代学案

第7课大变革时代学案第7课大变革时代学案【课标要求】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

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商鞅变法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学习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学习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春秋战国时期的“变”表现为哪些具体事例?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读一读,想一想材料一《管子》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

材料二在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南、四川等省的20多处地方,都发现有战国时的铁农具或铁器。

材料三《国语》载:,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把作为祭祀宗庙的牛改用农耕材料四孔子有个弟子叫冉耕,字伯牛;另一个学生名叫司马耕,字子牛。

晋国有个大力士名牛子耕。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信息?(2)材料三、四反映了什么现象?2.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3.战国时期,各国为什么先后掀起变法运动?4.怎样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产生的作用?5.想一想:怎样理解封建制度的确立?6.读一读想一想材料一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材料二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知。

结合上述材料,怎样评价都江堰和李冰?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读一读议一议材料一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

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材料二商鞅虽死,秦法未灭。

.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2.你从商鞅变法中学到了什么?四、知识整合五、巩固练习.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西周时期D.夏商时期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A.铁农具B.牛耕c.都江堰D.私田出现3.战国时期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的是()A.奴隶主B.地主阶级c.旧贵族D.新兴农民4.战国时期,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是()A.芍陂B.西门豹渠c.都江堰D.邗沟5.我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是在()A.商朝B.西周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六、中考链接.(XX•山东聊城)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最主要表现是()A.争霸战争频繁B.铁器、牛耕使用c.封建制度确立D.诸子百家争鸣2.(XX•江苏南京)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为统一大业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B、铁农具的推广
D、发明生铁冶炼技术
C
)
8.战国时期,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中效果最显著地是( A.商鞅变法 B.吴起变法 C.李悝变法
D.管仲改革
A
)
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4分)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 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 左 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 商君列传》 1.文中“卫鞅”指谁?“孝公”是哪国国君?
牛 耕
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合作与交流(一)
以生产工具为标志,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时期, 人类社会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原始社会前期: 夏商西周时期: 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
铁器时代
二变:兴修水利,向大自然要幸福
主持修筑者:
李冰
秦国 岷江中游 防洪灌溉
分 洪
灌 溉
哪国人: 修筑地点: 功 作 能: 用:
巩固与练习
1.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实行变法,其中变法成效最大的诸侯国
是(
A.齐国
B

B.秦国 C.晋国 D.楚国
2.某校七年级二班的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这课中,表演了 一 出历史短剧。下列各项中,错误的是(
D

A.甲同学扮演秦孝公任命商鞅主持变法
B.乙同学扮演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获得奖励 C.丙同学扮演获得军功的大将接受爵位 D.扮演秦孝公的甲同学向全国颁旨:废除土地私有制
知识衔接
一.填空题:
பைடு நூலகம்1.公元前770年, 分为 春秋
周平王 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 和战国 两个时期。
2.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有: 齐桓公、 晋文公 、 楚庄王;

七上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七上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七上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山东冯静【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铁农具、牛耕的推广和使用。

2.了解都江堰的构造和作用。

3.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是时代的需要,要学习商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学案导学,以学案为载体,以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合作活动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相关的插图、图片、文字资料等,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上网查找有关“都江堰”和商鞅变法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编演历史剧“立木为信”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小结:要想做个成功的人,必须言必信,行必果。

同时这个故事也说明让别人相信你,是人生成功的重要一步。

导入: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大变革的时代”,而生产力的发展是引发这场“大变革”的重要原因。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情况;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一)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自读)(二)自主学习,感知基础知识:温馨提示: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依据提纲,自学教材,探索、交流、讨论。

历史王朝霞七年级上册电子版

历史王朝霞七年级上册电子版

历史王朝霞七年级上册电子版第7课大变革时代一.基础过关(每题2分,共10分)1.★★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知识点: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铁农具出现的时间识记和掌握。

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

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因此正确答案为C。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A.铁农具B.选种C.牛耕D.治虫害知识点: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牛耕的理解和掌握。

用牛耕作是农业生产上的一次巨大变革,耕作上开始使用畜力,提高了效率,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

因此正确答案为C。

3.★★★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修建于隋唐时期②由李冰主持建造③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④至今仍发挥重要的作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知识点: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著名的都江堰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都江堰的理解和掌握。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都江堰。

都江堰修建于隋唐时期是错误的。

因此正确答案为D。

4.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下列哪几种人有奖励()①书读得好的人②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③仗打得好的人④生意做得好的人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知识点: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商鞅变法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奖励耕战,对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仗打得好的人有奖励。

正确答案为B。

5.★★★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A.奖励耕战B.土地私有C.建立县制D.奖励军功知识点: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商鞅变法解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商鞅变法内容中,奖励军功最能提高军队战斗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都江堰
(4)作用:防洪灌溉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成都平原
“天府之国”
一、经济大变革
铁农具 牛 耕 劳动工具的改进 耕作方法的改进 私 田 出 现
都江堰
基础设施的建设
奴隶
农民
地主
奴隶主
二、政治大变革
1.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 2. 方式(途径):变法(改革)
3. 典型:商鞅变法 时间 人物 内容 作用
3.典型:秦国——商鞅变法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 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 “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民心所向 为什么? 适应时代潮流
4.各国变法结果:
封建社会形成(战国时期)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土地制度 土地国有
土地私有
主要矛盾 奴隶主—奴隶 地主——农民 政治制度 奴隶制度
封建制度
练 习 题
1、我国进入铁器时代大约是在:
A、夏朝
C、西周
B、商朝
D、春秋战国
2、商鞅变法代表了哪一个阶级强烈的 政治要求: A、新兴地主阶级 B、奴隶主阶级
C、旧贵族
D、各国诸侯
练 习 题
本课讲述了很多春秋战国时期变革的事 例,按因果关系你能给它们排排顺序吗? ①铁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 ②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③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④一些奴隶主出租土地,转化为封建地主 ⑤大量荒地开垦出来,转化为私田
土地利用率

农作物产量 显著提高。
3. 都江堰
(1)时间:战国· 秦国 (2)地点:四川成都平原
世界遗产 都江堰水利 工程,历经 2200多年, 依然经受住8 级的地震, 不能不说是 一个奇迹。
3. 都江堰
(3)人物:李冰
伯 禹 亦 不 如
李冰父子雕塑
始 知 李 太 守
(今日四川省都江堰市的标志性雕塑)
3.典型:秦国——商鞅变法
秦孝公发布 《求贤令》
商鞅来秦
说服秦王
获得支持
3.典型:秦国——商鞅变法
南 门 取 立 信 木 于 民
3.典型:秦国——商鞅变法 (1)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支持
便
3.典型:秦国——商鞅变法
内容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 由买卖。 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布帛 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 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 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 官吏治理 作用
1.铁农具的使用
《管子》记载:春秋时齐 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
《山海经》上记载的铁矿 山,达三十多处。
一、经济大变革
1.铁农具的使用 2.牛耕的使用
人力
畜力 (动力问题)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一、经济大变革
1.铁农具的使用 2.牛耕的使用
春秋 开始, 战国 推广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
①⑤④③②
第7 课 大变革的时代
课题释义
大变革时代:指春秋、战国时期
大变革: 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本课共三目



一、经济大变革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著名的都江堰 二、政治大变革 商鞅变法
一、经济大变革
石器
耒耜
青铜铲
一、经济大变革
铁镰
铁锄范
铁锸
铁犁铧冠
一、经济大变革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促进经济发展
国富 兵强
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取代西周分封制, 加强了国君对地方的控制
3.典型:秦国——商鞅变法 (2)内容: ①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核心措施) 允许自由买卖。 ② 奖励耕战
③ 建立县制
3.典型:秦国——商鞅变法 (3)作用:
①经济得到发展 ②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 ③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 封建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