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山综合自然地理实践报告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4篇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精选4篇(一)实习报告:综合自然地理实习一、实习背景和目的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及其自然现象的学科,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自然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次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实践性的学习和探索,加强对地球地貌、水文地理、气候与环境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习地点和时间本次实习选择了中国某省自然景观和地质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实习时间为两周。
三、实习内容和方法1. 地形地貌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如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了解形成背景和演化过程。
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地貌剖面测量,进一步了解地形地貌的复杂性。
2. 水文地理调查选择一条河流进行水文地理调查,测量河流的水位、流速、流量等指标,了解河流的特征和水文循环。
调查河流附近的湖泊、水库等地形,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
3. 气候与环境观测在实习地点选择一个代表性地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进行气象观测,记录气温、降水量、风速、湿度等指标,了解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季节变化。
同时,观测当地的环境状况,包括空气质量、植被覆盖等,分析气候和环境的关系。
四、实习成果和心得体会1.实习成果完成地貌测量和记录,得到了多个地貌剖面图和记录表;进行了水文地理调查并测量了河流流量;完成了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气象观测,并记录了当地的环境状况;综合以上数据,分析和总结了实习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和环境状况。
2.心得体会通过这次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我对自然地理学的各个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提供了更具体的学习体验,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形成了系统和全面的知识框架。
同时,实习过程中我们团队协作,分工合作,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五、展望未来综合自然地理实习为我提供了实践探索的机会,也为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基础。
希望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云台山实习报告

云台山实习报告太原科技大学环境与安全学院实习报告专业环境科学班级091401班姓名李小飞学号200923030114指导老师高淑琴云台山实习报告一、前言9月18号到24号期间,我们全班同学在老师的带领指导下在焦作市云台山景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野外实习。
这次实习的主要目的和要求是:我们要通过对以前学过的生态学和地质学两门课程的书本知识的实际运用,了解和认识云台山地区的地质结构、生态环境和生物群落。
全班分为三组,我属于第三组,我们组的成员有:郭文帝、莫小川、潘瑞芬、张英英、李伟、李小飞、李云霄、刘天灏、朱志业、隋大伟、徐良、彭小伟。
实习日程及安排:18号从学校出发,19号到达云台山景区的住所。
19号下午对住所周边的一块田地和丛林进行了第一次样方调查。
20号我们游览红石峡、子房湖、潭瀑峡、泉瀑峡、猕猴谷,了解云台山的地质成份和构造及近距离观察猕猴种群的生活习性。
21号我们游览茱萸峰和万善寺,了解云台山的植物种类和采集其植物标本。
22号休息一天。
23号游览云台山百家岩,在其中进行第二次样方调查。
24号回到学校。
二、实习内容1、云台山地质学实习报告摘要:云台山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北部的太行山南麓,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中部分界线上。
主要以云台山园区的构造单面山体地貌和断崖飞瀑、幽谷清泉地貌为特征。
公园内群峡间列、峰谷交错、悬崖长墙、崖中崖,谷中谷、崖台梯叠的“云台地貌”景观。
其本质是以地壳作用为主,与自然侵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奇特地貌,是地貌类型中的新类型,既具有美学观赏价值,又具有典型性。
主要实习地点:红石峡、子房湖、潭瀑峡、泉瀑峡。
关键字:第一、二阶梯地质地貌地壳作用新构造运动正文:1.1地貌形态和特点:云台山地貌是在古老稳定地块的基础上,经长期垂直运动,保留了巨厚水平岩层,新构造运动影响形成高角度正断层和多组垂直节理裂隙,在重力、流水、冰冻作用下,形成残丘(峰)、原面、断崖长墙、肩阶、宽谷、围谷、瓮谷、谷中峰丛、峰墙、峰林,及隘谷、障谷、巷谷、线谷,侵蚀阶地和沉积阶地,和间其间的溶洞、钙华悬泉、瀑布、跌水等呈层带状组合的一样个性鲜明的特殊地貌形态。
云台山地质实习报告总结

一、前言云台山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修武县,属于太行山系,是河南省唯一一个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级狝猴自然保护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八个国家级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
此次实习,我们来到了这片地质奇观,通过实地考察和学习,对云台山的地质特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二、实习目的与内容1. 实习目的(1)了解云台山的地质背景、地层分布、构造特点等;(2)掌握地质调查、岩石鉴定、构造解析等基本技能;(3)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野外实践能力。
2. 实习内容(1)云台山的地质背景及地层分布;(2)云台山的构造特点及地貌类型;(3)云台山的岩石类型及矿物鉴定;(4)云台山的构造解析及地质遗迹观测。
三、实习过程与成果1. 实习过程(1)实习前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云台山的地质背景、地层分布、构造特点等;(2)实习中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对云台山进行实地考察,进行地质调查、岩石鉴定、构造解析等工作;(3)实习后期:整理实习资料,撰写实习报告。
2. 实习成果(1)掌握了云台山的地质背景、地层分布、构造特点等;(2)提高了野外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调查、岩石鉴定、构造解析等实践经验。
四、实习心得与体会1. 深入了解云台山的地质特征通过此次实习,我们对云台山的地质特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云台山地处华北陆块新生代东亚裂谷系的华北裂谷带与西安—郑州—徐州近东西向裂谷转换带的交汇部位,地质构造复杂,地层丰富。
实习期间,我们实地考察了云台山的地质遗迹,如红石峡、潭瀑峡、茱萸峰等,对云台山的地质特征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2. 提高野外实践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进行地质调查、岩石鉴定、构造解析等工作。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掌握了野外实践的基本技能,提高了自己的野外实践能力。
3.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实习期间,我们分成小组进行考察,共同完成实习任务。
云台山实习报告书

实习报告书一、实习背景及目的云台山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修武县境内,占地面积359.3公顷,是国家森林公园,属于太行山系。
云台山海拔在600-1382米之间,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质地貌。
为了更好地了解云台山的地质、生态和旅游资源,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我参加了此次云台山实习活动。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1. 学习云台山的地质特点,了解其地质形成过程;2. 调查云台山的生物资源,掌握其生态特点;3. 探讨云台山的旅游资源开发及保护措施。
二、实习内容及成果1. 地质学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云台山的红石峡、茱萸峰等景点,学习了云台山的地质特点。
云台山的地质地貌多样,主要有峡谷、峰林、石壁、溶洞等。
红石峡是云台山最具代表性的地质景观,其形成于距今约20亿年前的地质时期,经历了长期的地质作用和侵蚀,形成了独特的地貌。
通过实习,我们对云台山的地质形成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生态学实习在生态学实习中,我们进行了植物样方调查,了解了云台山的生物资源。
云台山地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清新,气候宜人。
实习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多种植物,包括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连香树、三级保护植物太行花等。
此外,云台山还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北豹、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金钱豹等。
通过实习,我们掌握了云台山的生态特点和生物多样性。
3. 旅游资源实习在旅游资源实习中,我们参观了云台山的景点,了解了其旅游资源开发及保护措施。
云台山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发现云台山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完善的基础设施、合理的旅游规划、特色的旅游项目等。
同时,云台山在旅游资源保护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限制游客数量、加强环境保护、保护野生动植物等。
通过实习,我们了解了云台山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现状,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借鉴。
三、实习收获及反思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全面了解了云台山的地质、生态和旅游资源,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
实习

9月23号晚上,我们全班人坐着火车出发了,目的地是我们的实习地点河南焦作云台山,我们的任务是对云台山的地质结构、生态环境、生物群落进行为期一周的观察与实验,通过这次实习,我们把从书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联系上了实际,收获了很多,为以后更好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云台山位于河南省距省会郑州西北70公里的焦作市修武县境内,总面积240平方公里,拥有十一大景点,是一处以太行山岳丰富的水景为特色,以峡谷类地质地貌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内涵,集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于一身的科普生态旅游精品景区,因山势险峻,峰壑之间常年云锁雾绕而得名。
云台山地区是经过了25亿年以上的沧桑巨变,其间经过了无数次的裂山断海、风侵水蚀才形成了今天让人叹为观止的灵山秀水。
在裂谷作用大背景下形成的“云台地貌”,是新构造运动的典型遗迹,不仅衍生出了美学价值极高的地质地貌景观,同时也培育出了这一区域繁杂多样的自然生态景观,这些丰富的地质遗迹,俨然构成了记录这里亿万年沧桑演变的活字典,它们以大量的信息和实证准确的记录了云台山园区地壳的形成及演变历程。
在这里,不仅能欣赏到山水的表,得到耳目之娱,更能看到山水的本,了解到比人类文明深远几十亿年的地球历史。
云台山生态实习报告摘要:处于特定环境的云台山的生物群落有着一定的基本特征。
云台山植被直属温带夏绿阔叶林,其四季特点分明,早春,气温回升,植物开始发芽、生长,出现春季返春季相。
盛夏秋初,水热充沛,植物繁茂生长,百花盛开,色彩丰富,出现华丽的夏季季相。
秋末,植物开始干枯休眠,呈红黄相间的秋季季相。
冬季季相则是一片枯黄。
森林覆盖率达75%。
林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奇特,人文景观丰富,是古今游览胜地。
此部分实习安排了两天,第一天先去了红石峡风景区,第二天去了茱萸峰风景区,通过对这两大风景区即周边环境的实地观察,我们了解了云台山的生态环境现状,植物覆盖率比较高,原始森林、次生林等植被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云台山野外实习心得体会(五篇范文)

云台山野外实习心得体会(五篇范文)第一篇:云台山野外实习心得体会云台山野外实习心得体会6月中旬,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离开了学校来到国家保护区云台山。
记得13日的前一天晚上,我真的无法入睡,知道明天就要去野外实习了,我很期待也很兴奋,直到夜深2点钟左右,才开始进入梦乡。
13日的早晨,我听到了隔壁宿舍传来“拼咧啪啦”的响声。
我也就起来看到大家都在忙着收拾东西,我往外面一看,天天还没有亮好。
我慌了,也起来收拾了东西,这简直就是蚂蚁搬家嘛!等车。
坐在舒适的校车上,我们开始踏上了新的旅途,两个多小时过后,我们的车渐渐地临近了我们的母的地——云台山。
这是我突然感到了一种宁静,一排排的岩石山高地不平的耸立着,山上披着一层绿绿的毛毯,多美啊!终于到了目的地,我们下了车。
下好了行李,休息了一会,老师们很细心地教我们上昆虫网,这时我能感动老师的细心教导。
我们拿着昆虫网来到了云台山的脚下铺虫,沿着公路走了一圈,同时也是熟悉云台山的周边环境。
实习正式开始了,这是第二天,我们组主要是学习植物,跟着带领我们的老师终于走进了云台山。
以前那些常见的植物不认识的,在老师的讲解下认识了一下,比如:鸢尾、当归、构树、水杉、凤尾蕨、铁线蕨······。
当我们爬到了山顶上,我一眼望下去,白蒙蒙的雾气盘绕在山间,有一些务慢慢的升到了山顶上。
我感觉自己看到了仙界,太神奇了,哇!好美啊!这样的美景早已让我忘记了采植物、认植物的辛苦。
接着下一天,是我最失望的一天。
那天在山里林为了观察鸟,跑了一天。
一个“累”字写在了我的脸上,因为我停下来的时候我的脚会发抖。
在山林里穿梭,只听到鸟的叫声,我却看不清鸟的样子。
真的是“只闻其声,不闻其人”。
虽然今天是最累的一天,是值得的,至少我知道了7种鸟:暗灰鹃鵙、黄腰柳莺、喜鹊、白颊噪鹛、布谷······。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总结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总结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我对自然地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这次实习让我亲身体验了自然地理现象,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实习过程中,我收获颇丰,以下是对实习的总结。
一、实习目的与意义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自然地理现象相结合,提高我们的地理综合素质。
实习让我们在实地考察中观察、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培养我们的野外考察和研究技能。
此外,实习还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让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探索和思考,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得到有机结合。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基本自然地理现象。
我们参观了不同地貌类型的地方,了解了各种地貌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如何使用GPS、罗盘等自然地理学仪器,提高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实习收获与反思通过实习,我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实地考察中,我学会了如何观察和分析自然地理现象,掌握了野外实习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实习还培养了我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奉献精神。
然而,在实习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在理论知识运用和实践操作方面还存在不足。
例如,在实地考察中,我对某些地貌类型的形成原理不够了解,导致无法准确分析相关地理现象。
此外,我在使用GPS等仪器时,操作不够熟练,影响了实习效果。
四、实习总结与展望这次实习让我深刻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我会加强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此外,我还意识到自然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为保护和利用自然地理资源做出贡献。
总之,这次综合自然地理实习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实习,我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为自然地理学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结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结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地理实习,我对自然地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通过实习,我不仅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还掌握了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的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首先,实习让我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了直观的认识。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实地考察了不同的地貌类型,如山脉、河流、湖泊等,并学习了如何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研究这些地貌的形成和演变。
我深刻体会到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地质学、气候学、生态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其次,实习锻炼了我的野外工作能力。
在实习期间,我们进行了多次野外考察,学会了使用各种工具和仪器,如GPS、罗盘、水准仪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原理,并能够独立进行地形测绘和数据采集。
此外,我还学会了如何进行野外观察和记录,提高了自己的观察力和细致程度。
在实习过程中,我还学到了如何进行数据分析。
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地形地貌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实习期间,我们使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可视化,学习了如何将数据转化为图表和地图,以便更直观地展示地形地貌的特点。
这使我意识到数据分析和处理在自然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此外,实习还培养了我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与同学们一起合作完成各项任务,如共同进行地形测绘和数据采集。
通过与团队成员的沟通和协作,我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同时,实习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也锻炼了我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对自然地理学的兴趣和信心。
综上所述,通过自然地理实习,我不仅对自然地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还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实习让我意识到自然地理学是一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对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将继续努力学习自然地理学的知识,为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台山综合自然地理实践报告院 别: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年 级: 2011级 专 业: 地理科学 指导教师: 王家录 职称:2014年 5 月 20 日目录1引言 (1)2前期准备 (1)3云台山区域概况 (2)4考察内容 (3)4.1云台山地质地貌 (3)4.1.1白云岩与石灰岩的区别 (3)4.1.2岩土体地貌 (4)4.1.3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5)4.2云台山气候 (6)4.3云台山水文 (6)4.4云台山植被 (7)4.4.1云台山植被的分布规律 (7)4.4.2云台山植被的种类 (8)4.4.3云台山植被的基本特征 (8)4.5云台山土壤 (10)4.5.1土壤的主要成分及其特性 (11)4.5.2土壤的生产力 (11)4.5.3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 (12)4.5.4土壤的保护和改善 (12)5云台山申遗 (13)5.1云台山申遗的条件 (13)5.2云台山申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4)5.2.1云台山申遗中存在的问题 (14)5.2.2云台山申遗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5)6结论与讨论 (15)6.1结论 (15)6.2建议 (16)参考文献 (17)成绩表学号姓名工作任务成绩201107074008 张良佳引言201107074024 龙启迪前期准备201107074030 郑杰云台山概况201107074034 张荣升云台山地质地貌201107074036 张达波云台山气候201107074043 徐玲云台山水文201107074044 徐国江云台山植被201107074047 韦月丹云台山土壤201107074053 施勰云台山申遗的条件201107074066 李昌群云台山申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107074081 吴秋芳结论和讨论1引言云台山综合地理实习是我们学习地理课本的延伸,是一次重要的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活动,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可以从感性的地理现象来了解大自然,了解世界。
我们这次的实习地点云台山位于施秉县北部,距县城区13公里。
云台山风景区是㵲阳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云台山、外营台、轿顶山及大田垴等群峰组成。
面积约210平方公里,主峰团仑岩海拔1066米,突起于群山之间,因山形“四面削成,独出于云霄之半”,山巅如台,加之云雾缭绕,故名云台山。
在云台山,我们可以看到典型的白云岩喀斯特地貌,也鉴于施秉县云台山景区的白云岩喀斯特地貌具有其独特性,2013年,施秉县云台山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已获国务院批准,申报资料近日报世界遗产中心进行审核。
这次实践活动用了8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整个过程可以用“上山下山”“险峻”“艰辛”几个词来表达。
“上山下山”是指山体切割非常的大,爬到山顶得下到山脚,下完山脚又得爬到山顶。
“险峻”说明了云台山的坡度非常的大,很多地方接近90度。
从前面山体的险峻以及时间可以知道整个过程的艰辛,但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它的神奇。
下面我们就来体验一下云台山的艰辛、神奇。
2前期准备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收集了许多云台山的资料,对云台山的人文自然地理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
了解到云台山以原始自然生态、天象奇观、奇峰丽水、佛教遗址、道教古刹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为特色。
面积47km2。
有云台山、排云关两大旅游片区,规划景点24处,山间珍稀等植物近400种,珍贵等动物近百种,被称为“植物宝盆、动物宝库”。
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去实习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的一些仪器,如地质罗盘、地质锤等;以及在实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同时老师也讲解了我们在云台山的野外实习路线、获取数据与整理数据的方法技巧,以及在实习过程中需要了解的各种自然地理现象,使第一次对云台山野外实习的我们对实习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3云台山区域概况此次考察的区域为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的云台山,位于施秉县(施秉县,总面积1543.8平方千米,辖4镇4乡,2003年末总人口15.56万人)北部,距县城区13公里。
云台山为非常典型的寒武纪以来发育的白云岩喀斯特地貌,是我们此次考察最重要的地方。
云台山风景区是舞阳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云台山、外营台、轿顶山及大田垴等群峰组成。
总面积约210平方公里,主峰团仑岩海拔1066米,突起于群山之间,因山形“四面削成,独出于云霄之半”,山巅如台,加之云雾缭绕,故名云台山。
2013年,施秉县云台山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已获国务院批准,申报资料近日报世界遗产中心进行审核。
云台山以原始自然生态、天象奇观、奇峰丽水、佛教遗址、道教古刹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为特色。
面积47平方公里。
分为云台山、排云关两大旅游片区,规划景点24处,其中自然景观有:盘藤道、峰火台、笔架山、老虎背、宝石苑、刀背岭、滴水岩;人文景观诸如渡云桥、周公殿、俆公殿、一天花雨等。
山间珍稀等植物近400种,珍贵等动物近百种,被称为“植物宝盆、动物宝库”,是贵州东线探险寻幽的旅游宝地。
云台山之所以迷人,贵在“云”上。
夏季的早晨,登上云台山,游人可看到磅礴的云海奇观。
那云雾飘忽苍茫,忽快忽慢,忽浓忽淡,忽聚忽散,使云台山的奇山异石、巨木古藤时隐时现,如美女遮羞,又如仙妖显相,耐人寻味,朝阳出处,云蒸霞蔚,瞬息万变,仿佛海市蜃楼,远眺群山,有如一幅变幻不定的魔画。
图 1. 云台山国家地质公园景区游览示意图 郑杰绘制4考察内容4.1云台山地质地貌4.1.1白云岩与石灰岩的区别白云岩是贵州又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施秉云台山的白云岩喀斯特地貌大多形成于寒武纪时期。
它同石灰岩的主要区别主要表现为:白云岩是一种以白云石为主要组分的碳酸盐岩。
常混入方解石、粘土矿物、石膏等杂质。
外貌与石灰岩很相似,滴稀盐酸(5%)极缓慢地微弱发泡或不发泡。
白云岩风化面常有白云石粉及纵横交叉的刀砍状溶沟,且较石灰岩坚韧。
白云岩按成因可分为原生白云岩、成岩白云岩及后生白云岩,后二者称交代白云岩或次生白云岩。
按结构可分为结晶白云岩、残余异化粒子白云岩、碎屑白云岩、微晶白云岩等。
白云岩在冶金工业中可作熔剂和耐火材料,在高炉炼铁中作为熔剂,部分也用来提炼金属镁;在化学工业中用以制造钙镁磷肥,粒状化肥,硫酸镁等。
此外还可做陶瓷、玻璃的配料和建筑石材。
在野外的鉴定实践中,纯灰岩溶蚀比较均匀,溶蚀面很平整光滑,很多地段形成弧形面,白云质灰岩的溶解面很不平整,局部地段白云石溶解速度小于方解石的速度,形成凹凸不平溶蚀面。
石灰岩一种以方解石为主要组分的碳酸盐岩,常混入有粘土、粉砂等杂质。
呈灰或灰白色,性脆,硬度不大,小刀能刻动,滴稀盐酸会剧烈起泡。
按成因可分为粒屑灰岩、生物岩、化学灰岩等。
由于石灰岩易溶蚀,所以在石灰岩发育地区,常形成石林,溶洞等优美风景区。
它是烧制石灰、水泥的主要原料,冶炼钢铁的熔剂,制化肥、电石的原料,也广泛用于制糖、陶瓷、制碱、玻璃、印刷工业中。
石灰岩主要是在浅海的环境下形成的。
石灰岩按成因可划分为粒屑石灰岩;生物骨架石灰岩和化学、生物化学石灰岩。
按结构构造可细分为竹叶状灰岩、状灰岩、团块状灰岩等。
石灰岩的主要化学成分是CaCO易溶蚀,故在石灰岩地区3多形成石林和溶洞,称为喀斯特地形当黏土矿物含量达25%~50%时,称为泥质岩。
白云石含量达25%~50%时,称为白云质灰岩。
4.1.2岩土体地貌施秉云台山的白云岩受东西向和北东向两组大断层影响,节理发育较为普遍。
岩石顺节理面崩塌,再经流水切割,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地貌,呈现不同的地质地理特征,主要有以下:波痕:非粘性沉积物在海浪、流水、风等的作用下,在其表面形成波状起伏的波痕。
一个波痕由一个波脊和一个波谷组成,同一种波痕一般成组出现。
波痕是浅海、河湖的一种典型沉积物地质特征。
陡崖:云台山地出露的岩层属于寒武系高台组,灰、深灰色的细粒白云岩岩层产状平缓、垂直节理发育。
喜马拉雅运动使得该地区间隙性的不均衡抬升,河流快速下切,河谷两侧发育大量的卸荷裂隙,岩石沿裂隙不断崩塌,从而形成陡崖。
钙华:又称为石灰华。
在石灰岩地区,富含碳酸钙溶液从裂隙渗出,或在流动过程中,压力减小、温度升高、流速增加、水增加、CO 2逸出,溶液过饱和,碳酸钙等物质沉积形成钙华。
笔架山台状峰丛:因其峰如笔架而得名。
在距今5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这里曾是海洋,沉积形成了薄层细粒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后经地壳运动上升为陆地。
在15万年前至今,喜马拉雅运动是这里产生间歇性的不均衡抬升和水平挤压,平缓岩层形成垂直节理、裂隙、断层。
地表水沿裂隙空隙不断溶蚀、侵蚀,缝隙不断扩大,上部岩层受重力崩塌,从而就形成了形如笔架的台状峰丛。
刀砍状溶纹:它是识别白云岩或白云质灰岩的重要标志之一。
其成因是由于地表水沿白云岩或白云质灰岩解理溶蚀形成的细小溶蚀裂隙,常被称为“刀砍状”溶纹。
又因其形如老奶奶脸上的皱纹,俗称“太婆脸”。
“V ”型谷与箱型谷:喀斯特峡谷的形态成因可以看做是下切侵蚀、溶蚀、崩塌和时间四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以下切作用为主导时,形成“V ”型谷,当以崩塌为主时形成箱形谷。
图 2. 波痕 张荣升摄云台山的岩土体地貌特征除了以上外,还有五指峰石柱群、裂点、叠层石、溶洞、河谷等典型的地组成体。
4.1.3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地貌形态的总称。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塌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地貌形态类型属正地形的主要有峰林、峰丛、孤峰、喀斯特丘陵和石芽等。
负地形主要有落水洞、竖井、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喀斯特峡谷、溶沟等。
云台山的白云岩分布广布,地势起伏大,呈现出不同风格的地貌类型,山谷相间。
由于白云岩与CO 2溶蚀,形成了典型的溶洞,比如说钟鼓洞、迎山洞、白马洞、野牛洞等,野牛洞的 大小洞穴是水沿着可溶岩的裂隙不断溶蚀、侵蚀以及崩塌所形成的。
在地质作用和重力作用条件下,再加上外力的切割、侵蚀形成了山谷相间的地貌,呈现出孤峰、峰丛、峰林、峡谷等典型的地貌形态。
云台山山体内由于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多落水洞,地下水资源丰富,有很多清澈的山泉从山谷流出,最典型的要算是舞阳河的上游杉木河,它是由很多的山间泉水汇集而成。
由于崎岖的山体造就了崎岖的地貌形态,山顶俯瞰,有断块的孤山,在山腰由于外力的作用,风力的侵蚀、岩石自身的溶蚀、富含碳酸钙溶液从裂隙渗出,或在流动过程中,由于压力减小、温度升高、流速增加、水增加、CO 2逸出,溶液过饱和,碳酸钙容易形成钙华、溶洞等。
在山体的切割过程中,有的由于强有力的下切作用形成“V ”型谷,由于重力导致崩塌而形成箱型谷。
图 3. 五指峰石柱群 张荣升摄 图 4. 山谷相间 张荣升摄总之,云台山是白云岩分布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地势起伏大,有的山体悬空而立,显得奇特,山谷地带由于溶蚀作用,多山泉,山腰的岩块多断层,钙华现象明显,山体内多溶洞,孤峰、峰林、峰丛典型,岭脊突出,各岩体山体相互组合形成了最富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