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荷塘月色》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技师学院

理论课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语文课题名称《荷塘月色》课时3授课日期9月13日任课教师周冬梅目标群体五年制成人高考班教学环境理论课教室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学会分析作者是如何选择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把握议论文严谨的思路、紧密的结构。

职业通用能力目标: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习重点

掌握记人、写事、写景抒情等记叙文的一般读、写知识的要领。提

高这方面的阅读欣赏和写作能力。

学习难点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法.学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教学媒体教材、教参、教案

教学.学习

准备教师: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撰写教案,准备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成都市技师学院理论课教案副页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时间

新课导入

整体把握

概括段落层次

深入研究

事例论证一、新课导入: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释题

1.在一次“中学生最喜爱的十大课文”问卷调查中,名列榜首的

是《荷塘月色》。

2.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

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

个有月亮的夜晚。

二、自读感知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整篇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

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结构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借助注解和词典,弄清以下词语的读

音和意思:

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宛然、凝碧、斑驳、峭楞楞

借助注解和词典读懂《采莲赋》。

2.其次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

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明确:

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

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

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

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

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3.提问: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明确: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景物优美;感情真挚;语言新而不

失自然。

(1)写景。主要写什么景?(荷塘、月色)

(2)是写景散文,也是抒情散文。

明确:

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

出宁静。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

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教师导

入新课

并板书

课题

教师提

问,启

发学生

思考文

章的写

作顺序

是什

么?有

几条线

索?

教师对

情景交

融的写

作手法

的分

析,从

前三段

中找出

学生听

课,思

考课题

学生回

答问题

学生回

答课文

原句。

理解

“便觉

是个自

由的

人”的

40

分钟

40

分钟

情与景的融合写法剖析

重点难点的讲解从空间上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

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

出宁静。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

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由此说,本文的文眼句是什么?

提示:

题有题眼,文有文眼。所谓文眼,就是文中最紧要的语言。比如

一个人,人没有眼睛,就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反过来,他

人读你的眼睛,就能读到你的内心世界。所以,文眼,就是最能

揭示主题思想、透露作者感情的传神语句。清代刘熙载曰:“揭全

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此即文眼之说。所以

读一篇文章,要注意文眼的把握。朱自清先生善于设置文眼。

第2课时:

二、再读质疑

(一)学生再次仔细阅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有必

要深究讨论的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 1.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2.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一铺”,其好处是什么?

3.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4.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5.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

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6.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7.第五段酣民、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8.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

9.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10.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

如此伤感?

11.《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二)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上述问题,重新整合。

第一类问题是关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如上

1.3.6.

第二类问题是文章局部的细节问题。如上4.2.7.9.10.8.

第三类是关于对本文的评价的问题。如上11.

四、讨论交流

首先讨论第一类问题,即关于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教师提示,要搞清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的问题,首先要

搞清为什么作者会颇不宁静,这必须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必须联系作者自身来看。

明确:

(一)投影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串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

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

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

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双关

语”

教师深

入讲解

教师组

织写景

与抒

情、情

景交融

的写法

技巧

含义

学生快

速浏览

课文,

理解对

夜晚的

荷塘写

作的顺

序和作

者心情

变化的

线索

40

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