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古建筑

合集下载

智慧树《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教学大纲

智慧树《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教学大纲

《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教学大纲第一章匠心独具——中国古建筑特征中国古建筑因其具有鲜明的特征而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建筑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建筑为人们提供劳动、工作、生活、娱乐等的活动空间,这是它的物质功能;同时建筑又是一种构筑物、实体。

因此产生了形象好看与否的问题,所以建筑与绘画雕塑一样同属造型艺术的一个种类,只是表现方式不同,建筑不能表现出人物形象和具体的场景。

中国古代建筑如果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它们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所用材料不同,中国古代用木材,而西方古代用石材建造房屋,因而使建筑有了不同的外部形象。

例如同为陵墓,古埃及完全用石料筑造的金字塔和中国皇陵用木料建造的陵寝建筑具有完全不同的形象。

二是表现在对建筑形象的追求上,西方古代讲求建筑个体形象之高大、宏伟;而中国则讲求建筑群体形象之恢宏。

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既有技术的原因,也有文化上的原因。

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木结构体系,它的优点在于木材在采集、运输、加工、建造上都比石材方便、省工、省时。

同时由于木结构采用的是榫卯接口即属韧性连接,它能够承受突然性的冲击,所以木结构的防地震性能好,而石结构属钢性连接,遇地震很多易毁坏。

但木结构也有缺点即怕火、怕潮湿、怕小虫的侵蚀,历史上多少古建筑被火烧毁,所以中国早期建筑保留至今的很少,不如石结构建筑那样坚固耐久。

中国古代工匠选择了木结构,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创造出木结构的完整体系,并且对房屋从屋顶、梁架到门窗、台基都进行了美的加工,可以说将木材的应用发挥到了极致。

建筑艺术的特征建筑艺术与绘画、雕塑在造型上不同,画家、雕刻家可以做任意创作出不同的人物与场景,而建筑师不能任意创作出房屋形象,建筑形象首先决定于它的实用功能、所用材料和结构方式。

中国古代与西方古代建筑比较中国与西方古代建筑在用木材与石材不同选择上也有文化上的原因。

在西方神权大于皇权,对神庙、教堂要求宏伟、永久,代代相传;在中国皇权大于神权,皇权朝代更替,毁旧立新,对建筑不求永久。

建筑初步 建筑基本知识

建筑初步 建筑基本知识

01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原始社会建筑
《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
《韩非子·五蠹》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 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01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原始社会建筑
新石器时代——(真正建筑的诞生)
半穴居—下部挖土型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唐代的砖石建筑
隋.唐 (581~618年)
西安的大雁塔砖石建造
赵州桥原名安济桥,俗 称大石桥,建于隋炀帝大 业年间(605-618年),至 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是 今天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 桥。石拱桥是用石块拼砌 成弯曲的拱作为桥身。
01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隋.唐 (581~618年)
历了五代十国的高度发展后,不再继承唐代的雄健深沉, 而是创造出来更为婉约秀美,造型多样的建筑;后历经辽 代、西夏、金代的交融贯通,使得后来的元代建筑具有一 种潦草豪放的建筑风格。
1.加强总体规划——纵轴收放:“三朝五门”; 2.唐长安——严整、有序; 3.建筑风格——雄健深沉,材料充分发挥,形式、结构完美结合; 4.高足家具引入,建筑体量加高、空间抬高; 5.砖木混合结构; 6.建筑理论:李诫《营造法式》
01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宋(960~1279年)
《营造法式》——北 宋于1103年颁发了由 李诫编修的我国第一 部有关建筑设计及技 术经验总结的完整巨 著。
《营造法式》是代表我国古 代建设科学与艺术巅峰状态的典 籍,记载着宋代建筑的制度、做 法、用工、图样等珍贵资料,对 研究中国建筑、理解其理念和精 神有着深远的意义。
北宋的东京汴梁 城,有皇城、内城、 外郭三重城墙,各有 护城河,城内没有封 闭的里坊,大街小巷 遍布店铺和勾栏,商 业活动极为发达。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它的最大特点:城依水存,水随城在。城内无中规 中矩的道路网,而是依山就水,路随地势,不求方正。 丽江古城内的玉龙河和狮子山将城市清晰地一分为二。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丽江古城
它的最大特点:城依水存,水随城在。城内无中规中 矩的道路网,而是依山就水,路随地势,不求方正。丽 江古城内的玉龙河和狮子山将城市清晰地一分为二。
城墙全长6km,高约10m, 底宽8-12m,顶部宽2.56m。城墙的各个城门都建有重门瓮城,设内、外门。 环城有护城河,宽和深均为3m,城门上设吊桥,以作 通行和防御用。城门内外地面皆由条石铺成,内墙还筑 有马道斜坡,将官们可以骑马直接登达城墙顶上。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平遥古城
2003/7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内至今保存有近4000处传统的四合院民居。 这些古民居具有典型的中国汉民族北方地区的特点,也是 三晋地区民居的典型代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是地上窑洞与四合院的完美结合; ⑵ 有狭长的平面布局和封闭的但极为丰富的院落空间; ⑶ 屋顶多为单坡和平顶相结合; ⑷ 民居院落整体形态为外雄内秀; ⑸ 民居中体现了丰富的中国传统风水和其它民俗内容。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北京天安门及前面华表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皇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城内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都是
皇 帝祭祀的场所,祀天地日月,而中国是农业立国,加 上先农坛。
(2)水系,南海,中海,北海,一直通到玉泉山(颐和 园一带),连通京杭大运河,把水路连起来直接可以运 到皇城)

仿古建基础知识(二)【古建筑专家精心整理】

仿古建基础知识(二)【古建筑专家精心整理】
(1)、磉墩:柱下接柱顶石的独立基础砌体。
(2)、拦土:磉墩之间的基础墙。
3. 绞脚石:砌于叠石之上、沿整个建筑的台基四 周布置的基石;按选料的不同分别称为塘石(规则 条石)、乱纹绞脚石(毛石)和糙砖绞脚(砖)。
2021/5/27
3
4. 土衬石:位于绞脚石面上的规则条石,一般呈 厚板形,以大面向上,以承放上层石料;土衬石 已露出地面。
2021/5/27
15
(3)、山墙:位于房屋开间方向的两端,沿进深 方向包住山柱的墙,称为山墙。山墙一般可按屋 面形式的不同分为硬山山墙、悬山山墙和歇山 (庑殿)山墙三类。
1)、硬山山墙:硬山的山墙(图2-2-2)是指山墙 屋面瓦以下的部分,它包括:砖线脚、博风板等。 硬山的山墙由台基上皮直达山尖顶上。若出檐则 前后山墙要出到台基边上,这部分在檐柱以外的 山墙就叫做垛头。如果山墙超出屋面、依着柁梁 和瓜柱的位置砌成为阶梯形、每级顶上设有墙肩, 墙肩与各梁的下皮平,墙顶盖瓦的叫做屏风墙, 屏风墙有三山屏风墙和五山屏风墙两种,俗称三 花山墙和五花山墙。五山屏风墙详见图2-2-3 所示。
2021/5/27
24
1、常用砖料
我国古建筑所用砖料,规格较多,浙江省古建筑 砖细工程中,应用较多的主要是方砖、望砖、黄 道砖等。
方砖是用优质粘性泥经脱胚,放入窑内烧制而成, 色泽青白,常用的规格有300×300×40mm、 400×400×50 mm、500×500×70 mm、 630×630×80 mm等。
2021/5/27
2
(一)埋头和台明
古建筑的台基从地下到地上一般分成八个部分,下 面,我们按自下而上的顺序分述如下:
1. 领夯石:位于柱脚最下层的基础石。
2. 叠石:领夯石以上第一皮基础石,如建筑物较大 或基础条件较差时,可以设置2~3皮,按皮数之多 寡称之为一领一叠石、一领二叠石和一领三叠石。

中国古建筑构造

中国古建筑构造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独立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

2、保持构架制原则,中国古代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实质上是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的构架体系3、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

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5、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置。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

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

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

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有着丰富多彩的庭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单调感。

这种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甚至影响到城市规划,并取得辉煌的成就。

只有园林建筑是个例外。

中国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与欧洲的几何图案式的园林建筑布局绝然不同。

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

构架式的结构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

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木构架的一个突出缺点是易腐、易燃。

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建筑的定义与功能1. 建筑的定义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空间和实体的组合,满足人类居住、工作、休闲、文化等多元化需求。

建筑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构成,它还承载着社会、历史、文化、技术等多重价值。

2. 建筑的功能(1)实用性: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满足人们的日常活动需求,如居住、教育、医疗、商业、交通等。

(2)审美性:建筑通过其形式、色彩、材料、比例、尺度等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提升人们的审美体验。

(3)象征性:建筑常常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权力、财富、信仰、身份等,成为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的标志。

(4)技术性:建筑是技术进步的产物,它体现了人类对材料、结构、环境控制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5)环境适应性:建筑需要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 研究对象(1)建筑实体:包括古代宫殿、民居、寺庙、园林、城市、墓葬等各类建筑。

(2)建筑技术:如木构架、砖石结构、穹顶技术、装饰工艺等。

(3)建筑制度:包括建筑规范、城市规划、工程管理等。

(4)建筑文化:建筑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的关系。

(5)建筑人物: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师、工匠、理论家等。

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系统搜集和分析古代文献、典籍、地方志、建筑专著等,提炼建筑历史信息。

(2)实地考察法:对现存建筑进行详细的现场记录、测量和分析,了解建筑的实际状况。

(3)比较研究法: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进行比较,探讨其风格演变和相互影响。

(4)类型学研究法:对建筑进行分类研究,总结各类建筑的共性和特性。

(5)考古发掘法:通过对建筑遗址的发掘,揭示建筑的历史层次和结构特点。

(6)建筑复原法: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成果,对已不存在的建筑进行科学复原。

三、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意义1. 文化传承:中国建筑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建筑史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仿古建基础知识

仿古建基础知识

图2-1-4 栏杆组成
图2-1-5
垂带上栏板柱子


(四)台阶(踏跺、副阶沿石) 因台明与室外地面有高差,因此,台明必须设置 台阶、以便上下。江南古建筑的台阶称为“副阶 沿石”,而北方清官式叫法称为“踏跺”。副阶 沿石有三种布置方法,一种是每级阶长均一致, 在台阶的两侧安放两块三角形的菱角石,以封闭 两侧的端头;有些做法是将菱角石加工成低于台 阶棱边一块石板厚度的形状,再在菱角石上面复 以斜置的条状石板,石板面与台阶棱边齐平,下 口插入与第一档台阶接壤的地坪石板(称锁口 石),称垂带,该台阶称为垂带式台阶(垂带踏 跺);

(28)、将板砖:砖细门楼中套住荷花柱之顶, 与斗盘枋紧密相连接的构件。(P117 9-122 )

(29)、褂芽砖:也称“插穿”, 砖细门楼中附
在荷花柱旁边的装饰物。(P117 9-123 详见砖细
门楼图)
图2-1-2 石须弥座的基本构成
图2-1-3
带栏板望柱的须弥座

(三)台基石栏杆

古建筑的石栏杆称栏板望柱或栏板柱子,由地袱、
栏板和望柱组成(图2-1-4)。台阶上的栏板柱子由地
袱、栏板、望柱和抱鼓组成(图2-1-5)。台阶上的栏
板、柱子等因在垂带之上,故称为“垂带上栏板 柱子”,分别有“垂带上柱子”、“垂带上栏 板’’和“垂带上地袱”。
具体详见图2-1-1a、b所示。
图2-1-1 台基的构造 1
a 磉墩和拦土
图2-1-1 台基的构造2
b 埋头和台明

此外,在台基内部柱与柱之间还设有分隔墙体, 称为拦土,主要目的为在地坪回填土时减轻土体 对台基外围结构的压力,同时承受上部隔墙的荷 载。

中国古代建筑教案

中国古代建筑教案

中国古代建筑教案第一章:中国古建筑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风格。

2.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发展脉络。

3.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木结构体系、砖石结构体系、土木结构体系。

2. 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宫廷建筑、园林建筑、宗教建筑、民居建筑。

3.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发展: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近代社会。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风格。

2. 通过图片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理解和看法。

第二章: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与工艺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木结构、砖石结构、土木结构。

2.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工艺:榫卯结构、砖雕工艺、木雕工艺。

3.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构造要素:斗拱、檐口、屋顶、墙体。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木结构体系、砖石结构体系、土木结构体系。

2.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工艺:榫卯结构、砖雕工艺、木雕工艺。

3. 中国古代建筑的构造要素:斗拱、檐口、屋顶、墙体。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和构造要素。

2. 通过图片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工艺。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古代建筑结构与工艺的理解和看法。

第三章:中国古代建筑的实例分析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著名实例:故宫、颐和园、天坛、悬空寺。

2.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特点和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的著名实例:故宫、颐和园、天坛、悬空寺。

2. 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特点和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著名实例。

2. 通过实地考察或图片展示,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特点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辽代建,为我国 现存最古的木塔,高 66.6米,历900多年和 几次大地震,迄今仍 然巍然屹立,充分表 示了我国古代建筑达 到高度的技术水平。
建筑设计概论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建于北魏(公元523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砖塔。该 塔为15层,高39.5m,全部用灰黄色砖砌成。其平面为十二边形,底层直径 10.6m,内部空间直径5m,壁体厚2.5m。塔的造型挺拔秀丽,距今已成功经受 住近1500年考验。足见当时砖砌结构技术已相当成熟。
《营造法式》的现代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北宋统治 者的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木构建筑所使用的 方法,使我们能在实物遗存较少的情况下,对当时 的建筑有非常详细的了解,添补了中国古代建筑发 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建筑设计概论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建于北宋时期,是宋代建筑式样的典型。
建筑设计概论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砖石结构建筑
砖、瓦的出现很早,但砖自明朝开始, 才在民居中大量使用。
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 国外传入建筑 朝时大盛,出现了以前未有过的建筑
类型------寺庙(Temple)和塔(Tower)。
塔由印度建筑形式演变而来,和 中国传统的建筑相结合形成新的形式。
建筑设计概论
山西芮城永乐宫三清殿,建于元代,是保存元代建筑的典型。
隋朝工匠李春所 建,工程技术和建 筑艺术水平都很高, 是我国现存最古老 的石桥,迄今1300 多年还基本完好。
第一部分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唐代
是我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成熟时期。 第一,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唐代建筑风格特 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 第二,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 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 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
第一部分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石窟寺是在山崖上开凿出的窟洞型佛寺。自印度传 入佛教后,开凿石窟的风气在全国迅速传播开来。
云冈石窟
第一部分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北魏时期建造,为15 层密檐砖塔,是现存最 古老的一座砖塔。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河北赵县安济桥
第一部分 中国的木构架之一。它的 造型端庄浑厚,反映出唐代木构架的形象特征。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第一部分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宋代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总结了隋唐以来的建筑成就,制定了设计模 数和工料定额制度。编著了《营造法式》,这是一 部当时世界上较为完整的建筑箸作。
中国古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发 展概况
巢穴居
第一部分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河姆渡的干阑木 构已初具木构架建 筑的雏形,体现了 木构建筑之初的技 术水平,具有重要 的参考价值与代表 意义。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浙江余姚河姆度村 的榫卯构件
建筑设计概论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木骨泥墙房屋 (在黄河流域地区)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建于辽(与宋同时),是宋代楼阁式建筑的典型。
第一部分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辽、金、元时期的建筑,基本上保持了唐代的传统。
为我国现存 最古的天文台, 测日影长短以 度天象,台为 砖筑,平面呈 正方形。
河南登封告成镇观象台
建筑设计概论
西安的半坡村氏族聚落遗址
5000年 前新石器 时代,位 于浐河东 岸高地上, 已发现密 集排列的 住房数十 座,多呈 圆形或方 形平面。
第一部分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西安半坡村原始社会村落遗址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原始社会:传统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形成; 奴隶社会:我国传统的木构架形式初步形成。
第一部分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整个汉代(前206—公元220年)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期,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 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期。
现存秦汉时期文物中展示 的建筑及其构件
第一部分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魏晋南北朝时期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 中国的佛教由印度经西域传入内地,初期佛寺布局 与印度相仿,而后佛寺进一步中国化,不仅把中国 的庭院式木架建筑使用于佛寺,而且使私家园林也 成为佛寺的一部分。
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 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 式居室;
甘肃、新疆维吾尔族居住 的干旱少雨地区有土墙平顶 或土墙拱顶的房屋;
黄河中上游利用黄土断崖 挖出横穴作居室,称之为窑 洞;
第第二一节部分中中国国古古代典建建筑筑概基述本知识
我国古代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多民族风格
以土楼、围龙屋、殿堂式围屋为代表的客家传统民居。坚固性,安 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则是它们突出的共同特点。
合族聚居性:客家土楼,围屋,五 凤楼等,一般都规模庞大。永定“承 启楼”有300多个房间,面积5376平方 米。“遗经楼”有五层楼,面积10336 平方米,光是厅堂便有51个。
封闭性:客家民居,不论土楼还是 围屋对外都是全封闭的。土楼一般只 开一个正门一个后门,或一个正门两 个侧门,围屋,围龙屋的各横屋,半 环形围屋,皆设有门楼。万一有盗匪 打劫,只要把门一关,便封闭得严严 实实的。
我国古代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多民族风格
南方地区:墙较薄 屋面较轻,木材用料 也比较细,建筑外形 相应轻巧玲珑。
北方:墙较厚屋面 较重,用料比例相应 粗壮,建筑外形也就 显得浑厚稳重。
第第二一节部分中中国国古古代典建建筑筑概基述本知识
我国古代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多民族风格
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 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一 “干阑式”建筑;
第一部分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明清时期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又一次形成了我国古代建筑的高潮。当时建造的故 宫、天坛等都是我国古代建筑师们的智慧和技巧的结晶。
故宫
建筑设计概论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最后一个高潮,同时也是 走向衰落的开始。
第第二一节部分中中国国古古代典建建筑筑概基述本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