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反应的机理及应对措施

合集下载

高原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高原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药物预防策略
01
乙酰唑胺
乙酰唑胺是一种碳酸酐酶抑制剂,可通过增加肾脏排泄碳酸氢盐来减少
体内碳酸含量,从而改善呼吸和减轻高原反应症状。但需注意其副作用
,如手指、脚趾麻木等。
02地塞米松Fra bibliotek地塞米松是一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可减轻高
原反应引起的脑水肿和肺水肿等症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免出
准备转运
如患者病情持续加重或无法缓 解,应及时联系医疗机构并做
好转运准备。
重度高原反应转运及后续治疗建议
立即转运
对于重度高原反应患者,应立即转运至低海拔地区或具备救治条件的 医疗机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在转运过程中,应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或机械 通气。
持续心电监护
在转运及后续治疗过程中,应持续进行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并处理心 律失常等异常情况。
在医生或专业人士建议下,可尝试服用一些 高原药物来缓解症状。
中度高原反应紧急救治措施
吸氧治疗
给予患者氧气吸入,提高血氧 饱和度,缓解症状。
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相关药物, 如地塞米松、硝苯地平等,以 减轻高原反应症状。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定时检查患者生命体征,如呼 吸、心率、血压等,及时发现 并处理异常情况。
高原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汇报人:XX 2024-01-30
• 高原反应概述 • 高原反应预防措施 • 高原反应现场处理方法 • 特殊情况下高原反应处理方案 • 康复期管理与健康指导
01
高原反应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高原反应是指人体急速进入海拔 3000米以上高原,暴露于低压低 氧环境后产生的各种不适。

高原反应的预防与管理

高原反应的预防与管理
药物治疗
出现高原反应症状时,可使用一些药物如镇痛药、降压药等 进行治疗。同样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饮食调整与营养补充
饮食调整
在高原地区,应增加液体摄入,多吃 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 。
营养补充
适当补充维生素C、E等抗氧化物质, 以及铁、叶酸等营养素,有助于减轻 高原反应症状。
心理调适与辅导
转运方式
根据患者病情及当地条件选择合适的转运方式。轻度患者可选择汽车或火车转运,中、重 度患者建议使用飞机进行快速转运。转运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突发 情况。
后送治疗
患者转运至低海拔地区后,应继续接受全面检查和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相 应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氧疗、心理干预等。同时,患者需注意休息和饮食调整, 逐步适应低海拔环境。
高原反应的预防与管理
汇报人:XX 2024-01-19
• 高原反应概述 • 高原反应预防措施 • 高原反应现场急救与处理 • 高原反应长期管理策略 • 特殊人群高原反应管理要点 • 总结与展望
01
高原反应概述
定义与症状
定义
高原反应,又称高山病,是由于 人体在高原低氧环境下产生的一 系列生理病理反应。
病情评估
根据症状轻重、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综合评估患者病情。轻度高原反应可在现场进行急救处理,中 、重度患者需及时后送治疗。
紧急救治原则与方法
救治原则
优先处理威胁生命的症状,如严重呼吸困 难、意识障碍等。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积极吸氧,降低颅内压,控制感染等。
控制感染
对于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需使用抗生素 控制感染。
特殊人群高原反应管理要点
儿童及青少年管理要点
适应性锻炼

高原反应的机理及应对措施

高原反应的机理及应对措施

高原反应的机理及应对措施摘要:高原病是发生于高原低氧环境的一种特发病,是由于人体对高原低压性缺氧不适导致机体病理生理上一系列改变而引起的各种临床表现的总称,是人们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生活的主要障碍。

本文将就高原反应的发生机理和症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高原反应、缺氧、预防正文:高海拔地区具有低气压、低氧、高紫外线辐射等独特的气候特点。

人到了这样的环境,机体会出现许多反应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高原反应是机体对高原环境的一种应激性反应,是机体的各种功能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平衡过程中所呈现的临床症状,也称为急性高原反应。

若处理不当,可能诱发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危及生命。

高原反应的症状表反应症状体表特征反应程度头昏、心慌、气促、流鼻血、心率加深、轻微乏力呼吸加深头痛、食欲减退、倦怠、血压轻度异常、呼吸加快轻度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胸颜面或四肢水肿、血压异常中度闷痛、失眠眼花、嗜睡、眩晕、手口唇紫绀、呼吸困难、血压重度足麻木、抽搐异常显著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原因主要是高原缺氧,人们生活在海平面上的标准大气压是760mm汞柱,空气中的氧含量是20.95%,随着地势的增高,空气越稀薄,气压就越低,人体所需要的氧气压力也随之降低,肺泡内的气体,动脉血液和组织内氧气的分压也相应降低。

但是人体所需要的氧气含量仍然不变,为使血液中维持人体所需的含氧量,必须增加红血球的含量,但人体自动增加红血球的含量需要几天的时间,因此,在刚进入高原时,会因为高度突然增高,人体来不及适应,而产生体内氧气供应不足的现象。

初上高原的人在海拔3 000 m以下高度时,多数不的会出现缺氧症状。

少数人是因体质较差或是易感人群,可出现缺氧症状;在海拔3 000 m以上高度时,就会发生轻度缺氧症状;在海拔4 000-5 000 m的高度时,会出现明显的缺氧症状。

缺氧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及相关症状如下1、呼吸系统轻度缺氧时,仅表现为呼吸深度增加。

高原反应的病理生理机制和调节策略

高原反应的病理生理机制和调节策略

高原反应的病理生理机制和调节策略病理生理机制是指一种异常的生理过程,可能由于疾病、损伤或环境因素导致。

高原反应是指当人体暴露在高海拔地区时产生的一系列适应和调节变化。

了解高原反应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相应的调节策略对于在高海拔地区居住或旅行的人们来说至关重要。

一、高原反应的病理生理机制1.1 缺氧引起的生理变化高原地区氧分压较低,缺氧是引起高原反应的主要因素之一。

缺氧会导致一系列生理变化,包括血液中红细胞增加和血红蛋白浓度升高,促进肺泡和毛细血管壁面积增加以提供更多氧气吸收,并通过增加呼吸率和心律来改善组织供氧。

1.2 液体平衡失调和循环系统适应在高海拔地区,人体会经历水分排出增加和摄入减少,导致液体平衡紊乱。

此外,在缺氧情况下,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增加心脏收缩力和心率,以提供更多的氧气流向组织。

1.3 炎症反应和免疫适应高原暴露还可能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血小板激活、白细胞增加以及对组织损伤产生过度反应。

免疫系统会进行调节以保护机体,包括促进中性粒细胞生成和抗体产生的改变。

1.4 神经内分泌调节暴露在高海拔地区会引起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失衡,表现为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儿茶酚胺水平升高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激活。

这些变化会导致呼吸、心血管和代谢功能异常。

二、高原反应的调节策略2.1 缓慢适应高海拔环境人们首次暴露在高海拔环境下时容易出现急性高原反应。

为了缓解这种情况,人们可以通过先在较低海拔地区进行逐渐升高的训练来预防或减轻高原反应。

这种逐渐适应的过程可以提供更多时间给身体进行病理生理调整,减少不适症状。

2.2 氧气补充暴露在高海拔地区时,缺氧是一个主要的挑战。

给予额外的氧气补充可以有效地改善组织供氧,减轻缺氧对身体的影响。

这对于需要进行体力活动或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特别重要。

2.3 高蛋白饮食和水分摄入增加在高海拔地区,人们往往因胃肠道道反应而食欲下降。

为了满足能量需求和液体平衡,建议食用高蛋白和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饮食,并增加水分摄入。

高原反应及预防

高原反应及预防

高原反应及预防引言概述:高原反应是指人体在高海拔地区暴露于低氧环境下所产生的一系列适应性反应和不适应性症状。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前往高原地区旅游或工作,因此了解高原反应及其预防成为了重要的健康知识。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高原反应及其预防措施。

一、高原反应的症状及机理1.1 缺氧症状:高原地区氧气稀薄,人体在低氧环境下会出现头痛、气促、乏力等缺氧症状。

1.2 水肿症状:高原地区气压降低,导致体液在组织间隙积聚,引起面部浮肿、眼睑水肿等症状。

1.3 神经精神症状:高原地区氧气供应不足,可能引起失眠、焦虑、抑郁等神经精神症状。

二、高原反应的预防措施2.1 适应性训练:在前往高原地区前进行适应性训练,如进行有氧运动、增加运动量,提高身体的耐受力。

2.2 缓慢上高原:尽量避免快速升高,而是选择逐渐上升的方式,给身体充分适应的时间。

2.3 补充液体:在高原地区要多喝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减轻水肿症状。

三、药物预防3.1 高原病预防药物: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高原病预防药物,如乙酰唑胺、地高辛等,以减轻高原反应症状。

3.2 中药预防:一些中药如黄芪、当归等被认为具有一定的预防高原反应的作用,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3 氧气治疗:在高原地区可使用氧气瓶进行氧气治疗,缓解缺氧症状。

四、饮食调理4.1 高碳水化合物饮食: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如米饭、面食等,有助于提供能量和减轻体内蛋白质的消耗。

4.2 补充维生素: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等的食物,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

4.3 少食多餐:在高原地区可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减轻消化系统负担,有助于消化吸收。

五、个人防护5.1 保持温暖:在高原地区要注意保暖,穿着保暖衣物,避免受凉。

5.2 避免过度劳累:在高原地区要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保持充足的睡眠。

5.3 避免饮酒和吸烟:酒精和烟草会加重高原反应症状,应尽量避免饮酒和吸烟。

高原反应及预防

高原反应及预防

高原反应及预防一、背景介绍高原反应是指在高海拔地区暴露的人体对高原环境所产生的不适应反应。

高原地区的气候、气压、氧气含量等与低海拔地区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因素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高原反应的发生。

为了预防和减轻高原反应,有必要了解高原反应的症状、发生机制以及预防措施。

二、高原反应的症状1. 轻度高原反应:头晕、头痛、心悸、乏力、食欲不振、失眠等。

2. 中度高原反应:严重头痛、恶心、呕吐、胸闷、气短、心慌、体力下降等。

3. 重度高原反应:严重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发绀、意识模糊等。

三、高原反应的发生机制1. 气压变化:高原地区的气压较低,导致氧气分压降低,影响人体对氧气的吸收。

2. 缺氧:高原地区的氧气含量较低,人体在高原环境下容易出现缺氧症状。

3. 体液平衡失调:高原地区气候干燥,人体容易失水,导致体液平衡失调。

四、高原反应的预防措施1. 适应性训练:提前进行适应性训练,增加身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

2. 缓慢升高海拔:在登高过程中要缓慢升高,给予身体充分的适应时间。

3. 补充水分:多饮水,保持体液平衡,预防脱水。

4. 饮食调整:增加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摄入,补充能量和营养。

5. 避免剧烈运动:在高原地区避免剧烈运动,减少身体的耗氧量。

6. 使用药物: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适当的药物,如红景天、复方丹参等,有助于缓解高原反应症状。

五、高原反应的处理方法1. 休息:在出现高原反应症状时,及时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 补充氧气:使用氧气瓶等设备进行氧气补充,缓解缺氧症状。

3. 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适当的药物缓解高原反应症状。

4. 降低海拔:如果症状严重,需要尽快下降到低海拔地区进行治疗。

六、结语高原反应是在高海拔地区常见的一种不适应反应,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通过了解高原反应的症状、发生机制以及预防措施,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减轻高原反应的不适症状,保障身体健康。

在高原地区活动或旅行前,务必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预防工作,确保自身安全和舒适度。

高原反应的发生机制与适应措施

高原反应的发生机制与适应措施

高原反应的发生机制与适应措施一、高原反应的发生机制高原反应是指人体在海拔较高的地区暴露于氧供应不足的环境下,出现一系列身体不适症状的情况。

这些症状包括头痛、呼吸困难、心悸、乏力、胸闷等。

高原反应主要是由于人体在低氧环境下引起了一系列代谢和调节机制改变所导致的。

1. 低氧环境对血液氧含量的影响在高原地区,由于大气压降低,总压也相应下降,使得外界空气中的氧分压减少。

此外,海拔较高处通常伴有寒冷天气,在此情况下,人体容易散失过多水分和盐分。

这样就导致了人体血管收缩,造成循环系统对缺氧状态的代偿。

2. 血红蛋白结构及功能改变血红蛋白是负责将载氧红细胞上的氧输送到全身组织器官中。

在长期高原居住中,人体血红蛋白的数量会适当增加,并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

其中最主要的是在氧分压下降时,血红蛋白具有更高的亲和力,以确保充足的氧供给。

3. 呼吸系统对乏氧环境的适应为了应对高原缺氧环境,呼吸系统开始发生一系列适应性改变。

这些改变包括肺通气量增加、呼吸频率加快、肺泡表面积增大等。

此外,在长期缺氧条件下,肺部还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结构和功能伤害,如纤维化和水肿。

二、高原反应的适应措施高原反应是可预防和治疗的。

以下是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海拔较高环境的措施:1. 逐渐升高海拔对于初次到达高海拔地区或者长时间离开后再次返回时,最好采用逐渐升高海拔的方式进行适应。

这样可以给予机体足够的时间来调整内部代谢机制,并减少反应发生。

2. 补充充足的水分和食物人们在高原地区容易出现脱水和摄食不足的情况。

因此,补充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是十分重要的。

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帮助维持适应机体需要。

3. 合理运动与锻炼高原地区通常伴有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紫外线强度,这对人们健康会有一些影响。

通过适当运动和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促进氧气利用率。

4. 使用药物辅助治疗在长时间暴露于高原环境后发生高原反应时,如果症状严重,医生可能会考虑给予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通常包括镇静剂、解压剂和血管扩张剂等。

高原反应及预防

高原反应及预防

高原反应及预防高原反应是指人体在高海拔地区暴露于低氧环境下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

这些反应主要是由于高原地区大气压力低、氧气稀薄,导致氧供应不足,引起人体各系统功能紊乱所致。

一、高原反应的症状1. 高原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通常在登高过程中或刚到达高海拔地区时发生。

头痛程度从轻微到剧烈不等,常伴随着头晕、乏力等症状。

2. 呼吸困难:由于高原地区氧气含量较低,人体需加大呼吸深度和频率来满足氧气需求,出现呼吸急促、气喘等症状。

3. 心悸和胸闷:由于氧供应不足,心脏需要加快跳动来增加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导致心悸和胸闷感。

4. 恶心和呕吐:高原地区气压低,导致胃肠道蠕动减慢,消化功能受影响,出现恶心和呕吐的症状。

5. 失眠和多梦:由于身体对新环境的适应性差,容易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出现失眠和多梦的情况。

二、高原反应的预防措施1. 适应性训练:在登高前进行适应性训练,可以提高身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

逐渐增加运动量和海拔高度,让身体逐步适应低氧环境。

2. 充足休息:在登高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合理安排行程,避免连续长时间的高海拔活动。

3. 补充水分:高原地区气候干燥,水分蒸发快,容易导致脱水。

要多喝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防止脱水引起的症状。

4. 饮食调理:高原地区的饮食应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为主。

避免过度饮酒和食用过油腻的食物。

5. 使用药物: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高原适应药物,如红景天等,以提高身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

6. 注意休息和睡眠:保持良好的休息和睡眠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睡眠不足。

三、高原反应的处理方法1. 休息:一旦出现高原反应症状,应立即停止登高活动,找个安全的地方休息,避免继续暴露在高海拔环境中。

2. 补充氧气:可以使用便携式氧气瓶进行补充氧气,缓解呼吸困难和其他症状。

3. 红景天: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使用红景天等高原适应药物,以缓解症状并提高身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原反应的机理及应对措施
摘要:高原病是发生于高原低氧环境的一种特发病,是由于人体对高原低压性缺氧不适导致机体病理生理上一系列改变而引起的各种临床表现的总称,是人们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生活的主要障碍。

本文将就高原反应的发生机理和症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高原反应、缺氧、预防
正文:高海拔地区具有低气压、低氧、高紫外线辐射等独特的气候特点。

人到了这样的环境,机体会出现许多反应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高原反应是机体对高原环境的一种应激性反应,是机体的各种功能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平衡过程中所呈现的临床症状,也称为急性高原反应。

若处理不当,可能诱发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危及生命。

高原反应的症状表
反应症状体表特征反应程度
头昏、心慌、气促、流鼻血、心率加深、轻微
乏力呼吸加深
头痛、食欲减退、倦怠、血压轻度异常、呼吸加快轻度
恶心
呕吐、腹胀、腹泻、胸颜面或四肢水肿、血压异常中度
闷痛、失眠
眼花、嗜睡、眩晕、手口唇紫绀、呼吸困难、血压重度
足麻木、抽搐异常显著
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原因主要是高原缺氧,人们生活在海平面上的标准大气压是760mm汞柱,空气中的氧含量是20.95%,随着地势的增高,空气越稀薄,气压就越低,人体所需要的氧气压力也随之降低,肺泡内的气体,动脉血液和组织内氧气的分压也相应降低。

但是人体所需要的氧气含量仍然不变,为使血液中维持人体所需的含氧量,必须增加红血球的含量,但人体自动增加红血球的含量需要几天的时间,因此,在刚进入高原时,会因为高度突然增高,人体来不及适应,而产生体内氧气供应不足的现象。

初上高原的人在海拔3 000 m以下高度时,多数不的会出现缺氧症状。

少数人是因体质较差或是易感人群,可出现缺氧症状;在海拔3 000 m以上高度时,就会发生轻度缺氧症状;在海拔4 000-5 000 m的高度时,会出现明显的缺氧症状。

缺氧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及相关症状如下
1、呼吸系统
轻度缺氧时,仅表现为呼吸深度增加。

缺氧继续加重,则呼吸频率随之加快、胸廓运动增加。

4000m 高原的空气 PO2 为 100mmHg ,肺泡气 P O2 为 55mmHg 左右。

因此,在化学感受器的低氧感受下,肺通气量立即增加,由于空气稀薄, PCO2 也低, CO2 呼出增加(发生呼吸性碱中毒和低氧血症), PaCO2降低,减低了对延髓的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刺激,限制肺的通气量增加,所以,早期肺通气量只比海平面高65%左右;数日后,通过肾代偿性排除 HCO3- ,脑脊液内的HCO3-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血液使脑组
织中pH逐渐恢复正常,对延髓的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抑制逐渐解除,肺的通气量可增加至海平面的5-7 倍;长期居住者肺通气量逐渐回落,至仅比海平面高 15% ,这可能与外周化学感受器对低氧的敏感性降低有关。

这也是一种慢性适应过程,因为肺通气每增加 1L ,呼吸肌耗氧增加 0.5ml。

突然严重缺氧,则呼吸深度和频率同时增加,并可出现呼吸节律的改变、肺水肿,少数人可出现昏厥等。

①缺氧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和肺血量增多,加上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使肺血流阻力增加,导致肺动脉高压。

②肺血管收缩强度不一使肺血流分布不均,在肺血管收缩较轻或不发生收缩的部位,肺泡毛细血管血流增加、流体静压增高,引起压力性肺水肿。

③肺内血压高和流速快对微血管的切应力(流动血液作用于血管的力在管壁平行方向的分力)增高。

④肺的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例如,补体 C3a 、 LTB4 和 TXB2 等血管活性物质可能导致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通透性增高。

肺水肿影响肺的换气功能,可使PaO2 进一步下降,加重缺氧。

PaO2 过低可直接抑制呼吸中枢,使呼吸抑制,肺通气量减少,导致呼吸衰竭。

2、心血管系统
由于缺氧,心跳加速,心脏收缩力加强,体内的血液重新分配,致使皮肤及某些内脏血管收缩,导致血液减少;而脑血管及冠状血管舒张、血流增加,动脉血压升高;如长时间缺氧,则心脏可代偿性地轻
度扩大。

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心脏每搏输出量,心搏指数,心脏机械做功能力均显著下降。

人体进入海拔4 200 m以上地区,人体血流动力学发生了较大变化,外周阻力明显增高,心脏收缩做功加强,而每搏量和射血分数增加不明显。

这是由于缺氧使心肌ATP酶活性下降,ATP产生减少和心肌能量补充不足,使心脏做功能力降低造成的。

3、神经系统
轻度缺氧对人脑皮质的损害是轻微的中度缺氧时,中枢神经的部分功能会受到影响;重度缺氧则会使大脑皮质受到严重损害,引起头痛、头晕,以至昏睡、意识丧失,直至危及生命。

4、消化系统
人初到高原时,因气压降低,可有胃肠胀气、腹上区胀痛或不适、嗳气等。

缺氧还会使机体自由机增加使胃、胰、胆、肠等分泌细胞损失或死亡造成分泌的消化液减少,从而影响消化吸收功能。

还可以使胃肠粘膜糜烂出血,上皮细胞脱落,导致肠粘膜屏障功能破坏,使胃肠功能破坏,使胃肠功能紊乱,以腹泻,呕吐甚至发生中毒性肠麻痹。

5、泌尿系统
由于缺氧,肾脏的血流量下降,从而使肾的泌尿等功能受到影响。

另外,缺氧状态时,人体无氧代谢增加,酸性代谢产物增多,容易引起机体酸碱平衡失调。

应对措施
高原反应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相对良性且自愈性的,所以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可怕,只要针对症状采取相应的措施,其症状是可以得到缓解的。

1、药物辅助
对于短期进入高原地区的人,可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使用药物对症治疗:芬必得、去痛片对头痛有效。

失眠、精神紧张、烦躁不安可选用安定等镇静药。

呕吐可服用服止宁。

各类维生素可根据病情适当选用,如维生素B。

可用于改善恶心呕吐的症状。

中成药高原安颗粒、胶囊、参麦片、复方丹参片等能增强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减轻高原反应的症状。

尿少病人可服用适量利尿剂,如双氢克尿噻,精神较差者可服用适量人参或地塞米松。

吸氧可以改善及减轻急性高原病人的一些症状,如头痛,特别是夜间的头痛,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及纠正患者的呼吸暂停症,可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2、饮食营养
由于人在高原基础代谢率升高,相同运动情况下,能量消耗大于平原。

但习服前由于机体功能下降,增加能量摄人比较困难,故应该减少运动量,降低消耗,增加能量摄入。

初期应以高糖为主,一是减轻肠胃的负担,二是氧化供能耗氧量少,而且其转化为脂肪和蛋白质的过程中可放出多余的氧供体内使用。

铁与氧的运输直接相关,铁量的下降会引起摄氧能力的下降,所以上高原前应实施铁储备,高剂量的口服元素铁。

高原缺氧时的呼吸次数增多,肺通气量增大,使得呼吸性失水增多,同时尿量增加,造成水的大量流失,加上血红蛋白增
高,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缺氧和寒冷的环境又使血管收缩,极易形成血栓。

进入高原后要不断少量喝水以预防血栓,一般每天需补充4 000 rnL水.但也应避免过量饮水,防止发生肺水肿。

3、心理调节
随着现代医学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不良心理因素是该病的一个重要诱因。

恐惧心理能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外周血管收缩,不仅使机体耗氧量增加,而且破坏有节奏的呼吸规律,造成过度通气。

二氧化碳大量排出,PH增高,使氧与血红蛋白不易解离,加之血管收缩,会更加重缺氧。

对初进高原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消除对高原不必要的恐惧心理,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故过度兴奋,使机体得到充分休息。

加强高原卫生知识的学习了解,增加防治知识,有助于消除紧张、恐慌的心理。

结语:
高原反应是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人群进入高海拔地区后,因为缺氧、低气压等一系列气候特点而引发的适应不全症状。

是人们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生活的主要障碍。

近年来,对于高原反应防治的研究在药物使用方面进展迅速,为高原反应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有效可靠的指导。

随着高原反应防治的进展,随着广大医务工作者不懈的努力,高原反应这一障碍一定会被克服。

参考文献
【1】史渭.浅谈急性高原反应的影响因素
【2】杜萍.高原反应与预防
【3】赵廷强.急性高原反应的原因与预防
【4】邵滨、张斌.急性高原反应的症状及应对方法
【5】左玉梅、李宁.高原反应的防治进展
【6】张翠萍.高原低氧对消化系统生理功能影响及病理性损伤【7】高雁翎.浅谈如何预防高原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