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搭载微生物的研究成果及进展
太空搭载诱变卤虫的孵化与生长研究

1 2 方 法 .
12 1 不 同样 品组 孵化速度 、 .. 孵化 率的测 定
样 品 A、 B各 设搭 载 组 和地 面组 , 每组 设 2个 平 行 组 , 别为 分
搭载 A 、 1 搭载 A 、 面 A 、 面 A 2地 1地 2及搭 载 B 、 载 B 、 面 B 、 面 B 1搭 2地 1地 2共 8组 . 每组用 1 0 c 烧杯 , 0m 0 各
林 向阳 , 曾志 南 , 叶金 聪 , 刘 波 , 明忠 , 光 纪 郭 林
( 建 省水 产 研 究 所 , 建 厦 门 3 1 1 ) 福 福 6 02
摘要: 两种 不 同来源地 的 卤虫( r m as . 卵经卫 星搭 载 空间诱 变返 回地 面后 分 别与地 面对 照组进 At i p ) e
1 材料 与 方 法
1 1 材 料 .
20 0 5年 8月利用 我 国第 二十一 颗返 回式科学 试验 卫星搭 载产地 不 同的 2种 卤虫 卵 ( 品 A和样 品 B) 样 , 返 回地 面后 , 别 与地 面对 照组进行 一系列孵 化 、 分 培育试 验 .
样 品 A: 山东产 G L O S O D H R E牌 卤虫卵 .
行 了孵化速度 、 孵化 率 、 生长速度 、 活率及 怀 卵量 的 比较试 验. 存 结果 表 明 : 国产 卤虫搭 载组 孵化 速
度 明显 快 于对照组 , 孵化 率 、 而 生长速度 、 活 率及怀 卵量 差异不显 著 ; 国产 卤 虫搭载 组与对 照组 存 美
孵化速度 相 差不 大、 活率差异 不显著 , 存 但搭 载组孵化 率和 怀 卵量均 显著 高于对 照 组 , 生长速 度 而 低 于对 照组 . 实验 结果表 明 , 空间诱 变的 卤虫在 生长发 育等 方 面 与对照 组相 比具有 明显 的差 异 , 经
神十七搭载航天员在太空中实现多项科学实验

神十七搭载航天员在太空中实现多项科学实验神十七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进入了新的时代。
此次任务中,神十七搭载的航天员在太空中实现了多项科学实验,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物理实验方面的成果神十七任务中,航天员在太空中进行了多项物理实验,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首先,在微重力环境下,航天员成功开展了液态混合物流动实验,研究了液体流体的性质和行为,为地球上的工业流体流动提供了有力参考。
此外,航天员还进行了微重力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利用太空环境中的微重力优势,开展了晶体生长、燃烧等实验。
这些实验旨在研究物质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特性,为地球上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研究结果表明,在太空中进行的微重力实验有望为地球上的材料科学和生物学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二、生命科学实验方面的突破除了物理实验,神十七任务还着重进行了一系列生命科学实验,为人类探索太空中生命迁移、适应性调节等关键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航天员携带的生物实验设备在太空中成功进行了种子发芽、昆虫生态等实验,取得了丰富的数据和研究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神十七任务中首次尝试了人体肠道菌群的调查和研究。
通过对航天员肠道菌群的采集和分析,科学家们得以了解太空环境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探索人体肠道菌群的变化规律。
这项实验对于维护航天员健康、优化神舟号航天器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并有望为地球上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三、地球科学实验的意义此次太空任务中,神十七还进行了多项与地球科学相关的实验,为地球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航天员携带的高分辨率摄像设备在太空中进行了地球观测,成功捕捉到了地球上大气层、地表环境等关键图像。
这些图像和数据为人们研究地球气候变化、资源利用等方面提供了宝贵资料。
此外,由于太空环境没有大气屏蔽,航天员还能够观测到地球上难以察觉的极端气候现象,这对于加强对自然灾害的认知和预警至关重要。
四、科技创新驱动航天事业神十七任务的成功,凝聚着中国航天科技的巨大进步与创新。
关于航天生物科技发展的研究

关于航天生物科技发展的研究作者:张汉泽来源:《科学家》2016年第14期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航天生物科技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
航天生物技术是将航天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结合起来而产生的一门高新科学技术。
简单来说,就是利用返回式空间飞行器,将微生物菌种、植物种子等生物样本送入太空,在微重力、强辐射等地球上难以实现的环境下诱导生物产生变异。
然后把这些经过诱变的生物带回地球,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筛选对我们有利的优良变异菌种并保存起来,进行规模化生产。
关键词航天科技;生物;变异;科学研究中图分类号 V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363(2016)14-0010-01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均占地面积远远不及其他国家。
如何促进我国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的粮食问题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事项。
航天生物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指引了一条新的道路。
航天生物科技是将航天技术与生物技术交叉的新兴技术,更是培育优质新生物产品的生物技术。
因此,我们对航天生物科技的研究显得刻不容缓。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叙述这项技术的发展和研究。
1航天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1.1国际航天生物技术的起源1948年,美国用火箭将一只名叫“Albert”的猴子送上了外太空,也从此揭开了航天生物技术的序幕。
在1961年,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是太空第一人,也是人类文明史中迈向太空的一大步。
1975年,美国成功发射了第一个空间实验室。
它的建设过程是先发射无人空间实验室,然后再通过运载火箭将载人飞船送入太空,与停留在轨道上的实验室实现对接,航天员带着规定的东西从飞船的附加段进入空间实验室开始工作。
美国在探讨微重力等天空特殊环境对真菌的细胞效应中,发现搭载飞船后的细胞质流速是地面参照物的110%。
在航天生物技术中,美国和前苏联捷足先登,早就发现了航天空间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然而他们更多的把目光放在了空间医学的研究上,尤为考虑这种变异是否对宇航员造成什么方面的影响和对基础理论的探索,却忽视了航天科技发展中生物技术的应用。
关于航天生物科技发展的研究

10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均占地面积远远不及其他国家。
如何促进我国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的粮食问题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事项。
航天生物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指引了一条新的道路。
航天生物科技是将航天技术与生物技术交叉的新兴技术,更是培育优质新生物产品的生物技术。
因此,我们对航天生物科技的研究显得刻不容缓。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叙述这项技术的发展和研究。
1 航天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1.1 国际航天生物技术的起源1948年,美国用火箭将一只名叫“Albert”的猴子送上了外太空,也从此揭开了航天生物技术的序幕[1]。
在1961年,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是太空第一人,也是人类文明史中迈向太空的一大步。
1975年,美国成功发射了第一个空间实验室。
它的建设过程是先发射无人空间实验室,然后再通过运载火箭将载人飞船送入太空,与停留在轨道上的实验室实现对接,航天员带着规定的东西从飞船的附加段进入空间实验室开始工作。
美国在探讨微重力等天空特殊环境对真菌的细胞效应中,发现搭载飞船后的细胞质流速是地面参照物的110%。
在航天生物技术中,美国和前苏联捷足先登,早就发现了航天空间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然而他们更多的把目光放在了空间医学的研究上,尤为考虑这种变异是否对宇航员造成什么方面的影响和对基础理论的探索,却忽视了航天科技发展中生物技术的应用。
1.2 我国航天生物技术的发展我国航天技术发展虽然赶不上美国和苏联,但在20世纪60年代,发射过5枚生物火箭和探空气球等运载工具。
并在运载工具上实现了对狗、大小白鼠及其他多种生物样品的实验研究。
这也是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第一步。
在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
这使得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也为后来的返回式卫星搭载微生物进行生物研究提供了平台。
1986年3月,科学家王大珩、陈芳允等向中央提议,中国要发展高科技。
同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了这个计划。
太空探索中的生物实验成果

太空探索中的生物实验成果太空探索一直以来都是人类追求的梦想,通过探索太空,人类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宇宙的奥秘,还可以寻找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在太空探索的过程中,生物实验成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一些太空探索中的生物实验成果,展示着人类在太空中的探索与发现。
一、植物在太空中的生长植物是地球上生命的基础,而在太空中,植物的生长也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一环。
过去的实验表明,在太空中,植物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而且植物的形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例如,曾有实验室在国际空间站中种植了一批拟南芥植物,结果发现这些植物的根部生长得更加迅速,而叶片的大小也比地球上的同类植物更大。
这些发现表明,太空环境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积极的影响,这对未来的太空农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微生物在太空中的行为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之一,它们在太空中的行为也备受科学家的关注。
通过在太空站中进行实验,科学家们发现微生物在太空中的繁殖速度较快,而且它们的抗菌能力也有所提高。
这些实验结果为未来的太空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太空站中的微生物污染问题。
三、动物在太空中的适应能力除了植物和微生物,动物在太空中的适应能力也是科学家们关注的重点。
曾有实验表明,在太空中,一些小型动物如果蝇和线虫的寿命会延长,而且它们的生育能力也会增强。
这些实验结果表明,太空环境对动物的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着一定的影响,为未来的太空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四、太空中的生物实验对人类的影响太空中的生物实验不仅对太空探索具有重要意义,还对人类的生活和健康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究太空中的生物实验成果,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在太空中的适应能力,为未来的太空旅行提供更好的保障。
此外,太空中的生物实验还可以为地球上的农业和医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解决地球上的一些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结语太空探索中的生物实验成果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一环,通过研究植物、微生物和动物在太空中的行为和适应能力,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太空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为未来的太空探索提供更好的保障。
空间站科学实验成果汇总

空间站科学实验成果汇总近年来,随着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不断深入,空间站成为人类在太空领域中最重要的研究和科学实验平台之一。
各国的宇航员们在空间站中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实验,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本文将对空间站中的科学实验成果进行汇总和概述。
一、生物科学实验成果生物科学实验是空间站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在太空环境下,生物体会面临许多独特的挑战,如微重力、辐射和空气质量等。
针对这些挑战,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旨在研究种子发芽、细胞生长、骨骼和肌肉退化等生物学现象。
经过实验发现,微重力对植物生长和发育具有深远影响,可以加速种子的发芽和植物的生长速度。
此外,通过研究细胞在太空条件下的生长和分裂,科学家们发现了微重力对细胞生物学和基因表达的影响,为癌症治疗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物理科学实验成果物理科学实验在空间站中也进行得如火如荼。
在地球上,由于重力和大气阻力等因素的存在,许多物理现象很难被准确观测和研究。
而在太空环境下,这些限制被消除,科学家们能够进行更精确的实验。
例如,在空间站中进行的电磁实验,利用微重力条件下没有任何阻力的特点,研究了磁感应近场和电磁感应异场的规律,对电磁学理论的研究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此外,在超导体、光学、相变和材料科学等方面也取得了许多重要发现和突破。
三、地球科学实验成果空间站为地球科学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通过卫星观测和空间站实验,科学家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地球的环境、气候和地质等变化。
例如,在空间站中进行的大气物理学实验,通过测量大气中的气体成分和颗粒物,揭示了地球大气的变化规律和气候变化的机制,对应对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通过对地震、火山和地壳变形等现象的观测和研究,科学家们也可以更好地预测和防范自然灾害的发生。
四、医学科学实验成果医学科学实验是空间站中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在太空环境中,宇航员面临许多独特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如微重力对人体的影响、抗辐射和长期隔离带来的心理压力等。
我国航天育种的现状与主要成就,

1107230110 11级植物科学与技术杨奇2012.11.13 我国航天育种的现状与主要成就种子上天都有哪些条件据航天基地航天育种产业示范园的技术人员介绍,由于太空搭载的空间有限,搭载单位对于搭载物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
所以他们在选择种子时都会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作物种子,比如冬季日光温室对辣椒品种要求耐低温、弱光照和高湿度,这类品种市场前景非常看好。
这些种子被选中提交到搭载单位后,搭载单位组织相关专家对申请搭载单位的搭载物品进行科学性和经济价值方面的评估,入选的装,最终被送入太空。
太空育种发展现状我国自1987年以来,就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州飞船,先后进行了十多次搭载,有1000多个品种的种子和生物材料上天。
每次太空遨游过的种子都要经过连续几年的筛选鉴定,其中的优系再经过考验和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才能成为“太空种子”。
这19类植物种子中还包含了专为定边搭载的小杂粮系列6个种类的植物种子,其中包括荞麦、绿豆、胡麻等,其目的在于提高陕北小杂粮的产量,提升品质,增加抗性的同时也为农业增产。
目前,航天基地育种产业示范园也已与定边县政府等单位联合成立“陕北小杂粮研究推广中心”,从而构建了小杂粮航天育种产业链,将航天育种技术切切实实地转化为农民收入,并将为我国的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做出贡献。
回顾神一到神九空间生物学试验神舟一号(1999年11月)飞船搭载一些农作物种子,包括各10克左右的青椒、甜瓜、番茄、西瓜、豇豆、萝卜等品种以及甘草、板蓝根等中药材,此外,还搭载了有利于心脑血管疾病药物开发的Monascus生物活性菌株。
神舟一号科研实验相对较少,但自此开启的“太空诱变育种”实验影响深远。
什么是太空育种?太空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就是将农作物种子或试管种苗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地面无法模拟的环境(高真空,宇宙高能离子辐射,宇宙磁场,高洁净)的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
太空育种具有有益的变异多、变幅大,以及高产、优质、早熟、抗病力强等特点。
太空培育技术所取得的新成就

太空培育技术所取得的新成就
太空培育技术所取得的新成就有:
1、太空樱桃番茄:太空樱桃番茄,含糖量高达13%,与柑桔含糖量相当,口感鲜甜,可当水果食用。
2、太空西瓜:太空西瓜的显著特点是含糖量达13%以上,可溶性固形物增多,纤维少,个头大,吃起来沙甜可口。
3、太空玉米:太空玉米能结出6-7个棒子,可长出5种颜色,而且味道也比普通玉米好。
4、太空搭载的鸡冠花、麦秆菊、蜀葵、矮牵牛等,都表现出开花多、花色变异、花期长等特点。
尤其是粉色的矮牵牛,花朵中出现了红白相间的条纹。
更令人惊奇的是万寿菊的花期竟延长到6个月以上。
5、太空大蒜:游过太空的大蒜能长到近半斤重,太空萝卜的幼苗让害虫敬而远之,本来无法杂交的籼稻和粳稻自从周游过太空后也能杂交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空搭载微生物的研究成果及进展摘要太空搭载微生物的研究已经有多年历史了。
由于太空是一个特殊的重要领域,具有超真空、超洁净、微重力、强辐射的特殊环境,因而其对微生物的变异有重要的影响。
目前太空搭载微生物已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并得到了实际的应用,在微生物制药、微生物肥料、酿酒业等各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太空搭载微生物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太空搭载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制药ABSTRACTSpace launch microbe study has had many years history. Space is a special important area, has the super vacuum, super clean, low gravity, strong radiation of the special environment. The variation of the microorganism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Current spaceflight microbial has achieved important results and gotten the actual application. It has made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in all aspects of pharmaceutical micro-organisms, microbial fertilizer, wine industry. Space launch microbe has a good prospect and the research value.Key words:space launch microbial fertilizer pharmaceutical micro-organisms目录一前言 (1)二本论 (2)2.1太空的特殊环境及影响 (2)2.2太空搭载微生物的生物性状的改变 (2)2.3 太空搭载微生物的成就 (3)2.4 神舟系列搭载过的部分微生物 (5)三展望 (6)参考文献 (7)一前言太空搭载微生物已有多年历史,因太空具有超真空、超洁净、微重力、强辐射的特殊环境[1]。
太空环境因素引起染色体损伤,导致表达性状的变异。
由于太空育种的精确度上难以控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因而种子被高能离子击中的次数并不是越多越好,在太空中停留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2]。
只要高能离子能够准确击中种子的DNA链条,并且是向着人类需要的方向组合就可以。
太空育种结果与在太空停留时间没有太大关系。
我国神舟系列飞船搭载微生物经过太空特殊环境的影响后,在经过筛选、淘汰、育种等各个环节,最终培养出高质量、高效率的菌株[3]。
目前,太空还搭载微生物受到各个行业的重视。
太空搭载微生物的研究已获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在微生物制药、微生物肥料、酿酒业等各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太空搭载微生物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和实际价值。
二本论2.1太空的特殊环境及影响太空具有特殊的环境,微生物在强辐射、微重力、高真空、重粒子辐射、转γ座子活化[4]、交变磁场等太空诱变因子以及运载火箭发射和卫星返回地面时的强烈震动等因素综合形成的太空环境的作用下,相对呈漂浮伸展状态的生物染色体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冲击,引起碱基的缺失、置换或插入(如引起生物DNA 大分子断裂,使双螺旋中的氢键断裂,或断裂后再交叉联接,或促使碱基降解),从而改变基因内部原有的碱基及排列顺序,引起表型发生改变,产生新的遗传变异,返回后再经地面选育,培养出高产、优质的微生物新品种。
微生物体经过空间诱变以后,突变率大大提高,专家根据空间实验和地面实验对照结果,测算验证其变异量高出地面现有手段几个数量级(地面、植物、微生物变异量为20~200 万分之一,而空间变异量是千分之几甚至有的达到百分之几),这个优势是地面生物体自发突变及物理化学等诱变无法比拟的[5]。
2.2太空搭载微生物生物性状的改变天水四门香醋,历史悠久,酿造工艺独特,广为流传。
为将这一名优传统产品发展广大并制造出更优良的产品,天水四门香醋大曲太空搭载,搭载后大曲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发生变化以及搭载后的产品质量得到了提升。
搭载后大曲中放线菌的数量大幅度下降;醋酸菌和乳酸菌数量大量增加;酵母菌数量稍有减少;曲霉属数量增加较多,这些变化对食醋品质的形成十分有利。
传统工艺和太空搭载诱变相结合的四门太空香醋有望成为现实[6]。
有研究表明,一些微生物在失重条件下的基因表达(活动)模式与正常情况下有些不一样。
比如,有一种常见的致病微生物——沙门氏菌,在微重力条件下培养之后,其毒性大大增强了。
一份实验结果显示,经过航天飞行的沙门氏菌对小鼠的致病性几乎是地球上对照组细菌的3 倍[7]。
2004年初,一批啤酒酵母被贴DNA“条形码”标签,送上国际空间站进行实验。
研究者们在地球上模拟的微重力环境下,发现有些致病微生物的毒性增强了。
2.3 太空搭载微生物的成就2.3.1在微生物制药方面的成就目前我国的生产菌种与国际上同类高产菌种相比,其生产效价仍有很大的差距,而引进一个新的高效菌种,其价格不亚于建立一个新的企业。
因此,探索用高新技术培育属于我国自己的优良高效的微生物生产菌种,也是发展国民经济的迫切需。
20世纪70年代,美国宇航局提出开发利用空间微重力等资源进行空间制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通过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已经选育出一些效价高、品质优的抗生素和酶制剂菌种,如抗异性强的双歧杆菌、庆大霉素、泰乐菌素、NIKKO霉素产生菌、高纤维素酶饲料添加剂菌种、高蛋白饲料酵母、强分解钙的酵母高产的食用菌、灵芝及其优质孢子粉等。
有的已经在生产上应用,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可以成倍地提高产量。
1999 年,西安亨通华制药有限公司首次将生产菌种α-溶血链球菌D33# 通过“神舟”一号飞船送上太空。
此后,该菌株经“神舟”二号、三号、四号、六号飞船和第十八、二十、二十一和二十二颗返回式卫星多次搭载,在太空环境下成功实现多次诱变,获得了无可替代、无法模拟的累加效应[7]。
随着我国“神舟”系列载人航天飞船的不断发射,以及其它可利用的空间探测手段的应用,我国空间生物搭载的步伐将会不断加快。
国家863计划把支持空间搭载技术作为一个重要方向。
2.3.2在微生物肥料方面的成就2.3.2.1微生物肥料生产现状目前微生物肥料生产使用过程中采用的菌种都是从土壤中分离纯化的,很容易变异、退化。
这个问题成为困扰我国微生物肥料生产和发展的瓶颈[8]。
人工杂交、自然选种、诱发突变都是遗传育种的重要方法。
而我国从1987年就开始的太空育种技术,使微生物肥料菌种育种的前景更加看好。
太空育种技术为微生物肥料生产菌种的选育提供了一个最新的途径。
2.3.2.2太空微生物肥料利用太空的综合环境,使微生物菌种发生突变,再经过活化、淘汰、选育,最终选出活性高、抗逆性强的生产菌种。
2002年12月30日,4个微生物肥料菌种的样品作为我国首次上天的微生物肥料菌种,搭乘神舟四号飞船开始了太空育种的航行。
科技人员希望利用太空的特殊环境引发其可遗传性变异,从中定向筛选培养出优良新品种。
7天后,菌种随飞船顺利返回地面。
微生物肥料菌种细胞返回地面后,科技人员对菌落形态、菌体形态、温度生长、芽孢耐热性、代谢产物等进行了一系列观察研究。
选育出了具有固氮、解磷、解钾能力强并互不拮抗的多种菌株,研制了适应优良菌种快速生长繁育的高效专用培养基,制成了增效复合微生物菌种剂,增强了菌种抗逆性,使菌种保存期达到2年以上,是国家标准的4倍。
成功解决了原有微生物菌种在生产中存在的菌种活性差、发酵时间长、有效活菌少、保存时间短等重大技术难题,提高了有效活菌总数和质量,使产品在实践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
经田间实验初步表明:大田作物平均增产15%左右,经济作物平均增产25%左右,在提高产品品质、降低有害物质含量、调节土壤理化性状等方面均有显著效果[9]。
利用太空技术和微生物发酵技术制成高效多元复合微生物肥料,为微生物肥料应用开拓了一条新路,对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化肥利用率和土壤肥力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3在酿酒业方面的成就要酿出好酒,酵母菌的品质至关重要。
酵母菌在酿造过程中,主要起到酒化剂的作用,即将糖转化成乙醇,这个过程影响着酒的品质与出酒率。
为选育出性能更优的酿酒功能菌群,剑南春集团公司利用太空搭载技术,通过我国返回式卫星将剑南春酒曲、窖泥送入太空,利用太空失重状态以及太空射线等因素对酒曲和窖泥中微生物进行诱导,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分离、纯化,培养出新型酿酒微生物,应用于剑南春酿酒发酵过程,生成更多的特色物质以及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活性物质,进一步提高剑南春的产品质量和风味特征[10]。
2011年福矛酵母菌搭载神舟八号进入太空,实现了行业的一次壮举。
2012年福矛搭载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上天的酵母菌种,除了已搭载过神舟八号飞船的酵母菌种外,福矛酒业集团还精心筛选了“黄华山白酒”、“朱子黄酒”等多种类型的酵母菌种,开展更为广泛更为深入的酵母菌诱变育种科研实验,力争在酿酒酵母菌空间诱变育种领域取得更大突破[11]。
福矛酒业集团创造性地提出利用空间微重力、宇宙射线、重粒子、变化磁场和高真空的特殊太空环境,诱使酵母菌体内DNA基因组出现断裂和重组,从而产生基因突变,筛选优质品种,这不得不说是对传统酿酒技艺的一次大胆尝试与伟大创新。
2.3.4在极端微生物方面上的研究近有报道,俄罗斯研究人员发现某些微生物在太空中100℃~ - 100℃极端温度条件下长时间存活,不仅具耐热能力,而且在–100℃亦可生存,它们被称为极端微生物。
2005年做过一种实验,在空间站的外表面安装3个内含多种真菌和细菌的装置,经很长时间之后,取下两个实验装置运回地面分析,其结果表明,装置内的微生物生存得很好;发现这些微生物还对金属物、聚合物等具有分解能力,也就是说,它们对空间站飞船、仪器会产生一定破坏力。
这样的话,当俄罗斯正在规划火星载人飞行时,如果闯入某种不相干的微生物,并能在整个星际飞行过程中长期生存的话,那么对飞船本身、宇航员健康会造成威胁,不可忽视这类因素的存在,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是无孔不入的[12]。
对人类来说,可能有害,也可能有益。
这些微生物究竟是哪些类型?但它们的极端嗜冷或嗜热性,对人类本身适宜体37℃又会构成何种威胁呢?还得通过高等实验动物试验检测以观察其利与弊、益与害。
总之,不相干的微生物潜入空间站应有高度的警惕性,不能让它们不知不觉地威胁宇航员的生命安全,这项研究常规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4 神舟系列搭载过的部分微生物神舟一号搭载了有利于心脑血管疾病药物开发生物活性菌株[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