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材料学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仿生结构及其功能材料研究进展

仿生结构及其功能材料研究进展

3、其他仿生结构:除了仿生肢和仿生翅,仿生学还应用于其他领域,如建 筑、船舶、车辆等。通过模仿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可以优化结构性能、提高稳定 性、降低能耗,为人类创造更加实用、高效、可持续的设计方案。
仿生功能材料
仿生功能材料是指模仿生物的皮肤、牙齿等具有特定功能的材料。这些材料 具有优异的性能,如高强度、高韧性、防腐蚀、自修复等,为人类提供了全新的 解决方案。
面临的挑战
尽管仿生材料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其应用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制备工艺复杂,往往需要精密的设备和繁琐的步骤,导致成本较高。其次, 仿生材料的损伤阈值较高,其耐久性和稳定性还有待提高。此外,对自然生物的 模仿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生物的特殊性能和复杂结构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应用。
3、弹性变形:蜻蜓的翅膀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在飞行过程中进行动态变 形,从而对飞行姿态进行灵活的调整。
二、蜻蜓翅膀的功能特性
蜻蜓的翅膀除了具有结构特性外,还具有独特的功能特性:
1、高效能量利用:蜻蜓的翅膀具有出色的能量利用能力。它们能够在飞行 过程中有效地将太阳能转化为推进能量,这一特性在现代太阳能电池板的设计中 得到了应用。
一、蜻蜓翅膀的结构特性
蜻蜓的翅膀结构精巧,具有以下重要特性:
1、薄壁结构:蜻蜓的翅膀壁极薄,这使得它们在飞行中可以产生向上的升 力和向前的推力。这种薄壁结构的强度和轻量化令人印象深刻。
2、网格状结构:蜻蜓的翅膀具有复杂的网格结构,这种结构在增加翅膀强 度和刚性的同时,也起到了重要的流体动力学作用。
三、结论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仿生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了材料科学领域的重 要发展方向之一。通过模拟自然生物的特性和功能,人们已经开发出了许多具有 高性能、高稳定性和高度适应性的新型材料,这些材料在工业、医疗、环保等领 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仿生材料的研究还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 模拟自然生物的精度和复杂性等方面的限制。

工程仿生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发现

工程仿生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发现

工程仿生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发现工程仿生学是一门涉及生物学、物理学、机械学、电子学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通过将生物现象、生物结构和生物机能的性能进行仿真,进而实现工程应用的目的。

工程仿生学已成为近年来科技进步中的重要领域,并且在不断的发展。

本文将就工程仿生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发现进行深入探讨。

1.仿生机器人技术仿生机器人是一种新型的机器人,它可以从生物身上得到灵感,从而设计出具备相应功能的机器人。

在仿生机器人的领域中,科学家们通过对昆虫、鸟类等动物的研究,设计了很多类似它们的机器人系统。

比如,科学家们设计的能够像蚂蚁一样行动的仿生机器人,可以在极端环境下执行任务。

还有像鸟类一样具有自主飞行能力的仿生机器人系统,可以在构建智能无人机系统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可以看出仿生机器人技术在实现智能自主行动、环境探索等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2.仿生材料技术仿生材料技术是通过对生物材料的结构分析以及材料组成研究,制造出与生物材料类似的新型材料,它与传统材料相比具有较优异的物理、化学及生命力学性能,并能更好地适应人的环境需求。

仿生材料技术的发展将深刻影响各种工程领域,包括石油、能源、航空、汽车等行业,开创出了众多新材料的发现。

3.仿生制造技术仿生制造技术是以生物体作为数字模型,并将其传输到计算机中进行模拟和优化,通过数字制造技术进行成型,制造出一些类生物的3D打印件,实现对物质能量变换的最优利用,进而生产高耐用耐用的产品。

例如,仿生制造技术可以帮助生产出更为舒适的汽车座椅,更有利于减小乘客的坐姿对身体的负担,同样在生产军事设备、医疗器械、人造智能等领域中也有很好的应用。

4.仿生智能技术仿生智能技术是将生物神经网络中的算法应用到人工智能系统中,以实现智能化的目的。

例如,仿生智能可以通过生物视觉、嗅觉等实现对环境的感知,通过神经网络模拟人脑的思维,实现对环境的判断和决策。

因此,仿生智能技术在开发自动驾驶技术、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领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仿生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仿生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仿生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仿生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仿生学是指生物学、物理学和工程学等相关学科在结构、形态、力学等方面模仿自然界中生物的形态和功能,从而研制出仿生产品和器件的学科。

仿生学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仿生材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一、仿生材料的定义及特点仿生材料是一种通过仿照生物体的结构、形态、功能和制造方法,用人工材料来代替或模拟生物体某些功能的人造材料。

仿生材料是科学家研究生物仿生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与生物学、材料学、力学等多学科交叉,具有以下特点:1.符合生物体的结构、形态和力学等特性;2.比人造材料更具可塑性、可调性和适应性;3.具有多种特殊功能和性能;4.可以在多个领域应用。

二、仿生材料的研究进展随着仿生学的不断发展,仿生材料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目前,仿生材料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仿生材料的结构设计及制造方法研究。

通过仿照生物体的结构设计,结合现代材料制造技术,开发出具有类似结构的仿生材料。

2.仿生材料的性能研究。

通过模拟生物体的特殊功能和性能,研究仿生材料的相应性能,如生物材料的力学性能、光学性能、磁性能等。

3.仿生材料的应用研究。

通过对仿生材料的研究,探究其在医药、新材料、机器人等多个领域的应用。

三、仿生材料的应用前景仿生材料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未来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广泛应用:1.医学领域仿生材料可以用于修复、再生人体组织,分析生物体的分子作用和制备仿生医学材料等。

例如,仿生骨料可以代替天然骨骼,用于义肢制造和人造骨骼修复等。

2.材料科学领域仿生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特殊,可以制造出更加高效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能源材料。

3.机器人领域仿生材料能够帮助机器人更好地仿照生物体的结构,并具备生物体的一些特殊功能。

例如,仿生蛇机器人可以模仿蛇的蠕动方式,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地形。

总结:作为仿生学中的重要领域,仿生材料在科技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仿生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仿生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仿生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伴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自然界各种奇妙生物、构造的深入研究和模仿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向。

这便是仿生学,它是从生物学、材料科学、机械工程、信息科学等各个领域综合而来的一门学科。

仿生学以“模仿生物、提取先进的生物机能与理念、为人类服务”为基本理念,通过研究各种生物构造、机能、行为方式和思维规律等,进而创造新的材料、器件和系统等。

近年来,仿生学的研究进展有目共睹,特别是在材料、机器人、医药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前景。

一、仿生材料仿生材料是仿生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以生物材料构造和机能为研究对象,通过模仿和设计,制造出具有类似生物材料功能的新材料。

例如,仿生材料中的自愈材料,就是模仿某些昆虫和植物自我修复的机能,研制出一种无需外力干预,自动修补材料的新型材料。

另外,仿生材料还可以模仿如树木、蜥蜴皮肤、贝壳等的机能和特点,创造出一些具有超高强度、超弹性、超防水、超耐磨性等突出特点的新材料。

二、仿生机器人仿生机器人是仿生学中的另一个热点领域,主要研究如何从生物体中汲取灵感,创造出更加先进的机器人。

仿生机器人的研发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仿生机器人能够在各种恶劣环境中进行作业,成为解决某些特殊问题的利器。

此外,仿生机器人还可以在军事、医疗、航空等领域中扮演重要角色。

三、仿生医学仿生医学是仿生学领域中和人类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领域,主要研究如何从生物体中提取灵感,研究和开发新型生物医学器械、药物、诊疗手段等。

在这个领域,仿生学的研究成果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仿生医学领域研制的人工心脏和机械手臂等器械,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或增强人体功能;仿生药物的研发可以提高药物的效率和减少不良反应;仿生诊疗手段可以提高诊疗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可以预见,仿生医学在未来会为医学和医生带来更多的帮助和突破。

总之,仿生学是当前各项技术和学科交叉融合应用的体现,其研究成果已经深度渗透到生活、工业、医疗、军事、航空等多个领域,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向。

仿生材料研究与进展 王一安 刘志刚

仿生材料研究与进展    王一安   刘志刚

齐齐哈尔大学综合实践课程论文题目仿生材料研究进展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班级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无机112班学生姓名王一安刘志刚指导教师李晓生成绩2014年 5月9 日仿生材料学研究进展摘要:仿生材料学以阐明生物体材料结构与形成过程为目标,用生物材料的观点来思考人工材料,从生物功能的角度来考虑材料的设计与制作。

仿生材料的当前研究热点包括贝壳仿生材料、蜘蛛丝仿生材料、骨骼仿生材料、纳米仿生材料等,它们具有各自特殊的微结构特征、组装方式及生物力学特性。

仿生材料正向着复合化、智能化、能动化、环境化的趋势发展,给材料的制备及应用带来革命性进步。

关键词:表面仿生超疏水材料、聚乙烯三元复合仿生材料、植物叶片仿生伪装材料、仿生层状结构壳聚糖医用材料Abstract:The“biomimeticmaterialsscience”formedbytheintersectionofmaterialscien ceandlifesciencehasgreattheoreticalandpracticalsignificance.Biomimeticmaterialsscie ncetakesmaterialstructureandformationastarget,considersartificialmaterialattheviewof bio2material,exploresthedesignandmanufactureofmaterialfromtheangleofbiologicalfu nction.Atpresent,thehotresearchesonbiomimeticmaterialsscienceincludeshellbiomime ticmaterial,spidersilkbiomimeticmaterial,bonebiomimeticmaterial,andnano2biomimet icmaterial,etc.whichhavetheirownspecialmicro2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formationstyl e,andbio2mechanicalproperties.Biomimeticmaterialsaredevelopingtowardscompound ,intellectual,active,andenvironmentaltendency,willbringrevolutionaryimprovementfor manufactureandapplicationofmaterial,andwillchangegreatlythestatusofhumansociety.Keywords:Bionics,Materialsscience,Review1.前言仿生材料学以阐明生物体材料结构与形成过程为目标,用生物材料的观点来思考人工材料,从生物功能的角度来考虑材料的设计与制作。

仿生材料研究的进展与应用

仿生材料研究的进展与应用

仿生材料研究的进展与应用随着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仿生材料的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

仿生材料是指由工程师或科学家参照自然界的生物体所具备的结构、物理性能、化学性质或功能而创造出的一类新型功能材料。

仿生材料广泛用于各种领域,如航空航天、汽车、建筑、医疗、环保等,其重要性和应用前景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仿生材料的定义、研究现状以及应用展望三个方面来探讨仿生材料研究的进展与应用。

一、仿生材料的定义仿生材料是将仿生学的科学原理应用于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中的一种新兴研究领域。

其主要目的是将自然界中生物所具备的特性与人为材料的生产加工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新型的具有高性能、低成本的仿生材料。

仿生材料包括两个方面,即仿生结构和仿生功能。

前者主要是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根据生物体的形态和材料性质设计出具有特殊功能的结构;后者则是将生物材料的生物特性,如自修复、自洁等性能应用于人造材料中,以达到减低生产成本、改进材料性能的目的。

二、仿生材料的研究现状1.仿生材料在材料科学领域中的应用目前,仿生材料已经在材料科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汽车制造领域中,仿生材料可以用于改进车身外形设计,减低空气阻力;在建筑领域中,仿生材料可以应用于改进混凝土、钢结构等建材的力学性能和使用寿命;在医疗领域中,仿生材料可以作为仿生组织工程材料,用于修复受损组织和器官。

2.仿生材料的主要研究内容仿生材料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结构仿生、功能仿生和力学仿生三个方面。

其中,结构仿生是以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形态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仿生原理、仿生设计和仿生加工等技术手段,创造出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能的仿生材料。

功能仿生是以自然界中的生物体功能为研究对象,通过仿生途径设计和制备出类似生物体的功能材料,如自修复、自洁和渗透调节等。

力学仿生则是主要研究仿生材料的力学性能,如抗拉、抗压和耐磨性等。

三、仿生材料的应用展望目前,仿生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其应用前景依然十分广阔。

仿生学的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

仿生学的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

仿生学的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仿生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新兴科研领域正逐渐成为学者和科技工作者争相研究的热点。

其将生物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的知识融合,将模仿自然的形态、结构、功能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带来了诸多创新点和前沿技术。

本文旨在介绍仿生学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对未来方向的探索。

一、仿生学的研究进展在仿生学这一领域中,研究对象多种多样,包括昆虫、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生物的结构构造、生理学特征以及生态环境,对其实现的功能进行模仿,仿生学研究者们已经在航空、船舶、汽车、医疗、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实现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

1. 生物翅膀的仿真研究在航空领域,仿生研究者们借鉴昆虫翅膀的特点,对航空器进行改进。

例如,研究者们发现昆虫翅膀表面具有一定形状的微观结构,可以降低表面粘附性,从而为降低空气阻力提供助力。

同时,仿生学的目标也是通过像自然一样的方法实现更高效的运动、适应复杂的环境情况,提高航空器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2. 鲸鱼皮肤的仿生研究在船舶领域,仿生学也有较大应用。

通过深入研究鲸鱼的皮肤特征,设计出了具有远航特性的仿生船壳。

仿生技术可以使船体外表面光滑、阻力小,大大降低货船船体摩擦力及油耗,达到减少运输成本的效果。

3. 鱼类运动机制的仿生研究在机器人领域,仿生研究者们借鉴鱼类的运动机制设计水下机器人。

例如,仿生研究者们通过深入鱼类游泳的特点,设计出了仿生鱼类机器人。

这种机器人具备非常优秀的修正机制,它的尾鳍皮下和尾鳍表面都有连成一体的舵面。

二、仿生学的未来方向仿生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是令人期待的。

以下是创新的三个方面:1. 智能化和自主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提升,我们可以期待仿生机器人将以更加智能、更加自主的方式实现对环境的感知、分析和决策,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

这也包括机器人将要更加具备自我修复能力,即通过仿生学研究出的材料和结构的电话重新构建和完善自身。

仿生材料的研究新进展

仿生材料的研究新进展

仿生材料的研究新进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生物学领域的发展,仿生学研究成为了
最有前景的领域之一。

仿生学是将工程学与生物学相结合,研究生
物体结构、功能和相应的工程模型之间的关系。

仿生材料就是其中
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是指那些具有生物学特性的材料,可以用
来替代人体组织、修复和替换受损组织、提高医疗技术和改善健康。

最近几年来,仿生材料研究领域有了很多新的进展,下面我们来看
一下它们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1. 仿生材料的纳米技术应用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将其引入到仿生材料的研究中,以进一步提高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生物稳定性和功能性。

例如,研
究人员采用纳米尺度材料制造出结构复杂、粘度高、高分子量的胶体,从而提高了生物物质的结构稳定性,并优化了其在组织再生和
治疗领域的应用。

2. 仿生材料的3D打印技术应用
3D打印技术为仿生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3D打印
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制造出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特征的人工组织和器官,有望实现更加高效的组织再生和器官移植。

例如,研究人员利
用3D打印技术制造了一种仿生材料,模拟人体骨骼的结构和组织。

这种材料在医疗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用于代替受损的骨
骼组织。

3. 仿生材料的生物活性应用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仿生材料学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介绍了可降解塑料的研究进展,论述了仿生材料学研究进展及其种类,重点介绍了当前研究热点:表面仿生超疏水材料、聚乙烯三元复合仿生材料、植物叶片仿生伪装材料、仿生层状结构壳聚糖医用材料…关键词:表面仿生超疏水材料、聚乙烯三元复合仿生材料、植物叶片仿生伪装材料、仿生层状结构壳聚糖医用材料1.引言仿生材料学以阐明生物体材料结构与形成过程为目标,用生物材料的观点来思考人工材料,从生物功能的角度来考虑材料的设计与制作。

仿生材料的当前研究热点包括贝壳仿生材料、蜘蛛丝仿生材料、骨骼仿生材料、纳米仿生材料等,它们具有各自特殊的微结构特征、组装方式及生物力学特性。

仿生材料正向着复合化、智能化、能动化、环境化的趋势发展,给材料的制备及应用带来革命性进步。

2.仿生材料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许多动物与植物,它们都属于生物的范畴。

在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由理想的无机或有机材料通过组合而形成.动植物为了铸造自己身体所用的材料在有机系列里有纤维素、木质素、甲壳质、蛋白质和核酸等等,其构造非常复杂。

许多生物体的某些构成材料是我们完全不知道的,这些材料大多数是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形成,并能发挥出特有的性能。

当人们对这些生物现象有了充分的理解之后,把它们应用于材料科学技术方面,就是仿生材料.2.1表面仿生超疏水材料自然界中的超疏水现象近年来,基于仿生科学而进行的各种新型材料的开发和研究正在各个领域广泛开展,人们对于超疏水表面的研究就是受到荷叶“出淤泥而不染”这种现象的启发而不断发展起来的。

固体表面的润湿性可以用表面和水的接触角来衡量,通常将接触角小于900的固体表面称为亲水表面,接触角大于900的表面称为疏水表面,而将接触角大于150。

的表面称为超疏水表面llI。

自然界中,水滴在荷叶表面上可以自由滚动,当水滴滚动时可以将附着在表面上的灰尘等污染物带走,从而使表面保持清洁。

因此,超疏水表面又被称为自清洁表面。

20世纪90年代,德国波恩大学的植物学家Wilhelm Barthlott针对荷叶表面不沾水这一特殊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发现了荷叶的疏水性与自我洁净的关系,创建了“荷叶效应”(Lotus effect)--i百-Jt21。

此后,超疏水表面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并且逐渐成为仿生纳米材料技术中的热点之一。

这种表面在国防、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等许多领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前景。

例如,将其应用在高降雪地区的室外天线上,可以防止积雪,以保证信号畅通13J:用于石油管道中,可以防止石油对管道壁粘附;作为汽车、飞机、航空器等的挡风玻璃,不仅可以减少空气中灰尘等污染物的污染,还能够使其在高湿度环境或雨天保持干燥:用于水中运输工具或水下核潜艇上,可以减少水的阻力,提高行驶速度;用于微流体装置中,可以实现对流体的低阻力、无漏损传送;也可以用它来修饰纺织品,做防水和防污的服装等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精密的检测手段不断涌现出来,人们发现荷叶表面微米结构的乳突上还存在着纳米结构,正是这种微纳米相间的阶层结构和表面蜡状物质的共同作用才使荷叶的表面具有了超疏水的特性。

荷叶表面上这种超疏水性的形成原理,为人们构筑人工超疏水表面提供了指导作用。

固体表面的润湿性是由固体表面的化学组成和微观几何结构所共同决定的。

制备超疏水表面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使材料表面具有微细的粗糙结构;另一方面是用低表面能物质修饰材料表面。

仅通过在光滑表面上修饰低表面能物质,通常只能使接触角增加到1 190110。

因此,构建合适的表面粗糙结构是制备超疏水表面的关键。

目前,制备超疏水固体表面粗糙结构的方法很多,如机械加工法、物理或化学气相沉积法、电化学方法、溶胶一凝胶法、模板法、激光或等离子体刻蚀法等。

然而,现有的这些方法还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缺点和局限性,或是所用的原料特殊,或是操作过程难以控制,或是加工设备昂贵,或不能大面积生产等等。

所以通过比较简便易行的方法来实现表面的超疏水性就成了当前制备超疏水表面技术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自然界中的生物体通过进化已经完成了智能操纵的所有过程。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体的诸多特性已经达到近乎完美的程度。

向自然学习,寻找其中规律性的东西不失为科学研究的一条捷径。

在自然界中,许多动植物的表面都具有超疏水的性质,如荷叶、水稻叶等表面的拒水自清洁性,蝉翼透明轻薄且具有超疏水的性质,水黾在水中快速滑行而不被润湿的特性等。

人们通过研究这些天然的表面来分析它们具有这些特性的奥秘,进而也为我们利用这种表面性质形成的原理米指导实践、制备人_[超疏水表面提供丁依据和努力的方向。

这也足仿生学在现实生活中晶直接的应用之一。

植物叶表面的自清洁性质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荷叶。

德国生物学家Barlhlott Neihuis[21通过对近300种植物叶表面进行研究,认为这种自清洁的特征是由粗糙表面上微米结构的乳突以及表面疏水的蜡状物质存在共同引起的。

2002年报道丁一个新的发现”J,认为荷叶表面微米结构的乳突上还存在着纳米结构,这种微米与纳米相苻合的阶层结构足引起超疏水表面的根本原因,而且,水在这种疏水表面上其有较大的接触角及较小的滚动角,一种荷叶表面犬面积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照片,从嘲中可以看出,荷叶表面由许多乳突构成,乳突的平均直径为5--99rn。

水在该表面的接触角和滚动角分别为161 I吐2 70和2。

单个乳突高倍放大的酷咖照片,每个乳突是由平均直径为124 3nm±3 2nm的纳米站构分支组成。

另外.在荷时乳采之间的表面同样发现纳米结构,它可以肯效地阻止荷叶的卜一层被润湿。

在这些微小的凹凸之间.储存着大量的空气。

这样,当水滴落到茼上时,由于空气层、乳尖和蜡质层的共同托持作用,使得水滴不能渗透,因而能自由滚动。

金属基超疏水表面的研究现状金属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在国民经济生产中有广泛应用,但由于具有较高的表面自由能,显示为亲水性,在潮湿空气中腐蚀现象严重,并且不具备自清洁性能。

因此也限制了金属的进一步应用。

将超疏水表面技术应用于金属材料,可以起到自清洁、抑制表面腐蚀和表面氧化、降低摩擦系数以及增强抗霜冻性能的效果,因此,制备金属基超疏水表面材料,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经济意义。

目前金属基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三种,位错刻蚀法、表面氧化法、直接成膜法和电化学沉积法。

下面主要介绍下这四种方法。

根据固体物理学的理论,在实际晶体内部,总是大量存在着一种线型的缺陷——位错。

当位错线与晶体表面相交时,交点附近的点阵因位错的存在而发生畸变,同时,位错线附近又有利于杂质原子的聚集。

如果以适当的刻蚀剂浸蚀金属的表面,就有可能使晶体表面的位错露头处因为能量较高而优先溶解。

位错刻蚀法正是基于这一概念发展起来的。

目前这一方法主要应用于钢、铝及铝合金、铜这几类常用金属。

常见的刻蚀剂有各种浓度的盐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与氨水的混合溶液、各种磷化液、Beck试剂、Livingston试剂等。

国内外利用位错刻蚀法制备金属基超疏水表面的研究小组主要有沈自求研究小组、Wang研究小组、Guo研究小组、Yolande Berta研究小组、陈庆民研究小组等。

Shen掣52J采用化学刻蚀的方法在金属铝、铜以及锌的表面上构筑了粗糙的结构,进一步使用氟硅烷对表面进行修饰后,得到超疏水表面,水滴与表面的接触角达1500以上:Wang研究小组采用Beck试剂对铝进行刻蚀,然后再用低表面能物质进行修饰,制得了疏水性能良好的表面。

Guo纠“l将铝合金浸入到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刻蚀一段时间后,再在表面上修饰低表面能材料,从而得到了与水滴接触角高达1610的稳定的超疏水表面。

采用适当的氧化剂即可将金属表面氧化,得到形状规则的氧化膜,多为类花状、棒状。

形成氧化膜的机理因氧化剂和金属类型的不同而不同,而微观结构与氧化剂的类型、浓度、反应时间、温度等因素有关。

目前这一方法主要应用于铜及铜合金、钛、锌等。

根据各金属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氧化剂。

钱柏太等采用含有过硫酸钾和氢氧化钾的水溶液处理金属铜表面,再经空气中加热后,在铜表面上得到了一层具有花朵状结构的CuO膜,接触角达约158。

:wu纠采用双氧水处理金属钛,在表面产生Ti02多孑L膜和纳米棒阵列;Han等‘561用甲酰胺溶液处理金属锌,可在表面产生znO纳米管和纳米棒阵列。

直接成膜法是一种获得粗糙表面简单有效的方法,通常做法为将金属浸入适当的聚合物溶液或脂肪酸等有机溶液,金属表面经过一系列的自组装过程或是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在表面形成一定规则结构的薄膜,最终获得超疏水表面。

目前主要应用于铝和铜表面。

Xiao掣首先将铝片进行羟基化粗糙处理作为基底,再将其浸泡在聚乙烯亚胺(PEI)水溶液中形成PEI涂层,然后将形成有PEI涂层的铝片浸泡在硬脂酸(STA)与N,N 7一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D)的混合溶液中,通过STA中的羧基与PEI中的氨基相互作用,使涂层上吸附STA自组装单层膜,最后得到了接触角为166。

的超疏水薄膜。

Jiang等将铜片浸泡在适当浓度及适当链长的脂肪酸(如十四酸)溶液中,铜表面将形成一层微米一纳米复合结构的铜脂肪酸盐,与水的接触角达1620,滚动角小于20,具有良好的环境稳定性及耐溶剂性。

N.J.Shirtcliffe应用电沉积的方法,以0.127mm厚,纯度为99%的铜为样本进行微细加工,产生微米级的表面突起,经过氟化物修饰后,获得了接近160。

的接触角,研究还表明,接触角滞后值在初始阶段随着接触角的增加而增大,当达到一定值后迅速减小。

N.J.Shirtcliffe等还将硫酸铜溶液中的铜元素通过电沉积法沉积到平坦的铜片表面,使其表面形成一定的粗糙度,然后用氟碳的有机化合物对其进行化学修饰,形成超疏水性表面,水滴与其表面的接触角为1650。

张希掣通过层层组装技术和电化学沉积技术的结合,在金丝表面构造出超疏水表面。

他们还通过分子自组装和电化学方法在金表面构造出对PH敏感的超疏水表面,当水滴的PH值变化时,所构造的表面可以从超疏水状态转化为超亲水状态。

此外,还有利用热解方法在金属表面制备超疏水表面。

A.Satyaprasad等163J采用热处理方法使聚四氟乙烯残渣热解产生碳氟化合物分子,通过扩展的等离子体让这些分子沉积成类聚四氟乙烯薄膜,水滴在其上的接触角达到1650。

这几种方法虽然各有优点,然而,存在有些刻蚀剂或是氧化剂溶液对环境存在危害;需要使用ll电化学沉积技术,不易推广;尤其不容易大面积制作,量产更难;获得的超疏水表面耐久性能差也是金属基超疏水表面材料制备的一个瓶颈。

因此采用环境绿色的简单制备技术得到耐久性能优良。

2.2聚乙烯三元复合仿生材料模仿骨组织的无机和有机复合构造而发展起来的纳米磷灰石复合材料因其仿生性而成为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热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