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感知觉的特点发展大全
幼儿感知觉的特点发展大全

幼儿感知觉的特点发展大全幼儿时期是人类感知觉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通过感知觉来认识世界,获取信息,并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的理解和认知。
幼儿的视觉发展具有独特的特点。
刚出生的婴儿视力较弱,只能看清近距离的物体,而且对色彩的辨别能力也有限。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视力逐渐提高,能够看清更远的物体,对色彩的敏感度也不断增强。
他们开始对鲜艳的颜色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红色、黄色等。
同时,幼儿在观察物体时,往往会更关注整体的轮廓,而不是细节部分。
听觉方面,幼儿出生时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听力,但对于声音的辨别和定位能力还比较弱。
在成长过程中,他们能够逐渐分辨出不同的声音,如熟悉的人的声音、音乐的旋律等。
而且,幼儿对于高音调的声音通常会更加敏感,这也是为什么儿歌往往具有较高的音调。
触觉在幼儿的感知觉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幼儿通过触摸来感受物体的形状、质地和温度。
他们喜欢用手去触摸各种东西,以获取关于物体的信息。
例如,柔软的玩具、光滑的桌面、粗糙的布料等,都能给他们带来不同的触觉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触觉敏感度不断提高,手部的精细动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嗅觉和味觉方面,幼儿对不同的气味和味道会有明显的反应。
他们能够分辨出好闻和难闻的气味,喜欢甜的味道,而对苦、辣等刺激性味道则比较排斥。
通过嗅觉和味觉的体验,幼儿能够认识到不同的食物和物品。
幼儿的感知觉发展还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感知觉的整体性。
幼儿在认识事物时,往往是从整体出发,而不是先关注局部。
比如,他们看到一个苹果,首先会注意到整个苹果的形状和颜色,而不是先注意到苹果上的斑点或瑕疵。
其次是感知觉的无意性。
幼儿的感知觉往往是在无意之中发生的,他们不会有意识地去观察或倾听某个事物,而是被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刺激所吸引。
再者是感知觉的表面性。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现象,难以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此外,幼儿的感知觉还具有不稳定性。
他们的感知觉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比如情绪、注意力等。
简述幼儿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幼儿感知觉发展的特点1. 引言幼儿感知觉发展是指幼儿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认识能力。
感知觉是人类获取信息和认识世界的基础,对幼儿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幼儿感知觉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和促进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2. 幼儿感知觉发展的特点2.1 全面性幼儿感知觉发展具有全面性特点,即在感官上包括视、听、触、味、嗅五种感官的发展都是相互关联的。
幼儿通过这五种感官与外界进行交流和认识。
通过视觉,幼儿可以看到颜色、形状等;通过听觉,幼儿可以听到声音、音乐等;通过触觉,幼儿可以摸到物体的质地等。
2.2 渐进性幼儿感知觉发展具有渐进性特点,即在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认识能力逐渐提高。
在幼儿早期,感知觉主要是对简单的刺激进行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可以逐渐辨别和区分更加复杂的刺激,并能够将其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
2.3 敏感期幼儿感知觉发展具有敏感期特点,即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感觉刺激的接受和认知能力特别敏感。
这个时期对幼儿的感知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0-6个月是婴儿视觉发展的敏感期,这个时期内接受到良好的视觉刺激对婴儿视觉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2.4 多样性幼儿感知觉发展具有多样性特点,即不同幼儿在感知和认识能力上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可能与个体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
一些幼儿可能在某种感官上表现出较高的敏感度,而在其他感官上可能相对较弱。
3. 影响幼儿感知觉发展的因素3.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幼儿感知觉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个体的遗传基因决定了其感官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其感知觉发展。
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导致幼儿在某种感官上存在缺陷或超常表现。
3.2 神经系统发育幼儿的神经系统在早期发育阶段非常敏感,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逐渐建立起来,这对于幼儿感知觉的发展至关重要。
良好的神经系统发育能够促进幼儿对外界刺激的接受和处理能力。
3.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幼儿感知觉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婴幼儿的感知觉发展是一个关键的生理和认知过程,它对他们的发展和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并重点关注婴幼儿在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方面的发展。
1. 视觉发展婴幼儿的视觉发展从出生开始,经历了一个迅速而显著的过程。
在出生后的几周内,他们对高对比度的图像更为敏感,如黑白色块。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视觉逐渐成熟,开始对颜色和形状有更多的反应。
他们能更好地分辨物体,并能准确地跟踪移动物体。
2. 听觉发展婴幼儿的听觉发展从宝宝在子宫内开始。
他们能够听到母亲的心跳声和声音,并对这些声音产生反应。
在出生后的几个月里,他们的听觉系统逐渐发展,开始对不同音高和音量的声音有所区分。
他们能够辨别不同的声音,并能够转头寻找声音的来源。
3. 触觉发展婴幼儿的触觉发展是通过我们对他们的触摸来培养的。
触摸能够促进他们的身体认知和身体运动发展。
当我们抚摸婴儿的皮肤时,他们能够感受到温度和质地的差异。
这有助于他们建立对不同感觉的认知,并进一步发展他们的运动技能。
4. 嗅觉发展婴幼儿的嗅觉发展是在他们的味觉发展之前发生的。
在出生后的几个月里,他们能够辨别出不同的气味,并对某些气味表现出喜爱或厌恶的反应。
他们的嗅觉能力对于形成对食物和其他刺激的喜好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嗅觉也与记忆和情绪相关联。
总结:婴幼儿的感知觉发展非常重要,它对他们的认知和身体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感官系统都在婴幼儿的早期阶段逐渐成熟。
因此,提供丰富多样的感官刺激对于婴幼儿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早期的感知觉发展,婴幼儿能够更好地认知和适应周围环境,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以上对婴幼儿感知觉发展的讨论,我们了解到了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感官系统在婴幼儿的早期阶段的发展方式。
这一过程对婴幼儿的认知和身体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作为父母和照顾者,我们应该意识到给予婴幼儿多样化的感官刺激的重要性,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和适应周围环境。
婴幼儿感觉发展的特点

婴幼儿感觉发展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强烈的感知敏感期:在出生后的早期阶段,婴幼儿对感觉的敏感性非常高。
他们对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刺激非常敏感,能够通过感觉来认识和探索世界。
2. 视觉发展:婴幼儿的视觉在出生后逐渐发展和成熟。
初期,他们对亮度、对比度和简单的黑白图案更敏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逐渐分辨颜色和更复杂的视觉刺激。
3. 听觉发展:婴幼儿能够在出生后很短的时间内对声音做出反应。
他们对声音的敏感性使他们能够区分语音、音调和音乐的差异,并逐渐学会关联声音与环境的特定情境。
4. 触觉和运动发展:婴幼儿通过触摸和运动来探索世界。
他们通过感觉和动作的互动来发展身体的感知和运动技能,逐渐学会抓握、探索和利用手指的精细动作。
5. 味觉和嗅觉发展:婴幼儿对味觉和嗅觉也有一定的感知能力。
他们能够辨别食物的味道,并通过嗅觉来识别熟悉的气味,这有助于他们建立对食物和环境的喜好和厌恶。
这些特点表明婴幼儿在感觉发展方面经历着快速的变化和成长。
他们通过感官的刺激和互动来建立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为后续的认知和运动发展奠定基础。
这些特点涉及到儿童发展的多个领域,包括感知心理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
许多心理学家和研究者在这些领域做出了贡献。
其中,许多关于婴幼儿感觉发展的观点和理论是通过对儿童行为和观察研究的结果得出的。
一些相关的心理学家和理论包括:1. 让·皮亚杰(Jean Piaget):他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探讨了儿童认知和感知发展的重要特征。
2. 罗伯特·法恩斯沃思(Robert Fantz):他进行了许多研究,强调了婴幼儿感知发展的敏感期和对环境刺激的反应。
3. 艾琳·格伦特·高森伯格(Eleanor Gibson)和理查德·沃尔克(Richard Walk):他们提出了视觉感知和深度感知的理论,通过研究婴幼儿对深度和高度的感知能力来阐述。
这些心理学家的研究和理论对于理解婴幼儿感觉发展的特点和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洞察力。
幼儿感知觉、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幼儿感知觉、情绪和情感的发展感知觉的发展感知觉是人们对环境刺激的感觉和认知,幼儿时期的感知觉发展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为儿童提供很多信息,帮助他们了解和理解世界。
感知觉的发展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方面。
视觉能力的发展婴儿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里,他们只能看清距离自己8-12英寸以内的东西,且只能看清黑白的物体和高度对比的物体。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眼睛的发育,幼儿的视觉逐渐变得成熟,能够看清丰富多彩的环境。
听觉能力的发展婴儿出生后,他们对外界的声音非常敏感。
在婴儿时期,幼儿能够分辨不同的声音和音调,并能够分辨语言的基本声学单元。
在幼儿期后期,他们可以按照语言的规则组织语言,并且开始学习语言的含义。
触觉能力的发展婴儿出生后,他们能够感知到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物体。
在婴儿时期,触觉是他们认知世界的基础,通过触摸感知和探索物体的形态、质感、硬度、冷暖等特性。
在幼儿期后期,他们开始使用触觉来进行交流和表达情感。
味觉和嗅觉的发展幼儿时期的味觉和嗅觉能力的发展也非常重要。
在婴儿时期,它们可以通过味觉和嗅觉感知食物与环境,并且能够通过这种感知方式发现新的味道和气味。
情绪和情感的发展情绪和情感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个体与自我内在交互作用的结果。
在幼儿时期,情绪和情感的发展非常迅速,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于他们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的情绪表达与处理在幼儿时期,他们的情绪表达和处理能力还比较简单,往往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可以通过哭闹、躲避等方式来表达消极情绪;而积极情绪则体现在嬉戏、微笑、爬行、摸索、探索等活动中。
幼儿情感的发展幼儿时期的情感和情绪发展也是很重要的。
情感主义是婴幼儿期的特性之一,故父母和保育者要为幼儿提供温馨、和谐的环境,培养其良好的情感状态,使其尽早地进入快乐和幸福的成长环境中。
总结感知觉、情绪和情感的发展是幼儿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发展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学习非常重要。
通过我们对幼儿感知觉、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的了解,我们可以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为他们创造一个幸福快乐的成长环境。
5~6岁幼儿感知觉的特点

5~6岁幼儿感知觉的特点(1)五六岁的幼儿分辨事物的水平有所提升,已能准确地区别混合色和不同深浅的颜色,能对光谱中全部颜色和它的名称紧密地联系起来。
(2)触摸觉的差别感受从五六岁的幼儿才开始发展起来。
如幼儿用两手来比较两个同样体积而重量不同的小盒子。
3~4岁幼儿往往认为重量是一样的,而5~6岁幼儿就能指出哪一个重些,哪一个轻些。
(3)五六岁的幼儿时间知觉有所发展。
不但能辨别“昨天”和“今天”,也开始能辨别“前天”、“后天”和“大后天”。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4~6岁的幼儿时期又称学龄前期。
这时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具体性、不随意性(无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有意性)也在逐步发展。
这时脑生长不如前几个阶段快,但发展较为迅速。
6岁时脑重量为成人的90%,神经纤维分支增多加长,神经传导更迅速和准确。
因为脑的日益成熟,加上外界经验的增多,大大有助于孩子各方面水平的发展。
孩子4岁能说很多话,5岁说的话已接近成人,但思维尚未发育完善,不能把复杂的事物表达出来。
在满6岁后,能初步掌握一些简单的书面语言,具有理解字母,会拼音,会辨四声,会写字的水平。
这时孩子的无意注意高度发展,所以注意力易转移,有意注意也逐步形成,开始独立组织、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在教育的影响下,有意的识记和追忆水平逐步发展,能使用一些识记方法,记忆的持久性也进一步发展,但精确性不足。
这时孩子能更好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能更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所以能接受成人的教育,改正一些不准确的语言和行为。
这个阶段孩子的活动范围已很广阔,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好奇,爱问,是增长知识的好时机。
抽象逻辑思维和数的概念都开始有一定的发展,想象力也进一步发展,但以无意想象为主。
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在准确的教育下也发展起来。
意志也有一定的发展,如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
这时孩子的情感富有易变性和冲动性、稳定性和有意性逐步增长,能有意地控制情感,但也有一些不良情感如嫉妒、虚荣心等。
幼儿感知觉的特点发展大全

这篇关于幼⼉感知觉的特点发展⼤全,是⽆忧考特地为⼤家整理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童感知觉的早期发展⼉童出⽣时各种感觉就已出现。
新⽣⼉当饥饿、⾝体不舒服时就啼哭,吃饱、⾝体安适就熟睡,这表明机体觉已经发⽣作⽤。
当⽪肤受到冷、热、触等刺激会引起哭叫、吮吸、眨眼、抓握等反应,标志肤觉也已存在。
新⽣⼉的味觉和嗅觉也较早发⽣,对不同的味道或强烈的⽓味已有明显的反应。
视觉和听觉在⼉童出⽣时也已出现,如受到强光就眨眼,周围发⽣巨响便惊哭。
新⽣⼉在出⽣后第九天就出现第⼀个⾃然条件反射,即在被抱成哺乳姿势⽽未开始喂乳时,就出现寻觅*和张嘴吮吸等反应,很明显,这是对运动觉、平衡觉、触觉⼏种感觉刺激所构成的复合刺激的反应,既表明运动觉、平衡觉等感觉已经产⽣,也标志着知觉的形成。
知觉正是对由复合刺激构成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婴⼉期内,各种感觉在⽣活实践中发展着,⽽且⼏种感觉逐渐能协调活动。
例如,视觉、运动觉和肤觉协同活动,从⽽双⼿和双眼可以协调活动,可以⾃如地抓握,看到⽪球滚⾛便会转过⾝体寻找。
⽽随着⾔语的发展,⼉童的感知能⼒⽇益提⾼,能更好地感知世界。
进⼊幼⼉前期后,⼉童动作的发展使他们便于抓弄物体,认识物体,也使他们⾃由⾏动,扩⼤了认识范围,促进了认识能⼒。
他们可以感知⼀些物体的⼤⼩、形状、颜⾊等属性,还能说出⼀些属性的语词。
幼⼉前期⼉童对⾃⼰、对别⼈都开始注意,他们的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都在发展中。
尤其托⼉所的集体教养,更能积极促进⼉童感觉和知觉的迅速发展。
⼆、幼⼉感知觉的发展幼⼉的感觉和知觉处在迅速发展中。
幼⼉期,分析器的外周部分即各种感受器业已发展完善,相应的神经中枢部分正在继续发展,为幼⼉感知觉的发展提供了⽣理前提。
幼⼉园有计划进⾏的感知觉培养,更直接促进了幼⼉各种感觉与知觉的继续完善。
他们在视觉、听觉、触觉等⼏种主要感觉以及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社会知觉和观察等知觉⽅⾯都有发展。
(⼀)视觉1.视觉敏锐度:视觉敏锐度是指幼⼉分辨细⼩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细微部分的能⼒,也就是⼈通常所称的视⼒。
感知觉三岁幼儿的发展特点

感知觉三岁幼儿的发展特点
三岁幼儿在感知觉方面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视觉发展:三岁的幼儿已经能够分辨红、黄、蓝、绿等颜色,能够通过手接触更多的物体,从而知道物体的凉热、软硬等特征。
他们的视力也在不断发展,喜欢看图书,且用眼睛看近距离和细小东西的机会不断增加。
然而,他们对于色调相近的颜色,如红和粉红、黄和橘黄等则容易混淆。
2. 听觉发展:三岁幼儿的听觉在早期就已经开始发展,到三岁时基本完成。
他们在这个阶段已经能够准确地辨别各种声音。
3. 空间知觉:在空间知觉方面,三岁的幼儿能够辨认上下方位,但是对于前后方位的辨认还不够完善。
他们还不能很好地辨别左右。
4. 时间知觉:在时间知觉方面,三岁的幼儿已经能够领会“昨天、今天、明天”的时间感念,但是对于“过去、现在、将来”的概念还不能完全掌握。
总的来说,三岁幼儿在感知觉方面的发展是迅速的,他们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探索和理解周围的世界。
然而,由于他们的经验和认知能力的限制,他们对于某些复杂的感知任务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刺激和环境,以促进幼儿的感知觉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感知觉的特点发展大全一、儿童感知觉的早期发展儿童出生时各种感觉就已出现。
新生儿当饥饿、身体不舒服时就啼哭,吃饱、身体安适就熟睡,这表明机体觉已经发生作用。
当皮肤受到冷、热、触等刺激会引起哭叫、吮吸、眨眼、抓握等反应,标志肤觉也已存在。
新生儿的味觉和嗅觉也较早发生,对不同的味道或强烈的气味已有明显的反应。
视觉和听觉在儿童出生时也已出现,如受到强光就眨眼,周围发生巨响便惊哭。
新生儿在出生后第九天就出现第一个自然条件反射,即在被抱成哺乳姿势而未开始喂乳时,就出现寻觅乳头和张嘴吮吸等反应,很明显,这是对运动觉、平衡觉、触觉几种感觉刺激所构成的复合刺激的反应,既表明运动觉、平衡觉等感觉已经产生,也标志着知觉的形成。
知觉正是对由复合刺激构成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婴儿期内,各种感觉在生活实践中发展着,而且几种感觉逐渐能协调活动。
例如,视觉、运动觉和肤觉协同活动,从而双手和双眼可以协调活动,可以自如地抓握,看到皮球滚走便会转过身体寻找。
而随着言语的发展,儿童的感知能力日益提高,能更好地感知世界。
进入幼儿前期后,儿童动作的发展使他们便于抓弄物体,认识物体,也使他们自由行动,扩大了认识范围,促进了认识能力。
他们可以感知一些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属性,还能说出一些属性的语词。
幼儿前期儿童对自己、对别人都开始注意,他们的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都在发展中。
尤其托儿所的集体教养,更能积极促进儿童感觉和知觉的迅速发展。
二、幼儿感知觉的发展幼儿的感觉和知觉处在迅速发展中。
幼儿期,分析器的外周部分即各种感受器业已发展完善,相应的神经中枢部分正在继续发展,为幼儿感知觉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
幼儿园有计划进行的感知觉培养,更直接促进了幼儿各种感觉与知觉的继续完善。
他们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几种主要感觉以及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社会知觉和观察等知觉方面都有发展。
视觉1.视觉敏锐度:视觉敏锐度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有人认为幼儿年龄越小视力越好,事实上并非如此。
幼儿前期到幼儿晚期,儿童的视觉敏锐度由低到高发展着。
例如,研究者对4~7岁的幼儿进行了调查。
调查时应用一种视力测试图,图上有许多带有小缺口的圆圈,测量幼儿站在什么距离可以看出圆圈上的缺口。
距离越远,视敏锐度越好,调查的结果是,4~5岁幼儿平均距离米才能看出缺口;5~6岁则可距米;而6~7岁则为3米。
如果把6~7岁幼儿的视觉敏锐度的发展程度作为100%,则5~6岁儿童为90%,而4~5岁为70%。
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视觉敏锐度也在不断提高。
不过,发展速度不是均衡的,5~6岁和6~7岁的幼儿视觉敏锐度的水平比较接近,而4~5岁和5~6岁幼儿的视觉敏锐度的水平相差较大。
因此,为幼儿准备读物教具时,应当注意视觉敏锐度的发展。
例如,年龄越小,字、画应该越大,不要让幼小儿童看画面或字体很小的图书;上课时,也不要让他们坐在离图片或实物太远的地方,以免影响幼儿的视力和教育效果。
有实验证明,幼儿通过有兴趣的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的视觉敏锐度。
学前初期可以平均提高15%~20%,学前晚期可以提高30%。
2.辨色能力:幼儿的辨色能力有如下发展趋势。
幼儿初期儿童已经能够初步辨认红、黄、绿、蓝等基本色。
但在辨认混合色与近似色,如橙色与紫色、橙与黄、蓝与天蓝等,往往出现困难。
同时,也难以完全正确地说出颜色的名称。
幼儿中期的大多数幼儿已能区分基本色与近似的一些颜色,如黄色与淡棕色。
能够经常地说出基本色的名称。
幼儿晚期儿童不仅能认识颜色。
画图时还能运用各色颜料调出需要的颜色,而且能经常正确地说出黑、白、红、蓝、绿、黄、棕、灰、粉红、紫、橙等颜色名称。
我国应用“配对”、“指认”、“命名”三种辨认方式,研究幼儿辨色能力,结果如下。
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班而增长。
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不同、颜色不同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
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颜色名称,假如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如“淡棕”、“橘黄”,幼儿同样可以掌握。
幼儿辨认颜色之所以发生错误,可能由于辨色能力没有很好地发展,也可能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或“不仔细区辨”等原因。
幼儿对某些颜色,如“群青”、“天蓝”、“古铜”等,之所以不能辨认或不善辨认,并非完全由于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在生活中接触机会少,成人也没有作有意识的指导。
研究者根据实验结果,建议在教育中要注意指导幼儿掌握明确的颜色名称;通过近似色的对比指导幼儿辨认;使幼儿多接触各种颜色,并经常教育幼儿作精确的辨认。
幼儿辨色能力的发展,对幼儿的生活、学习都有影响。
我国研究表明,幼儿前期儿童认识物体,百分之百地按照物体的形状选择。
进入幼儿期后,逐渐按照物体的颜色选择,幼儿认识物体首先注意的不再是形状,而开始转为颜色。
直到六岁后,比较两个物体时才同时注意颜色和形状两种属性。
两个物体必须颜色和形状都相同才算相同。
以上可以表明颜色的感知在幼儿期的重要作用,教师必须重视幼儿辨色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必须为幼儿提供色彩丰富的环境。
在教学和游戏中,应指导幼儿认识和辨别各种色彩并调配各种颜色;同时把颜色名称教给幼儿。
这样对幼儿辨色能力的发展将有直接促进作用。
听觉幼儿通过听觉,不仅辨别周围事物发出的各种声音,从而认识周围环境、确定行为方向;而且也辨认周围人们所发出的语音,进而了解意义,促进言语发展。
听觉的发展对幼儿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纯音听觉:在幼儿期,儿童辨认一般声音的纯音听觉感受性在发展着。
研究表明,幼儿纯音听觉的感受性在6~8岁间提高了一倍,而且在12岁之前听觉感受性一直在增长。
幼儿期儿童通过音乐教学及音乐游戏都能促进听觉感受性的发展。
2.言语听觉:幼儿对词的言语听觉也在发展。
研究发现,4~7岁幼儿纯音听觉敏锐度和言语听觉敏锐度之间的差别程度,要比成人的差别程度大;而且年龄越小,这种差别越大。
这种差别之所以存在,主要是言语比较复杂,幼儿仅仅感知到词的声音,还不一定能辨别语言。
儿童进入幼儿园后通过言语交际和幼儿园语言教育,言语听觉明显发展着。
幼儿中期儿童可以辨别语言的微小差别,到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辨明本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
教师要注意幼儿听觉方面的缺陷,例如“重听”现象。
“重听”现象就是有些幼儿对别人的话听得不清楚,不完全,但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动作以及当时说话的情境,猜到说话的内容。
对于“重听”现象,人们往往容易疏忽,但“重听”对幼儿言语听觉、言语及智力的发展都带来危害,成人应当加以重视。
幼儿园应经常进行听力检查,发现听力缺陷的幼儿,一方面加强听力训练;一方面注意照顾防治。
运动觉幼儿期儿童运动觉的感受性不断提高运动觉和皮肤觉的结合,可以使人在触摸中感知物体的大小、形状、轻重、软硬、弹性、光滑和粗糙等属性。
这种感觉在儿童很小的时候就发展起来,在幼儿期,这种感觉的感受性逐渐提高。
例如,在实验中,要求幼儿不看而用手掂估物体的重量。
结果发现,四岁幼儿对物体轻重的估计,错误率达90%;而七岁幼儿的错误率则明显减少,只有26%。
另外,四岁幼儿估计重量多用两个物体同时性比较;而七岁幼儿可以采用先估计一个,再估计另一个的相继性比较方法。
此外,反映唇、舌、声带等言语器官运动的言语运动觉也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不断发展。
空间知觉空间知觉包括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和形状知觉等。
在幼儿期,各种空间知觉明显发展着。
1.方位知觉:方位知觉即对自身或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例如对上、下、左、右、前、后、东、西、南、北的辨别。
研究结果表明,三岁幼儿仅能辨别上下方位,四岁幼儿开始能辨别前后方位,五岁幼儿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六岁幼儿虽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自身为中心来判断左、右时仍有困难。
许多研究认为左右方位的相对性要到七八岁后方能掌握。
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上、下、前、后、左、右。
而左右方位的辨别是从以自身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其他客体为中心。
所以,教师要求幼儿使用左右手或左右脚、腿做动作时,或者要求幼儿向左右转时,要考虑发展特点,正确作出示范。
如要对面站立的儿童举起右手,教师示范时自己要举起左手;或者举出具体的事实说明,如说“伸出右手,就是伸出拿匙的那只手”,不要抽象地说“左右”,避免引起混乱。
2.距离知觉:距离知觉是对物体距离远近的知觉。
幼儿对他们熟悉的物体或场地可以区分出远近。
对于比较遥远的空间距离则不能正确认识。
幼儿对于透视原理还不能很好掌握,不熟悉“近物大,远物小”、“近物清晰,远物模糊”等感知距离的视觉信号。
所以,他们画出的物体也是远近大小不分,他们还不善于把现实物体的距离、位置、大小等空间特性在图画中正确表现出来,也往往不能正确判断图画中人物的远近位置。
例如,把画中表示在远处的树看成小树,表示在近处的树看成大树。
为了促进幼儿距离知觉的发展,教师应该教他们一些判断远近的线索。
例如,两个物体是重叠的,则前面的物体在近处,被挡着的物体在远处。
又如画图时,同样大小的两个物体,在近处的要画得大些,清楚些;在远处的要画得小些、模糊些。
3.形状知觉: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几何形体的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