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第十九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第十九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第十九章第十九章曹禺曹禺(1910-1996):是30年代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出现的一位大师级的剧作家。

他所创作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和《家》等经典剧目,使中国现代话剧剧场艺术得以确立,并在中国的观众中扎根,中国的现代话剧从此走向成熟。

第一节从《雷雨》到《原野》一、《雷雨》1.《雷雨》的社会价值:《雷雨》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它展现了下层妇女被离弃的悲剧;上层妇女个性受压抑的悲剧;青年男女得不到正常的爱情的悲剧;青春幻梦破灭的悲剧;以及劳动者反抗失败的悲剧,等等。

而这一切悲剧都是浓厚的封建资产阶级家长专制的结果。

从而控诉了社会的不公。

2.《雷雨》的生命编码哲理意蕴a,郁热,它不仅是戏剧发生的自然背景,同时暗示一种情绪、心理、性格,以至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

但这种欲望与追求却被一种人所不能把握的强大力量所压抑,因而造成巨大的痛苦。

由此引发出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的雷雨式的性格,病态的挣扎,引起人们心灵的震动。

3.蘩漪的性格与命运蘩漪出身于一个旧式家庭,她的成长时期又适逢五四时代。

旧式大家庭使她懂得琴棋书画,但五四时期的民主自由和个性解放又影响着她,于是她便成了一个具有一些新思想的旧式女人。

新思想使她不满于周朴园的专制,但旧教育又使她走不出这个家庭。

正是这种新与旧的冲突使她的性格逐渐发生变态,她与周萍乱伦的爱就是这种变态的产物(也可以说是对周朴园的一种扭曲的反抗)。

周萍是如果一个敢爱敢恨的人,是一个敢于负责的男人,蘩漪也许就会变成一个勇敢执着的人,与周萍一起冲出周家这个牢笼,可是她没想到周萍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而只是一个冲动脆弱的人,做了违背道德传统的事,除了懊悔就是逃避。

周萍的始乱终弃,迫使蘩漪不得不进行绝望的、疯狂的报复。

这报复也是一种爱,一种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终于造成一个大悲剧。

通过这个悲剧使我们看到蘩漪那火一般的性格:爱你能给你温暖,恨你能把你烧毁。

现代30年-_戏剧(一)

现代30年-_戏剧(一)

戏剧表现上
——要糅合东、西方戏剧的特点,"在'写意的' 与'写实的'的两峰间,架起一座桥梁"。
第三节 业余的、非营业性的“爱美 剧”与“小剧场运动”的倡 导
(一)戏剧团体的建立
上海民众剧社(P130) 上海戏剧协社 ——提倡“写实的社会剧”、“民众的 戏剧” ——“要创造一种高尚的和通俗的戏剧” “爱美剧”与学生业余剧团 ——提倡艺术的新剧
作品
《名优之死》 《获虎之夜》 《谢瑶环》
《丽人行》
《乱钟》《回春之曲》《文成公主》 改编戏曲剧本《白蛇传》
《关汉卿》
二、 创作倾向
(一)艺术家形象系列(P134)
(1)艺术家为艺术献身的殉道精神。
(2)女性为艺术家、艺术的牺牲精神
(3)艺术家的“精神流浪汉”气质
二、 创作倾向
5."国剧运动"

1926年6-9月 赵太侔、余上沅等留美学生,在徐志摩 主持的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剧刊 提倡"国剧运动"

5."国剧运动"
戏剧观念上(P130) ——主张发扬传统戏曲“目的在于娱乐”的 “纯粹艺术”的倾向, ——反对“利用艺术去纠正人心,改善生活” 的易卜生式的社会问题剧;
余上沅先生像
(三)洪深的剧作
《赵阎王》


东西方戏剧艺术揉合的 最初实践 着眼于作品的社会意义,注意写人物复杂性格 袭用美国现代剧作家奥尼尔《琼斯王》的艺术 手法写人物的变态心理 开创意义
第五节 田汉的话剧创作
一、生平(1898-1968)



字寿昌,湖南长沙人。1914年 赴日留学 1921年,他与郭沫若、成仿吾、 郁达夫共同发起组织“创造社” 回国后先后与欧阳予倩、洪深等组办南国 剧社、南国艺术学院、南国电影剧社,主 编刊物《南国》

中国现代戏剧史

中国现代戏剧史

第四章中国戏剧现代化的曲折进程和话剧艺术的成熟(1930年-1937年)第一节概述一、戏剧思潮与戏剧运动1930年,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形成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

现代戏剧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战斗传统,由一般的民主主义转向“无产阶级”革命戏剧的提倡,揭开了左翼戏剧运动的崭新一页。

(一)历史背景大革命失败,国共合作破裂,统一战线瓦解,政治斗争尖锐。

受国际“红色”左倾潮流影响,在徘徊中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的知识分子,面对黑暗现实,从苦闷悲观中产生出摧毁黑暗、追求光明的决心,在苏联、西欧各国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以及日本左翼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启发下,汇集在上海的一部分文学青年和作家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探索和倡导。

(二)戏剧运动的发展过程1928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社和太阳社正式提出“革命文学”的口号,开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

这是一个力图使新闻学摆脱资产阶级影响,自觉地把文学活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结合起来的新的文学运动。

它适应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的新形势,为新文学的发展指引方向。

1929年秋,党指示原创造社、太阳社成员和鲁迅等革命作家团结起来,建立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

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标志着革命文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显示lee 中国共产党对于革命文学事业领导的加强。

戏剧战线也在酝酿新的变革。

戏剧协社在1927年后以单纯介绍排演莎士比亚等西洋古典名剧为主,辛酉剧社提倡“难剧运动”,复旦剧社排演《西哈诺》等外国名剧,南国社于1929年在宁、沪的第二期公演剧目是天寒的《古潭的声音》、《南归》、《第五号病房》、《火之跳舞》、《孙中山之死》和王尔德的《莎乐美》,虽然有不同程度的反帝反封建倾向,但却与革命激情尚有距离,在寻找明确的新方向而徘徊。

为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需要,戏剧节同整个文学界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相呼应,开展无产阶级戏剧运动,一些革命民主主义的剧作家在政治信仰上转向无产阶级。

当代话剧知识点总结

当代话剧知识点总结

当代话剧知识点总结话剧是一种古老而又现代的戏剧形式,是一种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形式。

当代话剧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20世纪以来,中国的话剧在创作、演出和市场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当代中国,话剧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对于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社会进步以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因此,学习和了解当代话剧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当代话剧的历史与发展1. 中国话剧的起源与发展中国话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的“蹴鞠戏”和“弹唱戏”,演员穿着木偶进行表演,这可以说是中国话剧的萌芽。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由于一些外国音乐传教士在中国传播西洋音乐,启发了中国话剧的发展。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话剧文化深受西方戏剧的影响,引入了一些西方话剧的表演形式和表演技巧。

20世纪初,随着西方话剧的引进和中国话剧的发展,中国话剧开始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文化传统。

2. 当代中国话剧的发展20世纪初,中国画家、剧作家、导演等先驱者开始了话剧的创作和改革工作。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话剧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和表演艺术家。

然而,中国的话剧也受到了一些政治、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了话剧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曲折。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的话剧迎来了一个繁荣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话剧作品和表演艺术家。

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的话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各类话剧作品和演出形式不断更新和发展,为当代中国的话剧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二、当代话剧的创作与表演1. 当代话剧的创作当代话剧的创作是话剧艺术的核心,是话剧艺术家创作才华和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

话剧创作包括话剧剧本的创作和话剧舞台的创作。

当代话剧的剧本创作要求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背景,必须具有一定的戏剧性和舞台表现力。

当代话剧舞台的创作要求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审美情趣,要求话剧舞台的布景、情节、动作等要有一定的艺术特色。

2. 当代话剧的表演当代话剧的表演是话剧的灵魂,是话剧艺术家艺术修养和临场表现的综合体现。

中国戏剧戏曲-笔记

中国戏剧戏曲-笔记

中国戏剧戏曲学笔记综合艺术知识u 戏剧和戏曲的区别狭义的戏剧专职以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为开端,载欧洲各国发展起来既而在全世界广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在中国称为“话剧”;广义的戏剧即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传统的以及现当代的各种戏剧形式。

u 戏剧的划分西方:戏剧学类单指话剧,歌剧(音乐)、舞剧(舞蹈)都被排除在外;u 中国戏曲的虚拟性虚,指的是动作中所要操作或附着的东西并不存在,如开门的门,上马的马;拟,是仿照、模拟生活动作,开门、上马的动作完全模仿生活中的动作,用真实的生活动作来引起观众的幻觉。

1. 戏剧表演的动作具有变形、强化、美化的性质,以及程式化的特点,有统一的规范。

2. 戏曲时空随剧中人的叙述,根据人物的身份、动作而随意确立。

3. 戏曲表演脱形求神,用经过提炼的、美化的抽象的表演来揭示生活现象的底蕴。

u 宋元南戏——以南方方言、南方曲调所组成的一种民间戏曲。

1. 南戏之祖:《琵琶记》。

2. 《琵琶记》与《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史称“荆、刘、拜、杀”四大传奇)的问世,标志着南戏已经成型;3. 最早的南戏——《张协状元》,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宋代南戏剧本;4. 最成功的南戏——《琵琶记》(元末,高明),昆曲常演的《吃糠》、《描容》、《上路》、《扫松》、《坠马》均出自《琵琶记》。

u 元杂剧1. 元代是我国戏剧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2. 关汉卿——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悲剧《窦娥冤》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手法结合。

△喜剧《望江亭》,川剧《谭记儿》、京剧《望江亭》均改编于此,京剧《望江亭》是张君秋先生的代表作;△喜剧《救风尘》;△历史剧《单刀会》取自三国题材。

3. 元杂剧常识:1) 结构一般以一本四折为单位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四折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矛盾的起、承、转、合四个过程。

所谓“折”,即现在戏剧中的“幕”,每一折都是戏剧情节发展的一个段落。

2) “楔子”,相当于现在戏剧的“过场戏”。

中国现代戏剧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现代戏剧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现代戏剧的演变与发展近年来,中国现代戏剧在文化领域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戏剧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现代戏剧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与发展。

一、从传统戏曲到现代戏剧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古代的宗教仪式和民间舞蹈。

传统戏曲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精彩的故事情节深受观众喜爱。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戏曲逐渐与现代观众产生了隔阂。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中国现代戏剧开始崭露头角。

二、现代戏剧的兴起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文化,西方戏剧的影响逐渐渗入中国。

现代戏剧在中国的兴起与中国社会的变革有着密切的联系。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现代戏剧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个人主义,这些理念也渗透到了戏剧创作中。

三、现代戏剧的创新与突破在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戏剧家开始尝试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他们在剧本创作、舞台设计和演员表演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与突破。

例如,著名的戏剧家谢冰莹在他的作品中运用了现代舞蹈和音乐,使得戏剧更富有现代感。

同时,他也注重表达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内在冲突,使得观众能够在戏剧中找到共鸣。

四、现代戏剧的社会反映中国现代戏剧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也承担着反映社会现实的责任。

许多现代戏剧作品以社会问题为主题,通过戏剧的形式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著名的戏剧《茶馆》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这种社会反映的特点使得中国现代戏剧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现代戏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现代戏剧在国际舞台上也逐渐崭露头角。

中国的戏剧团体开始与国外的戏剧团体进行交流与合作,通过演出和巡回演出等形式将中国现代戏剧推向世界。

这种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仅丰富了中国现代戏剧的内涵,也促进了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

六、现代戏剧的未来展望中国现代戏剧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众需求的变化,现代戏剧需要不断创新和突破。

现代文学 戏剧部分知识点总结

现代文学 戏剧部分知识点总结

现代文学戏剧部分第一个十年的戏剧(1917-1927)第一节初创时期的戏剧1戏剧严格地说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是指话剧、歌剧、戏曲艺术的总称;狭义则专指话剧。

文明戏时期2文明戏时期是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胚胎期。

文明戏曾被喻为“没有吹打的戏剧”,它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旧戏的虚拟化、程式化的歌舞剧形式,而是一种以对话和舞台艺术为基本特征的戏剧形式。

3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受日本“浪人戏”的影响,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

主要成员有曾孝谷、李哀、欧阳予倩、陆镜若、马绛士等。

演出了《黑人吁天录》《茶花女》。

4 1914年,上海建立“春柳剧场”。

5由天津南开学校创办人严范孙、张伯苓等创建于1909年的南开新剧团,编导过早期话剧《新村正》,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导表演体系。

6文明戏的衰落:文明戏不能算是具有现代意义的话剧艺术,因为文明戏的演出大多数没有完整的剧本,只有一张很简单的幕表提示,没有演出前的排练,演员表演过于随意。

文明戏越来越商业化。

戏剧改良期7 1918年10月《新青年》第5卷第4号刊出“戏剧改良专号”。

由胡适、傅斯年、欧阳予倩为代表。

8改良措施:一是批判旧戏;二是介绍西洋新剧,初步建立具有现代意味的新的戏剧观念。

9胡适:特别强调西方戏剧在戏剧思想内容上的进步意义,推崇切实关心家庭、社会、人生,主张维新革命,倡导个性解放的“易卜生主义”。

强调戏剧为人生及反映时代的社会功能作用,并主要介绍了“问题戏”“象征戏”“心理戏”“讽刺戏”等形式的戏剧,促进了“五四”以来现实主义戏剧观念的形成。

10傅斯年:针对中国旧戏具体提出了编写新式剧本的许多建议。

如在日常的社会现实中取材,写平常人的生活,塑造耐人寻味的个性人物,反对毫无疑义的大团圆结局。

还特别强调编制剧本,既要有文学价值,又要适用于舞台演出。

11欧阳予倩:强调了戏剧作为“社会之雏形”,“思想之影响”的社会功能后,又具体提出了“剧本”“剧评”“剧论”等现代戏剧艺术观念。

编导艺考文常笔记精要:中国戏剧

编导艺考文常笔记精要:中国戏剧

编导艺考文学艺术常识(文常)备考课程编导艺考文常笔记精要中国戏剧第一章先秦到六朝中国戏曲萌芽于原始歌舞,是由民间歌舞和说唱艺术等多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的。

先秦到六朝主要是戏曲的萌芽期。

第一节原始到商周一、原始歌舞原始时期出现了以装扮为主要艺术手段的歌舞活动,其体现出艺术发生之初的几个特点:一、是对生活的模拟表演;二、具有综合性,歌唱、舞蹈、器乐结合;三、具有娱神的仪式性。

二、巫傩祭仪商周时期,歌舞由集体活动发展成少数人的娱乐,出现了以娱神为目的,兼以娱人的巫觋表演,在南方尤为兴盛。

巫傩是盛行于商周的一种逐鬼除疫的祭祀仪式。

据淮南子记载,其核心人物是“方相氏”。

秦汉以后,傩祭宗教色彩淡化,逐渐显示娱人的特点。

到宋代宫廷傩舞中,方相氏已由将军、门神等代替。

第二节春秋到南北朝戏剧一、俳优春秋战国时期从巫觋中分化出“优”,或称“俳优”、“倡优”。

他们是宫廷中专攻帝王声色之娱的职业艺人,擅长歌舞模仿,一般由男子充任。

《史记·滑稽列传》中有“优孟衣冠”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到先秦俳优的状况。

二、角抵戏汉代出现了“百戏”,其中以“角抵戏”最引人瞩目。

角抵戏源于上古祭祀战神蚩尤的舞蹈“蚩尤戏”,最初指两个人徒手搏斗以角力之大小的武术表演。

西汉以后演变成一种有固定内容和情节,又角力者装扮人物的故事表演。

当时最著名的角抵戏是《东海黄公》,它已经具有了角色扮演、情节、假定情景和较强的娱乐性,可谓中国戏曲的萌芽。

三、歌舞戏南北朝末年,出现了呈现戏曲雏形的歌舞戏,代表曲目有《拔头》、《大面》、《踏摇娘》。

这些歌舞戏中已经呈现出“以歌舞演故事”的中国戏曲的典型特征:有人物化妆表演、有问答对话、有线索单纯的故事、有戏剧冲突的情节等。

第二章唐、宋时期第一节隋唐戏剧隋代增设剧场、成立乐曲机关促进了戏剧的发展。

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为戏剧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首先,《拔头》、《大面》、《踏摇娘》等歌舞戏继续流行,不过经过革新后更具有戏剧性,体现在:一、踏摇娘表演者由男角色变为女角色;二、增加“典库”调弄,表演者由两人增加到三人;三、添加了乐器伴奏;四、增添了一些科介;五、除伴唱还增加了说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笔记绪论:一、现代性——历史的使然基于历史要求的戏剧思潮和戏剧观念的根本转变,或者说戏剧之启蒙理性与现代意识的强化,是中国戏剧脱离古典时期,进入现代时期的基本标志。

1、中国戏剧向现代化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戏剧价值观念的变化。

第二:戏剧精神内涵的变化。

第三:舞台任务形象体系的变化。

第四:戏剧艺术生态构成上的变化。

二、中国现代戏剧的崛起变革先是在旧戏营垒的内部进行,这就是从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前后的戏剧改良运动。

首先:杂剧和传奇这种古老的戏剧文学体裁,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其实:当时在舞台上处于“霸主”地位的京剧,也惊醒了改革的尝试。

三、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到四十年代,便是现代戏剧发展、成熟和繁荣的时期。

二十年代的话剧,在艺术上较文明新戏时期已有长足的发展。

首先:剧本文学的创作打开了新局面。

其次:对戏剧演出的完整性和艺术性具有重要意义的导演艺术,对中国话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是有促进作用的。

三十年代的中国话剧在曲折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时期。

左翼戏剧运动成为戏剧运动的主力。

首先表现为政治上对战斗性的追求明显加强。

艺术发展上呈现相当复杂的局面。

主题大于形象,思想和艺术处于不平衡状态。

四十年代是中国人名在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中经受血与火的考验的伟大时代,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高扬的伟大时代,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

第一:在三十年代已经成熟的基础上,向丰富性、多样性方面开拓了新路。

3、《新村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南开新剧的最后一个高峰之作,也标志着我国新兴话剧一个新阶段的开端。

第二章:现代戏剧观念的确立与新兴话剧的发展(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九年)第一节:概述戏剧新浪潮:代表作《新村正》,主要阵地《新青年》积极进步的作用:1、批判了没落中的旧剧作为玩物和把戏的弊病,强调了戏剧严肃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

2、《新青年》所发起、组织的对传统旧戏的批判,促进了戏剧观念的更新,确立了近代现实主义戏剧观念在中国新兴话剧发展中的指导意义。

3、强调了戏剧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

“爱美的”戏剧:民众戏剧社,辛酉学社,上海戏剧协社(柱石)洪深加入协社,建立严格的排演制和导演制。

经过一九二四年《少奶奶的扇子》的演出成功,新兴话剧经过艰难的探索,终于立足于中国舞台。

一九二三年,新民剧场开创男女合演的新风。

“人艺剧专”不仅是我国第一所试用西方戏剧艺术教育方式培养话剧专门人才的学校。

真正为二十年代末期现代戏剧打开一个崭新局面的是田汉创建和领导的南国社。

二、戏剧文学创作。

积极浪漫主义是这一时期话剧创作的主潮。

这一时期戏剧创作弱点:第一,新兴话剧所代表的戏剧新观念如何与中国传统的戏剧美学相结合,当时还正在摸索当中。

第二,剧作家大多是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的知识分子,他们多从自我感受出发表现那个时代,视野不够开阔,选材不够广泛。

第三,剧本大多数还是比较,从艺术上讲,这一时期的剧本大多数还是比较稚嫩和粗糙的。

第二节:欧阳予倩及其剧作一九二二年《泼妇》和《回家以后》这两部独幕剧,奠定了欧阳予倩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泼妇》是欧阳予倩告别文明戏旧风,摆脱幕表戏编剧方法而创作的第一个完本的剧本。

欧阳予倩的历史剧舞台性很强,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尤其是具有鲜明的名族风格。

他熟悉中国传统戏剧的美学特征和观众心理,熟悉舞台艺术实践。

第三节:熊佛西及其剧作熊佛西是中国现代戏剧的拓荒者之一。

熊佛西的第一批剧作都是站在现代启蒙主义文化立场上批判现实的社会问题剧。

《一片爱国心》是熊佛西剧作中多幕剧的代表作,独幕剧代表作是《王三》。

熊佛西的“农民剧本”,不仅力求其内容扣合农民的生活,而且技巧也是以农民能读能演为原则。

表现的是一种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想。

《袁世凯》标志着熊佛西自我修正了他以前“戏剧应以趣味为中心”的主张,标志着他对戏剧的思想性和美感形式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故事生动,动作性强,充满生活情趣,是熊佛西剧作的基本风格。

第四节:郭沫若早起历史剧及其他历史剧作家浪漫主义诗人和剧作家。

《卓文君》完成了郭沫若历史剧创作中他的第一篇翻案文案。

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

塑造了一个出走的娜拉式的中国妇女形象。

标志着他在戏剧创作中大大地向前走了一步。

郭沫若早起的历史剧充满了理想的色彩和主观表现的倾向,具有浪漫主义的鲜明特征。

首先:这些历史剧有一种浩大奔放的气势。

其次,处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主观化倾向。

第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第五节丁西林的戏剧创作丁西林追求趣味,能深入人物的性格和社会生活的底蕴,他以高雅的情趣和机智的幽默开我国现代幽默戏剧的先河。

《一只马蜂》早期代表作《压迫》特点:艺术风格独树一帜,自然。

抗日时期的代表作独幕喜剧《三块钱国币》:批判意识更强,讽刺性更强,人物性格最明显。

是抗日时期也是整个现代戏剧史上最优秀的独幕剧之一。

第六节陈大悲、汪仲贤和蒲伯英通俗戏剧陈大悲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的奠定,主要的还在于他积极推行“爱美的”戏剧运动。

首先提出“非营业性质”亦即“爱美的”方针的,却是汪仲贤。

流传下来的只有《好儿子》第七节白薇、袁昌英和濮舜卿白薇在中国现代女剧作家中成就最大,他的话剧创作上的历史地位与小说创作上的丁玲相比。

赢得声誉的是《琳丽》,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的色彩。

袁昌英代表作《孔雀东南飞》第八节余上沅和徐志摩新月社,国剧运动中,两人起了重要作用。

余上沅代表作:《兵变》《回家》《塑像》,缺点:一方面能够摄取含有社会意义的题材,另一方面又写不出严肃的表现人生、说明人生的道理。

第三章:田汉(一八九八年至一九六八年)第一节:田汉的戏剧创作道路1、领导南国戏剧运动。

2、《丽人行》的问世,标志着田汉整个民主革命时期戏剧创作的一个高峰。

第二节:《获虎之夜》《名优之死》等二十年代的剧作《获虎之夜》特点:1、充分注意了戏的提炼和选择,讲究现实主义的戏剧结构,全剧具有强烈的扣人心弦的戏剧性。

2、重视人物形象的真实刻画。

3、剧本富有民俗色彩和乡土气息。

《名优之死》是揭示艺术的社会命运问题。

自然流畅之美。

《关汉卿》的问世标志了他在表现这类题材上所达到的思想和艺术的高峰。

第三节:《梅雨》《回春之曲》等三十年代的剧作第四节:《秋声赋》《丽人行》第五节:田汉剧作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田汉是我国现代戏剧中浪漫主义流派最杰出的代表。

田汉戏剧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审美的把握现实生活,具有主题意识,他的戏剧作品的美学形态,具有一种超现实的特征,从而形成了诗与剧的统一。

2、具有独特的音乐美。

3、在剧情构思上追求浪漫主义的传奇性。

4、剧作的结构和语言是符合他整个剧作的超写实的诗化倾向和浪漫主义传奇色彩。

第四章:中国戏剧现代化的曲折进程和话剧艺术的成熟(一九三0年至一九三七年)第一节概述一、戏剧思潮和戏剧运动:戏剧协社、南国社、摩登社、辛酉剧社、艺术剧社、剧艺社联合成立上海戏剧运动联合会。

二、当时三个演剧系统:学生演剧、工人演剧、剧联之外的业余剧社演剧三、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涌现出一个高潮,主要表现为:1、一支由左翼剧作家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剧作家汇聚而成的优秀戏剧创作队伍已经初步形成。

2、导演、表演主义水平显著提高。

3、理论探讨和介绍出现了新的势头。

四、本时期戏剧文学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特点:1、阶级和阶级斗争意识的强化。

2、名族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的进一步加强。

3、戏剧文学创作的艺术意识的觉醒。

4、五四启蒙精神的发扬与人道主义民主主义思想的深化。

第二节:洪深的戏剧活动和戏剧创作洪深是我国现代戏剧事业的拓荒者之一, 成名作《赵阎王》为建设中国电影艺术事业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

洪深的主要贡献和特色:1、是中国新兴话剧事业的杰出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

2、戏剧创作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充分表现出他的民主主义战斗精神。

3、所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带有浓厚的理性色彩。

4、戏剧创作上大胆创新,显示出中国话剧从初创到成熟的历史进程中一种追求、吸收、进取的精神。

第三节:李健吾及其剧作李健吾的戏剧结构、戏剧语言和戏剧抒情方式均有独到之处:1、冲突繁复而主线明确、剧情紧凑而自然妥帖的戏剧结构。

2、熔性格化、动作性和抒情性于一炉的生活口语化的戏剧语言。

3、直接表现人物内心冲突而又具有客观生活化形态的戏剧抒情方式。

第四节:冯乃超、左明、楼适夷等表现工农革命斗争的剧作。

第五节:石凌鹤、章泯、姚时晓等的“国防戏剧”第六节:袁牧之和谷剑尘第七节:宋春舫、王文显和杨X第八节:徐X和陈楚淮看过的剧本《获虎之夜》《丽人行》《名优之死》《黄金时代》1、乡土气息浓厚。

2、长沙味道浓厚。

3、表现政治倾向浓厚。

4、情节设置和剧情构架较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