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戏剧教育的发展历程_1.
15中国戏剧发展史

戏剧发展史一、概念界定(一)关于戏曲《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
《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子弟三百,教于梨园。
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
”可知梨园为玄宗时宫廷所设,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
后世遂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五大剧种:京剧、(浙江)越剧、(安徽)黄梅戏、(河北)评剧、(河南)豫剧。
地方戏曲剧种: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沪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河南坠子、湘剧、湖南花鼓戏。
(二)关于话剧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到中国。
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但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
中国传统戏剧均不属于话剧,现代西方舞台剧如不注为音乐剧、歌剧等的一般都是话剧。
(三)关于戏剧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
包括戏曲和话剧。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二、发展历程(一)先秦——戏曲的孕育时期1.宗教祭祀歌舞是人类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原始歌舞,在远古主要是作为进行巫术礼仪活动的重要绢成部分。
原始人为了表现自己对图腾的崇拜,经常举行祭祀活动,并且根据祭祀的需要,将散漫的原始歌舞组合成一定的格式。
在这种活动当中,原始歌舞逐渐增强了自身的戏剧因索。
《尚书·尧典》中记载的“百兽率舞”就是一出典型的具有图腾崇拜意义的原始歌舞:众多以动物为图腾的氏族代表分别装扮成各种动物并模仿其姿态动作进行表演,最终向尧舜氏族的图腾——“龙”顶礼膜拜,象征着臣服。
2.巫觋祀神随着祭祀仪式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专职的巫(女性)、觋xí(男性),侍奉天地鬼神,为人占卜、祈祷,也即承担人与鬼神之问互相沟通的使命。
中国现代文学的戏剧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的戏剧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的戏剧创作,从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开始,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戏剧创作进行详细探讨,分析其特点、代表作品及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发展历程1.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文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西方的戏剧形式开始传入中国,如话剧、歌剧等。
戏剧创作开始从传统的戏曲向现代化转型。
代表人物有胡适、陈大悲等,他们的作品如《终身大事》、《幽灵塔》等,都具有强烈的现代化色彩。
2. 20世纪20-30年代20世纪20-3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黄金时期。
这个时期的戏剧创作,以现实主义为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代表人物有曹禺、丁西林等。
曹禺的《雷雨》、《日出》,巴金的《家》、《春》,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这些作品,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对传统道德进行了批判,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崭新面貌。
3. 20世纪40-60年代20世纪40-6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政治化时期。
在这个时期,戏剧创作紧密围绕政治主题,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
如郭沫若的《白毛女》、老舍的《茶馆》,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这些作品,虽然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4. 20世纪80年代至今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多元化时期。
这个时期的戏剧创作,呈现出多种风格和流派。
如汪曾祺的《受戒》、刘锦云的《狗儿爷涅槃》,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这些作品,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丰富多样性。
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特点1.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深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关注民生疾苦,揭示社会矛盾。
2.人性的深度挖掘: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关注人性的复杂,对人物性格进行了深入剖析。
3.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呈现出多种艺术风格和流派,丰富了戏剧艺术的表现形式。
新文学前后三十年的话剧发展历程

新文学前后三十年的话剧开展历程新文学前后三十年的话剧开展历程中国现代话剧的开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
两个时期有联系同时又各有自己的特色。
开展历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始创阶段。
五四运动前后开展的声势浩大的文学革命,以对传统旧戏的批判和对西方话剧创作及理论的介绍,推动了现代话剧运动的开展。
《新青年》1918年6月出版了“易卜生专号〞,发表胡适的《易卜生主义》,罗家伦和胡适合译的《玩偶之家》等名剧,集中介绍这位被称为欧洲现代戏剧之父的理论、生平和创作,造成一个影响巨大的易卜生热,使问题剧几乎称为当时话剧创作的唯一样式,而且还涉及到小说界,促进问题小说的热潮形成,称为新文学之一。
尽管是这样的对旧戏的批判,尽管其中有绝对否认旧戏的观点,但它为话剧的开展廓清了道路,使现代话剧在斗争中得以确立和生存。
中国现代话剧运动与创作一开始就有反对封建思想传统的束缚,反对以戏剧为游戏人生的工具,坚持戏剧创作与演出同社会人生的密切联系,使现代话剧在它的诞生期就表现出生气勃勃的积极趋向。
1921年,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等人发起成立民众戏剧社,创办了《戏剧》月刊,这个刊物的同人在宣言中提出“当看戏是?消闲?的时代,现在已经过去了〞,视戏剧是“推动社会使前进的一个轮子〞,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强调戏剧必须反映现实,担负社会教育的任务。
接着成立了上海戏剧协社,欧阳予倩、洪深等于1922年后陆续参加,他们同样主张“戏剧是艺术,不是浅薄的娱乐〞,“我们要从戏剧里面认识人生〞〔欧阳予倩《戏剧改革之理论与实际》〕。
并重视写实主义的戏剧,积极开展演剧活动,为中国话剧从业余跨向职业化奠定了根底。
20年代田汉领导的南国社和朱穰丞领导的辛酉剧社,在“五卅〞和北伐时期克服了前期的某些唯美主义色彩,在自己的剧作中大多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浪漫主义色彩剧作的产生为“五四〞时期的戏剧文学带来了多姿的色彩。
中外戏剧史试题及答案汇总(内容全)考研考老师必备

中外戏剧史试题及答案汇总(内容全)考研考老师必备简介本文档是一份中外戏剧史试题及答案的汇总,旨在为考生提供全面的复资料。
从古代到现代,中外戏剧的发展演变都涉及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通过掌握戏剧的演变脉络和相关知识,考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戏剧的艺术特点和意义。
本文档主要包括试题和答案两部分,涉及中外戏剧史的各个时期和流派。
试题古代戏剧1. 中国古代戏剧的起源时间是什么时候?2. 希腊古代戏剧是怎么样发展起来的?3. 中国古代戏剧中最重要的剧种有哪些?4. 罗马古代戏剧受到了哪些文化的影响?中世纪戏剧1. 中世纪宗教戏剧的特点有哪些?2. 英国中世纪戏剧中的庙会剧是什么样的形式?文艺复兴戏剧1. 文艺复兴戏剧的兴起是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2. 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的代表作品有哪些?现代戏剧1. 俄国现代戏剧家契诃夫的代表作品有哪些?2. 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如何?答案古代戏剧1. 中国古代戏剧的起源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
2. 希腊古代戏剧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由宗教仪式演变而来。
3. 中国古代戏剧中最重要的剧种包括京剧、评剧、豫剧等。
4. 罗马古代戏剧受到了希腊和伊特鲁里亚文化的影响。
中世纪戏剧1. 中世纪宗教戏剧的特点包括宗教性、集体性和教育性。
2. 英国中世纪戏剧中的庙会剧是一种逐渐从宗教戏剧演变而来的形式。
文艺复兴戏剧1. 文艺复兴戏剧的兴起受到人文主义思想、古代戏剧的传统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2. 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的代表作品包括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现代戏剧1. 俄国现代戏剧家契诃夫的代表作品包括《三姐妹》、《樱桃园》等。
2. 中国现代戏剧经历了从传统戏剧到现代话剧的转变过程。
通过对试题和答案的学习,考生可以全面了解中外戏剧史的发展过程,掌握每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祝您考试顺利!。
分享课程:戏剧教育与教育戏剧

分享与讨论: 教育戏剧和戏剧教育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戏剧教育教师工作坊
目录
什么是戏剧教育? 什么是教育戏剧? 什么是教育剧场? “大戏剧观“理论 戏剧教师应当具备的条件
一、什么是戏剧教育
(一)概念 Dramatic Education,是与音乐教育、美术 教育等相对而言的的单科艺术教育中的一种。 (二)分类 狭义:精英教育。指专业戏剧教育,由专业 艺术院校承担,培养编剧、导演、演员以及 舞美音效等专门的戏剧从业人员 广义:非专业的戏剧教育,面向社会全体人 群,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戏剧融入教 育的一种方式。 (三)再分类 通识教育:学校戏剧教育,面向在学人群 社会教育:社群戏剧教育,剧场教育
2
20世纪初
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J.Dewey)的“渐进式教学”(Progressive education)和赫兹-麦恩斯(Hughes Meams)的创造力教学 (Creative power)等理论,渐渐在实践中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3
20世纪中
英国又发展了彼得.斯雷德(Peter Slade)的儿童戏剧教育传 统。这样,教育戏剧经由一系列创造性建树和发展在上世纪 五、六十年代渐趋成熟
引申 1
是来自英国的剧作家,导演,诗人及理论家。其中于 1965年上演的《获救》在英国剧场审查制度的废除中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邦德被认为是全世界范围内在世的 重要的剧作家之一,但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暴力、他 对现代剧场和社会的言论以及他的戏剧理论仍然让他充 满争议。 90年代开始至今,邦德仅仅保留了两个主要的合作团 体,其中之一是在英国伯明翰的教育剧场剧团Big Brum,邦德对现代戏剧的理论的成熟让他开始为教育 剧场(Theatre-in-Education)项目写作,并且非常 享受与他们合作的过程。邦德一直认为人类是戏剧化的 物种,戏剧化是人类自我认识和认识社会的唯一途径, 所以他致力于为年轻人写作,并且开始把他的戏剧方法, 尤其是表演和导演的方法运用到教育剧场项目中去,不 断的发展他的“场景”理论。 发表戏剧理论专著关于想象力的笔记》(Notes on Imagination, 1995)《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笔记》 (Notes on Post-modernism, 1996),《隐藏的情 节——关于剧场和国家的笔记》(Hidden Plot- notes on theatre and teh state, 2000)。
中国现代戏剧史的里程碑是

中国现代戏剧史的里程碑是指在中国现代戏剧发展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或成就。
下面是中国现代戏剧史的几个里程碑:1920年代:中国现代戏剧的开端。
1920年,江苏省无锡市的八路军剧团演出了第一部现代戏剧《大路》。
1922年,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组织的首批工农兵剧团演出了《革命烈士》、《红星照耀中国》等戏剧。
这些戏剧开启了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
1950年代: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高潮。
1950年,中央戏剧学院成立,成为中国现代戏剧人才的摇篮。
1953年,中国第一部自主创作的长篇戏剧《和平之光》演出,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走上了自主创作的道路。
1960年代:中国现代戏剧的转型期。
1960年,中国第一部西方语言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演出,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进入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之中。
1980年代:中国现代戏剧的复兴时期。
1980年,中国第一部现代音乐戏剧《雪莉》演出,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在文化和艺术上的复兴。
21世纪初: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新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戏剧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演员,如《百慕大三角》、《辣手神探》、《奇幻森林》、《唐伯虎点秋香》、《笑傲江湖》等。
这些作品和演员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1世纪中叶:中国现代戏剧的国际化发展。
近年来,中国现代戏剧不仅在国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欢迎,而且还开始走向国际,在世界各地演出。
例如,2017年,中国音乐剧《霓裳铃音》在纽约布鲁克林艺术中心演出,受到了美国观众的热烈欢迎。
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涉及了几十年,经历了许多里程碑性的事件和成就。
它不断演进和发展,为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戏剧的发展历程

戏剧的发展历程
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古希腊时期的戏剧以戏剧三一剧目为代表,包括悲剧、喜剧和群剧。
悲剧和喜剧分别表达了人性的悲哀和喜悦,而群剧则是一种集体表演形式,以展现社会生活和群体的心理状态。
古希腊时期的戏剧奠定了戏剧的基本元素和结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剧在不同文化中得到了发展和改进。
在欧洲中世纪,戏剧成为教育和宗教传播的工具。
由教堂演出的宗教戏剧,如中世纪神剧和道德剧,向人们传达了宗教道德和历史故事的信息。
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经历了一次显著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戏剧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受到了重视,剧作家们创作了许多经典的戏剧作品。
莎士比亚是当时最杰出的戏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情节而闻名。
现代戏剧发展到20世纪以来,戏剧形式的多样性和实验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当代戏剧作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叙事结构,更
加注重表达个体的内心世界和社会议题。
20世纪的剧场运动、表现主义和现代主义对戏剧形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着技术的发展,戏剧正在逐渐融入电影、电视和互联网等新
媒体形式中。
现代舞台技术的创新和视觉效果的突破给戏剧带来了
新的体验方式。
戏剧的发展历程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演变,也反映了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变革。
通过戏剧,人们可以观察和思考人类的命运、
情感和价值观。
戏剧的发展将继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为观众
们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注意:此文档内容仅为参考,且未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但是它真正开始兴盛起来却是在唐宋时期。
在唐宋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繁荣和稳定的局面,这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当时的戏曲主要是宫廷乐舞助兴,以及民间的曲艺表演。
这些表演形式包括音乐、歌唱、舞蹈和戏剧表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皮影戏和宋腔。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戏曲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戏曲都成为了人们娱乐生活的一部分。
明代戏剧发展到了极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剧作家和表演者,其中最著名的有汤显祖、关汉卿和李时中等。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戏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戏曲艺术。
清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
清代戏曲以京剧为代表,这是一种综合了歌唱、音乐、舞蹈和表演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京剧在清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戏曲形式之一。
京剧的剧本丰富多样,题材广泛,表演技巧独特,给人以强烈的艺术享受。
20世纪初,中国戏曲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中国的戏曲融合了西方戏剧和电影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话剧和电影戏曲形式。
这些新的戏曲形式既承传统的古典艺术,又具有现代的时尚感,更好地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求。
到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戏曲在经历了一段低谷之后,重新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国家对戏曲进行了保护和扶持,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新剧目和新演员,戏曲艺术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总的来说,中国戏曲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多种形式的综合性艺术,包括京剧、越剧、昆剧等等。
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其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流传千年的历史文化内涵,深深吸引着世界各国观众。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戏曲正朝着更广阔的舞台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一张璀璨名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4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A pril,2003第39卷第2期JOU RNAL OF GUANGXI NORM AL UNIVERSIT YV ol .39N o .2[收稿日期]2002-08-30[作者简介]贾冀川(1972-,男,河北邯郸市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张蓉(1973-,女,云南楚雄市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
中国现代戏剧教育的发展历程贾冀川1,张蓉2(1.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戏剧教育既是整个戏剧艺术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又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戏剧艺术的发展、对人的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现代戏剧教育诞生于20世纪初,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再到工具化的坎坷历程。
中国现代戏剧教育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戏剧人才,有力地推动了现代戏剧艺术的繁荣和戏剧运动的开展。
[关键词]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发展史[中图分类号]G 40-0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0302-0060-05戏剧教育既是整个戏剧艺术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又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戏剧艺术的发展、对人自身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无论是在戏剧学领域,还是在艺术教育学领域,针对戏剧教育的学术研究却显得颇为冷清,不必说专著,就是一般的论文也极为罕见,这种现状与现代戏剧教育事业在20世纪上半期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戏剧人才,有力地推动了现代戏剧艺术的繁荣和戏剧运动的开展而取得的卓著成就来说是极不相称的。
本文力图通过勾勒我国现代戏剧教育的发展历程,去探寻现代戏剧教育之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去咀嚼现代戏剧教育家们献身戏剧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快乐、孤独和悲伤、乃至生命和一腔热血。
一、现代戏剧教育的兴起中国现代戏剧教育的兴起几乎与话剧艺术的滥觞(早期话剧,又称文明戏同时。
中国传统的戏剧教育主要是通过戏班内部师徒私授的方式进行的,即便是专门教习演唱艺术、培养演员的科班也都是拜师学艺,在这种戏剧教育方式下,戏剧成为一种可以代代相传、世世相因的技艺。
这种戏剧教育方式限制了受教者的范围,造成了受教者和施教者之间的依附关系,既不利于戏剧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戏剧艺术的发展。
当然,视演戏为一种玩物、一种卑贱职业,称演员为所谓“王八、戏子、吹鼓手”的社会风气对传统戏剧教育也是一种严重的束缚。
伴随着新兴话剧艺术的出现,一种崭新的戏剧价值观也开始萌发,“戏院者,实普天下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之大教师也”[1](p3,而资产阶级革命者更是把戏剧看作是宣传革命的工具。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的戏剧教育显然已无法适应戏剧界出现的新形势,这样一来,主要以学校教育为基本特征的现代戏剧教育应运而生。
最早的现代戏剧教育机构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通鉴学校。
通鉴学校由王钟声、马相伯、沈仲礼于1907年下半年在上海创办,马相伯、沈仲礼出资支持,王钟声主持戏校的实际工作。
他们通过登报招生的办法,以提倡新戏剧、“包念书、包出洋”为号召,来者不拒,招到学生几十人。
通鉴学校的办学思想主要是为了借新剧来宣传革命,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王朝,而不是为了培养戏剧人才、推动戏剧艺术发展,正像王钟声说的,“中国要富强,必须革命;革命要靠宣传,宣传的办法,一是办报,而是改良戏剧”[2](p9。
在这种办学思想指导下加上客观条件的限制,通鉴学校的课程设置十分简陋,只有舞蹈课、体操课、文学课、排演课以及宣传革命的政治性的演讲课,由于缺乏具有舞台经验的师资,学生们只有通过观察生活来学习表演技能,一段时间,每逢星期天到外滩去摹仿外侨的表情动作成了唯一的表演课。
经过几个月极不正规的教学和排练,通鉴学校于1907年9月(农历以“春阳社”的名义在兰心大剧院进行首次公演,公演剧目是《黑奴吁天录》。
演出中还保留有锣鼓、唱工等许多传统戏曲手法,但演出的分幕制、逼真写实的灯光布景让中国观众耳目一新。
此后,通鉴学校还排演了《迦茵小传》以及直接宣传革命的《秋瑾》《徐锡麟》等。
1908年5月,王钟声率通鉴学校的学生们到北京、天津演出,由于演剧宣传革命、反对清王朝,王钟声被捕牺牲,通鉴学校无形中也告解体。
通鉴学校前后只存在了半年左右,真正的教学活动很少,但是,它在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史上的革命性意义却是不能磨灭的。
首先,它改变了传统的师徒私授的教学方式,建立了初步的学校教育,培养了汪优游、钱化佛、肖天宝、陈镜花等第一批话剧运动的人才。
其次,对新剧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时新剧还不为国人所知,王钟声率通鉴学校的学生演出的剧目如《秋瑾》和《徐锡麟》等风行一时,随着这些剧目在全国的流传,新剧也在中国传播开来。
最后,王钟声借改良戏剧宣传革命的办学思想和实践,客观上开始改变戏剧及戏剧艺人的卑贱地位,戏剧和戏剧艺人在革命者眼里成为宣传革命、打倒专制的重要力量。
通鉴学校之外,早期的戏剧学校还有剧学馆、女子新剧学校、群英戏剧学校和星漪演剧学校。
剧学馆由顾无为创办,学生三个月毕业。
女子新剧学校和群英戏剧学校由妇女会主办,专门训练女演员。
星漪演剧学校由欧阳予倩、朱双云、汪优游等发起创办,开设的课程有脚本、剧史、中国音乐与旧剧、西洋音乐、跳舞、化妆术、审美学、世界文艺思潮等。
由于资料匮乏,这几个戏剧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得而知。
早期的现代戏剧教育还是很不成熟的,且不说教学和排练十分简陋、极不正规,设置的科目也由于对西方戏剧理解不深而保留了许多传统戏曲课,即便是新剧科目也与真正的话剧艺术相距甚远。
由于视演戏为一种卑贱职业的社会风气根深蒂固,辛亥革命后,革命宣传使命的削弱使戏剧和戏剧艺人的社会地位又回到从前,文明新戏也随着封建势力的复辟而迅速地腐化变质。
大约从1914年开始,一些新剧剧团内部竟然盛行起拜师学艺之风,许多著名的新剧演员如任天知、顾无为、欧阳予倩、汪优游等都收有自己的徒弟,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戏剧教育的大倒退。
这样,推动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发展成熟的历史重任,落在了不久后将经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一批戏剧教育家们的肩上。
二、现代戏剧教育的发展成熟当中国现代戏剧教育陷于困境之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出现为它带来了转机。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猛烈批判传统戏曲和腐化变质的文明戏,称“今之京调戏,理想既无,文章又极恶劣不通”[3],而提倡学习西方的现实主义戏剧,呼吁“采用西洋最近百年来继续发达的新观念、新方法、新形式,如此方可使中国戏剧有改良进步的希望”[4]。
五四时期成立的民众戏剧社的主张代表了当时戏剧界先进分子的新戏剧观念,“当看戏是消闲的时代现在已经过去了,戏院在现代社会中确是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个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5]。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促进戏剧思潮和戏剧观念向现代性的转化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必然影响到戏剧教育,在这种积极的影响下,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在追求现代性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蒲伯英是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社会名流,他同意民众戏剧社的主张,并在民众戏剧社出版的刊物《戏剧》第一卷第二期上发表《戏剧之近代的意义》一文予以响应。
正是基于一种新的戏剧理念,蒲伯英利用它的社会地位,独立筹募经费,与陈大悲合作于1922年11月22日创办了著名的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简称人艺剧专,蒲伯英任校长,陈大悲任教务长,鲁迅、周作人、梁启超、徐半梅、孙伏园等社会名流被聘为校董。
人艺剧专以“提高戏剧艺术辅助社会教育”[2](p27为宗旨,以培养“能编剧、能演剧、又要能播种”[6](p41的通才为教育方针。
人艺剧专招生不分男女,学生学习条件十分优厚,学生“不但不付学费,并且学校管吃管住”[6](p40。
报考人艺剧专的学生也都是受到五四的影响有很大抱负,认为戏剧是反帝反封建启发人民斗志的教育利器,不少人为此断绝了家庭关系,生活清贫艰苦。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诞生的进步文化事业,人艺剧专得到了文化界进步人士的大力支持,鲁迅先生不仅应邀担任该校的校董,而且出席了该校的开学典礼。
人艺剧专实际只设了话剧系,开设的科目有化妆、剧本实习、编剧术、布景术、服装术、舞蹈、音乐、心理学、社会学、世界语等,教师以陈大悲为台柱。
为满足学生实习演出之用,人艺剧专自建了剧场,这是中国戏剧教育史上的首创。
经过近半年的学习和排练,1923年5月19日,人艺剧专在新明剧场举行首场公演,剧目是陈大悲的《英雄与美人》,在演出中,该校女学生吴瑞燕扮演《英雄与美人》中的女角色林雅琴,这成为中国话剧冲破封建黑暗势力、实行男女同台合演的开端。
此后,每逢周末,人艺剧专的学生在陈大悲的带领下都有公演,先后共举行了14次。
人艺剧专开办1年后,学生们对陈大悲设置的课程内容和坚持选用他自己编写的类似文明戏的剧本作为排演剧目逐渐不满,闹起了“驱陈”风潮,这直接导致了人艺剧专的停办。
人艺剧专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它是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史上第一所比较正规的戏剧学校,它的“通才教育”方针、首创男女同台合演以及首创自建剧场为学生实习之用对现代戏剧教育影响深远,一批戏剧人才如王泊生、万籁天、左明、吴瑞燕、芳信等在这里受到基本的戏剧教育。
1925年5月,恢复后的北京美术专门学校(简称北京艺专增设了戏剧系,赵太侔任系主任,余上沅任教授,他们希望借办教育来培养戏剧人才以实现其“国剧”的梦想。
1925年10月,北京艺专戏剧系开始招生,第一届学员有张兰璞、王瑞麟、谢兴(章泯、张鸣琦、王泊生、吴瑞燕等29人。
由于赵太侔、余上沅到北京开始是想建立一个北京艺术剧院,失败后退而求其次才转向办学,因此戏剧系的教育方针直到他们离去也未确定,当然,他们主观意图是培养表演和舞台装置人才,为以后建立的剧院做准备。
戏剧系创办不到1年,经费和师资方面的困难使其很快陷入困境,而赵太侔和余上沅追求的具有纯艺术倾向的国剧也引起多数学生的不满。
1926年8月、10月,赵太侔、余上沅先后离去,刚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回国的熊佛西被聘为戏剧系主任兼教授。
熊佛西接手北京艺专戏剧系后确定了戏剧系的办学方针,他认为戏剧系“应该是训练戏剧各方面人才的大本营,应该是新兴戏剧的实验中心”,戏剧系应该培养“戏剧领袖人才”,培养“兼通戏剧各种技能与知识的全才”[7](p70~71,从而将教学活动引导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上来。
熊佛西开设的课程相当丰富,计有编剧、西洋戏剧文学、西洋戏剧史、戏剧原理、、中国戏曲史、皮簧昆曲研究、元曲、国文、英文、社会学、哲学、心理学、文学概论等,学生可以从古今中外的戏剧文化中汲取营养。
1927年1月,戏剧系举行公演,演出了熊佛西的《一片爱国心》和丁西林的《亲爱的丈夫》,许多北大清华的学生踏雪来观看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