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戏剧

合集下载

近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史主要时期

近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史主要时期

近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史主要时期中国戏剧艺术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近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在各个时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文将重点介绍近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史的主要时期。

一、近现代过渡期(1840-1911)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西方文化的输入对中国传统戏剧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开始出现变革,各种地方戏剧纷纷涌现,如京剧、越剧、川剧等。

这些戏剧艺术形式在音乐、表演、舞美等方面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民国时期(1912-1949)民国时期,中国戏剧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戏剧艺术家们开始探索戏剧的社会功能,主张“戏剧救国”。

同时,西方戏剧理论的传入使得中国戏剧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主要戏剧艺术形式有:京剧、话剧、越剧、黄梅戏等。

1. 京剧:京剧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鼎盛,许多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如梅兰芳、程砚秋等涌现出来,使得京剧成为中国戏剧艺术的象征。

2. 话剧:民国时期,西方话剧传入中国,戏剧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将西方戏剧理论与本土戏剧艺术相结合,创作出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话剧作品。

3. 越剧:越剧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成为浙江、上海等地最受欢迎的地方戏剧艺术形式。

三、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戏剧艺术迎来了新的春天。

在这个时期,戏剧艺术家们以满腔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创作出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戏剧作品。

主要戏剧艺术形式有:京剧、话剧、地方戏剧等。

1. 京剧:新中国成立后,京剧继续发扬光大,成为国家重要的戏剧艺术形式。

许多新的京剧作品如《白毛女》、《沙家浜》等深受观众喜爱。

2. 话剧:新中国成立后,话剧艺术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戏剧艺术家们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生活,如《茶馆》、《雷雨》等经典作品。

3. 地方戏剧: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地方戏剧艺术进行了保护和扶持,许多地方戏剧艺术形式如黄梅戏、评剧等取得了显著成就。

第二节中国近现代戏剧

第二节中国近现代戏剧

第二节中国近现代戏‎剧此部分主要参‎考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钱理群等主编‎的《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其他可以参考‎程光伟、孔庆东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董建、董乐山著《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1、戏剧与戏曲戏剧是特殊的‎艺术类型,是一种时空综‎合性艺术,是表情和造型‎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如音乐就是一‎种表情艺术,绘画和舞蹈就‎是造型艺术),也是一门古来‎的艺术,自人类文明产‎生之始就有了‎古老的戏剧。

戏剧在狭义上‎就是话剧,是西方戏剧。

1907年戏‎剧传入中国,标志性事件就‎是春柳社按西‎方样式编演了‎新戏剧《茶花女》。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统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比如昆曲、皮黄戏、京剧等。

宋元之后,以歌舞演故事‎为主的南戏与‎杂剧占据戏曲‎舞台,清代则是京剧‎发展和兴盛的‎时期。

由国外传入的‎话剧被称为新‎戏,而传统戏曲被‎称为旧戏,新剧旧剧的对‎应即话剧与戏‎曲的对应贯穿‎整个中国的2‎0世纪。

2、世界范围内得‎以保存下来的‎三大戏剧文化‎体系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戏剧(悲喜剧),古印度的梵剧‎和中国的戏曲‎。

前三种戏剧和‎日本的能剧并‎为四大样式。

西方文化为主‎导文化,古希腊为源头‎,西方文化强势‎,而东方文化系‎统和印度梵剧‎已经消亡,日本的能剧和‎歌舞仍然存在‎。

在法国的学者‎发现东方戏剧‎的魅力在于是‎残酷戏剧。

中国戏曲的特‎点是角色行当‎化,表演的歌舞化‎和舞台构造虚‎拟化、写意化。

戏剧是与人类‎文明、人类本性、人类之根相结‎合,戏剧属于物质‎文化更属于精‎神文化(三大文化指物‎质、制度和精神)3、戏剧的起源戏剧起源关系‎到人的模仿的‎本能、表现的本能、观看的本能。

戏剧是一种社‎会化的艺术,是群体艺术,它与人的社会‎性相关,是社会化本能‎相结合的产物‎。

4、戏剧的本质特‎征与要素构成戏剧的基‎本要素有四个‎(1)演员和表演艺‎术(核心要素);(2)观众的因素,观演关系——戏剧的基本关‎系和基本矛盾‎;(3)剧本因素(意味着表演一‎个故事),戏剧的特定情‎境,剧本对戏剧的‎规定性,情节和戏剧冲‎突不可缺少。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3版PPT第二十一章 新时期戏剧的多方面探索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3版PPT第二十一章 新时期戏剧的多方面探索
第二十一章 新时期戏剧的多方面探索
概要
第一节 闻捷、李瑛、李季的抒情叙事诗 第二节 戏剧形式的革新与探索 第三节 新式戏剧的高品格追寻
2
第一节 现实主义戏剧的复苏与发展
3
1977年至1980年前后是新时期话剧的复苏阶段。这一阶段的话剧无论从创作演 出 的繁荣,还是从观众踊跃的程度来看,都显示出磅礴的气势和盎然的生机。围绕着 “人的重新发现”这一主题,话剧文学首先开始了对 “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反思与批 判。金振家、王景愚的 《枫叶红了的时候》,苏叔阳的 《丹心谱》,宗福先的 《于无 声 处》等便是其中的代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话剧创作从揭露、批判转入 反思,现实生活中的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厉行改革、振兴经济等一系列重大课题, 都 在创作中得到了反映。沙叶新的 《陈毅市长》,宗福先、贺国甫的 《血,总是热的》, 梁秉坤的 《谁是强者》,中杰英的 《灰色王国的黎明》等以其思想的敏锐、题材的切 中 时弊而在广大观众中引起强烈的共鸣。这些剧作基本沿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 易卜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创—表—导体系多有借鉴。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 社 会生活中出现了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戏剧中也开始出现了对现实生活问题进行 思考 的作品。如赵梓雄的 《未来在召唤》、邢益勋的 《权与法》、赵国庆的 《救救她》、 崔德志的 《报春花》等。尽管这些被称为 “社会问题剧”的作品存在着反映现实生活 不够深刻,有着明显的时代局限等缺点,但却给读者以启发,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 反 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剧作家有苏叔阳、沙叶新、崔德志等。
8
五、李龙云
李龙云 (1948— ),祖籍河北河间县,生于北京, 1979年考取南京大学中文系研 究生,师从剧作家陈 白尘,1982年起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专职编剧, 著有大型话剧 《有这样一个小院》、《小井胡同》、 《这里不远是圆明园》、 《正红旗下》,独幕剧 《球 迷》、 《人间烟火》,长篇小说 《落马湖王国的覆没》, 纪实文学 《我所知道的于是之》 等。五幕话剧 《小井胡 同》发表于1981年,是一部典型的 “京味”话剧, 它用平实流 畅的京味语言,用素描的手法来表现老北京 各个阶层,特别是中下层老住户那些小人 物的喜怒悲欢 的日常生活,被誉为 《茶馆》的续篇。它以北平解放前 夕、1958年夏末 秋初的 “大跃进”期间、“文化大 革命”时期、“四人帮”垮台的消息正式传出的前夕、 三中全会以后1980年夏末等五个重大历史关头为背 景,写出了小井胡同几十年的生活 变化。作品既写出了 大杂院里的生活画面,又通过市井小民的人心向背透露 出历史大 变动即将和必将到来的某些消息。

戏剧艺术原理

戏剧艺术原理

第一节戏剧的形态分析1.戏剧的文化形态所谓戏剧的文化形态,乃是强调所有的戏剧形态都是在特定的文化传统和现实的文化环境中生成的;也就是说,戏剧的各种形态,固然有着其外在样式上的差异,但是,这些形态差异根本上却还是它们所赖以生成的文化传统以及文化主体的姿态和立场的表达。

2.话剧话剧就是所谓“科白剧〞,乃是一种以对话、动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舞台剧样式,也是当今中国舞台剧最主要的形式。

2.1 话剧历史话剧的形成,在西方,是文艺复兴以来的戏剧形态分化的结果;后经过古典主义而表达出向古希腊传统的回归;再经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而带有更多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理想追求;特别是在19世纪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创作中走向写实,强调客观地再现生活;其突出的艺术成就与易卜生和契诃夫等人的剧作以及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演出实践分不开。

在中国,话剧主要借鉴和移植了西方近代写实主义戏剧,以近似生活的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形象,再现现实人生。

✓西方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中国“话剧〞一词,乃是中国人的一种命名。

假设以1907年春柳社首演?黑奴吁天录?、?茶花女?为标志,它就是假道于日本引进而来的一种西方近代科白剧,最初被称为“新剧〞或“文明新戏〞(简称“文明戏〞)。

五四前后,随着“文明戏〞的衰落,西方以易卜生为代表的写实主义戏剧被介绍引进;1928年经洪深、田汉等建议而得以命名,并且约定俗成,沿用至今。

20世纪30年代以来轻而易举地取代了传统戏曲的地位,成为中国现代戏剧的主要样式;先后产生了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和?人?,以及50年代以后老舍的?茶馆?、郭沫假设的?虎符?、田汉的?关汉卿?等,被公认为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形成了人艺等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演剧学派。

特别是焦菊隐从导演?龙须沟?开场,着意于探索话剧民族化的道路。

3.歌剧歌剧,就是以歌唱为主体的戏剧,是由主要角色的独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读,并伴有乐队伴奏、舞蹈场面、舞台布景等要素的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形式。

中国现当代戏剧欣赏-PPT模板

中国现当代戏剧欣赏-PPT模板

二、中国现当代戏剧欣赏实例
【赏析】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 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雷雨》是一部惊心动魄的悲剧, 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
《雷雨》一共四幕,本书节选的是第二幕,是解开谜团 的部分。这部分戏的构思独具匠心,在周公馆的客厅里,作 者用回顾和穿插的手法,把现实与过去巧妙地编织在一起, 一环套一环地使矛盾冲突尖锐化,从而逐步把戏剧推向高潮。 作者巧妙地利用周鲁两家几十年间的恩恩怨怨,非常自然地 展示了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阶级关系,深刻揭露了周朴园 罪恶的一生。剧中人物语言极富个性化,潜台词丰富,人物 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戏剧主题也得到了深刻的表现。
文学欣赏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第2 页
中国现当代 戏剧欣赏
中国现当代戏剧的发展 中国现当代戏剧欣赏实例
第3 页
一、中国现当代戏剧的发展→(一)现代戏剧
中国现代戏剧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致形成了两股创作潮流:一是20世纪初诞生后又逐渐成长 起来的现代话剧,一是从古典戏曲、西洋歌剧和话剧中吸取营养而形成的歌剧,二者在现代戏剧舞台上 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读者和观众。
“文革”十年,中国基本上没有戏剧创作,所谓的“样板戏” (《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智取威虎山》 同歌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以及“交响音乐”《沙家浜》 被称作“八大样板戏”)虽家喻户晓,也不过是当权者推行专制主 义的一种工具而已。
“文革”结束后,戏剧发展进入了新时期,政治化的倾向被对 艺术本体的关注所替代,出现了一批面貌一新的优秀剧目,例如: 《于无声处》《假如我是真的》《桑树坪纪事》《狗儿爷涅槃》 《绝对信号》等。
在国内,先后出现了进化团、新剧同志会、春阳社等, 演出了以辛亥革命为背景或题材的“文明戏”。“文明戏” 的特点是:内容上与时事政治、民事生活紧密相关,追求 现场的宣传、鼓动效果;形式上弃除了歌舞,以人物对话 为主。

第六章20年代戏剧

第六章20年代戏剧

第二节 田汉
• 《 名优之死 》 名优之死》 是中国话剧第 一部现实主义 成功之作. 成功之作
《名优之死》剧照 名优之死》
20年代剧作思想与艺术的特点 年代剧作思想与艺术的特点
• 一方面 , 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以及传 一方面, 统势力剥夺人的自由与幸福的罪行, 统势力剥夺人的自由与幸福的罪行 , 并 随着创作历程的前进, 随着创作历程的前进 , 对社会问题的关 注与表现也在不断加强; 另一方面, 注与表现也在不断加强 ; 另一方面 , 则 着力表现人们面对黑暗现实所产生的苦 思索以及对光明的追求。 闷 、 思索以及对光明的追求 。 现实主义 与浪漫主义融为一炉、 交相辉映, 与浪漫主义融为一炉 、 交相辉映 , 是田 年代艺术的一大特色。 汉20年代艺术的一大特色。 年代艺术的一大特色
第六章
20年代戏剧
第一节 早期话剧创作
• 一、中国话剧始于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 时称“文明戏” 社,时称“文明戏”。其内容紧密结合 时代要求,富有政治宣传色彩。 时代要求,富有政治宣传色彩。 • 二、话剧运动的兴起是适应“五四”新 话剧运动的兴起是适应“五四” 文化思潮的要求, 新青年》 文化思潮的要求,以《新青年》和“五 四”先驱对传统旧剧的批判为先导的 。 • 三 、 易卜生的影响和 “ 社会写实剧 ” 创 易卜生的影响和“ 社会写实剧” 作潮流。 作潮流。
丁西林对现代喜剧的贡献
“优雅的喜剧”特色:不追求主题思 优雅的喜剧”特色: 想的明确性和社会现实意义; 想的明确性和社会现实意义;侧重 于发掘人物性格、 于发掘人物性格、生活情态矛盾中 内在的喜剧趣味;结构巧妙、 内在的喜剧趣味;结构巧妙、语言 简洁,富有幽默感; 简洁,富有幽默感;创造了话剧史 上独具一格的世态讽刺喜剧。 上独具一格的世态讽刺喜剧。

现代文学 戏剧(二)

现代文学 戏剧(二)

二、夏衍、李健吾的创作
1、夏衍

夏衍(1900--1996) 原名沈乃熙,字端轩(端先),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 郊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1920 年留学日本,并深受国 内革命浪潮的影响。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夏衍回国, 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先后加入 左翼作家联盟和左翼戏剧家联盟,成为中国左翼文化运 动的领导者之一。在数十年的文学生涯中,无论戏剧、 电影、散文、杂文、随笔、政论、报告文学、翻译等诸 多领域都留下了他光辉的一笔,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
第一节 走向广场: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 防戏剧与农民戏剧的倡导 第二节 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剧”的确立 与夏衍、李健吾的创作

第一节 走向广场:
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 戏剧与农民戏剧的倡导
大革命以后上海剧坛的五大剧社

南国社(田汉主持)、复旦剧社(洪深主持)、 上海戏剧协社(应云卫等主持)、辛酉剧社 (朱襄丞等主持)、摩登剧社(陈白尘等主持)
艺术特点:

1、戏剧结构完整严密,冲突逐渐展开,波澜迭起,当冲突进入 高潮,戏剧立即结束。 2、人物形象生动而又内涵深沉,语言极富个性化,有着自然而 生动的舞台艺术效果。

洪深的戏剧没有一般左翼戏剧常有的那种简单化的毛病。在剧中, 农民不是一开始就要拆桥,而是在各种方法都无济于事的时候才 打算这么做,并且拆桥后还准备重新把桥修好。然而连这样最起 码的要求,也遭到了周乡绅的拒绝,于是斗争就变成不可避免的 了。此外,剧中以老年农民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动摇性,和以青 年农民李全生为代表的进步势力的斗争性,也刻画得十分鲜明。
一、 “大剧场”演出的形 成
1、一部戏与一种艺术形式的成长:《雷雨》的价 值。 2 、 1936 年、 1937 年间,以上海为中心,出现了 “大剧场”演出的热潮。《赛金花》、《大雷 雨》、《日出》 3、中国业余实验剧团推出四大剧目,把“大剧场” 演出推向了高潮。 《罗米欧与朱丽叶》、《武 则天》、《太平天国》、《原野》

中国现代戏剧的兴起

中国现代戏剧的兴起

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 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 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汉族,原名郭开贞, 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 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 员,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 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 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 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 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对中国的影响
• 20世纪20年代初正是“五四”个
性解放思潮盛行的时候,易卜生的《 玩偶之家》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成为最
具影响力的口号。
现代话剧诸体式的尝试
• • • • • • 南开新剧团《新村正》 胡适《终身大事》 汪仲贤《好儿子》 欧阳予倩《泼妇》《潘金莲》 洪深《赵阎王》 田汉《获虎之夜》
文明新戏衰落阶段 辛亥革命后,随着革命形势转 入低潮,文明新戏开始走向衰落。 衰落原因 大多数的剧团上演的 剧目迎合小市民的低级趣味,商 业化色彩很重,趋于末流。
虽然文明新戏衰落了,但是它是中国戏剧由古典形态向现代 形态演进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中国戏剧的发展提供了若干经验 与教训。
二、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戏剧
文明新戏高潮阶段
国内新剧运动 1.春阳社 1907年,王钟声主持的通鉴学校用“春阳社” 的名义进行公演。 特点 改良京剧的色彩很浓,但采用了灯光、布景、分幕 制等现代话剧形式。 2.进行团 1910年底,任天知在上海发起组织了第一个职 业性新剧剧团——进行团,其戏剧演出将革命宣传视为首 要职责。 他们的《血蓑衣》、《黄金赤血》攻击封建统治,受到 广泛欢迎。 特点: 1、采用幕表制,强调演员的即兴表演 2、实行角色分派制,将各种角色类型化,设有 言论派小生, 他们 常常脱离剧情进行即席讲演。 缺点 : 宣教的戏剧形式破坏了艺术完整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中国近现代戏剧
此部分主要参考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钱理群等主编的《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其他可以参考程光伟、孔庆东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董建、董乐山著《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1、戏剧与戏曲
戏剧是特殊的艺术类型,是一种时空综合性艺术,是表情和造型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如音乐就是一种表情艺术,绘画和舞蹈就是造型艺术),也是一门古来的艺术,自人类文明产生之始就有了古老的戏剧。

戏剧在狭义上就是话剧,是西方戏剧。

1907年戏剧传入中国,标志性事件就是春柳社按西方样式编演了新戏剧《茶花女》。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统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比如昆曲、皮黄戏、京剧等。

宋元之后,以歌舞演故事为主的南戏与杂剧占据戏曲舞台,清代则是京剧发展和兴盛的时期。

由国外传入的话剧被称为新戏,而传统戏曲被称为旧戏,新剧旧剧的对应即话剧与戏曲的对应贯穿整个中国的20世纪。

2、世界范围内得以保存下来的三大戏剧文化体系
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戏剧(悲喜剧),古印度的梵剧和中国的戏曲。

前三种戏剧和日本的能剧并为四大样式。

西方文化为主导文化,古希腊为源头,西方文化强势,而东方文化系统和印度梵剧已经消亡,日本的能剧和歌舞仍然存在。

在法国的学者发现东方戏剧的魅力在于是残酷戏剧。

中国戏曲的特点是角色行当化,表演的歌舞化和舞台构造虚拟化、写意化。

戏剧是与人类文明、人类本性、人类之根相结合,戏剧属于物质文化更属于精神文化(三大文化指物质、制度和精神)
3、戏剧的起源
戏剧起源关系到人的模仿的本能、表现的本能、观看的本能。

戏剧是一种社会化的艺术,是群体艺术,它与人的社会性相关,是社会化本能相结合的产物。

4、戏剧的本质特征与要素
构成戏剧的基本要素有四个(1)演员和表演艺术(核心要素);(2)观众的因素,观演关系——戏剧的基本关系和基本矛盾;(3)剧本因素(意味着表演一个故事),戏剧的特定情境,剧本对戏剧的规定性,情节和戏剧冲突不可缺少。

表演最早产生,戏剧稍晚,剧本的产生标志戏剧的成熟。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即兴戏剧史靠演员即兴表演的,“案头剧”是仅供阅读的,非完整意义上的戏剧。

剧本不是唯一的决定性要素。

(4)剧场与导演艺术:戏剧成为一种自觉的艺术,同剧场的出现与导演分不开,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旅行剧团梅宁根公爵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导演。

导演的出现使戏剧由自觉走向成熟,使剧场作为整体出现。

5、中国近代戏剧(话剧)分期
(1)萌芽幼年时期(1907年文明戏——五四运动)
(2)酝酿时期(20年代——30年代《雷雨》出现之前)。

话剧的命名:田汉和洪森,北方的陈大悲和南方的田汉(南国戏剧社)。

(3)成熟时期:30年代,《雷雨》,三一律式(有古希腊,易卜生,莎士比亚,佳构剧的影子),其后的《日出》(学高尔基)、《原野》(学奥尼尔)、《北京人》(转向契诃夫)、夏衍的《上海屋檐下》、田汉的《好一记鞭子》。

“三出小戏”即(《三江好》、《最后
一记》、《放下你的鞭子》)
(4)黄金时期:
抗战时期国统区以重庆为代表,郭沫若《屈原》等;在上海孤岛有李健吾、杨绛等的《弄假成真》《称心如意》)
20世纪40年代后期解放区延安的秧歌剧和话剧民族化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人艺的焦菊隐和上海人艺的黄佐临,号称“南黄北焦”。

1957年反右,话剧寒冷的冬天到来,全国只有八个样板戏。

改革开放后80年代探索戏剧出现,北京人艺的编剧高行健等;出现了一些优秀剧目《桑树坪记事》、《狗儿爷涅槃》等
中国现代戏剧是外来的西方艺术与中国二十世纪的政治历史与文化融合的表征,它与传统的戏曲处于同一时空之下,两者之间既相互抵触,又相互借鉴。

中国现代戏剧起源于二十世纪初,成长于二三十年代,在四五十年代蔚为壮观,在六七十年代受到专制制度的摧残,在八九十年代重新苏醒,并具备了新的艺术品格。

6、中国现代话剧的诞生
1907年,由中国留学生组成的戏剧团体春柳社在东京成立,演出文明新戏《黑奴吁天录》,正式宣告了中国现代话剧的诞生。

7、五四时期的中国话剧
在五四时期,中国话剧呈现出强烈的写实主义特征。

易卜生的《娜拉》在中国演出产生很大影响,“问题剧”成为时代创作风潮。

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性》、欧阳予倩的《泼妇》、胡适的《终生大事》,从婚姻、家庭、妇女问题向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发出挑战。

8、爱美剧
“爱美剧”兴起,剧团组织也纷纷成立与活动,其中田汉领导的“南国社”影响很大。

9、上海戏剧社
上海戏剧社是1921年在上海成立的,由洪森主持。

重视舞台实践,排演过《少奶奶的扇子》、《怒吼吧,中国》。

它是中国早期的戏剧团体中历史最长的一个。

10、二十年代的戏剧
二十年代的戏剧创作,浓厚的人道主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是突出的特色,在艺术上也较文明戏阶段有长足的进步。

11、三十年代的戏剧
是中国话剧的成熟期。

左翼戏剧运动成为戏剧活动的主力。

田汉的《顾正红之死》、《梅雨》,洪深的“农村二部曲”都表现出阶级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

曹禺的《雷雨》、《日出》是非常突出的剧作。

12、四十年代的戏剧
四十年代是中国现代戏剧创作的最高潮。

在题材、风格、形式上向丰富多彩性发展,在戏剧艺术的探索上更为成熟,审美趣味上向民族化靠拢,融入中华民族传统的含蓄凝练的审美特征。

13、四十年代的著名戏剧作品
四十年代出现的著名戏剧作品有郭沫若的《屈原》、陈白尘的《升官图》、夏衍的《上海屋檐下》、曹禺的《北京人》还有贺敬之的《白毛女》。

14重要作家
中国现代戏剧史要重点掌握几个剧作家和他们的主要作品。

如洪深、田汉、夏衍、曹禺、郭沫若、老舍。

15、分析《雷雨》
《雷雨》是曹禺早期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

全剧四幕,是在一天的时间、两个舞台背景(周家的客厅、鲁家的住房)内集中表现了两个家庭成员之间前后二十年的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不合理的关系及其造成的罪恶。

它深刻的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和他们的卑劣行径,引导观众去追溯产生这种悲剧的社会原因。

周朴园是作品的主人公,也是作品主要批判的对象。

在周朴园身上引出了两条主线,一条是他与繁漪的冲突,主要表现他在家庭中的专制;另一条是他与鲁大海的矛盾,主要表现他与工人的对立。

这两条线索是通过侍萍(鲁妈)连结在一起的。

周朴园的形象是通过他与繁漪、侍萍这两个女性的关系来完成的。

他强迫繁漪吃药,并不是关心妻子的健康,而是为了维护他封建大家长的面子,他专横、冷酷。

繁漪对周萍始乱终弃,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以强烈的报复作为反抗的手段。

繁漪性格对于封建家庭的破坏就在于此。

她的雷雨式的性格:爱像一团火,恨也像一团火。

侍萍是一位善良的、深受迫害的妇女形象。

她从自己的悲惨经历中对周朴园和封建旧家庭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心灵深处仍对周朴园抱有幻想,表现了她性格中软弱的一面;而她对女儿四凤的重蹈覆辙又无能阻止,便归之为命运。

16、曹禺
曹禺创造了现代话剧史上一批典型的艺术形象,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在人物语言上,具有鲜明的性格和充分的动作性;戏剧冲突尖锐,并不断深化,引向爆发,造成紧张气氛,一个个悬念吸引着观众。

17《茶馆》
《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故事都发生在一个茶馆里,这里人来人往,会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小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剧作家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几十个人物高度浓缩在茶馆之中,展现了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各种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命运。

18、样板戏
样板戏是“文革”时期被江青树立为样板的几个现代题材的戏剧,包括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和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