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内涵及其培养
我谈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提高

谈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提高科学,人文,分分合合。
科学与人文--现代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象征。
科学与技术,人文与艺术,宗教与信仰,经济与政治等等,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基本元素。
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既有交集,又有分歧;既是密不可分,又是争论的焦点。
科学支撑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文维持着社会的和谐与高品质的生活。
因此,辩证地看科学和人文的关系,是必然的选择。
同时发展科学和人文,也是毫无争议的决定。
身为现代的大学生,接受着很多最先进的知识,汲取着古往今来的大道之理。
作为今后社会的人才,国家的栋梁,企业的高端技术人员,大学生,就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科学素养,就是具备并使用科学、数学、和技术学的知识做出有关个人和社会的重要决策。
科学知识和科学的世界观几乎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具有现实的影响。
人文素养,遵循字面内涵表述组合意义就是最实际、最便利的途径。
“人文”,在这里当为确定的“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
我看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
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所以科学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所以艺术让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所以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
科学强调客观规律,艺术更注重主观情感;科学讲的是理性,艺术更富于情感;“科学就是根据事物的普遍性处理事物的特殊性。
艺术则是根据事物的特殊性去处理事物的普遍性。
”人文则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能没有科学,也不能没有艺术,更不能没有人文。
所以,我们也可以把人的综合素养概括为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
作为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应当具备综合素养。
这样的大学生才能算是合格的,才能真正的主导自己的行为,拥有正确的行为准则。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精选范文三篇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精选范文三篇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精选范文三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是发扬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下面是由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范文,更多优秀文章尽在,欢迎大家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范文一党的xx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质上是把文化软实力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文化是软实力资源中尤为重要的一类,而人文素养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大学生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主体,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离不开大学生,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促进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以及重要性关于“人文素养”的定义在文献中有不少阐述,有侧重于人文知识的(如文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等);有侧重于人的道德修养、思维方式、思想品味、价值取向等个人品质的,其核心是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侧重于人的行为方式的,表现为人的谈吐与做事的态度与方式。
综合以上的观点笔者认为:“人文素养”是以人文知识为基础,内化为人的道德修养、思维方式、思想品味、价值取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个人品质,外化为人的行为方式,其核心是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对国家来说,人文素养是民族信仰和民族精神的积淀,犹太人能够建国是因为秉承了他们永不放弃的爱国热情。
对个人来说,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条件,是在人生道路上健康顺利行走的基石,是现代人在残酷竞争中保持自我与发展自我的有力保证。
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增强个人魅力与自信,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繁重的学习、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残酷的就业压力。
二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1.人文知识基础薄弱,忽视传统文化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是人文知识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对中国人文和历史不甚了解,许多汉字和成语一知半解,忽视中国传统文化,著名的古诗词及作者不清楚,缺乏人文底蕴,认识比较肤浅。
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

一、我认为要提高一名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必须要从科学素养所包括的四个方面来提高:(以下以物理教师为例)1. 提高自身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知识包括了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物理学前沿知识及现代的科学技术及物理学史内容。
作为物理教师必须加强本专业知识,掌握较强的解题技能与技巧。
同时,后三类内容也是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掌握。
从知识结构角度上看,教师必须对知识的横纵向都要有所掌握。
通过听专题报告或讲座。
参加相应的培训和学习。
个人自学。
到图书馆或书店阅读等多种方法对后三类知识加深了解程度。
从而达到新世纪对教师知识结构所要求的"专与博"相统一的原则。
2. 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教师科学探究能力包括了一下几个方面:动手实践能力(包括实验改进与设计、网络教学资源库的使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师应在平时加强自己对实验的深入探究。
要加强自身科研意识。
加强自己的科研实验动手能力。
在平时教学设计中应坚持独立思考、独立搜索资料。
在教学中,应注意实验演示和实验创新设计的环节。
教师还需要多听课或做实验,增加经验。
在这些细节中提高自己科学探究的能力。
3. 培养自身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物理教师基本具有科学探索行为的意向和科学兴趣,对问题要做到刨根寻底,并要树立以"实验为基础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
同样的,教师必须坚持独立思考和与他人相互探讨互补的良好习惯。
4. 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及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历史:调查显示,教师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缺乏正确认识,教学实践中普遍忽略STS的教育。
教师可通过多看电视节目(如CCTV的"走进科学""科技与发明""人与自然"等)参加考察、调查工厂、农村、社区中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实例。
从而更好地提高自身对科学、社会、技术这三面的联系有更强烈的意识。
二、努力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成功的必备条件。
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浅较

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浅较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是当前教育界比较热门的两个词汇。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教育界对这两种素养似乎自说自话,既没有对二者做过比较,也没有将二者并列研究。
这既折射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天然存在的隔膜,也不利于教育界在整体上思索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事实上,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在内涵上既有区别更有联系,在培养方式上,也有颇多相似。
笔者不揣简陋,在此浅析。
1 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内涵比较之前,我们先厘清二者的内涵。
事实上,不同的学者,对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内涵,看法或认识不尽相同,但同时又有着相当的共识。
1.1 科学素养的内涵科学素养是当前理科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关于科学素养,世界上并不存在适用于所有国家公众的统一的标准,同时,科学素养的内涵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变化的[1]。
尽管对科学素养的表述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其核心的因素却是共同的[2]。
(1)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包括理解科学技术的性质、概念、原理和过程;(2)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的理解;(3)科学的精神和态度;(4)运用科学技术解决日常生活及社会问题的能力,包括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判断和决策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自我补充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笔者总结一下,有三个关键词:理解,即对有关知识的占有或掌握;精神,即形成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与定势;能力,即能够外显为某方面的行为。
1.2 人文素养的内涵关于人文素养,论述颇多,笔者在此引用两位学位论文作者的观点:人文素养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等知识的习得而形成的一种人之为人的稳定的修养与品质。
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3]。
人文素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素质与素养含义是相通的[4],笔者注)是指与科学素质相对应的人的基本素质,它主要可分为人文知识及方法、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三个层面……人文知识及方法是人文素质的基础,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人文行为是人文素质的外化[5]。
科学素养的含义和培养(课堂PPT)

(1)改变过去以讲授知识细节为主的教学方式,重视儿童的 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实施多样化的教学。
✓ 实验教学法 ✓ 探究-研讨法 ✓ 研究性学习 ✓ 问题解决法
……
(2)运用科学教育研究成果指导课堂教学
.
27
建构主义的科学教学方式 (Driver,1986 )
1)意向阶段(orientation):设置情景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
23
2. 调整课程结构:由单一到多元
要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打破单一的课 程结构,突破课程内容只重知识的倾向,构建以必 修课为主,选修课、活动课为辅的课程结构。
.
24
3. 改革课程内容:由学科知识向综合知识
第一,科学的全面性和广泛性。科学知识的普及既要注意稳定的知识,又 要注重新兴的知识,要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性质、水平和最新动向, 也要寻求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融会贯通和完美结合。
2)启发阶段(elicitation):引出儿童的原有想法;
3)重建阶段(restructure):使用各种教学策略让儿童建构新 的概念理解(如设计探究实验扩大儿童的经验范围);
4)审视概念变化阶段(review ):让儿童比较原有概念与新的 或修正后的概念的不同。
.
28
“互动-发生式”教学(高凌飚 &梁爽,2003)
解科学以便能够参与讨论,并作出决策
➢ 从文化角度考虑:科学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成就;每一个人都应该能够意 识到它的重要性。
➢ 从道德角度考虑:科学实践体现了规范准则和致力奉献(norms and commitment)的精神,具有广泛的价值。
.
15
2061计划: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 (AAAS,1989)
科学课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科学课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接触到科学知识,但是他们往往只是停留在知识面的了解,缺乏对科学思维的培养和对人文素养的重视。
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实际问题面前常常显得束手无策,缺乏思考的能力和综合应对的素养。
急需在科学课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具备更全面的认知和综合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科学课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关注社会、尊重他人,成为当前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这不仅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更需要教学制度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完善。
1.2 问题提出在科学课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一直备受关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问题: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在人文素养方面却存在很大的不足。
学生缺乏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尊重,缺乏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影响了他们未来的发展和成长。
如何在科学课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在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3 意义在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文素养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通过科学课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拓展视野,增强跨学科思维能力。
在科学课教学中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与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发展。
通过了解科学知识背后的人文因素,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成为具有发展潜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精品)第一讲 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内涵及其培养.ppt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 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 和价值的关怀,也就是“人文精神”。实质上是一种 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 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 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
Excellent courseware
2、音乐、美术之美
音乐带给人们节奏、韵律美的感受。 《命运》等 美术带给人们结构、色彩、视觉美的感受。 《蒙娜丽莎的微笑》等
Excellent courseware
3、读史之境
(1)以史为鉴:资政工具。 如《史记》、《三国志》
(2)以史为镜:学习前人的智慧与谋略。 如“能攻心则反侧自消 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 后来治蜀要深 ”。
Excellent courseware 10
(二)人文素养的内容
文学之情 音乐、美术之美
史学之境 哲学之思 伦理道德之善
Excellent courseware
1、文学之情
古往今来,优秀美好的文学艺术开启着人的智慧,净化着人的 灵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 一段温馨的情感,“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这是一幅心 灵的诗画,“长歌呤松风,曲尽河星稀”,这是一种心境的浪 漫。
第二,艺术素质。即情感素质,认知和处理情感世界的 素质,感性的素质,讲感觉、讲情感、讲形象,它的 价值判断标准是美。
Excellent courseware
第三,信仰素质。认知和处理心灵世界(超现实的)素质,悟性 的素质,讲约定、讲虔诚,它的价值判断标准是善。
第四,人文素质。认知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素质,融 理性、感性、悟性于一身,而又不混用,讲真诚、讲诚信,它 的价值判断标准是爱。
科普文章的教学要重科学素养与人文内涵5篇范文

科普文章的教学要重科学素养与人文内涵5篇范文第一篇:科普文章的教学要重科学素养与人文内涵科普文章的教学要重科学素养与人文内涵人教版必修3选了《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一个物理学家的教育过程》三篇文章组成科普单元。
这三篇文章中,听得最多的公开课是《动物游戏之谜》,大多数还是按照一般说明文的思路进行,即“理思路——析方法——品语言”。
这样的教学未免不可,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
是什么呢?就是关注科学素养和人文内涵。
科学素养是指我们在科学方面长期积淀的习惯与修养。
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勒(Miller)教授提出科学素养有三个基本标准:一是对科学术语和基本概念的基本理解;二是对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的基本理解;三是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基本理解。
人文内涵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科普文章的人文内涵主要指理性,对真理的追求,表现为科学不仅提供人们改变物质世界的智慧,使人类在自然界中拥有尊严,同时能帮助人们在现实中思虑未来,敬畏自然与生命。
作为基础教育中的科普文章教学,虽然无法严格按照科学素养三个标准来落实,但“科学兴趣”“科学态度”“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过程”还是可以落到实处的。
至于科普文章的人文内涵,也并非无处可寻,无法发掘。
所要注意的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是互相交融、紧密联系的,我们不能将二者在教学中生硬地区分开来。
为了不至于太玄空,我们还是结合《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一个物理学家的教育过程》三篇科普文章的教学来谈。
一、科学素养的培养路径1、明确目标2、结合课文科学素养并不是独立孤单,也不是玄虚空幻的,我们可以结合课文实际内容进行。
比如《动物游戏之谜》可结合最后一句“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课文没有确定的结论?”又如《宇宙的边疆》,可结合文中的抒情与议论句感受宇宙探索所需具备的素养与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欧盟国家科学素质调查的领导人J·杜兰特认为,
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理解基本科学观点、理解
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研究机构的功能。
23
1996年,美国一批学者根据1946~1964年间的文献
调查,揭示了科学素养的六个方面:
①概念性知识:构成科学的主要概念、概念体系或观
念;
②科学方法: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2、音乐、美术之美
音乐带给人们节奏、韵律美的感受。 《命运》等
美术带给人们结构、色彩、视觉美的感受。 《蒙娜丽莎的微笑》等
3、读史之境
(1)以史为鉴:资政工具。 如《史记》、《三国志》
(2)以史为镜:学习前人的智慧与谋略。 如“能攻心则反侧自消 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 后来治蜀要深 ”。
横向学科方法指的是由数学、一般系统论、信息论
等横向学科抽取出来的一般方法,如各种数学方法
和系统方法、黑箱方法、反馈方法、信息方法等。
46
特殊科学方法是个别科学领域或学科所运用的各种 特殊方法,如物理中的光谱分析法,化学中的电解 法,生物中的同位素跟踪法、医学中的免疫法,心 理学中的精神分析法,人口学中的人口普查法等。 现代科学方法建立在实践经验和经实践检验过的科 学理论的基础上。
34
从科学素养的内容方面看,如果说知识、能力是科
学素养中的基础因素,那么思想、方法、精神和态
度则是科学素养的主干,而科学技术与社会则是科
学素养在实际运用中的表现。
35
(四)科学素养的内容
科学基本知识
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
科学态度
科学精神
36
1、科学基本知识
科学素养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知识为基础。
这正如一个人的修养、素养要以一个人掌握的知识 、文化、拥有的经验、见识为基础一样。素养是靠 后天培养形成的。比如,某人在某个领域的素养高 ,一定是这个人在这个领域拥有相当的知识、信息 、经验,掌握独特的方法,具有较高的见识。
乐与幸福,并不是一定只能来自对于金钱、权位、财富的占 有享受。
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豪情壮语的范仲
淹,也曾写过《苏幕遮》这样感悟大自然而情感细腻的诗词 :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 接水,芳菲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美、真实之美等等,借助于文学艺术同现实社会生活间的广泛
联系和渗透,而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派生出文学艺 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其它价值与功能,包括它的娱乐的、教育的 、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种种功能与作用。
一个有广泛的精神情感世界的人,可以从天地宇宙之间,从
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感受到美好,感受到快乐。因而他的快
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和作出具有证据的结论,以
便对自然世界和通过人类活动对自然世界的改变进
行理解和作出决定的能力。
21
美国学者米勒认为,公众科学素养由相互关联的三
部分组成: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的作
用,具体说就是,具有足够的可以阅读报刊上各种
不同科学观点的词汇量和理解科学技术术语的能力 ,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的能力,关于科学技术对人类 生活和工作所产生的影响的认识能力。
4、哲学之思
黑格尔:把哲学家比喻为密涅瓦的猫头鹰。黄 昏的时候才起飞。
罗素:哲学就是介于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学问。
用理性的力量解决终极的问题。
哲学回答的是带有根本性的、全局性的
问题。
5、伦理道德:求善
伦理道德:人为自己立法
人存在的意义价值的回答。人之为人的根本。
三、科学素养的内涵
(一)科学素养的含义
素质,感性的素质,讲感觉、讲情感、讲形象,它的 价值判断标准是美。
第三,信仰素质。认知和处理心灵世界(超现实的)素质,悟性 的素质,讲约定、讲虔诚,它的价值判断标准是善。 第四,人文素质。认知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素质,融
理性、感性、悟性于一身,而又不混用,讲真诚、讲诚信, 它的价值判断标准是爱。
7
人文素养,指的是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和 基本态度。
8
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 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 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核心内容就 是“人文精神”,即以人为对象,以人为 中心,对人类的生存意义的价值关怀。
9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 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 和价值的关怀,也就是“人文精神”。实质上是一种 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 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 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
30
总之,科学素养是可以通过学习、培训、科普教育
等手段来培养、提高并不断发展的。对于一个人来
说,科学素养是最基本又是终身起作用的科学素质 和心理品质,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品 质、道德修养的重要方面。
31
(三)科学素养的结构
从科学素养的认知角度看,科学素养包括三个方面:
知识结构 智力因素结构 非智力因素结构
思维特征 抽象,清清楚楚, 并需求证 具象,朦朦胧胧, 但凭感觉 感悟,玄机重重, 无需证明
价值 标准 真 美 善
气质 特征 理智 激情 虔诚
人文素质
人与人,人 与社会的关 系
三性皆有
分别运用
爱
真诚
第一,科学素质。认知和处理客观世界的素质,理性的 素质,讲事实、讲规律、讲原理,它的价值判断标准 是真。 第二,艺术素质。即情感素质,认知和处理情感世界的
10
(二)人文素养的内容
文学之情
音乐、美术之美
史学之境 哲学之思 伦理道德之善
1、文学之情
古往今来,优秀美好的文学艺术开启着人的智慧,净化着人的 灵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
一段温馨的情感,“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这是一幅心
灵的诗画,“长歌呤松风,曲尽河星稀”,这是一种心境的浪 漫 。 文学艺术通过对美的创造和追求,以美导善,以美促真,将美 的特性与原则,诸如崇高之美、理想之美、高尚之美、善良之
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性构成科学的精神气质。我
国的蔡德诚教授则把科学精神归纳为“六要素”,
第一讲
人文与科学素养的内涵及其培养
教师科学素养课程组
一、袁正光的人格素质论
袁正光的四大人格素质:
素质要素 科学素质 艺术素质 信仰素质
认知和 处理对象 客观世界 情感世界 心灵世界
思维方式 理性 感性 悟性
沟通与认同方式 事实与逻辑 ——晓之以理 情感与形象 ——动之以情 心灵约定 ——抚之以心
中较为通用的一般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人们揭示 客观世界奥秘、获得新知识、探索真理的工具。
43
哲学方法是最高层次、应用最普遍的方法,能够运 用于以自然界、社会和思维为研究对象的所有科学 部门,可以看作是科学方法的组成部分。
科学方法还可以按照适用范围的大小,区分为一般 科学方法和特殊科学方法两个层次。
5
二、人文素养的内涵
(一)人文素养的含义
人文,通常有两层含义: 第一、它是一种文化。 文化分为三种:科学、伦理和艺术。 科学文化的功能在于求真 伦理在于求善 艺术创作、文学、音乐、绘画、书法等等在于求美
6
第二、指人的文采。 “观乎天文以差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象” 人的文采不是指人的外表,人的体貌特征,人的长相,而是 指人的一种文雅的举止。这个文雅的举止是来自于哪里呢? 来自于人的内在的一种德行修养,主要指五种德行: 仁、义、理、智、信。
47
科学方法不仅是科学探究、获取未知领域真相的钥 匙,也是学习、接受、传授已知领域知识的途径和 方法,更是揭露伪科学、反科学、弄虚作假等一切 假象的工具。因此,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是十分重 要的。
48
3、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指在科学活动中应该遵守的思维方式、
行为准则、价值取向。
49
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认为:普遍性、公有性、无
(3)以史为境。情感回归。
“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的那种岁月情愫与历史情感
呢?你看那楚汉相争,项羽兵败乌江之时,那英雄的末路, 壮士的悲歌,让人久久不能释怀,故而有人说“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也有人说,“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如松”。你又看那一世英才卧龙孔明, 虽然“功成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但终还是壮志难酬,“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巾!”这是怎样一种历史情 感,怎样的一份历史感叹呢?
37
作为公众科学素养的科学知识只能是科学基本知识 ,或者说通俗的科学知识(科普知识)。
38
2、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
科学思想实质是指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就是
人们看待世界、处理问题、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
39
古代科学思想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古希腊人的自然哲
学观念。
万物有灵观、终极本原观和宇宙秩序观是古希腊科
力理性地操纵自身运动,更不可能自我运动。
41
现代科学思想:生态有机论与系统整体观是现代科 学思想的基本理念。
在这些科学理念的作用下,当今人类社会正从传统 工业文明向着生态文明转变,支配工业时代的种种 文化观念,正在被生态文化的新观念所替代。
42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运
用的各种方法和手段的总称,通常指各个科学部门
学思想的基本理念。亚里士多德是古代科学思想的
主要代表,他提出的许多思想影响极大。
40
近代科学思想由哥白尼开创、并由牛顿完成。
在近代,占统治地位的科学思想是机械力学思想。 这一思想的中心论点是:不承认自然界、不承认被物 理学所研究的世界是一个有机体,并且断言它既没有 理智也没有生命,只是一架机器而已,因而它没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