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社会的建筑

合集下载

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摘要:
1.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2.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
3.奴隶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正文:
一、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主要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

生产力方面,奴隶社会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的生产工具进行生产,如耕种、纺织等。

生产关系方面,奴隶社会以奴隶主对奴隶的占有和剥削为特点。

奴隶主拥有生产资料,奴隶则负责生产,生产成果全部归奴隶主所有。

二、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
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政治上,奴隶主阶级通过军队、警察、法庭等国家机器维护其统治地位。

法律上,奴隶制法律主要用于维护奴隶主的权益,对奴隶进行严格管制。

思想上,奴隶社会盛行迷信和宗教信仰,奴隶主阶级通过宗教思想控制奴隶的精神生活。

文化上,奴隶社会的文化发展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简单的音乐、舞蹈、绘画等。

三、奴隶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在奴隶社会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决定了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

而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如政治、法律、思想、文化等方面,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巩固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总之,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简史

中国古代建筑简史

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亚温带。

东南多雨,故建筑朝向为南偏东。

(东南风为主导风向)西北方,建筑朝南北向为主。

文化背景:黄河流域文化→窑洞↗浅穴居↗窝棚↗聚落长江流域文化→吊脚楼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分段:(一)原始社会建筑:旧石器时代:50万年前天然崖洞居住,有色陶土出现在洞壁。

新石器时代:5万年前在后期母系氏族中,已出现木构建筑的雏形。

(二)奴隶社会建筑:夏朝: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商朝:青铜文化的出现(工具改进,建筑材料改进为石头)。

周朝:西周↓东周:春秋瓦的出现战国:建筑等级制度形成(型制)管理建筑工程的官:司空建筑著作:《考工记》(三)封建社会的建筑:秦朝:高台建筑汉朝:西汉:高台建筑依然流行东汉:斗拱的出现使檐更为深远,高台建筑抹落出现砖劵,砖石,石劵结构木结构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完成两晋,南北朝:佛教在中国大力推广,建筑物主要为寺,庙,塔,石窟装饰手段要求开始增加,雕塑,壁画开始大量的出现隋朝,唐朝:木构建筑步入成熟期城市建筑:唐朝的长安城南北大运河宋朝:建筑体型较隋唐为小,装饰手段较为华丽,精巧。

“里坊制”的取消。

装修,彩画,家俱基本定型,室内布置开始受到重视。

《营造法式》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完成。

元,明,清朝:元朝使各个民族文化交融。

“减柱法”,“偷心造”。

明清封建制度更加严密,严格,制砖业有广泛的民展。

官式建筑定型。

皇家,私家园林民展,是封建社会建筑的最后高潮。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结构上的特点:木结构形式1,结构的方式:〈1〉抬梁式:梁瓜柱〈2〉穿斗式:较小的柱和穿〈3〉井干式:木制四周墙体2,木结构的优点:〈1〉围护与承重结构截然分开,使建筑形式更加自由。

〈2〉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利用墙体厚度,窗大小位置的变化来适应。

〈3〉有减少地震的危害性,榫卯镶接方式,柔性连接。

〈4〉材料造取方便,易于加工运输,预制建筑。

3,木结构外的其他建筑材料:瓦,空心砖,陶质砖,琉璃砖,琉璃瓦。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大室内的使用面积,在建筑平面 上创造性地使用“减柱法”,使梁架结构发生一些变化。
华严寺位于 大同古城内西南 隅,始建于辽重 熙七年(公元 1038年),依据 佛教经典《华严 经》取“慈悲之 华,必结庄严之 果”的大乘教义 而命名。
奉国寺在辽宁 省义县城内东街路 北。创建于辽开泰 九年(1020)。初名 咸熙寺,后易奉国 。寺内主要建筑为大
北京友谊宾馆贵宾楼
上海体育馆(上海大舞台)
(5)20世纪80年代建筑
这个时期,建筑创作的发展涉及面之广,类型之多,规模之大,在历史上是 空前的。高层建筑中以其功能多样,空间组合丰富,造型独特称为每一个大城市 的标志性建筑,如北京国际饭店、广州白天鹅宾馆。
(6)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88层的金茂大厦、台湾101大厦竞相攀高。在各 城市涌现多种代表作品,如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简洁的平面组合,给人们现 代建筑的时代感和雕塑感。
太和殿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庞大也是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其建筑规制 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而太和殿之上为建筑形式最高的 重檐庑(wǔ)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在中国古建筑的 岔脊上,都装饰有镇瓦,这些镇瓦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 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 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钩心斗角
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
魏晋南北朝时 期是历史上大 动乱的时期, 佛教得以广泛 地传播与发展 。一时间,兴 建佛寺,蔚然 成风。这个时 期还有石窟寺 的出现。很多 成为了我国古 代文化的宝贵 财富。图为山 西大同的云冈 石窟。
图为甘肃敦煌的莫高窟

奴隶社会的建筑

奴隶社会的建筑

第三章奴隶社会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一、社会背景:◆夏、商、周、春秋。

◆夏:出现军队,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商:有人殉,出现青铜、铁器,最早的甲骨文字,有相当的文化发展。

青铜业很发达。

商甲骨文中与建筑有关的文字二、夏代建筑遗址:(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河南偃师二里头成汤都城━━西亳宫殿遗址:遗址为一残高300mm-800 mm的夯土台,南高北低,台东西宽约108m,南北深101m ,近于方形,东北角有缺;周边环廊,形成庭院,南边正中是门,庭院北部有一堂基,上有一座宽八间,进深三间的殿堂;计36个柱位,柱径400mm,每柱外有两个擎檐柱,柱径为180-200mm。

殿东,廊下突出部应是东厨。

这是我国最早的封闭式庭院和最大木构架夯土建筑。

三、商代建筑遗址(公元前16 世纪─公元前11 世纪)奴隶制发展时期,有家奴,手工奴,没有农奴; 用奴隶殉葬。

始有文字;使用青铜,青铜器有:斧、刀、锯、凿、钻、铲等。

⒈商中期,河北藁城台西村宫殿遗址;占地面积约五百多平米,共12 座房子, 其中一座半穴居,其余皆地面建筑。

房子大小不一,有单间的,有二间、三间相连的。

斗栱的历程〖二号房子〗:二间,正面朝东;南北面宽10.35M,东西进深3.6M。

在房基沟槽两边,云母粉画出的白线,线条笔直,转角规整;说明该建筑是根据设计画线的,这是我国建筑设计史上最早的一例。

地基平整后挖去0.5M 活土层,再填入纯净的暗褐色胶性土,每50-80mm厚就用小石夯实,这是我国早期建筑的特点。

外墙下部为板筑夯土墙,上半用土坯垒成。

十二号房子有21层土坯墙,土坯之间用草泥胶结。

(土坯尺寸是:390×300×60mm)使用土坯是一大进步,也是用砖的前声。

隔墙用草泥垛成;墙内外有30mm厚的草泥粉刷,并用火烘烤室内的墙面和地面,使其平整坚硬,且避免潮湿。

屋顶为两坡悬山顶,椽子方形,60×60mm,长1600mm,上敷草泥。

外国建筑史--奴隶制社会建筑(1)埃及 西亚

外国建筑史--奴隶制社会建筑(1)埃及 西亚

太阳神庙
阿蒙神庙
密 集 而 粗 壮 的 柱 子 , 刻 意 给 人 压 抑 的 感 觉 。
方尖碑
• 方尖碑(obelisk)是古埃及的另一件杰作, 是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也是除金字塔 以外,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征。方尖 碑外形呈尖顶方柱状,由下而上逐渐缩小, 顶端形似金字塔尖,塔尖常以金、铜或金银 合金包裹,当旭日东升照到碑尖时,它象耀 眼的太阳一样闪闪发光。 • 碑高度不等,一般修长比为9~10:1,用整块 花岗岩制成。碑身刻有象形文字的阴刻图案。 古埃及的方尖碑后被大量搬运到西方国家。
西亚建筑
西亚建筑
一、自然状况:
(1)两河流域 冲积平原 (2)缺石少木 盛产黏土 A 与埃及同样经历“仿源”阶段 B 曾经创造了拱券技术 C 木屋架限制空间构成 重视内院空间的利用 D 发展了制陶饰面技术
古代西亚创造的 叠涩拱(Corbel Arch)和后人发展的 真拱形式(True Arch or Voussoir Arch)
早期金字塔实例 —
达舒尔金字塔 (B.C.2732)
Pyramid at Dahshur
塔底187米见方,高约102米,斜度上部呈43°,下部54°
吉萨金字塔群 (约B.C.2723 — B.C.2563)
Great Pyramids. Giza
埃及现存最大的金字塔群,古埃及金字塔最成熟的代表。胡夫金字塔就在其中。
巴别塔(又称通天塔)
空中花 園巴比倫
尼布甲尼 撤二世(公 元前604-公 元前562)所 建。
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如今已然无踪无际
• 但是今人,却在巴比伦空中花园的启示之 下,建造了举世瞩目的世界新奇迹——新 加坡空中花园——金沙酒店 • 被称为新加坡空中花园的新加坡滨海湾金沙综合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原始社会_奴隶社会)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原始社会_奴隶社会)
域:南面居住区、北为墓葬区、 东面则是制陶窑场。居住区与窑
场、墓地之间有一条壕沟隔开。
■ 居住区内居住建筑平面有圆 形和方形两种;就建筑风格及构造 方式而言,又可分为半穴居式和
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乙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2 号 方 形 大 房 子 复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原图
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1
2














原 图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原图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
■ 西安半坡遗址分为三个区
前、后室有过道相连,屋内为平 整的硬土地面。后室(内室)圆形 或长方形,中部有一个烧灶面 , 用以煮食、取暖;前室(外室) 呈长方形,挖有 “壁炉”和窖 穴,分别兼作保存火种和藏粮放 物,筑有一段斜坡或台阶式门道
通向室外。
■双室房屋套间的出现,是与父 系氏族社会个体家庭生活需要相
适应的。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客省庄遗址的“吕”字形半地穴式房子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社会)
营造技术
■ 已广泛地在室内地面上涂抹 光洁坚硬的白灰面层,使地面收 到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一、原始社会时期在原始社会啊,咱们的老祖宗住的可简单啦。

那时候大多就是穴居或者巢居。

穴居呢,就是在地上挖个坑,然后住在里面,就像小动物的洞穴一样,不过可没那么精致哦。

巢居呢,就是在树上搭个简单的窝棚,跟鸟儿搭窝有点像,这样可以躲避野兽啥的。

这时候的建筑材料啊,基本上就是土啊、树枝啊这些随手可得的东西。

虽然很简陋,但这可是咱们古代建筑的开端呢,就像一个小种子,慢慢会长成大树。

二、奴隶社会时期到了奴隶社会,建筑就开始有点样子啦。

像夏朝,就有了一些比较大的宫殿建筑。

这个时候建筑材料就丰富了一点,开始使用石头和青铜工具来建造了。

商朝的时候呢,建筑就更有规模了,有了城墙,房子也更讲究布局。

而且这个时候的建筑风格开始有了等级之分,就像人分三六九等一样,不同等级的人住的房子那可不一样,贵族的房子又大又豪华,普通奴隶可能就只能住在很破的小房子里。

三、封建社会时期1.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那可是建筑发展的一个高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啊。

像阿房宫,那规模可大了去了,虽然最后没建成,但从描述里就能想象有多宏伟。

这个时候的建筑技术进步可大了,斗拱这种独特的建筑结构开始出现了。

汉朝呢,建筑风格更加大气雄浑,建筑规模也很大,而且砖石结构的建筑越来越多。

2.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啊,佛教传入中国,对建筑的影响可大了。

寺庙建筑开始大量出现,而且融合了很多佛教的元素。

建筑风格也在慢慢变化,变得更加多样化,不同地区有了自己的特色。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很多高塔建筑,那高塔可壮观了,就像巨人一样矗立在大地上。

3.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的建筑那是相当辉煌。

唐朝的时候啊,长安城那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建筑布局非常规整,有中轴线,对称分布。

建筑风格呢,既大气又华丽。

像大雁塔,到现在都是建筑艺术的瑰宝。

这个时候的建筑色彩也很丰富,红墙绿瓦的,看起来特别漂亮。

而且建筑的工艺也更加精湛了,木构架体系更加成熟。

4. 宋元时期宋朝的建筑呢,比较注重建筑的细腻和精致。

07 奴隶社会建筑

07 奴隶社会建筑

2奴隶社会的城市和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n夏、商、西周和春秋为奴隶社会(郭沫若)n奴隶社会出现了:1)阶级2)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3)青铜工具的使用以及后期铁器的使用n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奠定期1)成熟的夯土技术、精巧的木构榫卯(茅茨土阶)2)斗拱3)组群空间的庭院式布局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1.文化背景:•禅(shan)让:尧—舜—禹—益•启夺位—传子不传贤,人伦宗法神性都安邑—山西夏县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尚未完全摆脱神的影响:饕餮纹夔(kuí)龙凤为美铸九鼎——青铜时代3.科学技术:•开始有规则地使用土地•天文历法——整理河道防洪挖沟灌溉4.建筑状况:•国家机器——修建沟渠进行原始灌溉、建筑城郭保护财产•俘获蛮族当奴隶,建立军队、制定刑法、监狱。

奴隶主享乐——修筑宫室台榭址、作坊遗址、一般居住址、陶窑和墓葬等,并出土了大批遗物。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n一号宫殿庭院呈缺角横长方形,东西108米、南北100米,东北部折进一角。

在整个庭院范围用夯土筑成高出于原地表0.4~0.8米的平整台面,可见为在湿陷性黄土地上建大屋而不致沉陷,此时建筑上已大量应用夯土技术。

庭院北部正中为一座略高起的长方形台基,东西长30.4米,南北宽11.4米,四周有檐柱洞,可复原为面阔八间、进深三间的大型殿堂建筑。

殿顶应是最为尊贵的重檐庑殿顶。

《考工记》和《韩非子》都记载先商宫殿是“茅茨土阶”,遗址也未发现瓦件,故殿顶应覆以茅草。

前是平坦的庭院,院南沿正中有面阔七间的大门一座,在东北部折进的东廊中间又有门址一处,围绕殿堂和庭院的四周是廊庑建筑。

n特点:构筑方法——茅茨土阶单体殿堂内部空间划分——前堂后室建筑组群格局——廊院式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1.历史背景•启——太康——后羿——仲康——“少康中兴”胤甲……商在东方强盛•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姬发)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奴隶社会的建筑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一、社会背景:
◆夏、商、周、春秋。

◆夏:出现军队,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商:有人殉,出现青铜、铁器,最早的甲骨文字,有相当的文化发展。

青铜业很发达。

商甲骨文中与建筑有关的文字
二、夏代建筑遗址: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河南偃师二里头成汤都城━━西亳宫殿遗址:
遗址为一残高300mm-800 mm的夯土台,南高北低,台东西宽约108m,南北深101m ,近于方形,东北角有缺;周边环廊,形成庭院,南边正中是门,庭院北部有一堂基,上有一座宽八间,进深三间的殿堂;计36个柱位,柱径400mm,每柱外有两个擎檐柱,柱径为180-200mm。

殿东,廊下突出部应是东厨。

这是我国最早的封闭式庭院和最大木构架夯土建筑。

三、商代建筑遗址
(公元前16 世纪─公元前11 世纪)
奴隶制发展时期,有家奴,手工奴,没有农奴; 用奴隶殉葬。

始有文字;使用青铜,青铜器有:斧、刀、锯、凿、钻、铲等。

⒈商中期,河北藁城台西村宫殿遗址;
占地面积约五百多平米,共12 座房子, 其中一座半穴居,其余皆地面建筑。

房子大小不一,有单间的,有二间、三间相连的。

斗栱的历程
〖二号房子〗:二间,正面朝东;
南北面宽10.35M,东西进深
3.6M。

在房基沟槽两边,云母
粉画出的白线,线条笔直,转角
规整;说明该建筑是根据设计
画线的,这是我国建筑设计史
上最早的一例。

地基平整后挖
去0.5M 活土层,再填入纯净
的暗褐色胶性土,每50-80mm
厚就用小石夯实,这是我国早
期建筑的特点。

外墙下部为板
筑夯土墙,上半用土坯垒成。


二号房子有21层土坯墙,土坯
之间用草泥胶结。

(土坯尺寸
是:390×300×60mm)
使用土坯是一大进步,也是用砖的前声。

隔墙用草泥垛成;墙内外有30mm厚的草泥粉刷,并用火烘烤室内的墙面和地面,使其平整坚硬,且避免潮
湿。

屋顶为两坡悬山顶,椽子方形,60×60mm,长1600mm,上敷草泥。

【七号房子】:保存一完整的两坡顶山墙,高3380mm,
在距屋地2300mm处,有一个不规则的长方形孔,应是“向”,即窗。

【十二号房子】:有21层土坯墙,土坯之间用草泥胶结。

土坯尺寸是:390×300×60mm。

使用土坯是一大进步,也是用砖的前声。

⒉晚商,殷,殷墟遗址:
商第二十代王盘庚时迁都到殷,即今
河南安小屯村,这是晚商十二王活动
的地方,也是商奴隶制的极盛与衰落
之地。

遗址面积约24KM2,紧靠洹水曲
折处,有分区, 却不严格。

遗址中部靠
洹水弯曲处是宫殿区,西面、南面有制
骨、冶铜作坊区;北面、东面是墓葬区;
居民区分散在西南、东南与洹水以东
地区;在墓葬区也有居民点和作坊遗
址,宫殿区也有作坊和墓葬。

【宫殿区】:东面、北面为洹水;内部又
可分三区;
〖北区〗:15处遗址,大多东西向,无葬
坑,可能是住处;
〖中区〗:21处遗址,南北长200M,有
座门,门址下有持盾的跪葬侍卫5─6
人(人、畜葬),应是宗庙部分;
〖南区〗:17 处遗址,规模小,位于中区
西南;南边中部可能是门址,其它以此
线轴对称;牲畜葬于东,牲人葬于西,整
齐不紊,这里是商王的祭祀地区。

这种
对称布置的宫殿,于商末已初成形状。

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
【墓葬】:⑴.武官村陵墓;
武官、后岗、西北岗,等20余处,最大的400─500平米,深12 ─13米,平面为方形或“亚”字形,南北向长坡道,大者,四面坡道;南道长而平缓,达30米。

殉人殉畜,武官村大墓殉79人,墓室在地下,以木构筑,地面上无坟,有建筑;如“妇好”墓。

⑵.“妇好”墓;随葬品1600多件,铜器铭文有“妇好”、“司母辛”字样,与甲骨文所载,商王武丁的诸妇之一“妇好”相一致。

1976年发掘,为五十年殷墟考古中最完整的一座墓穴;地下墓室,填土夯实,无塚,上立建筑。

棺椁下和墓穴角落均有人殉。

四、周朝的建筑遗迹:
(公元前11 世纪~公元前771 年)
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有百工之说,青铜业发达,出现了釉陶;有大市,以铜贝为货币;农业生产学会施肥、灭虫,保证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⒉西周的“国”,即“城”;“匠人营国”...就是当时的城市规划原理。

周朝建立之后,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在奴隶主内部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其中天子和诸侯可以建“国”;因此,出现了一系列由奴隶主实行政治、军事统制的城市,即“国”。

《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
周公强制商人迁到洛邑(洛阳),建东都,叫“成周”。

周初,“封蕃建卫”[1],大小封了71 国,其中姬姓53 国,分封中对地方实行军事统治,当时有“国”、“野”之分,“国人”与“野人”之别。

【国人】:征服者,奴隶主,士,周族成员,工商业者,平民;
【野人】:被征服的族人,奴隶,居于村野。

国、野有别:参政,当兵,受教育,受剥削的程度不同。

附:周朝宗法制度:天子世世相传,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余子弟封侯,为小宗;侯亦如上,分大宗、小宗;小宗封大夫;大夫小宗为士。

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
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一条明显的轴线,前后两进院子,大门,门前有树(影壁),前院,前堂,中廊,后室;前堂、廊和后室形成最早的工字殿。

南北45.2m,东西32,5m。

陕西歧山凤雏村
西周建筑遗址
两侧厢房围合成闭合式庭院,四周有檐廊环绕;南北朝向稍偏东,前面“隧”(门)占一间,东塾西塾各三间;门内即由四面房间围合的“庭”,庭北为主体建筑“堂”,堂为六间;堂前有三阶,中阶不在轴线上;后庭为廊分为二,庭后正室三间,其余为小间;可以看出,正在向中轴对称的单数间平面,逐渐发展的过程中。

发现有半瓦当和脊瓦,为最早的瓦;
版筑土墙与土坯墙,墙面有三合土
(白灰、沙、黄泥)抹面;庭院地下
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

五、春秋(东周):
(公元前770 世纪─公元前476 年)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士阶层世家争鸣,实即王权已失去控制能力;到处是奴隶起义;有了铁器,出现了被后代奉为建筑工匠的祖师——鲁班。

2.瓦:在春秋的遗址中大量发现筒瓦、板瓦、瓦当和脊瓦;山西侯马晋故都,陕西凤翔、江陵,河南洛阳,都有发现。

山西侯马晋故都有一夯土台,残高7m,面积75m×75m;高台上的木架建筑已不存在。

⒊文献记载:
《老子.十一章》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论语》:“山节藻梲”。

节:即柱上的斗;梲(zhuo):即梁上短柱。

斗栱、梁架、彩画,在春秋时已经有了。

《左传》上有:“丹楹(ying柱)刻桷(jue方形椽子)”;“楹,君子丹,诸侯黝,大夫苍(青,深绿),士黈(tuo);
《墨子·法仪》:“直以绳”;《庄子》:“直者应绳”;
孔子骂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抹灰)也”。

也说明,当时的“木”是要“雕”的,墙是要粉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