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居的建筑特色

合集下载

客家围屋_精品文档

客家围屋_精品文档

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守护历史与文化的建筑瑰宝引言:客家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客家围屋作为客家人生活的象征和重要遗产,更是体现了客家人民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介绍客家围屋的定义、历史发展、建筑特点以及对于客家文化的重要意义,并探讨其对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客家围屋的定义和历史发展1. 定义:客家围屋,又称“围龙屋”、“土楼”,是客家人民的特色民居,多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台湾等地。

其特点是建筑坚固、形制独特且风格各异。

2. 历史发展:客家围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但真正发展壮大是在明清时期。

随着客家人的迁徙和居住环境的改变,客家围屋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模样。

二、客家围屋的建筑特点1. 坚固耐久:客家围屋由厚实的土坯、石头和木料建造而成,其独特的结构设计使得围屋能够经受住各种自然灾害的考验。

2. 独特造型:客家围屋的外形各具特色,常见的有圆形、方形、圆形方块相结合等多种形式。

其中,以土楼最为著名,它呈现出壮丽、庄重的气势。

3. 多功能性:客家围屋不仅仅是居住的地方,还是客家人交流、聚会、联络感情的重要场所。

围屋内部的布置非常注重实用性,在坚固的结构中融入了多功能的使用。

三、客家围屋对于客家文化的重要意义1. 传承和展示客家文化: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体现了客家人民勤劳、朴实和深厚的家族观念。

作为文化符号,围屋不仅传达了客家人的团结精神,还展示了客家独特的礼俗和价值观。

2. 弘扬地方特色:客家围屋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充分展示了各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历史传统,对于丰富和保护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 增加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客家围屋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具有很高的文化旅游价值。

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希望在围屋中亲身感受客家文化的魅力,这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四、客家围屋对于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1. 促进旅游业发展:客家围屋成为了各地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客家文化特色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图片(民居|客家围龙屋)

客家文化特色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图片(民居|客家围龙屋)

客家文化特色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图片(民居|客家围龙屋)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围龙屋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璀璨明珠、世界民居建筑奇葩李艮辉摄有“世界客都”之称的梅州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等遍布全市各角落黄晨宇摄近年来,随着部分围龙屋得到了相应的维护修缮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让围龙屋拥有新功能,焕发出新生机快一起来看看吧~张弼士故居新梅互联摄张弼士故居旅游区是以中国民族工业之父,张裕酿酒公司创始人、清朝红顶商人、著名爱国侨领、客家八贤之一张弼士的故居“光禄第”为中心建设的一个富有地方特色,客家民俗风情浓郁,集名人故居观光、葡萄酒文化体验,客家乡村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新梅互联摄为游客提供景点游览、住宿餐饮、综艺表演、农家和农耕体验、自驾、商学、养生等产品及服务。

新梅互联摄新梅互联摄泰安楼新梅互联摄泰安楼位于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村,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泰安楼一楼布置了客家发展史,客家人生产、生活用具,客家服饰,节庆活动用具展区,详细地记载了千年来大埔客家人的发展、生产、生活情况。

二楼为大埔名人展区、将军书画展区。

整座建筑较为集中地展现了大埔客家人情风貌。

杨黼时故居(太史第)杨黼时故居太史第位于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建筑规模宏大,是典型的殿堂式围龙屋,对研究大埔古代建筑艺术及客家文化渊源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重新开发利用后,已将太史第打造成为国学馆,展示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传统儒家思想与浓重的文化氛围,为研究客家人深厚的文化底蕴提供了最直观的图文展现。

杨宜斋故居(宜斋公祠)新梅互联摄杨宜斋故居宜斋公祠位于大埔县西河镇北塘村,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建筑突显客家建筑风格,运用西方建筑材料和建筑理念。

新梅互联摄该屋现已开发利用为法制宣传展览馆,加大力度进行法律宣传推广,是西河北塘乡村旅游区经典景点之一。

新梅互联摄新梅互联摄杨宜旋故居(振德楼)新梅互联摄振德楼,占地约1400平方米,上下两层,是旅马来西亚华侨杨宜旋先生中华民国四年(1915年)回国建造,距今百年有余。

客家围屋

客家围屋

围屋分类
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椭圆形状的。 根据围屋建筑形态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圆形围屋、围龙式围屋、方形围屋、椭 圆围屋等几大类别。
围龙屋的平面布局
1.1基本平面布局 ► 围屋的基本平面布局是: 中轴线上有由敞厅堂、敞廊 和天井构成的三一体的厅井 空间,至少有上下两堂,左 右有平衡对称的厢房。无论 是中轴或横屋,均以“四架 三间”为基本构成图,横屋 以二、四、六对称双数排。 大门前有禾坪和半圆形水池, 而且前低后高、中轴高两横 低。

围屋不论大小,大门前总有块禾坪 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来晒谷、 乘凉和其他活动,池塘则用于蓄水、 养鱼、防火和防旱。
围龙屋的建造特点


围屋的结构方式 围屋的主要结构方式是木构架, 墙壁高大而厚实,在石础上立柱, 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柱 和梁,最上面梁上立脊柱,构成 一组木构架。在平行的两组木构 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连络柱的上 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柱上安置 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檀子上 排列椽子,承托屋顶重量。如此 的梁、枋、柱、檀,受力明确, 脉络清晰,每一个构都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室内公共空间,那就是“祠 堂”,祠堂是围屋居民的圣殿,比位于中轴线上,这是人们 举行重要礼仪活动的公共场所,也是维系宗族血缘关系的纽 带,每年都要定时在此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此外祠堂前还 有个围门厅,用于围民平时的娱乐和日常感情交流。
围屋的艺术
防御虽然是围屋的主要特征,但是,客家人也是懂得享受生活的,对自己的围屋, 还是会考虑怎么才能建的更加气派和富丽堂皇。因此,围屋里往往藏有许多艺术珍 品。


围屋的建筑材料 建筑结构地基为石砌,凡受风雨 面的墙是三合土夯土墙。三合土 用石灰、黄泥和沙和合以外,传 说还放人适量的糯米、红糖掺在 一起搅拌。基础建筑相当严格, 即夯土墙并非一次夯到顶,而是 风干一层再夯一层,因此,要建 筑一座大屋,往往需要有几年的 时间。不过,这种墙体非常坚固, 其耐久程度并不亚于现代建筑材 料之水泥。不受风雨的墙则用泥 砖砌筑。建筑材料三合土地面, 粘土,石灰砂浆批挡及其他结构 用的木桁条,木阁板、瓦屋面、 木门窗等,都是就地取材而建。

客家围龙屋建筑文化探究

客家围龙屋建筑文化探究

客家围龙屋建筑文化探究摘要:客家围龙屋是客家的典型民居建筑物,拥有非常浓郁的客家文化特色,客家围龙屋是世界居民建筑当中的代表性特色建筑,。

也是我国民居建筑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较为特殊的艺术表现特色,可以传递给人们更多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信息。

并且在优化内部装饰特征的过程中彻底展现了客家人独特的建筑智慧,是传承客家传统文化以及融合建筑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客家;围龙屋;建筑文化引言:相传在晋魏时期中原人为了躲避战乱三次进行了大举迁徙华南地区的景象,因为在官府入籍时需要与其他土著居民进行区分,所以迁移的人们被称为客家人。

因此客家文化也被流传下来,客家建筑围龙屋是客家特色的代表性民居建筑物,其中所独有的民俗文化特点在客家围龙屋当中展现的淋漓尽致,目前已经成为客家文化的主要象征。

1.客家围龙屋的起源和布局1.1起源客家围龙屋是客家人在南宋时期因战乱饥荒被迫迁徙之后,最终留归于南方平坦区域的丘陵地带,为了与当地土著居民进行区分,所以登记户籍时被称为客家、客户和客籍,所以就有了客家人的称呼。

围龙屋是客家民族特色的建筑,因为客家人为了预防外部敌人和野兽的侵袭,大部分是以群居的方式进行生活所形成的围龙屋、围屋、走马楼、五凤楼、土楼、四角楼和雕楼等建筑类型,都是拥有浓烈客家文化色彩的建筑物。

其中梅州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是客家人采用中原建筑的方式,运用台梁式和穿斗式的结合工艺将其选择在斜坡地段和丘陵地带所建造而成的。

房屋主体结构主要是一进三厅和两相一围的表现形式,因为客家人的居住地区相对较为偏远,所以为了更好的防止盗贼的侵扰,会在建造时大部分是采取砖瓦和土坯相融合的建筑方式[1]。

运用鸡蛋清和糯米饭作为粘稠剂,使用竹片木条作为筋骨夯筑起墙厚一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从而形成完整的围龙屋建筑。

围龙屋是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和大小不同的厅堂,室外包括水井、猪圈、厕所、鸡窝、仓库等一应生活设施,在中轴对称主次有序的厅堂院落中心必有半月形的池塘,之后还会有阴阳两极的太极图式。

赣南客家民居文化内涵及设计元素

赣南客家民居文化内涵及设计元素

赣南客家民居文化内涵及设计元素目前客家主要居住在赣南地区,追溯历史,客家人是属于汉族的一个分支。

但客家人有有自己独特的民俗,尤其是在居民建筑上,对现代建筑学的影响是很大的,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特别值得研究和学习。

本文就赣南客家居民文化内涵及设计元素进行探讨,并提出对客家居民建筑及其文化的傳承建议,在开发的基础上加以保护。

标签:赣南客家居民,文化内涵,设计元素客家居民的建筑以聚居建筑为主,其特点是防御功能强,在居民建筑中讲究“天人合一”的观念,反映了客家人独有的文化,在建筑元素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按照风水观念和实用性建筑的客家居民,使用价值高,美学价值也高,在建筑上非常值得细细研究,促进今后我国在建筑领域的长久发展,展现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一、赣南客家居民的建筑类型(一)“围屋”。

赣南围屋,多由坚硬的青石砌成,外墙的墙体上设有炮眼口,有很强的防御功能,是当时老百姓安心温暖的家。

(二)“围龙屋”。

客家围龙屋有典型的中原特色,在历史考察中,与中原贵族的大屋很是相似,前半部分是半月形池塘,后半部分是半月形房屋建筑,从整体来看就是一个太极图。

(三)“厅屋组合式”。

厅屋组合式中最独特就是“门榜”文化,“门榜”文字主要是姓氏郡望、嘉德懿行、警策铭记等格言,是一种文化上的潜隐教育总而言之。

二、赣南客家居民文化内涵(一)赣南居民建筑中的风水文化。

客家人在居民的建筑上是极为讲究的,在建筑中最能体现的就是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崇敬,无论是在怎样的环境当中建筑,他们都会充分的尊重自然,根据地形进行建筑,不会过多的去改变自然形态,将整个建筑融入自然,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体。

比如客家的“围屋龙”整体是由两个半月组成,正厅也会有半月形的山丘,门前有半月形的水池,整体的太极图意味这阴阳平衡,而正厅和门前的半月则是因为客家人认为龙胎是半月形。

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有利于排水,同时也能合理地运用土地,而且有大自然承托的居民建筑看起来更加宏伟壮观[1]。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客家民居一、客家民居的名称传统客家民居除了一条龙式的“竹竿屋”外多属集合形,集合形的传统客家民居大致可分为堂横式围屋,如单堂式的三合院、双堂式的四合院、三堂式、四堂式,其中五凤楼、府第式,是二至五堂式,围龙屋是二至十堂式。

另外就是目前尚无正确统计数字的各式各样的三至六层高的楼寨。

这类传统客家民居,在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俗称:如江西称“土围子”,福建称“土楼”,粤北称“四角楼”(或角楼)、“围”,粤东称“围龙屋”、“四角楼”、“围楼”,深圳、香港一带大都称“围”、“世居”,台湾称“伙房”等。

不同的俗称容易造成客家建筑解说上的混乱,因此笔者将这些传统客家集合形民居统称“客家围”。

台湾、大陆的广东、福建、江西、四川、广西以及香港、澳门地区,是客家人聚居的主要区域之一。

客家人的传统居所“客家围”,除了台湾“伙房”外,主要分布于粤东、粤北、东江流域和闽西、闽南和赣南及环珠江出口的深圳、香港等地。

除此之外还有:泉州市后街米仓巷有两座土楼;同安县汀溪镇五峰有一座长50米的长方形建筑,高约12米的许氏土楼“德安楼”;漳州市郊建有一座石寨等。

“客家围”不仅形式多种,称呼多样,其社会内涵也极为丰富,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客家围”依照目前知道的就大体可以分为50多种类型,客家幅地广大没有发现的客家建筑应该还有很多,形式多样化则远远超过其他民系的建筑,其中的围龙式围屋、城堡式楼寨等,每一个都各领风骚各具地方特色,每一种都深得世人关注,今天无论在台湾还是大陆,传统的“客家围”已成为无烟囱工业的旅游观光胜地,创造出客家文化产业的新局面,值得大家多多宣传与关心。

二、客家民居的形式1、竹竿屋(又称穿堂屋、竹一条龙)一般客家民居最简单、最基础的形式是长条型的“竹竿屋”,潮汕地区又称“竹竿厝”。

“竹竿屋”也叫“穿堂屋”,因为中间开一个无后墙的厅作穿堂,厅的两侧对称位置为住房,不另建大门和围墙。

客家“竹竿屋”是“一”字型的“一条龙”式,最简单的是三开间。

客家传统民居的特点及社会功能

客家传统民居的特点及社会功能

客家传统民居的特点及社会功能以土楼、围屋为代表的客家传统民居,类型不一,风格各异。

然而,其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则是它们突出的共同特点。

坚固性现存的福建、广东、江西一带的圆形、方形土楼,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的历史。

它们历经风雨洗刷,强烈地震、台风袭击,至今仍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在丛山峻岭之中。

作者的老祖居“钜美堂”,也有200年左右的历史了。

如此坚固的民居,与精心选择屋址,科学的设计、用料及施工方法分不开。

现仅从土楼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作一些说明。

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有些厚的竟达两米。

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

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

土墙的原料以当地黏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

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黏性。

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强其拉力。

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筋混凝土似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止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

据《永定县志》记载,1918年发生大地震,历时20分钟,但土楼始终挺立无恙。

安全性历史上,客家人本是中原汉人,他们南迁到闽、粤、赣边界山区后,为防止盗匪的打劫及猛兽的袭击,他们建造的土楼、围屋,皆防范严密,极为安全。

例如,宛如古城堡似的土楼,一层不设朝外的窗子,或只开设枪眼似的细长石窗;二楼三楼的每个房间都有朝外的大窗,既利于采光、流通空气,又成了瞭望敌情和向外射击的枪孔。

土楼大门的门框、门槛都是条石,门板厚约10厘米。

有的大门上斜挖了几个嵌有竹筒的护门孔,倘有土匪攻门,可往下射击和浇开水。

有的土楼大门还安装了防火水槽,若来犯之敌放火烧门,只要一按开关,水便顺门而下,以灭火护门。

土楼本已坚固异常,但为防万一,有的土楼还夯筑了夹墙。

万一外墙被炮火轰开,土楼仍有夹墙支撑,可安然无虞。

中国五大特色民居

中国五大特色民居

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广东围龙屋、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被称为五大特色民居建筑。

广东围龙屋粤东一带客家人常见的传统民居,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客家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客家人聚族而居,以围屋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需要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

围屋有殿堂式、围龙式两种,布局严谨,讲究坐向、主次、对称,外观均衡、堂皇,格调典雅、庄重,表现了儒家正统文化的审美旨趣和高度的建筑水平。

北京四合院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

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建筑,房架子檩、柱、梁(柁)、槛、椽以及门窗、隔昆扇等等均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砌墙。

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陕北窑洞地穴式。

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就是现在的土窑。

明朝中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

清末民初,当地人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石砌窑洞。

现在也有用彩色瓷砖窑面和分割厅室及上下两层楼房式的新窑洞,住着更加舒适宜人。

大体分四种:土窑、石窑、砖窑、接口窑。

土窑是靠山挖的黄土窑洞。

石窑、砖窑是在平地上用石块和砖块砌成的窑洞。

接口窑是在土窑洞口,再从底到顶用一层石块或砖箍窑面的窑洞。

这种窑洞看起来整洁,结实。

陕北窑洞大多依山而筑,占地少,建造成本低廉。

现在一般农户花2 000元左右就能建一孔较好的石窑。

窑洞隔音,隔热,保温,冬暖夏凉,素有“神仙洞”的美誉,是居家的首选。

广西的“杆栏式”潮湿。

民间多用竹木建居,一般都是一楼一底、四榀三间的木结构楼房。

屋面覆盖小青瓦,四周安装木板壁,或者垒砌土坯墙。

有些侗族民居在正房前二楼下,横腰加建一披檐,此作增加檐下使用空间,形成宽敞前廊,便于小憩纳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堂屋 三合 院
由于 战 乱 、 荒 等 原 因 , 西 晋 至 明清 的 千 余 年 间 , 历 饥 从 经
五 次 大 规 模 迁 徒 和不 断 零星 的 转移 。客 家人 开 始 驻 足 赣 、 、 闽 粤 交 界 地 区 。尔 后 , 家 人 又 从 赣 闽 粤 三省 交界 地 区迁 徒 到 国 客 内 1 省 市 区 和 港 澳 台 乃至 漂 洋 过 海 , 布 于 世 界 各 地 。 6个 流 在 长 期 的 历 史 发 展 中 ,客 家 融 合 和 同 化 了一 些 土 著风 俗 文 化 形 成 极 有 魅 力 的客 家 风 俗 。客 家 人 口众 多 , 域 广 大 , 地 在 与 其 他 地 区 其 他 民 系 交 往 中吸 收 了他 们 的风 俗 , 形成 “ 里 不 十 同 风 , 里 不 同俗 ” 在 客 家人 迁 入 的 同 时 带 来 了客 家 人 的语 百 。 言, 化 , 文 民俗 , 活 方 式 当然 也 包 括 客 家特 有 的建 筑 形 式 。 生
客 家 民居 的 建 筑 特 色
Th c ie t a e t r so a k o k Dw eln s eAr h t curlF a u e fH k a F l l g i
林 梁 L nL a g i in
摘 要 : 家 民居 的 主 要 建 筑 形 式 有 ; 楼 , 客 土 围龙 屋 , 第 式 府
堂屋 三 大类 。
廊相连接 , 与厨 房 相 隔开 , 以家 庭 单 位 并 不 明确 。 所
二 、围 龙屋
从土楼 , 围龙 屋 到 三合 院 可 以看 到 客 家 民 居 根 据 时 间地
点 迁移 建 筑 而 不 断 的做 出 改 变。从 建 筑 角度 看 , 家 民居 带 着 容
浓厚 的 中原 建 筑 色彩 结合 客 家 聚居 的特 点 而 形成 。 其 建 筑 材 料 ( ) 构 筑 方 式 与 早 期 北 方 民 间土 筑 建 筑 相 似 , 更 具 他 土 和 但 自身建 筑特 色 : 以三 堂 为 核 心 的 中轴 对 称 布 局 , 筑封 闭 , 建 坚
家 长 的 卧 室 在 正 厅 的 右 边 相 邻 的 第 一 问 。 为 一 房 。优 称
先于左侧相邻的二房。厨房 以外 的屋 子称 为问 , 用于住 宅。每
问均 有 排 列 顺 序 。 从 土 楼 , 围龙 屋 到 三 合 院 可 以 看 到 客 家 民居 根 据 时 间 地
点 迁 移 建 筑 而 不 断 的做 出 改 变 。 建 筑 角 度 看 , 家 民 居带 着 从 客 浓厚 的 中原 建 筑 色 彩 结 合 客 家 聚 居 的特 点 而 形 成 。 其 建 筑 材 料 ( ) 构 筑 方 式 与 早 期 北 方 民 间 土 筑 建 筑 相 似 , 更 具 他 土 和 但 自身 建 筑 特 色 : 三 堂 为 核 心 的 中轴 对 称 布 局 , 筑 封 闭 , 以 建 坚
面 的院 子 扩 张 。因 此 , 这 里 一 族 人 很 自然 的 汇到 一 起 进 行 交 在
流。
土 楼 的 上 一 层 相 当 于 卧 室 , 房 间之 间 用 “ 马 廊 ” 回 各 走 的
图2

1 的 形 式 ,更 具 现 代 化 了 ( 3) 多 , 图 。 从大 门到正厅 的祭坛 , 中心 轴 的 意 识 十 分 明显 , 成 左 右 形 对 称 的 造 型 。 院分 成 :埕 ” “ 下 ” 庭 。 中央 供 有 神 位 , 庭 “ 和 庇 两 正 祭 祀 桌 左 侧 安 放 先 祖 的 牌 位 。正厅 和 庭 院 是 生 活 的 主 要 场 所 , 也在 此接待客人。
图 1


土楼
禾坪
早 期 由 于 客 家 人 居 住 的 大 多是 偏 僻 的 山 区或 深 山 密 林
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 匮乏 , 豺狼虎 豹 , 盗贼猖獗 , 客家人十 分注重建筑的防御功能 , 以防御野兽和盗贼 的侵 害 , 因此营 造
象 土 楼 那 样城 堡 式 建 筑 住 宅 。 如 福 建 地 区 的 客 家 民居 的环 行
合 院 是 一 座 客 家人 巨 大的 堡 垒。 屋 内卧 室 、 房 、 小厅 堂 及 厨 大
水 井、 圈、 窝、 猪 鸡 而所 、 库 等 生 活设 施 一 应 俱 全 , 构 复 杂 , 仓 结 布局 讲 究 , 中国封 建 自给 自足 生活 的 典 型 缩影 。 是
关键 词 :客 家 民居 人 文 建 筑特 色 土 楼 围龙 屋 府 第 式
由于 客 家 人 为 了躲 避 战 乱 和 灾 荒 从 中原 地 区 辗 转 向沿
海 和 山 区迁 移 。其 建 筑 形 式 也 在 迁移 的过 程 中逐 渐 演 化 , 并形 成 了 自 己独 特 的 建 筑风 格 。
客家 民居 的主 要建筑形式有 : 土楼 , 围龙屋 , 府第式堂屋
三大类。
土 楼就 是 个 典 型 的例 子 ( 1。 图 ) 建筑 物 的 中央 叫做 堂是 氏族 共 用 的 地 方 。 设 有 祭 祀 先 祖 的祠 堂 和 接 待 客 人 的 客 厅 等 。

层 是 各 家 的厨 房 , 与 中 堂 之 间不 规 则 形 状 的 院 子 里 有
水 井 , 有 家 畜 。厨 房 是 兼 吃 饭 的 地 方 , 家 的 活 动 自然 向 外 养 各
固 , 族 而居 的 容 家居住 形 态 。 人 文 角度 看 土 楼 , 聚 从 围龙 屋 , - 7
随 着 客 家 人 南 迁 , 东 ~ 带 的 容 家 民 居 的建 筑 形 式 主 要 广 以 客 家 围 龙屋 为 主 。 以龙 岗 的客 家 围 屋 为 例 ( 2) 图 。 其 建 筑 形 式 是 封 闭 的 方 形 围楼 , 有 月 池 , 坪 , 有花 前 禾 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