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传统民居的特点及社会功能
客家围屋_精品文档

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守护历史与文化的建筑瑰宝引言:客家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客家围屋作为客家人生活的象征和重要遗产,更是体现了客家人民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介绍客家围屋的定义、历史发展、建筑特点以及对于客家文化的重要意义,并探讨其对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客家围屋的定义和历史发展1. 定义:客家围屋,又称“围龙屋”、“土楼”,是客家人民的特色民居,多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台湾等地。
其特点是建筑坚固、形制独特且风格各异。
2. 历史发展:客家围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但真正发展壮大是在明清时期。
随着客家人的迁徙和居住环境的改变,客家围屋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模样。
二、客家围屋的建筑特点1. 坚固耐久:客家围屋由厚实的土坯、石头和木料建造而成,其独特的结构设计使得围屋能够经受住各种自然灾害的考验。
2. 独特造型:客家围屋的外形各具特色,常见的有圆形、方形、圆形方块相结合等多种形式。
其中,以土楼最为著名,它呈现出壮丽、庄重的气势。
3. 多功能性:客家围屋不仅仅是居住的地方,还是客家人交流、聚会、联络感情的重要场所。
围屋内部的布置非常注重实用性,在坚固的结构中融入了多功能的使用。
三、客家围屋对于客家文化的重要意义1. 传承和展示客家文化: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体现了客家人民勤劳、朴实和深厚的家族观念。
作为文化符号,围屋不仅传达了客家人的团结精神,还展示了客家独特的礼俗和价值观。
2. 弘扬地方特色:客家围屋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充分展示了各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历史传统,对于丰富和保护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 增加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客家围屋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具有很高的文化旅游价值。
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希望在围屋中亲身感受客家文化的魅力,这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四、客家围屋对于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1. 促进旅游业发展:客家围屋成为了各地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客家聚居建筑的室内特征

客家聚居建筑的室内特征文/林皎皎客家人是受战乱影响.在不断南迁中逐步形成的民系。
客家聚居建筑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民居之一。
虽然客家聚居建筑在形制上有所差异.但其室内却呈现出相同的特征。
在空间布周上.客家聚居建筑讲究中轴对称;在装饰手法上。
客家人注重铺地.窗产、木结构构件以及门楼的设计;此外.客家人还使用楼名、楹联,为聚居建筑营造独特的文化氛围。
客家人是受战乱影响,在不断南迁中逐步形成的民系。
由于自然环境、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客家人选择了聚居的模式,建造了一种巨型住宅,这里统称为”客家聚居建筑”。
客家聚居建筑形式多样,各地的叫法也各有不同.根据建筑的基本造型.通常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单层建筑,包括俗称的”门堂屋”和”围垅屋”;单层与多层混合建筑.即俗称的”五凤楼”和”围屋“;多层建筑,即俗称的”土楼”或’围子”。
虽然建筑形制有所差异,但在客家聚居建筑背景下.其室内却呈现出相同的特征。
一.空间布周客家聚居建筑讲究中轴对称,除了少数特例外,各种形制的聚居建筑的内部厅堂布局,卧房配置、楼梯的分布.边门的开设都是严格对称的,给人一种平衡稳定的感觉。
客家聚居建筑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其聚族而居的空间核心——祠堂建筑特别发达,通常被设置在建筑主轴线的中心位置,属于开敞空间。
I图1)和贵楼(方搂)承启楼(圆楼)图1中轴对称的客家聚居建筑数量最多的房间是客家聚居建筑中的封闭空间。
同一建筑内的房间大多采用统一的形式和尺寸。
最常见的平面形式有矩形和曲边梯形两种(图2),其中曲边梯形房间俗称”斧头问”,仅见于圆形或少数异形建筑中。
矩形房间和曲边梯形房间的面积通常为12平方米.少数房间面积可达15平方米,主要是供家庭成员起居之用,此外也有部分房间用作储藏室.厨房等。
由于面积的限制,房间的布置相当简单.卧房通常仅安放一床,一桌、一柜和数张椅。
在斧头间中,家具一般靠两条直线边摆放,墙壁上也没有装饰.直接用灰刷白。
图2房间平面图在聚居建筑内.一个独立的小家庭也往往拥有数个房间.但这些房间都是独立的,只有通过公共交通空间——廊或楼梯.才能相互联系。
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中的技艺与人文特征

2019·08图3客家排屋图1客家围屋图2客家土楼客家,是我国南方汉族民系中的一支。
它是古代中原汉人为躲避战乱、自然灾害等,经过多次大规模南迁后逐步形成的,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赣、闽、粤、台四省。
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历来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合一,并以建筑布局之美、造型色彩之美、生态环境之美、装饰内涵之美著称,在汉族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
客家建筑中的一些经典形制,无论是赣南客家的围屋(图1)、闽西客家的土楼(方楼、圆楼)(图2),还有深圳客家排屋(图3),建筑外观雄伟壮丽,都显示出客家传统民居建筑的技艺特征和深厚人文内涵。
一、客家民居建筑中的技艺我国传统民居建筑一般都是采用较经济的手段,用廉价的材料、朴实的结构,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地满足当地民众生活及生产上的需要,客家建筑堪称其中的代表。
客家人有“聚族而居”的传统,相对其他地区的汉族民居,客家建筑显得较为朴实,注重功能性,能适应多种不同的气候条件,并在有限的空间内高效率地利用各种资源,体现出我国古代设计思想与造物观念中“尊其朴、贵其质”“制器尚用”的技艺特征。
客家人长期聚居在江西、福建、广东与台湾的丘陵山地,属温暖而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为应对南方的炎热、潮湿、多雨的气候,通风隔热成为客家建筑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客家土楼(围楼)大多采用三合土用版筑工艺夯筑而成,厚达1~2米的墙体能有效隔绝室外综合温度周期性变化的影响,客家建筑的天井也起到了调节小气候的作用。
相对北方四合院大天井,客家建筑的天井较小,这样的设计能有效遮阳通风,抵抗南方夏季的炎热。
在客家建筑中,半月池是形成好风水不可缺少的元素。
屋前的大水池能有效解决建筑排水防湿问题,还兼有养殖、洗涤、灌溉、消防的功能。
在建屋之初,先在门前开挖半月形池塘(半月池),挖出来的土正好可以用来筑墙或做砖,可谓物尽其用,大大提高了建造的工作效率。
从建筑形制上看,客家民居前的半月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中的技艺与人文特征殷龚晓田摘要:客家是我国南方极具特色的一支汉族民系。
传统民居赏析——客家民居

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不好
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 性、四角较阴暗,通风 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 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 的,既无开头又无结尾 的圆楼土楼。在现存的 土楼中,以圆形的最引 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 圆楼或圆寨。 楼内夏凉冬暖 坚固性强,防御性强
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个圆 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 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 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 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 家风乎无秘密可言 缺点:人多噪音大
建筑类型
客家民居建筑 综合起来主要 有“围龙屋” “四点金” “走马楼” “五凤楼” “土楼” “中西混合” 等 其中以围龙屋 为最多,并最 具“客”味
围龙屋
围龙屋 又简称围屋其主要特点是后围建成马蹄,叫“围龙”, 一般为一条围龙,甚至有多达二三条围龙的大型围龙屋。围龙 屋是客家地区一种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是除 客家地区之外看不见的。
半圆形的池塘和 半圆形的围屋构 成一体 它是用黏土夯成。 外用短板夹筑, 构成马蹄形;内 用生土、石灰、 糯米糖浆揉合, 夹以竹片木条作 筋骨,舂压夯打 而成的。
四点金
“四点金”(四角楼)是围龙屋 的一种,一般布局为二堂、 三堂二横组成,在两横屋前 后两端,再高筑一间高于整 座房屋的攒山式四方楼,俗 称“炮楼”。 主要特点是在房屋的四角建 有如近代炮楼式的高层建筑, 楼四角均有了望孔和枪眼。
传统民居赏析
——
客家民居
简介
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 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 。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 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 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 筑材料蒉乏,狼才虎豹 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 地人客家民居以种姓聚族而 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 色都与客居人的历史密 切相关。
走访传统民居调研总结汇报

走访传统民居调研总结汇报自古以来,传统民居一直是中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近日,本团队走访了若干传统民居,进行了调研,并结合实地观察和交谈,对传统民居进行了全面地总结和汇报。
以下是我们的调研总结报告:一、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1. 结构合理:传统民居一般采用木质结构,梁柱和屋架结构紧密相连,形成稳固的整体结构。
屋顶常采用瓦片覆盖,能有效防止雨水渗透。
2. 模块化设计:传统民居常常由多个独立的模块组成,如庭院、厅堂、房间等,各个模块之间相互独立但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空间。
3. 注重通风采光:传统民居注重室内通风采光,常常设置窗户、门洞和天井等,使室内空气流动,并且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减少能源消耗。
4. 重视隔音隔热:传统民居在设计上注重隔音隔热,尤其是南方一些热带湿润地区,利用天然材料和特殊结构来达到隔热效果,使室内温度保持舒适。
5. 反映地域特色:不同地域的传统民居常常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如四合院、客家土楼等,充分反映了当地的地域文化和习俗。
二、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1. 家族文化:传统民居多为多代同堂的家族居住,通过建筑布局和装饰等方式强调家族的凝聚力和传承意义。
2. 社会关系的体现:传统民居的布局和设计常常与家庭成员、朋友、邻里之间的互动关系密切相关,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和睦、亲友团结和邻里和谐的价值观。
3. 宗教信仰:部分传统民居还融入了宗教信仰的元素,例如在建筑物上设置神龛、供桌等,反映了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
4. 艺术表现形式:传统民居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如木雕、砖雕、壁画等,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
三、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发展1. 保护意识的提高: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对于传统民居的保护意识也逐渐增强。
政府和社会组织加大了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力度,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规定。
客家建筑的特点

客家建筑的特点客家人是中国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自古以来保持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建筑风格。
客家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之一,以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客家建筑的特点,带您领略客家建筑精髓的魅力。
一、凝聚传统与实用的结合客家人以务实而著称,他们的建筑风格同样表现出这种实用主义的精神。
客家建筑注重功能和实用性,追求经济合理的设计,使每一个建筑都能充分满足家庭的需要。
在材料选择上,客家建筑多采用木材、石材和泥土等当地资源,这既是出于经济考虑,也是一种环保的表现。
与此同时,客家建筑注重建筑结构的稳固和耐久性,以应对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挑战。
二、坡屋顶与天井的独特设计客家建筑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坡屋顶的设计。
坡屋顶不仅能够有效防止水流滴漏,还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能够让室内保持凉爽。
坡屋顶的造型通常呈现出双峰或多峰的形态,给人一种高大、挺拔、古朴的美感。
另外,客家建筑中常常设置有天井,天井除了起到采光和通风的作用,还是家族世代相传的场所,是亲朋好友聚会的场所。
三、围龙巷与土楼的独特布局在客家建筑中,围龙巷与土楼是两种典型的建筑形式,它们体现了客家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围龙巷是一种由多幢住宅围成一个四方形的院落,形成“一围、二堂、三楼、四石头”(一围是指外围建筑,二堂是指公共活动场所,三楼是住宅楼,四石头是指庭院中四块石头)的布局。
这种布局既体现了客家人对家庭生活的尊重,又增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而土楼是客家建筑中最为壮观的建筑形式之一,它外部采用圆形或方形的形状,内部则采取环形或正方形的布局。
土楼通常有三到五层,外墙厚度达到数米,可抵御外力的侵袭,同时也有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稳定。
四、彰显家族文化的雕刻和装饰客家建筑中的雕刻和装饰是对家族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在客家建筑的门楣、柱子甚至内部家具上,都可以看到精美的雕刻,这些雕刻经常以自然界的图案、符号和人物形象为主题,既体现出客家人对自然环境的崇拜,又表达了对家族的敬意和尊重。
客家民居

最著名的客家民居:圆楼
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其最中 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 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 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家风乎无 秘密可言。土楼除具有防卫御敌的奇特作用外, 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 点。由于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 永定全县有圆楼360座,方楼4000余座。尤以奇 特的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撼 人心。圆形土楼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堪称天下 第一楼。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 天而降的“飞碟”。这种圆楼都由二、三圈组 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 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 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二圈两层有三 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一间是祖堂,是 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民居是广东,福建,台湾等省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 派。与中国其它地区汉族民居建筑一样,客家民居也有聚族群居的 特点,城堡式建筑是其一大特色。但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 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 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来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 楼,是中国南方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汉族民居的一朵 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 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客家民居以种姓聚族群居的特点和建筑 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密切相关。
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 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客家人是古代从中原繁盛的地区迁到南方的。他们的居住地大 多在偏僻、边远的山区,为了防备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便 建造了营垒式住宅,在土中掺石灰,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 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 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大部分土楼有两三 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经受无数次地震撼动、风雨侵蚀以及炮 火攻击而安然无恙,显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 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吉祥、幸福和安宁的象征。土楼 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 划一。 客家人在治家、处事、待人、立身等方面,无不体现出明显的 文化特征。比如,承启楼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 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 持家的愿望。楼内房间大小一模一样,他们不分贫富、贵贱,每户 人家平等地分到底层至高层各一间房。各层房屋的用途惊人地统一, 底层是厨房兼饭堂,二层当贮仓,三层以上作卧室,两三百人聚居 一楼,秩序井然,毫不混乱。土楼内所保留的民俗文化,让人感受 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久远。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客家民居一、客家民居的名称传统客家民居除了一条龙式的“竹竿屋”外多属集合形,集合形的传统客家民居大致可分为堂横式围屋,如单堂式的三合院、双堂式的四合院、三堂式、四堂式,其中五凤楼、府第式,是二至五堂式,围龙屋是二至十堂式。
另外就是目前尚无正确统计数字的各式各样的三至六层高的楼寨。
这类传统客家民居,在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俗称:如江西称“土围子”,福建称“土楼”,粤北称“四角楼”(或角楼)、“围”,粤东称“围龙屋”、“四角楼”、“围楼”,深圳、香港一带大都称“围”、“世居”,台湾称“伙房”等。
不同的俗称容易造成客家建筑解说上的混乱,因此笔者将这些传统客家集合形民居统称“客家围”。
台湾、大陆的广东、福建、江西、四川、广西以及香港、澳门地区,是客家人聚居的主要区域之一。
客家人的传统居所“客家围”,除了台湾“伙房”外,主要分布于粤东、粤北、东江流域和闽西、闽南和赣南及环珠江出口的深圳、香港等地。
除此之外还有:泉州市后街米仓巷有两座土楼;同安县汀溪镇五峰有一座长50米的长方形建筑,高约12米的许氏土楼“德安楼”;漳州市郊建有一座石寨等。
“客家围”不仅形式多种,称呼多样,其社会内涵也极为丰富,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客家围”依照目前知道的就大体可以分为50多种类型,客家幅地广大没有发现的客家建筑应该还有很多,形式多样化则远远超过其他民系的建筑,其中的围龙式围屋、城堡式楼寨等,每一个都各领风骚各具地方特色,每一种都深得世人关注,今天无论在台湾还是大陆,传统的“客家围”已成为无烟囱工业的旅游观光胜地,创造出客家文化产业的新局面,值得大家多多宣传与关心。
二、客家民居的形式1、竹竿屋(又称穿堂屋、竹一条龙)一般客家民居最简单、最基础的形式是长条型的“竹竿屋”,潮汕地区又称“竹竿厝”。
“竹竿屋”也叫“穿堂屋”,因为中间开一个无后墙的厅作穿堂,厅的两侧对称位置为住房,不另建大门和围墙。
客家“竹竿屋”是“一”字型的“一条龙”式,最简单的是三开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传统民居的特点及社会功能
以土楼、围屋为代表的客家传统民居,类型不一,风格各异。
然而,其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则是它们突出的共同特点。
坚固性
现存的福建、广东、江西一带的圆形、方形土楼,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的历史。
它们历经风雨洗刷,强烈地震、台风袭击,至今仍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在丛山峻岭之中。
作者的老祖居“钜美堂”,也有200年左右的历史了。
如此坚固的民居,与精心选择屋址,科学的设计、用料及施工方法分不开。
现仅从土楼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作一些说明。
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有些厚的竟达两米。
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
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
土墙的原料以当地黏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
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黏性。
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强其拉力。
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筋混凝土似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止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
据《永定县志》记载,1918年发生大地震,历时20分钟,但土楼始终挺立无恙。
安全性
历史上,客家人本是中原汉人,他们南迁到闽、粤、赣边界山区后,为防止盗匪的打劫及猛兽的袭击,他们建造的土楼、围屋,皆防范严密,极为安全。
例如,宛如古城堡似的土楼,一层不设朝外的窗子,或只开设枪眼似的细长石窗;二楼三楼的每个房间都有朝外的大窗,既利于采光、流通空气,又成了瞭望敌情和向外射击的枪孔。
土楼大门的门框、门槛都是条石,门板厚约10厘米。
有的大门上斜挖了几个嵌有竹筒的护门孔,倘有土匪攻门,可往下射击和浇开水。
有的土楼大门还安装了防火水槽,若来犯之敌放火烧门,只要一按开关,水便顺门而下,以灭火护门。
土楼本已坚固异常,但为防万一,有的土楼还夯筑了夹墙。
万一外墙被炮火轰开,土楼仍有夹墙支撑,可安然无虞。
土楼内有各种齐全的生活设施:设于天井的深水井,是被围困时的水源;楼内有砻、碓等加工粮食的设备……这一切都令匪敌久攻难下。
至于那些四角建有高耸碉楼的,更是令盗匪望而却步。
封闭性
客家民居,不论土楼还是围屋、五凤楼,里面的每一个房间、厅堂、天井,都以走廊、巷道、楼梯相通,住户生活方便。
然而,它们对外则是全封闭的。
土楼一般只开一个正门一个后门,或一个正门两个侧门;围屋、围龙屋的各横屋、半环形围屋,皆设有门楼。
万一有盗匪打劫,只要把门一关,便封闭得严严实实。
合族聚居性
客家土楼、围屋、五凤楼等,一般都规模庞大。
永定“承启楼”有400多个房间,面积5376平方米。
“遗经楼”有五层楼,面积10336平方米,光是厅堂便有51个。
如此庞大的民居,正是为了适应聚族合居的特点。
“承启楼”最多时曾住80户,600多人。
作者家乡广东蕉岭的罗氏围龙屋,有300多个房间,为罗氏50户人家、350人所共居。
住户虽多,但由于房间、厅堂、天井也多,能以厅堂及天井和若干房间组成一个个生活小单元,令住户各得其所,显得幽雅、舒适。
值得一提的是土楼、围屋的“心脏”——祖宗祠堂。
平日,这里是族长聚集各户家长议事的地方;逢年过节,合族的每家都挑着各种供品,到这里祭祀祖先;男儿娶亲,须在祠堂拜天地,叩先祖,宴宾客;闺女出嫁,要在祠堂向列祖辞行后,方可罩上盖头,踏着象征团圆的大圆匾出阁;老人谢世,祠堂成了举哀发丧的灵堂……就这样,一座祠堂将合族融洽地凝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