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警械和武器的基本原则

合集下载

(完整版)人民警察使用武器警械条例复习题库

(完整版)人民警察使用武器警械条例复习题库

人民警察使用武器基础知识题库一、判断题(51题)1、制定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的目的之一就是既保障人民警察依法正确使用警械和武器,又防止人民警察违法滥用警械和武器。

对2、人民警察制止违法犯罪行为时只能使用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中规定的警械和武器。

错3、人民警察依法使用警械和武器的行为受法律保护,但人们警察使用非警用器械制止违法犯罪行为不受法律保护。

错4、制止违法犯罪行为,人民警察可以采取强制手段,根据需要可以依法使用警械;使用警械不能制止的,可以依法使用武器。

对5、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的唯一目的就是制止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错6、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前,应当命令在场无关人员躲避;在场无关人员应当服从人民警察的命令,避免受到伤害或者其他损失。

对7、人民警察对暴力袭击人民警察,危及人民警察生命安全的犯罪分子,经警告无效,可以使用武器。

对。

8、对任何暴力违法犯罪行为,人民警察都可以使用武器。

错。

9、人民警察使用武器,一般情况下应当先行警告,经警告无效的,才可以使用武器。

对10、人民警察对实施爆炸犯罪行为后拒捕的犯罪分子,经警告无效,可以使用武器。

对11、人民警察遇有抢夺枪支弹药的犯罪行为,来不及警告或者警告后可能导致更为严重危害后果的,可以直接使用武器。

对12、人民警察判明有放火、决水、爆炸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暴力犯罪行为的紧急情形,经警告无效的,可以使用武器。

对13、人民警察对实施放火、决水或者其他严重暴力犯罪行为后拒捕、逃跑的犯罪分子,经警告无效,可以使用武器。

对。

14、人民警察对实施抢劫犯罪行为后逃跑的犯罪分子,经警告无效,可以使用武器。

对15、人民警察对实施凶杀、劫持人质等暴力行为,危及公民生命安全,经警告无效的,可以使用武器。

对16、人民警察对抢夺枪支弹药等危险物品,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经警告无效的,可以使用武器。

对17、犯罪分子正举枪向人民警察准备射击的,人民警察可以直接使用武器。

《公安实用法学概论》

《公安实用法学概论》

人 民 警 察 使 用 警 械 和 武 器 条 例
(二)警械的分类 1、驱逐性、制服性警械。包括警棍、催泪弹、高 压水枪、特种防暴枪等。 2、约束性警械。包括手铐、脚镣、警绳等。 3、震慑性警械。包括警笛、警报器、警灯等。 4、自卫性、保护性警械。包括防弹衣、防弹背心、 盾牌、钢盔、防刺靶、防毒面具等。
人 民 警 察 使 用 警 械 和 武 器 条 例
5、以暴力方法抗拒或阻碍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 责的; 6、袭击人民警察的; 7、危害公共安全、社会秩序和公民人身安全的 其他行为,需要当场制止的;
8、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使用警械的其他情 形。
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应当以制止违法犯罪行为为限 度。当违法犯罪行为得到制止时,应当立即停止 使用。
1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使用武器的其他情形。
(三)使用武器的禁则
人 民 警 察 使 用 警 械 和 武 器 条 例
禁则是对人民警察使用武器权力的抑制,是人民警 察在使用武器时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 人民警察在下列情形下不得使用武器或者应当停止 使用武器:
1、发现实施犯罪的人为怀孕妇女、儿童的,不得使 用武器。但是使用枪支、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实施 暴力犯罪的除外; 2、不得在群众聚集场所和存放大量危险物品的场所 使用武器;
1、放火、决水、爆炸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 2、劫持航空器、船舰、火车、机动车或者驾驶车、 船等机动交通工具,故意危害公共安全的; 3、抢夺、抢劫枪支弹药、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 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 4、使用枪支、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实施犯罪或者 以使用枪支、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相威胁实施犯罪 的; 5、破坏军事、通讯、交通、能源、防险等重要设施, 足以对公共安全造成严重、紧迫危险的;
人 民 警 察 使 用 警 械 和 武 器 条 例

【警察培训课件】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使用警械与武器分析PPT

【警察培训课件】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使用警械与武器分析PPT
典型案例
资源名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现场制止违法犯罪行为操作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盘查规范 公安机关执法细则 道县袭警案件 贵州张磊事件 “盘锦警察开枪打死人案”
场和歌舞厅等公共娱乐场所; • (6)非执行任务需要不得用非制式装具携带
枪支; • (7)不得使用所配枪支狩猎; • (8)不得出租、出借、转让、赠送、交换所
配枪支; • (9)不准将枪支交给非人民警察携带或保管;
法律 实践 案例 录像 联系
• (10)不得私自修理枪支或更换枪支零部件; • (11)枪支丢失、被盗、被抢或者发生其他
加一规则
法律 实践 案例 录像 联系
1-2警械和武器使用原则
• 制止违法犯罪行为
• 第四条 人民警察使用 警械和武器,应当以 制止违法犯罪行为, 尽量减少人员伤亡、 财产损失为原则。
法律 实践 案例 录像 联系
警械和武器使用原则
• 尽量减少人员伤亡、 财产损失
• 第六条 人民警察使用 警械和武器前,应当 命令在场无关人员躲 避;在场无关人员应 当服从人民警察的命 令,避免受到伤害或 者其他损失。
法律 实践 案例 录像 联系
仿真枪的认定标准
•符合《中华人民 共和国枪支管理法》 规定的枪支构成要 件,所发射金属弹 丸或其他物质的枪 口比动能小于1.8 焦耳/平方厘米 (不含本数)、大 于0.16焦耳/平方 厘米(不含本数) 的;
•具备枪支外形特 征,并且具有与制 式枪支材质和功能 相似的枪管、枪机、 机匣或者击发等机 构之一的;

核武器常识及其防护

核武器常识及其防护

核武器常识及其防护一、核武器常识核武器是一种能够释放核能量并产生巨大爆炸威力的武器。

它的核心部分是核裂变或核聚变材料,能够引发核链反应,并产生巨大的爆炸能量。

核武器的威力远超常规武器,可以摧毁大片土地,造成大规模伤亡和灾难。

核武器的分类主要有两种:核裂变武器和核聚变武器。

核裂变武器是利用重核素(如铀、钚)的裂变过程释放能量,产生爆炸。

核聚变武器则是利用氢同位素(如氘、氚)的聚变过程释放能量,产生更大的爆炸。

核武器的威力主要来自核链反应,即一个核粒子的裂变或聚变释放出的能量引发周围核粒子的进一步裂变或聚变,形成一个连锁反应。

这种连锁反应的释放能量是常规武器无法比拟的,是核武器威力巨大的原因之一。

核武器的防护主要包括核防护措施和核不扩散机制。

核防护措施是指国家或地区为了保护自身不受核武器威胁,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核不扩散机制是指国际社会为了防止核武器扩散,维护全球核安全而建立的一套机制。

二、核武器防护措施1. 国家核政策:各国通过制定和实施核政策,明确核武器的使用条件和范围,以及核威慑和核承诺等内容,维护自身核安全。

2. 核不扩散条约:核不扩散条约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核不扩散机制之一,旨在防止核武器扩散,并鼓励核裁军。

3. 核裁军谈判:各国通过国际谈判和协议,推动核裁军进程,减少核武器库存,达到全面禁止核武器的目标。

4. 核安全合作:国际社会通过加强核安全合作,共同提高核设施的安全性,防止核材料的失窃和恐怖主义利用核材料的行为。

5. 核安全法规:各国通过立法和法规,建立完善的核安全制度和监管机制,确保核设施的安全运行和核材料的安全储存。

三、核不扩散机制1.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国际原子能机构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负责推动核能的和平利用以及核不扩散事务。

它负责监督各国的核活动,确保核材料不被用于非和平目的。

2. 核供应国集团(NSG):核供应国集团是一个由核技术出口国组成的组织,旨在限制对核技术和材料的非法转移,并对核供应进行严格管控。

使用警械的法律规定(3篇)

使用警械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警械作为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具,其使用必须依法进行。

我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警械的使用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旨在规范警械的使用,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确保人民警察在履行职责时的人身安全。

本文将对《条例》中关于使用警械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解读。

二、警械的定义与种类1. 定义警械是指人民警察为制止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或者公民的人身安全、财产权益,依法配备、使用的器械。

2. 种类根据《条例》的规定,警械分为以下几类:(1)驱逐性、制服性警械:如警棍、催泪弹、高压水枪、特种警棍、警用催泪喷射器等。

(2)约束性警械:如手铐、脚镣、警绳等。

(3)制服性警械:如防暴枪、催泪枪、电击枪等。

三、使用警械的原则1. 必要性原则人民警察在使用警械时,应当遵循必要性原则,即在确保完成任务、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人民群众的损害。

2. 避免伤害原则人民警察在使用警械时,应当尽量避免对人民群众造成伤害,尤其是在使用致命性警械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3. 遵守程序原则人民警察在使用警械时,应当遵守法定程序,确保警械使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四、使用警械的条件1. 驱逐性、制服性警械(1)结伙斗殴、殴打他人、寻衅滋事、侮辱妇女或者进行其他流氓活动的;(2)聚众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运动场等公共场所秩序的;(3)非法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的;(4)强行冲越人民警察为履行职责设置的警戒线的;(5)以暴力方法抗拒或者阻碍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的;(6)袭击人民警察的;(7)危害公共安全、社会秩序和公民人身安全的其他行为,需要当场制止的。

2. 约束性警械(1)违法治安管理或者其他违法行为的嫌疑人员可能脱逃、行凶、自杀、自伤或者有其他危险行为的;(2)非法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的;(3)强行冲越人民警察为履行职责设置的警戒线的;(4)以暴力方法抗拒或者阻碍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的;(5)袭击人民警察的。

使用警械的基本原则

使用警械的基本原则

使用警械的基本原则
使用警械可不能随随便便呀!这可是关系重大的事情呢!警械是警察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全的重要工具,但使用它得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就像我们做事情要有规矩一样。

合法原则那肯定是首要的呀!警察使用警械必须得有法律依据,不能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这就好比开车得遵守交通规则,不能乱闯红灯一样。

如果不合法地使用警械,那岂不是乱套了,还怎么让老百姓信任警察呢?
适度原则也至关重要啊!就像切菜不能用砍骨头的力气,得恰到好处。

使用警械不能过度,不能超出必要的限度,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动用过于强力的警械,那不是大材小用了嘛!
还有呢,最小伤害原则得牢记于心呀!警察的职责是保护人民,不是伤害人民呀。

在使用警械时要尽量减少对当事人的伤害,这就像医生治病,要选择对病人伤害最小的治疗方法。

难道不是吗?要是动不动就造成严重伤害,那可不行!
安全原则更是不能忽视!警察自己在使用警械时也要确保自身安全,不能让自己处于危险之中呀。

这就像战士上战场,要做好防护措施一样。

要是警察都不安全了,还怎么去保护大家呢?
另外,程序原则也得严格遵守呀!使用警械得按照规定的程序来,不能随心所欲。

这就好像建房子得先打地基,一步一步来,不能乱来。

如果不按程序,那不乱了套啦?
大家想想看,如果警察不遵循这些基本原则使用警械,那社会会变成什么样?肯定会乱了套呀!合法、适度、最小伤害、安全、程序,这些原则就像一根根柱子,支撑起了警械使用的大厦。

只有这样,警察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保障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全。

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有序,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安宁呀!这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呀!。

基层民警工作中的基础物理防护与装备使用

基层民警工作中的基础物理防护与装备使用

基层民警工作中的基础物理防护与装备使用近年来,基层民警工作的复杂性和危险性逐渐增加,为了保障民警的安全和提升警务水平,物理防护和装备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基础物理防护和装备的选择与使用角度出发,探讨在基层民警工作中如何有效进行物理防护的措施。

一、身体防护装备的选择与使用身体防护装备是基层民警工作的基础防护装备,对于民警的个人安全至关重要。

在选择和使用身体防护装备时,应根据特定任务和环境进行合理的配备。

1. 防弹衣作为最基本的身体防护装备之一,防弹衣在处理危险任务和情况时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选择防弹衣时,应考虑其防护等级、透气性、耐磨性和舒适性等因素,并确保其质量和可靠性。

2. 防护头盔防护头盔能够有效保护民警的头部安全,减轻来自外界的冲击和伤害。

选择头盔时,应关注其质量、舒适度和透气性,并根据任务需要选择合适的款式和类型。

3. 防护手套和鞋在基层民警工作中,手部和脚部的防护同样重要。

防护手套和鞋的选择应考虑其材质、防水性能和舒适度,以提供民警良好的操作感和保护作用。

二、防暴装备的使用与技巧基层民警在处理一些涉及群体性事件或突发情况时,常常需要使用防暴装备来保护自身和维护现场秩序。

正确的防暴装备使用与技巧对于基层民警的训练至关重要。

1. 防暴盾牌的使用防暴盾牌是基层民警处理群体性事件时的重要装备,能够提供有效的身体防护和防御能力。

在使用防暴盾牌时,民警应保证正确握持,站姿稳固,合理运用盾牌进行遮挡和防护。

2. 防暴装备的穿戴技巧穿戴防暴装备时,民警应确保装备的贴合度和稳固性,避免遭受攻击时装备脱落或松动。

同时,应学会合理携带装备,将装备的重量分散在身体各部位,以提高灵活性和应对能力。

三、警用器械的使用原则除了上述身体防护装备外,警用器械的使用同样是基层民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使用警用器械时,需要遵守一定的使用原则和技巧。

1. 泡沫枪的使用泡沫枪是基层民警用于控制和制服暴力人员的重要工具之一。

人民警察警械和武器使用的法律思考

人民警察警械和武器使用的法律思考

人民警察警械和武器使用的法律思考作者:丁威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33期摘要人民警察警械和武器的正当使用,主要是为了有效的制止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是为了确保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还是维护人民警察自身的合法权益的需求。

在人民警察警械和武器的使用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其法律依据。

本文就人民警察使用警械、武器应该遵循的原则和使用的具体要求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规范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行为,从而有效的确保各方面的利益,有效的提高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的合法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人民警察警械武器使用法律作者简介:丁威,河南警察学院指挥战术系2011级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1-075-02人民警察对警械和武器的合法使用权是国家通过法律相关规定赋予警察的一种权利,这种权利主要体现出国家的意志,不仅不能也不可轻易的放弃,但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对人民警察职能作用的发挥具有一定的影响。

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加大依法配备和使用警械、武器力度,严格按照法律相关规定执行,同时需要对人民警察进行严格的实战训练,对警察的心理素质进行调适,对使用警械和武器的相关法律进行完善。

以便更好的规范使用警械和武器的行为,提供更加完善的法律依据的支持。

一、国家法律授予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权的目的人民警察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的职责和使命,必须同一切违法犯罪活动做斗争。

所有的违法犯罪活动都严重威胁着国家和人民的切身利益,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尤其是劫持劫持、暴动、持枪抢劫、杀人、武装走私、贩毒、持枪拒捕、暴力反抗等等性质恶劣的违法犯罪活动,造成的影响恶劣,不仅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阻碍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还可能在违法犯罪活动中会危及到与他们做斗争的人民警察的切身人身安全,不利于维护国家公共安全和社会公共秩序。

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秩序,保护全体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安全,保障人民警察能够依法履行职责,国家法律授予了人民警察可以依法使用警械和武器的权力,从而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制止一切违法犯罪活动,尤其是各种严重暴力违法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用警械和武器的基本原则
(一)、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的原则是什么?
答:1、制止违法犯罪2、尽量减少人员伤亡
3、尽量减少财产损失
停止使用武器的情形
(二)、人民警察在使用武器过程中,遇到什么情形之一应当立即停止使用武器?
答:1、犯罪分子停止实施犯罪,服从人民警察命令的;
2、犯罪分子失去继续实施犯罪能力的。

(一)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具有哪些特征?
答:1、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2、具有违法性;
3、尚不够刑事处罚;
4、应受治安管理处罚。

处罚的种类
(二)《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治安管理处罚种类有哪些?
答:1、警告。

2、罚款。

3、行政拘留。

4、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

5、对违反治安管理的外国人,可以附加适用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

(三)依法给予行政拘留处罚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具有哪几种情形的不执行行政拘留?
答:1、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
2、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
3、七十周岁以上的;
4、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

(四)人民警察办理治安案件时,在什么情况下应当回避?
答:1、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
2、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3、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以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

(五)对单位违反治安管理的,应如何适用治安管理处罚?
答:单位违反治安管理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对同一行为规定给予单
位处罚的,依照其规定处罚。

(一)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具有哪些特征?
答:1、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2、具有违法性;
3、尚不够刑事处罚;
4、应受治安管理处罚。

处罚的种类
(二)《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治安管理处罚种类有哪些?
答:1、警告。

2、罚款。

3、行政拘留。

4、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

5、对违反治安管理的外国人,可以附加适用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

(三)依法给予行政拘留处罚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具有哪几种情形的不执行行政拘留?
答:1、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
2、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
3、七十周岁以上的;
4、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

(四)人民警察办理治安案件时,在什么情况下应当回避?
答:1、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
2、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3、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以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

(五)对单位违反治安管理的,应如何适用治安管理处罚?
答:单位违反治安管理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对同一行为规定给予单位处罚的,依照其规定处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