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

合集下载

麻疹ppt课件完整版

麻疹ppt课件完整版

05
CHAPTER
预防策略与措施
01
02
04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到人群密集场所;
注重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换衣;
加强营养,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
如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和接触史。
03
加强麻疹监测和报告,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对麻疹高发地区和高危人群进行针对性预防接种;
开展麻疹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认知度和自我防护能力;
03
CHAPTER
诊断方法与鉴别诊断
发热
皮疹
呼吸道症状
眼部症状
麻疹患者通常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0℃。
如咳嗽、流涕、流泪等。
特征性的皮疹是麻疹的重要表现,通常先出现在耳后、发际,然后迅速蔓延至面部、躯干和四肢。
如结膜充血、畏光等。
从患者鼻咽分泌物或血液中分离出麻疹病毒。
病毒分离
血清学检查
免疫治疗
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增强剂如干扰素等,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促进康复。
预防继发感染
保持口腔、鼻腔、眼部的清洁,避免继发细菌感染。如出现继发感染,应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
处理并发症
对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肺炎、喉炎、脑炎等,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发生肺炎等并发症,需住院治疗并使用相应抗生素。
麻疹ppt课件完整版
目录
麻疹概述麻疹病毒与免疫学诊断方法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措施预防策略与措施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01
CHAPTER
麻疹概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炎、口腔黏膜斑及皮肤斑丘疹为主要临床表现。
定义
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为单股负链RNA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经用具、玩具或密切接触传播。

麻疹

麻疹

并发症
1.肺炎:最常见,多见于5岁以下患儿。发 生机制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按病原可分为 病毒性与细菌性。 2.喉炎 3.心肌炎 4.神经系统 ⑴麻疹脑炎 ⑵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远期并 发症。 5.结核病恶化 6.营养不良与维生素A缺乏症
实验室检查
1.一般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 胞相对增多。淋巴细胞严重减少提示预后不 好。 2.多核巨细胞检查 3.血清学检查 (1)抗体检测 (2)抗原 检测 4.病毒抗原检测 5.病毒分离
病因学
麻疹病毒(Morbillivirus)属副黏液病毒, 只有一个血清型.
流行病学
1.传染源: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型带病 毒者。 2.传播途径:呼吸道。 3.传染期: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如 合并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天。 4.传染性:极强
发病机制
飞沫 呼吸道粘膜 血液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繁殖
易感者
1~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未接受疫苗的学龄儿童\免疫失败的儿童\
青少年 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被消灭的传染病
29
麻疹的新进展
1.麻疹的发病年龄呈两极分化趋势:婴儿麻疹增多主要发生 在8个月初免以前,多为非典型病例,大年龄患者增多。 2.麻疹的发病高峰季节后移至3~5月份。 3.不典型病例增多。 4.二次麻疹发生率在1%左右,其中60%发生在第一次麻疹2年 以内。
红色斑丘疹,颈及躯干部多见,一天 出齐,次日消退
高热3-5天,热退疹 出
猩红热
乙型溶血 性链球菌
高热,中毒症状重,咽峡 炎,杨梅舌,环口苍白圈, 扁桃体炎
皮肤弥漫充血,上有密集针尖大小丘 疹,持续3-5天退疹,1周后全身大片 脱皮
发热1-2天出疹,出 疹时高热

麻 疹

麻     疹

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于冬春季流行,病毒主要借空气飞沫传播,传染性强,6个月至5岁小儿最多见。

年幼体弱患者易并发肺炎。

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过去本病每2-3年常有一次大流行,普遍应用我国自制的麻疹减毒活疫苗,发病率已明显降低。

(一)病因和发病麻疹病毒在呼吸道内增殖后,经淋巴结、血液到全身广泛繁殖,引起病毒血症和全身病变。

(二)病人表现1.出疹前期: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及眼结膜炎症状。

发热、咳嗽;流涕、结膜充血(即红眼)、畏光流泪等。

有时出现呕吐或腹泻。

病后2-3天约90%的患者在口腔两侧颊粘膜上可见针头大小的灰白色斑点,周围有红晕,称为麻疹粘膜斑(又叫柯氏斑)。

在日光下易被查见,于出疹后1-2天内即完全消失。

它是麻疹的早期特征,也是麻疹早期诊断的依据。

2.出疹期:起病3-4天后开始出疹,最先见于耳后、额部和发际,逐渐延及面颊、颈及上胸部,3-5日内自上而下蔓延全身,最后波及四肢,直至手掌、足底。

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大小不等,起初皮疹稀疏分布呈淡红色,逐渐密集融合而呈暗红色,疹间可见正常皮肤。

随着皮疹的出现,体温上升可达40℃以上,全身症状及呼吸道炎症症状加重。

此时易并发肺炎,是麻疹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

3.恢复期:皮疹出齐后,体温很快降至正常,其他症状亦随之减轻,情况好转。

皮疹按出疹先后顺序消退。

皮疹消退处可见糠麸样脱屑和浅褐色斑痕,经l-2周后消失。

无并发症者,通常在10-14天内痊愈。

成人的麻疹中毒症状较小儿为重,体温高,皮疹密集,但并发症少见。

(三)家庭养护良好的护理对病人顺利出疹及防止并发症极为重要。

l.家庭用药(1)高热时可服用少量退热药如扑热息痛等。

可以微温的湿毛巾敷于额部,或用纱布包好葱白,放在35%酒精中煮沸约1-2分钟后,按头面、胸腹、背部、上肢、下肢等五部分的顺序进行擦浴。

在同一部位稍加用力,反复擦浴2-3遍,然后敷以柔软毛巾。

(2)烦躁不安者,酌用少量镇静剂,如安定等。

麻疹诊疗指南

麻疹诊疗指南
在出疹期,使用解热镇痛药会加重病情,甚至导致严重并发症,因 此应避免使用。
注意口腔和眼部护理
麻疹患者常常会有口腔和眼部的症状,需要注意保持口腔和眼部的 清洁和湿润,以减轻症状。
特殊情况下的治疗选择
严重病例的治疗
对于严重病例,如出现呼吸困难 、抽搐、昏迷等症状时,需要及 时就医,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病情评估
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并发症风险。
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防止并发 症的发生。
03
麻疹的治疗与护理
一般治疗建议
保持充足的水分和热量供应
麻疹患者常常会有高热和咳嗽等症状,导致身体消耗增加,因此 需要保证充足的水分和热量摄入,以维持身体的基本需求。
避免使用解热镇痛药
麻疹的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
病毒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接触传播
病毒可存活于污染的环境或物体表面。
麻疹的危害与预防
危害
麻疹不仅导致呼吸道和皮肤感染,还 可能引发肺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甚至导致死亡。
预防
接种麻疹疫苗,采取良好的个人卫生 习惯,避免接触病毒源。
02
麻疹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标准与流程
临床症状
鉴别诊断:与其他疾病的区分
01
02
03
与风疹的鉴别
风疹患者症状较轻,耳后 、枕后淋巴结肿大并触痛 。
与猩红热的鉴别
猩红热患者发热、咽痛、 头痛,皮肤弥漫性充血, 上有密集针尖大小皮疹。
与幼儿急疹的鉴别
幼儿急疹患者突起高热, 持续3-5天,症状类似感 冒,退热后全身出现玫瑰 色皮疹。
病情评估与监测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麻疹疫情进行预测和预警;深入研究麻疹病毒的基 因组变异与疾病传播和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进一步探索新型疫苗接种策略和佐剂的使用等。

麻疹(全)

麻疹(全)

传播途径
• 病毒随飞沫排出,主要经呼吸道直接传播。 病毒进入易感者鼻部而感染,经眼结膜也 可能侵入。麻疹病人住过的房间,病人迁 出后,经开窗通风半小时后即无传染性。 麻疹间接传播机会极少,但如被病人污染 的手巾、衣物等,在几分钟内接触易感者 (特别是进入鼻腔)仍可被传染。与麻疹 病人接触过的双手可能携带病毒,在短期 内仍可传染易感者。
典型麻疹
• 其他 可有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呕 吐、腹泻等症状。此外,胸背部可见 到类似风疹、猩红热或荨麻疹样的皮 疹,数小时即消退的前驱疹。前驱疹 可能是一种病毒血症的表现。但有无 前驱疹,与出疹期的临床表现的轻重 和预后无明显关系。
典型麻疹
极期(出疹期) 从出疹到退疹一般3~5日。主要表现为 出现特殊皮疹,体温增高,全身症状 加重。
非典型麻疹
异型麻疹(非典型麻疹综合征)
• 异型麻疹,是出疹型麻疹的一种非典型麻疹,它不同于轻型和重型麻 疹,但又具有轻型和重型麻疹的部分表现及某些特殊表现。异型麻疹 潜伏期基本同一般麻疹(7~14日):临床主要特点有:①前驱期卡他 症状轻或无,发病突然和全身症状(全身乏力、肌痛、头痛、腹痛) 明显,预后良好;②无麻疹粘膜斑;③出疹期皮疹不典型,如皮疹出 现的顺序与正常相反,常为多形性皮疹(斑疹、丘疹、斑丘疹、疱疹、 瘀点或瘀斑,偶见荨麻疹)伴四肢水肿;④肺部受损较常见,肺炎症 状轻重不一,肺部X线检查可出现肺门淋巴结肿大和/或胸腔积液, 双肺可见到小叶性、大叶性或节段性浸润等改变,病变可持续数日或 数周,甚至更长时间;⑤出疹期常有嗜酸性粒细胞和血沉增高,偶可 出现肝、肾功能损害、血小板减少等现象;⑥恢复期血清血凝抑制抗 体明显增高可确诊,异型麻疹一般抗体达1:1000以上,而典型麻疹抗 体一般在1:160。 • 异型麻疹主要见于接种过麻疹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再感染自然麻 疹。接种疫苗到发病时间,一般为6个月至6年,曾有报告相隔长达16 年者。

麻疹名词解释儿科

麻疹名词解释儿科

麻疹名词解释儿科
麻疹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麻疹病毒引起。

它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释放的病毒颗粒可被其他人吸入,导致感染。

麻疹的症状包括高热、咳嗽、流涕、眼结膜炎、疹子等。

特征性的麻疹疹子从耳后开始蔓延至全身,通常持续5-6天。

麻疹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肺炎、中耳炎、脑炎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应用,麻疹的发病率已大大降低,但仍然是儿科常见的传染病之一。

治疗包括对症治疗、休息、补充液体和预防并发症的处理。

麻疹ppt课件

麻疹ppt课件

退热药物
如对乙酰氨基酚等,可用于缓解患者发 热症状。
注意事项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遵医嘱,注意药 物副作用及禁忌症。
2024/1/27
17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01
02
03
并发症预防
加强患者护理,保持室内 空气流通,注意个人卫生 ,避免继发感染。
2024/1/27
并发症处理
如出现并发症,如肺炎、 喉炎等,需及时就医,进 行相应治疗。
对麻疹患者进行隔离,避免病毒传播 。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症状进行相应治疗,如发热 、咳嗽等。
加强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患者皮肤、 口腔、眼部的清洁,提供营养支持。
2024/1/27
16
药物治疗选择及注意事项
抗病毒药物
如阿昔洛韦等,可用于治疗麻疹病毒, 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止咳药物
如右美沙芬等,可用于缓解患者咳嗽症 状。
麻疹ppt课件
2024/1/27
1
目录
2024/1/27
• 麻疹概述 • 麻疹病毒与免疫 • 诊断方法与标准 • 治疗原则与措施 • 并发症类型及处理 • 预防策略与措施
2
2024/1/27
01
麻疹概述
3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 、咳嗽、流涕、眼结膜炎、口腔黏膜斑及全身斑丘疹 为临床特征,常并发肺炎,而危及婴幼儿生命。
8
免疫机制及抗体作用
人体感染麻疹病毒后,免疫系统 会产生特异性抗体来清除病毒。
IgM抗体在感染初期出现,可作 为早期诊断的依据;IgG抗体则 在恢复期出现,具有长期免疫保
护作用。
细胞免疫在麻疹病毒的清除中也 发挥重要作用,T细胞通过识别 病毒感染的细胞并促使其凋亡来

麻疹

麻疹

(二)对症治疗
高热 :退热药(氨基比林、柴胡、安乃近等)或物理降温
烦躁不安:镇静药 高热、疹密,全身中毒症状重:泼尼松 重型麻疹有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及纤维蛋白 原进行性减少等DIC或消耗性出血:及早应用肝素 抗凝
治疗或输入新鲜血或血
〈注〉:忌用强烈退热药、冰水或酒精擦浴。
(三)并发症治疗
3天 次期病毒血症 病毒散布全身 36h 发热及卡他性炎症
36hr 麻疹粘膜斑出现 72hr 皮疹开始出现 24hr
全身皮疹出齐
72hr 皮疹开始消退
皮疹尽退,留棕色遗痕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安排紧急接种疫苗),6-18天,多为1014天(平均10天);经主动或被动免疫预防者,可延至 20天,最长达28天;
成人麻疹的特点
病情重,全身中毒症状较明显,发热持续2-7天,多四天
Koplik’斑出现率高(70.6-96.6%),持续时间长,可至8天以上
皮疹多而密集 ,约半数患者皮疹有出血
肝损害发生率高(31-86%),胃肠道症状及骨骼肌疼痛较多见 并发症少见,预后良好
特殊类型
轻型:多见于免疫者,一般低热或不发热,上呼吸道症状 轻,皮疹及麻疹粘膜斑不典型,病程仅2-4天。
麻疹前驱疹:少数患者在病初1-2日内在颈、胸
部出现类似玫瑰疹、风疹或猩红热样皮疹,数
小时即消失;
Kopliks斑(科普利克斑)—— 用于早期诊断。
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
出现时间:发热第2-3天,常于皮疹出现2天后消失。
出现部位:先出现于口腔双侧下列第一磨牙 对侧的颊粘 膜上,1-2天内迅速增加,可遍布唇、颊、龈粘膜。
在的大水疱音;
3、其他:脾肿大,淋巴结轻度肿大,回盲部淋巴结肿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麻疹的控制进程
• 在麻疹疫苗使用以前,我国麻疹发病水平 很高,如在1959年,报告发病数约1000万, 报告死亡人数约30万,年报告发病率高达 1432/10万,病死率约为3%。 • 1965年,我国开始使用液体剂型麻疹疫苗, 此后发病率不断下降,至上世纪70年代中 期,发病率在200/10万~600/10万之间波 动,报告发病数为150万~500万。
临床表现--典型麻疹(二)
3.出疹期:3-4天 顺序:耳后发际-额面-颈-胸-腹-四肢-手脚心 (自上而下) 时间:3天出齐 疹形:1-4mm、玫瑰色斑丘疹,高出皮面, 可融合,疹间皮肤正常 全身症状:疹出热高伴嗜睡等;咳嗽加重;肺 啰音;颈淋巴结肿大,脾轻肿大
临床表现--典型麻疹(三)
我国麻疹的控制进程
• 2004~2009年,我国27个省份先后开展了以省为单位的麻 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共接种1.86亿剂次麻疹疫苗,对麻 疹疫情的下降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2009年全国麻疹发 病大幅下降,发病率为3.9/10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但 因各省强化免疫时间有先有后,各省发病此消彼长,相对 消弱了在全国范围内短时间通过强化免疫建立免疫屏障, 阻断麻疹病毒传播的作用。 • 2010年,卫生部联合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国家食品 药品监管局共同下发了《2010-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 方案》,明确了各年度麻疹控制目标及工作措施等,同时 对2010年秋季全国统一、同步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 做出安排和部署。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WBC ,LC相对
• 病原学检查:分泌物、血、尿行病毒分离 • 查多核巨细胞:出疹前2d~出疹后1d • 血清学检查:抗体效价4倍增高
并发症
• 支气管肺炎 • • • • —— 继发细菌感染 肺炎心衰是患儿主要死因
心肌炎 喉炎 脑炎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预防
• 隔离传染源:三早(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隔离至出疹后5天,伴肺炎10天 • 切断传播途径:紫外线、通风;晒洗 • 增强免疫:主动免疫(麻疹减毒活疫苗) 被动免疫(丙球3d内防病, 6d内减轻症状)
谢谢
• 1.潜伏期:平均10天(6-21天) • 2.前驱期:3-4天 发热 粘膜卡他症状: 呼吸道 眼结膜(畏光流泪) 肠道 科普利克斑(Koplik’s spots)——早期诊断 时间:发病2-3d 位置:双侧第二磨牙对面的颊粘膜上 特点:直径0.5-1mm针尖大小小白点,周围 有红晕 持续时间:2-3d
• 4.恢复期:出疹3~5天后 按出疹顺序消退, 糠麸样脱屑, 褐色色素沉着
全身情况好转
• 总病程:10-14天
临床表现—非典型麻疹(一)
• 轻型:有部分免疫力者 前驱期短、轻,无麻疹粘膜斑; 皮疹稀疏;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 重型:病毒毒力过强或病人体弱者 中毒症状重 神经系统症状;心功能不全或循环衰竭 皮疹:密集融合成片或疹出不透或出而 骤退或呈出血性皮疹伴消化道出血
鉴别诊断
• 幼儿急疹
2岁以内 高热骤起,热退疹出 呼吸道症状不明显 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鉴别诊断
• 药疹
服药史 皮疹多样性,瘙痒 四肢多,躯干少 无柯氏斑 停药疹退
治疗
• 对症治疗:高热、咳嗽对症;体弱病重者可早
期注射丙球;保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 加强护理:单间隔离,卧床休息,多饮水,空
气流通
• 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学习目的和要求
• 了解病原特点、致病机制;
• 熟悉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好发年龄变化、 其他类型麻疹的临床特点;
• 掌握典型麻疹的临床特点、临床诊断和 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的处理 ——重点和难点
概 述
•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呼 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发热、 流涕、结膜炎、咳嗽、麻疹粘膜 斑、全身斑丘疹、疹退后糠麸样 脱屑并留有棕色色素沉着。


• 流行病学资料(接种史;接触史) • 各期典型临床特征 前驱期:卡他征+麻疹粘膜斑 出疹期:出疹顺序及形态,疹出热高特点 恢复期:糠麸样脱屑和色素沉着 • 实验室检查:多核巨细胞、血清抗体(特异 性IgM或IgG≥4倍↑)、病毒分离、病毒抗原 和基因检测
鉴别诊断
• 风疹
发热第1d出疹 全身中毒症状轻 无柯氏斑 皮疹躯干多,无色素沉着脱屑 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
我国麻疹的控制进程
发病机制
病毒通过飞沫到达易感者呼吸道、口咽部或眼结合膜,在上皮 细胞内复制,并从原发灶侵入局部淋巴组织,繁殖 ↓ 初次病毒血症(2~3d) ↓ 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增殖(3~5d) ↓ 第二次病毒血症(5~7d) ↓ 靶器官(皮肤、肺)繁殖→各种症状(7~14d) (病毒细胞毒、特异性Tc作用、IC损伤血管内皮) ↓特异性抗病毒免疫 病毒血症消退,脏器内病毒消除(15~17d)
我国麻疹的控制进程
• 1978年,我国实施计划免疫,并开始装备冰箱、冷库等,逐步建立冷链 系统,当年麻疹报告发病238万,此后发病水平持续下降。 • 1986年,麻疹疫苗改为有效期较长的冻干疫苗,并执行8月龄、7周岁两 剂次免疫程序,发病率降至20/10万以下,发病数降至20万以下。此后 报告发病率在4/10万~12/10万之间波动,并表现为间隔4~5年发生一 个周期性小高峰的流行特点。 • 1998年,我国提出加速麻疹控制规划,当年麻疹报告发病数在6万以下。 • 2005年,对麻疹疫苗免疫程序进行调整,将第2剂次由7周岁提前至18月 龄~2周岁接种,剂量由原来的0.2ml/剂次调整为0.5ml/剂次。我国所 在的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也确定了到2012年实现消除麻疹目标, 将麻疹发病率降至0.1/10万以下,消除本土麻疹病毒传播。 • 2006年,为实现消除麻疹目标,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我国制定了 《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提出了综合性消除麻疹策略, 其中包括在做好儿童常规免疫基础上,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以提高 人群免疫力策略;同时开展疾病监测、加强疫情控制、控制风疹、控制 医院感染、加强健康促进等。
病原学
• measles virus:副粘病毒科麻疹 病毒属 • 单链RNA • 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疫苗 免疫稳定) • 体外抵抗力弱:疫苗冷藏保存
麻疹病毒
血凝素HA:能与宿主细胞受体吸附,参与病毒感染,并只能凝集猴红细胞。 溶血素(haemolysin, HL):具有溶血和促进感染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的作用 。
流行病学特点
• 传染源:患者(眼鼻咽分泌物、血、尿) 发病前2天-出疹后5天 并发肺炎:出疹后10天 • 传播途径:飞沫 间接:日用品、玩具 •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 流行特征:冬春季,6m-5岁 近年来流行特征的变化: 普种疫苗后发病率和病死率↓↓ 流行周期性消失 发病年龄两端上升 轻型多,不典型多
• • • • • • • 发病率百万分之一 5-15岁起病 智力和情绪改变,学习成绩忽然落后 阵挛性肌肉抽搐 晚期共济失调、昏迷、去大脑强直 多在1-3年内死亡 机制:病毒M基因超突变→病毒装配和 释放障碍→病毒持续感染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根据病情演变大致可分为4期: • 第1期为行为与精神障碍期。以健忘、学习成绩下降、情绪不稳、 人格改变及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此期约经数周至数月。 • 第2期为运动障碍期,主要表现为严重的进行性智能减退伴广泛 的肌阵挛、共济失调、癫痫发作及进行性脉络膜视网膜炎导致的 视力障碍。约持续1~3个月。 • 第3期为昏迷、角弓反张期。出现肢体肌强直,腱反射亢进, Babinski征阳性,去皮质或去大脑强直,可有角弓反张,最后渐 进昏迷,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历时数月。 • 第4期为终末期。大脑皮质功能完全丧失,眼球浮动,肌张力低 下,肌阵挛消失。患者最终死于合并感染或循环衰竭。 • 总病程多为1~3年。3个月内死亡及存活4年以上者各约占10%。
病理解剖
• 多核巨细胞:感染部位数个细胞融合而成
病理解剖
• 皮疹:病毒或免疫损伤致皮肤浅表血管内皮细 胞肿胀、增生、渗出,真皮淋巴细胞浸润、充 血肿胀所致。 • 色素沉着:崩解的红细胞和血浆渗出 • 脱屑:上皮细胞坏死及退行性变 • 科氏斑:粘膜下层微小分泌腺炎性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典型麻疹(一)
Hale Waihona Puke 临床表现—非典型麻疹(二)
• 异型麻疹(接种麻疹灭活疫苗后4-6年, 再接触麻疹病人时出现) 前驱期短,常无科氏斑 出疹期长,逆行出疹、多形皮疹 并发症多(肺炎、肝炎、胸腔积液) 全身中毒症状重 恢复期血凝抑制和补体结合抗体滴度显著升高
异型麻疹
• 本病发病机制目前认为是在宿主部分免疫的基础 上产生对麻疹病毒超敏反应所引起。 • 有研究指出灭活麻疹疫苗缺乏F蛋白抗原(灭活疫 苗采用的甲醛破坏了F蛋白),故不能在人体中诱 导抗F 蛋白抗体,致使接受灭活疫苗者缺乏阻止 麻疹病毒入侵和在宿主细胞内扩散的功能,而只 产生H蛋白血凝抑制抗体(HI)。接种灭活疫苗数年 后HI抗体逐渐下降,当再度接触麻疹病毒时HI抗 体在早期就迅速上升,10 天即可高达1∶1280, 但因缺乏F 抗体不能阻止病毒在细胞间传播,而 引起异型麻疹。
麻 疹 Measles
发展史
• 早在公元196—220年,我国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有关 于麻疹的描述,并认为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 • 国外在公元10世纪,波斯医生拉兹才开始描述本病,直到 1675年才认为麻疹是一种独立的疾病。1864年贝纳肯定了麻 疹是通过呼吸道播散,由人传给人的疾病,潜伏期为14天, 可获终生免疫。1911年哥特贝格等用急性期患者的血液及咽 拭子感染了猴子,证实了麻疹病原是一种滤过性病毒。1930 年勃来兹应用鸡胚培养麻疹病毒成功。1954年恩多等用人胚 肾及人羊膜细胞培养病毒成功,为深入研究麻疹奠定了实验 室基础。 • 1963年美国成功地应用了经鸡胚羊膜腔适应和鸡胚单层细胞 传代的减毒株制备了疫苗。 • 我国也于1965年自行研制了减毒活疫苗并开始普种,从此麻 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