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病

合集下载

讲讲情志病:喜、怒、忧、思、悲、恐、惊

讲讲情志病:喜、怒、忧、思、悲、恐、惊

讲讲情志病:喜、怒、忧、思、悲、恐、惊我们经常说,人有七情六欲,说明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属于正常的情志活动。

七情由神明之心所主,又分属于五脏,即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和悲,肾在志为恐,所以又有“五志”之称。

精神、情志活动是要有物质基础的,脏腑化生和贮藏的精气就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什么是正常的七情六欲呢?就是“反应适度”这四个字。

什么又是“七情内伤”?它指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的生理调节范围,使气机紊乱、脏腑损伤、阴阳失调而引起疾病。

情志上的大喜、大怒、大悲,就是突然强烈的情志刺激,而忧思郁结,多半就属于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

而情志能否成为致病因素,和个体的耐受能力、调节能力密切相关。

这方面,个体差异就很大了。

有的人一点点小事就很上心,反应比较剧烈、持久;有的人是万事不挂心。

七情致病不同于外感病因从肌表、口鼻而入,而是直接伤及内脏,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所以又称“内伤七情”。

不同的情志变化影响不同的脏腑,分别是“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忧,肾在志为恐”。

所以,七情内伤与脏腑的对应分别是“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

一、怒伤肝:心里生气,却惹得肝气上冲五志影响对应五脏有个特点:这个脏怕什么,就来什么。

肝怕什么?肝为刚脏,“肝气、肝阳常为有余”,也就是肝气、肝阳容易升泄太过。

《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

”成语更有“怒发冲冠”的形容。

气上,就是气机上逆。

过度愤怒伤肝,就是大怒、多怒,易使本来就易于升泄的肝气一下升动太过,而致肝气上逆。

这时通常可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胸胁胀满、呼吸急促等;如果气迫血逆,血随气升,则见呕血;若气闭神昏,则见猝然昏倒。

这就是“怒伤肝”。

反过来,如果肝气升发太过,这个人的脾气也容易急躁、易怒。

追究它的原因,就因为肝气易升、易动;而怒则气升,同气相求、同象相应而已。

黄帝内经中关于情志病的阐述

黄帝内经中关于情志病的阐述

黄帝内经中关于情志病的阐述《黄帝内经》这部古老的书,真是个宝藏,里面讲的情志病可是一针见血!你想啊,古人早就知道情绪对身体的影响,简直就像给你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想想吧,心情不好的时候,身体也跟着掉链子,真是“心病还需心药医”。

生气了,胃疼;伤心了,脸色暗淡;快乐过头,嘿,结果也未必好。

情志病,听着高大上,其实说白了就是我们生活中那些琐事对身体的“伤害”。

真是个小事,比如说,上班路上碰上堵车,心里那个火啊,恨不得立马变成火箭。

结果,气得满脸通红,回来一测,血压蹭蹭往上升,心里还在琢磨着司机是不是故意的,真是欲哭无泪。

情绪这东西,像是个调皮的孩子,不受控制的时候,谁都不敢惹。

再比如说,失恋的那段日子,感觉全世界都在和你作对,吃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结果体重一下子掉了,连朋友见面都不敢正眼相看,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黄帝内经》里讲,五脏六腑都是有情绪的,心脏跟喜怒哀乐有关系,肝脏和情绪波动紧紧相连。

你说这不是神奇吗?所以说,抑郁、焦虑啥的,不仅仅是心理问题,搞不好也和脏器有密切关系。

就像有个老话说的,“笑一笑,十年少”,这不仅仅是调侃,还是种智慧。

快乐能让你气色好,心情舒畅,身体也跟着跟着轻松。

可想而知,如果每天都带着负能量出门,那简直是给自己挖坑。

你要是天天看着天花板想着烦心事,结果也只能是“心力交瘁”,身体越来越差,朋友都不愿意接你。

再说说压力,现代社会里压力山大,工作、生活一堆事,压力一来,心情瞬间掉进谷底。

古人说“身心相依”,这是个真理,心情差了,身体自然跟着受罪。

所以,生活中多找乐子,别让负能量充斥。

再来谈谈“和谐”这个词。

无论古今中外,和谐的关系都是最重要的。

家庭、朋友,互相支持,给个拥抱,说句好听的,都是在给彼此加油。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难免会忽略了身边的人,忙忙碌碌却忘了身边的温暖。

倾诉心声、互相理解,是治疗情志病的良药。

想象一下,和朋友一起喝茶聊天,人生的烦恼似乎都能轻松化解。

不过,调整情绪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得靠点技巧。

中医情志病学如何帮助缓解情绪障碍

中医情志病学如何帮助缓解情绪障碍

中医情志病学如何帮助缓解情绪障碍在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下,情绪障碍问题日益凸显。

焦虑、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常常困扰着人们,影响着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而中医情志病学,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为缓解情绪障碍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方法。

中医情志病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它认为人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

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过度或持久的情志刺激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引发疾病。

反之,脏腑气血的盛衰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

中医情志病学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情志相胜”。

这一理论认为,不同的情志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例如,“喜胜忧”,当一个人处于忧愁的情绪中时,可以通过引发其喜悦的情绪来缓解忧愁;“怒胜思”,过度的思考和纠结可以通过适当的愤怒来打破。

这种情志相胜的方法在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焦虑为例,中医认为焦虑多由肝气郁结所致。

通过疏肝理气的方法,可以调理脏腑功能,从而缓解焦虑情绪。

常见的中药方剂如逍遥散,具有疏肝解郁、养血健脾的功效。

同时,中医还会运用针灸疗法来刺激相关穴位,如太冲、内关等,以调节气血运行,改善情绪状态。

在情志疗法方面,中医强调“以情胜情”。

比如,对于长期沉浸在悲伤中的人,可以通过讲述一些有趣、欢乐的事情来唤起他们内心的喜悦,从而战胜悲伤。

此外,还有“移情易性”的方法,即引导患者改变其注意力和兴趣爱好,将关注点从不良情绪的源头转移到其他积极的事物上。

比如鼓励患者参加户外活动、学习一门新的技艺或者培养一种新的爱好。

中医情志病学还注重环境对情绪的影响。

优美、舒适、宁静的环境有助于心情的放松和情绪的平复。

因此,中医会建议患者多接触大自然,走进山林、公园等自然环境中,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除了治疗方法,中医情志病学在预防情绪障碍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它强调要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志过激。

《黄帝内经》中就提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说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影响,就能使身体的正气得以保存,疾病也就难以发生。

六、情志病

六、情志病

六、情志病
人体内在的气血变化可导致情志的异常。

气血不足,会烦(肾精不足,虚火上炎)躁(虚阳外越)。

1、弱智——元气虚弱,精气无力上输于脑,导致人傻傻的。

先天髓海不足导致先天弱智。

2、小儿多动症——肾精不足,收敛不住虚火。

养成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偏食、尽量避免冷饮,喝水最好就喝白开水。

3、癫疾——五脏受邪;母亲在怀孕期间受到大的惊吓和刺激,容易导致小孩先天癫痫。

注意区分:
“癫”——真精不足,易生寒痰,痰淤阻心窍,造成神智昏迷,患者偏安静。

“狂”——狂躁症,邪火乘心,神无定主,乱其神明。

患者不知饿,精力旺盛,出现自高贤、自辩智、自尊贵现象等;气机不畅,不断打嗝。

情志病

情志病
颜师常谓百病无不由于气者,气机阻滞则成郁。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郁,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 致的郁,狭义之郁是专指以情志不畅为病因。以气机郁滞为病变的郁,即情志之郁。

重在心肝兼胆腑
《内经》云:“心为君主之宫,主明则下安”。情志病的病位,首先在心。在生理情况下,心神正常,五脏 六腑就能在心神的主导之下协调进行活动,心神不仅主导脏腑的生理活动、也主导人的意识、思维、情感、行为 等精神活动,如病理因素扰及心神,影响了心神行使主导精神活动的机能,就会出现各种神志异常的症状,若神 不守舍出现失眠多梦、夜游等症,若心神不安出现心烦懊侬,情感多变,若心神惑乱可出现精神恍惚、神绪不宁、 易惊、悲忧喜哭、喜怒无常,时时欠伸,甚则痴呆或神昏,或癫或狂。但五脏相关常见病本于他脏而间接影响心 神。故《内经》“五神藏”之说,即所谓“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神、 魂、魄、意、志都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所以,五脏有病,都可以出现神志症状。颜师除了以“心为五脏六腑之 大主,而总称魂魄,兼赅意志,为主体思想外,十分注重于肝胆。因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易动而难静,且喜 条达,恶抑郁。若情志不畅,肝木失其条达之性,肝气自郁于本经,可见胁肋胀痛或窜痛,胸闷不舒,或咽部有 阻塞感,上冲于心可有热厥心痛,上冲于肺,肺气不得下降,可有气喘不平、呛咳、乘脾可有脘腹胀痛、乘胃、 胃失和降可有脘痛呕酸,而且气有馀便是火,素为肝郁之体,可有实火,症见目赤颧红,痉厥狂躁,淋闭疮疡, 善饥烦渴,脉弦劲有力。郁火症见寒热往来,乳房结核,颈生瘰,脉郁结不扬。若素为阴虚之体又可见颧红骨蒸, 不寐烦躁,头面烘热,脉弦细数,重按无力的虚火之症,火旺又能生风,初起上犯巅顶,可见头目晕眩、耳鸣、 旁走四肢经络可见肢体麻木等。证状纷繁,不一而足。

中医学情志病的防治

中医学情志病的防治

中医学情志病的防治现代临床证明,约有50%~80%的疾病与精神因素有关,有学者统计,因情绪不好而致病占74%~76%;前苏联外科专家皮罗戈夫观察到,“胜利者的伤口比失败者的伤口要愈合得快,愈合得好”。

这都说明情绪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情志致病自古以来已为世人所公认,社会的变革、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环境的复杂化,往往会程度不等地引起人们的心理失衡,促发心身疾病。

因此,现代生活中情绪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1 情志病概念情志病是指在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过程中,情志因素起主要作用的一类疾病,包括精神疾病、心身疾病、心理疾病、神经疾病及一切功能性疾病。

情志,是“七情”与“五志”的合称。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情志反应,一般情况下属于正常情志活动,不会致病。

但当人受到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并超过了人体自身的生理调节范围与耐受能力,造成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理论认为“哀乐失时,殃咎毖至”。

说明人体情绪因素与疾病的形成、发展、趋变、转归有着相关联系。

中医学认为七情情志活动和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在五行学说中,又将七情归纳为喜、怒、忧、思、恐“五志”(把悲和惊分别隶属于忧和恐),分属于五脏,并指出:“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2 情志致病的特点七情致病,主要是影响脏腑气机,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而发病。

2.1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活动与五脏之间存在着特定的联系。

情志活动的发生以五脏精气为基础,不同的情志变化也必将影响与其相应的脏腑。

2.1.1喜伤心。

心神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

喜为心之志,就是说心理活动与情志中的“喜”有关。

适度的“喜”能缓和紧张情绪,使人气和志达,心情舒畅,有益身心健康。

但若大喜过度则心气涣散,神不守舍,伤神耗血,不能主血,可引起心神不安、神志恍惚、夜卧不宁、心悸怔忡、神志狂乱等症。

情志病

情志病
头痛,可加川芎、白蒺藜祛风止痛; 血虚生风,而见手足蠕动或抽动者,可加当归、生地、珍 珠母、钩藤养血熄风。
病理体质:
(1)晦涩质:气血易阻滞者; (2)腻滞质:痰湿易盛者;
(3)躁热质:阴血易亏损者;
(4)迟冷质:阳气易衰者; (5)倦晄质:气血易亏虚者。
1.3、七情内伤
喜、怒、忧、思、悲、恐、惊,称谓七情;
为人的正常的、思维情感活动;
七情太过或不及,均可致病,此属内因。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 , 忧伤肺,恐伤肾。”
胎务是也。”
《幼幼集成· 胎病论》有:“胎弱,胎毒,胎寒,胎热 ,胎搐”等论述。这与现代医学中遗传学的观点是一
致的,也符合现代医学心理学关于个性存在遗传的观
点。
1.2、体质因素
中医学认为,人的体质主要禀承于父母,而后天环境亦有 一定的影响。 通常分为:正常、病理两大类。
正常体质: 阴阳平和之健康男女。
《医学正传》曰:“大抵狂为痰火实盛,癫为心血不足。” 李梃则说:“此血虚神耗也”,说明精神、情志疾病有属虚 证 的一面。
若心理压力过大,思虑劳神太过→损伤脾气心血,机体
失养→则纳呆,消瘦,四肢乏力。→继而神失所养,出
现心悸,健忘,失眠;→气血不足则郁闷悲观,神情不 安,行动迟缓,头晕头痛,面色萎黄。 此型患者多以失眠、乏力为主要临床相,以懒、笨、忧 虑为特点。
行气消导:炙内金、焦楂曲、莱菔子等。
精细料及其他:生晒参、阿胶、黄酒、饴糖、枣泥、核桃仁 等。
加减:
若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而见嗳气频作,脘闷不舒者,可 加旋复花、代赭石、法半夏和胃降逆;
肝气乘脾,而见腹胀、腹痛、腹泻者,可加苍术、厚朴、 乌药健脾化湿,理气止痛; 兼有血瘀,而见胸胁刺痛,舌有瘀斑者,可加当归、丹参 、红花活血化瘀。

中医治疗情志病案例

中医治疗情志病案例

中医治疗情志病案例中医治疗情志病案例:案例一:郁郁不得志的抑郁症患者患者女性,年龄35岁。

患者近期情绪低落,常常感到无助和沮丧,且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

体检结果显示身体无明显异常。

中医诊断为抑郁症,认为患者情志郁滞,心气不畅。

治疗方案为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舒缓情绪。

采用针灸和中药调理,同时建议患者进行心理咨询。

案例二:焦虑不安的焦虑症患者患者男性,年龄28岁。

患者经常感到焦虑不安,容易激动和紧张。

患者也出现了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诊断认为患者肝气郁结,情志不舒。

治疗方案为疏肝理气,调和气血。

采用中药调理和推拿按摩,同时建议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和调整生活作息。

案例三:恐惧不安的恐惧症患者患者女性,年龄42岁。

患者经常感到恐惧和不安,尤其是在人群中或是面对特定事物时。

患者还出现了心悸、出汗等症状。

中医诊断认为患者心气不宁,情志不安。

治疗方案为安抚心神,疏通气血。

采用中药调理和针灸疗法,同时建议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放松训练。

案例四:愤怒易怒的暴怒症患者患者男性,年龄45岁。

患者容易愤怒和易怒,常常因小事发脾气,且情绪持续时间较长。

患者还出现了头痛、失眠等症状。

中医诊断认为患者肝火上炎,情志郁结。

治疗方案为清肝泻火,调和气血。

采用中药调理和针灸疗法,同时建议患者进行情绪管理和放松训练。

案例五:忧心忡忡的焦虑症患者患者女性,年龄30岁。

患者经常忧心忡忡,担心各种事情的发生,且难以控制自己的担忧情绪。

患者还出现了胃痛、头晕等症状。

中医诊断认为患者脾气不和,情志不畅。

治疗方案为健脾益气,疏通气血。

采用中药调理和针灸疗法,同时建议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和调整饮食习惯。

案例六:情绪低落的抑郁症患者患者男性,年龄50岁。

患者近期情绪低落,常常感到无助和沮丧,且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

患者还出现了食欲不振、失眠等症状。

中医诊断认为患者心气不足,情志郁滞。

治疗方案为补心益气,疏通经络。

采用中药调理和针灸疗法,同时建议患者进行心理咨询和调整生活作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精髓不足
脑为髓之海,肾主骨生髓,滋充脑髓,以养元神。
若老年体弱,肝肾渐亏,或心身疾病日久不愈,损及于
肾,精髓化生不足,元神脑府失养→则如《灵枢· 海论》 所言:“脑转耳鸣,胫酸眩晕,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在此基础上,如有社会、心理因素影响→导致肝郁气滞血 瘀→表现为精力减退,神疲乏力,失眠或嗜睡,记忆减退 ,工作学习能力下降; 对于老年患者→还可出现精神呆滞,虚烦不宁,反应迟 钝,行为举止异常等。 该理论对认识及膏方调治情志疾病的慢性状态具有较好 的指导意义。
行气消导:炙内金、焦楂曲、莱菔子等。
精细料及其他:生晒参、阿胶、黄酒、饴糖、枣泥、核桃仁 等。
加减:
若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而见嗳气频作,脘闷不舒者,可 加旋复花、代赭石、法半夏和胃降逆;
肝气乘脾,而见腹胀、腹痛、腹泻者,可加苍术、厚朴、 乌药健脾化湿,理气止痛; 兼有血瘀,而见胸胁刺痛,舌有瘀斑者,可加当归、丹参 、红花活血化瘀。
其病机--主要是气机失调; 病位--主要在肝,与心、脾、肾等有关。
初起--多为肝气郁结,心脾失调,此时膏方以疏肝理气 ,健脾养心为主。
若肝郁化火,炼液成痰,上扰心神→精神紧张,烦躁易怒, 头痛眩晕等;
此时膏方应以疏肝理气,清热泻火,镇静安神为主,辅以化 痰开窍; 若伴有瘀血内阻,则应酌加活血化瘀之品。
2、肝郁化火证
(多见于焦虑证,强迫症,癔症等)
临床表现:
情绪不稳,烦躁,紧张易激惹;失眠,多梦,易醒; 肌肉紧张,麻木,震颤。头痛,眩晕,或面红目赤;咽干 ,口苦,胸胁胀痛,便秘;舌边尖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
治法:疏肝理气,清热泻火,镇静安神。
代表方:丹栀逍遥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加减:
若热势较甚,而见口苦,大便干结者---可加龙胆草、大 黄邪热通腑;
肝火犯胃,而见协肋疼痛,嘈杂吞酸,呕吐者可---加黄 连、吴茱萸清肝泻火,降逆止呕;
肝火上炎,而见头痛,目赤,耳鸣者---可加菊花、钩藤 、刺蒺藜等;
热盛伤阴,而见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加生地、麦 冬、淮山药等。
身形五藏。”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曰:“ 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 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 志为恐。” 五脏藏精,化气生神,神动于 内,情现于外。 而脏腑气血津液→是七情活动 的物质基础。
情志病,病名首见于明· 张介宾《类经》;
系指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 病症;
此时膏方调治,应结合原发病或躯体疾病的治疗,采用“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综合评判。
此外,在膏方调治情志病的过程中,应时时处处注意顾护 胃气,保护脾胃功能,酌加行气消导之品,如枳壳、陈皮 、佛手、苏梗、炒谷麦芽、焦楂曲、炙内金、莱菔子等。
投入细料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兼顾寒热、虚实,勿使 过于滋腻,或过温上火。
1.5、其它因素
乱投药石、饥饱、劳倦、外伤等,也均可引起精神异常 ,其中亦包括神经症样症候群,常见的有躯体慢性疾病后 期、脑外伤后综合征等。 如《肘后方》有“食莨菪令人狂”等描述。
2、病机
2.1、气滞血瘀
气机郁结:肝主疏泄,调节情志。
若反复持久的不良刺激,超过了机体对情志的调节,影 响了肝主疏泄的功能→使肝失条达,肝气郁结, 轻则情志不舒,烦躁郁闷;重则沮丧,坐立不安,搓手 顿足,强迫思虑,强迫行为,胸胁苦满,心慌动悸,夜不 能寐等。
膏方治疗基本用药
疏肝理气:柴胡、郁金、枳壳、当归、白芍、制香附、 青皮等。 清热泻火:丹皮、炒山栀、炒黄芩、枳实等。
镇静安神:
生龙骨、生牡蛎、磁石、茯神、合欢皮、夜交藤等。
健脾和胃: 党参、白术、半夏、陈皮、厚朴、焦楂曲、炙内金等。
精细料及其他: 西洋参、阿胶、黄酒、龟板、鳖甲、蜂蜜、核桃仁等。
胎务是也。”
《幼幼集成· 胎病论》有:“胎弱,胎毒,胎寒,胎热 ,胎搐”等论述。这与现代医学中遗传学的观点是一
致的,也符合现代医学心理学关于个性存在遗传的观
点。
1.2、体质因素
中医学认为,人的体质主要禀承于父母,而后天环境亦有 一定的影响。 通常分为:正常、病理两大类。
正常体质: “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
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类证治裁》曰:“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
及血,终乃成劳。”
中医学认为,情志疾病的发生多与七情有关;
七情活动是否正常,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着
重要影响; 七情为病, 多伤及本脏, 也可伤及他脏。
病理体质:
(1)晦涩质:气血易阻滞者; (2)腻滞质:痰湿易盛者;
(3)躁热质:阴血易亏损者;
(4)迟冷质:阳气易衰者; (5)倦晄质:气血易亏虚者。
1.3、七情内伤
喜、怒、忧、思、悲、恐、惊,称谓七情;
为人的正常的、思维情感活动;
七情太过或不及,均可致病,此属内因。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 , 忧伤肺,恐伤肾。”
若痰浊扰胆,“主决断”功能失常,不能控制自己的主 观意识和动作→则表现为犹豫不决,动作迟缓,决策判
断力下降,强迫思考,强迫动作等。 若痰火扰心→则心烦心悸,烦躁不宁,入睡困难等。
气滞血瘀的观点,受到近代许多医家的推崇。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也就成为现代临床的重要治疗
大法。
2.2、痰迷心窍
肝气郁结,克犯脾胃→则见头晕,纳差,腹胀便溏,
或胃脘胀闷,嗳气少食等。 痰气郁结→则可见“梅核气”。
瘀血内阻:肝主疏泄,又藏血调血,与气血运
行关系密切。 若情志不遂,气机失调,气血运行受阻→气滞血瘀,瘀 血 内阻,神明不能内守→则精神抑郁,性情急躁,胸胁憋闷
胀痛;
血滞不养心神→则心悸,失眠,健忘; 妇女则可因冲任不调,瘀血阻于胞宫→而致少腹胀痛。
情志病的膏方调理
• 中医学历史悠久,其中对人的情志、精神活动及相关的疾病
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及诊疗方法。 • 早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已有“心疾”、“首疾”的记载; • 汉代以后逐渐形成了一套从病因病机、到辩证论治的系统理 论,并在内科杂病中有了专门的门类。
情志,主要指: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
痰与精神、情志疾病的关系,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 金元· 张从正、朱丹溪明确提出了痰致癫狂的病理机制。 以后逐渐成为中医对精神、情志疾病认识的首要、重大理论 。
痰--可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而精神、情志疾病--多责之于“无形之痰”。
肝主疏泄,气机调畅,津行正常。
二、膏方应用的特点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工作节奏加快,人们承受的生理 、心理、社会压力不断加大→导致各种身心疾病、心理及 精神疾病日渐增多,且大多病程日久,病势缠绵,易反复 发作。 而膏方在防病、防变、调治、补虚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效 果。 必要时,也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情志病--原因复杂,发病多样;
以及魂、魄、意、志、思、虑、智等精神状态;
是人体生理、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的不同反应,也是脏腑机 能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其理论基础包括:
形神合一论;
心主神明论;
五脏情志论; 人格体质论。
《素问· 调神论篇》指出:“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
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相通,内连骨髓,而成
随着病情发展,后期累及诸多脏腑,表现为心、脾、肝 、肾等诸脏虚损,或虚实夹杂; 此时膏方应以补益心脾、滋补肝肾、养心安神为主,辅 以活血化瘀等。
情志病多伴有躯体病变,或身心同病即身心疾病、心身疾 病,如:胃肠、心脏、脑病、内分泌、肿瘤等疾病→患者 常有紧张、焦虑、烦躁、抑郁、疑心、悲观及心悸、失眠 等症状;
包括:郁证、脏躁、梅核气、百合病、癫狂、痫
症、不寐等。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理疾病、精神疾病; 包括: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躯体化障碍、神经衰落 等神经症,及心身疾病、精神类疾病等。
主要内容
1
2 3




膏方应用特点
4
膏方辨证论治

一、发病机制
若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应慎用或不用 蜂蜜、冰糖、蔗糖收膏,改用木糖醇(量不宜大,以防腹 泻)、元贞糖; 高尿酸血症或痛风患者,应慎用或不用龟板胶、鳖甲胶、 鹿角胶等。
三、中医膏方辩证论治
1、肝郁脾虚证
(多见于抑郁症,神经衰弱,疑病症,强迫症,心身疾 病等)
临床表现:
《医学正传》曰:“大抵狂为痰火实盛,癫为心血不足。” 李梃则说:“此血虚神耗也”,说明精神、情志疾病有属虚 证 的一面。
若心理压力过大,思虑劳神太过→损伤脾气心血,机体
失养→则纳呆,消瘦,四肢乏力。→继而神失所养,出
现心悸,健忘,失眠;→气血不足则郁闷悲观,神情不 安,行动迟缓,头晕头痛,面色萎黄。 此型患者多以失眠、乏力为主要临床相,以懒、笨、忧 虑为特点。
情志疾病多与“内火”有关。
肝郁化火,痰火扰心→则见胸胁苦满,心烦口苦,郁闷 紧张,多思多虑,失眠多梦,胆怯犹豫等; 心肝火旺→则见激动易怒,头晕耳鸣,心慌惊恐,烦闷 不寐,健忘,强迫行为,强迫思虑等。
2.4、心血不足
心主血脉而藏神,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
七情内伤,耗伤气血,而致精神异常。
若情志内伤,气郁化火,炼津成痰,上扰清窍→则会出 现情志异常,如抑郁苦闷,惊恐不安,记忆减退,夜寐易 惊等。
2.3、火热过盛
《素问· 至真要大论》曰:“诸暴狂越,谐属于火”,强 调了狂暴易怒,焦躁不宁一类精神障碍--是由于火热过亢 引起的。 刘完素指出:“多喜为癫,多怒为狂,本火热之所生也 。”他主张治“癫狂”必须予以泻火; 该理论成为中医认识和治疗精神障碍的重要根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