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调治情志病

合集下载

中医调理情志的最佳方式有哪些

中医调理情志的最佳方式有哪些

中医调理情志的最佳方式有哪些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表现,它与我们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可能导致身体出现各种问题,而通过适当的调理方法,可以让情志保持平和,从而维护身心健康。

那么,中医调理情志的最佳方式有哪些呢?首先,中医强调“情志相胜法”。

简单来说,就是用一种情志去克制另一种情志,以达到平衡的目的。

比如,“怒伤肝,悲胜怒”,当一个人愤怒不已时,可以通过引发其悲伤的情绪来缓解愤怒。

这就像我们生活中,当一个人因为生气而冲动时,给他讲一个悲惨的故事,可能会让他的怒火平息下来。

再比如,“喜伤心,恐胜喜”。

如果一个人因为过度高兴而失去理智,适当地给他一些恐惧的刺激,能使其恢复冷静。

这种方法听起来有些奇特,但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巧妙把握,不可过度。

其次,中药调理情志也是常见的方式之一。

中医认为,不同的情志失调可能与身体内部的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比如,肝郁气滞的人容易情绪抑郁、烦躁易怒,此时可以服用一些疏肝理气的中药,如柴胡、郁金、青皮等,来改善情绪。

心脾两虚的人可能会出现失眠、焦虑、健忘等情志问题,通过服用归脾汤等方剂,可以补养心脾,从而改善情志状态。

还有,中医的针灸疗法在调理情志方面也有显著效果。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能够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影响脏腑功能和情志状态。

比如,针刺内关穴可以宁心安神,缓解焦虑和紧张;针刺太冲穴能够疏肝解郁,改善抑郁和易怒的情绪。

饮食调理同样不可忽视。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很多食物都具有调理情志的作用。

例如,百合具有清心安神的功效,适合心情烦躁、失眠多梦的人食用;玫瑰花能够疏肝理气,对于肝郁气滞导致的情绪不佳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香蕉富含镁元素,有助于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

此外,运动也是中医调理情志的重要手段之一。

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的机能,同时也有助于释放压力和不良情绪。

像太极拳、八段锦这类传统的运动方式,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让人在舒缓的动作中放松心情,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中医如何通过心理疏导治疗情志失调

中医如何通过心理疏导治疗情志失调

中医如何通过心理疏导治疗情志失调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情志失调是导致诸多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当这些情绪过度、持久或突然变化,超出了人体的调节能力,就会导致身体和心理的失衡,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中医不仅注重通过药物、针灸等方法来调理身体,还十分重视通过心理疏导来治疗情志失调。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例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当人们长期处于愤怒的情绪中,肝气就容易郁结,出现胸胁胀痛、烦躁易怒等症状;过度喜悦则可能导致心气涣散,出现心慌、失眠等问题;思虑过度会损伤脾气,使人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脾胃不适;过度忧伤会损耗肺气,使人精神萎靡、气短乏力;过度恐惧则会损伤肾气,导致腰膝酸软、遗尿等症状。

那么,中医是如何通过心理疏导来治疗情志失调的呢?首先,中医强调“以情胜情”的方法。

这是一种利用一种情志来克制另一种情志,从而达到平衡情志、治疗疾病的目的。

比如,“怒胜思”,当一个人思虑过度、纠结不已时,可以用激怒的方法让其暂时放下过度的思考;“恐胜喜”,对于因大喜而导致精神失常的人,可以通过适当的恐吓来恢复其神志。

这种方法并非简单地刺激情绪,而是在准确判断患者情志状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调节。

其次,中医注重“顺情从欲”。

即顺从患者的情志和欲望,满足其合理的心理需求。

当一个人因为长期的愿望得不到满足而情志抑郁时,医生会通过了解其内心的想法,帮助其实现或调整愿望,从而改善其情绪状态。

比如,一个人因为工作压力大,一直渴望能有一段休息时间去旅行放松,医生可能会建议其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抽出时间去实现这个愿望,从而缓解压力和焦虑。

再者,“言语开导”也是中医常用的心理疏导方法之一。

医生通过与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交流,倾听其内心的烦恼和痛苦,给予理解、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和疾病,引导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伤寒论治疗情志病有十大法

伤寒论治疗情志病有十大法

伤寒论治疗情志病有十大法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黄帝内经》的《伤寒论》篇章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内容。

其中,论述了治疗情志病的十大法。

这些法则旨在通过调整患者的情绪,达到平衡身心的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伤寒论中治疗情志病的十大法。

第一法:安心法安心法是指通过舒缓患者的情绪,促使其心情放松和平稳。

这一方法主要采用如听音乐、瑜伽冥想、户外散步等方式,来使患者的心情得以放松和平静。

第二法:宽心法宽心法是指通过减轻患者的思虑和焦虑,使其心胸豁达和宽阔。

这一方法主要采用如心理疏导、与亲友交流、参与社交活动等方式,来减轻患者的负担和烦恼。

第三法:养心法养心法是指通过调节患者的作息和饮食,来改善其心情和精神状态。

良好的作息习惯和饮食结构对于维持心身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养心法强调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和适量运动等。

第四法:静心法静心法是指通过冥想、瑜伽等方法,使患者心境平静和冷静。

在静心的状态下,患者可以更好地思考和处理问题,有助于心理平衡和情绪调整。

第五法:调和法调和法是指通过身心调和的方式,来改善患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这一方法主要采用如按摩、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理患者的气血和经络,从而达到身心调和的效果。

第六法:远离负面情绪法远离负面情绪法是指通过与负面情绪相对抗,来改善患者的心情和精神状态。

这一方法主要采用如识别和排遣负面情绪、调整心态等方式,来帮助患者走出阴霾,保持积极开朗的心境。

第七法:感恩法感恩法是指帮助患者培养感恩的心态,从而增强其积极性和快乐感。

这一方法主要采用如感恩日记、感激他人等方式,来使患者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从而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

第八法:调息法调息法是指通过调节患者的呼吸方式,来改善其心境和情绪状态。

这一方法主要采用如深呼吸、腹式呼吸等方式,来使患者感到放松和平静。

第九法:养性法养性法是指通过养护患者的性格和气质,来改善其情绪和心理状态。

这一方法主要采用如读书、绘画、写作等方式,来培养患者的兴趣和爱好,进而提升其情绪和心理素质。

中医中药如何调理情志失调引起的症状

中医中药如何调理情志失调引起的症状

中医中药如何调理情志失调引起的症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情志失调是一种常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健康问题。

情志,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如喜、怒、忧、思、悲、恐、惊。

当这些情绪过度或者长期得不到恰当的调节时,就可能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情志失调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比如,长期的愤怒和焦虑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过度的忧愁和思虑可能损伤脾胃功能,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而惊恐过度则可能引起失眠、多梦、心慌等问题。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不同的情志变化会影响相应的脏腑。

比如,怒伤肝,过度的愤怒会导致肝气郁结,出现两胁胀痛、口苦咽干等症状;喜伤心,大喜过望可能会使心气涣散,出现心慌、失眠等问题;思伤脾,过度的思虑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腹胀、腹泻等;忧伤肺,长期的忧愁会损伤肺气,使人容易感冒、咳嗽;恐伤肾,过度的恐惧会使肾气不固,出现遗尿、遗精等症状。

那么,中医中药是如何调理情志失调引起的症状呢?首先,中医强调“情志相胜法”。

这是一种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用一种情志去克制另一种情志,从而达到调理情志失调的目的。

例如,“怒胜思”,当一个人过度思虑时,可以用激怒的方法来转移其注意力,从而缓解思虑过度带来的不适。

中药调理也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对于肝气郁结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开一些疏肝理气的中药,如柴胡、郁金、青皮等。

这些中药能够疏通肝气,缓解因愤怒、抑郁等情绪引起的胸闷、胁痛等症状。

对于心脾两虚的患者,常用的中药有人参、黄芪、白术、茯神等,以健脾养心,改善因思虑过度导致的失眠、多梦、食欲不振等症状。

除了中药方剂,中医还有很多单味中药也具有调理情志的作用。

比如,百合具有养心安神的功效,适用于情志失调引起的失眠、心烦等症状;玫瑰花能疏肝解郁,常用于肝气郁结所致的情绪不畅、乳房胀痛等;酸枣仁则有养心补肝、宁心安神的作用,对于因惊恐、忧虑引起的失眠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如何用针灸调理情志失常

中医如何用针灸调理情志失常

中医如何用针灸调理情志失常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情志失常的问题日益凸显。

焦虑、抑郁、烦躁、易怒等不良情绪常常困扰着人们,严重影响着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而中医的针灸疗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调理情志失常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效果。

情志失常,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由于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情志活动失去平衡。

中医将情志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情况下,这些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正常反应,但如果过于强烈或持久,就会影响人体的健康。

针灸调理情志失常,主要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恢复脏腑的功能平衡,达到调理情志的目的。

那么,针灸具体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首先,针灸可以调节气血的运行。

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的运行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

当情志失常时,往往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气滞血瘀等情况。

而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改善气血运行不畅的状况。

例如,针刺合谷、太冲等穴位,可以起到行气活血的作用,缓解因情志不畅引起的胸闷、胁痛等症状。

其次,针灸能够调节脏腑的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心主神明,肝主疏泄,脾主思,肺主悲,肾主恐。

当情志失常时,相应的脏腑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与脏腑相关的穴位,来调节脏腑的功能。

比如,针刺心俞、神门等穴位,可以养心安神,改善焦虑、失眠等症状;针刺肝俞、期门等穴位,可以疏肝理气,缓解抑郁、易怒等情绪。

再者,针灸还具有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可以刺激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和内啡肽等物质,从而改善情绪状态。

例如,针刺百会、印堂等穴位,可以调节大脑的神经功能,缓解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

在具体的针灸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首先,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问诊和辨证,了解患者的情志失常类型、症状表现、体质状况等,然后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针灸方法。

中医如何通过辨证论治调理情志

中医如何通过辨证论治调理情志

中医如何通过辨证论治调理情志情志,是人对外界事物和自身内心活动的一种反应,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正常的情志活动是身心健康的表现,但如果情志过激或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情志与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情志变化会影响不同的脏腑,而脏腑的功能失调也会导致情志的异常。

因此,通过辨证论治来调理情志,是中医治疗情志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情志与脏腑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主神志,心是情志活动的主宰。

喜为心志,适度的喜悦可以使心气舒畅,但过度的喜悦则会伤心,导致心气涣散。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怒为肝志,适当的愤怒可以疏泄肝气,但大怒则会伤肝,导致肝气上逆。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思虑过度会伤脾,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气血不足。

肺主气,悲忧为肺志,过度的悲忧会伤肺,使肺气消耗。

肾主藏精,恐为肾志,过度的恐惧会伤肾,导致肾气不固。

当情志失调导致疾病时,中医会通过辨证论治来进行调理。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它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方面。

辨证是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和病性;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和方剂。

在调理情志方面,中医的辨证论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辨明情志失调的类型。

比如,是情志过激,还是情志持续时间过长;是单一的情志失调,还是多种情志相互交织。

其次,分析情志失调所影响的脏腑。

不同的情志变化会影响不同的脏腑,通过患者的症状表现,判断是哪个脏腑受到了影响。

然后,根据脏腑的虚实盛衰进行论治。

如果是脏腑气血不足,就需要补养气血;如果是脏腑气机失调,就需要调理气机;如果是脏腑有实邪,就需要祛邪。

在治疗方法上,中医有多种手段来调理情志。

中药治疗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根据辨证的结果,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

比如,对于肝气郁结导致的情志抑郁、胸闷胁痛,可以用逍遥散来疏肝解郁;对于心脾两虚导致的失眠多梦、心悸健忘,可以用归脾汤来补益心脾。

情志病的中医治疗方案有哪些

情志病的中医治疗方案有哪些

情志病的中医治疗方案有哪些在中医的领域中,情志病是一类较为特殊且常见的病症。

所谓情志病,简单来说,就是由于情绪、心理状态的失衡而引发的身体不适和疾病。

那么,中医对于情志病都有哪些有效的治疗方案呢?中医认为,情志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过度或不及,都会影响相应的脏腑,导致气血失调、阴阳失衡,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比如,长期的愤怒容易伤肝,过度的忧虑会损伤脾脏。

中医治疗情志病的方案多种多样,首先要说的就是中药调理。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中医会开具相应的方剂。

比如,对于肝郁气滞的患者,可能会使用逍遥散来疏肝解郁、健脾和营;对于心脾两虚导致的情志不舒,归脾汤则是常用的方剂,能够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这些中药方剂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从而改善情志状态。

针灸治疗也是中医治疗情志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能够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改善脏腑功能,缓解情志问题。

例如,针刺太冲穴可以疏泄肝气,针刺内关穴有助于宁心安神。

而且,针灸还能够刺激身体分泌一些有益的神经递质和激素,如内啡肽等,从而改善情绪。

情志相胜疗法是中医独特而有趣的治疗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利用一种情志去克制另一种过度的情志。

比如,“怒胜思”,当一个人过度思虑时,可以用适当的发怒来克制;“喜胜忧”,忧郁悲伤的时候,通过一些令人喜悦的事情来缓解。

这种方法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引导和运用。

还有中医的推拿按摩,通过按摩身体的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身体的紧张和不适,进而改善情志。

例如,按摩头部的穴位可以放松神经,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

食疗在情志病的治疗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根据不同的情志问题,选择合适的食物进行调理。

比如,百合、莲子具有清心安神的作用,适合心烦失眠的人食用;大枣、桂圆能够补心养血,对于心脾两虚的情志不舒有一定的帮助。

除了上述这些方法,中医还强调生活方式的调整。

如何运用中医理论调理情志失调

如何运用中医理论调理情志失调

如何运用中医理论调理情志失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情志失调已经成为了一个常见的健康问题。

情志失调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心情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身体疾病。

中医理论对于调理情志失调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是指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失去平衡,包括过度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

这些过度的情绪变化会影响人体的脏腑功能,导致气血运行失常,从而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例如,长期的愤怒可能会导致肝气郁结,过度的忧虑可能会损伤脾胃。

那么,如何运用中医理论来调理情志失调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中医中情志与脏腑的关系。

喜与心相应。

过度的喜悦可能会使心气涣散,而心主神明,心气涣散会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和思维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特别高兴的事情,要注意保持心态的平和,不要过于激动。

怒与肝相关。

愤怒容易导致肝气上逆,出现面红目赤、头晕头痛等症状。

为了避免肝气郁结,当感到愤怒时,可以通过深呼吸、暂时离开让自己愤怒的场景等方式来缓解情绪。

同时,也可以按摩太冲穴,这是肝经上的重要穴位,有助于疏解肝气。

忧思与脾有关。

过度的忧思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

要改变这种情况,可以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转移注意力,让心情变得开朗起来。

还可以通过饮食调理,多吃一些健脾益胃的食物,如山药、薏米等。

悲与肺相连。

悲伤过度会损耗肺气,使人精神不振、气短乏力。

当感到悲伤时,可以试着放声大哭,将内心的情绪宣泄出来,也可以通过听欢快的音乐来调整心情。

恐惊与肾相应。

过度的恐惧和惊吓会损伤肾气,出现腰膝酸软、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要克服恐惊,可以增强自身的安全感,通过适当的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除了了解情志与脏腑的关系,中医还强调“形神合一”,即身体和精神是相互影响的。

因此,通过调理身体来改善情志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比如,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充足的睡眠对于调节情绪非常重要。

晚上按时入睡,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助于恢复精力,稳定情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调治情志病“情志病”的一个意思是指临床症状表现为精神状态异常的疾病,比如大部分的精神疾患;但更深一层的含义,则指与情志因素相关的病证,其中很多病没有明显的精神状态方面的症状表现,要注意其中与精神因素有关。

这就是中医所说的七情致病。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惊、恐”。

并分属于五脏,五脏藏有五神,即肝“在志为怒”藏魄,心“在志为喜”藏神,肾“在志为恐”藏志,以七情,五志,五神与五脏相配应,用来说明人的情志活动是以脏腑作为生理基础的。

可见,人的七情活动是对客观事物刺激的反应。

五脏和人体的情志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中医说的五脏“在志”。

所谓“在志”,指的就是五脏和五种情志之间的联系。

这五种情志分别是喜、怒、忧、思、恐,它们和五脏的对应关系是: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

五脏为什么会和情志有关系?在“五脏开窍”中我们曾经讲到,五脏通过五官来达到和外界交换信息的目的,五脏根据外界信息的变化随时调整自身的功能状态以达到和外界相适应的目的,情志变化就是外界信息导致人体产生的精神意识活动。

这种精神意识活动,其实也是五脏在外界信息影响下对自身活动进行调节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情志活动是五脏所藏精气的变化结果。

既然情志活动是五脏精气所化生,那么过度的情志活动势必对人体的五脏精气造成影响和损伤。

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体会,在发怒或情绪不愉快时会感到两胁或肝区胀痛,在思虑过度的情况下会出现饮食不香、胃脘饱胀等症状,这些其实都是情志对五脏精气造成损伤所致。

根据五脏和情志的对应关系,任何一种情志的过度刺激都会导致相应脏腑的损伤。

具体来说,过喜则伤心,过怒则伤肝,过思则伤脾,过忧(悲)则伤肺,过恐则伤肾。

反过来讲,由于喜、怒、忧、思、恐分别是五脏精气所化生,所以,五脏精气的充足程度也会影响人体情志的变化。

如心中精气有余,则会喜笑不休;心中精气不足则会悲伤易哭、心神不宁、焦虑失眠。

肝中精气有余,则会急躁易怒,甚则狂躁不安、打人毁物;肝中精气不足,则会情志抑郁、心情不舒。

肺中精气不足则会出现多愁善感、忧愁难解,甚则悲伤不止。

脾中精气不足,则易于多虑多疑。

肾中精气不足,则多恐易惊。

情志变化和五脏精气的关系体现了情志活动对五脏的影响,也给我们提供了治疗情志疾病的新思路,那就是通过调节五脏精气的方法来治疗某些精神性疾病。

将人的情志变化和五脏功能、体内精气紧密结合在一起,使人的情志活动不再以一种单独的精神意识活动而存在,这是中医对情志的独特的认识。

通过这种认识,中医创造了多样而有效的情志类疾病的治疗方法。

对外界信息能产生情志反应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不同的外界信息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情志变化。

如遇到开心的事会笑,遇到伤心的事会哭,遇到恐惧的事会害怕、紧张等,其中比较常见的情志变化有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中医将它们称为“七情”。

七情中的悲和忧性质相似,恐与惊性质相似,所以中医又把七情进行归纳合并,最后形成喜、怒、忧、思、恐这五种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情志变化,称之为“五志”。

情志的变化往往是外界信息影响下五脏精气发生变化的结果,因此,情志是物质的,它是物质运动变化的产物,而影响情志变化的就是五脏精气。

五脏是人体五个藏精气的仓库,五脏又通过五官和外界进行密切的联系和接触,外界的信息通过五官传递给五脏,五脏再根据外界的信息不断调整自身精气的储存和活动状态,使人体随时和外界相适应。

在五脏的自身调整过程中,五脏所储藏的精气也在不断地发生运动和变化,这种精气的运动变化表现在内就是脏腑功能的改变,表现在外就是各种精神情志的反应。

比如说,我们受到突然的惊吓,在出现心跳加快、肌肉收缩、汗腺分泌增加等脏腑变化的同时,也会产生惊恐的情志变化。

所以,对情志的变化,我们可以看作是五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产生的与外界相适应的变化和活动。

中医在“整体—平衡”的研究思路指导下,在长期的临床观察和实践中发现,五志和五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这样的:喜和心相关,怒和肝相关,忧和肺相关,思和脾相关,恐和肾相关。

也就是说喜是心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化活动,怒是肝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化活动,忧是肺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化活动,思是脾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化活动,恐是肾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化活动。

这样,人的情志变化就和人体五脏精气有了直接关联,情志变化不再是一种单独存在的意识活动,而是人体内在物质在精神意识上的外在表达。

这也让情志活动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意识领域的变化,可以通过体内五脏精气这个具体物质来具象化和物质化。

我们既可以通过情志的变化来推测体内五脏精气的充足程度和活动状态,也可以通过调节五脏精气的方法来实现对情志的改变,而这无疑是中医学对情志疾病的卓越见解和发现。

既然五脏精气的运动变化产生了喜、怒、忧、思、恐等情志变化,那么情志变化也就必然要消耗五脏的精气。

在正常的情志活动中,对五脏精气的消耗,机体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和补养加以恢复,所以对人体不会造成特别的伤害。

但如果情志活动过于激烈或过于持久,对五脏精气的消耗就超过了人体自身调节的能力和范围,这就会导致五脏功能的失调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

根据上面五志和五脏的对应关系,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知道,过喜就会损耗心脏精气,导致心脏功能失调;过怒就会损耗肝脏精气,导致肝脏功能失调;过思就会损耗脾脏精气,导致脾脏功能失调;过忧(悲)就会损耗肺脏精气,导致肺脏功能失调;过恐就会损耗肾脏精气,导致肾脏功能失调。

因为过激或过久的情志活动所损伤的是五脏的精气,所以在导致五脏功能失调的同时,也会导致体内精气的运动状态受到影响和破坏,出现各种病理现象。

具体来讲,情志对五脏精气运动状态的影响有以下几种情况:怒则气上。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大怒或极度生气时,人会有头晕脑胀、头重脚轻的感觉,甚至有很多因发怒导致脑溢血而死亡的实例,这就是怒则气上的含义。

喜则气缓(涣)。

正常情况下,喜是对身体有益的一种情志活动,也可以称其为“良性情志”,它能起到缓解精神紧张、舒畅情绪的作用。

但是喜乐过度或是暴喜则会导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精神不集中、失神狂乱,甚至神气消亡而死亡。

在《说岳全传》中,牛皋因生擒了金兀朮而过度兴奋,最后大笑而亡,正是暴喜过度导致心气耗竭的悲剧。

悲则气消。

悲哀可以使人的精气耗散,所以在悲哀情绪过后,人往往会觉得软弱乏力、精神疲惫。

思则气结。

思为脾中精气的运动变化所生,过度思虑会损伤脾中精气。

而脾中精气最主要的功能则是对饮食的运化,所以过思常会导致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的下降,出现胃脘胀闷、纳食不香、嗳腐吞酸等胃肠动力迟滞的症状,中医称这种迟滞为“气结”。

惊则气乱。

在受到惊吓时,我们会出现心悸心慌、心神不定、惊惶失措等反应,这就是“惊”这种情志刺激导致体内气机紊乱的结果。

恐则气下。

在电影或电视中,我们常会见到一个人因极度恐惧而出现大小便失禁的场景,这就是因为恐导致气机下陷。

这些情志变化对人体脏腑以及精气运动状态造成的影响,中医也称为“七情内伤”。

过度的情志刺激导致的疾病,我们最熟悉的恐怕就是“范进中举”了。

当屡试不中的范进得知自己中了举人的消息后,神志开始异常,旁人怎么也不能使他安静下来。

就在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有人请来了范进的丈人胡屠户。

胡屠户是个杀猪的,范进平素最怕的就是这位丈人。

他丈人来了之后二话不说,眼睛一瞪,随手给了范进一个耳光,受到惊吓,范进的神志也就恢复正常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不同的情志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关联,一法来治疗她因过思而导致的失眠症。

妇人这才连忙向张从正致谢,张从正也笑着说,以后还要注意不要过度思虑,否则病情还会反复,说完就奉还了先前拿的五十两银子,又嘱咐了一些日常注意事项就离去了。

还有一个故事则说明张从正在运用“情志相胜”法治疗情志疾病的同时,他还别出心裁,创造出独特而有效的以情治情的方法。

一个妇人,在旅途中遇到有强盗来客栈抢劫,并且还火烧客栈,妇人因此受到很大的惊吓。

回到家后,她只要听到声响,就会害怕到失去知觉为止。

因为妇人的疾病,家里的佣人们走路时都得小心翼翼,生怕弄出声响惊吓到这个女主人。

家里为她请了当地的很多名医,医生都认为是心神不宁所致,于是用定志丸、珍珠、人参、朱砂等药物治疗,但治疗了一年多都没有见效。

这时,病家邀请张从正前来治病。

张从正了解了患者的发病过程后说,这个病是因为惊恐而引起,要治疗,必须要先去掉患者惊恐的病因,这不是药物能取效的,而是要让患者逐渐对外界的响动和声音习以为常,习以为常了,见怪不怪,病就好了。

如何让病人对外界的声音习以为常而不感到惊怕呢?张从正让患妇坐在高高的椅子上,让两个侍女各抓住患妇的一只手,在妇人所坐的高椅前面正中放一个矮的木茶几,并叫那个妇人看着这个木茶几。

这时,张从正拿起一个木锤猛地击打这个木几。

妇人听到声音后又大惊失色,张从正于是对妇人说,你已经看到了,是我用木锤敲打茶几发出声音,这有什么好怕的呢?妇人闻听,觉得有理,恐惧心理稍稍减退。

这时,张从正又说,我现在要用木杖来敲打门,你看这可不可怕。

说着,便用木杖在门上击打了数下,妇人见状对声音的恐惧感又减少了几分。

张从正见她对声音的恐惧感已经大大减轻,又叫人暗自击打妇人背后的窗户。

第一次敲时,妇人还是有些惧怕,身子猛地一抖,但过了一会,看到自己并没有受到什么伤害,便慢慢平静下来。

当第二次敲窗户的声音传来,妇人已经不害怕了,第三次再敲,那妇人竟笑出声来,对张从正说,是谁这么无聊,在我背后敲窗户玩。

张从正这时也笑着说,恭喜夫人,你的病已经好了。

患者家属还不放心,怕她只是暂时的好转,于是夜里派家丁在妇人房外击打门窗,从晚上一直到第二天清晨,妇人都没有被惊醒。

病家问张从正,这是什么治法?张从正说,《内经》有句话叫“惊者平之”,“平”的意思有两种,一是使之平息,二是使之平常化。

因为一个人对习以为常的东西是不会感到惊怕的,我的治疗就是让患者对外界的声音刺激逐渐习惯,从而解除她的害怕情绪。

我把矮木几放在她面前,让她往下看的目的,是因为惊怕是神志上越的表现,而往下注视,则可以使神志内收,以平息她的惊怕情绪,因此能治愈患者对声音异常惊怕的疾病。

通过情志之间的制约关系,用一种情志活动来治疗另一种情志引起的疾病,这是中医学对情志疾病的创造发明。

此外,将情志活动和人的五脏精气有机结合起来,也为情志活动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根据五志和五脏精气的关系,我们就可以将各种情志疾病和五脏精气有余或不足直接挂钩,通过调节五脏精气的方法来治疗各种情志疾病。

如喜笑不休是心中精气有余的结果,可以通过泻心火来治疗;悲伤不已是肺中精气不足的表现,可以通过补肺气的方法来治疗;急躁易怒是肝中精气过旺的表现,可以通过泻肝火的方法来治疗;思虑难解是脾中精气不足的表现,可以通过健运脾土的方法来治疗;易受惊怕是肾中精气不足的表现,可以通过填精益肾的方法来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