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调治情志病
如何通过中医调理治疗情志失衡

如何通过中医调理治疗情志失衡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情志失衡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情志失衡,简单来说,就是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失去了平衡,如过度的焦虑、抑郁、愤怒、悲伤等。
中医在调理治疗情志失衡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且历经千年实践,效果显著。
中医认为,情志失衡与人体的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密切相关。
例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当我们长期处于某种过度的情志状态时,就会影响相应脏腑的功能,导致气血失调,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身体和心理问题。
那么,中医是如何调理治疗情志失衡的呢?首先,中药调理是常见的方法之一。
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开具相应的方剂。
比如,对于肝郁气滞导致的情志抑郁、胸胁胀痛,可能会使用逍遥散来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而对于心脾两虚引起的失眠、健忘、焦虑,归脾汤则是常用的方剂,以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除了中药,针灸也是中医调理情志失衡的重要手段。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改善脏腑功能,缓解情志问题。
例如,针刺内关穴可以宁心安神,缓解焦虑;针刺太冲穴能够疏肝理气,改善抑郁和易怒的情绪。
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情志失衡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
比如,百合具有清心安神的作用,适合心烦失眠的人食用;山楂能够活血化瘀、消食化积,对于肝郁气滞导致的情志不畅有一定的帮助。
同时,中医还强调饮食的规律和均衡,避免过度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损伤脾胃,影响情志。
运动疗法也是中医调理情志失衡的有效方式。
像太极拳、八段锦这类传统的运动,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调节呼吸和心神,使人达到身心放松的状态。
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脏腑功能,有助于改善情志。
中医还注重情志相胜的疗法。
简单来说,就是利用一种情志去克制另一种情志。
比如,“恐胜喜”,当一个人因为过度高兴而出现精神失常时,可以用恐惧的方法来使其恢复正常;“怒胜思”,对于过度思虑导致的情志问题,可以通过激怒患者来打破其思虑的状态。
中医调理情志的最佳方式有哪些

中医调理情志的最佳方式有哪些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表现,它与我们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可能导致身体出现各种问题,而通过适当的调理方法,可以让情志保持平和,从而维护身心健康。
那么,中医调理情志的最佳方式有哪些呢?首先,中医强调“情志相胜法”。
简单来说,就是用一种情志去克制另一种情志,以达到平衡的目的。
比如,“怒伤肝,悲胜怒”,当一个人愤怒不已时,可以通过引发其悲伤的情绪来缓解愤怒。
这就像我们生活中,当一个人因为生气而冲动时,给他讲一个悲惨的故事,可能会让他的怒火平息下来。
再比如,“喜伤心,恐胜喜”。
如果一个人因为过度高兴而失去理智,适当地给他一些恐惧的刺激,能使其恢复冷静。
这种方法听起来有些奇特,但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巧妙把握,不可过度。
其次,中药调理情志也是常见的方式之一。
中医认为,不同的情志失调可能与身体内部的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比如,肝郁气滞的人容易情绪抑郁、烦躁易怒,此时可以服用一些疏肝理气的中药,如柴胡、郁金、青皮等,来改善情绪。
心脾两虚的人可能会出现失眠、焦虑、健忘等情志问题,通过服用归脾汤等方剂,可以补养心脾,从而改善情志状态。
还有,中医的针灸疗法在调理情志方面也有显著效果。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能够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影响脏腑功能和情志状态。
比如,针刺内关穴可以宁心安神,缓解焦虑和紧张;针刺太冲穴能够疏肝解郁,改善抑郁和易怒的情绪。
饮食调理同样不可忽视。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很多食物都具有调理情志的作用。
例如,百合具有清心安神的功效,适合心情烦躁、失眠多梦的人食用;玫瑰花能够疏肝理气,对于肝郁气滞导致的情绪不佳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香蕉富含镁元素,有助于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
此外,运动也是中医调理情志的重要手段之一。
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的机能,同时也有助于释放压力和不良情绪。
像太极拳、八段锦这类传统的运动方式,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让人在舒缓的动作中放松心情,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中医如何通过心理疏导治疗情志失调

中医如何通过心理疏导治疗情志失调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情志失调是导致诸多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当这些情绪过度、持久或突然变化,超出了人体的调节能力,就会导致身体和心理的失衡,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中医不仅注重通过药物、针灸等方法来调理身体,还十分重视通过心理疏导来治疗情志失调。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例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当人们长期处于愤怒的情绪中,肝气就容易郁结,出现胸胁胀痛、烦躁易怒等症状;过度喜悦则可能导致心气涣散,出现心慌、失眠等问题;思虑过度会损伤脾气,使人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脾胃不适;过度忧伤会损耗肺气,使人精神萎靡、气短乏力;过度恐惧则会损伤肾气,导致腰膝酸软、遗尿等症状。
那么,中医是如何通过心理疏导来治疗情志失调的呢?首先,中医强调“以情胜情”的方法。
这是一种利用一种情志来克制另一种情志,从而达到平衡情志、治疗疾病的目的。
比如,“怒胜思”,当一个人思虑过度、纠结不已时,可以用激怒的方法让其暂时放下过度的思考;“恐胜喜”,对于因大喜而导致精神失常的人,可以通过适当的恐吓来恢复其神志。
这种方法并非简单地刺激情绪,而是在准确判断患者情志状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调节。
其次,中医注重“顺情从欲”。
即顺从患者的情志和欲望,满足其合理的心理需求。
当一个人因为长期的愿望得不到满足而情志抑郁时,医生会通过了解其内心的想法,帮助其实现或调整愿望,从而改善其情绪状态。
比如,一个人因为工作压力大,一直渴望能有一段休息时间去旅行放松,医生可能会建议其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抽出时间去实现这个愿望,从而缓解压力和焦虑。
再者,“言语开导”也是中医常用的心理疏导方法之一。
医生通过与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交流,倾听其内心的烦恼和痛苦,给予理解、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和疾病,引导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中医如何从阴阳角度调理情志失衡

中医如何从阴阳角度调理情志失衡情志,是人对外界事物和内在情绪的一种反映,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但当情志过度或失调时,就可能引发各种身心疾病。
中医认为,情志失衡与人体的阴阳平衡密切相关,通过调整阴阳,可以有效地调理情志失衡。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世界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它们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维持着事物的动态平衡。
在人体中,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而情志失衡往往是阴阳失调的表现。
从阴阳的角度来看,喜属阳,悲属阴;怒属阳,忧属阴;思属阳,恐属阴。
当阳气过盛时,人容易出现过度兴奋、急躁易怒等情绪;当阴气过盛时,人则容易陷入悲伤、忧愁、恐惧等负面情绪中。
例如,一个人长期处于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容易导致肝气郁结,阳气郁滞,从而出现烦躁、易怒、焦虑等情绪。
而如果一个人遭遇重大挫折或失去亲人,可能会损伤心气,阴气内生,表现出悲伤、抑郁、失眠等症状。
那么,中医如何从阴阳角度来调理情志失衡呢?首先,中医强调“顺应自然”。
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对人体的情志有着重要影响。
比如,春季阳气生发,万物复苏,人应该顺应阳气的升发,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抑郁;夏季阳气旺盛,人应适当宣泄情绪,避免过度兴奋;秋季阴气渐生,气候干燥,人容易产生忧愁情绪,此时应注意调养心神,保持平和;冬季阴气盛极,阳气闭藏,人应宁静内敛,避免惊恐。
通过顺应四季的阴阳变化,调整生活起居和情志活动,可以预防和调理情志失衡。
其次,中医注重“调和阴阳”。
对于阳气过盛导致的情志失衡,如烦躁、易怒等,可以采用滋阴降火的方法。
比如,食用一些滋阴的食物,如百合、银耳、麦冬等,或者服用一些具有滋阴清热作用的中药方剂,如知柏地黄丸。
同时,还可以通过按摩、针灸等疗法,刺激阴经穴位,如太溪、三阴交等,以滋养阴液,平衡阳气。
对于阴气过盛导致的情志失衡,如悲伤、抑郁等,则可以采用温阳散寒、振奋阳气的方法。
中医如何通过五行调理治疗情志失调

中医如何通过五行调理治疗情志失调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五行学说不仅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还为治疗情志失调提供了独特的思路和方法。
情志失调,简单来说,就是人的情绪出现了过度或持续的异常状态,如过度的愤怒、悲伤、焦虑、恐惧等,长期的情志失调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在人体中,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同时,不同的情志也与五行相对应,怒属木,喜属火,思属土,忧(悲)属金,恐属水。
当情志失调时,往往会影响到与之对应的脏腑功能,而通过调整五行的平衡,能够帮助恢复脏腑的正常功能,从而达到治疗情志失调的目的。
先来说说“怒伤肝”。
过度的愤怒会导致肝气上逆,出现头痛、眩晕、面红目赤等症状。
从五行相生的关系来看,木生火,肝木生心火。
如果肝气郁结,无法顺利化生心火,就可能导致心火不足,出现心情低落、精神不振等情况。
此时,可以通过调理心火来缓解肝气郁结。
比如,采用一些宁心安神的方法,如按摩心经的穴位,如神门穴、少府穴等,或者服用一些养心安神的中药,如酸枣仁、柏子仁等,以增强心火,促进肝气的疏泄。
再看“喜伤心”。
过度的喜悦或兴奋会使心气涣散,出现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
火生土,心火生脾土。
如果心气过旺,消耗过多,就会影响到脾土的运化功能。
这时,可以通过健脾来调养心气。
比如,食用一些健脾的食物,如山药、芡实、薏米等,或者通过艾灸脾经的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等,来增强脾的功能,从而使心气得到滋养。
“思伤脾”也是常见的情志失调表现。
过度的思考或忧虑会使脾气郁结,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土生金,脾土生肺金。
当脾气虚弱时,肺气也会受到影响,容易出现气短、咳嗽等症状。
治疗时,可以通过补肺气来促进脾气的运化。
比如,进行深呼吸练习,增加肺活量,或者食用一些补肺气的食物,如百合、银耳等,以增强肺的功能,帮助脾气恢复正常。
“忧伤肺”。
过度的悲伤或忧愁会损伤肺气,使人出现呼吸不畅、咳嗽、乏力等症状。
如何运用中医养心治疗情志失调

如何运用中医养心治疗情志失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情志失调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
情志失调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身体上的不适。
中医养心理论源远流长,为治疗情志失调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方法。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人的情志活动与心密切相关。
当心神安宁时,我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反之,心神不宁则容易出现情志失调。
那么,如何运用中医养心来治疗情志失调呢?首先,饮食调理是中医养心的重要一环。
在日常饮食中,应多食用一些具有养心安神作用的食物。
比如,莲子具有养心补脾、益肾涩精的功效,可煮粥或煲汤食用;百合能清心安神、润肺止咳,可与银耳一起煮汤;酸枣仁能养肝宁心、安神敛汗,可泡茶或煮粥。
此外,还应注意饮食的均衡,避免过度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扰动心神。
起居有常也是养心的关键。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对于调养心神至关重要。
中医认为,子时(晚上 11 点至凌晨 1 点)和午时(中午 11 点至下午 1 点)是阴阳交替之时,此时入睡有助于养心。
因此,应尽量在晚上 11 点前入睡,并保证每天 7 8 小时的睡眠时间。
同时,要注意睡眠环境的安静、舒适,避免睡前过度兴奋或劳累。
适度运动有助于气血流通,增强心脏功能,从而达到养心的目的。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舒缓心情。
但要注意避免过度运动,以免损伤心气。
情志相胜法是中医治疗情志失调的独特方法。
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以一种情志克制另一种情志。
例如,怒伤肝,悲胜怒,当一个人愤怒时,可以通过引发其悲伤的情绪来缓解愤怒。
又如,喜伤心,恐胜喜,过度的喜悦可能会损伤心神,适当的恐惧可以抑制喜悦过度。
当然,在运用情志相胜法时,要注意适度,避免造成新的情志失调。
中药调理也是中医养心治疗情志失调的常用手段。
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病情,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
比如,天王补心丹具有滋阴清热、养血安神的作用,适用于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者;归脾汤能益气补血、健脾养心,适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情志失调。
中医如何用针灸调理情志失常

中医如何用针灸调理情志失常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情志失常的问题日益凸显。
焦虑、抑郁、烦躁、易怒等不良情绪常常困扰着人们,严重影响着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而中医的针灸疗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调理情志失常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效果。
情志失常,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由于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情志活动失去平衡。
中医将情志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情况下,这些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正常反应,但如果过于强烈或持久,就会影响人体的健康。
针灸调理情志失常,主要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恢复脏腑的功能平衡,达到调理情志的目的。
那么,针灸具体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首先,针灸可以调节气血的运行。
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的运行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
当情志失常时,往往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气滞血瘀等情况。
而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改善气血运行不畅的状况。
例如,针刺合谷、太冲等穴位,可以起到行气活血的作用,缓解因情志不畅引起的胸闷、胁痛等症状。
其次,针灸能够调节脏腑的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心主神明,肝主疏泄,脾主思,肺主悲,肾主恐。
当情志失常时,相应的脏腑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与脏腑相关的穴位,来调节脏腑的功能。
比如,针刺心俞、神门等穴位,可以养心安神,改善焦虑、失眠等症状;针刺肝俞、期门等穴位,可以疏肝理气,缓解抑郁、易怒等情绪。
再者,针灸还具有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可以刺激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和内啡肽等物质,从而改善情绪状态。
例如,针刺百会、印堂等穴位,可以调节大脑的神经功能,缓解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
在具体的针灸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首先,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问诊和辨证,了解患者的情志失常类型、症状表现、体质状况等,然后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针灸方法。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针灸疗法调理情志失调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针灸疗法调理情志失调在中医内科学的领域中,情志失调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
情志失调,简单来说,就是人的情绪出现了异常,如过度的焦虑、抑郁、愤怒、惊恐等,长期的情志失调可能会引发身体的各种疾病。
而针灸疗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理情志失调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效果。
情志失调的产生,往往与人体内部的气血、脏腑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如果肝气郁结,就容易出现情绪抑郁、烦躁易怒等问题;心主神明,若心神失养,则可能出现失眠、焦虑、健忘等症状;脾主运化,在情志方面与思虑过度有关,脾虚则可能导致忧思过度。
针灸疗法调理情志失调,主要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恢复脏腑的功能平衡,改善情志状态。
首先,我们来谈谈针刺疗法。
在调理情志失调时,常用的穴位有很多。
比如,太冲穴,它是肝经的原穴,针刺太冲穴可以疏肝理气,缓解肝郁气滞所导致的情志问题。
膻中穴位于胸部正中,为气之会穴,针刺膻中能宽胸理气,舒畅气机,改善因气机不畅引起的情志不畅。
还有内关穴,针刺内关可以宁心安神、理气宽胸,对于心慌、焦虑等情绪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除了针刺,艾灸疗法在调理情志失调方面也有不错的效果。
例如,艾灸神阙穴可以温补元气,调和气血,增强人体的正气,从而改善情志状态。
关元穴也是常用的艾灸穴位,它具有补肾培元、温阳固脱的作用,对于因肾阳不足引起的情绪低落、畏寒怕冷等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在具体的操作中,针灸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针灸方法。
比如,对于肝气郁结的患者,可能会采用泻法针刺太冲穴,以疏泄肝气;对于心脾两虚的患者,可能会艾灸足三里、脾俞等穴位,以健脾养心。
此外,针灸疗法调理情志失调并非一蹴而就,通常需要一定的疗程。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自身的配合也非常重要。
患者需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刺激,同时要注意饮食起居的规律。
针灸疗法调理情志失调的优势在于其副作用小、疗效显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调治情志病“情志病”的一个意思是指临床症状表现为精神状态异常的疾病,比如大部分的精神疾患;但更深一层的含义,则指与情志因素相关的病证,其中很多病没有明显的精神状态方面的症状表现,要注意其中与精神因素有关。
这就是中医所说的七情致病。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惊、恐”。
并分属于五脏,五脏藏有五神,即肝“在志为怒”藏魄,心“在志为喜”藏神,肾“在志为恐”藏志,以七情,五志,五神与五脏相配应,用来说明人的情志活动是以脏腑作为生理基础的。
可见,人的七情活动是对客观事物刺激的反应。
五脏和人体的情志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中医说的五脏“在志”。
所谓“在志”,指的就是五脏和五种情志之间的联系。
这五种情志分别是喜、怒、忧、思、恐,它们和五脏的对应关系是: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
五脏为什么会和情志有关系?在“五脏开窍”中我们曾经讲到,五脏通过五官来达到和外界交换信息的目的,五脏根据外界信息的变化随时调整自身的功能状态以达到和外界相适应的目的,情志变化就是外界信息导致人体产生的精神意识活动。
这种精神意识活动,其实也是五脏在外界信息影响下对自身活动进行调节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情志活动是五脏所藏精气的变化结果。
既然情志活动是五脏精气所化生,那么过度的情志活动势必对人体的五脏精气造成影响和损伤。
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体会,在发怒或情绪不愉快时会感到两胁或肝区胀痛,在思虑过度的情况下会出现饮食不香、胃脘饱胀等症状,这些其实都是情志对五脏精气造成损伤所致。
根据五脏和情志的对应关系,任何一种情志的过度刺激都会导致相应脏腑的损伤。
具体来说,过喜则伤心,过怒则伤肝,过思则伤脾,过忧(悲)则伤肺,过恐则伤肾。
反过来讲,由于喜、怒、忧、思、恐分别是五脏精气所化生,所以,五脏精气的充足程度也会影响人体情志的变化。
如心中精气有余,则会喜笑不休;心中精气不足则会悲伤易哭、心神不宁、焦虑失眠。
肝中精气有余,则会急躁易怒,甚则狂躁不安、打人毁物;肝中精气不足,则会情志抑郁、心情不舒。
肺中精气不足则会出现多愁善感、忧愁难解,甚则悲伤不止。
脾中精气不足,则易于多虑多疑。
肾中精气不足,则多恐易惊。
情志变化和五脏精气的关系体现了情志活动对五脏的影响,也给我们提供了治疗情志疾病的新思路,那就是通过调节五脏精气的方法来治疗某些精神性疾病。
将人的情志变化和五脏功能、体内精气紧密结合在一起,使人的情志活动不再以一种单独的精神意识活动而存在,这是中医对情志的独特的认识。
通过这种认识,中医创造了多样而有效的情志类疾病的治疗方法。
对外界信息能产生情志反应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不同的外界信息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情志变化。
如遇到开心的事会笑,遇到伤心的事会哭,遇到恐惧的事会害怕、紧张等,其中比较常见的情志变化有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中医将它们称为“七情”。
七情中的悲和忧性质相似,恐与惊性质相似,所以中医又把七情进行归纳合并,最后形成喜、怒、忧、思、恐这五种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情志变化,称之为“五志”。
情志的变化往往是外界信息影响下五脏精气发生变化的结果,因此,情志是物质的,它是物质运动变化的产物,而影响情志变化的就是五脏精气。
五脏是人体五个藏精气的仓库,五脏又通过五官和外界进行密切的联系和接触,外界的信息通过五官传递给五脏,五脏再根据外界的信息不断调整自身精气的储存和活动状态,使人体随时和外界相适应。
在五脏的自身调整过程中,五脏所储藏的精气也在不断地发生运动和变化,这种精气的运动变化表现在内就是脏腑功能的改变,表现在外就是各种精神情志的反应。
比如说,我们受到突然的惊吓,在出现心跳加快、肌肉收缩、汗腺分泌增加等脏腑变化的同时,也会产生惊恐的情志变化。
所以,对情志的变化,我们可以看作是五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产生的与外界相适应的变化和活动。
中医在“整体—平衡”的研究思路指导下,在长期的临床观察和实践中发现,五志和五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这样的:喜和心相关,怒和肝相关,忧和肺相关,思和脾相关,恐和肾相关。
也就是说喜是心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化活动,怒是肝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化活动,忧是肺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化活动,思是脾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化活动,恐是肾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化活动。
这样,人的情志变化就和人体五脏精气有了直接关联,情志变化不再是一种单独存在的意识活动,而是人体内在物质在精神意识上的外在表达。
这也让情志活动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意识领域的变化,可以通过体内五脏精气这个具体物质来具象化和物质化。
我们既可以通过情志的变化来推测体内五脏精气的充足程度和活动状态,也可以通过调节五脏精气的方法来实现对情志的改变,而这无疑是中医学对情志疾病的卓越见解和发现。
既然五脏精气的运动变化产生了喜、怒、忧、思、恐等情志变化,那么情志变化也就必然要消耗五脏的精气。
在正常的情志活动中,对五脏精气的消耗,机体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和补养加以恢复,所以对人体不会造成特别的伤害。
但如果情志活动过于激烈或过于持久,对五脏精气的消耗就超过了人体自身调节的能力和范围,这就会导致五脏功能的失调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
根据上面五志和五脏的对应关系,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知道,过喜就会损耗心脏精气,导致心脏功能失调;过怒就会损耗肝脏精气,导致肝脏功能失调;过思就会损耗脾脏精气,导致脾脏功能失调;过忧(悲)就会损耗肺脏精气,导致肺脏功能失调;过恐就会损耗肾脏精气,导致肾脏功能失调。
因为过激或过久的情志活动所损伤的是五脏的精气,所以在导致五脏功能失调的同时,也会导致体内精气的运动状态受到影响和破坏,出现各种病理现象。
具体来讲,情志对五脏精气运动状态的影响有以下几种情况:怒则气上。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大怒或极度生气时,人会有头晕脑胀、头重脚轻的感觉,甚至有很多因发怒导致脑溢血而死亡的实例,这就是怒则气上的含义。
喜则气缓(涣)。
正常情况下,喜是对身体有益的一种情志活动,也可以称其为“良性情志”,它能起到缓解精神紧张、舒畅情绪的作用。
但是喜乐过度或是暴喜则会导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精神不集中、失神狂乱,甚至神气消亡而死亡。
在《说岳全传》中,牛皋因生擒了金兀朮而过度兴奋,最后大笑而亡,正是暴喜过度导致心气耗竭的悲剧。
悲则气消。
悲哀可以使人的精气耗散,所以在悲哀情绪过后,人往往会觉得软弱乏力、精神疲惫。
思则气结。
思为脾中精气的运动变化所生,过度思虑会损伤脾中精气。
而脾中精气最主要的功能则是对饮食的运化,所以过思常会导致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的下降,出现胃脘胀闷、纳食不香、嗳腐吞酸等胃肠动力迟滞的症状,中医称这种迟滞为“气结”。
惊则气乱。
在受到惊吓时,我们会出现心悸心慌、心神不定、惊惶失措等反应,这就是“惊”这种情志刺激导致体内气机紊乱的结果。
恐则气下。
在电影或电视中,我们常会见到一个人因极度恐惧而出现大小便失禁的场景,这就是因为恐导致气机下陷。
这些情志变化对人体脏腑以及精气运动状态造成的影响,中医也称为“七情内伤”。
过度的情志刺激导致的疾病,我们最熟悉的恐怕就是“范进中举”了。
当屡试不中的范进得知自己中了举人的消息后,神志开始异常,旁人怎么也不能使他安静下来。
就在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有人请来了范进的丈人胡屠户。
胡屠户是个杀猪的,范进平素最怕的就是这位丈人。
他丈人来了之后二话不说,眼睛一瞪,随手给了范进一个耳光,受到惊吓,范进的神志也就恢复正常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不同的情志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关联,一种情志会对另外一种情志产生克制和制约作用,这在中医上称为“情志相胜”。
情志之间存在着这种“相胜”关系还得从情志和五脏精气的关系谈起。
前面我们讲到的五脏之间的相克关系,那就是心克肺、肺克肝、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
所谓克,也就是克制和制约的意思,五脏相克,也是指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五脏的相克使五脏成为一个互相制约的整体。
而情志活动作为五脏精气活动的结果,自然也受到五脏相互制约关系的影响,这就产生了情志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这在中医上称为“情志相胜”。
根据五脏相克的关系,对应到情志上就是:喜胜忧(悲)、忧(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
“范进中举”故事中所用的方法正是“情志相胜”中的“恐胜喜”,利用他对丈人的恐惧心理来治疗他因过喜而造成的神志失常,从而使神志恢复正常。
“情志相胜”理论的提出,给情志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方法。
在中国金元时期,就有一位擅长用情志相胜理论治疗情志疾病的医生,他被后世称为“攻邪学派”的创始人。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约生活在1156~1228年。
临床治病中,他对“汗”“吐”“下”三法的运用具有独到见解,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中医学的“祛邪学说”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外,他对中医的情志相胜理论也多有发挥,善于运用以情治情的治疗方法,巧妙地治愈情志因素导致的疾病。
对中医的情志相胜理论,他有着更深入的阐述和发挥,他认为: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侮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
凡此五者,必诡谲诈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有关他治病的小故事,从中也可以得到很多对情志疾病治疗的启发。
当时的息城司侯听说父亲死于强盗之手,过度悲伤,大哭了一场之后就觉得心下疼痛,疼痛一天比一天严重,并逐渐形成结块。
一个月后,结块有一个杯子般大小,形状就像倒放在桌子上的杯子,疼痛难忍,多方用药,都没什么效果,最后请张从正来诊治。
张从正问清了起病的原因之后,想了个治疗的办法。
他从巫师那里借来道具,扮起巫师来,一手持桃木剑,一手拿着朱砂画的符纸,并且在口中念念有词:“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速速如律令……”患者看到他这个架势,忍不住开怀大笑,过了两天,心下的硬结就渐渐散开,疾病治愈。
后来,患者问他,为什么没吃药病就好了。
张从正告诉患者,这就是《内经》上说的“喜胜悲”这种情志治疗方法。
因为喜是心脏精气的变化活动,心在五行中属火,而悲是肺脏精气变化活动的结果,肺属金,火能克金,所以,喜悦情绪能克制悲忧的情绪,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第二个故事是讲的是一个过度思虑导致失眠的患者。
这是一个富家的妇人,平时就多思,两年来都无法入睡,吃了很多的安神药都没有疗效。
她丈夫听人说张从正治疗这类疾病很擅长,于是就请张从正前来给妻子诊治。
张从正问了起病的原因,并把了脉,悄悄对患者的丈夫说,要治好你妻子的病,还需要你的配合。
丈夫问,要我怎样配合呢?张从正说,我要想办法使你妻子发怒,你只要照我说的办就行了。
说完,他大声对妇人说,要五十两银子做诊金,还要好酒好菜招待我吃上三天,我才能给你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