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深圳高考二模 满分作文点评:在物质生活中诗意地栖息
广东省深圳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调研(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深圳市2019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2019.4试卷共10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当代阅读史上,我们从西方引进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
它动摇了“唯一标准答案”的僵化思想,对我国阅读界有很大的启蒙作用。
然而,众多匪夷所思的“多元解读”也随之出现,这类荒腔走板的解读,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中小学课堂之中。
这些混乱认识与理论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
“接受美学”是西方读者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流派,它认为“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
国内有人把它形象地推进一步:斧头不用无异于一块石头,作品不读等于一堆废纸。
但是,他们忘记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不用都无异于一块石头,然而要用的时候,石头不可能当斧头,废纸更不能当作品。
事物的根本属性与它的附属功能是不能混淆的。
其实,西方“读者中心论”也强调在以读者的接受来阐释作品时,要避免纯主观的、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
毕竟,读者接受有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
没有接受,作品不能最后“现实化”;但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于作品的全部,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作品本身。
既然如此,判定作品意义的依据只能是作品本身。
也正因如此,任何接受都可能是对另一接受的局限的弥补;同时,任何接受都有提高、修正之必要,更不用说要对错误接受予以纠正。
此外,多元解读与文本制约是同时发生的。
2019年深圳高考二模 满分作文点评:在心中点燃“美”的火种

2019年深圳高考二模满分作文点评:在心中点燃“美”的火种编号:06号得分:56在心中点燃“美”的火种(以呼吁人们怎么做的角度拟题,同时镶嵌材料中的主要意象“火”和核心话题“美”,点引材料。
)在漫长的寒冷的黑夜之中,小心翼翼地取出精心保存的火种,让它在枯木的环抱中跳出一曲生命的赞歌。
火啊,我们呼唤的火啊,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光明,食物,更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最初体验。
(开篇以添补细节的方式写出场景,用场景和抒情性的语调感染人,以情动人。
)那么,人们到底是为了什么保存火种呢?有人说,是为了取暖御寒,获得熟食,而更有诗意的回答是:火是夜色中最美的风景(引:点引材料)。
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反映的是(议:对材料的现象做本质性概括)“唯有用论”与美学观点的激烈碰撞。
在一切以利益为上的现代社会里(联:联系时代回应此话题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以实用主义为优先的惯性思维占据了主导,这有如将人们拖回到了那个匮乏的漫长黑夜之中,从前是物资匮乏,而如今的黑夜,是美感匮乏。
要改变人们匮乏的困境,只有(结:面对此问题,谈做法,引出文章中心论点。
)重新在心中点燃“美”的火种。
(引证段:本段是针对材料内容先置的整体引论段,涉及点引材料现象、分析揭示材料现象本质、材料精神本质的当下背景以及在此背景下人们应该的做法,从而得出主观点:需要点燃心中“美”的火种,引、议、联、结环环相扣!)诚然,我们不能否认实用主义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朱光潜先生曾在《谈美》中说,对一棵树,植物学家会分析它的品种与所属科目,建筑学家会评价他是否能成为优良的建筑木材,人所站的观点、角度不同,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就不同,这与古人类学家认为保有火种可以取暖供食是一个道理。
同时,我们必须承认这些观点是科学的见解,是专家从不同角度给出的专业分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于社会有益。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见解披上了科学的外衣,难见人类社会对美的深切感动与碰触,使人们对社会的见解蒙上了冷漠的厚重的壳。
2019年深圳高考二模 满分作文点评:只为那最美的姿态

2019年深圳高考二模满分作文点评:只为那最美的姿态编号:04号得分:57.5只为那最美的姿态远古人类为何要保存火种?取暖御寒?烧制食物?也许真的没有那么复杂,正如托姆的猜测:只为那火光是最美的姿态。
(开门见山,切入快;连用三问,表达巧。
材料中称“因为”,本文改为“只为”,强化用意明显,但是否妥当?)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无稽之谈,抑或是伊甸园式的梦幻。
可是,当我们以实用主义或经验主义的视角去揣度先人,是否意识到我们对古人精神世界认知的缺环?或者说,是过分理性与便捷的现代社会,消磨掉了我们人性深处对美的那份执念。
(“实用主义或经验主义”暗指“取暖御寒”与“烧制食物”,是对材料中古人类学家观点的巧妙概括。
“对美的那份执念”,从人性的角度,明确对审美的追求亦属古人类的本能,呼应材料中托姆所言。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则说:“假如我有两块面包,我得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对美的追求,从来都不是物质饱足后的娱乐消遣,而是精神世界必不可少的雨露阳光。
(“不是,而是”:层次清晰,干净利落。
雨露阳光,既写出常见,又写出重要。
)从三星堆里的青铜面具,到春秋战国的巨鼎礼器,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瓷器……不难发展,人类的文明史,同样也是一部美学史。
(从火种,到文明史与美学史,颇具大视野;对高中生而言,此说法可称有见地,难得。
)也许刘慈欣在《冰之海》中那个以美作为进化终点的外星生物带有科幻式的幻想,但毋庸置疑的是:对美的追求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
(从正面谈。
人类文明史论证了“对美的追求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
)然而,步入现代社会,这份执念竟在淡化。
(承接上文末句,文意转折。
执念,贬词褒用,有强化之意,好。
)多少次我们对繁花新草视而不见,只沉溺在手上的方寸世界;多少次我们对莺语虫鸣顾(当为“置”。
)若罔(当补一“闻”字。
),因为它们跟不上你追名逐利的身影。
也许你认为你只是错过了一次花开、一次日落,可是,朋友,我却要告诉你:你失去的是整个世界。
2019年深圳高考二模 满分作文点评:烟火下的肉食,面包上的水仙花

2019年深圳高考二模满分作文点评:烟火下的肉食,面包上的水仙花编号:07号得分:54烟火下的肉食,面包上的水仙花(题目很不错,不仅点明了题目要求,并且暗示了两者的关系,简练生动)法国数学家托姆在与两位朋友讨论问题时谈到保存火种的意义,其他两朋友一位说为了御寒取暖,一位说为了烤制食物——而托姆却说是因为火光灿烂的美丽令人惊叹,而我认为,保存火种既是为了暖饱之思,也是为了欣赏烟火中的光华。
(第一段引入材料中规中矩,简洁明了,“而我认为”引出自己的中心论点:保存火种既是为了暖饱之思,也是为了欣赏烟火中的光华。
在行文上流畅自然,但是审题上似乎有点小小的偏差,作者的意思是把物质和精神并列,同等重要,而给出的题目有个转折关系,突出了精神方面,不过,后面的行文中又强调了精神方面,小小的瑕疵。
)物质是精神硕果(硕果一词用在这里不合适)的基础与载体,而精神也使物质开出诗意的花。
这不经让人想起了那一古老的哲学命题:当只能选择一样前行,你是要面包还是要水仙花?其实,面包与水仙花并不矛盾,(吃下半块面包再用半块种出(应该是换来)灿烂的水仙花)。
我们栖居于大块之上,但我们仍可以选择诗意地栖居,羽化升仙(羽化升仙这个词用得不合适,原词是羽化登仙,本来是指道教修炼到极致跳出生死轮回、生老病死,感觉身体象要飘出尘世。
可以去掉这个词)(这一段是全文第一个分论点,论述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说明物质是精神的基础,但是有空洞,后面的文字没有明确的去论证这个分论点)诚然,物质是重要的。
就像衣物肉食,就像面包吐司。
只有在物质实践中,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精神文化。
数百年前飞鸽传信的时代,华夏人民还不知晓境外他国的存在;一百年前兵荒马乱的年代,水火中的人民为了生存四处流散;数十年前计划经济的时代,书本是奢侈而卡其布的工装是常态。
(这里缺了一个论证过程,如果加上一句话,说明物质生活匮乏的时候谈精神生活是不现实的,这样文章更显严密)而如今,经济发展飞速,已然迈入大数据时代的我们不仅可以纵观历史横览社会,还可以领略不同名族国家间的文化思想。
19年深圳二模作文范文(经典评析)

原文欣赏:火光中有“诗和远方”深圳考生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法国著名数学家在与两位古人类学家的讨论中,就人类为什么要保存火种这一问题上给出了最诗意浪漫的解释。
生而为人,即便步履蹒跚,眼前迷雾团团,依旧无法阻挡我们追逐美。
在人类生活中,“苟且”总是占了绝大部分,而美却总是一闪而过。
然而这些所谓的“美”,所谓的“诗和远方”都能在刹那间温暖整个冬天。
诚然,火种的保存很可能是用来取暖御寒的,也可能是为了烧出鲜美的肉食。
若如第一位人类学家所说,那火仅是维持最基本生存动力的热源。
他是从人类最基本的角度来分析古人类的想法。
而第二位人类学家将火势为烘烤食物的工具,火不仅能帮他们维持生活,更能改变他们的生活。
但其实人类的欲望与亲人并无多大差别,在吃饱穿暖以后他们也会去寻找美。
即使物质贫乏些,也阻挡不了他们迈向诗和远方的脚步。
即使生活得先有“苟且”才能追逐“诗和远方”。
但这又怎样能够妨碍他们在物质贫困的时代追求精神的充实呢?而托姆的答案看似多余,实则是非常重要的。
在远古时期人们可没有今日的灯火通明,在夜间仍像白昼那般车水马龙。
人们随着白天的到来现身于世间,又随夜幕降临消失于黑夜之中。
我们不知道黑暗的样子,我们也不知道古人类身处于黑暗中恐惧的样子。
黑暗不同于黑夜,他静谧地将恐惧的魔掌伸向每一个笼罩才在他身躯之下的人。
而跃动着的火光却帮助人们驱散黑暗,打破了黑暗中的未知,他灿烂的身姿美进每一个注视它的人心中。
这也是人类对抗黑暗的开始。
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来说,我们的物质世界太丰富,却有太多的人只有吃喝拉撒睡而像行尸走肉般生活着,精神世界却早已荒芜得寸草不生。
所以现当下,我们应走出自己习惯于活着的“苟且”,去追寻“诗和远方”,就像古人类学家用火种让自己温暖,不再饥饿时,他们会去发现美的存在。
早在三万年前生活的山顶洞人便会制陶器和戴首饰,可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此言从有人的时代便有这种现象了。
因此这也正是启发我们在生活中发现美寻找美。
诗意地生活高考满分作文(3篇)

诗意地生活高考满分作文(3篇)诗意地生活高考满分作文(3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
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意地生活高考满分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意地生活高考满分作文1"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意地生活,是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是一片闲适悠然的情怀。
自懂事以来,便居住在这青瓦白墙的古巷中,清晨,巷口包点铺的香味和着小贩的叫声氤氲在雾气里。
隔着木门可以听到拖鞋打过青石板路面的响声,踢踢踏踏,像一首慵懒的歌。
执一柄密梳,坐在雕花窗前,细细地理顺,理顺心中的烦闷苦恼,一天的心情便无比顺畅。
小巷的人们朴实醇厚,仿佛刚从桃源中走来,一尘不染,小脚的老人们,走东家串西家,闲话家常,巷里大抵都是四合院子,家家户户都有着"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景致,玉兰开得正欢,雪白的瓣朵仿佛在绽放一个个的梦,这里的人们安然地体味人生,享受生活,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也不会占谁家便宜。
他们会的,只是在院里的大树下下几场棋,在堂前的书案上挥毫泼墨,在桃花树下拉着二胡、弦子。
我有幸生活在这里,见证着这里淳朴的风气,诗意飞扬的一切。
下雨的时候,雨丝浸润着古巷,笼罩着古巷,仿佛在小心翼翼地为一个婴儿洗浴,瓦片上的青苔,含苞的花朵都在欣喜地啜饮天降的甘霖。
雨天人们是不怎么出门的,泡一壶清茶坐在藤椅上,翻翻古老的线装书,吟着《雨巷》,也会有调皮的孩子在雨中嬉戏,清脆的笑声如挂在檐角的风铃,美妙悦耳,丁香般的姑娘,举着油纸伞消失在巷口,留下背影让人遐想。
这里的一切都如一首婉约的诗,一花一木都布满了灵气,营造着诗意的氛围。
诗意地生活在这古巷里,听隔壁小姐的浅吟低唱,听燕子交颈的呢喃。
看庭前的花开花落,望天上的云卷云舒,到黄昏,在夕阳下漫的瓶中,尖尖的嫩芽像崭新的刚刚萌发的梦,镜子里是一片如花笑靥,花面交相辉映,保留一份童心,保留一片纯净,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像写诗一样去酝酿每一分情感,是古巷人们的共同特征。
2019深圳二模语文作文范文

2019深圳高考二模语文作文点评及范文【原题呈现】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
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
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
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原题点评】这是近三年以来最眉清目秀的作文题。
一、目光敏锐,紧跟时代风向2017年7月4日,《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郑重发声:《美育是一种刚需》。
文中指出,“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
而这句话恰是深二模作文题的正解,不知是葛福安老师匠心所至,还是偶然的默契。
这样紧跟时代的风向,实在是惊人的敏锐。
二、精准把脉,参透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将“审美鉴赏与创造”列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美育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
藉审美之途来安顿主体的此岸生存是美育的核心价值。
葛福安老师在阐述自己的命题意图时也说:“2019年深圳二模的作文题选取火种之用意在于‘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为写作主题,正是着意于‘谈美’‘论美’‘悟美’‘体验美’……”三、关注心灵,彰显人文情怀康德说,美即自由。
深二模的作文题,关注人类的心灵需要和精神满足,彰显了深厚的人文情怀。
葛福安老师在阐述命题意图时说:“虽然被称为‘考生’的高中生把自己世俗的生活过得拥挤而致密,似乎远离了美,不过,在考场上写这篇作文时,如果能发现被粗鄙化、物质化之风盛行的现实雪藏的‘美丽’,审视一下在‘中国式审美’眼光下设计出的中学生校服(被英国博物馆永久收藏的深圳校服除外)遮蔽的青春之美,……去追慕一下‘艺术品总包含着一定的意义’‘一件艺术品是否必须要求美丽’这般‘高冷而美’法国的高考作文题……,也许未尝不可,更何况有着‘充分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样的要求。
2019深圳二模作文范文讲解

04
范文点评
文章优点
结构清晰:文章结构合理,逻辑性强,易于读者理解。 语言优美:语言流畅,用词恰当,富有表现力。 观点鲜明:观点明确,论述有力,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素材丰富:素材丰富,能够支持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文章不足
结构不够清晰,逻辑不够连贯
论据不够充分,论证不够有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题目要求:结 合材料,自选 角度,自拟题 目,写一篇不 少于800字的文
章
题目难度:中 等偏上,需要 考生具备较强 的观察力和思
考能力
03
范文解析
文章结构
开头:引出主题,提出观点
结尾: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主体:展开论述,论证观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结构清晰,逻辑性强
范文内容
题目:《我的梦想》
添加标题
语言表达不够简洁,存在冗余表 述
缺乏创新性,未能提出新的观点 和看法
改进建议
结构调整:确保文章结构清晰,逻辑性强
语言优化:避免使用过于书面化、复杂的词汇,尽量使用简洁、易懂的语言
观点明确:确保文章的观点明确,易于理解 论证充分:确保文章的论证充分,能够支持文章的观点
05
范文学习心得
学习收获
字数:不少于800字
评分标准:内容、结构、 语言、书写
题目内容
题目:《我的梦想》
要求:以个人经历为基础,描述 自己的梦想和为实现梦想所做的 努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体裁:记叙文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评分标准:主题明确,内容充实, 语言流畅,结构完整
题目特点
题目类型:材 料作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深圳高考二模满分作文点评:在物质生活中诗意地栖息
编号:03号得分:58.5
在物质生活中诗意地栖息
(标题切合材料中的核心内容:物质与诗意栖居,拟题能够从材料中提取,然后进行立意,值得其它考生学习。
)
曾有一位数学家与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远古人类为何要保存活的(修饰语稍显多余)火种,两位人类学家均认为保留火种皆因人类的生活所需。
但数学家的回答引人深思,他认为,火种之所以得以保留,是因为其在夜幕中可展现出最美的姿态。
(在概述材料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分类,寻求突破点。
)
(段评:起,引材料,文章开篇能够在材料的基础上,选择写作的侧重点,这是一种处理材料的智慧,不过,在情感的倾向的表达上,略显不足。
)
我们可从以上窥探出,两位古人类学家皆是从社会物质的实用性出发考虑,而这位数学家则是另辟蹊跻(蹊径),从人们精神的享受性出发考虑,更具有诗意(归类简析后,局部点题)。
然现实生活中不知有多少人都是按两位人类学家的思考角度来判定事物的呢?以笔者之见,在物质社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妨慢下脚步,等待一朵花开,栖息于精神的诗意之中。
(寻求写作的现下意义。
)
(段评:承,材料的引用后,要进行材料的简析,这样我们观点的生发,才不会是无源之水,同时应该做到点题,观点是统筹文章的核心,这点尤其重要。
)
在快节奏,大变革的社会中,多少人在忙于追随时代,不断前行的步伐,而忽视了身边的美好。
(此时,我不由地想起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者拿破仑,(他)一生征战沙场,开拓疆土,享受着无上荣光,但他却依旧苦恼,发出“我一生几无快乐”的感慨,难道是拿破仑对荣耀的追求贪婪得永无止境吗?其实并不是的,而是他坐居高位,追求荣耀,但不曾停下自己的脚步,去感知,去探寻身边的幸福,以至于“高处不胜寒”的孤家寡人的境遇,缺少了生命应有的温度和诗意,(这才是其苦恼的缘由所在呀!)前进的人们啊,请慢下你们的脚步,一味的追求或许能达到你们所希冀的远方,但过程的鲜花们却无遐欣赏,(虽说)物质得到了满足,(但)精神却变得空虚,不应为了苟且而忘记诗与远方啊!(改为“这何曾是我们所向往过的诗意栖居的生活。
”会好些。
)
(段评:转,通过拿破仑的事例,反证生活除了功利性之外,应该有诗意的栖居,这才是生活的原味。
)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不妨有时慢下来,我们或许可以额外获得精神上的馈赠。
(犹记得)川端康成“夜中四点半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一处诗意的风景,被“慢下来”的川端康成一窥,不仅使自己心旷神怡,而且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帕斯卡尔在璀璨星空下独自漫步,沉吟道:在无穷的星空中,我不禁站(战)栗,再多的话语已是无用,灵魂得到了皈依。
古之大学问家,(这里的概述是错误的,无论是“川端康成”、“帕斯卡尔”都非古之大学问家,不如改成“倘若每一个人都能如此,”)都能身处喧闹尘世中保持一颗安静自若,诗意长存的心灵,(那么必能)在慢中得到心灵的抚慰、精神的洗礼与境界的提升!
(段评:承,通过举“川端康成”、“帕斯卡尔”的事例,表明诗意栖居的意义,其中这两个人物,引用的很恰当,述议结合的不错。
)
而我们,虽不能完全停下步伐,但我们亦可在闲适之时手捧一本书,感受书中流淌的字字文采(脉脉温情);去郊外赏(静待)一朵花开,体悟生命成长的可贵(与)美好,在独处时静心沉坐,畅想人生逐梦的美好回忆。
惟有如此,我们方能在世间的大染缸”中保持生命底色,在物质横流的浪潮中达到精神的充盈和生命应有的温度。
(段评:承,诗意栖居于个人的意义所在,也正是文章写作目的所在,诗意栖居是治疗当下人的一剂良药。
)
周国平曾道。
“等待生命中的一朵花开。
“愿你我在前进的道路上慢下来,观一树柴藤花开,望一抹夕阳流逝,在物质生活中诗意地栖息。
(段评:合,名言结尾,在突显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呼应该观点,见出文化品味。
)
【点评】
这篇文章,从标题的拟定,文章内容的写作,再到文章结构的布局,体现了作者对材料的理解与思考,同时又能够寻求写作的时下意义,这是很难得的。
特别在事例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上,能够选择较为恰当的材料,并做到概述与分析围绕观点展开,值得当下考生借鉴。
既充实了内容,又展示较为深厚的文字、文化功底。
不过个别用词、用句方面还需要斟酌下,像“社会这个大染缸”,“物质横流的浪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