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三次改革失败原因再探

合集下载

晚清改革为何失败

晚清改革为何失败

晚清改革为何失败不改革等死、乱改革找死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晚清的50年,我总结为“不改革等死、乱改革找死”。

不改革等死,其实就是改革的动力所在。

发端于1861年的第一轮改革,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西方媒体和外交机构都在思考着中国崩溃后怎么办的问题。

在那样的历史关头,中国体制内外的精英分子们开始了改革。

乱改革找死,则是改革本身是一项长期工程,对“技术”的要求颇高,不能急躁,不能跃进,不能盲动,否则就拔苗助长、欲速而不达。

甲午战争之后的改革,就走上了大跃进的道路,总想找捷径、搭快车,从西方和日本引进一个“主义”,一揽子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放弃了在更为根本、更为琐碎、也更需要耐心的“技术”层面上的艰巨努力。

精英阶层都指望着通过“顶层设计”,一夜之间改天换地,结果不断地葬送改革,也令中国在不断革命的道路上几乎耗尽了元气和各种机会。

晚清的50年改革,我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洋务运动”,从1861年到1894年。

出于对“不改革等死”的恐惧,开始了改革,并且在经济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也实现了同光中兴这样的政治奇迹。

对于这个33年的改革,我们最大的批判是说它只改经济不改政治。

这个批判本身并没有错,但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当时,连最为基本的经济改革,每一步都十分艰难,遑论政治改革。

第二个阶段,我称之为十年动乱,从1894年到1905年。

受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中国的精英们普遍有了焦虑和大跃进心态,急切地寻找救亡捷径,并因此导致了戊戌变法的极右盲动,其遭遇反弹的结果,就是极左的义和团运动,最终在八国联军的刺刀下签订了辛丑条约。

在极右、极左、外敌来回折腾后的废墟上,恢复了洋务运动,直到1905年计划开始政治改革。

第三个阶段,是以政治体制改革为核心的晚清新政,从1905年到1911年,这是“乱改革找死”的阶段。

绊脚石之一:既得利益集团导致晚清改革失败的第一大绊脚石,是既得利益集团的缠斗。

晚清时有新旧两个既得利益集团。

请试述清末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探索的失败分别说明了什么参考答案三

请试述清末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探索的失败分别说明了什么参考答案三

2023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作业终结性考试试题1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0分。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中国人民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的过程。

为了争取国家独立,实现民族复兴,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探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出路,掀起了生生不息、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

请试述清末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探索的失败分别说明了什么?参考答案1: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4864年)1853年3月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1856年达到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失败的原因: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2.主观原因: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也是根本原因。

二、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中央有恭亲王奕诉、文祥等,地方有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

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

洋务派的主要活动:1.兴办近代企业。

2.建立新式海陆军;3.创办新式学堂;4派遣留学生。

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根本目的: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清政府腐朽统治。

失败的标志: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失败的原因:1.内部原因:(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也是阶级局限性,还是失败的根本原因);(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3)洋务运动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2.外部原因:西方列强并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三、戊戌变法运动“戊戌变法”又叫“百日维新“,是1898年发生在我国的一次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

1898年1月,康有为上书皇帝,提出三条变法纲领:立即宣布实行变法;广开才路,各级官吏都有权向皇帝上奏折;全盘改革政权机关。

上书以后,康有为等维新派到处组织学会,创办报纸,宣传变法主张,改良主义运动有了很大发展,赞成变法的人越来越多。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中国清朝晚期的新政是一次旨在改革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的尝试。

然而,尽管新政的初衷良好,却没有取得显著的成功。

这篇文章将探讨导致清末新政失败的一些原因。

一、朝廷内部分裂在清朝晚期,朝廷内部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分裂。

由于长期的封建时代的束缚,中国皇帝很难接受西方的新思想和制度,这使得他们难以推动新政的改革。

此外,政治上的强势派别也对新政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清廷内部存在着许多强硬的派别,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来维护各自的政治利益。

这些派别之间的争斗使得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既缺乏决策的权威,也无法在执行过程中得到足够的支持。

二、经济结构落后另一个导致新政失败的重要原因是中国的经济结构落后。

清朝晚期,中国经济还停留在封建时代的水平上。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长期的封建制度,以及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少的接触。

这使得中国很难拥有与西方国家抗衡的实力,同时也使得中国在工业和农业上无法与其他国家相比。

这都导致了中国的财政困境,使得新政无法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

三、社会体制僵化此外,社会体制的僵化也是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

中国的社会体系是建立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的,这使得中国的社会结构非常僵化,很难对新的改革做出持续的响应。

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也是导致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

中国的农民、地主、商人和政治精英之间的矛盾无法得到解决,这阻碍了改革的推进。

四、民族危机最后,新政失败的原因是民族危机。

在清朝晚期,中国处于一种弱势状态,无力抵抗外部压力。

据估计,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间,共有超过300万中国人因战争和饥荒而死亡。

这使得中国陷入危机,并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失去了部分领土。

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难以利用资源来推行社会经济的改革。

综上所述,清末新政虽然是一次重大的改革尝试,但仍然失败了。

新政的失败原因包括朝廷内部的分裂、中国经济结构的落后、社会体制的僵化和民族危机。

这些因素使得新政无法取得显著的成果,也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它试图以改革来挽救滑坡的中国帝国。

这一次改革却以失败告终,给中国带来了更深重的灾难。

各种学者对这次改革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是至今仍然没有统一的结论。

本文将试图通过对清末新政失败原因的新探,分析清末新政失败的深层次原因,以期更好地解读这段历史,为我们的探索和认知提供一些新思路。

从政治制度的角度看,清朝末年的走向是从封建专制向君主立宪的转变,这需要彻底改革传统的封建政治制度。

在这一过程中,清政府却面临了来自内外部力量的巨大阻力。

在国内,地方派系的势力庞大,他们对于中央政府的改革举措持强烈的反对态度,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会受到威胁。

清政府自身的官僚体系也是对改革的巨大阻力,因为这些官僚们往往只顾自己的利益,对改革缺乏动力,甚至有的人还参与了挑拨离间的活动。

在国外,列强的压力也是不容忽视的,他们对中国的强大利益忌惮万分,不愿意看到中国强大起来,因此会采取各种手段来阻碍中国的改革进程。

在这种外部和内部的巨大阻力下,清政府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总是束手束脚,无法迅速出台有效的改革措施,更遑论实施了。

我们政治制度的阻力是导致清末新政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社会经济结构来看,清末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非常落后,这给改革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

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渐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经济结构出现了一系列的混乱和矛盾。

特别是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由于技术水平低下,生产效率极低,这使得中国社会长期处于贫穷的状态。

而传统的统治者们往往对此采取了保守的态度,他们担心改革会打破他们的既得利益,因此对于改革也是反感的。

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困难给改革增添了非常大的难度,是导致清末新政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意识形态层面来看,清末中国的传统意识形态非常顽固守旧,这给改革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命为主,人事为辅”的传统观念,这就使得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着对于改革的抵触情绪。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清末新政是指清朝末年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挽救中国社会矛盾的深化,改变清廷的衰落局面,并为实现现代化中国奠定基础。

清末新政最终失败了,以下将对其失败原因进行深入探讨。

清末新政的推行时间过晚。

清朝实施新政时,中国社会已经面临着深刻的变革需要。

西方列强入侵和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社会陷入了长期的衰退状态,国家经济崩溃、社会秩序混乱,人民民不聊生。

而新政采取了一些相对较为温和的措施,无法迅速彻底地改变社会现状,使得改革无法与社会的迅速变化同步。

新政在政策上存在局限性。

新政并没有针对深层次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而是停留在表面,只是对现有制度进行了一些修补和调整。

新政试图改善官吏贪污腐败的现象,推行了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但并未对科举制度自身做出根本的改变。

新政对工商业的改革相对较少,没有对庙堂官僚主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从而限制了新政的效果。

新政实施的过程中遭遇了各种阻碍和挑战。

清末时期社会矛盾激化,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使得新政实施过程中面临了种种困难和阻力。

清廷内部的反对势力和保守势力对新政持否定态度,清廷对新政改革的支持力度并不强大,这也直接影响了新政的进展和效果。

新政在制度设计上存在一系列缺陷。

虽然新政试图改革但并未对根本的制度问题进行解决,如土地问题以及封建土地制度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社会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得不到解决,而且在新政改革中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也存在问题,如对天津、上海等沿海城市实行了商业特权,导致了国内外资本的逐渐积聚,加剧了社会矛盾。

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推行时间过晚、政策局限性、遭遇阻碍和挑战以及制度设计上的缺陷等。

虽然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变革,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制约,未能实现其最终目标,也为清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清末新政的失败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揭示了改革中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值得我们引以为戒。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清朝末年,由于长期的压迫统治和腐败治理,国家衰败不堪,社会矛盾激化,民主革命的声浪越来越高。

清政府为了保住统治地位,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政策,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局势。

这些新政却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最终导致了清政府的失败。

那么,这些新政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将从内外因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外部因素1.列强的干涉:清朝末年,列强们谋求在中国争夺势力范围,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和割地要求。

面对列强的干涉,清政府没有足够的国力和技术实力来抵抗,只能通过妥协和割地来保住统治地位。

这些割地让清政府的形象受到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得人们对清政府的信任度大幅降低。

2.社会动荡:清朝末年,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和民众抗议不断。

由于长期的剥削和压迫,农民们生活贫困,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而新政在解决农民问题上,并没有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仍然延续了旧制度的不公平和不平等,使得农民们的不满情绪继续蔓延。

新政中的一些措施如“国以民为本”、“平肆商圳”等,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3.经济困境:清政府财政困难,国库空虚,无法为新政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由于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的经济自主性不足,中国的产业和商业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经济崩溃和资源枯竭。

这使得新政所依赖的经济基础不稳定,无法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

1.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清政府的新政改革涉及到了大量的既得利益集团,如官僚贵族、地主阶级等,他们在旧体制下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利益,不愿意接受改革的挑战,因此对于新政持有抵制态度,并通过各种手段来阻挠改革的进行。

2.新政的不彻底性: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往往是一些表面性的改革,没有真正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性和主要性问题。

在改革教育方面,清政府提出要改革科举制度,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解决科举制度的深层次问题,使得改革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效果。

3.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清政府在长时间的统治下,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盛行,腐败现象严重。

清政府官员对新政的执行缺乏决心和能力,不愿意付出实际的努力来推动改革。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

清末新政失败原因新探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其目标是进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以期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清末新政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清帝国的终结。

那么,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将对此进行一些新的探讨。

一、外部压力与内部抵制清末新政之所以难以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外部压力和内部抵制。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割据,各种不平等条约剥夺了中国的主权和自主权,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面对外国列强的压力,清政府难以有足够的精力和资源来进行国内的改革,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

清朝皇帝对改革持保守态度,特别是慈禧太后在朝鲜战争失败后加强了对政局的掌控,限制了改革的动力和空间。

慈禧太后因身后未有合适皇子继任帝位,她唯恐社会变革会动摇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她对清朝新政持谨慎和顽固的态度,不愿意在自己的统治下进行实质性的改革。

满清政府内部的官员贵族对新政改革亦持异议,他们担心改革将削弱他们的利益和权力,因而积极地阻挠和抵制新政的推行。

在这样的外部压力和内部抵制下,新政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最终导致改革的失败。

二、改革方案的缺陷清末新政的失败还与其改革方案本身的缺陷有关。

在政治上,清朝政府试图通过设置各种新的官署和部门来改革现有的官制,推行分权制度,但实际上这些新官署的权力仍受到皇权的限制,缺乏真正的自治权,因此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政试图推行的选举制度也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使得政治改革无法迅速有效地进行。

在经济上,清朝政府试图通过推行洋务运动、修筑铁路和发行银元等手段来改革国家的经济结构,然而这些改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却因为技术力量、资金来源、管理体制等原因遭遇困难与挑战,难以取得较大的成效,致使改革陷入了停滞状态。

在教育和文化上,清朝政府也试图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有效地改变国家的教育和文化模式,导致改革的目标无法实现。

论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论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论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及教训论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及教训清朝最后十年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为复杂的历史时期之一,也是值得深入探究的历史时期。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西太后挟光绪帝仓皇出逃,满清皇室威严丧尽,颜面扫地。

而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走狗,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社会矛盾加剧。

在统治内外交困之际,慈禧太后不得不重新祭起改革的大旗,宣布实行“新政”,企图力挽狂澜,延续统治。

然而事与愿违,“新政”非但没有能够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反而半路夭折,连累清王朝本身也在辛亥革命的风暴中垮台。

这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什么比洋务运动更能体现清政府学习西方的决心与实效更具有社会转型色彩的“新政”会失败,而成为清朝灭亡的助推器呢?就我理解,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一、改革者魄力不足,“新政”具有欺骗性亨廷顿认为,“改革者必须比革命者具备更高超的政治技巧,一个成功者必须是一个一流的政治家。

”⑴细数世界史上改革成功的案例,德国有“铁血宰相”俾斯麦,俄罗斯有彼得一世和亚历山大二世,日本有明治天皇与伊藤博文等,而中国恰恰缺少这样的人。

主持这次改革的最高统治者是慈禧太后和摄政王载沣。

先看慈禧,虽不能说慈禧没有做过一点好事,但作为封建专制最高统治者的政治代表,她绝不是站在历史潮流的前头引导社会前进的人物。

她大半生都是在政治权力中度过,她关注的是如何维护自身权力,如何让清政府免于灭亡,至于救亡图存不过是为了应付眼前的危机。

她或许具有改革的意识,但是她并没有领导这场史无前例的改革的能力,而在国人心中,她只是个擅玩小聪明的权利狂,“但知权利,绝无政见”。

再看载沣,他比慈禧太后没有能力也没有手段还没有威望。

他主持所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如驱逐袁世凯、重用亲贵、成立皇族内阁、拒绝立宪派的请愿及实行铁路国有政策等,均激化了社会矛盾,起到了反面作用。

有这样的改革者,改革焉有不败之理?再者说,“新政”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并未从根本上触及封建根基,因而被斥责为“假维新”“伪变法”,陈天华曾说﹕“见从前守旧惹的祸来,才敷衍行了一段新政,不过是掩人耳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三次改革失败原因再探作者:迟云飞自1860年代起,晚清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即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清末新政。

三次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若以富国强兵的目标衡量,可以说都以失败告终,也没能挽救清王朝的灭亡。

三次改革失败的原因,已有多人论述,但笔者近几年思考晚清改革,主要是从改革者主观得失的角度,还是有一些心得,愿得指教。

洋务运动:片面改革需要指出的是,清廷本应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就开始仿效西方的改革。

而洋务运动是1860年代也即第一次鸦片战争20年后才开始,改革已丧失了最佳时机。

上世纪80年代,洋务运动曾是史学界讨论的热门,当时无论批评者还是赞许者,多认为洋务运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进行政治改革。

时至今日,我们完全可以理性、冷静地思考:在当时条件下,要求李鸿章等改革皇权专制的政治体制,无异要求工业时代以前的人造出航天飞机,是根本不可能的。

不仅如此,即便政府机构和人事的改革,也困难重重。

我们不能苛求前人做超出他们时代的事情。

另一方面,在洋务运动才刚刚开始就进行政治改革,会引起混乱,无异拔苗助长,而那个时代,中国也不具备实行所谓君主立宪制的条件。

问题不在于没有进行政治改革,那么洋务运动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呢?当然不是,洋务运动还是片面改革。

下面从几个方面探讨。

第一,军事改革偏重武器。

军事改革是李鸿章等人首先做也是一直努力做的,他们觉得西洋人之所以打败我们,就在于他们的洋枪洋炮,以为我们有了同样的武器就可以战胜或至少有能力抵抗侵略者。

但是,其基本缺点是重武器装备,轻人、轻制度体制。

运用新式武器的同时,应该有新的战略战术,有新的军队体制,有熟悉新的战略战术的军官和士兵。

新式枪炮的作战方法,与冷兵器时代有很大区别,相应的体制也要有变化,军官士兵素质的变化,尤其懂得近代战争的军官更为关键。

但李鸿章等重视的是装备洋枪洋炮,淮军、湘军武器大大改善了,但体制仍基本沿袭湘、淮军的营制,军官也基本是行伍出身。

军事学堂培养了一些新人才,但只能做教官,不能直接带兵。

军队没有近代完善的指挥系统,没有完备的后勤保障系统;没有参谋部门,没有周密的作战计划,作战时大多凭指挥员拍脑袋;没有预备役制度,战争时兵员不足,便临时招募,临时招募未经训练的士兵根本不符合作战需要。

而同时期日本军队实行师团制,军官大多从新式军官学校产生,或者到欧洲考察过军事,作战思想完全更新,也就是全面近代化。

中国军队相比之下,不能不显得逊色。

甲午战争之时,清军的武器与日军差距并不大,官兵作战也不是完全不勇敢,之所以一败涂地,主要问题是军队的体制、战略战术远不如人。

第二,经济改革偏重官办。

洋务派看到西洋人船坚炮利,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模仿制造,却没有深入探寻其根源,实际上,先进的军事技术背后是先进的工业体系,更不用说工业体系背后还有科学技术和政治体制的支撑。

所以,洋务运动先是“求强”,与军队应用新式武器的同时,就是官办军工企业,干了十年之后,又提出“求富”,即办民用企业。

但是如何能强,如何能富,却大有文章。

洋务运动办了不少民用企业,但总企图将其控制在政府手里。

企业民营是正宗,企业官营走不通。

尤其在那个腐败的官僚体制下,企业官营是死路。

那个年代的官营企业并非一无是处,它可以给社会提供许多新的东西,可以培养技术人才,但是,大多官僚化管理的民用企业效益不佳,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不能形成滚雪球式的效应。

要李鸿章办江南制造局的时候就放手让私人办企业,显然不现实。

但是办了十几年以后,应该醒悟。

然而清政府明白这点是在甲午战败以后,办企业已经30年了,真正大力鼓励私营企业则是在1901年新政开始以后,可惜衰弱的清政府那时已力不从心了。

第三,教育改革未建体系。

李鸿章等人办了不少新式学校,并派了至少两批学生到海外留学(留美幼童和留英法海军学生),但基本是专科技术教育、外语教育、军事教育,而就长远来讲,更应该注重的是两点:一是普及教育,二是建立新教育体系。

太平天国灭亡到甲午战争这段时间,财政上还允许清政府做些事情,清政府却没有这样做,使得新教育零星、随意、不系统,新人才不足用,不能支撑现代化建设。

洋务运动之所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是学西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与传统的经世观念有一定关系。

正如许多学者指出的,经世致用理念使部分官员较快突破不能用夷变夏的思想樊篱,是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和开启学西方大门的内在动力,但是经世致用理念却也容易使洋务派官员和他们的理论家们过于急功近利,洋枪洋炮厉害便学洋枪洋炮,却不愿深究优良武器和强大军事力量背后的东西;而且其学西洋的动力一般只限于强国御侮,如果没有强国御侮的需求,那么学洋枪洋炮、机器制造等在他们看来可能就是不必要的了。

维新变法:急于求成甲午战争,中国败于从前自己视为“蕞尔岛国”的日本,又割台湾,赔款二万万两白银,可谓奇耻大辱。

甲午战后,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瓜分豆剖,形势危急。

民族危机促使康有为等知识人,联合光绪帝和部分官员,发起了维新变法。

如果说洋务运动的不成功是失之于缓、失之于片面的话,那么维新运动的失败则是急于求成和策略的失误。

因为急于求成,维新人士没有努力去争取慈禧太后的支持。

19世纪末的时候,慈禧太后已经掌控朝政30多年,大权独揽,根深蒂固,无人能与之抗衡。

维新派应努力争取慈禧太后对改革的支持至少是默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能侵害她的利益和权力。

但是维新派只争取了光绪帝的支持,而光绪帝没有实权,也没有雄才大略,所以改革很难顺利推行。

不仅慈禧太后,对其他官员和社会势力,也应该尽量减少阻力和打击面,争取更多的人对改革的支持至少是默认。

但是维新派和光绪帝都缺少政治经验,打击面大,引起的震动大,致使保守派集结到一起。

而对潜在的政治盟友,比如洋务运动期间改革的推进者李鸿章,维新派不但没有尽力争取,反而予以排斥,他们以为抓住了皇帝,就可以推行自己的理想。

所以当保守派反击的时候,维新派得不到任何有力的支持,毫无还手之力。

因为急于求成,光绪帝和维新派在百日维新期间,发布了一道又一道改革诏令,却不管能否真正实行。

比如改革科举,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在没有做好宣传,也没有对只懂传统学问只会八股的读书人出路做适当安排的情况下,就贸然推行,结果引起绝大多数士人的反对,大大增加了改革的阻力。

改革必须有先有后,必须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以及可能引起的权力阶层的反弹。

改革措施不能太急,不能在短时间什么都做。

维新派急于求成,他们设想改革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十年之后便可以与列强并驾齐驱,这都是书生的主观想象。

维新党人对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估计远远不足,措施太急,损害了许多人的利益,引起太大的反作用力。

清末新政:双重失误经过庚子事变的打击,1901年以后清政府决心推行新政。

这一次改革的力度、范围、深度,远超洋务运动,也超过了戊戌变法。

新政取得了相当成效,但改革的好时机已经错过。

因为多次战败,赔款压得财政处于崩溃境地;对外战争一败再败,政府已经威信扫地,社会不满在蔓延。

所以,新政是失却机会后的最后努力。

正是因为好的时机已经错过,能够延续统治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

而此时进行改革,难度比前两次更要大得多。

改革的再次失误加速了大清朝的灭亡。

第一,改革措施无主次。

新政开始以后,清廷把设学堂、派游学、废科举、练新军、设商部、振兴实业、警察制度、新刑律等一股脑推出。

1906年宣示预备立宪以后,又有地方自治、设审判厅、调查户口、设简易识字学塾等。

这自然是在强大的生存压力下不得已而作出的反应,但今天回过头来思考,改革必须有先后、有主次。

改革是为了救亡图存,提高国力是关键,而提高国力的关键则是经济发展和军事现代化,而军事现代化还是要有强大的经济作支撑。

因此,发展经济应该是改革的核心和首要目标,并且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但是清政府在经济还没有显著发展、国家财力尚十分薄弱的时候,不分主次推出了那么多的措施,其结果是欲速而不达,甚至起到了相反效果。

不仅如此,在腐败官僚的操控下,有的措施实际是翻花样,做姿态,或新瓶装旧酒,效果就更是难言了。

第二,负担加重导致民众不满。

各种新政措施不分轻重缓急一概推出的一个结果,就是加重了人民负担。

甲午战败、庚子战败,合计赔款白银近七亿两,清政府的财政实已濒临崩溃。

而大力推行新政,又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困难。

办新军等各项新政措施无一不需要增加开支,再加上赔款负担,可以说财政问题是清政府无法解开的死结。

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都想了很多办法,增盐税、增杂税、增摊派。

但杂税的增加和各种摊派,却招致从一般民众到新兴商人的广泛不满。

太平天国和捻军被镇压以后,各地的骚乱、造反和公开反抗官府的行动本已大为减少,但是晚清最后十年又呈大大增加之势,大小规模的抗粮、抗捐风潮遍地都是,湖南抢米风潮、山东莱阳抗捐风潮,更是震动全国。

这些风潮预示着更大规模反抗的来临,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清末社会正是如此。

一个专制政权的存在,虽然很难获得人民的支持,但起码需要人民的默认和容忍,当多数人民不能容忍它的统治时,这个专制政府的末路也就来临了。

第三,改革缺乏坚强领导,可以说是由最不适合主持改革的人主持改革。

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有高超的权力控驭能力,却对世界的状况缺少起码的了解,也缺乏她的满族祖先那样的进取心和开拓精神。

她的改革,只是在形势压力下不得已的行为,并且绝对不能损害她的权力。

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去世后,摄政王载沣不能很好控御局势,清廷内部矛盾重重,缺乏稳固的权力核心。

这都使改革很难顺利有效推行,也使清廷很难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和应付日益变化的客观形势。

另一方面,清廷推行新政的时候,腐败也如同瘟疫一样蔓延开来,偌大官场,能够廉洁自律的寥寥可数。

腐败加剧了社会的不满,降低了清政府的统治效能,也使新政改革的成就被大大抵消。

第四,不懂妥协,不懂得调整关系。

政治是争斗的学问,这容易理解,但政治也是妥协的学问,这一点人们很难理解也很难接受。

晚清最后阶段的清政府便是如此。

新政是在清政权已大大衰落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一条件限定政府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政策,对新兴势力须做必要的妥协,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

新政的过程中培育了新绅士即立宪派,也培育了革命党。

革命党坚决反清不必说,而立宪派人虽有不满情绪,但不到不得已,不会揭竿造反。

在这个时候,需要改革的领导者具有高度的政治智慧,明察社会,该妥协的时候要妥协,该让出权力就要让出一些权力。

然而到1911年,清政府不仅拒绝了立宪派立即召开国会参与政权的要求,而且出台了皇族内阁,令所有人失望甚至绝望,成了压倒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假使清政府能取消对维新变法获罪的康有为、梁启超的通缉,让梁启超、状元实业家张謇等三四位立宪派人士入阁,哪怕是暂时不给他们军队、财政等要害部门,哪怕只是装点一下门面,社会上的不满也会小很多,清廷的危险也就小一些,历史有可能会重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