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成语故事:纸上谈兵

成语故事:纸上谈兵

成语故事:纸上谈兵成语故事:纸上谈兵成语故事:纸上谈兵1在战国时期的后期,由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逐步走向强大,后来在张仪的远交而近攻政策的推行,先后打败了魏国、楚国、韩国、削弱了齐国。

使得当时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只剩下了赵国。

当时赵国有战国名相蔺相如和著名军事将领廉颇辅佐赵王,多次击退秦国军队的进攻。

公元前262年,秦国大军再次进犯赵国,赵过军队在廉颇统帅下,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与秦军对垒。

当时廉颇虽已经年老,但是作战经验极其丰富,知秦国军队骁勇善战,以赵国现有兵力与秦军硬拼快攻等于是以卵击石。

同时,廉颇分析秦军远道来攻赵国,其粮草军需供应困难,不适合长期作战,便决定采取持久之战法,以求把秦军拖垮。

他下令军士坚守营垒,任凭秦军如何挑战、叫骂,一概不理,决不出营垒应战。

旷日持久的对峙,使秦军粮草即将耗尽,这样持久下去,一旦粮草耗尽,只有撤回秦国。

可一旦撤退定将遭到廉颇的攻击,那时将无法应战。

于是秦军派出奸细,混入赵国首都邯郸,四处散布谣言:廉颇老了,因为惧怕秦军,不敢出战;秦国军队只怕赵括,不怕廉颇,一但赵括出任统帅,秦军将不堪一击等等。

当时赵王也正在为没有能速战速决而恼火,听了谣言,信以为真,责令赵括前往长平替换廉颇。

这赵括乃赵国另一著名军事将领赵奢之子,少年时代聪明过人,熟读兵书,颇为熟知战略兵法。

与人争论起军事问题,很少有人能说得过他,就连其父赵奢也鲜有驳倒他的时候。

故此,赵括极为骄傲自大,自认为他是天下无敌的。

然而赵奢却并不看好自己的这个儿子,认为他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并没有真才实学,并在临终前嘱咐他的妻子:将来不能让咱这儿子担当大任,否则使赵国军队大败的定然是他。

所谓“纸上谈兵”,就是形容脱离实际的空谈。

当时,赵王一意孤行,坚决让赵括代替廉颇,正在病榻之上的蔺相如得知消息后,面见赵王,坚决反对,说道:赵括不过是死读了他父亲的一些兵书,根本不懂得灵活运用兵法,无法承担此大任。

赵括的母亲也上书赵王,说他儿子难当此大任。

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及解释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

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纸上谈兵比喻在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该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欢迎查阅,谢谢。

【汉字书写】:纸上谈兵【汉语注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因以(赵)括为将,代廉颇。

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

括徒能读其父母传,不知合变也。

’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成语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指空谈理论不能解决问题。

【纸上谈兵的意思】:纸:书面;谈:谈论;兵:用兵、兵法。

指在文字上谈论用兵的策略。

比喻在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

也比喻只是空谈,不能成为现实的事物。

【纸上谈兵的近义词】: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徒托空言、夸夸其谈、河汉斯言;【纸上谈兵的反义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言必有中、兢兢业业;【纸上谈兵的故事】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员大将名叫赵奢,他屡立战功,被封为马服君。

赵奢的`儿子名叫赵括,他小时候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也不说他好。

赵括的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很担忧地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儿子虽然熟读兵法,但是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将来若是率军打仗,恐怕会遭到惨败。

”后来有一次,秦国派白起为将,统率百万雄兵讨伐赵国。

赵国命大将廉颇,也率四十万大军在长平阻击秦军。

康颇知道秦军人马众多,粮草运输困难,不利久战。

他命令赵军凭险固守,以便让秦兵不战自退。

秦赵两国军队在长平相峙许久,仍然不能有所突破,白起无计可施,眼看粮草接济不上,急得六神无主。

于是,有将士献计让他派人到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根本不怕廉颇,最怕的是赵括。

赵括纸上谈兵注释及译文

赵括纸上谈兵注释及译文

赵括纸上谈兵注释及译文《纸上谈兵》是一则成语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下是《纸上谈兵》的原文、注释及译文:《纸上谈兵》的原文为: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

”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注释1.赵括: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他自幼学习兵法,谈论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自己也被秦军射死。

2.兵:用兵之道。

3.论:谈论。

4.以:认为。

5.少:缺少。

6.尝:曾经。

7.言兵事:谈论用兵作战的事。

8.奢:赵奢,赵括之父,赵国名将,曾率军大败秦国。

9.难:反驳,使……为难。

10.破:打败。

11.易:轻易。

12.置:安排。

13.赵括既代廉颇:赵括代替廉颇。

14.悉:全,都。

15.括军:赵括带领的军队。

16.易置:更改换。

17.秦将白起闻之:秦国将领白起听说这件事。

18.纵:纵容,放纵。

19.奇兵:变化莫测的战术。

20.佯败走:假装战败逃走。

21.而绝其粮道:截断他们的粮道。

22.分断其军为二:把赵军分成两段。

23.四十余万:四十多万。

24.遂:于是,就。

25.破:击溃。

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

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

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成语是汉语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积淀。

成语构成了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

纸上谈兵,意指只在纸上讨论或谈论某种事情而没有实际行动。

下面,我将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成语故事,令你更好地理解纸上谈兵的文化内涵。

故事一:画蛇添足相传,有一位画家自诩为画蛇的专家,并以此谋生。

这位画家自信满满地接下了一幅画蛇的工作。

他认为自己的技艺非常出色,准备将自己眼中的完美蛇完全表现出来。

于是,他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细致地画出了一条栩栩如生的蛇。

完成后,他得意洋洋地把画展示给了客户。

然而,客户却感觉到蛇身上有一些奇怪的东西。

画家不懈努力试图理解客户的反馈,却始终找不到问题所在。

最终,在一次机缘巧合下,画家跟一位真实的蛇相见了。

画家才恍然大悟,他画的蛇竟然缺少了一对蛇腿。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就由此而来,用来形容做某种不必要的多余举动。

故事二:杞人忧天古代中国有个国家叫杞国,这个国家的人们往往担心、恐惧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情。

有一年,杞国出现了旱灾,田地干涸,百姓们生活十分艰难。

此时,天空的云朵越来越浓密,看起来似乎即将下雨,杞国的人们纷纷开始为大雨而担心,认为若是大雨到来,千年的杞国将会被洪水吞噬。

然而,杞国的国王却在旱灾之后尽职尽责地关注着另一座城市的建设。

杞国人民对国王的漠视感到愤怒,于是有人写了一首讽刺的诗:“丧心病狂的杞人,家中无水却忧天”。

这个故事中的杞人忧天成语,用来形容对虚无缥缈的事情过分担心。

故事三:井底之蛙古时候有一只青蛙长时间生活在一个井里,对井口外的世界一无所知。

它以为井壁就是天空,井水就是大海。

有一天,一只老牛过来井边喝水,青蛙好奇地对老牛说:“你是怎么上来的?真了不起!”老牛听了大笑道:“你以为这口井就代表了整个世界吗?世界之大,井口是微小之极。

”青蛙非常惊讶,难以置信地看着老牛离去。

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就由此而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外界的认识十分狭隘,视野极其有限。

纸上谈兵的历史故事

纸上谈兵的历史故事

纸上谈兵的历史故事纸上谈兵,读音是zhǐ shàng tán bīng,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

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

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

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

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

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

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

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

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

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

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

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

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四字成语故事-纸上谈兵

四字成语故事-纸上谈兵

四字成语故事-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是⼀个汉语成语,指在纸⾯上谈论打仗,⽐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那么这个成语的故事是怎样的呢?下⾯我们⼀起来了解⼀下吧。

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赵国有⼀个著名的⼤将,姓赵名奢。

他的⼉⼦赵括,年轻的时候就把兵书读得烂熟,即使他⽗亲和他谈论⽤兵的道理,也不能难倒他。

但赵奢总说他不能⽤兵,他母亲曾经为这件事问赵奢,赵奢说:“⽤兵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危亡,⽽他把⽤兵看得太简单了,赵国不叫他当⼤将便罢,如果叫他当⼤将,使赵国灭亡的必然是他。

” 后来秦国军队攻击赵国,廉颇奉命去抵抗,为了争取有利的战⽃条件,就先筑起营垒来坚守,没有⽴刻出战。

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认为廉颇年⽼胆⼩,不能抵挡⼤敌,改派赵括出战秦国来代替廉颇。

赵括的母亲知道了这件事,连忙上书阻⽌,赵孝成王不听,赵括的母亲便说:“⼤王⼀定要派遣他去,如果有不称职的话,我可以不同他⼀起受罪吗?”赵孝成王说:“可以。

” 赵括威风凛凛地到长平(今⼭西省⾼平县北),完全改变了廉颇原来制定的军令,把军队的⼤⼩头⽬都换了。

秦国将领⽩起带兵来攻,赵括便不顾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决定以精兵出击。

结果,没有多久,就被秦围困住,粮道也断绝了。

围困四⼗多天,还没解围。

赵括看到粮⾷已经吃尽,兵⼠忍不住饥饿,只得亲⾃率领⼀⽀精兵突围。

可是,秦军围困得⼗分严密,赵括不但没有突出重围,反⽽被乱箭射死。

于是,赵国军队四⼗万⼈降了秦国,却全部被⽩起活埋了。

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长平之战”。

后来⼈们就⽤“纸上谈兵”来⽐喻空说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或指完全不符合实际的空谈。

纸上谈兵的故事 “纸上谈兵”这个故事,是说战国时期赵国的⼤将赵奢的⼉⼦赵括,脱离实际,崇尚空谈,最后被秦军乱箭射死,并葬送了40万赵军的事件。

公元前262年,秦国想继续扩⼤疆域,并吞⼩国。

于是,秦昭襄王派⼤将王屹,去攻打韩国的上党郡(今⼭西省长治市⼀带)。

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精彩4篇

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精彩4篇

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精彩4篇成语故事:纸上谈兵篇一《史记》。

战国时期,著名的将领赵奢,曾为赵国立下过汗马功劳。

赵奢的儿子叫赵括,从小就熟读各种兵书,常与父亲谈论如何用兵,夸夸其谈,头头是道。

赵括的母亲见儿子这样,很高兴,赵括更是得意,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儿子担心,认为赵括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还说:“将来赵国不用赵括便罢,若用他为将,一定大败无疑!”所以,赵奢临终前,特地把赵括唤到床前训导:“你不是当大将的材料,千万不可勉为其难。

”又嘱托妻子说:“日后如果赵王想叫赵括当将军,你一定要推辞,否则会败军辱国!”公元前259年,秦军出兵攻打赵国,赵军由廉颇指挥,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坚持抵抗。

廉颇虽已年老,但作战经验丰富。

他见秦军实力强,不能硬拼快攻,就采取以守为攻的策略,任凭秦军怎样挑衅,也不应战。

秦军怕这样长久相持下去难以应付,便派出奸细,到赵国去散布廉颇的谣言,说廉颇老了,胆子小了;秦军最怕的人是赵括,别的将军都不行。

赵王信以为真,就把廉颇召了回来,改派赵括去统领军队。

蔺相如当时正在病中,听说此事很着急,说:“赵括只不过死读了一些兵书,并无实战经验,更不懂得灵活运用,派他统率军,怎么行呢!”赵括的母亲也亲自上殿面见赵王,说她的儿子不能当大将。

然而赵王主意已定,不管别人怎么反对,他都听不进去。

最终,赵括还是当上了赵军的主将。

赵括威风凛凛地来到长平,立刻改变了廉颇持久战的策略,又更换了大批将官。

然后,他率领三军主动出击,杀出了赵营。

秦将白起非常高兴,设下圈套引诱赵括。

两军对阵时,秦军佯装失败,赵括率兵猛追,结果被秦军团团围住。

接着,秦军又截断了赵军的粮道。

一个多月后,赵军粮绝,赵括被迫突围,被秦军乱箭射死,四十多万赵军也全部阵亡了。

释义在纸上谈论如何用兵。

比喻夸夸其谈,不切实际。

也比喻只是空谈而不能成为现实的事物。

纸上谈兵的意思及故事篇二这个让人快乐的寒假,我读了很多的书。

最让我笙裆羁痰闹缴咸副的赵括和曹植七步成诗这两个故事都很有意义,我今天先说说纸上谈兵的赵括这个故事吧!故事是这样的:王齿乞还想向长平进攻,最明的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

纸上谈兵成语典故简短

纸上谈兵成语典故简短

纸上谈兵成语典故简短
赵国将军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

他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也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并不说他好。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战争是以命相搏的地方,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

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

”秦国和赵国开战后,赵孝成王忌惮廉颇,决意用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赵括母向赵王请辞,赵王不允。

赵括上任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并重新安排军官。

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些事,出动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

秦军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国,白起下令将他们全部活埋了。

长平之战后,赵国青壮尽失,国力大败,从战国七雄中的一线地位退下来了。

但事实上,秦国损失也相当惨重,秦将白起评论这场战役认为秦国仅仅是惨胜,甚至可以说秦国之所以说胜利,只是因为主将没有死而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成语寓意: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 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 能成为现实。
• 成语造句:有些学者只会纸上谈兵,他们 的理论在实际中却毫无价值。

结果真的,秦军由于远道而来,经不住廉颇的拖延, 粮草渐渐接不上,快要支撑不下去了,秦军十分恐慌。 于是也施展计谋,派人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谁都 不怕,就怕赵括担任大将。” 赵王正在为廉颇在军事上毫无进展而闷闷不乐,听 到外面流传的那些说法,便撤掉廉颇,要派赵括为大将 来统帅军队。赵括的母亲记住丈夫生前的嘱咐,再三向 赵王说明情况,极力劝告赵王收回决定,可赵王哪听得 进去,他真的任命赵括担任大将取代廉颇。 赵括一到前线,便开始胡乱指挥起来。他完全改变 了廉颇的策略,大量撤换将官,一时间弄得军心涣散。 秦军得知这些情况,自然正中下怀。

一天深夜,秦军派一支队伍偷袭赵营,刚一交战, 便佯装败走。同时,又乘机切断赵军的粮道。赵括不知 实情,还以为秦军真的败逃。他得意地想,取胜即在眼 前,这正是表现自己的时候。于是他命令部队紧紧追击。 结果,追了一段后被秦军伏兵拦腰截断,赵军首尾不能 相顾。然后,秦军一齐杀出,将赵军各个一时 军心大乱。赵括一筹莫展,满肚子的兵法也不知如何施 展。眼看守下去也是活活饿死,便率军仓皇突围。可是 秦军四面掩杀,哪突得出去。结果赵括被乱箭射死,40 万赵军也全军覆没。从此以后赵国一蹶不振。 赵括纸上谈兵并无真才实学,而赵王还对他委以重 任,结果招致惨痛失败。
成语故事
——纸上谈兵
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可赵奢的儿子 赵括却不像父亲。赵括从小的确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 兵之道简直是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他。于是,赵 括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军事家,他狂妄地认 为自己在军事上已是天下无敌了。然而赵奢却不这么认 为,他不但从未赞扬过儿子的夸夸其谈,反而却常常担 忧地说:“日后赵国不让赵括带兵便罢,如果让他带兵 打仗,那么断送赵国前程的将必是赵括无疑。” 过了 几年,赵奢死去了。 这一年,秦国对赵国大举进攻,赵国派了年龄很大 的将军廉颇率军迎敌。开始赵军连连失利。在这样的情 况下,廉颇改变战略方针,他下令让军队坚守城池,以 逸待劳,不主动出击,保存实力把住阵地从而拖垮秦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