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第五版第十四章

合集下载

无机化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以“稀土元素”为例

无机化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以“稀土元素”为例

无机化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以“稀土元素”为例
张少伟;彭伏阳;唐臻强;袁华
【期刊名称】《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24(16)1
【摘要】以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写的《无机化学》(第五版)第十四章“稀土元素”为例,从创新精神、社会责任、家国情怀三个角度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在此基础上对稀土元素相关内容的教学提出建议,以期为“稀土元素”教学提供思路与素材,实现思政教学与专业知识教学的深度融合。

【总页数】6页(P108-113)
【作者】张少伟;彭伏阳;唐臻强;袁华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无机化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以“溶液的渗透压”为例
2.外语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研究——以外语技能课程中思政元素挖掘为例
3.无机化学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设计——以化学平衡为例
4.无机化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实践
5.课程思政建设中典型思政元素挖掘实践——以“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程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学无机化学第十四章试题及答案

大学无机化学第十四章试题及答案

第十五章氮族元素总体目标:1.掌握氮和磷单质、氢化物、卤化物、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2.了解砷、锑、铋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递变规律各节目标:第一节氮的单质掌握N2的结构;氮与非金属、金属的反应;氮气的实验室制法和工业制法第二节氮的成键特征通过氮的价层电子结构,了解它的成键特征第三节氮的氢氧化物1.掌握NH3的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以及它的结构2.了解NH3的物理性质;掌握它的配位反应、取代反应、氨解反应和氧化反应以及用途;铵盐的水解性和热稳定性。

3.了解联氨、羟胺、叠氨酸的结构和性质第四节氮的氧化物1.掌握氮元素的自由能—氧化图2.掌握氮的氧化物(N2O、NO、N2O3、NO2、N2O4、N2O5)的结构和重要性质3.了解HNO2及其盐的制备、结构、性质4.掌握HNO3及其盐的结构和性质;硝酸盐热分解的一般规律;王水的成分和性质5.掌握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鉴别方法第五节磷单质1.掌握磷原子的价电子层结构;磷的成键特征2.掌握磷的工业制法、同素异形体、化学性质及用途第六节磷的化合物1.掌握磷化氢的制备方法和性质2.掌握P4O6、P4O10和H3PO4的结构、制备、性质和用途;磷酸盐的溶解性3.了解次磷酸、亚磷酸、焦磷酸、偏磷酸化学式的书写、命名和主要性质;卤化磷、硫化磷的重要性质第七节砷、锑、铋了解砷、锑、铋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递变规律习题一选择题1. 氮气制备的方法是()A. 将硝酸氨NH4NO3加热B. 将亚硝酸氨NH4NO2加热C. 将氯气与氨气混合D. B和C2. 下列化合物中与水反应放出HCl的是()A. CCl4B. NCl3C. POCl3D. Cl2O73. NO2溶解在NaOH溶液中可得到()A. NaNO2和H2OB. NaNO2、O2和H2OC. NaNO3、N2O5和H2OD. NaNO3、NaNO2和H2O4. 硝酸盐加热分解可以得到单质的是()A. AgNO3B. Pb(NO3)2C. Zn(NO3)2D. NaNO35. 下列分子中具有顺磁性的是()A. N2OB. NOC. NO2D. N2O3π离域键的是()(吉林大学《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 6. 下列分子中,不存在43NA. HNO3B. HNO2C. N2OD. -37. 分子中含d—p反馈π键的是()(吉林大学《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A. HNO3B. HNO2C. H3PO2D. NH38. 下列物质中酸性最强的是()A. N2H4B. NH2OHC. NH3D. HN39. 下列酸中为一元酸的是()(吉林大学《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A. H4P2O7B. H3PO2C. H3PO3D. H3PO410. 下列各物质按酸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吉林大学《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A. HNO2>H3PO4>H4P2O7B. H4P2O7>H3PO4>HNO2C. H4P2O7>HNO2>H3PO4D. H3PO4>H4P2O7>HNO211. 下列物质中,不溶于氢氧化钠溶液的是()(吉林大学《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A. Sb(OH)3B. Sb(OH)5C. H3AsO4D. Bi(OH)312. 加热分解可以得到金属单质的是()(吉林大学《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A. Hg(NO3)2B. Cu(NO3)2C. KNO3D. Mg(NO3)213. NH4NO3受热分解产物为()A. NH3+HNO2B. N2+H2OC. NO+H2OD. N2O+H2O14. 下列物质中受热可得到NO2的是()A. NaNO3B. LiNO3C. KNO3D. NH4NO315. 下列氢化物中,热稳定性最差的是()A. NH3B. PH3C. AsH3D. SbH316. 遇水后能放出气体并有沉淀生成的是()(吉林大学《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A. Bi(NO3)2B. Mg3N2C. (NH4)2SO4D. NCl317. 下列物质均有较强的氧化性,其中强氧化性与惰性电子对有关的是()A. K2Cr2O7B. NaBiO3C. (NH4)2S2O8D. H5IO618. 下列化合物中,最易发生爆炸反应的是()A. Pb(NO3)2B. Pb(N3)2C. PbCO3D. K2CrO419. 欲制备NO气体,最好的实验方法是()A. 向酸化的NaNO2溶液中滴加KI溶液B. 向酸化的KI溶液中滴加NaNO2溶液C. Zn粒与2mol?dm-3HNO3反应D. 向双氧水中滴加NaNO2溶液20. N2和C2H2分子中都含有 键,但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14-无机化学-第十四章-氮族元素

14-无机化学-第十四章-氮族元素
N2+4H2O+2e==2NH2OH+2OH-
NH2OH+2H2O+2e==NH3.H2O+2OH-
例:NH2OH能把金属盐复原为金属 2 NH2OH + 2AgBr == 2Ag+N2+2HBr+2H2O
联氨、羟氨都是较强的复原剂,作为复原剂时,它们的 一大优点是:氧化产物主要是气体N2、N2O、NO等, 还常有水生成,体系不会引入杂质。
二、氮族元素的电势图 〔P638-639图14-1〕[略]
第十一页,共96页。
第由 在于自二N然2的界节稳中定主性要氮,是因以和此游,它的化合物
离态的N2形式存在。大
气中占78%;少量的氮
2-1、单质N 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硝酸
盐和铵盐等无机物2中;另
外,氮是组成动植物体内
一蛋、白N质2的的重结要构元模素。型
N≡N键能为 946 kJ•mol-1 ,
足以说明N≡N
的牢固及N2的
稳定性。
❖ 用VB法和MO法都易得出:N2分子中NN三键 结构,其中一个s键,两个p键。
❖ 分子轨道理论说明N2的键能较大 N2: [KK(s2s)2 (s*2s)2 (p 2P)4 (s 2P)2]
第十二页,共96页。
二、制备
特殊
性 N2H4 + HNO2 == 2 H2O + HN3
第二十五页,共96页。
2、羟氨
制备:使较高氧化态的化合物复原。
NH4NO3+NH4HSO3+SO2+2H2O==[NH3OH]+HSO4-+(NH4)2SO4
[NH3OH]++OH-==NH2OH+H2O

无机化学课件氮族元素

无机化学课件氮族元素

(iii) 王水的氧化性:浓HNO3:浓HCl为3:1 叫做 王水,它的氧化性比硝酸更强,可溶解金、铂等不活 泼金属(实际上是多种氧化剂+配位剂Clˉ在起作用)
D.硝化反应—— 与有机化合物发生反应,生成 硝基化合物(RNO2).
硝酸盐NO3ˉ: (i) 结构: 正三角形,sp2杂化,有个大π36键
盐溶液显酸性(水解) 与碱溶液的反应:
NH4+ + OH- == NH3 + H2O
(iii) NH4+ 的鉴别: A. 若NH4+量多,可用加强碱加热,用湿润的蓝 色石蕊试纸(变兰)检验气体;
B. 若NH4+量少,加Nessler试剂(K2[HgI4]的KOH 溶液)检验(通常为红棕色)
NH4+ + [HgI4]2- + OH-
白磷、红磷的物理性质
白磷
红磷
色、态
白色蜡状
红棕色粉末
溶解性 毒性
着火点
不溶于水,溶于CS2 剧毒
40℃ , 易自燃
不溶于水和CS2 无毒 240℃
保存 用途 分子结构
相互转化
密封,保存于冷水中
密封,防止吸湿
制高纯度磷酸
制安全火柴、火药
P4 正四面体 键角60°
结构复杂
白磷
隔绝空气加热到260℃ 红磷
氨气的化学性质:
可发生三类反应:
A. 加合反应:NH3作为一种典型的Lewis碱,可与许多 金属离子(如Ag+、Cu2+、Co3+、Ni2+)形成配合物;与某些盐 晶体加合(如8NH3+CaCl2 → CaCl2·8NH3 )
B. 取代反应:NH3中的氢可被活泼的金属取代生成氨 基化合物(-NH2)和氢气。

最新北师大考研无机化学复习题第十四章

最新北师大考研无机化学复习题第十四章

最新北师⼤考研⽆机化学复习题第⼗四章第14 章p 区元素(⼆)⼀、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16-18族元素的特点;2.了解重点元素硫、卤素的存在、制备和⽤途;3. 掌握重点元素硫、卤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会⽤结构理论和热⼒学解释它们的某些化学现象;4. 了解第1个稀有⽓体化合物的诞⽣及其对化学发展的贡献。

⼆、要点1.薄膜法(membrane process)⼯业上利⽤离⼦交换电解NaCl⽔溶液⽣产Cl2的⼀种⽅法,隔开阳极室和阴极室的薄膜式⼀带有⽀链(⽀链上有磺酸基或羧基)的聚全氟⼄烯⾻架⾼分⼦离⼦交换膜,这种阳离⼦交换膜允许Na+由阳极室流向阴极室以保持电解过程中两室的电荷平衡,⽽不让OH-按相反⽅向流向阳极室。

2. 臭氧空洞(ozone hole)指的是因空⽓污染物质,特别是氧化氮和卤代烃等⽓溶胶污染物的扩散、侵蚀⽽造成⼤⽓臭氧层被破坏和减少的现象。

经过跟踪、监测,科学家们找到了臭氧空洞的成因:⼀种⼤量⽤作制冷剂、喷雾剂、发泡剂等化⼯制剂的氟氯烃是导致臭氧减少的"罪魁祸⾸"。

另外,寒冷也是臭氧层变薄的关键,这就是为什么⾸先在地球南北极最冷地区出现臭氧空洞的原因了。

3.恒沸溶液(azeotropic solution)恒沸溶液即恒沸混合物。

在⼀定条件下,当某些溶液的组成与其相平衡的蒸⽓组成相同时,溶液在蒸馏时期沸点保持恒定,故称恒沸溶液。

例如,在⼀⼤⽓压下,氯化氢和⽔的恒沸混合物中含氯化氢的重量百分数为20.24,其恒沸点是108.6℃。

4.制备某些重要含硫⼯业产品的途径:化合态硫或天然单质硫2 22SO4 2Cl23H3H 2SO4三、学⽣⾃测练习题1.是⾮题(判断下列各项叙述是否正确,对的在括号中填“√”,错的填“×”)1.1 所有卤素都有可变的氧化数。

( )1.2 实验室中⽤MnO2和任何浓度HCl作⽤,都可以制取氯⽓。

( )1.3 卤素单质的聚集状态、熔点、沸点都随原⼦序数增加⽽呈有规律变化,这是因为各卤素单质的分⼦间⼒有规律地增加的缘故。

[实用参考]无机化学-碳族元素.ppt

[实用参考]无机化学-碳族元素.ppt

直线形 直线形
C2H2、HCN CO
2019/8/9 4
一、碳族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 二、碳族元素的单质 三、氧化物 四、含氧酸及其盐 五、氢化物 六、卤化物和硫化物
2019/8/9 5
一、自然界的分布
C 单质状态:主要是金刚石和石墨。化合
物:煤、石油、天然气、动植物、
石灰石、白云石、CO2等。
Si靠Si-O键联结成各种链状、层状和立体
2019/8/9 15
Pb: 质软、密度大(11.35g·cm-3),纯铅在空气中不稳定 →Pb(OH)2或Pb2(OH)2CO3
C(石墨)→(金刚石)石理墨:转化为金刚石的机
△fGmθ/kJ·mol-1 0
ρ/g·cm-3
2.260
2.9 ⑴ 溶剂说:石墨先溶解 3.515 在溶剂(金属催化剂)
△fHmθ/kJ·mol-1

O
1.897 中成为单个碳原子,然 后在冷却时直接生成金
反应的特点? 吸热、体积减小 刚石。
欲使反应正向进行,采取的措施?⑵ 固相转化说:石墨的
第十四章 碳族元素
§14-1 碳族元素的通性 §14-2 碳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 §14-3 无机化合物的水解性
2019/8/9 1
元素符号 C Si Ge Sn
Pb
价电层结构 2s22p2 3s23p2 4s24p2 5s25p2
6s26p2
电负性
2.01 1.96(Ⅳ) 2.33 (Ⅳ) 2.25 1.90 (Ⅳ) 1.80(Ⅱ) 1.87 (Ⅱ)
2019/8/9 9
上图:纳米管在预先做 好阵列的硅晶片上催化 生长的结果。把Si晶片 置于一个充满乙烯容器 内,在特定的晶面上涂上 催化剂,加热后,高纯 的碳管以惊人的速度生 长,其速度可以达到每 小时500英里。

张祖德《无机化学习题》及答案第十四章

张祖德《无机化学习题》及答案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 答案1. 金刚石中碳原子采取sp 3杂化,C 原子与C 原子之间以共价键结合形成原子晶体,∴金刚石的主要特征为高硬度,高熔点,高沸点,不导电。

石墨中碳原子采取sp 2杂化,一个C 原子与三个C 原子以共价键连接形成层状结构,每个C 原子上还有一个垂直于层状平面的p 轨道,这些p 轨道重叠形成离域π键,其p 电子离域在每一层上,另外层与层之间是分子间作用力,∴石墨是混合型晶体,它的主要特征为具有润滑性,导电性和导热性。

2. CO 与N 2物理性质相似之处:具有较低的熔点和沸点,具有相近的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m.p. (℃) b.p. (℃) 临界压力(atm) 临界温度(℃)C O-200 -190 36-140 N 2 -210 -196 33-146 化学性质相似之处:CO 与N 2都不助燃;化学性质不同之处:CO 作还原剂,N 2的还原性很差;CO 可以作为配体,而N 2配位能力弱。

CO 与N 2分子性质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在CO 分子中O 原子上的一对电子占有C 原子的2p 轨道,增强了C 的电子密度,∴C 原子的配位能力强于N 2( )分子中的N 原子。

CO 2与N 2O 相似性很小,而差异性很大,显然它们并不是等电子体之故。

3. SiCl 4↑(1)Na 2SiO 3(2)←−−Si (3)−−→SiHCl 3 ↑(4)(5)4(6)←−−SiO 2(7)−−→Na 2SiO 3(8)−−→H 2SiO 3(1) Si + 2Cl (2) Si + 2NaOH + H 2O 2SiO 3 + 2H 2↑3 + H 2 (4) SiO 2 + 2Mg(5) 3SiF 4+ 4H 2O 4SiO 4 + 2H 2SiF 6 (6) SiO 2 + 4HF4 + 2H 2O(7) SiO 2 + Na 2CO 32SiO 3+ CO 2↑ (8) SiO 32- + 2H +2SiO 3↓4. SiO 2晶体属于原子晶体,基本单元为SiO 4,Si 原子为四面体中心,四个O 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顶点,原子之间以—O —Si —O —共价键相连,∴以固体状态存在;而CO 2是直线型分子,低温下固体CO 2属于分子晶体,每个CO 2分子通过分子间作用力连接,作用力很弱,温度略微上升,分子间作用力就被破坏而形成单个CO 2分子,∴常温时为气态。

宋天佑无机化学第14章碳族元素.ppt

宋天佑无机化学第14章碳族元素.ppt

2021/1/2
3
18
2.SiO2(俗名:石英、海砂、水晶、碧玉、玛瑙等)
2021/1/2
3
19
SiO2的化学性质 ⑴高温下被Mg、Al、B还原
SiO2+2Mg(AL、B)→Si+MgO(B2O3、Al2O3) ⑵除F2、HF外不与其它X2和酸作用 SiO2+4HF=SiF4+2H2O→H2SiF6 (腐蚀玻璃) ⑶溶于热强碱液或熔融Na2CO3 SiO2+2OH-=SiO32-+H2O SiO2+Na2CO3=Na2SiO3+CO2↑ 光缆:高纯SiO2熔融体中拉出的直径约100μm的细丝(光 导纤维)→光缆
2021/1/2
3
20
3.Sn、Pb的氧化物
SnO:难溶于水的黑色固体,两性。
Sn的 氧化物
SnO+2HCl=SnCl2+H2O SnO+2NaOH=Na2SnO2+H2O SnO2:难溶水的白色固体,两性偏酸. SnO2+2NaOH(熔融)=Na2SnO3+H2O
Pb的 氧化物
PbO(密陀僧):黄色、难溶于水,两性偏碱。溶 HAc和HNO3→Pb2+
PbO2:暗棕色,难溶于水,两性偏酸.强氧化性。
* PbO2+4HCl(浓)=PbCl2↓+Cl2↑+2H2O
* 2PbO2+2H2SO4(浓) =2PbSO4↓+O2↑+2H2O
* 5PbO2+2Mn2++4H+=2MnO4- 2021/1/2
+5Pb2++2H2O
3
2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O3中,中心氧原子的δ=6-2-6×3畅443畅44+3畅44=1左侧端基氧原子:δ=6-4-4×12=0右侧端基氧原子:δ=6-6-2×12=-1 当然,对O3这一特例,部分电荷的计算与形式电荷的计算是一致的,这是一种巧合。

通过计算表明O3是极性分子,正电荷的中心靠近中心氧原子,负电荷中心靠近端基氧原子。

必须指出的是:这种计算虽然能说明O3的极性,但仍然很粗糙,实际上两个端基氧原子的电荷密度是相等的。

O3中有Π43键,端基O 与中心O之间并不是一个双键、一个配键。

这正是Lewis结构的不足所致。

在CO中,δ(C)=4-2-6×2.552.55+3.44=-0.554δ(O)=6-2-6×3.442.55+3.44=+0.554由此可以推断:在CO中正电荷中心靠近O,负电荷中心靠近C。

这一推断与实验事实是一致的(分子轨道理论也对CO的极性做出了解释)。

通过部分电荷的计算,讨论O3,CO的极性,以便开阔思路,可尝试推广之。

主要参考文献 [1]Bodner G M.Core Text Chemistry Structure&Dynamics.John Wiley&Sons Inc,1996. [2]Shriver D F.Inorganic Chemistry.2nd e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中译本:高忆慈,译.无机化学.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三、习题解析 1(141)畅试写出下列物质之间的反应方程式((1),(4)略)。

(2)液氨和钠; (3)浓硝酸和汞; (5)稀硝酸和银;(6)锡和浓硝酸; (7)氯化铵溶液与亚硝酸钠溶液;(8)酸性溶液中碘化钾与亚硝酸钠。

解:(2)2N H3(l)+2Na(s)NaN H2(am)+H2(g) (3)H g(l)+4H N O3(浓)H g(N O3)2(aq)+2N O2(g)+2H2O(l) (5)3Ag(s)+4H NO3(稀)3AgN O3(aq)+NO(g)+2H2O(l) (6)Sn(s)+4H N O3(浓)β-H2SnO3(s)+4N O2(g)+H2O(l) (7)N H4Cl(aq)+NaN O2(aq)△N2(g)+NaCl(aq)+2H2O(l) (8)2I-(aq)+2N O-2(aq)+4H+(aq)I2(aq)+2N O(g)+2H2O(l) 2(142)畅完成并配平下列反应方程式((1),(2)略): (3)Cu(N O3)2△(4)H g(N O3)2△ 解:(3)2Cu(N O3)2(s)△2CuO(s)+4NO2(g)+O2(g) (4)H g(N O3)2△H g(g)+2N O2(g)+O2(g) 樉熟悉硝酸盐受热分解的规律。

3(143)畅完成并配平下列反应方程式: (1)PBr3+H2O(2)Ag++H2PO-4 (3)POCl3+H2O(4)Cu2++P2O4-7(过量) 解:(1)PBr3+3H2O H3PO3+3HBr(磷的卤化物水解的共性与个性) (2)3Ag++3H2PO-4Ag3PO4+2H3PO4 (3)POCl3+3H2O H3PO4+3H Cl (4)Cu2++2P2O4-7(过量)[Cu(P2O7)2]6-(焦磷酸根可作为配体) 4(144)畅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 (1)三氧化二砷溶于氢氧化钠溶液;(2)三硫化二锑溶于硫化铵溶液; (3)硝酸铋溶液稀释时变混浊;(4)硫代亚锑酸钠与盐酸作用; (5)铋酸钠与浓盐酸反应。

解:(1)As2O3+6NaO H2Na3AsO3+3H2O (2)Sb2S3+3(N H4)2S2(N H4)3SbS3 (3)Bi(NO3)3+H2O BiON O3(s)+2H NO3(Bi(Ⅲ)盐水解的特殊性) (4)2Na3SbS3+6H Cl Sb2S3+3H2S+6NaCl (5)NaBiO3+6H Cl(浓)BiCl3+Cl2+NaCl+3H2O 5(145)畅如何鉴定Bi3+?Sb3+的存在是否干扰Bi3+的鉴定?如何分离Bi3+和Sb3+? 解:Bi3+的鉴定方法是:在碱性介质中用Sn(Ⅱ)还原Bi(Ⅲ)得金属铋。

反应方程式如下:2Bi3++3Sn(O H)-3+9O H-2Bi(s)+3Sn(O H)2-6若反应立即生成黑色沉淀(粉末状金属铋),即证明Bi3+的存在。

Sb3+的存在干扰Bi3+的鉴定。

Sb(Ⅲ)在碱性介质中也能被Sn(Ⅱ)还原:2Sb3++3Sn(O H)-3+9O H-2Sb(s)+3Sn(O H)2-6但是,黑色沉淀(粉末状金属锑)生成得比较缓慢。

Sb3+,Bi3+混合溶液的分离:根据Sb(O H)3,Bi(O H)3的酸碱性不同,前者为两性,溶于NaO H溶液;后者为碱性,不溶于NaO H溶液,可将两者分离开。

在Bi3+,Sb3+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的稀NaO H溶液,充分振荡,至沉淀量不再改变;离心分离或过滤,两者即可分开。

有关反应方程式如下:Sb3++3O H-Sb(O H)3(s)Sb(O H)3+O H-Sb(O H)-4Bi3++3O H-Bi(O H)3(s) 6(146)畅某金属氯化物A的晶体放入水中生成白色沉淀B;再加入盐酸、沉淀B消失,又得到A的溶液。

此溶液与过量的稀NaO 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C;C与NaClO NaO H混合溶液反应生成土黄色沉淀D。

D可与MnSO4,H N O3的混合溶液反应生成紫色溶液。

A溶液与H2S溶液反应生成黑色沉淀E。

沉淀C同亚锡酸钠的碱性溶液混合,生成黑色沉淀F。

试确定各字母所代表物种的化学式,并写出相关反应方程式。

解:[浅析]做这种有关元素化合物性质的综合性习题,在初步了解了相关内容的概况之后,重要的是抓住关键的实验事实,如M n2+变为紫色溶液,这紫色物种即为M nO-4。

这说明D是一强氧化剂,其本身为土黄色又不溶于水,由此可推断D为NaBiO3。

关键点被突破之后,再沿着某一系列实验事实推断下去:NaBiO3是由不溶于水和稀碱的,白色氢氧化物被NaClO氧化所得,能发生这一反应的应当是Bi(O H)3———C。

接着可推断出A(BiCl3)和B(BiOCl)。

上述推断是否严密,结论是否是惟一的,可根据所提供的另一些实验事实来确认。

即A与H2S反应生成黑色沉淀E(Bi2S3)。

C与亚锡酸钠反应生成黑色沉淀F为单质Bi。

综合考虑,这是有关铋化合物相关性质实验的习题。

所得结论是正确的。

现归纳如下: (A)BiCl3;(B)BiOCl;(C)Bi(O H)3;(D)NaBiO3;(E)Bi2S3;(F)Bi。

有关方程式: ①BiCl3+H2O BiOCl(s)+2H Cl ②Bi3++3O H-Bi(O H)3(s) ③Bi(O H)3+ClO-+O H-+Na+NaBiO3(s)+Cl-+2H2O ④5NaBiO3(s)+2M n2++14H+2MnO-4+5Bi3++5Na++7H2O ⑤2Bi3++3H2S Bi2S3(s)+6H+ ⑥2Bi(O H)3+3[Sn(O H)4]2-2Bi(s)+3[Sn(O H)6]2- 7(147)畅根据教材附表一中的相关数据计算电势图N2(g)———HN3(aq)———N H+4(aq)在酸性溶液中E譟(N2/H N3)和E譟(H N3/N H+4)。

写出H N3(aq)的歧化反应方程式,计算25℃下该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K譟,并评价H N3(aq)的稳定性。

解:先写出电势图中相关两个电对的电极反应,再查相应物种的Δf G譟m,计算电极反应的Δr G譟m: N2(g)———H N3(aq)———N H+4(aq) Δf G譟m/(kJ·mol-1) 0321畅8-79畅31 (1)3N2(g)+2H+(aq)+2e-2H N3(aq)Δr G譟m(1)=321畅8kJ·mol-1×2=643畅6kJ·mol-1 根据Δr G譟m=-z FE譟E譟(N2/H N3)=-643畅6×103J·mol-12×9畅6485×104C·mol-1=-3畅335V (2)H N3(aq)+11H+(aq)+8e-3N H+4(aq)Δr G譟m(2)=(-79畅31×3-321畅8)kJ·mol-1=-559畅73kJ·mol-1E譟(H N3/N H+4)=+559畅73×103J·mol-18×9畅6485×104C·mol-1=0畅725V H N3(aq)的歧化反应为3H N3(aq)+H+(aq)4N2(g)+N H+4(aq)lg K譟=z E譟M F0畅0592V=8×(0畅725+3畅335)V3×0畅0592V=182畅883K譟=7畅64×10182 评价:H N3(aq)歧化反应的K譟如此之大,说明反应进行得很完全。

同时反应产生极多的N2(g),反应系统体积急骤膨胀———发生爆炸。

H N3(aq)是极不稳定的。

8(148)畅试计算25℃时反应H3AsO4+2I-+2H+H3AsO3+I2+H2O的标准平衡常数。

当H3AsO4,H3AsO3和I-的浓度均为1畅0mol·L-1,该反应正、负电极电势相等时,溶液的p H为多少? 解:H3AsO4+2I-+2H+H3AsO3+I2+H2O 查得 E譟(H3AsO4/H3AsO3)=0畅5748V,E譟(I2/I-)=0畅5345Vlg K譟=z E譟M F0畅0592V=2×(0畅5748-0畅5345)V0畅0592V=1畅3615K譟=23畅0 当E M F=0时,E譟(I2/I-)=E(H3AsO4/H3AsO3),则0畅5345V=0畅5748V+0畅0592V2lg{c(H+)}2lg{c(H+)}=-0畅681 pH=0畅681 9(149)畅完成并配平下列反应方程式((1),(2)略)。

(3)H2O2+MnO-4+H+ (4)FeCl3+H2S (5)A g2S+H N O3(浓)(6)S+H N O3(浓) (7)Na2S2O3+I2(8)I2+H2SO3+H2O (9)H2S+H2SO3(10)Na2S2O3+Cl2+H2O (11)M n2++S2O2-8+H2O(12)S2O2-8+S2-+O H- 解:(3)5H2O2+2M nO-4+6H+2M n2++5O2+8H2O(4)2FeCl3+H2S2FeCl2+S+2H Cl [浅析] 在水溶液中Fe3+与H2S反应不能生成Fe2S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