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选修1第四章《地球的演化》word教案

合集下载

1.4地球的演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1.4地球的演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地球的演化教学设计课题地球的演化教学目标1.理解地质年代的概念2.明确地层和化石对地球演化的意义3.了解地层可以反映的地质环境特点4.怎么样通过化石可以判断当时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5.掌握不同地质年代出现的重大地理事件6.了解地质时期两次动植物大灭绝事件7.通过本节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教学内容1.教学重点:对生物演化进程的研究。

2.教学难点:不同地质时期的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状况。

教学过程导入:观看地球演化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频展示,让学生形象直观的认知地球演化的过程,进一步为这节课内容的展开做好铺垫)请同学们自由回答问题师:点评同学们的回答,进而引入第一板块的学习:一、地层和化石:师:同学们,地球这46亿年的历史是如何被记录和解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演化,首先进入今天的第一部分:地层和化石。

1.地层概念:是指:地壳上部呈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

2.化石概念: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师生互动:观察化石师: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地层和化石(播放课件以及展示化石标本,为地球的演化史做铺垫,通过标本的观察,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年代的体验感),同学们是否知道这些化石和地层距离我们现在有多久?通过地层和化石,科学家把地球的历史根据时间顺序进行划分,称为地质年代。

二、地球演化史: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导学案的表格,对不同地质年代的地球特点进行总结归纳:地质时期海陆变迁地壳运动生物进化关键事件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师:对不同的地质时期的的特点进行讲解,归纳不同地质时期的特点及重大地理事件。

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不同的地质年代有着怎样的特征:(一)前寒武纪(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太古宙特征:海陆变迁:地球是一片广阔海洋,没有宽广的大陆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剧烈,火山频繁,经常出现烟雾满天的景象生命演化:早期没有生命;中期出现最原始的生命(蓝藻)关键事件:形成铁矿的重要时期(铁、镍、铬)元古宙特征:海陆变迁:早期陆地位置仍被海洋占据,晚期出现若干大片陆地地壳运动:剧烈生命演化:除单细胞生物外,还出现了藻类、海绵等低等的多细胞生物。

新湘教版1.4地球的演化

新湘教版1.4地球的演化

进化爬行动物,裸子植物出现
气候的爬行类
蕨类植物繁盛,形成煤
动物,裸子植
物开始出现,
蕨类植物繁盛。
③地质矿产: 晚古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
(二)显生宙
1、古生代
包括:早古生代、晚古生代 时间:距今5.41-2.52亿年
地壳运动:运动强烈,中后期陆地面积
大大增加
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
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
中后期:脊椎动物发展,两栖动物出现
进化爬行动物,裸子植物出现 蕨类植物繁盛,形成煤
末期:后期95%的生命灭绝
(二)显生宙
2、中生代
包括: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时间: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
中生代景观
演化:板块剧烈运动,形成高大山系
爬行动物繁盛,“爬行动物的时代” 中后期,开始向鸟类转化 小型哺乳动物出现 裸子植物极度兴盛
大陆演变
红色岩层 ——指示氧化环境
黑色页岩并含有黄铁矿 ——指示还原环境
珊瑚化石 ——指示温暖的浅海环境
破碎的贝壳 ——指示滨海环境
二 地球的演化史
二、地球的演化史
新 生 代
显中 生生 宙代
古 生 代
第四纪
新近纪
古近纪
白垩纪
侏罗纪
三叠纪 二叠纪 石炭纪 泥盆纪 志留纪 奥陶纪 寒武纪 元古宙 太古宙 冥古宙
(二)显生宙
北美洲
亚欧大陆
1、古生代
南美洲 非洲
印度
南极洲
澳大利亚
联合大陆
包括:早古生代、晚古生代 时间:距今5.41-2.52亿年
地壳运动:运动强烈,中后期陆地面积
大大增加

1.4 地球的演化 学案-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1.4 地球的演化 学案-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演化1、前寒武纪:属于宙,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时间跨度约40亿年,地球形成之初,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气,缺少,是矿产成矿时期。

(1)冥古宙:只有有机质,没有生命。

(2)太古宙:出现等原核生物,通过作用制造。

(3)元古宙: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改变,生物进一步演化出和多细胞生物。

2、古生代:进入宙。

(1)早古生代:①时间:包括了纪、奥陶纪、志留纪,时间跨度约1.22亿年。

②生物:是海洋生物的世界,出现了,笔石,鹦鹉螺等生物。

③海陆:地球上面积远大于现在。

(2)晚古生代:①时间:包括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时间跨度约1.67亿年。

②动物:是脊椎动物和动物的世界。

③植物:植物繁盛,植物开始出现。

④矿产: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期。

⑤海陆:古生代地壳运动,形成联合古陆。

3、中生代:①时间:包括三叠纪、朱罗纪、白垩纪,意为“中间的生命时代”。

②动物:是动物的世界,代表是;开始向发展,动物也开始出现。

③植物:植物兴盛,植物开始出现。

④矿产:与古生代同为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期。

⑤海陆:联合古陆在三叠纪晚期开始解体,大陆开始。

4、新生代:①时间:包括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意为“最新的生命时代”。

②动物:是动物的世界,在第四纪出现,成为代表性生物。

③植物:植物兴盛。

④海陆:联合古陆在新生代最终解体,漂移到现在位置,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

随堂练习读下列古生物化石图片,完成1-2题。

1、含有以上四种化石的地层按照形成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②①③④D.③①②④2、四种化石可以推断当时的地理环境,海洋占优势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地球有悠久的过去,还有漫长的未来。

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人类的历史更是短暂的一瞬。

据此回答3-5题。

3、原始鱼类出现在()A.元古代B.古生代中期C.古生代后期D.中生代中期4、含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是()A.古生代地层B.元古代地层C.中生代地层D.新生代地层5、和恐龙同时代灭绝的生物物种是()A.原始鱼类B.古老的两栖类C.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D.藤类植物读“某地剖面示意图”,完成6-7题。

1.4 地球的演化 教案-2023-2024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1.4 地球的演化 教案-2023-2024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四节地球的演化教案
教学目标
1.依据地质年代表,了解地球的早期演化各阶段的特点,对整个地质历史有清晰的认识,提高区域认知核心素养。

2.结合景观图和示意图,能够依据地层和化石确定地层所形成的年代,并推测地层形成时的地理环境特点提高地理实践力。

3.结合相关资料及地质年代表,综合描述不同地质时期地球的演化进程,提高综合思维核心素养。

4.结合地质史上生物的几次大灭亡,树立人地协调观。

5.通过本节的学习,激发对地质考古的兴趣,提高进行生涯规划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化石与地层的相关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地质年代划分的依据及各阶段的特点。

3.生物演化进程的研究。

教学难点:
1.化石的形成过程。

2.地质年代划分的依据及各阶段的特点。

3.依据地层和化石推测地质年代与地理环境。

教学过程。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1.4地球的演化教学设计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1.4地球的演化教学设计

《地球的演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本节内容以时间为轴,描述了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地壳活动、海陆分布、气候特征和生物进化过程。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本节内容是针对地球演化过程的,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生物的进化过程作为主线,将不同地质时期的地壳活动、海陆分布和气候特征作为环境背景,结合地质年代表对地球演化过程进行描述。

教材在本节的开端就向学生展示了两种古老的生物化石,告诉学生地球上的生物存在进化现象。

通过对地层和化石等基本知识的了解,学生能够熟悉研究地球演化最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地质年代表中的宙、代、纪为不同等级的时间刻度,大致描述了地球46亿年来的演化过程。

教材通过提供显生宙中“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生物复原图,将地球演化过程展示得更加生动、详细。

本节篇尾的活动,突出了地质时期气候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弥补了前文对自然环境中气候因素描述不够详细的问题。

并且本节篇尾的活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地球演化的原因,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情感丰富,乐于接受感兴趣的知识;喜欢思考,乐于探究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

他们有一定的自然地理知识和地理素养,但对自然地理知识还不是很熟悉,对复杂问题,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他们对地球演化过程很多内容缺乏知识储备。

学生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同学的研学和有趣的地质事件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拿出一些地质事件来让他们思考,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

课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学生去野外地质考察。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层的特点、以及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2)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3)通过对生物演化进程的研究,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对核心概念有初步的了解,利用小组合作,探究案例,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知道各地质年代的划分及代表的动植物。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演化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演化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四节地球的演化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地层和化石在确定地质年头和复原古地理环境中的意义。

2.结合“地质年头表”示意图相识地球历史阶段性时间单位划分。

3.运用地质年头等资料驾驭不同地质时期重要的地壳运动和生物演化。

学问导引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挑战自我新知预习一、地层和化石1.地层是地壳上部呈________展布的________岩石或积累物。

2.地层中的化石,多数是古生物的________;少数是古生物活动的________。

生物是从________向________、从________向________不断地进化的。

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________或________的化石。

这样,我们就可以依据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化石,来确定地层的________和________。

例如,含三叶虫、大羽羊齿化石的,为________地层;含恐龙化石的,为________地层。

3.依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性,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

例如,红色岩层指示________环境,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________环境;珊瑚化石指示澄澈暖和的________环境,破裂的贝壳指示________环境。

二、地球的演化史1.科学家依据地层依次、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年龄等,将地球历史划分为冥古宙、________、________和显生宙。

在宙之下,又分出____;在代之下,再分出____。

地壳中不同地质时代地层的详细形成时间和依次,称为____________。

2.前寒武纪(1)前寒武纪指________代寒武纪以前的时期,大约经验了40亿年。

依据早晚依次,前寒武纪依次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其中,冥古宙为________地球阶段,地球经验了困难而有序的发育与改变。

(2)在太古宙,地球上是一片深浅多变的广袤________,没有宽广的大陆。

新湘教版地球演化教案

新湘教版地球演化教案

新湘教版地球演化教案教案标题:新湘教版地球演化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地球演化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 掌握地球演化的重要事件和里程碑。

3. 理解地球演化对生物进化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思考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地球演化的过程,引发学生对地球演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出问题:你知道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吗?地球上的生物是如何演化的呢?探究活动: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质时期或重要事件,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该时期或事件在地球演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4.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所选择的地质时期或事件,并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5. 教师讲解:根据学生的研究成果,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和补充,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地球演化的过程和重要事件。

拓展活动:6.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例如参观地质博物馆、地质公园等,亲身感受地球演化的证据和迹象。

7. 课堂实验: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模拟地球演化的过程,如模拟板块运动、火山喷发等,加深对地球演化的理解。

8. 学生自主研究:鼓励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地质时期或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并以报告、海报或其他形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总结活动:9. 小结复习:通过问答、游戏等方式进行地球演化知识的复习,巩固学生对地球演化的理解。

10. 提出问题:地球演化对生物进化和环境变化有什么影响?请举例说明。

11. 学生讨论:学生自由讨论地球演化对生物进化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12.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并强调地球演化对生物进化和环境变化的重要性。

评估活动:13. 小组作业:要求每个小组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展板或海报,展示地球演化的过程和重要事件,并解释地球演化对生物进化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14. 个人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地球演化的基本概念和过程,并谈谈地球演化对生物进化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1.4地球的演化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

1.4地球的演化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
2.强调地球演化过程中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3.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演化过程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地球演化过程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思考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2.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注意时间管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案例中,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游戏,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地球的演化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球的演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成过程,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
2.理解地壳运动的原因和结果,掌握板块构造学说。
3.强调作业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认真完成,以便更好地掌握地球演化知识。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性,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导入新课的引人入胜、讲授新知的详细明了、学生小组讨论的积极参与、总结归纳的清晰易懂以及作业小结的务实有效。通过这些教学内容与过程的设计,我可以将抽象的地球演化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这些策略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5.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实用性: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地球演化过程的系统讲解,使学生对地球演化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我还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这种系统性与实用性的教学内容设计,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地球演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案例亮点的重要性。这些亮点不仅体现了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与实践,也体现了我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关注。通过这些亮点的设计与实施,我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有趣和有效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这些亮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演化
固体地球形成至今,在46亿年的漫长演变史中,经历了地球化学动力演化、大气成分的演化、海陆变迁及生命的演化,形成今日的地球。

这些变化,有些是逐渐发生的,有些是突然
发生的。

(1)地球内部层圈构造的形成早期地球可能是一个不分大陆和海洋的同质混合体。

在高温和重力作用下,发生物质分异。

密度大、熔点低,难以挥发的物质,如铁、镍元素沉降到中心,形成地核;密度小、熔点高的硅酸盐类物质,上浮形成地壳;介于两者之间的物质形成地幔。

(2)地球内部的层圈结构科学家们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情况,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着几个显著的波速不连续界面,从而将地球内部分为几个不同物质组成、不同物理性质的同心圈层,并且综合地球科学、天文学及天文地质学研究成果,结合岩石的高温高压实验、陨石及宇宙化学的研究成果,推断出地球各圈层的密度、压力、温度及化学成分等特征。

·地壳:由风化的土层和岩石组成。

上部为硅铝层(花岗质岩),下部为硅镁层(玄武质岩)。

大洋底部经常缺失硅铝层,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

·地幔:上地幔主要由橄榄岩、超基性岩组成,下地幔由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矿物组成。

·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50-250千米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

软流层顶底界面不十分确定,与岩石圈之间无明显界面,具有逐渐过渡的特点。

软流层物质为高温熔融状态,柔软而富有可塑性。

·地核:由铁、镍元素组成。

上部(外地核)是地球内唯一的液态圈层,内核是固态的。

·莫霍界面(南斯拉夫):地幔与地壳的分界面。

·古登堡面:地核和地幔之间的分界面(距地表2800余千米)。

(3)地球外三圈的形成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是包裹在地球外面的外三圈。

它们自成系统,又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伴随着地球的成长而成熟。

同时,又推动了地球的演化。

·地球上水与大气的产生地球形成之初,大量的小天体,以每秒10千米的速度,不停地撞击地球,使得地球刚刚形成的地壳一次又一次地破裂,构造活动、火山喷发频繁发生,大量的火山喷气进入地球上空,形成次生大气。

大气中充满CO2,呈现出黄色的“天空”,而没有氧气。

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下降,地球上空的大气凝结成水滴,在重力作用下,形成了降雨。

这地球上的第一次降雨,无休止地下了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百万年,原先地球表面的坑洼沟谷成为江河湖海,但那时的水是灼热地球表面近于沸腾的水。

·地球生命演化与地球外三圈的形成有水才有生命。

目前发现的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距今38亿年。

至距今35亿年,出现了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蓝藻。

原始生命在缺氧、沸腾的水中挣扎了20多亿年,改造着原始海洋,从而影响了原始大气。

终于,在大约距今17亿年前
后,现代海洋及现代大气圈形成。

水圈、大气圈反馈生物,使地球生命迅速由低级向高级进化。

到距今4亿年前,出现陆生植物,随之,动物登陆,地球表面被生物覆盖,真正的生物圈形成了。

至此,地球外三圈最终形成。

(4)活着的地球
·地球各圈层之间的运动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构成了地球的外部系统,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地球内部系统。

地刻不在活动着。

地球内部系统活动引起地壳变动、地震和火山活动;地球外部系统活动,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与大气运动、地表水流等紧密联系的水循环。

同时,生物也一刻不停地对地球表层进行着改造。

地球系统不仅各自进行着物质交流和循环,同时还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和互相转化,组成一个活着的地球。

如果把地球形成以来的46亿年缩短为一年,那么现在的一秒中就相当于146年。

从表上我们知道,地球演化史也是地球生命演化史,地质历史实质上是生物与地球表层非生命部分相互作用,协同演化的历史。

人类文化系统是地球表层系统内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

尽管自人类出现至今,仅仅占这“一年”的3个半小时。

但是,人类活动已经并将继续改变地球生物圈的性质。

因此,人类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保护地球46亿年的艰辛演化成果,这也是保护人类自己。

否则,“第七次生物大绝灭”的罪魁祸首将是人类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