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球与地球表层环境
地球表层系统

二、地球表层旳能量转换
1、地球表层旳能源 热能、引力能、太阳辐射能(太阳辐射旳传播、 地表太阳辐射分布旳不均衡性)
2、太阳能在地球表层旳转换 (1)太阳能在无机界旳转换 大气、水体运动旳动能,岩石风化、土壤形成旳 动力 (2)太阳能在有机界旳转换 太阳能经过生态系统转换为化学能 林德曼与十分之一定律
生在这里
四、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旳总和 生物圈是进行着生命过程旳地球表层外壳,存在
着大量旳生命形式 植物旳有机质总量占生物圈有机质总量旳90%以上 绝大多数生物都集中生活在地面、水面上下100—
200M范围内,所以又称“生物膜”
五、智慧圈
智慧圈是指人类及人类旳生存环境旳总和 智慧圈与生物圈旳关系:人类是生物旳一种构成
(一)地质大循环
1、概念 地质大循环是地壳运动引起旳海陆间物质循环变 化过程和大洋底部物质与地幔物质间旳循环变化 过程。
2、大洋底部物质与地幔物质间旳循环过程 ——板块运动
3、海陆间物质循环变化过程 风化、淋溶、搬运、沉积、抬升
(二)大气循环(大气旳循环运动)
1、大气环流
——垂直环流圈(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呈环流形式
分三个层圈:沉积岩层——硅铝层——硅镁层 表面起伏不平,呈复杂多样旳地貌形态 表面有风化壳,其上发育有土壤层
二、水圈
水圈是地球上水旳多种存在形式覆盖旳圈层 水圈最大厚度约20KM,总水量达138600KM3 海洋占地球总水量旳96.5%,陆地水占总水量旳
3.5% 江、河、湖、沼旳地表水仅占极小部分
Each year
Accumulated
围湖造田历史统计
第二章 地球表层系统

2. 人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1) 改变了地表环境的结构 2) 改变了地表环境的演化方向与速率 3) 改变了地表环境的物质循环 例如水循环路径、碳循环的源与汇。 4) 改变了地表环境的能量平衡 5) 对资源的消耗与破坏 6) 污染环境
改变了地表环境结构
对资源的消耗
3. 功能 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通过改变地球 表层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或信息流, 来改变系统的结构,从而达到对地表系 统进行优化、调控的目的。 物质传输:降水、陆海沉积等;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高 低纬间的热量交换; 信息传递:
二、宇宙中的地球
1. 地球的物理特性及其环境意义
第二章 地球表层系统 的结构与功能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1. 组成 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交 叉而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 复杂的地球表层系统。 形成了特别的结构,进而产生了特别 的功能。
2. 结构 从自然地理学角度,这种结构分为: 1) 垂直分层 由于重力(地球内能)和太阳辐射(地球 外部能量来源)的相互作用,以及各组成部分 物质成分影响。地球表层系统的诸多组成部分 均呈垂直分层。例如:宏观上大气圈的垂直分 层、高山垂直自然地带的形成等;微观上植物 群落的组成(草本层、灌木层和乔木层)、土 壤动物的空间分布等。
改变了地表环境的 演化方向与速率
人类影响 改变了地表 环境物质循环 改变了地境的结构
地人 为 技 为 水 开 的 农 造 变 表类 良 术 水 库 垦 地 田 使 为 环已 田 使 面 的 使 面 变 森 农 毁 境经 。 戈 干 建 草 , 为 林 田 林 的和 总 壁 旱 造 原 过 混 、 , 垦 结正 而 、 区 使 变 度 凝 草 城 种 构在 言 荒 水 旱 为 放 土 地 市 使 。改 之 漠 灌 地 荒 牧 为 或 的 森 变,变溉变漠或主者建林 ,
现代自然地理学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为研究对象的。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其区域分异规律。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律。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输)。
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自然地理学的性质有:综合性、区域性、环境性、系统性(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与结构功能性。
)·定义: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对地表自然环境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
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环境·宇宙中的地球:1、距离不近也不远,为生命的孕育创造了条件。
2、地球质量不大也不小,从而引力适中,形成了适宜的大气圈与水圈,为生命的诞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3、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气候、土壤、植被等)的地带性分布。
4.地球的运动及其环境效应:地球自转及其环境效应: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球自转产生了地方时;地球自转产生了地转偏向力。
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公转导致季节的变化;地球的公转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运动对地表温度调节、生命孕育的重要意义。
·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四点)能量的来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引力的影响使地球有特定的运行周期和速度。
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可改变地表形态、导致地震、发生灾变,等等其他宇宙因素的影响如太阳风。
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的组成:四大圈层(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普通地质学第二章地球

1 Gal =1cm/s2
d
r
F RP
重力的变化
重力在地表的变化
重力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若将地球视为均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体,以海平面为基准可计算出不同纬度的标准重力值。
g=987.032(1+5.3*10-3*sin2ф-5.9*10-6 *sin22ф) g 为重力(伽),ф为纬度
莫霍面
地幔 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的一个巨厚圈层。其 厚度约2850km。平均密度为4.5g/cm3。根据次级 界面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从莫霍面 至地下1000km,平均密度为3.5g/cm3,成分主要 为含铁镁质较多的超基性岩。在上地幔的上部 100-350km存在一个由柔性物质组成的圈层称为软 流圈(地震波的低速带)。此软流圈之上的固态 岩石圈层称为岩石圈。下地幔:地下1000km至古 登堡面之间,平均密度增大为5.1g/cm3,成分仍为 含铁镁质的超基性岩,但铁质的含量增加。
0 Km
重力在地球内部的变化
10 00
影响重力大小的不是整个地球的总质量,而主
要是所在深度以下的质量。
20 00
由于地壳与地幔的密度都比较小,从地表到地 下2900km的核幔界面,重力大体上是随深度增加而 3 0 0 0
略有增加,但有波动。在核幔界面上,重力值达到 极大(约1069伽),再往深处去,各个方向上的引力 4 0 0 0
大陆地区35km深度范围内以及大洋地区10km 深度范围内。地震波速度突然发生大的变化。 2900km是地球内部波速变化的最剧烈处。横波 降到零。
四、地球的磁性和电性
地理轴
地磁场:地球周围存在的磁场 地磁轴
2.2第二节地球表面的形态

二、内力作用 与地表形态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四、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地 球 表 面 形 态
地 质 作 用
内 力 作 用
板块运动与 -----板块构造学说 宏观地形
地质构造与 (局部)地形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地垒 地堑
外 力 作 用
2、断层(地壳的垂直运动)
岩石产生断裂未必形成断层,关键看是否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 位移。
断裂面 断层线
岩层受力达到一定 的强度,发生断裂, 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 产生显著的位移,成 为断层。
地垒
地堑
在地垒构造上常形成陡峻的山峰。如华山西峰、峨眉山万佛顶等。
在地堑构造上则常形成盆地或谷地。如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等。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自学指导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P36) 2.板块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P36)
师生互动
1.板块构造学说 近几十年解释 大地构造 和 海陆分布规律 较为盛行的一种学说。
2.主要观点
完整一块 ,而是被断裂带分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 割成 六大板块 。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 运动 状态。
沙丘--风力沉积地貌
黄土高原----风力沉积
人工修建的梯田
怎样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具有双重性?
海岭
喀斯特地貌(溶洞)---流水溶蚀地貌
风蚀蘑菇----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城堡----风力侵蚀作用
海蚀崖----海浪侵蚀作用
冰碛地貌----冰川沉积地貌
山前冲积扇---流水沉积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由于流速减慢,导致大 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山河流中下游地区,由于流速减慢, 导致泥沙淤积,从而形成宽广的冲 击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自然地理学重点难点

自然地理学重点难点第一篇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教学重点: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什么是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的特征与性质,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教学难点:对自然地理学新定义的理解,对自然地理学性质的把握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系统教学重点:地球的质量、形状及其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对地表环境形成的意义,地球运动在地表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教学重点:地表环境与地表系统的关系,地表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地表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难点:地表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第二篇各圈层的组成、结构、运动与特征第四章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和轮廓教学重点:地壳的克拉克值,认识组成岩石圈的几种最常见矿物,弄清三大类岩石的组成结构特征及其在地面和地壳的比重,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应力椭球体,大陆漂移与海洋扩张的原因,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岩石圈运动的判别标志,威尔逊旋回J教学难点:地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利用应力椭球体解释区域断裂体系方向与性质,大陆漂移与海洋扩张的原因。
第五章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教学重点:大气圈的垂直分层与水平变异,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各纬度带的水分盈亏与水汽的输移方向,大气能量的传输途径与规律,季风、海陆风、焚风的成因,气侯的分异规律教学难点: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季风、海陆风、焚风的成因机理第六章水圈与水平衡教学重点:水圈的水平与垂直结构特征,水圈的演化过程与阶段,水份循环过程、机理、类型及其意义,洋流的运动与分布规律及其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全球、区域和流域水量平衡,造成水资源紧张的原因,水的相态转换与海平面升降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水份循环的过程、机理、类型及其意义,洋流的运动与分布规律及其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全球、区域和流域水量平衡第七章生物圈与生态系统教学重点:生物圈的元素、物质、生物、系统组成,生物圈的结构特征与特性, 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 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抵抗力、恢复力以及生态平衡教学难点:生物圈的结构特征与特性,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的途径及其作用,生态系统保持平衡的机理第三篇圈层间的相互作用第八章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教学重点:海陆分布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地形起伏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岩石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气候与地貌的相互作用教学难点:高原隆升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对地貌的影响与控制第九章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教学重点:水均衡引起岩石圈的变形、岩石圈与水圈的正反馈作用、侵蚀循环理论的内容和局限性、剥蚀系统模式、河流作用与地貌、海岸地貌、河口地貌教学难点:水均衡引起岩石圈的变形、剥蚀系统模式、河床动力——形态反馈机制、海岸均衡剖面的塑造第十章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教学重点:水与气候、大气环流与水的循环、海气相互作用教学难点:海气相互作用第十一章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教学重点:气候—海面—冰川—均衡之间的关系;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循环;黄土地貌;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冰川、冰缘地貌教学难点:气候—海面—冰川—均衡之间的关系,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循环第十二章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的相互作用教学重点:岩石—土壤—生物的联系,生命活动与大气组分,大气圈的演化与生命的起源、进化的关系,生物与气候变化之间的正负反馈作用,生物与水的相互作用;生物圈、大气圈、水圈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机制(湖泊效应等几种效应)教学难点:生物与气候变化之间的正负反馈作用,植被与水循环,生物圈、大气圈、水圈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机制(湖泊效应等几种效应)第十三章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教学重点: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传输;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平衡;跨越圈层的水循环;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喀斯特作用(喀斯特地貌发育)教学难点: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流动与能量平衡,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迁移与循环第四篇自然地理学的应用—方法、原理与实例第十四章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教学重点:气候类型划分标准与气候环境评估指标;生物环境评估指标、主要陆地生态群落与分布;地质环境评估的指标及我国地质环境特征;水资源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土地的分级、分类、分等与土地评估;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方法,中国三大自然地理区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
第二章_地球的基本特征

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大约在16亿年前 地球每昼夜只有9个小时,比现在自转 快得多,每年约有800多天;到了6亿年 前,每昼夜延长到了20个小时,一年缩 短到440天,地球正在逐渐放慢自转速 度,原因可能主要是月球的潮汐引力作 用。46亿年来,地球从一个均质的球体 演变成现在的“圈层”结构。
Chapter 2 The earth
第二章 地球
讲授地球行星的特点、地球的形 状与结构、地质作用及其能量来 源、地质作用的分类等。
Chapter 2 The earth
第1节 第2节 第3节
地球行星的特点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 地质作用
第1节 地球行星的特点
地球是距太阳的第三颗 行星,离太阳的距离大约 是150000000公里。地球用 365.256天绕行太阳一周, 并用23.9345小时自转一圈。 它的直径是12756公里,只 比金星大了一百多公里。 我们地球的大气里78%是氮 气,21%是氧气,余下的1% 是其他成份。地球表面的 平均温度是15摄氏度,平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1)密度和压力
地球物质密集的程度,即地球单位体积内所含的质量。地球是一个 巨大的球体,它的质量为5.96×1021吨,体积为1.08×1027厘米3。因此, 它的平均密度为5.517克/厘米3。根据实测资料表明,地球内部的密度一 是随深度而增加,地表岩层密度为2.7~2.8克/厘米3,33km处为
地磁子午线----地球表面想象有 无数通过两地理极的大圆,每一个这 样的大圆叫子午线(meridian)。地磁 场也有无数磁力线在地球表面上通过 两地磁极,每一条这样的磁力线叫地 磁子午线。
地磁场的变化
地磁场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地磁要素的变化,有 短期变化和长期变化两种。
综合自然地理学

第一章由于老师的课件很乱, 请注意结合课本复习。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填空1、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是又许多要素如地貌, 气候, 水文, 植被, 动物界和土壤等组成。
2、外部圈层包括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岩石圈指地球表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圈层;大气圈指环绕地球的由气体组成的圈层;水圈指地球表层由各种形式存在的水组成的圈层;生物圈指地球表层所有活着的有机体组成的圈层。
3、自然地理环境组成: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岩石圈4、二、名词解释5、1.地理环境的结构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性质的组合而言, 它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方面, 即整体性和差异性。
6、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空间组合性,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 其中某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 某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
7、地球表层系统: 1.定义: 由地球表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开放系统。
它是地球上大气、水体、岩石、生物相互接触、相互渗透的部分;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直接影响的部分;是地球最有序的部分。
8、边界:上边界:大气对流层的顶部, 距地球固体表面的距离在极地上空约8km, 赤道上空约18km, 平均在10km左右。
下边界:岩石圈上部沉积岩层达到的深度, 距地球固体表面的距离约4-5km。
9、环境: 上边界以外的大气上层和下边界以外的岩石圈下层及岩石圈以下的地幔部分和地核。
10、11、12、三、简答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的总的概括。
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内在联系性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在其运动的过程中, 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必然影响另外的要素, 某一部分必然影响另外的部分, 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该书形式整体性最基本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 陨石撞击地球,也会改变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改变了地表形态,造成陨石坑与环型山。 二是陨石撞击导致地震。 三是陨石撞击地球,导致地表环境的灾变。 如:恐龙及其他生物大灭绝事件,被认为就是由 于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的。 四是大的撞击还会导致岩石圈的破裂,引起板块分 裂与运动。
(四)其他宇宙因素的影响 地表系统与地外系统之间,也存在着物质的交换, 尽管数量并不很大。如:宇宙尘埃与陨石降落地球 表面,参与地表系统物质的循环;大气层上部一些大 气分子也会逃逸到宇宙空间中去。 太阳活动不仅会干扰地球的磁场,影响无线电通 讯,而且还会影响地面的气候与人类的身体健康。 地球磁场对宇宙射线的有效屏蔽,减少了宇宙射线 对地球生物的伤害。
第二章 地 球与地球表层环境(自学) 球与地球表层环境(自学)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 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
地 球与地球表层环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宇宙和天体
宇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物质世界,其中包含 着无数的天体和极其广阔的空间。 宇宙中存在着无数的天体。根据天体各自的特 点可分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 等类。。
4.地球的运动及其环境效应 4.地球的运动及其环境效应
1) 地球自转及其环境效应: ) 地球自转及其环境效应: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 地球自转产生了地方时; 地球自转产生了地方时; 地球自转产生了地转偏向力。 地球自转产生了地转偏向力。 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导致季节的变化; 地球的公转导致季节的变化; 地球的公转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的公转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运动对地表温度调节、生命孕育的重要意义。 地球运动对地表温度调节、生命孕育的重要意义。地球 绕太阳运转的轨道近似圆形, 绕太阳运转的轨道近似圆形,从而保证从太阳得到的辐 射相对比较稳定,使地面温度的变化不过于激烈。 射相对比较稳定,使地面温度的变化不过于激烈。地球 自转一周为24小时,自转的速度比较适中,因而使昼夜 自转一周为24小时,自转的速度比较适中, 24小时 温差变化较小,有利于生物的生存。 温差变化较小,有利于生物的生存。
太阳系包括9个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 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 星),50个卫星,和至少50万个小行星,还有 少量彗星。
二、宇宙中的地球
1.日地距离及其环境意义 日地距离及其环境意义 距离不近也不远, 日地 距离不近也不远,接受太阳辐射比较 适中,使地表面的平均温度高于水的冰点,低 适中,使地表面的平均温度高于水的冰点, 于水的沸点,大部分以液态存在, 于水的沸点,大部分以液态存在,为生命的孕 育创造了条件。 育创造了条件。 日地距离缩短5%,地表温度就会过高,影响 日地距离缩短 ,地表温度就会过高, 生物遗传,且地表不会有液态水, 生物遗传,且地表不会有液态水,如地球离太 阳再远1%,地表温度就会偏低,水就会彻底 阳再远 ,地表温度就会偏低, 冻结,生命的化学过程就无法进行。 冻结,生命的化学过程就无法进行。
第三节地内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
地内系统对地表系统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与影 响。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量的来源 尽管太阳辐射是地表系统运行与发展的主要能量 来源,但地球内能也对地表系统与环境产生了不可 忽视的作用与影响。 地热是地球内部各种放射性元素衰变所释放出的 能量。它的一部分热向地表传输,对某些地表环境 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对地表小气候的影响。
(二)引力的影响 由于宇宙天体,尤其是太阳与太阳系行星引力的作用,使 地球沿着自身固有的轨道运行,具有特定的运行周期与速度。 这是地球表层环境形成的基础与背景。 太阳与月亮引力的作用,产生了地球上的潮汐现象,潮 汐作用对于地球表层环境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由于潮汐摩擦作用,导致了地球自转速度变慢;大气 潮汐导致了大气气压周期性的变化,从而对高层大气气流、 台风与飓风、大气降水产生一定的影响;固体潮不仅周期性 地改变着地球表面的形状,而且还会引起地壳应力的不平衡, 从而引发地震等事件的发生。 潮汐作用,与波浪、海流一起,导致了海水的运动。海水的运 动, 不仅使海水对于地表热量的调节能力加强,而且使海水 在更大的深度与范围富含氧气,使生物的分布更加广泛。 由于潮汐的作用,使海陆相互作用的范围变大,海陆过渡相 沉积分布范围变广,海岸带地貌类型增多。
恒星质量很大且能发光。凭肉眼能看到的天体,天 体中99%以上都是恒星。 行星自已不发光,质量也远较恒星小,并且绕恒星 运动。地球便是绕着太阳运动的行星之一。 卫星质量比行星更小,绕行星运动,并随着行星绕 恒星运动。 流星的质量更小,也不发光。流星在行星际空间运 行,当接近地球,受到引力作用时,可以改变轨道 甚至陨落。 彗星是一种很小的,但具有特殊外表和轨道的天休。 星云是一种云雾状的天体。
2.地球的质量及其环境效应 地球的质量及其环境效应 地球质量不大也不小,从而引力适中,形 地球质量不大也不小,从而引力适中 形 成了适宜的大气圈与水圈, 成了适宜的大气圈与水圈,为生命的诞生准 备了必要的条件。 备了必要的条件。
3.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为一不规则旋转椭球体, 地球为一不规则旋转椭球体,地球的形 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意义。 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意义。我们把太阳光 看成是平行光,, ,,当平行光照射到地球表面 看成是平行光,,当平行光照射到地球表面 时,不同纬度地区正午的太阳高度角将各不 相同。由于黄赤角角的存在, 相同。由于黄赤角角的存在,决定了正午太 阳高度角由南、北纬23度 分向两极地区减 阳高度角由南、北纬 度27分向两极地区减 因此, 小。因此, 形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 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气候、 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气候、 土壤、植被等)的地带性分布。 土壤、植被等)的地带性分布。
二、太阳和太阳系 银河系包含15 00×108颗恒星,太阳只×108 年绕行一周。 太阳是一个炽热的发光球,它的内部不断进行看 巨大的热核反应。太阳表面温度高达6000K,中心温 度更高达1500×104度。太阳直径相当于地球直径的 109倍,表面积约为地球的12000倍;体积约为地球的 130×104倍,质量相当于地球的3.33×104倍。
它的另一作用是提供动力引起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与迁移, 从而成为火山活动、板块运动的原动力。火山活动、板块 运动则改变了海陆的分布、地表的起伏,甚至对大气组成 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从而对地表环境系统施加影响。
2、物质的交换 地内系统与地表系统在不断地进行着物质的交换。 例如,火山喷发,不仅使地幔物质喷出,进入地表, 参与地表系统的物质循环,而且还使大量水汽、二 氧化碳、尘埃进入大气圈,从而改变大气的物质组 成、对地表环境与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板块俯冲,岩石圈物质又不断被带入地球内 部。这样,地表系统与地内系统之间不断地进行着 物质的交换。这些物质交换,对地表系统的发生与 发展,对地表环境的演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二节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地表系统的形成,与地外系统、 地表系统的形成,与地外系统、地内系 统所提供的背景是分不开的。 统所提供的背景是分不开的。地外系统 对地表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能量的来 源、引力的影响、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 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一)能量的来源 地表系统一直在不停地运行,地表环境一直在不 断地发展、变化。维持地表系统运行、地表环境 发展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的辐射。 如果没有太阳辐射,地表温度会很快降低到-273 度左右,也就不可能有生命的存在。绿色植物利 用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质,并通 过生物链引起地表系统中的物质小循环。太阳辐 射作用于地表,由于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的差异, 导致了行星风带的产生、季风的形成、水气的运 移、洋流的产生以及分化作用的进行。
如没有太阳辐射,不仅地球上不会有生命, 如没有太阳辐射,不仅地球上不会有生命,而且不 会有河流、湖泊、不会有风、 会有河流、湖泊、不会有风、雪、雨、霜等天气现 也不会有波浪与洋流。 象,也不会有波浪与洋流。地球将会变成一个毫无 生气的、万籁俱寂的冰球。 生气的、万籁俱寂的冰球。 由于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对大气中氧的作用( 由于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对大气中氧的作用(分子状 态的氧在波长短于240纳米的紫外线作用下被分解 态的氧在波长短于 纳米的紫外线作用下被分解 为氧原子,这部分紫外线随之消失。 为氧原子,这部分紫外线随之消失。这些氧原子很 快重新组成氧分子, 快重新组成氧分子,其中有千万分之一组成臭 。),在距离地面 在距离地面15-35KM高度的大气中,形 高度的大气中, 氧。),在距离地面 高度的大气中 成了臭氧分子大量集中的臭氧层。 成了臭氧分子大量集中的臭氧层。他强烈吸收太阳 辐射中紫外线(波长在240—290纳米),并随之分 纳米), 辐射中紫外线(波长在 纳米),并随之分 解为氧原子和氧离子。以后还可以再结合成臭氧, 解为氧原子和氧离子。以后还可以再结合成臭氧, 从而保护了地表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从而保护了地表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3、地内活动的其他环境效应 除能量传输、物质交换外,地内活动还对地表环 境产生了一些直接的影响。 比如, 火山、地震直接威胁着人类安全; 地核、地幔物质的运动导致地球重力场、磁场的 变化,不仅会引起大地水准面的变化、影响无线电 通讯,而且还会影响到人体健康。
人们常把光年作为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 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0×108km)。 现有的仪器已经能够观察到远离地球130亿光年 的空间。 星系:数十亿到上千亿个恒星的集合体。 银河系是一个旋转着的扁平体,其直径约为10 ×104光年,中心厚度约10000光年,其余部分厚 度约1000光年。 星系群:星系成对或成群的聚集状态。 星系团:几百个到几千个星系的集团。 总星系:已知的宇宙总体称为总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