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学第二章2

合集下载

《环境地质学》考点总结

《环境地质学》考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全球变化的研究;2.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3.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的研究;4.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5.城市环境地质研究;6.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7.医学环境地质的研究;8.生态环境的地质研究;9.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

环境地质学的任务:是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 2.地球化学法3.系统分析法4.环境地质制图方法5.模型模拟与预测方法6.环境地质评价方法7.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层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层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具有一定空间概念的客观实体,它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要素。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质量、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地质环境的容量: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地质环境的评价: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4.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5.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地质资源:地质环境系统内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资源。

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自然地质条件是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地形稳定性、地基稳定性、岩层性质以及地质灾害发育情况。

自然地质作用:是地质动力引起的,两种基本类型的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运动、地震以及变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剥蚀、搬运、沉积以及成岩作用),推动着地壳的运动和发展。

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名词解释

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名词解释

第二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时间锁经过的驱离为1光年。

2.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即日地平均距离,约14960万km,用于测定太阳系天体的距离3.行星:指位于围绕太阳轨道上,有足够大的质量来克服固体应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近于球形),以及清空了其轨道附近区域的天体。

4.矮行星:指位于围绕太阳轨道上,有足够大的质量来克服固体应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近于球形),还没有清空其轨道附近区域以及不是一颗卫星的天体。

5.太阳系小天体:其余所有围绕太阳运转又不是卫星的天体。

6.柯伊伯带:沿黄道带平面的一个带状天区内,存在10亿至100亿颗以冰态为主要成分的小天体绕太阳公转。

是众多小行星和彗星的发源地。

是40多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时留下的遗物,是太阳系的“化石”。

7.食分:一是表明日、月被掩食的程度,即食分愈大,被遮掩的面积愈大;二是表明日、月食过程的时间长短,即食分愈大,日、月食过程的时间愈长。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1.恒星日:某地经线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或春分点)与地心连接的时间间隔。

2.太阳日:日地中心连线连续两次与某地经线相交的时间间隔。

3.时区:使用同一种时间制度的区域。

4.区时: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平时,作为区内使用的标准时。

5.恒星年:地心连续两次通过黄道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年长为365.2564日。

也是地球公转的正周期。

6.黄道:地球的轨道平面无限扩大与天球相交的大圈。

是地球日心天球投影,与天赤道有23°26′的交角。

7.春分点:黄道与天赤道有两个交点,其中太阳向西向东作用年视运动时,从南半球进入北半球的交点。

第三节地球的形状和结构1.大地水准面:全球静止海面,是假设占地表四分之三的海洋表面完全处于静止的平衡状态,并将其延伸通过陆地内部所得到的全球性的连续的粉笔曲面,曲面上处处与铅垂线垂直。

它是陆地上海拔的起算面。

第二章地壳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1.矿床:包括成矿作用和经济技术开发因素的变化,其范围随科技的进步不断扩大。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 地壳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 地壳
节理:虽有破裂而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的,叫做节理。
断层:破裂而发生明显位移的,称为断层。
简述断层分类并描绘简图。
答:断层由断层面、断层线、断层盘和断距等要素组成。断层面是岩层 和岩体发生断裂时的破裂面,断层线是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断层面两 侧的岩块称为断层盘,其中位于倾斜断面之上者为上盘,位于倾斜断面 之下的为下盘。两盘相对位移的距离是断距。按照两盘相对位移的特点 分类,上盘相对下降的断层为正断层。上盘相对上升的是逆断层。其中 断面倾角大于40°的为冲断层,小于25°为逆掩断层。沿断层走向即在水 平方向上发生位移的是平移断层。两盘沿断面某一点发生旋转的是捩转 断层或枢纽断层。
②海底扩张说:海底考察发现,海洋虽然历史悠久,海底却很年轻,几乎根本不存 在时代早于侏罗纪的地层,海底沉积物很薄,火山也很少。这表明海底年龄仅为数 亿年。狄茨和赫斯各自提出了海底扩展假说。其要点为1)年速度为1cm至数厘米的 地幔物质对流是地壳运动的最主要动力。2)对流发生在岩石圈下厚达数百千米、强 度很小的软流圈之内,对流产生的拽力并不作用于地壳底部,而是作用于70-100km 深的岩石层底部。3)海底为对流循环顶端。对流由发散区向外扩张,并在数千千米 外汇聚流入地下。4)对流形态决定于地球内部结构而与大陆的位置无关。5)海底 及其沉积物在对流汇聚区下沉,一部分受挤压变质而与大陆熔接,另一部分则沉入 软流层。6)海底年龄仅有2*10^8 ———3* 10^8,整个海底3* 10^8--4* 10^8 年即可更 新一次。7)地球体积基本恒定,海洋盆地面积也基本不变。
(#2018年)③板块构造学说:该学说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把海底扩张、大陆 漂移、地震、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之中,用统一的动力学 模式解释全球构造运动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是海底扩张假说的具体引申。板块学说 的立论依据在于,地表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而是由被大洋中脊、岛弧、海沟、深 大断裂等构造活动带所割裂的几个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即板块构成。几大板块的相互 作用是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板块内部比较稳定,各板块间的结合部则是活动

《地层学与地史学》第二章 地层的沉积环境

《地层学与地史学》第二章 地层的沉积环境

喜暖生物(造礁珊瑚、多数藻类、海绵、层孔虫等) 喜冷生物(某些小型单体珊瑚、厚壳的腕足和双壳) 棕榈、樟树长绿阔叶林热带气候指示性植物 松树和银杏等落叶林分布于温带区,年轮清晰 3)可以根据某些生物判断其生活的水体深度。 在含氧丰富和透光良好、海水深达0-50米的地带, 底栖生物丰富,可含有大量的底栖的有孔虫、三叶虫、 腕足类、灰质海绵、层孔虫和块状珊瑚等。 100-200米生物逐渐减少,但有很多苔鲜虫、具 铰纲腕足类、海绵和海胆。 一些薄壳的腕足类、硅质海绵、枝状苔鲜虫等生 活在200米以下较深水域。 遗迹化石组合也可判断水深
交错层理
平行层理
递变层理
块状层理
Basic terms of bedding
Wedge-bedding formed by wind, Utah, USA
Wedge-bedding formed in the shallow lakefacies sandstone, Neogene(N2), 塔北
第二章 地层的沉积环境 及沉积作用
第二章 地层的沉积环境及沉积作用
一、沉积相概念及相对比定律 二、沉积环境的判别标志 三、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类型 四、古地理图及其意义
一、沉积相概念及相对比定律
1 沉积环境(sedimentary environment)— 一个具有 独特的 物理、化学和生物 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
transgression
●Stratigraphical conformities ● Gradual transgression
Stratigraphical conformities?
Continental 陆相

Deep-sea 深海相
?
6、岩相分析的基本原则

北大环境地质学讲义02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北大环境地质学讲义02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基础。

二、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一)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人类所有生产和生活的消费物资,都直接或间接地取自地质环境;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废弃物,又都直接或间接地排放到地质环境之中。

所以,地质环境的容量,可以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资源,指地质环境系统内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资源的概念在不断地发展。

在现阶段,至少有下列几个方面:①矿物资源;②能源资源;③建筑材料资源;④土地资源;⑤地下水资源;⑥地质景观资源;⑦地质空间资源等。

这些地质资源,绝大多数是不可更新资源,使用后不能再生。

水资源虽能得到更新,但其年可用量也是有限度的。

所以,滥采、滥用地质资源,必将带来严重的后果。

地质环境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弃物的容纳能力,取决于地下水、土壤和岩石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水体、土壤、岩石对污染物质具有自净功能,通过这种自净功能,地质环境对外来的污染物质进行内部消化,起到自动调节的作用。

(二)地质环境的质量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定。

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自然地质条件是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地形稳定性、地基稳定性、岩层性质以及地质灾害发育情况。

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人类生存于地球化学场的作用下,钙、镁、钾、钠、碳、氮、氧、磷等元素及某些微量元素是人体和其他生物体发育所必需的。

环境中某些元素含量过高、过低或存在对人体有害的其他元素,均会给人的健康带来危害。

所以,环境的地球化学背景值是地质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矿物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建筑材料资源和地质空间资源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及其可用价值的大小密切相关。

环境生态学导论

环境生态学导论

第一章绪论1、生态圈:包括地球上一切有生命的机体和维持他们生存的各种系统,即生态圈是生物圈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统一体,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的总和。

生态圈包括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两大部分。

生态圈中,有生命的部分共同构成生命系统,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空间称作生物圈。

生态圈中的生命支持系统是指地球上生命系统生存所需要的某些必要的条件,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

2、环境生态学定义: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3、关于生态学发展的三本书《增长的极限》《人类环境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4、生态学的定义是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5、环境科学:从广义上说是研究人类周围大气、土地、水、能源、矿物资源、生物和辐射等各种环境因素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环境要素影响的科学。

从狭义上将讲它是研究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的变化以及保护和改进环境质量的科学。

6、全球性环境问题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种的性状可分两类:基因型与表型。

(前者是种的遗传本质,即生物性状表现所必须具备的内在因素;后者是与环境结合后实际表现出的性状。

)2、什么叫生物的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

3、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包括哪几个方面、各方面定义:生物多样性就是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一般包括四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①遗传多样性:又称为基因多样性,指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同一种群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总和。

环境地学

环境地学

第一章绪论1、环境地质学定义: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1、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1)定义:所谓地质环境,是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2)它包含3种基本要素: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动力作用(3)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①地质环境容量方面,地质环境容量可以用特定空间可能提供给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资源包括矿物资源、能源资源、建筑材料资源、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地质景观资源、地质空间资源等,这些资源绝大多数是不可再生资源;地质环境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弃物的容纳能力,取决于地下水、土壤和岩石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②地质环境的质量方面,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由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原生地球化学背景、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③地质环境的相容性方面,地质环境的相容性是指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在同一类地质环境系统内,不同的工程活动,可能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趋势,良性反应或恶性反应,这取决于人类活动与该地区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的作用性质。

④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方面,地质环境比较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当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超过了地质环境的承受极限后,必然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对人类活动做出反应。

2、环境地质作用(1)定义:环境地质作用主要指人类与地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具体包含:①各种自然地质因素、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②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及上述地质作用的反馈作用。

(2)类型:自然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3、人为地质作用的表现形式:①人为剥蚀地质作用②人为搬运地质作用③人为堆积地质作用④人为塑造地形作用⑤人类活动的其他地质作用4、环境地质学理论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1)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问题地球是由多个圈层有机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

综合自然地理第2章地域分异

综合自然地理第2章地域分异

3、纬度地带性因素和非纬度地带性因素的 相互关系
纬度地带性因素和非纬度地带性因素均出自于自 然地理系统之外,前者来自太阳辐射, 然地理系统之外,前者来自太阳辐射,后者来自地 球内能,这两种能量本身不直接联系,互不从属。 球内能,这两种能量本身不直接联系,互不从属。 他们在自然地理环境空间上或时间上是作用都是 不平衡的,其作用的效应呈现出显著的矛盾性。 不平衡的,其作用的效应呈现出显著的矛盾性。二 者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 者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使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地 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使地域分异复杂化。 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使地域分异复杂化。
上发生,因而总是带有较高地域分异规律的烙印, 上发生,因而总是带有较高地域分异规律的烙印, 并受高级分异规律的制约; 并受高级分异规律的制约; • 低级的地域分异特性的逐级综合也将把高级分
异反映出来,从而构成较大尺度地域分异的基础。 异反映出来,从而构成较大尺度地域分异的基础。
第二节 纬度地带性分异和干湿度地带性分异 • 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
二、干湿地带性 • 干湿地带性(有的称为经度或经向地带性) 干湿地带性(有的称为经度或经向地带性) 是非地带性规律在大陆的具体表现。 是非地带性规律在大陆的具体表现。 它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 致沿经线方向延伸, 致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由海向陆发生 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 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
气候: 气候: • 纬度地带性首先反映在大气过程中。热量带影响 纬度地带性首先反映在大气过程中。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降水 量及降水季节不同。 量及降水季节不同。 气温与降水都与纬度相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 气温与降水都与纬度相关( 是气温),因而地球表面就存在自赤道到两极的 是气温),因而地球表面就存在自赤道到两极的 ), 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气候带。 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气候带。气候的纬向 地带性分异往往成为导致其他自然要素纬向地带 性分异的主导因素。 性分异的主导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地震波
纵波(P波)primary 速度快, 固、液、气介质 横波(S波) secondary 速度慢,固体介质
地球内部的分层
(引自缪启龙主编《地球科学概论》)
厚度/km 0~33 33~410 410~1 000 1 000~2 900 2 900~4 980 4 980~5 120 5 120~6 371
地 球 的 重 力 构 成
b.
a.
地心
图 3—4 地球重力图解
G—重力;F—引力;P—离心力; R—地球半径; 重力:地球引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合力。离心 力相对于万有引力来说要小得多。因此重力的方 r—纬圆半径 向大致指向地心
地球上的重 力
重力大小受离心力影响。赤道地区离心 力最大;向两极随纬度增加离心力减少,极 地附近离心力约等于零。因此,重量,在赤 道地区比两极地区要轻。地表不同纬度的理 论重力值,赤道地区为 978.03 cm/s2,两极 地区为 983.22 cm/s2。
由于采用不同的资料,地球椭球体大小和形体 及椭球体的元素值也是不同的。世界各国常用 地球椭球体模型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1975 年第 16 届国际大地测量及地球物理联合会上通 过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第一号决议中公布的地球椭球体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与圈层结构
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是互为因果 的 它们对地球的运动和演化有决定 性的制约作用
地球为椭圆形,赤道部分凸出,也与离 心力的长期作用有关。
地 球 的 压 力
上覆物质重量引起的静压力。大
小与深度、物质密度和重力加速
正相关,与深度非线性递增。
0 km(1×105 Pa )~24 km (0.6×109 Pa) ~670 km(24×109Pa)~2891 km(136×109Pa) ~6371 km(364×109Pa)
背斜
由此可见,地表形态与其内部地质构造有很大的关系
2
断层 概念: 地壳运动产生的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
程度,发生破裂,且沿断裂面错动位移的地质构造。
1)断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
块状山地或高地 如华山 庐山 泰山 黄山等
断层一侧下沉的岩块
谷地或低地
如渭河平原 汾河谷地
河西走廊 鄱阳湖平原等 断裂地带易发育成 沟谷 河流
常温层地温与当地年平均温度相当,且 常年基本保持不变,其深度大约20~40m。 增温层 在常温层以下,地下温度开始随 深度增大而逐渐增加。大陆地区常温层以下 至约30km深处,大致每往下30m,温度增加 1°,大洋底到15km深处,大致每加深15m, 地温增高1°。 深度每增加100m时所增高的温度称作地 温梯度, 其单位是°C/100m。
26
磁极漂移与磁性倒转事件
磁偏角在几十到几百年的时间内,大致沿着纬 线方向平稳地向西移动,这一性质被称作地磁场的 向西漂移。此外地磁场还有时间尺度更短的昼夜变 化。 地磁极还出现过 “反转”即南、北极互相颠 倒的现象。在距今大约100万年前,地磁场的方向 和现在完全相同。这一时期称作地磁场的正向期。 但在更早的时代,通过对岩石磁法研究的结果,其 磁化方向多数与现代地磁场的方向相反,称其为反 向期。
0 布容正向期 1 年 2 代 百 万 3 年 4 曼莫斯事件 高斯正向期 吉尔伯特反向期 奥尔杜瓦事件 贾拉米洛事件 松山反向期
四 百 万 年 来 的 磁 性 倒 转 事 件
图 3—14 距今 400 万年以来的磁场变化
4、地球内部的能量
——地球能量有外部和内部两个来源
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每年大约为 4.2×1024 焦耳,超过地球上全部煤炭储量 完全燃烧后所能够获得的热能的300倍。 其中1/3左右的能量被大气圈和地球表面反 射掉,并直接分散到宇宙空间中去。剩下 的2/3被地球表层系统吸收,再以各种方式 转化为地球演化所需的能源。
地球的粘性:斯堪底那维亚冰后期的抬升
地球的振荡
由于具有弹性,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在受激后 能够产生无穷多种振型的自由振荡。其两类 基本的振荡方式为周期性的涨缩振荡和扭转 振荡。 涨缩振荡是一种沿地球径向发生的自由振荡, 可使地球的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扭 转振荡是一种纯粹的切向振荡,不存在沿地 球径向的分量。因此地球作扭转振荡时一般 不会发生密度的变化。
3、地球的磁性
地球周围存在磁场,地磁轴与地球自转 轴之间的夹角为11.5°,实测纬65.5 °,东经139.4 °。
长期的观测证实,地磁极围绕地理极进行 着向西缓慢漂移的过程。大约0.18°/年。大 量的古地磁资料表明,地磁的南北极在地质 历史中一直处在周期性交替之中。
地磁要素
地磁力线分布的空间称作地磁场。由磁针指 示的磁南、北极,为磁子午线方向,其与地 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称磁偏角。磁针在地磁 赤道上呈水平状态,由此向南或向北移动时, 磁针都会发生倾斜,其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称作磁倾角。
地磁场的状态则可用磁场强度,磁偏角和磁 倾角三个要素来确定。
25
磁 暴
磁暴是一种急剧的地磁场变化现象,也是一 种危害性很大的灾害性自然现象。发生磁暴 时,不仅地磁场要素会发生激烈的跳跃式变 化,还会使电力线受到破坏、通信线路和信 号中断、变压设备发生故障、绝缘电缆被击 穿等。磁暴是受太阳活动所引起。发生磁暴 时,感应的环形电流不仅出现在电离层中, 也会出现在地球内部。
18

涨 缩 缩 振 振 荡
荡 n=0 n=1 n=2 扭 扭 转转 振 荡振 n=1 n=2 n=3 荡
2、地球的重力场
地球的重力在不同地区,不同深度的部位都不相同 ; 在地球内部,不同深度部位上的重力会受到不同因 素的综合影响; 在地心处,计算重力的公式与其它部位的计算有所 不同。
地壳 r R F G 地核 P 地幔
2)断层的组合类型
地垒和地堑
B、岩浆活动
岩浆是一种炽热的,具有极强活动力的熔融体。受 到上覆地壳挤压,深处缓慢冷却结晶;浅处较快冷 却结晶;火山喷溢迅速冷却。 岩浆作用:岩浆的形成(熔融)、运移和冷凝的整 个过程中,岩浆自身的变化以及对周围岩石影响的 全部地质过程。
类型:侵入作用
火山作用
岩浆侵入作用 深部岩浆因上部压力降低而向上运移,侵入 周围岩石中而未达到地表即冷凝成岩,称侵 入作用,所形成岩石称侵入岩。
15
地球的弹—塑—粘性
弹性——变形与受力成正比; 塑性——外力消失后部分变形不能恢复; 粘性——外力消失后变形还可能继续 同一物体在不同的受力—变形条件下, 可以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物性。
海洋潮汐:日—月引力的结果
固体潮:
同样的原因作用于固体地球的结果
岩石褶皱:地壳的塑性变形表现
地球的弹—塑性及其转动趋势:月—地靠拢
1.地球非严格的旋转椭球体 2.地球内部物质分布是不均匀的
将假想的、静止的平均海平面(称为大 地水准面)又通过大陆和岛屿而围成的 整个地球的形体,作为大地球体。大地 水准面的特征就是处处和铅垂线相垂直 。由于铅垂线的方向取决于地球内部质 量的吸引力,而地球内部质量分布不均 ,这引起铅垂线方向的变化,导致和铅 垂线垂直的大地水准面成为一个复杂的 曲面。
1、内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 质作用,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 用和变质作用 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 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 位,或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重熔,以至 形成新岩石。
A、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方式 挤压:高大的褶皱山系(喜--山) 水平运动 张裂:裂谷、洋中脊(大西洋)
火山作用
地球内部能量-物质突然释放事件。 火山喷发类型
中心式喷发: 火山物质从中央火山口 或火山管溢出,形成典型的火山锥构 造。 裂隙式喷发: 熔岩与火山碎屑都是从 狭长的裂隙或裂隙群中喷射(溢流) 而出的,具有一个线性的熔浆源。如 哥伦比亚高原、洋底玄武岩层。
火山的空间分布
地球上存在着500~600座活火山,大多数火山 分布在板块的边缘。据统计,其中80%分布在 会聚板块的压性火山岛弧带,15%分布在板块 分离的拉张带。极少数分布在板块内部。
火山喷发、温泉及矿井随深度而增温的现 象表明地球内部储存有很大的热能。从地面 向地下深处,地热增温的现象随着深度的改 变是不均匀的,可以划分为三层: 变温层地温主要是受太阳光幅射影响, 其温度随季节、昼夜的变化而变化。日变化 造成的影响深度较小,一般仅1~1.5m,年变 化影响深度在20~30m。
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呈现出圈层结 构,可以划分出内 部圈层与外部圈层。 内部圈层包括地壳、 地幔、地核。岩石 圈包括地壳与软流 圈之上的上地幔部 分。
内核 中心
6 378 km
外核
地幔
地表面
三、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人为) 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 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分离板块边缘的火山活动 会聚板块边缘的火山链 大洋板块内的火山 大陆板块内的火山
日本富士山
1、地球的密度与弹性
密度=质量÷体积
若一头大象的质量以平均3t计, 则 地球的质量 M=5.9472×1024Kg=1.984×1021
根据体积和引力常数,计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为
5.516g/cm3
地表出露的花岗岩的密度为 地表常见沉积岩的平均密度
2.60g/cm3
2.85 g/cm3
固体潮与地球的弹性
地球在日月引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
地球的固体表层存在与潮汐相似的周期 性升降现象-固体潮。陆地表面的升级幅度 达7~15 cm。
地震波(弹性波)能够在地球内部进行传播 也说明地球具有弹性。
12
地球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塑性。地球在其自转 的过程中逐渐演化成为一个旋转椭球体并保 持下来,这表明看似刚体的地球实际上存在 着永久性的塑性变形。在野外常常也可以看 到,各种坚硬的岩石中往往发育有高度的弯 曲现象,同样是岩石形成后在长期的地应力 作用下再发生塑性变形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