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_生物与环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二章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课件

本节课学完你要能…
1.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说诞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 分组成的;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说说这两个 名词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3.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4.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有机物(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主要由氢元素、碳元素组成,含碳的化 合物,但是不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以碳酸根 结尾的物质。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所有 的生命体都含有机化合物。
例如:脂肪、氨基酸、蛋白质、糖、血红素、叶绿素、 酶、激素等。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和生物的遗传现象, 都涉及到有机化合物的转变。
谢谢捧场
下课
生产者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 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 造的有机物,不仅供给了植物自身,也是动物的食 物来源,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消费者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他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 物为食,因而叫做消费者。
分解者
地球上所有生物所形成的废物、尸体等的营养物质 都会被细菌和真菌吸取,被彻底分解掉,其中的有 机物被分解成无机物,可供植物利用。因此细菌和 真菌常常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联系
被捕食
消费者
被分解 被分解
生产者
分解后的 产物被吸 取
分解者
消费者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联系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的关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
√ 水稻 小鸡 人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
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理论复习:1.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1)生物因素:一种生物影响其他生物生存的因素(2)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指阳光、空气、水、温度等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生存因素举例:①大雨过后,蚯蚓爬到地面(影响因素是空气)②沙漠里植物植株矮小(影响因素是水分)③极地狐和大耳狐的关系(影响因素是温度)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种间关系有: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种内关系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3.空气湿度:表示空气的潮湿程度。
空气湿度过大或过小微生物都易于繁殖与传播,其中空气湿度在45%--55% 病菌死亡较快,是人类适宜的空气湿度测空气湿度会用到干湿表和计时器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举例:①北极熊、青蛙的保护色②竹节虫的拟态③睡莲在水下有长长的叶柄目标检测:一、选择题1.观察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和非洲沙漠的大耳狐,它们耳朵的大小不同,这与它们生活地区的哪种非生物因素有关()A.水B.空气C.温度D.气候2.把大小两种草履虫分开培养,它们都能正常地生长,可是把两者放在一起培养的时候,经过16天,其中的一种全部死亡,而另一种却仍然生长正常,这种现象属于()A.合作B.捕食C.竞争D.寄生3.在大自然中,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
下列哪项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森林可保持水土B.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蚯蚓疏松土壤4.某同学做了植物对空气湿度影响的探究活动,下列根据测量结果绘制的曲线图最可能是草地一天湿度变化曲线图的是()5. 樟树上下相邻的叶片互不遮挡,能使每片叶都尽可能多地接受阳光的照射,这说明()A.环境能适应生物B.环境不能影响生物C.生物能适应环境D.生物不能影响环境6.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有效地防止海浪对海岸海堤的侵蚀。
红树林的根系发达属于()A.生物对环境的依赖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环境对生物的影响7.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说法中,最为确切的是()A.菊花之所以在秋天开花,与秋天的温度较低有直接关系B.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仅指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C.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各种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D.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且能影响环境8.下列是生物对环境影响的实例是()①蚯蚓在土壤中活动,改良土壤疏松②沙漠栽种植物可以防风固沙③在沙漠生长的植物根系发达④毒蛇的颜色鲜艳⑤枫树在秋天落叶A.①②B.④⑤C.①③D.②④9.雅鲁藏布大峡谷中下游两侧的雪山,从山脚到山顶植被的分布情况一般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高山草甸……对此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素是()A.光照B.温度C.水D.土壤10.白蚁以木头为食,但它自身不能消化木纤维,白蚁肠内的鞭毛虫能够将木纤维分解为果糖,果糖既供白蚁利用,又是鞭毛虫的食物,白蚁和它肠内鞭毛虫的关系是()A.互利共生B.寄生C.竞争D.捕食11.如果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土壤的干湿程度对蚯蚓生活的影响,下列设计错误的是()A.设计甲(湿润土壤)、乙(干燥土壤)对照实验B.在甲、乙两容器中各放人1条蚯蚓C.甲、乙两容器中放人大小及生活状况均相同的蚯蚓各5条D.甲、乙两容器都放在相同的环境中12.设计对照试验时,应遵循的原则是()A.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相同B.所有变量都不同C.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不同D.所有变量都相同二、简答题13.蚯蚓生活在土壤中,能从土壤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这说明生物能__________,蚯蚓的活动能使土壤肥沃,说明生物能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举例说说什么是生态系统? 2、教材20页资料分析: (1)、树皮里面有昆虫的幼虫。树、昆虫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腐烂的树桩最终会消失吗?为什么? 3、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真菌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它们之间关系如何? 4、有人说,生态系统中,消费者是可有可无的,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5、请连接书22页观察与思考中的食物链。 6、上述食物链中,蛇的数量减少,哪些生物数量可能变化?怎样变化? 7、教材23页资料分析讨论题。 8、草原上雨量充沛,草多的时候,兔和羊会急剧增加,但会无限制的增加吗?为什么?
10、13组
人会中毒
2、 因为一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无法排出,它们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所以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 定的,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干扰超过 该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右图是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A微小的水生植物→B剑水蚤→C蜻蜓的幼虫→D小鱼→E大鱼。 图中红色圆点表示的是排入水体中的某些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色圆点的多少表示有毒物质量的多少。 讨论:1.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后果怎样? 2.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
一块农田
一片草原
一个湖泊
生产者
动物
分解者
阳光、空气、水等
在一定 内, 与 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空间范围
生物
环境
组成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 和 的关系。
改变
1、生物的生存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 , 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 因素。 2、生物因素是指影响生物生活的 。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_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白色的是什么? 蓝色的是什么? 绿色的是什么?
地球表层生 物和生物的 生存环境构 成了生物圈, 它是所有生 物共同的家 园。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的基本要求: 1、要有目的。 2、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及时记录。 3、有计划、有耐心。 4、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以达到60毫
米。
对寒冷的适应
仙人掌如何适应干旱环境?
叶变成刺状,减少蒸腾,适于干旱环境, 茎含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能贮水。
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
对风的适应
蜥蜴变色、 壁虎的“苦肉计”、 长颈鹿的颈……
保护色
动物适应栖息 环境而具有的 与环境色彩相 似的体色
利于隐藏、避敌、捕猎
更多……
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 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 因此,生物必须适应环 境才能生存下去……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在炎热缺水的荒 漠中生活的骆驼, 尿液非常少,当 体温升高到46 ℃ 时才会出汗。
对干旱的适应
对干旱的适应
很地 多下荒 。的漠
根中 比生 地活 上的 部骆 分驼 长刺
, 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生物圈。 2、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学会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4、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5、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培养实验能力 及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树立保护动物的 意识。
“千时之堤,溃于蚁穴” 植树造林,可防风固沙,改善环境。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生态学基础: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地球环境
微环境
宇宙环境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趋异适应与生态型
• 同种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产生了不同 的适应叫趋异适应 • 趋异适应产生的同种生物的不同基因 型类群叫生态型
气候生态型(籼稻与粳稻) 土壤生态型(水稻与陆稻) 生物生态型(红花碗豆与白花碗豆)
C G Cao
2.趋同适应与生活型
3.生态位(niche)
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
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空间生态位
生态位 营养生态位
多维生态位
湿度
湿度
pH
温度
温度
温度
基础生态位与实际生态位
一个物种所划定的多维体就可以看作生态位的抽 象描绘,他称之为基本生态位(基础生态位)。但在自 然界中,因为各物种相互竞争,每一物种只能占据基 本生态位的一部分,他称这部分为实际生态位。 实 际生态位小于基本生态位。
(二) 环境
1.环境的概念
广义的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 一主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
在生态学中,环境是指生物的栖息 地,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 各种因素 。生物是环境的主体,主体不同, 环境不同。
2.环境的类型
(1)按环境的主体分类:
以人为主体的人类环境,其它生命 物质和非生命物质均被视为构成人类环境 的要素;
生态位宽度,又称生态位广度、生态位大小。Levins公式:
1
B i =
R
Pij2
=
Yi 2
R
N
2 ijj 1j 1Bi为物种i的生态位宽度,Pij =Nij/Yi是第i个物种利用资源 状态j的个体占总数的比例。
生态位宽度的计算公式
基础生态学-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环境与生态因子

(2)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 “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 (V.E.Shelford,1913,美国)
– “生物的存在和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 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 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 绝。”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一)、综合作用:生态因子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综合起来对
生物体起作用。 例如:温度与气压、湿度等因子共同作用 同样的高温度下,高气压和低湿度时对生物体损伤小;低气压和高湿度对生物体
损伤大。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三)、直接因子和间接因子 直接因子:能直接影响生物的生理过程或参与生物的新陈代谢的因子。 间接因子 :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间接作用于生物的因子。 例如:海拔高度及温度、光照等因子对人体的作用
(五)、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A 不可替代性:生态因子对生物体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又称同等 重要定律。
例如:人体缺维生素A、人体缺维生素D
一定范围内的 补偿!!
B 补偿作用(可调剂性):多个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时,由于某因子 在量上的不足,可由其他因子来补偿,以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例:光照不足,可多施有机肥使土壤中CO2浓度提高可补偿光照不 足。
耐性的可变性
• 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生态环境下,对多种生态因子会形成有差异的耐性范围, 用进废退;
例如:高山雪莲,耐高寒,对其他的条件适应性差。 • 生物的耐性范围还可通过人为驯化改变; 例如:生将金鱼长期饲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18℃和32℃ ),他们对温度的耐性
《环境生态学》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土壤的碱化过程
土壤的碱化过程是指土壤胶体中吸附有相当 数量的交换性钠。一般交换性钠占交换性阳离子 总量20%以上的土壤称为碱土。碱土含 Na2CO3 较多(也有含NaHCO3或K2CO3较多的),碱土 是强碱性的,其pH一般在8.5以上,碱土上层的 结构被破坏,下层常为坚实的柱状结构,通透性 和耕作性能极差。
2.碱土对植物的影响
(1)土壤的强碱性能毒害植物根系 (2)土壤物理性质恶化,土壤结构受破坏,
质地变劣,透水性差
3.植物对盐碱土的适应
盐碱土植物是植物对盐碱生境适应的最好表现。 盐土植物分为:
旱生盐土植物、湿生盐土植物
根据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分为:
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透盐性植物
第四节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
(2)陆生动物对环境湿度的适应
影响陆生动物水平衡更多的是环境中的 湿度,动物在形态结构上、行为上、生理上 都有不同程度的适应。
如两栖类体表分泌黏液以保持湿润,昆 虫、爬行类、啮齿类等白天躲在洞内夜里出 来活动,荒漠鸟兽具有可重新吸收水分功能 的肾脏。
四、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 适应
(一)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
蒲公英
杨树
柳树
阳地植物 阴地植物
三七
铁杉
人参
(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光质变化规律
空间变化 随纬度增加而减少,随海拔升高 而增加;
时间变化 冬季长波光增多,夏季短波光增 多;中午短波光最多,早晚长波 光较多。
生物的适应
植物
不同的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 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的 影响是不同的。例如光合作用的光谱 范围只是可见光区。
低温 将引起细胞膜渗透性改变、脱水、蛋 白质沉淀等不可逆转的化学变化。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秃鹰竞争 食物 (jìngzhēng)
第九页,共二十四页。
合作关系(guān xì):马与羊合作获得食物
第十页,共二十四页。
寄生 关系:寄生 在猪身上的绦 (jìshēng)
(jìshēng)
虫
第十一页,共二十四页。
夏天(xiàtiān)的雷鸟
上图:夏天(xiàtiān)的雷鸟
下图:冬天的雷鸟
No 同。如果青蛙少了,什么(shén me)多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雷鸟身体的颜色在夏天和冬天是一
样的吗。绿色肥厚的茎, 可以储存大量的水,。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是任何其他动物都不能比的。土地沙 化
Image
12/6/2021
第二十四页,共二十四页。
第十三页,共二十四页。
第十四页,共二十四页。
(shēngwù)
生 物 适 应 环 境
第十五页,共二十四页。
枯叶(kū yè)蝶
第十六页,共二十四页。
第十七页,共二十四页。
第十八页,共二十四页。
生物对环境 的影 (huánjìng) 响环境的影响生物
对环境的影响
第十九页,共二十四页。
兔子(tù zi)的危害
光
温度
生
非生物因素(yīn
水
sù)
态
空气(kōngqì)
土壤
因
素
生物 因 (shēngwù) 素
影响某种生物生活 的其他生物
第四页,共二十四页。
非生物因素(yīn sù)
植物向有光照 的地方 生长 (dìfāng)
冬天物冬眠
第五页,共二十四页。
没有水,生物(shēngwù)无法生存
思考题: 雷鸟身体的颜色(yánsè)在夏天和冬 天是一样的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环境的性质可分成:
自然环境:未经破坏的天然环境 半自然环境: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后发生变化了的环境 社会环境:如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及文化环境等
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可分为:
宇宙环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 地球环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区域环境:区域环境是指占有某一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 微环境:区域环境中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圈层的细微变化而产生的环
境差异所形成的小环境 内环境:内环境是指生物体内组织或细胞间的环境
13
三、环境因子的分类
Allee Nicholson Smith (1949) (1933) (1935)
Мончадский (1953)
非
非
生
反
物
应
因
因
素
素
非
稳定因素
密
度
变动因素
制 约
(有周期性变动)
因 素
变动因素
(非周期性变动)
6.生物地化循环
生物多样性水平与土壤营养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7.系统稳定性
在一定程度上,生物多样性越高、越复杂,生态系统就会越稳定
10
第二节
11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
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 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 一切要素的总和。
在环境科学中,一般以人类为主体,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 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 总体。
通常人们所说的环境是指地球环境,也有人称为地理环境。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
12
二、环境的类型
按环境的主体分,目前有两种体系:
以人为主体,其他的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都被视为环境要素。这类环 境称为人类环境。在环境科学中,多数学者都采用这种分类方法。
生物因素 反应因素
密度制约 因素
基本上是变动因素
综合性
气候因素 光 温度
相对湿度 水
其他因素 气候以外的自然因素
水域环境 土壤环境 生物因素
食物 种内 种间
14
第三节
15
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主要的能量源泉, 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 源于太阳光能。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1
第一节
2
一、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一) 生命的起源
紫外线
水蒸气
复杂的化合物
地球 H2S
H2
生命活性的大分子
(蛋白质和能够自我复制的核酸分子)
N2
NH3
光合自养生物
为原始生命的产 生提供了条件
CH4
46亿年前的大气成分
绿色植物等……
3
(二) 生物种的概念
1.生物种的概念
物种是客观存在的,是由内在诸多因素(特征、遗传、生理、 生态、行为)共同决定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 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基因水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分子 细胞 个体
不同层次
物种水平
生态系统水平
生物区系特点
生境的多样性
物种的濒危状况 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灭绝速率变动及机制 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保护物种和持续利用
多样化和变异性
景观空间结构 功能机制 时间动态
8
(二) 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1.物种生物量 Tilman(1994):在一个阈值内,物种数越多,生物量 越高
绿色植物的光合系统是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进入生态系 统的唯一通路,也是食物链的起点。
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光辐射强度、 光质及光的周期性变化等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 产生深刻的影响,而生物本身对光因子的变化也有着极其 多样的响应。
16
(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1.光强对生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
光照环境
黑暗环境
17
(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2.光照强度与水生植物 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海洋和湖泊中的分布:
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上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大于呼吸量 在补偿点处,植物的光合作用量与呼吸消耗平衡 沉降到补偿点以下又不能很快回到表层时死亡
在很多情况下,两个或更多物种的单独进化常常互相影响, 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协同适应系统(coadapted system)。
6
(三) 生物的协同进化
生物协同进化的四种情况:
互惠共生的物种间,常以尽量减少损害对方的方式 而实现互利共生和协同进化。
7
二、生物多样性
(一)生物多样性概念
生物多样性就是“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四个层次:
光照强度对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重量的增加关 系密切;
光还能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 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 蛙卵、鲑鱼卵在有光情况下孵化快,发育也快; − 贻贝和生活在海洋深处的浮游生物则在黑暗情况下长得较快。
黄化现象(etiolation phenomenon) 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最极 端的典型例子,黄化是植物对黑暗 环境的特殊适应。
2.物种属性 物种属性如行为等能对它栖息的生态系统产生积累性 影响
3.物种库 种质库建设对于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 义
4.输入环境的总能量 能量-多样性假说
9
(二) 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5.纬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
从区域范围考虑,物种数量随自然条件的适宜性、栖息地异质性、 与散布中心的隔离程度和初级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
5
(三) 生物的协同进化
2.生物的协同进化
生物间的协同进化,主要是由于生物个体的进化过程是在其 环境的选择压力下进行的。因此,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 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 同进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coevolution)。
2.种的性状分类
基因型:种的遗传本质,生物性状表现必须具备的内在因素。 表 型:与环境结合后实际表现出的可见性状。
在生物界的漫长历程中,种的分化是生物对环境异质性的适应 结果。
4
(三) 生物的协同进化
生物的进化由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共同作用,形成了生 物与环境间的协同发展。
1.生物的进化
生命是适应环境的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并由于遗 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作用而向着更高级、更适应环境的 方向进化。生命的存在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同 时,生命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改变着环境,这就是生 物与环境间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