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二章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课件

本节课学完你要能…
1.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说诞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 分组成的;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说说这两个 名词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3.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4.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有机物(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主要由氢元素、碳元素组成,含碳的化 合物,但是不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以碳酸根 结尾的物质。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所有 的生命体都含有机化合物。
例如:脂肪、氨基酸、蛋白质、糖、血红素、叶绿素、 酶、激素等。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和生物的遗传现象, 都涉及到有机化合物的转变。
谢谢捧场
下课
生产者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 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 造的有机物,不仅供给了植物自身,也是动物的食 物来源,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消费者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他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 物为食,因而叫做消费者。
分解者
地球上所有生物所形成的废物、尸体等的营养物质 都会被细菌和真菌吸取,被彻底分解掉,其中的有 机物被分解成无机物,可供植物利用。因此细菌和 真菌常常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联系
被捕食
消费者
被分解 被分解
生产者
分解后的 产物被吸 取
分解者
消费者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联系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的关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
√ 水稻 小鸡 人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
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课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3》

生物因素对小麦的生长又有什么影响呢?
这些生物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四、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捕食
竞争
合作
寄生
四、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概念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生物关系。意义 完成营养级间的能量流动,维持群落中物种数量的相对平衡。
捕食关系
狮子捕食斑马
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其他植物的生长是否也受阳光、温度、水、土壤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呢?
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为什么要给农作物施肥?这说明农作物还受到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说明农作物的生长还受到土壤中的无机盐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是不是也影响动物的生活和分布呢?
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海豹是怎样适应寒冷环境的?
皮下脂肪层很厚,具有保温作用。
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
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蚯蚓是怎样影响和改变土壤环境的?
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蚯蚓的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
阳光
土壤
七星瓢虫
麦蚜
老鼠
蛇
蚯蚓
杂草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二、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你能把这些生态因素进行分类吗?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阳光、土壤、温度、水等。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二、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阳光、温度、水、土壤对小麦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C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理论复习:1.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1)生物因素:一种生物影响其他生物生存的因素(2)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指阳光、空气、水、温度等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生存因素举例:①大雨过后,蚯蚓爬到地面(影响因素是空气)②沙漠里植物植株矮小(影响因素是水分)③极地狐和大耳狐的关系(影响因素是温度)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种间关系有: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种内关系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3.空气湿度:表示空气的潮湿程度。
空气湿度过大或过小微生物都易于繁殖与传播,其中空气湿度在45%--55% 病菌死亡较快,是人类适宜的空气湿度测空气湿度会用到干湿表和计时器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举例:①北极熊、青蛙的保护色②竹节虫的拟态③睡莲在水下有长长的叶柄目标检测:一、选择题1.观察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和非洲沙漠的大耳狐,它们耳朵的大小不同,这与它们生活地区的哪种非生物因素有关()A.水B.空气C.温度D.气候2.把大小两种草履虫分开培养,它们都能正常地生长,可是把两者放在一起培养的时候,经过16天,其中的一种全部死亡,而另一种却仍然生长正常,这种现象属于()A.合作B.捕食C.竞争D.寄生3.在大自然中,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
下列哪项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森林可保持水土B.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蚯蚓疏松土壤4.某同学做了植物对空气湿度影响的探究活动,下列根据测量结果绘制的曲线图最可能是草地一天湿度变化曲线图的是()5. 樟树上下相邻的叶片互不遮挡,能使每片叶都尽可能多地接受阳光的照射,这说明()A.环境能适应生物B.环境不能影响生物C.生物能适应环境D.生物不能影响环境6.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有效地防止海浪对海岸海堤的侵蚀。
红树林的根系发达属于()A.生物对环境的依赖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环境对生物的影响7.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说法中,最为确切的是()A.菊花之所以在秋天开花,与秋天的温度较低有直接关系B.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仅指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C.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各种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D.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且能影响环境8.下列是生物对环境影响的实例是()①蚯蚓在土壤中活动,改良土壤疏松②沙漠栽种植物可以防风固沙③在沙漠生长的植物根系发达④毒蛇的颜色鲜艳⑤枫树在秋天落叶A.①②B.④⑤C.①③D.②④9.雅鲁藏布大峡谷中下游两侧的雪山,从山脚到山顶植被的分布情况一般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高山草甸……对此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素是()A.光照B.温度C.水D.土壤10.白蚁以木头为食,但它自身不能消化木纤维,白蚁肠内的鞭毛虫能够将木纤维分解为果糖,果糖既供白蚁利用,又是鞭毛虫的食物,白蚁和它肠内鞭毛虫的关系是()A.互利共生B.寄生C.竞争D.捕食11.如果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土壤的干湿程度对蚯蚓生活的影响,下列设计错误的是()A.设计甲(湿润土壤)、乙(干燥土壤)对照实验B.在甲、乙两容器中各放人1条蚯蚓C.甲、乙两容器中放人大小及生活状况均相同的蚯蚓各5条D.甲、乙两容器都放在相同的环境中12.设计对照试验时,应遵循的原则是()A.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相同B.所有变量都不同C.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不同D.所有变量都相同二、简答题13.蚯蚓生活在土壤中,能从土壤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这说明生物能__________,蚯蚓的活动能使土壤肥沃,说明生物能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环境生态学(盛连喜)

三、地球自我调节理论——Gaia 假说
Gaia 假说的主要观点和贡献是:
① Gaia 假说强调,生命是全球尺度的现象。地球生态系统没有孤 立的生命。生活的生物有机体必须调节其生存的星球。否则,物 理和化学进化的力量将会使得它们变得不适于生物的生存。 ② Gaia 假说认为,不能将物种的进化与它们的环境分离开来,这 两个过程紧紧地耦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过程,调节成功与否依赖 于生物的进化和物质环境进化的不断耦合。这在一定意义上发展 了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
遗传 多样性
基因水平
分子 细胞 个体
物种 多样性
物种水平
不同层次
生态系统 多样性
景观 多样性
多样化和变异性
景观空间结构 功能机制 时间动态
生态系统水平
生物区系特点 生境的多样性 物种的濒危状况 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灭绝速率变动及机制 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保护物种和持续利用
二、生物多样性
(三) 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5.纬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
从区域范围考虑,物种数量随自然条件的适宜性、栖息地异质性、 与散布中心的隔离程度和初级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
6.生物地化循环
生物多样性水平与土壤营养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7.系统稳定性
在一定程度上,生物多样性越高、越复杂,生态系统就会越稳定
不同的观点认为,稳定性应该有一个阈值,超过该数值后,多样 性非但不能增加系统的稳定性,甚至可能产生破坏性作用。
三、地球自我调节理论——Gaia 假说
(一)Gaia 假说的形成和发展
Lovelock J E在1969 年关于生命起源的国际会议上,第一次提出 了Gaia 假说。 1979 年,第一部著作《Gaia:对地球上生命的新认识》 1988年,第二部著作
基础生态学-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环境与生态因子

(2)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 “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 (V.E.Shelford,1913,美国)
– “生物的存在和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 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 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 绝。”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一)、综合作用:生态因子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综合起来对
生物体起作用。 例如:温度与气压、湿度等因子共同作用 同样的高温度下,高气压和低湿度时对生物体损伤小;低气压和高湿度对生物体
损伤大。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三)、直接因子和间接因子 直接因子:能直接影响生物的生理过程或参与生物的新陈代谢的因子。 间接因子 :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间接作用于生物的因子。 例如:海拔高度及温度、光照等因子对人体的作用
(五)、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A 不可替代性:生态因子对生物体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又称同等 重要定律。
例如:人体缺维生素A、人体缺维生素D
一定范围内的 补偿!!
B 补偿作用(可调剂性):多个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时,由于某因子 在量上的不足,可由其他因子来补偿,以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例:光照不足,可多施有机肥使土壤中CO2浓度提高可补偿光照不 足。
耐性的可变性
• 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生态环境下,对多种生态因子会形成有差异的耐性范围, 用进废退;
例如:高山雪莲,耐高寒,对其他的条件适应性差。 • 生物的耐性范围还可通过人为驯化改变; 例如:生将金鱼长期饲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18℃和32℃ ),他们对温度的耐性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2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课件

进餐 有害物质积累
生物富集: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 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
红色的点代表 的是有毒物质
水生植物→剑水蚤→蜻蜓幼虫→小鱼→大鱼(有毒
物质最多)
有毒物质沿食物链越积越多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狼
羊
增多
捕杀
草
狼数量的减少引起的
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拓展延伸:
水污染
鱼
进餐的人
浮游植物→虾米→小鱼→大鱼→人 (有毒物质最多)
有毒物质在食物链的终端积累最多
草
兔
狐
草长得繁茂,兔的数量变化: 短期增多,长期稳定
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
成的链状结构。
食物网
生
态
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
食物链: 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非生物部分
消费者 消费者
生产者
植物
虫
分解者 食虫鸟
食物链写法要求:
从生产者(植物)开始。 以消费者(动物)结束。 箭头从被吃指向吃。
请写出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虾米吃泥巴 ”所体现的完整的食物链:
藻类
虾米
小鱼 大鱼
食物网
连一连
草原生态系统 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 组成生态系统
图中画出了草原上的部分 生物,有人为了防止鸟吃草籽 儿,把人工种草的实验区用网 罩了起来。一段时间后发现, 草几乎被虫吃光了,而未加罩 网的天然草原,牧草却生长良 好。有鸟吃草籽儿,草长不好, 为什么把鸟挡在外面,草还是 长不好呢?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个实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知识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一、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有人曾用网将草场罩起来,结果草几乎被虫子吃光,而未加网的草却长势良好。
在草场上,昆虫吃草;有的鸟吃草籽,有的鸟吃昆虫,有的鸟既吃草籽又吃昆虫;吃草籽和昆虫的鸟又往往被狐和鹰等动物捕食。
由此可见,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是相互制约的。
草被网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吃草的昆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
这个实例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概念1.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范围:可大可小,一片森林、一条河流、一个湖泊、一块农田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一、组成成分及各部分的功能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方式的不同,二、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某种成分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成分发生相应的改变,甚至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图)。
亦可用以下图示表示:食物链和食物网一、食物链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的起始部分是生产者。
2.食物链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在某生态系统中,蚱蜢以青草为食,青蛙可以捕食蚱蜢,又可以被蛇捕食。
在这条食物链中,青草作为生产者,是最基础的环节,蚱蜢为初级消费者,青蛙为次级消费者,蛇则为三级消费者。
图例: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实际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并不像食物链所表达的那么简单,一种肉食性动物可以吃多种植食性动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也可以成为多种肉食性动物的食物。
所以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可能有许多条食物链,而且各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了复杂的网状联系。
1.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
(如图)2.食物网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首先,通过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让学生明确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2.其次,借助生态系统模型、实物标本等教具,引导学生认识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3.再次,通过案例分析、动画演示等方式,讲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设计生态系统的构建任务,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教具和材料搭建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模型,加深对生态系统的认识。
2.开展“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1.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区分不同层次的知识点和重要信息。
2.利用箭头、框图等符号,直观展示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3.在书写过程中,适时擦除或调整板书内容,保持板书的整洁和条理。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问题或挑战:
1.部分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抽象概念理解困难。
2.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可能存在分工不均、效率低下的问题。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本节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对生态系统概念的引出和解释,为学生后续学习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等内容打下基础。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业高密度养殖增氧 直接性和间接性:食物,降水 限定性(因子作用的阶段性):中华绒螯蟹的孵化 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水体内的钙和锶
2021/3/2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生物对非生物因子的耐受限度
“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素,这些处于最低量的 营养元素称最小因子(Justus von Liebig,1840,德国) 。 两个补充条件(Odum,1983):1)严格的稳定状态;2)因子补偿 作用(factor compensation) :生物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能够减 少温度、光、水等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
负反馈过程(维持哺乳动物血液渗透性)
口渴反应接受器血液 Nhomakorabea浓控制中心
饮水
(下丘脑) 血液
(下丘脑)
失水
太稀
失水反应
效应器 (肾脏)
2021/3/2
血液渗透性下降
血液渗透性上升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仿A. Mackenzie et. Al.,1999)
适应
适应(adapatation) :生物对环境压力的调整过程。分基因型 适应和表型适应两类,后者又包括可逆适应和不可逆适应。 如桦尺蠖在污染地区的色型变化。
植被地带性分布
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 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呈垂直地带分异的规律 性变化(干燥空气,-1℃ /100m;湿润空气,-0.6℃ /100m)。
经度地带性:地球内在因素如大地构造形成地貌和海洋分 异引起经度地带性分异。如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
2021/3/2
驯化的应用:植物的引种栽培
2021/3/2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内稳态
内稳态(homeostasis): 生物系统通过内在的调节机制使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内稳态通过形态、行为和生理适应实现。 大多数内稳态机制依赖于负反馈过程。依靠三个基本组
成成份:接受器;控制中心;效应器。
2021/3/2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生物因子( biOtic factors) :有机体(同种和异种) 非生物因子( abiotic factors) :温度、光、湿度、
pH、氧气等
有的学者将生态因子分为五类
气候因子(climatic factors)、土壤因子(edaphic factors) 、地形因子(topographic factors) 、生物因子、 人为因子(anthropogenic factors)
“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 V.E.Shelford,1913,美国) 每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 低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就称 为生态幅 (ecological amplitude) 或生态价(ecological valence)。
Begon等将非生物因子分为条件和资源两类
条件:温度、湿度、 pH等
2021/3/2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生态因子的空间分布
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整个地球表面具有过渡状的 分带性规律。
太阳辐射量差异 太阳辐射--热量带 --水分差异 --植被分带--土壤分带
自然地理带:赤道、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寒温带、亚寒带、寒带
2021/3/2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环境中对生物 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 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 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 部的全部要素。
2021/3/2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生态因子的分类
生态因子通常分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两大类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 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 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概念的意义 为分析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奠定了一个便利的基点; 有助于把握问题的本质,寻找解决问题的薄弱环节。
2021/3/2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物种之间 的竞争产生的生态位分离
2021/3/2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
驯化 内稳态 适应
2021/3/2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驯化
实验驯化(acclimation)与气候驯化(acclimatization) :驯 化(acclimation/acclimatization) :生物在实验/自然条件 下,诱发的生理补偿变化,前者需要较短的时间,后者需 要较长的时间。有机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生理调 节反应称实验驯化;有机体对自然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生 理调节反应称气候驯化,实验驯化是对环境条件改变的一 种生理上而非遗传上的可逆反应。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植被的空间格局(据M.C.Molles,Jr,1999)
2021/3/2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 生物对非生物因子的耐受限度 生物对各生态因子耐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 生态位
2021/3/2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环境与生态因子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生物与主要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
2021/3/2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环境与生态因子
环境概念 生态因子的类型 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021/3/2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环境和环境因子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 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 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由许多环境要素构成, 这些环境要素称环境因子。
生物种的耐受性限度图解(据Smith,1980)
耐受性下限 不能耐受区 生理受抑制
最适区
耐受性上限 生理受抑制 不能耐受区
种
群 种群消失 数
量
数量很低
数量最高
数量很低 种群消失
低
环境梯度
高
2021/3/2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生物对各生态因子耐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生物产生影响的各种生态因子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影 响:如温湿的关系;湿度和溶氧的关系;温度和盐的协 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