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苏教版初一上) (2)

合集下载

1.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优秀教学案例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苏教版)

1.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优秀教学案例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苏教版)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3.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活动,写一篇关于“公园绿化与环境保护”的小论文。
2.引导学生通过作业深入思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巩固所学知识。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环境保护,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3.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知识,为新课的讲授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公园绿化的概念、目的和意义。
2.讲解不同植物的生长环境特点,以及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3.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城市化、工业化等,以及这些影响对生物的影响。
4.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改善环境。
实践活动结束后,我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深刻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明白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改善环境,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还培养了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优秀教学案例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苏教版)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这是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苏教版)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密切联系,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在教学案例中,我设计了一堂以“城市绿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我选择了学校附近的公园作为实践基地,让学生亲自参与公园的绿化工作,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措施,激发学生的持续学习和改进的动力。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1.1.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1.1.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案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板书:第一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实验:只有一个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得出结论:鼠妇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有一个探究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对探究技能和方法的训练。

对于生态因素的概念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感悟。

使生物学课程也能像语文课一样收获艺术的享受,让教和学都变得轻松而快乐,稚嫩的语言,令课堂笑声不断,不经意间,老师和学生都获得了超越知识本身的美的教育。

学生尤其喜欢这个展示风采的舞台。

从贴近生活的生物入手,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降低了难度,活跃了思维。

教学评价设计:在授课过程中运用语言对学生的个人表现进行评价,对小组表现的评价采用加分机制,最后对班级全体学生整体表现进行评价。

课后学生可以自评,也可以小组之间进行互评。

附课堂练习:1、宋代诗人苏轼在《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该诗句中描写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A.光 B.温度 C.水 D.空气2、人们将一种叫水葫芦的植物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甚至威胁到其他生物的生存。

这说明了()A.生物能适应环境B.生物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C.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D.生物既不能适应环境,也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3、我国戈壁大沙漠中植物稀少,起决定作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空气4、许多蚂蚁一起向一个大型的昆虫进攻,并把它搬运到巢穴中,体现了生物之间的哪种关系?()A.合作 B.竞争 C.捕食 D.寄生5、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A.“春来江水绿如蓝”B.“草盛豆苗稀”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D.“雨露滋润禾苗壮”6、一种捕食小虫的动物,白天一般不活动,傍晚出来觅食,其体色为黑色,白天很可能是在哪里休息?()A.干燥的地方 B.潮湿的地方 C.黑暗的地方 D.明亮的地方7、下列现象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是()A.河边垂柳的树枝长向了河心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C.秋天大雁南飞越冬D.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使土壤疏松8、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七年级生物上册 1_2_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 1_2_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新版)苏教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集体备课备课札记课题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探究实验初步体会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2.理解生物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实验活动中,建立小组活动秩序,学习与他人合作。

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情景体验教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的生物,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同学们用业余时间捉到一些鼠妇,现在同学们想一想,你们都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鼠妇,鼠妇到底适应什么样的环境?活动探究:(一)教师提出问题:鼠妇生活的环境条件是什么?先主学生自学5分钟,然后4人一组,分组讨论。

由每小组成员陈述自己是在什么地方捕捉到鼠妇的,经小组讨论归纳作出“影响鼠妇生活的主要环境因素可能是光和温度”的假设。

最后教师将学生作的假设归纳为以下两点: 1.鼠妇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或鼠妇不喜欢明亮、干燥的环境)。

2.鼠妇喜欢温暖的环境(或鼠妇不喜欢冰凉的环境)。

教师要求1~5实验小组验证第一个假设,6~10实验小组验证第二个假设。

1.学生1—5实验小组:假设一:鼠妇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或鼠妇不喜欢明亮、干燥的环境)。

(1)教师推荐实验器材:纸盒、黑纸板、湿土、干土、鼠妇(10只)。

(2)实验过程: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并操作。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学生:在纸盒内一半铺湿土,一半铺干土。

在设置明暗条件时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湿土上方盖了黑纸板,干土上方盖玻璃板;一种是湿土上方盖玻璃板,干土上方盖黑纸板。

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两种情况,指导学生怎样才能设置阴暗、潮湿的环境或明亮、干燥的环境。

引导学生讨论:到底湿土上方应该盖什么?干土上方应盖什么?怎样做才更容易成功?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湿土上方盖黑纸板,干土上方盖玻璃板,然后把鼠妇放在黑纸板和玻璃板的交界处容易成功。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教学案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教学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习目标】1.探究实验的过程中,锻炼观察、操作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2.例说出光、温度等非生物条件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重点: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习过程】知识点一: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的分类1.生态因素是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

2.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大类,后者包括阳光、水、空气、土壤等。

知识点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2.做出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制定计划:各组讨论并制定探究方案,注意方案中实验变量的设置。

4.探究过程:(1)原理:鼠妇随机分布在湿度、温度等条件都相同的环境中,一边有光照,一边处在黑暗中;通过对照,观察光是如何影响鼠妇生活的。

(2)材料用具:每个小组10只鼠妇、湿土、花铲、解剖盘、玻璃板、书本。

(3)实验步骤:A.在解剖盘内放上一层湿土,盖上玻璃板,以中线为界,一侧盖上书本。

B.将鼠妇放入以上装置,两侧各放5只鼠妇(或将10只鼠妇全放于装置的中央),静置2分钟。

C.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

知识点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知识点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因此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必须适应环境。

2.生物的生存也能影响环境。

3.由此可见,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合作探究1.猛犸象的鼎盛时期在第四纪大冰川期,它们已经适应了寒冷的环境,长有长长的体毛、厚厚的脂肪层和庞大的身躯。

大约1万年前,第四纪大冰川期结束,全球气候迅速变暖,短时间内猛犸象和一些其他的生物来不及适应环境,从而导致了大范围死亡。

猛犸象的灭绝说明了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猛犸象的灭绝说明了生物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广东省汕头市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广东省汕头市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2.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二)教学难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三、教学流程导入:教师展示地球的图片,设问:地球上的任何地方都有生物吗?简单介绍地球上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生物的,原因是:生物只能生活在适当的环境下。

如果超出可生存环境的极限,那么我们已知的生物将不可能存活。

(大气圈以上的空间以及外层空间,由于气体稀疏,没有生物存在;而岩石圈以下的地壳深层以及地幔、地核由于温度太高,且接触不到空气,也没有生物存活。

)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一)明确目标1.环境中有哪些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2.生物怎样适应环境?3.生物能影响和改变环境吗?(二)自主感知自主感知1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阅读课本P12-13与P16正文第一段文字,观察图1-12、图1-13、图1-14,完成下列问题:1.什么是生物圈?什么是环境?2.什么是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分为几类?3.举例说出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4.举例说出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时间:5分钟合作探究1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明确生物圈与环境的概念。

2.出示图1-12,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分别明确生态因素的概念以及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分别对生物的影响。

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池塘的鱼浮向水面(空气);葵花向阳生长(阳光);仙人掌叶变成针刺状(水分);动物随季节换毛(温度,夏天的毛粗而硬,有利于散热,冬天的毛软而密,有利于保温)P13(展示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图,强调:海拔不是影响生物分布的主要原因)②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强调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

此外还有竞争、合作、寄生等等。

P16过渡: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

而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自主感知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阅读课本P16-17,并分析P17四幅图,讨论并完成《全品》P10新知预习。

苏教版初一生物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苏教版初一生物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苏教版初一生物上册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把握生态因素的概念,并能说出生态因素具体包括哪些因素。

2、通过探究实验初步体会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阻碍,明白得生物生存依靠一定的环境。

3、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阻碍(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探究的一样过程和探究中的要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小组实验活动中,建立小组活动秩序,学习与他人合作。

2、培养环境意识,培养尊重生命、热爱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1、生态因素概念的明白得,生物与环境关系中差不多观点的建立。

2、探究实验活动中对变量的操纵和对比实验的设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3、培养尊重生命、热爱动物的情感。

(二)难点:1、探究过程体验,总结出探究的一样过程,体会变量的操纵和对比实验的设置。

2、实验结果的分析。

3、明白得人类进展与环境爱护和谐进展的必要性。

三、教学预备1、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选出小组长。

2、实验前1天或2天,每小组捉10只活鼠妇并饲养。

设计实验用具,制作能造成阴暗和明亮、温顺和冰冷、干燥和潮湿的实验用具。

3、搜集生物适应、阻碍环境,环境阻碍生物生存的例子。

4、教师制作课件或教具。

5、预备实验用具:带盖的纸盒、干土、湿土、常温土、冷冻土。

四、教学过程(一)情形导入提问引导学生摸索:假如想找青蛙,你会到什么环境中去找?假如想捉鱼,你会到什么环境中去捉?假如想找苔藓,你会到什么地点去找?……感悟生物与环境是有关系的。

生物与环境之间有如何样的关系呢?导入新课。

(二)教学活动设计1、课件展现各种环境中的生物。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图片,分别说出:(1)图片中的生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阻碍这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哪些?(2)图片中的生物有哪些特点适应其生存的环境?(3)图片中的生物对其生活的环境造成了哪些阻碍?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总结:(1)环境能阻碍生物的生存,生物也能适应并阻碍环境,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1-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含反思)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1-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含反思)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课题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生态因素的概念,并能说出生态因素具体包括哪些因素。

2.通过探究实例说出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理解生物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3.举例说明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初步体会探究的一般过程,体验如何控制实验变量与设置对照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相应的环境意识,以及尊重生命、热爱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区分生态因素中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探究实验活动中对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教学难点体验探究过程,体验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引言:夏天,荷花开满了池塘,常州就有以荷文化为主题的公园——荷园,放眼望去,碧绿的荷叶、各色的荷花,异常美丽。

今天,我们作为“荷园考察队”中的小小科学考察员,一起来荷园进行科学探索吧。

学生观察并思考。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以身边的景色、事物等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增加学习生物的兴趣,带领他们进入学习的情境。

二、探究新知探究一、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考察项目一:美丽的池塘里有哪些生物呢? 考察项目二:以荷花为例,分析影响它生存的因素有哪些?出示资料:荷苗命薄遭鱼咬食,“荷花池里学生:荷花、水草、浮游植物、鱼、虾、微生物等。

本环节承接导入,以考察项目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并获取知识,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放生”害花又害鱼。

教师总结:此实例中与荷花有关的因素。

(1)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2)生物因素:鱼、水草等。

总结几个相关概念:①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作生态因素。

②生物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光、水、温度、空气和土壤等。

③生物生活环境中的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1.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1.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2.举例说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情感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难点: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的生物,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同学们用业余时间捉到一些鼠妇,现在同学们想一想,你们都是在什么地方找到鼠妇的,鼠妇到底适应什么样的环境?二、探究过程:(一)教师提出问题:鼠妇生活的环境条件是什么?学生讨论,做出假设:(1)鼠妇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2)鼠妇喜欢温暖的环境。

学生分两组:1-5实验小组验证第一个假设,6-10组验证第二个假设。

学生1-5实验小组:假设一:鼠妇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1)教师推荐实验器材。

(2)实验过程: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并操作。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学生:在纸盒内一半铺湿土,一半铺干土。

在设置明暗条件时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湿土上盖了黑纸板,干土上方盖玻璃板;一种是湿土上方盖玻璃板,上方盖玻璃板黑纸板。

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两种情况,指导学生怎样才能设置阴暗、潮湿的环境或明亮、干燥的环境。

引导学生讨论:到底湿土上方应该盖什么?干土上方应该盖什么?怎样做才更容易成功?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湿土上盖了黑纸板,干土上方盖玻璃板玻璃板,然后把鼠妇在黑纸板和玻璃板的交界处容易成功。

(3)5分钟后,鼠妇大多数移至黑暗潮湿处。

(4)展示各小组实验过程的数据记录。

鼠妇的数目环境1分钟2分钟3分钟4分钟5分钟黑暗潮湿 5 6 7 8 9明亮干燥 5 4 3 2 1 (5)小组成员分析处理所得数据,小组之间交流,得出结论。

预期结论:鼠妇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学生1-5实验小组:假设二:鼠妇喜欢温暖的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苏教版初一上)(2)江西师大附中解耀国教学目标:1、有爱好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并愿与小组其它同学合作和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

2、能够对阻碍鼠妇生活的因素作出假设,尝试仿照操纵实验变量和设计对比实验,经历实验的过程并认真观看和记录。

3、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4、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阻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的例子。

5、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例讲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6、能举例讲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阻碍。

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的一样过程,仿照操纵实验变量和设计对比实验。

难点:仿照操纵实验变量和设计对比实验。

教材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究生命的隐秘»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有关周围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样过程,明白得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阻碍,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阻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明白得环境对生物生活的阻碍,最后再自然的讲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阻碍。

学生分析:省会都市的小孩专门少接触过鼠妇,对这种生物了解不多。

由于这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又专门少经历,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探究的每一个步骤的摸索都具有专门大的随意性,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教师积极加以引导。

设计思路:课前预备:教师:全班分组,4人一组分成假设干组,带领各组组长在室外观看鼠妇,指出鼠妇即〝西瓜虫〞、〝潮虫〞。

预备教具〔大托盘、湿土、纸板、透光的塑料板等〕学生:以组为单位捕捉10只鼠妇,对半放入装有湿土的两个黑色瓶中。

教学过程:一、学生发言,引出咨询题师:昨天,同学们捕捉了许多鼠妇放在瓶子里,下面我们第一请几位同学给我们讲讲他是如何样捉到鼠妇的。

生〔女〕:我在草丛里和墙角落发觉它们,用草杆引它们爬上去,然后放进瓶子里,只是鼠妇老是从草杆上掉下去,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捉到10只。

〔同学们发出善意的笑声,好几位男生同时举起了手〕。

生〔男〕:我是掀开石块后找到它们的,然后直截了当用手把它捉到瓶子里。

生〔女〕:我们小组的同学把我家的花盘全部移动了一遍,在花盘底下找到了好多,由于不敢直截了当用手抓它们,我们想了一个方法,用纸卷成漏斗状,然后设法让鼠妇爬进〝漏斗〞,把它们从瓶口〝漏〞到瓶子里去。

师:看来大伙儿在捕捉鼠妇的时候都动了脑筋,有些同学还想出了专门好的方法。

那么,同学们在捕捉鼠妇的过程中想到了什么咨询题呢?生:鼠妇生活的地点又阴暗又潮湿,长年累月。

如此,它们受得了吗?师:每种生物有自己的生活适应,有的适应在干燥的地点,有的适应在潮湿的地点,比如讲蚯蚓它就长期生活在土壤里面。

生:鼠妇生活在潮湿的土壤表层,它们吃什么呀?师:那个咨询题真厉害,把老师给咨询住了,老师回去查查相应的资料,下节课再回答你,好吗?生:好。

生:鼠妇是不是胆子专门小呀?我小心搬开花盘的时候既没有碰到它,也还没有动手捉它,它就四处乱爬。

师:是啊,搬开石块或花盘以后鼠妇专门快就爬走了,它们什么缘故爬走呢?是胆子专门小吗?〔老师板书——咨询题:搬开石块或花盘,鼠妇什么缘故爬走呢?〕【咨询题最好是让学生自己提出来,学生提出来的自己想明白的咨询题才有更大的爱好去探究,老师应该创设合适的咨询题情境去引导学生积极摸索,提出咨询题。

】二、逐步深入,带领学生进入探究的情境〔1〕作出假设〔摸索一会儿后,好几位同学举起了手〕生:石块或花盘搬开,对鼠妇来讲是一种刺激,它感到危险,明白有人来抓它了,因此就爬走。

生:因为它们长期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点,一旦你把石块或花盘拿开的话,阳光照进来,生活的环境温度升高,它们不适应,就爬走了。

生:鼠妇不喜爱光,光对它们来讲是一种刺激,光照进来让鼠妇感受到不安,因此它们就跑掉了。

师:那确实是讲,你认为鼠妇爬走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或者讲,光会阻碍鼠妇的生活,使它逃离明亮的地点,选择阴暗的地点。

师:几位同学分析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这只是同学们的看法,不一定都正确。

因此,我们把这些看法作为那个咨询题的假设的答案,如何样验证谁讲得假设对呢?生:做实验。

师:老师也同意通过做实验去验证。

但我们课堂上的时刻有限,我们先选择听起来最合理的第三种假设〔环境变明亮使鼠妇爬走〕去验证,时刻有多的话,我们再去验证其余两种假设。

〔老师板书——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环境变明亮会使鼠妇爬走。

〕【到底是什么缘故使鼠妇爬走,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做出了好几种推测,每个人谈的都有道理,但学生第一次接触探究实验,不明白接下来如何办,老师适当做出选择其一的安排,将学生的注意力先引向具体的探究活动过程。

】〔2〕制定和实施探究方案师:那么,那个实验如何做呢?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生:我想应该预备一些干的土壤和湿的土壤,然后设法保证湿的一边是阴暗的,干的一边是明亮的,然后把鼠妇放到里面去,看看哪边的数量多。

师:如何样才能保证湿的一边是阴暗的,干的一边是明亮的呢?生:我能够用一个大托盘,干的土壤和湿的土壤放在里面两边,然后在托盘相应的一边盖上纸板,另一边盖上透亮塑料板。

师:看来,这位同学受到了我们桌子上预备的实验器材的启发,只是我想咨询这位同学,不盖透亮塑料板不是也保证了光线明亮吗?生:盖上能够防止鼠妇爬出来。

师:同学们对这位同学的实验方案还有什么意见吗?生:我觉得应该把两边的土壤改成差不多上干的土壤或者差不多上湿的土壤,不然的话,就讲不清晰是土壤的干湿依旧光线的明暗使鼠妇爬动。

师:专门好,因此要研究鼠妇爬走是不是和光线变明亮有关,只有在其它的条件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才能看出光线的明暗这一对不一样的条件对鼠妇有没有阻碍。

师:像如此的光、水、温度这些阻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条件,我们把它们叫做非生物因素。

〔老师板书——非生物因素:光、水、温度等〕阻碍生物生活的其它一些生物我们就把它们叫做……生:生物因素。

〔老师板书:生物因素〕师:那么,改成差不多上干的土壤好呢?依旧改成差不多上湿的土壤好?生:改成湿的土壤好。

师:〔进一步追咨询〕什么缘故呢?生:因为我们看到鼠妇一样是在潮湿的地点,在干燥的地点没有看到,估量鼠妇适应生活在潮湿的地点,把鼠妇放到湿的土壤中它更容易适应,专门快安静下来,有利于我们观看鼠妇的活动,幸免造成大的实验误差。

生:我想到另外一个咨询题,我们刚才估量人掀开石块这种刺激也可能是鼠妇爬走的缘故,把鼠妇放到里面去对鼠妇来讲是一个专门强的刺激,它可不能四处乱爬吗?师:会。

生:那如何运算鼠妇哪边爬得多呢?师:〔把咨询题抛给学生〕同学们讲讲看,那个咨询题如何解决呢?生:能够把鼠妇静置几分钟,等它脱离了这种刺激的阻碍后再开始计数。

师:大伙儿同意吗?生:同意!师:因此,我们要让鼠妇静静地在里面呆上几分钟,让它适应一下实验装置的环境,幸免由于鼠妇的紧张而造成实验误差,这同时提醒我们做实验时要保持教室里的安静,以免干扰了鼠妇。

【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在制订实验的方案时,常常考虑不周到。

教师以引领者的身份启发学生摸索,完善实验方案,有助于进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长期如此,学生考虑咨询题、制订实验方案的能力就会获得提高。

】师:大伙儿对那个实验装置考虑得专门严密,看来同学们都意识到了要想研究某个条件阻碍鼠妇的生活就得把其它的条件操纵起来,幸免它们的干扰。

做实验前,老师还有二个具体的操作咨询题想咨询一下大伙儿。

实验第一步,大伙儿就会遇到一个咨询题,鼠妇如何样放到里面去呢?我们每个实验小组两个瓶子里各装了5只鼠妇,是一起放进托盘的某个地点呢依旧分两部分放到不同的地点?放到哪里比较好?生:我觉得一起放在托盘的中央比较好,专门容易看出它往哪边爬。

师:有其它的意见吗?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

仅仅看出它们往哪边爬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用具体的在明亮和阴背地的鼠妇数量来证明鼠妇喜爱哪种环境,而一起放在托盘的中央不方便计数,因为中央区域处于阴暗交接的地点,不行把处于这一区域的鼠妇算作哪一边的。

师:那你觉得如何做好呢?生:我觉得应该同时在托盘的两边一起放,5只鼠妇放在明亮区域的中央5只鼠妇放在阴暗区域的中央,如此便于计数。

师:大伙儿同意他的做法吗?生:同意!师:好,依照我们的实验设计,应该是依靠鼠妇安静下来2、3分钟后分不呆在明亮的区域和阴暗区域的鼠妇数量来判定它喜爱哪种环境,然而,有的鼠妇可能适应能力比较差,放到里面去5分钟还不能适应那个环境,还在乱爬;还有,你在计数的时候可能会碰到这种情形:有鼠妇爬到明亮的地点,感到不适应,正往回爬但又还没越过明暗交接的地点,你差不多计数了。

这二种情形都会带来误差,如何样解决它们呢?生:第一保持周围的环境安静,然后等到10只鼠妇不再动的时候才开始计数。

师:10只鼠妇不再动的时候?生:〔着急的讲明〕我指的是没有专门大的爬来爬去的时候才开始计数。

师:不的同学有什么方法?生:我觉得让鼠妇安静几分钟后,能够多观看几次,每次观看都作记录。

师:如此做有什么好处?生:能够包含各种情形对实验的阻碍,减少误差。

师:不错,能想到这一点真是不容易。

好,我们确定下来,将鼠妇静置的时刻是2分钟,2分钟之后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共统计10次。

一会儿各小组就能够利用捕捉到的鼠妇开始进行实验研究。

实验的时候注意分工合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由于科学探究实验具有专门大的严谨性,有些实验设计的细节咨询题学生确实想不到,这时候需要老师加以提咨询、引导,将一些需要补充交代的咨询题讲清晰,以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学生分组实验,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注意纠正他们错误的做法并对分工合作表现好的实验小组予以及时夸奖。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如下两个表格〕表格一不同时刻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表格二不同环境下各小组的鼠妇平均数〔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分工的情形以及你们的实验结果?生:〔上讲台〕我们小组是如此分工的:甲同学负责把鼠妇放到里面去,并盖好纸板和塑料板;乙同学计时;丙同学统计鼠妇的数量;丁同学负责记录。

我们的实验结果是如此的……〔在黑板上的第一个表格内记录实验数据〕。

师:看上去这一组同学的实验结果中,每次记录的数字大差不多上阴暗处的比明亮处的大,其它小组的情形也是如此吗?生:是如此。

师:10组数据挺多的,有没有更简单明确的表示实验结果的方法呢?生:能够运用数学中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进一步追咨询〕具体如何求?生:明亮处的数据加起来除以10,阴暗处的数据加起来除以10。

师:〔启发提咨询〕这可能会得到小数,如何处理呢?生:四舍五入。

师:有没有反对意见?〔同学们摸索了一会儿,有几位同学急不可耐地举起了手〕生:我不同意用四舍五入来处理!因为数学老师讲过,应用题要按实际情形处理,这是实际咨询题,鼠妇超过半只才能算一只,因此应该是小数点后的数字大于0.5才进一位,同时只保留整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