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_第4章血液循环I

合集下载

生理学:第四章_血液循环

生理学:第四章_血液循环

第四章血液循环血液系统:心脏和血管组成。

血循环的功能:①物质运输(主要功能)②体液调节(运输各种内分泌激素和其他体液物质)③血液防卫功能④内分泌功能(研究证实心脏和血管还具有此项功能)第一节心脏的泵血功能血液循环的过程:心脏不断地、有节律地收缩与舒张,将血液从静脉吸入心脏,并射入动脉而实现其泵血功能。

左侧——体循环右侧一一肺循环瓣膜起着活门的作用,控制血液沿一个方向流动。

心脏的特点:①功能合胞体:心肌细胞闰盘处的缝隙连接是细胞间通道,是低电阻区,具有高度的通透性。

兴奋能够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直接进入相邻细胞,实现同步性活动,增强心肌的收缩力。

②对Ca2+依赖性大:心肌细胞肌浆网不发达,钙离子储备少。

引起心肌细胞收缩的概离子大多来自细胞外。

第一节心脏的泵血功能一)心动周期(掌握)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通常指心室的活动周期。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的机械活动都可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

心动周期可作为分析心脏机械活动的基本单元。

心动周期的长短与心率有关。

成年人心率为75次/分,则每个心动周期持续 0.8秒。

全心舒张期:心房和心室均进入舒张状态,持续0.4秒。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的活动依一定次序和时程先后进行,心房和心室的收缩期均短于舒张期。

当心率加快时,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程度更大,因此,心率过快时对心脏的持久活动不利。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掌握)1•心室收缩期(0.3s)等容收缩期(0.05秒):房室瓣关闭一动脉瓣关闭特点:心室容积不变,血液是不可压缩的,因此室内压ff。

射血期快速射血期:0.10秒,泵出血量2/3 (此期室内压升高达峰值)减慢射血期:0.15秒,泵出血量1/32.心室舒张期(0.5s)等容舒张期(0.06 — 0.08s):动脉瓣关闭一一房室瓣关闭特点:心室容积不变,室内压JJ。

心室充盈期快速充盈期:0.11秒,占2/31/6。

心脏各部分在泵血活动中作用1•心室收缩:心室—动脉压力梯度,心室射血]舒张:心房—心室压力梯度,心室充盈因此,心室的活动对于心脏泵血功能起关键作用。

生理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课件

生理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课件
脉搏的产生
脉搏是随着心脏收缩,血液对动脉管壁产生的侧压力,通过动脉 管壁的弹性回缩产生的搏动。
动脉血压的调节
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机制,可以影响动脉血压的水平。
微循环与淋巴循环
微循环的概念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基本 单位。
淋巴循环的概念
淋巴循环是指组织液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通过淋巴管运输到血液循 环的过程。
心输出量
每分钟心脏泵出的血液量,与心 率和每搏输出量相关。
血压
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与心输 出量和血管阻力相关。
心脏的内分泌生理
心钠素
调节体内水盐平衡,对心血管活动有调节作用。
脑钠素
调节血压和血容量,对心血管功能有调节作用。
心肌肽
心肌分泌的活性物质,对心血管功能有调节作用。
03
血管生理
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总结词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吞噬、杀菌、免疫调节等功能,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在免疫反应中发 挥不同的作用。
详细描述
白细胞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中性粒细胞具有吞噬和杀菌功能,淋巴细 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单核细胞则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在人体免疫反应中相互协作,共同维 护人体健康。
微循环与淋巴循环的功能
微循环主要负责物质交换,而淋巴循环则有助于维持组织液的平衡 和免疫功能。
血管的调节
血管的自主调节
血管具有一定的自主调节能力,可以根据不同的生理和病理条件改 变其阻力。
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是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血管进行调节,可以改变 血管的舒张和收缩状态。
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是通过激素、代谢产物等化学物质对血管进行调节,如肾上 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

生理学ppt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

生理学ppt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

心肌细胞类型与特点
工作细胞(心房肌、心室肌)
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是心脏进行泵血活动的主要细胞。含 有丰富的肌原纤维和线粒体,但仅有少量的肌浆网。
自律细胞
具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包括窦房结、房室交界、 房室束及其分支等部位的细胞。这类细胞的肌原纤维较少, 而缝隙连接数量较多,有利于电冲动的迅速传播。
01
02
03
04
维持生命活动
血液循环为全身各组织和器官 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保证机
体正常生理功能的进行。
调节机体功能
通过血液循环,神经和体液调 节因子得以迅速传播到全身, 对机体功能进行精确调节。
防御功能
血液中的白细胞和抗体等免疫 成分能够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
侵,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凝血功能
当血管受损时,血液能够在短 时间内凝固,防止大量失血。
组织液生成与回流机制
组织液生成
组织液是血浆从毛细血管壁滤过而形成的,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和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效滤过压是指 促进超滤的动力和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毛细血管通透性则受到血管活性物质和炎症反应等因素的影响。
组织液回流
组织液生成后,大部分经毛细血管静脉端重新吸收入血,小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组织液回流的动 力主要来自于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静水压之间的压力差,同时淋巴系统在组织液回流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血压低、血流量大
肺部血管阻力小,血压相对较低,但血流量大,以满足气体交换 பைடு நூலகம்需求。
血管壁薄、弹性差
肺部血管壁较薄,弹性纤维较少,因此血管弹性较差。
存在肺动脉高压现象
在某些情况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会出现肺动脉高压现象。

生理学课件 第四章 血液循环(一)

生理学课件 第四章 血液循环(一)

二、普肯野细胞的跨膜电位
1、与心室肌细胞的区别
① 2期电位历时较短
② 3期复极结束时膜电位所达到的最低值称为最大 复极电位
③ 4期膜电位不稳定,具有自动除极的能力
1
0mv
2
阈电位 最大复极电位
0
3
4
2、形成机制
0~3期:同心室肌细胞 4期:Na+内流逐渐增强,K+外流逐渐衰减,能够 自动发生除极化,达阈电位水平时爆发新的动作电 位。
➢ 一个段 ST段: 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代表心室各部
分均处在去极化状态
1、心室肌动作电位与骨骼肌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是: A.前者去极化速度快 B.前者有较小的幅度
√ C.前者复极化时间短暂 D.前者动作电位时间持续较长
E.前者有超射现象 2、形成心室肌动作电位平台期的离子流包括: A. Na+内流,K+内流 B. Ca2+内流,K+外流 C. K+内流,Ca2+外流
产生一次新的AP 原因: 大部分Na+通道恢复到备用状态
3. 超常期: 时间:复极至-80mV → -90mV 特点:兴奋性高于正常,阈下刺激即可产生一个新
的AP 原因: Na+通道基本恢复到备用状态,且膜电位与
阈电位间差距小
注意: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虽能产生AP,但 因钠通道尚未完全恢复,所以产生的AP幅度 和速度较小,时程较短,兴奋的传导速率较慢。
心室肌 ( 1m/s ) 传导时间
心房内---房室交界---心室内 (0.06s) (0.1s) (0.06s)
➢ 房-室延搁 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区时,传导速度显著减慢,使 兴奋在此延搁一段时间,称为房室延搁
➢ 房-室延搁的意义 使心房收缩完毕后心室才收缩,避免心房和心室 收缩重叠,有利于心室的充盈和射血。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
外向离子流:逐渐增大的外向K +流。 内向离子流:Ca2+内流(L型,慢通道),
阈电位为-30~-40mV,可被 Mn++、硝苯地平和维拉帕米 等阻断。
3期(快速复极末期)
0mV——-90mV,历时100~150ms。 慢Ca2+通道失活,K+外流↑ ↑
张一次的机械活动
2. 心率:指单位时间内心脏搏动的次数。
安静状态下,正常
成年人一般
为60~100次/min。
心动周期
心房收缩期 心室收缩期 全心舒张期
心肌 房缩、室舒 室缩、房舒 室舒、房舒
瓣膜 房室瓣开、 房室瓣关、 房室瓣开、 动脉瓣关 动脉瓣开 动脉瓣关
血流 房→室
室→动脉 房→室
心音
(三)心肌收缩能力对每搏输出量的影响 ——等长自身调节
与心肌的初长无关,由心肌细胞本身的收缩能力决定其收缩强度,主要受 心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中活化的横桥数量和ATP酶活性的影响。
(二) 心率的影响
1. 正常情况下,心率和心输出量成正比; 2. 当心率过低和过高时,心输出量均降低。
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
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一)心脏输出的血量
1. 每搏输出量与射血分数 2. 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
(二)心脏做功量(略)
每搏输出量/搏出量:一侧心室一次心搏所 射出的血液量。
健康成年男性一般为60~80ml。
搏出量 射血分数 = ——————————×100%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健康成年人一般为50~60%,是一固定值。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第二节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第三节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第四节 心音和心电图 第五节 血管生理 第六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七节 心、肺和脑的血液循环(略)

生理学 第四章 血液循环1 图文

生理学 第四章 血液循环1 图文

心率加快,心动周期缩短,尤其是舒张期
2020年11月6日星期五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以左心室为例)
1 .心室收缩期:分为三个时相 1)等容收缩期:持续0.05s 过程:心室开始收缩→室内压急剧↑(左室内压↑近80mmHg)
→房室瓣关闭(动脉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容积不变、血液 不流) 特点:①时程长短与与肌缩力、后负荷有关:肌缩力↓→等容
2020年11月6日星期五
心房
心室
四、心音和心音图
含义:
1.心音 在心动周期中心肌收缩、辨膜关闭,血液流 速改变和血流冲击等因素引起机械振动所产 生的声音。
2.心音图 用换能器将机械振动转换成电信号,经放 大后记录下来的图形就是心音图。
3.用听诊器在胸前壁可听见二个心音,即第一和第 二心音,心音图记录有四个心音图波形。
2020年11月6日星期五
(一)第一心音
特点:音调低,持续时间长。0.12s~0。 产生原因:心肌收缩,房室辨关闭,心室射血冲击
主动脉根部及大血管扩张形成涡流而引起的振动。
2020年11月6日星期五
(二)第二心音 特点:音调高,持续时间短。0.08s~0.10s 标志:心室舒张开始。 听诊部位:胸骨左右缘第二肋间最清楚。 产生原因:心室舒张,动脉辨关闭,血液倒流冲击 大动脉根部和心室壁所引起的振动。
②用时少(≈收缩期1/3),射血量大
3)减慢射血期:持续0.15s 过程:迅速射血入动脉后→心室血液量↓→室内压略<动脉压
→射血能=血液的动能,继续射血入动脉(占射血量30%) →心室容积继续↓→心室舒张前期 特点:①用时长(≈收缩期2/3),射血量少 ②因外周血管的阻力作用,血液的动能在主动脉转变为
第四章 血液循环
概念: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的流 动称为血液循环。 动力:心脏的舒缩活动 控制血流方向:瓣膜 运输的管道:血管

第四章血液循环《生理学》课件(2024)

第四章血液循环《生理学》课件(2024)
第四章血液循环《生 理学》课件
2024/1/29
1
目 录
2024/1/29
• 血液循环概述 • 心脏结构与功能 • 血管系统与血液流动规律 • 血液成分及其生理功能 • 微循环与组织器官灌注 • 心血管活动调节机制 • 心血管疾病与防治策略
2
01
血液循环概述
2024/1/29
3
血液循环定义与功能
血流动力学模型
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来描述 和分析血液在血管系统中 的流动规律。
13
血压形成和影响因素
血压形成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由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 共同决定。
影响因素
包括心脏收缩力、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以及循环 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匹配情况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血压的稳定 性和波动性。
2024/1/29
30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9
31
2024/1/29
14
04
血液成分及其生理功能
2024/1/29
15
红细胞数量、形态和生理功能
红细胞数量
正常成年男性每立方毫米 血液约含500万个红细胞 ,女性为420万个。
2024/1/29
红细胞形态
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 直径约7.5μm,具有较大 的表面积与体积比。
生理功能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缓 冲酸碱平衡,参与免疫调 节等。
静脉
负责将血液从各组织器官输送回心脏 ,管壁较薄且弹性较差,通常容纳的 血液量较大。
2024/1/29
12
血流动力学基本原理
01
02
03
血流量与血压关系

生理学_第四章血液循环

生理学_第四章血液循环

第四章血液循环在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心脏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在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

心血管系统(cardiovascular’system)由心脏和血管组成,血管又由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

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

细胞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和o2,以及代谢产生的代谢产物和CO:都依靠血液循环来运输。

此外,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及生物活性物质也通过血液循环运送至相应的靶细胞,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相对恒定的维持以及血液的防卫免疫功能的实现,都依赖于血液的循环流动。

循环功能一旦发生障碍,机体的新陈代谢便不能正常进行,一些重要器官将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心血管系统的活动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且与呼吸、泌尿、消化、神经和内分泌等多个系统相互协调,从而使机体能很好地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第一节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其主要功能是泵血。

心脏的泵血依靠心脏收缩和舒张的交替活动而得以完成。

心脏收缩时将血液射入动脉,并通过动脉系统将血液分配到全身各组织;心脏舒张时则通过静脉系统使血液回流到心脏,为下一次射血做准备。

正常成年人安静时,心脏每分钟可泵出血液5L左右。

,一、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一)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carc~tc cycle)。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的机械活动都可分为收缩期(systole)和舒张期(diastole)。

由于心室在心脏泵血活动中起主要作用,故心动周期通常是指心室的活动周期。

心动周期是心率的倒数。

如果心率为每分钟75次,则每个心动周期持续().8s。

如图4—1所示,在心房的活动周期中,先是左、右心房收缩,持续约0.1s,继而心房舒张,持续约0.7s。

在心室的活动周期中,也是左、右心室先收缩,持续约0.3s,随后心室舒张,持续约0.5s。

当心房收缩时,心室仍处于舒张状态,心房收缩结束后不久,心室开始收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心音 室缩早期 房室瓣关闭 心尖搏动处
音调低. 持续长
第二心音 室舒早期 动脉瓣关闭 胸骨旁二肋间 音调高. 持续短
二、心输出量与心脏做功
﹟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一次心搏一侧心室
射出的血量,简称搏出量。(成人安静时平均70ml) 搏出量 =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 心室收缩末期容积
(一) 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心室肌为例)
1. 人与哺乳动物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90mV
—— 形成机制: ① 主要是K+外流 ( IKI ),接近钾平衡电位 [K+]O 4 = -94 mV EK=59.5log = 59.5log [K+]I 140 ② 少量钠内向流(Na+通透性约为K+1/100) ③ 生电性钠-钾泵的活动
第二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及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分类及生理特性 WD
1.普通心肌细胞: ——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
——有兴奋性、传导性、收缩 性,无自律性,也称工作细胞 或 非自律细胞)。 2. 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 ——包括窦房结、房室结和浦 肯野细胞
——有自律性(房室结结区细 胞除外) 、兴奋性和传导性, 无收缩性,也称自律细胞
心动周期的特点及意义: WD • 总是心房先收缩,心室后收缩,有利于心室充盈活动 • 心房和心室的收缩期均短于舒张期,有利于心脏持久活动。 心率加快时,心室舒张期缩短更明显,心动过速对心脏的持 久活动
• 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均处于舒张状态的时期,称全心 舒张期,是血液充盈入心室的主要时期。
等容收缩期 Pa﹤Pv﹤PA 房室瓣—关 动脉瓣—关 快速射血期 Pa<Pv>PA 房室瓣—关 动脉瓣—开
减慢射血期 Pa<Pv<PA 房室瓣—关 动脉瓣—开
等容舒张期 Pa﹤Pv﹤PA 半月瓣—关 房室瓣—关
快速充盈期 Pa > Pv < PA 半月瓣—关 房室瓣—开
减慢充盈期 Pa > Pv < PA 半月瓣—关 房室瓣—开
减慢射血期(0.15s):快速射血期后,室内压开始下降 (已略低于动脉压),射血速度减慢(靠血流动能产生 的惯性射血,射血量约占30%)
2. 心室舒张与充盈——心室舒张产生的抽血作用是血液回流 入心室的主要动力来源
﹟等容舒张期 (0.06~0.08s):心室开始舒张后,从动脉瓣
关闭开始到房室瓣开放之前,室内压急剧下降、无充盈, 心室容积不变。 快速充盈期 (0.11s):等容舒张期后,当室内压低于房内 压时,房室瓣开放,腔静脉和心房内的血液快速充盈 入室(约占2/3 )。 减慢充盈期 (0.22s):快速充盈期后,充盈速度开始减慢; 最后0.1s心房收缩将血液进一步挤入心室(约占充盈量的 30%)
一、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
——细胞内外离子的不均匀分布是跨膜电位形成的前提条件
(mmol/L)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Na+ 145 10
K+ 4 140
Ca2+ Cl- A2 104 116 10-4 9 0
——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选择通透性是跨膜电 位形成的必要条件
正离子内流 内向电流 → 膜去极化 负离子外流 跨膜离子流 正离子外流 外向电流 负离子内流 →膜复极化或超极化
4期
0期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不同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自律性
窦房结细胞 浦肯野细胞 心房肌细胞 心室肌细胞
兴奋性

传导性

收缩性


(一) 兴奋性(excitability)
1.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WD (l)静息电位水平:绝对值加大时, 与阈电位距离减小, 兴奋性升高;相反时,兴奋性降低。
(2)阈电位水平:下移时,与静息电位距离减小,兴奋性 升高;相反时,兴奋性降低。
(3) 离子通道的状态 膜电位 Na+通道性状 静息 (-90mV)时 静息状态 除极达阈电位(-70mV)时 激活状态 继续除极至-50mV时 开始失活 复极至 -60mV后 开始复活
心肌兴奋性 正常状态 产生兴奋 暂时丧失 逐渐恢复
(二) 心脏的泵血过程 WD
—— 左心室(射血入体循环)和右心室(射血入肺循环) 的心输出量基本相同。
1.心室收缩与射血——心室收缩是心室射血的根本动力来源
﹟等容收缩期(0.05s)心室收缩开始后,从房室瓣关闭 开始到动脉瓣开放之前,室内压升高不射血、心室容积 不变。 快速射血期(0.10s):等容收缩期后,当室内压超过动 脉压时,动脉瓣开放,心室内血液快速射入动脉(射血 量约占70%,室内压升高达峰值)
第四章 血液循环
循环系统(circulation system)
——由心脏、血管系统和淋巴 系统构成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内按一定 方向,周而复始流动的过程,称 血液循环(blood circulation)﹟ ——功能:主要运输体内物质, 也有内分泌功能 课件中符号说明: ﹟——名词 ——选择 WD——问答 肺循环
心室充盈期的长短:与心率有关
静脉回流速度:取决于外周静脉压 - 心房压差
心包内压:积液时压力增高 心室顺应性:容积随跨壁压力改变的能力 心室舒张:
• 异长调节的意义:对搏出量进行精细 调节,使心室射血量和回心血量保持平 衡
(二). 后负荷—— 心室肌的后负荷是大动脉血 压 动脉压↑→等容收缩期↑,射血期缩↓,射血阻力↑,射血 —— 速度↓ →搏出量↓
• 前负荷影响搏出量的机制: —— 心室充盈↑→初长度↑→肌小节中粗、细肌丝有效重叠 程度↑→激活的横桥数↑→心肌收缩强度↑ • 心室功能曲线无明显降支的原因: ——心肌含大量胶原纤维,伸展性较小,可阻止心肌细 胞被过度拉长。(只有在心脏疾病导致心肌组织破坏时才 会出现明显的降支)
• 心室充盈量 = 心室射血末期剩余血量 + 静脉回心血量 • 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
—— 在整体情况下,动脉血压升高引起搏出量↓后,又会由于 心室剩余血量↑→前负荷↑→心肌收缩力↑(异长调节)→搏 出量恢复
(三). 心肌收缩能力(cardiac contractility)
﹟心肌收缩能力:指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改变其收 缩功能的内在特性 ﹟等长调节:通过改变 心脏收缩能力对搏出量 进行的调节与初长度无 关 —— 心肌收缩能力增强 时,搏出量↑,心室功能 曲线向左上移位 —— 心肌收缩能力受兴 奋-收缩耦联各环节影响, 如肌浆【Ca2+】心肌收 缩力↑
2. 心肌兴奋性的周期变化(分三期)WD ﹟有效不应期:心肌一次兴奋过程中,从 0 期开始到3期复 极至-60mv的一段时期,任何刺激都不能使心肌细胞再次产 生兴奋。(原因是Na+通道处于失活状态) 相对不应期:复极从60mv至- 80mv,心肌 细胞的兴奋性低于正 常。 超常期:复极从-80mV 至-90mV,引起心肌细 胞所需的刺激阈值低 于正常(兴奋性高于 正常)Leabharlann 阈电位0期 1期 2期 3期
1期:由瞬时性外向电流Ito (K+外流)形成。 2期:由同时存在的Ca2+内流(ICa-L)和K+外流( IK)形成;
3期:2期结束时, Ca2+内流停止, K+ 外流进一步增强, 形成3期。 4期:经Na+-泵活 动和Na+-Ca2+交换, 将Na+和 Ca2+排出 细胞,将K+摄入 细胞
窦房结细胞跨膜电位形成机制: 0期:由Ca2+内流(ICa-L) 形成 ——钙通道激活开放的速度慢,去极化达 -40mv时被激活 ——慢反应细胞:由慢Ca2+通道开放引起0期去极化(速度 慢)的心肌细胞。
3期:由K+外流( Ik)外流形成 4期自动去极化 ——Ik (K+外流) 进行性衰减 ——If (主要是Na+内流)进行 性增强作用小 ——ICa-T(Ca2+经T型钙通道) 内流,参与4期后部形成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0 期:刺激使膜去极化达阈电位 (-70mV)时 ,膜上钠通道大 量开放,引起再生性Na+ 内流 (INa) ,形成0期;(反极化 最大值接近钠平衡电位) ——Na+通道激活 和失活速度快。 ﹟快反应细胞:指 由快钠通道开放, Na+内流引起 0 期 除极(速度快) 的心肌细胞(包括 心房肌、心室肌、 浦肯野细胞 )
体循环
心脏(heart)
• 是由心肌和瓣膜组织构成的空腔器官,是推动血液循 环动力装置 • 心脏活动呈周期性,包括心电周期和心动周期
本章主要内容
* 心脏的泵血功能 * 心脏的生理特性
* 血管生理
*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 器官循环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脏泵血过程和机制 (一) 心动周期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心动 周期(cardiac cycle)。 心动周期长短与心率有关: 心动周期时间(s) = 60 心率
(二) 自律细胞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
非自律细胞跨膜电位
——﹟最大复极电位: 自律细胞动作电位3期 复极末达到的最低膜内 电位值
——自律细胞与非自律 细胞的根本区别:自律 细胞 4 期能自动去极化
阈电位
自律细胞跨膜电位 最大复极电位
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 ① 最大复极电位 (-70mV))和阈电位(-40mV)值小 ② 0期除极速度慢、幅度小(只达0mV)、时程长(7ms) ③ 只有0、3、4期,没有1、2期 ④ 4期自动除极速度(0.1v/s)比浦肯野细胞(0.02V/s)快
心室肌细胞
2.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分5期 0期:上升支,-90 → +30mV,1~2ms 1期:快速复极初期,+30 → 0mV,10ms 2期:平台期,停滞在0mV,100~150ms 3期:快速复极末期,0→ -90mV,100~150ms 4期:静息期,停滞在-90mV ——与骨骼肌比,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最大特点是:有 一个2期平台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