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药药理学期末考点整理
药理学考试重点知识总结及记忆口诀

药理学考试重点知识总结及记忆口诀药理学重点总结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与机制1.毛果芸香碱:M样作用(用阿托品拮抗)。
缩瞳、调节眼内压和调节痉挛。
用于青光眼。
2.新斯的明:胆碱脂酶抑制剂。
用于重症肌无力,术后腹气胀及尿潴留,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肌松药的解毒。
禁用于支气管哮喘,机械性肠梗阻,尿路阻塞。
M样作用可用阿托品拮抗。
3.碘解磷定:胆碱脂酶复活药,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常用解救药。
应临时配置,静脉注射。
4.阿托品:M受体阻滞药。
竞争性拮抗Ach或拟胆碱药对M胆碱受体的激动作用。
用于解除平滑肌痉挛,抑制腺体分泌,虹膜睫状体炎,眼底检查,验光,抗感染中毒性休克,抗心律失常,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
禁用于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患者禁用。
用镇静药和抗惊厥药对抗阿托品的中枢兴奋症状,同时用拟胆碱药毛果芸香碱或毒扁豆碱对抗“阿托品化”。
同类药物莨菪碱。
合成代用品:扩瞳药:后马托品。
解痉药:丙胺太林。
抑制胃酸药:哌纶西平。
溃疡药:溴化甲基阿托品。
小编知道大家通过药理学重点总结这篇文章已经对药理学有了大致了解,下面我们来看看药理学名词解释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药理学归纳总结各章节名词解释汇总1、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2、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3、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或称代谢)及排泄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4、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的表现。
5、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脂溶性药物溶解于细胞膜的脂质层,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又称脂溶性扩散,是一种被动转运方式,绝大多数药物按此方式通过生物膜。
6、吸收(absorption):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药理学知识点全面归纳

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最新版药理学第二章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的不良反应: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受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的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称为拮抗药。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双有内在活性。
拮抗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
分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第二信使:环磷腺苷(cAMP)、环磷鸟苷( cGMP)、肌醇磷脂、钙离子、廿烯类第三章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1解离型药物极性大,脂溶性小,难以扩散;而非解离型药物极性小,脂溶性大,易跨膜扩散。
第六章胆碱受体激动药一、M、N胆碱受体激动药:乙酰胆碱(ACH) 作用:1、M样作用:心率减慢、血管扩张、心肌收缩力减弱,扩张几乎所有血管,血压下降,胃肠道、泌尿道及支气管等平滑肌兴奋,腺体分泌增加,眼瞳孔括约肌和睫状收缩。
2、N样作用:激动N1胆碱受体,表现为消化道、膀胱等处的平滑肌收缩加强,腺体分泌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和小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过大剂量由兴奋转入抑制。
激动N2胆碱受体,使骨骼肌收缩。
3、中枢作用: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另有:氨甲酰胆碱二、M胆碱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作用:1、眼:表现为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
2、腺体:分泌增加尤以汗腺和唾液腺。
应用:1、青光眼2、缩瞳另有:氨甲酰甲胆碱三、N胆碱受体激动药:烟碱、洛贝林第七章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一、易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斯的明:口服吸收小而不规则,不表现中枢作用。
第2章 渔药药理

3.作用的选择性 治疗量的渔药被机体吸收后,选择性地在某个或某些 器官组织产生作用,而对其他器官组织不产生作用,这 种现象称为渔药作用的选择性。有时吸收后的渔药与机 种现象称为渔药作用的选择性。有时吸收后的渔药与机 体的一些组织或器官直接接触时,不一定对所有的组织 或器官都发生同等强度的作用,它们只对某组织器官发 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组织或器官作用很小或几乎无影 响,这种现象也称为选择性。还有另一种选择性现象是, 渔药只对病原体起作用而对机体却无明显的影响。作用 的选择性是由于渔药对这些组织器官的细胞具有较大的 亲和力,或是不同的器官组织对渔药的敏感性不同而致。 亲和力,或是不同的器官组织对渔药的敏感性不同而致。 选择性有高低之分,选择性高的渔药其作用针对性强, 能产生较好的治疗效果,副作用较小或无,而选择性低 的渔药作用广泛,针对性不强,产生的副作用较多。但 是选择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它会随着剂量、剂型 及给药方式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某些药物可根据 选择性的高低分类,如广谱性抗生素和窄谱性抗生素等
2.作用方式 从药物作用的范围来看,可分为局部作用(local 从药物作用的范围来看,可分为局部作用(local action)和全身作用(general action)。 action)和全身作用(general action)。局部作用指当渔 药停留在用药部位时所发生药效的作用,如外用消毒剂、 药停留在用药部位时所发生药效的作用,如外用消毒剂、 杀虫药等。局部作用不仅表现在机体的表面,也可表现在 机体内。如咪唑类驱肠虫药主要作用肠道,通过麻醉肠道 中寄生虫肌肉,使之不能附着在肠壁而起到杀灭作用;苦 楝皮、槟榔等中草药的杀虫机理也与其相仿,通过麻痹虫 体肌肉而使之失去附着力。全身作用也称吸收作用 体肌肉而使之失去附着力。全身作用也称吸收作用 (absorptive action),是指渔药进入血液循环,通过血 action),是指渔药进入血液循环,通过血 液运送到各组织器官后而发生作用,如土霉素、磺胺类等 液运送到各组织器官后而发生作用,如土霉素、磺胺类等 大部分内服药。全身作用的渔药大都具有作用的选择性, 在某些敏感器官中其浓度较高,作用较为明显。
水产养殖 药理学 5 第五章 影响渔药作用的因素

• 对存在拮抗作用的药物称为配伍禁忌,表5-1是 常见渔药的配伍禁忌。 • 如果病情确实需要两种存在配伍禁忌的渔药使用 时,应错开使用,使前一种渔药药性基本消失后 再使用后一种渔药,如非要用三氯异氰尿酸和生 石灰防治疾病时,二者间隔时间要在7天以上。
• 在生产实践上,水生动物疾病的发生常存在混合 感染、并发感染和继发感染等现象,因此常采取 联合用药。 • 为增强主药的药效或避免渔药的不良反应,常在 主药中添加合适的辅药,如硫酸铜:硫酸亚铁 ( 5 : 2 )合用,通过硫酸亚铁清除创面而提高 硫酸铜杀灭寄生虫的效果。
• 水生动物的给药,除了人工催产和少数个体较大或 珍稀的对象在疾病防治时采取个体给药注射(或口 灌)给药外,大多采取混饲口服和泼洒的群体给药 方式。 • 不同的给药方式、给药时间、给药次数以及给药容 器的选择均会对渔药的作用有一定的影响。
一、给药途径 二、给药时间 三、给药次数与反复给药 四、盛药容器 五、疗程 六、其他
第五章 影响渔药作用的因素
• 渔药作用是渔药与水生动物机体相互作用的综合表 现。 • 相同剂量的同一渔药在不同水生动物体内不一定能 达到相同的血药浓度, • 相同的血药浓度也不一定能达到相同的药效,甚至 会出现质的差异。 • 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因为较多因素均能影响渔药 的作用,如渔药自身、给药方法、环境因素以及机 体状况等。 • 只有了解这些因素对渔药的影响,才能达到有效、 合理的使用渔药的目的。
• 此外,遍洒法还存在如下缺点:
• 对生物选择性差,在杀灭病原体的同时也杀灭水体中 的有益生物:如泼洒敌百虫、硫酸铜杀灭寄生虫时, 也会杀灭浮游生物; • 对养殖水环境造成污染:如泼洒有机磷、重金属类渔 药;溶解性较差的渔药会导致误食而引起中毒。
文献
48个必背的药理学考点

48个必背的药理学考点1、给犬内服磺胺类药物时,同时使用NaHCO3 的目的是防止结晶尿的形成2、用治疗剂量时,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不良反应是指药物的副作用3、一般情况下,作用选择性低的药物,在治疗量时对畜禽的副作用较多4、吸收是指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5、药物的首过效应主要发生在内服给药后6、药物在畜禽组织中的浓度高于血浆浓度是显示表观分布容积大7、与兽药在动物体内的生物等效性密切相关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是药时曲线下面积8、与弃奶期密切相关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是兽药在奶牛乳汁中的消除半衰期9、四环素类药物的抗菌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10、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11、治疗犬脑部细菌感染应该首选磺胺嘧啶内服12、因连续用药而产生的耐药性是指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13、酰胺醇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14、泰乐菌素抗菌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15、常与磺胺喹肟组成复方制剂,用于防治禽球虫病的药物是二甲氧苄啶16、适用于熏蒸消毒的药是甲醛溶液17、可用于饮水消毒的药物是含氯石灰18、常用于犬术前或注射药物前皮肤消毒的碘酊浓度是2%19、用于犬手术皮肤消毒的乙醇最佳浓度是75%20、对羊胃肠道线虫,牛绦虫和肝片吸虫均有效的药物是阿苯达唑21、通过干扰球虫细胞内钠、钾离子的正常浸透而产生杀虫作用的抗球虫药是莫能菌素22、既能用于预防鸡球虫病,又能作用肉牛促生长使用的抗球虫药是莫能菌素23、肾上腺素适合于治疗动物的心脏骤停24、去甲肾上腺素的药理作用主要是激动α受体25、东莨菪碱的药理作用机制是阻断M 受体26、对犬进行诱导麻醉时,首选的药物是硫喷妥钠27、对创伤、手术等引起的剧烈疼痛有良好镇痛效果的药物是杜冷丁28、动物专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是氟尼新葡甲胺29、猫禁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物是对乙酰氨基酚30、解热镇痛抗炎药的抗炎作用机理是抑制环氧化酶31、安乃近的主要不良反应是粒细胞减少32、松节油内服可用于止酵健胃33、内服硫酸钠可用于治疗犬大肠便秘34、兽医临床上氨茶碱主要用于平喘35、用于治疗动物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是洋地黄毒苷36、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并使心率减慢的药物是洋地黄毒苷37、治疗仔猪缺铁性贫血的药物是右旋糖酐铁38、应避免与呋塞米合用的抗生素是庆大霉素39、甘露醇的最佳适应症是脑水肿40、对动物钙、磷代谢及幼畜骨骼生长有重要影响的药物是维生素D41、亚硒酸钠可用于防治仔猪的白肌病42、用于治疗犬干眼病的药物是维生素A43、马来酸氯苯那敏抗过敏作用的机理是阻断H1受体44、西咪替丁能阻断H2受体45、解磷定用于解救动物严重有机磷中毒时,必须联合应用的药物是阿托品46、亚甲蓝适用于解救动物的亚硝酸盐中毒47、亚硝酸钠适用于解救动物的氰化物中毒48、可用乙酰胺解救的动物中毒病是有机氟中毒。
合理使用渔药的基本常识汇总

合理使用渔药的基本常识养殖户在渔药的使用上往往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多或少影响到对疾病病的防治效果、生产成本,甚至出售成品鱼的享誉。
1、药害及其药源性疾病中国现代水产养殖业同全国经济发展一样,由传统的粗放形发展到集约化工业化水平,诸如工厂化温室养殖、高密度驯化养殖等等养殖工艺与养殖技术,在大规模的生产过程中,出于改善环境、防治疾病等目的,大量使用药物,因而就出现了水产养殖动物的药害问题,并表现出日渐严重的趋势,随之而生的水产养殖动物的药源性疾病的肆虐以及误诊与误治,成为现代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难以控制的难题,严重制约了现代化养殖产业发展。
但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水产养殖动物的治疗或诊断用药过程中,因药物或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或因过度用药造成机体组织或器官严重损害和病变后,而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称为“药源性疾病”。
也有将由于过量食用有毒食物或食物中长期营养失衡造成机体组织或器官严重损害和病变,而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称为食源性疾病。
水产动物药源性疾病属于非寄生性疾病,不同于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病和其它病原生物病的寄生性疾病,它的病因是药物本身,病理表现为中毒、变性、增生、坏死过程,临床症状复杂,死亡集中,死亡率高。
2、药害水产养殖动物的药害应包括两方面内容:是药品不良反应: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诸如: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和药物的致畸、致癌、致突变以及药物依赖性、体内菌群失调等。
二是药品急性毒害作用。
药品在不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急性有害反应,诸如:中毒、器官或组织损害、强烈的不良反应等。
3、药害的后果药害导致水产养殖动物亚健康状况,水产养殖动物亚健康的表现:食欲下降、生长缓慢、抗病力减弱。
在药害持续作用下,水产养殖动物就会表现出各种临床症状、患药源性疾病。
不仅如此,水产养殖药害还表现在对水体的药物污染严重,造成水体的恶性循环,进一步发展到整个水域污染,后果严重。
水产药物与药理学思考题6

干预蛋白合成,??本类药物间存在密切的交叉耐药性。
14.酰胺醇类(氯霉素类)抗生素,作用机理,副作用,有哪些种类?
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氯霉素由于对骨髓造血功能的严重损害已被禁用,
氟苯尼考药性,动物专用的广谱抗生素,首先在水产业上使用。
8.有机物影响渔药作用的机理是什么?保护层,与渔药结合;形成新化合物9.水生动物自身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有?种属、生理、个体差异与机能状态
第六章
MIC 、MBC、PAE、CLSI、in vitro 、in vivo、K-B法、MFC、 FIC(0.5-1-2)、TI
药敏试验、质控菌株、相对百分存活率
安全指数;
2.研究渔药药效学的两个研究过程;渔药的两个主要效应/作用;药效学试验主要涉两个方面;渔药的作用方式:直接-间接;局部-全身
3.非结构特异性渔药(非特异性渔药)与结构特异性渔药(特异性渔药)作用原理
4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5. 渔药产生选择性的机制与特点。
6.如何选择最佳渔药与使用方法?
12.治疗性化合物可以3种方式用于鱼类:添加于水中浸浴受试鱼类,混合于饲料投喂鱼类和直接注射鱼体。
13.总残留由:母体化合物、游离代谢物及与内源性分子共价结合的代谢物组成。
第四章
1.概念:浓度依赖型杀菌剂、防突变浓度(MPC)、突变选择窗(MSW)、耐药质粒、多重耐药性(MDR)、交叉耐药,“抗生素消毒剂耐药菌株”
注意事项:
可引起幼年动物软骨组织损害。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可抑制茶碱类、咖啡因和口服抗凝血药在肝中代谢,使上述药物浓度升高引起不良反应。产生上述相互作用最显著者为依诺沙星,氧氟沙星无明显影响。
水产-2.第三章药理学基础及常用药物

指为改善水产养殖生物的生活环境 而使用的药剂。
【消毒剂】指清除或消灭外环境中病原微 生物(包括原虫)。
包括:卤素类 、醛类 、季铵盐类 、氧化剂类 、
染料类 、碱类 、酸类 、生物改良剂 、矿物 质 等。
(一)、漂白粉
性状:白色粉末,有氯臭,微溶水, 稳定性差,水溶液呈碱性。主要成 分为次氯酸钙。
注意事项 1.勿用金属容器盛装 2.禁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羧酸盐、磺酸盐、
硫酸酯盐和磷酸酯盐四大类 ),碘化物和过氧化物等 混用
3.软体动物,鲑等冷水性鱼类慎用 4.水质较清的养殖水体慎用 5.使用后注意池塘增氧
(十)食盐
作用:具有强烈的渗透和脱水作用,不但 杀灭细菌和寄生虫的效果较好,而且安全, 廉价。
用法:大多用于鱼种、蟹种的消毒。
注意事项:1.避免接触皮肤 2.水质清瘦塘慎用。 3.勿与碱性物质混用,使用后注意
增氧。
(九)季铵盐类----苯扎溴铵(新洁尔灭)
性状:无色至淡黄色胶体,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
作用: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类广谱杀菌剂,杀菌浓度低, 毒性和刺激性小,性质稳定,但杀菌效果易受水质硬 度的影响,在酸性条件下杀菌效果较差。
(4)产品不能堆放,要一排排放好, 避免货物内部温度过高,造成安全 隐患。注意包装完好,避免因包装 破损吸收空气中水分,释放ClO2。
二氧化氯的优点:
1.易溶于水,消毒作用不受ph的影响。
2.杀灭病原体广泛。可杀细菌、病毒、真菌、 细菌芽孢、噬菌体。
3. ClO2可中和氨,故可除氨。还可除酚。 4.杀菌能力较氯强、快。用2.0mg/l作用
(2)使用前、后三天内不可与抗生素及消 毒杀菌剂同时使用。
(3)与粪肥配合使用效果更佳,特别是在 鱼苗、鱼种培育池使用,增产效果更加 显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药理学
1) 鱼类药理学 :是研究渔药与水产动物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原理和规律的一门学科,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也是水产动物疾病学的核心基础学科。
2) 药物 :是能影响或改变机体的生理机能、生化反应和病理过程,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3) 毒物 :相对于药物的概念,它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药物与毒物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存在着剂量上的差别。
25) 被动转运 :顺浓度,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易化扩散、水溶扩散、脂溶扩散;主动转运:需要能量、逆浓度、载体饱和性、选择性和竞争性抑制现象 。
26) 毒理学实验 :一般毒性实验(急性毒性实验、蓄积性毒性实验和亚慢性、慢性毒性实验)特殊毒性实验(繁殖实验、致畸实验、致突变实验、致癌实验) 即 “ 三致 ”
渔药的药物剂量
在一定范围内同一药物的剂量或浓度增加或减少时,药物的效应随之增加或减少, 药物的这种剂量或浓度与效应之间的关系称为量效关系。
药物剂量: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治疗量、极量、最小中毒量、中毒量、最小致死量和致死量
无效量 :指因为剂量过小,用药后不能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
最小有效量:应用药物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也称为阈剂量。
鱼药的作用机制
⑴ 对酶功能的影响酶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种类极多,分布广泛。影响酶的方式有抑制、激活、复活、诱导、生成或补充。
⑵作用于细胞膜的离子通道控制离子的跨膜转运,影响细胞的功能。
⑶影响生理位置的生成与转运
⑷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
⑸改变受体的调节功能
6 调节免疫功能
7 改变细胞周围的理化条件 ⑻ 充机体缺乏的营养物质
7 渔药的消毒剂具有治疗作用
8 经济、价廉、易得是选择渔药时的重要依据
渔药作用的特点
1 选择性:水产动物机体各部位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2 特异性:多数渔药通过化学反应而产生药理反应,化学反应具有专一性,因此渔药作用具有特异性。
3 两重性:治疗作用与不良作用会同时发生
4 特殊性:渔药不仅对水产动物有作用,对水环境中其他水生生物也有影响
8) 渔药的给药方法 : 挂袋法(食场消毒区)、浸洗法(小容器短期)、遍洒法(全池)、浸沤法(草药上风口)、涂抹法(体表患病)、口服法(药饵)、口灌法、注射法( 腹 腔 、 静脉注射 ) 、间接注射法
9) 局部作用 :是指渔药停留在用药部位时所发生的药效,如外用消毒剂、杀虫剂等。
10) 吸收作用 : 也称全身作用,指药物通过水产动物的吸收进入体液循环后而到各组织器官所产生的药效总和,如内服用药。
半数致死量 ( 半数致死浓度 ) 引起半数试验动物死亡的药物剂量 (浓度), LD 50 LC 50
4 、药物的安全评测
治疗指数( TI )是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 TI = LD 50 /ED 50 ,此数值越大,表示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或致死剂量)间距离越大,越安全
安全指数 =LD 5 /ED 95 ,是最小中毒量和最大治疗量的比值
4 杀虫驱虫药:寄生虫以及敌害生物的药物。抗原虫药、驱虫蠕虫药、杀寄生甲壳 动物药和除害药等。
5 调节代谢和促生长药:改善养殖对象机体代谢,增强机体体质。包括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脂质、激素、酶制品等。
6 生物制品: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动物毒素或血液组织等,用于预防、诊和治疗特定的水产动物疾病的制品。如疫苗、免疫血清等
27) 中毒 :水生生物与药物接触后引起的疾病称之为中毒;有慢性和急性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29) 半数致死剂量 LD 50 指化学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又称致死中量。
30) 安全浓度 :指在进行全生活周期或持续几代的慢性试验时,对实验动物无影响的毒物浓度。
中毒量:超过极量,产生中毒症状的剂量
最小致死量和致死量:引起死亡的最小剂量称为最小致死量;超过此剂量称为致死量。
渔药的量效关系
1 、 剂量 - 效应关系 : 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例。
剂量反应曲线:药理效应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浓度为横坐标做图得量效曲线。
⒉量反应药理效应以数或量表示
最小有效浓度或最小有效量,阈浓度或阈剂量药物产生最小效应的浓度或剂量。
35) 多重耐药性 : ( MDR ):指同时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发生的耐药性,主要机制是外排膜泵基因突变,其次是外膜渗透性的改变和产生超广谱酶。
36) 交叉耐药性 : 病原体对某种药物耐药后,对于结构近似或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或化学结构但作用机制相仿的抗生素也可以产生耐药性。
37) 制剂和制型 : 制某一药物制成的个别制品;指药物根据预防和治疗的需要经过加工制成适合于使 用、保存、运输的一种制品形式,有气体剂型、液体剂型、半固体剂型。
最大效应 ( 效能, Emax) 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
个体差异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的药物相对浓度或剂量,在图像中进行左右比较,一般说来,量效曲线位于左侧的效价比右侧的强。
⒊质反应药理效应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
半数有效量 (半数有效浓度) 引起半数试验动物反应的药物剂量 (浓度), ED 50 EC 50
7 中草药:三黄散
8 其他:抗氧化剂、麻醉剂、防霉剂、增效剂、解毒药物等
渔药的基本作用 :
1 抑制和杀死病原体:有间接和直接;两种方式。间接作用方式是指渔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其化学反应产生一些新的物质来杀灭病原菌的方式,如漂白粉;直接作用方式是指渔药在动物体内或水环境,直接与病原菌反应,达到灭杀效果,如硫酸铜。
4) 渔药 :又称水产药或水产养殖用药,是与渔业生产以及观赏水生生物有关的药物,是为提高渔业养殖产量,用于预防、控制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病、虫、害,保障养殖对象将康 成长,调节机体的生理机能以及改善养殖水体质量所使用的物质。
5) 病毒性疾病 17 种,细菌性疾病 78 种,真菌性疾病 5 种,寄生虫疾病 38 种,其他病害 8 种,不明病因 3 种。
治疗量 :指药物的常用量,是临床常用的有效剂量范围,一般为介于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的量。
极量:指治疗量的最大量,即安全用药的极限,超过极量就有可能发生中毒。
最小中毒量 和中毒量:引起毒性反应的最小剂量称为最小中毒量;最小中毒量到最小致死量之间的剂量称为中毒量;介于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称为安全范围。
渔药的分类:
1 环境改良剂: 调节养殖水体的水质、改良养殖水域环境、去除养殖水体中有害物质的一类药物,如底质、水质和生态条件改良剂生石灰、沸石粉
2 消毒剂:灭杀或抑制水体中的病原生物的一类药物。如氧化剂、有机碘、漂白粉、 KMno 4
3 抗微生物药:通过内服、浸浴或注射,灭杀或抑制体内外微生物繁殖、生长,治疗细菌性疾病的一类药物。包括抗病毒药、抗细菌药、抗真菌药等。
量效关系规律:①药物必须达到一定剂量才能产生效应;
②在一定范围内,效应随剂量增加而增加;
③效应的增加有一定极限,此极限称为药物的最大效应或效能,超过此极限,剂量再增加,效应不再增加;④阈剂量与最大效应间的差距反映曲线坡度。
2 改良养殖环境:杀死病原菌、改良水质与底质、净化养殖环境;有间接和直接之分,如沸石直接通过吸附作用,改良环境。消毒剂通过抑制有害菌生长,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3 调节水产动物的生理机能:①激素类作用②营养调节作用:维生素类,促进营养物质合成,控制机体新城代谢;矿物质类,参与合成和组建水产动物机体各组织 与器官中酶和其他化合物的成分;氨基酸类,补充机体成长所必需的物质;③促生长作用,如牛磺酸④免疫增强作用⑤麻醉和镇静作用
41) 不同水产动物对同一种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同种水产动物不同的个体对药物的反应也有不同
渔药的特点 :
1 渔药涉及对象广泛、众多,兽药是无法相比的如海水鱼类用药要比淡水鱼类较多考虑渗透压、盐度、 PH 等 ; 温水鱼类比冷水鱼类时考虑水温条件的影响;无鳞鱼类相对于有鳞鱼类耐受性低
2 渔药不是直接给与,给药时以水为媒介口服药物具有一定的适口性和诱食性,外用药物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和可溶性;还要考虑动物的生活习性(日本沼虾昼伏夜出、鳜食活饵、蟹有抱食的习性)
40) 抗菌药物的试验方法 : 扩散法(主要是纸片琼脂扩散法 K-B 法: 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 药敏 纸片贴在测试菌的琼脂平板上,纸片中所含的药物吸收琼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不断地向纸片周围扩散,形成递减的浓度梯度。在纸片周围 可抑菌浓度范围内测定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形成无菌生长的透明圈即 抑菌圈 , 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测试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性。 ); 稀释法 (以一定浓度的抗菌药物与含有被试菌株的培养基进行一系列的不同倍数的稀释,经培养观察后最低的抑菌浓度 MIC 。 )
14) 预防作用 :渔药达到预防或减少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作用 。
15) 不良反应 ; 凡是与用药无关,并可能对水产动物产生有害或与治疗目的无益的作用。
16) 水产疾病的十六字方针 : 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
17) 副作用 :是指渔药在常量剂量治疗时,伴随治疗作用出现的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较轻微,是可逆性的机能变化。
21) 继发性反应 :指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为治疗矛盾。
22) 后遗效应 :指集中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物效应。
23) 停药反应 :停药后原有的疾病加剧的现象,又称回跃反应。
24) ADME : 渔药经给药部位进入水产动物机体后即产生药效,然后再由机体排出体外,经历了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基本过程,简称 ADME 。
11) 治疗作用 :指渔药能达到防治水产动物疾病效果的作用。对因治疗,消除原发致病因素“治本”;对症治疗,消除或减轻疾病症状,“治标”;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12) 原发作用 :又称直接作用,指渔药直接与水产动物机体或某些器官等接触后产生的作用,如 氟苯尼考、复方新诺明等。
13) 继发作用 :又称间接作用,指通过渔药对水产动物的神经或体液调节后所引起的进一步作用,如亚甲蓝缓解鱼类氰化物、亚硝酸盐中毒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