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印度学案

合集下载

学案3:7.3 印度

学案3:7.3  印度

第三节印度学案3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该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用实例说明地理位置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内容分析
印度是七年级地理第七章第三节内容,是世界地理学习国家的基础章节。

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它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但由于长期受殖民统治蹂躝,独立后因人口压力,水旱灾害频繁,发展举步艰难却又令人瞩目,将印度与我国相比,极具借鉴意义。

在第一章亚洲学习中,自然环境内容讲述比较详细,对印度也有初步的了解,为了避免重复,在本节中则侧重学习印度的人文地理特征。

本节主要有两部分内容:(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2)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

学情分析
本期学生通过亚洲、日本、东南亚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初步建立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本框架结构的知识学习体系,但缺乏对区域地理中应该要重点突出能够说明地理问题的学习经验;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空间概念和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学会分析归纳总结自然环境影响人文环境的因果关系。

学习目标知识
与技

1.能够利用地图说明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

2.了解印度人口众多,居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过程
与方

运用文字和图片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分析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
和劣势。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认识人口增长一定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学习重点、难点印度的人口压力,西南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学习过程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第三节 印度》教案新部编本3

《第三节 印度》教案新部编本3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三节印度》课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的古文明;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和水旱灾害频繁多发的原因;继续培养和强化学生用图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资料、图表等方法,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并以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活动对信息加以整合,探究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和认同,提升审美情趣;深刻认识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养成关注世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印度人口压力;如何应对水旱灾害。

教学难点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教学策略对印度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采取读图分析法。

对印度人口问题及如何抗御旱涝灾害采取讨论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文明古国。

近年来人口增长过快等,经济压力增大,我们这节课重点讨论印度的经济发展问题,导入新课。

板书:一、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新课教学〕课件演示:图“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让学生快速抢答:刚才在图中你看到哪两种粮食作物?读书明确印度水稻和小麦均居世界前列,知道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

提问思考:印度自然条件是否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提示从地形、气温和降水考虑)。

学生讨论归纳:印度地处低纬地区,热量条件好,降水量丰富,地形起伏平缓,耕地面积广大,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引导学生读阅读材料“绿色革命”,思考: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粮食生产不能自给的原因;之后,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并找出“绿色革命”重要措施。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通过“绿色革命”,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目前印度粮食不仅能够自给,且有一定的余粮出口。

课件演示:对比“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印度年降水量的分布”,以及“印度的地形”,思考:水稻和小麦的分布与印度的年降水量和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关系。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印度作为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主要介绍印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印度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河流、农业、工业、城市等,从而培养学生对印度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其他国家地理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印度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地理特色的国家,学生对其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逐步引导他们深入了解印度的地理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河流、农业、工业、城市等基本地理特征;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印度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他们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印度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2.印度的地形、河流及农业分布;3.印度的工业和城市分布。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印度地图,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河流等地理特征;2.案例分析法:以印度的农业、工业、城市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印度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讨论法:学生就印度的地理特点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进行讨论,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印度地图、图片、文字资料等教学资源;2.设计相关案例分析题和讨论题目;3.准备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印度的地图、图片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印度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印度的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农业、工业、城市等人文地理特征。

通过PPT展示,使学生对印度的地理特征有更直观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针对印度的地理特征,设计一些填空题、选择题等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三节 印度(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三节 印度(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印度(第二课时)【课标解读】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3.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内容分析】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是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表现出来的。

国家内部自然和人文特征的联系与差异、发展与演变需要探讨、分析才能获得结论。

印度这节课突出了国情与特色,侧重于宗教与文化、人口与环境、经济与发展等方面的探讨,涉及到的大量图表、资料、实例等地理素材需要处理,难度相对会大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和印度的粮食生产状况。

2、能利用地图说明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3、运用地图说明印度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地区分布,分析工业中心及原料产地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地图和资料,了解印度粮食生产有大量进口到自给自足的变化原因。

2.通过对印度工业的发展与工业部门今昔的变化,初步树立一分为二的评价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印度实行“绿色革命”后初步扭转粮食不能自给状况的实例和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懂得“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2、了解印度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等高技术在工业中的比重和在世界上的地位,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振兴祖国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1、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及其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2、印度的工业部门及分布、工业中心及原料产地的关系。

【教学难点】1、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2、印度的工业部门及分布、工业中心及原料产地的关系。

【教学方法】利用挂图、板图、收集到的材料 (或课件) 辅助教学,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引导启发,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学会方法、掌握知识、开阔视野、情感提升的目的。

【教学准备】印度矿产资源、棉花、黄麻和工业的分布挂图、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收集的相关资料(或课件)、课前用彩笔板出印度工业分布空白图。

七年级地理下册 7.3 印度学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地理学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 7.3 印度学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地理学案

第三节印度学习目标1.通过读图分析,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印度的人口特点以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3.运用地图资料,结合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以农业、工业为例,举例说明印度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

4.通过阅读资料,运用实例、数字说明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迅速发展。

学习过程一、图说位置印度在世界上的位置印度主要邻国及临海位置2.海陆位置观察印度濒临哪些大洋和海域。

3.相对位置二、漫话人口人口数量※分组讨论:粮食生产的自然优势地形组:读课本31页图7.34“印度的地形”,从地形角度分析哪些地形区适合种粮食?为什么?气候组:读课本33页图7.38“孟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印度以什么气候类型为主?气候特点是什么?水热条件如何?三、地图推理推理一资料印度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印度的地形印度年降水量的分布推理:、两种图例分别代表哪种粮食作物?推测依据是什么? 推理二资料:孟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南亚每年1月、7月盛行风向1.仔细观察图中箭头分别代表1月、7月哪个月份的风向?分别是什么季风?2.判断季风异常时1~4会出现什么灾害,依据是什么?参考答案一、1.热2.孟加拉湾阿拉伯印度洋亚洲3.众多二、1.第二2.优势: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廉;国内消费市场巨大劣势:资源紧X,就业困难,交通拥挤等三、推理一:小麦和水稻。

水稻分布于降水丰沛、地势平坦的地区;小麦喜温凉,比较耐旱。

推理二:1.略。

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

2.异常1会出现水灾,西南季风停留时间长;异常2会出现旱灾,西南季风停留时间短;异常3会出现水灾,因为西南季风势力强;异常4会出现旱灾,因为西南季风势力弱。

初一春季《地理》(人教版)第七章第三节 印度导学案

初一春季《地理》(人教版)第七章第三节 印度导学案
导学案
1.课题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三节《印度》
2.学习任务:
(1)对照地图和课文,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巩固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的方法。
(2)运用资料分析印度的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学会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一国家的人口特点的方法。
4.学习方式和环节:
(1)通过图文资料,结合印度的自然环境背景,分析印度人口众多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方面造成的影响。
(2)通过资料,说明印度热带季风气候特点、主要粮食作物及生产的不稳定性,思考粮食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依据材料,了解印度是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
(3)对照印度的水稻和小麦分布图、地形图、气候统计图,找出印度水稻、小麦分布与降水、地形的对应关系;巩固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案例的基本思路。
(4)阅读课文和其他资料,了解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
3.学习准备:
观看微课,利用课本和地图,完成老师的要求。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导学案(无答案)

课题: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班组名姓名日期:3月5日编号08一、学习目标:1、印度的地理位置。

2、印度的地理地形。

3、分析印度的人口增长特点。

二、学习策略:自研自探环节(20分钟)合作交流环节(10分钟)展示提升环节(20分钟)【主题1】印度的地理位置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30,结合图7.32,图7.34,翻到课本P4图6.5,明白印度的位置及其邻国。

知识生成:1、纬度位置:线穿过印度中部,印度领土位于带和带,印度是面积最大的国家。

(在图中描出回归线)2、海陆位置:①印度南部是洋,东部临湾,西部邻海。

(在图中填注)②陆上邻国:在图中填出(中国、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③在图中填出克什米尔地区,它由哪两个国家实际控制?3、比一比,查一查:以上知识点谁记得快!【主题2】印度的地形、河流、城市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31,结合图7.34,了解印度的地形、河流、城市1、读图7.34,发现印度地形区的分布特点是从南到北,由三大地形区组成:北面有山脉,中部平原,南面有高原。

由此得出印度的地势特点是:。

2、印度的重要河流塑造了平原。

3、☆易错题:结合P7页的图6.8,印度河主要流经(国家)。

4、①是(城市)②是(城市)③是印度首都(城市)【主题3】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劣势学法指导:研读课本P31——32内容,结合图7.36和阅读材料,思考印度的人口特点及印度未来人口增长趋势。

知识生成:1、图7.35说明印度是一个的国家。

2、2019年,印度人口达到亿,仅次于,居世界。

3、结合课本P32图.736 ,发现1993——2019年印度人口数量由亿增长为亿,增长了亿。

由此可知,印度的人口增长特点是:。

4、印度是什么时候实行计划生育的?效果如何?说说你对印度未来人口增长趋势的看法?辩论赛:正方观点:人多好处多!”反方观点:人多害处多!”互助组就自研时不会的问题进行交流。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是关于南亚地区的一个重要国家。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和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印度的基本情况,认识到印度在我国南亚外交中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相关知识,对南亚地区的国家有一定的了解。

但印度作为一个复杂的国家,其地理、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需要进一步学习。

此外,学生可能对印度的宗教、美食、文化等方面感兴趣,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和宗教等特点,认识印度在我国南亚外交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印度这个国家的兴趣,增进对南亚地区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印度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印度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分布3.印度的宗教文化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展示印度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河流、地形等。

2.案例分析法:以印度的农业、工业、城市为例,分析印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印度的宗教、文化、美食等,增进学生对印度的了解。

4.比较法:将印度与其他南亚国家进行比较,突出印度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印度的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小组讨论问题和课后作业。

3.准备板书课题和关键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印度的美食、舞蹈、电影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印度。

2.呈现(10分钟)展示印度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河流、地形等。

同时,介绍印度的气候特点,如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等。

3.操练(10分钟)分析印度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印度学案
姓名
、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观察图7.34 ,回答)1、印度
西临()海,南临(),东临(),西南临()国,北面临国中是内陆国的有(
),有不连续国界的是(),东北面临(),隔海相望的国家是(),它也是南亚最大的岛。

2、印度主要的地形是(),地势特征是(),北部主要的地形区是(
中部主要的地形区是(),南部主要的地形区是(),印度最大平原是(),它是由()河冲积形成的,此河发源于(
),主要流经的国家是(),最终经()湾,印度河主要流经的国
家是(),注入()海。

3、南亚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国家是
(),此国人口在世界上是第()人口大国,该国为了控制人口增
长,采取了一系列措
施,但收效不大的原因是(
)等。

二、水旱灾害频繁1、印度的主要气候类型是(),气候特
点是(),该气候很容易造成()灾害,水灾形成的原因是西南风
来的(),退的(),风力(),旱灾形成的原因是西南风来的
(),退的(),风力(),因此在印度,为了发展农业,必须
要大力发展(),世界的“雨极”是(
),该处多(
)雨。

2、填写下列表格:名称风向发源地性质盛行时
间雨季旱季三、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1、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
)等,但不利因素是()等,导致了印度每年需要大量进口粮食,为了提高粮
食生产,印度政府实行了(
)革命,粮食产量大增,不仅满足了本国的需要,还有定的出口。

2、印度最主要的粮食是(
),最主要的经济作物是(
)。

四、发展中的工业1、殖民统治期间,印度主要的工
业部门有(
)等,独立后为了发展工业采取了(
)等措施来发展工业,现在主要的传统的工业部门有(
)等,新兴的工业部门有(
)等。

2、观察图7.43 ,回答,工业城市主要工业部门
发展条件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班加罗尔在这四个城市中,按纬度由高到低,分别是(
);首都是(),著名的海港是();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是(),位于()湾沿岸;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是(),印度最大的海港是(),位于()海沿岸,印度的“硅谷”是()。

五、其他内容:1、世界第二软件大国是(
)A、中国
B、美国
c、印度
D、日本2、中国的陆上邻国中,人口最多和面积最大的
国家分别是(
)A、印度、俄罗斯
B、俄罗斯、印度
c、哈萨克斯坦、印度D、印度、哈萨克斯坦3、位于印度东南部的南亚岛国是(
)A、印度尼西亚
B、斯里
C、马来西亚
D、菲律宾4、印度的水旱灾害主要受()A、西南B、
东北
C、东南
D、西北5、人口数量仅次于中国的国家位于(
) A、中南半岛B、印度半岛
c、马来半岛
D、阿拉伯半岛6、下列国家与印度陆地相邻的(
)A、泰国
B、中国
C、斯里
D、新加坡7、与印度相邻的东南亚国家是(
)A、缅甸
B、尼泊尔c、孟加拉国
D、巴基斯坦8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与其分布地区搭配
正确的是(
)A小麦德干高原东北部
B、水稻德干咼原西北部B、水稻东北部及半岛沿海地区
D、小麦东北部及半岛沿海地区9、有关印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临阿拉伯海
B、月盛行西南季风
c、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小麦和水稻C、印度河贯穿全境
10、印度主要的经济作物是(
)A黄麻、棉花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