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实验方案设计)终稿精编版
实验4.4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教案

实验4.4 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一、教材分析:
在学习光合作用之后,进行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探究,通过探究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本实验提供了提示供学生研读,学习可用的实验方法。
通过探究,让学生讨论控制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的具体实施方法,明确实验操作的原理和目的。
从实验操作可以看出是从定性实验向定量实验的过渡,需要控制的变量比较复杂,要引导学生分析清楚其中的关系。
二、课题:实验4.4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的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
2、过程与方法:控制变量与检测变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态度与技术的结合是保证实验成功的要素。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实验操作和观察。
难点:控制变量,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
六、教学用具:自制PPT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
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探究形式: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任务:选择主题完成实验方案;根据方案完成探究实验;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方案内容:
实验题目
目的和原理
假设
材料选择
仪器与试剂
实验方法步骤
实验结果记录
分析与讨论
结论
九、评价:
十、反思:
条件不允许,原理、步骤、结果观察和预测要讲解清楚,并理清相互关系。
2012-11。
《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教学设计

《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教学设计设计思路:首先引导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提问并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再请学生看黑板找出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有哪些?(光、 CO2浓度、温度、水、必需矿质元素等外因,叶绿体、色素、酶等内因)引出探究课题。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4人一小组,14人一大组,利用绿色叶片用打孔器打出小圆形叶片数十个,用注射器抽去叶片内的气体,放入黑暗处盛有清水的烧杯中,它们会全部沉入水底,然后再把叶片分组放入个烧杯中,按所探究因素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条件处理。
一段时间后,观察记录各组小圆形叶片在相同时间内浮起叶片的数量或第一片叶上浮所用的时间,以得出相应的结论。
实验材料的处理需花费很长的时间,所以为了保证在1课时的时间内学生能够完成整个的探究过程,在课前需提前将叶片处理。
实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分析外界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在人教版课标中要求掌握的程度为Ⅱ,即理解这些因素与光合作用的联系,并能在较复杂的情景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尤其是光合速率及其影响因素也是理论联系实际,以达到“学以致用”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契合点。
2、学情分析:通过调查,大部分学生能总结出教材中的文字知识,但不能很好的解释一些生产实践的问题,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正确解释分析生活现象并能解决生产问题。
3、教学条件分析:由于我校实验室没有足够的白质光的日光灯,所以每小组(4人)的灯的亮度不同,且有的是UPS光(充电台灯),所以,在实验中,一大组中的各小组很有“创新光照”;注射器也规格有所不同(实验教师自己准备的);打孔器彼此也略有不同(有的甚至用的是吸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⑵根据控制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⑶根据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解释农业上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一些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本阅读和小组讨论设计可以操作的实验方案,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实验过程、数据的处理,并得出结论。
实验报告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实验报告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一、引言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中至关重要的过程,通过光合作用,植物能够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实现生物的能量供应。
然而,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实验旨在探究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 一盆绿色植物(如小麦苗)- 光照强度计- 二氧化碳浓度计- 温度计- 高精度电子天平- 实验室设备(如试剂瓶、量筒等)2. 方法:1) 准备一盆绿色植物,并测量其初始质量。
2) 设置不同的光照强度,分别测量光照强度和植物光合速率,并记录数据。
3) 调整二氧化碳浓度,分别测量二氧化碳浓度和植物光合速率,并记录数据。
4) 调整温度,分别测量温度和植物光合速率,并记录数据。
5)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三、结果与讨论1. 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本实验中,我们分别调整了不同的光照强度,测量了光照强度和植物光合速率的关系。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植物光合速率也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光照强度越强,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越多,从而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
2. 二氧化碳浓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在实验中,我们调整了不同的二氧化碳浓度,并观察了二氧化碳浓度与植物光合速率的关系。
结果显示,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植物光合速率也显著增加。
这是因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底物之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能够促进光合作用反应的进行。
3. 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在实验中,我们调整了不同的温度,并测量了温度与植物光合速率的关系。
结果显示,光合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当温度超过一定范围后,光合速率开始下降。
这是因为适宜的温度能够促进酶的活性,从而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但过高的温度会导致酶的变性,进而影响光合作用反应。
四、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有积极的影响,光照强度越强,光合速率越高。
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5.缓慢而轻轻的放开手指,水即进入叶肉组织中,如此重复多次,整个叶圆片全部充满水分而下沉,将叶圆片连同水倒入烧杯中,放入黑暗中待用
缓慢而轻轻的放开手指,水即进入叶肉组织中,如此重复多次,整个叶圆片全部充满水分而下沉,将叶圆片连同水倒入烧杯中,放入黑暗中待用
局部拍摄操作,尤其拍摄叶片沉入水底
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实验视频拍摄剧本)
内容
实验操作
讲解
拍摄
备注
时间点
标题
介绍
—
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
后期视频制作中加入字幕
00:00
开场白
—
材料用具:蚕豆叶片,钻孔器,烧杯,培养皿,10ml注射器,白炽灯,镊子,清水,2%NaHCO3
近距离拍摄实验材料和用具
可局部拍摄(画面要定格),在后期剪辑中将镜头移动的过程剪掉
00:35
3.将叶圆片放入培烧杯中,用镊子将其分开展平;
放入烧杯中
01:35
二、真空渗水法
1.用镊子将叶圆片逐个放入注射器中,并小心的将活塞推至底部,防止损坏叶片;
用镊子每次夹取5片叶圆片放入注射器中
局部拍摄操作;
01:50
2.将注射器针头没入烧杯中的清水中,缓慢吸取适量清水;
并让注射器吸5ml清水;
然后将4个烧杯放在光照实验装置中,同时给予光照,并计时,观察并记录不同叶圆片上浮的时间和数量。
拍摄整体的光照实验装置(装置从黑暗到光照的过程);
局部捕捉叶圆片上浮的过程;(局部定格拍摄每个烧杯)
根据实际操作中叶圆片的上浮情况,加入适当的讲解说明
05:00
—
实验三:探究温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
后期制作字幕
《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说课稿一、使用教材本实验是上海科技出版社高中《生命科学》第四章“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光合作用”中的学生实验。
二、实验器材注射器、打孔器、烧杯、煮沸后急速冷却的水、导线若干、接线排、12V直流电源、5W 的LED灯珠、圆形加热膜、双金属片温控开关、耐高温彩色滤光片、铅丝若干、黑色纸盒。
三、实验设计思路和创新点(一)发现问题学生在预实验中发现传统实验的不足:1.实验耗时较长,成功率低例如,在“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中,可通过调节不同照射距离来调节光强。
但随着距离的增大,光强下降明显。
若实验组的光照强度达不到植物的光补偿点,则导致实验失败。
2.自变量控制欠精确在上述实验中,各烧杯间距相同,但光强的每次下降幅度不等,对自变量的控制欠精确。
3.实验干扰因素较多例如,在实验中也可通过使用不同功率光源来调节光强。
但白炽灯是热光源,不利于控制温度恒定,且各实验组间相互干扰。
基于此,学生们萌生了改进实验装置的想法。
(二)改建思路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和市场调查,自主筛选合适的光源和加热设备,以期提高实验效率,减少实验误差。
学生最终选择LED灯珠作为光源,选择圆形加热膜和双金属片控制温度,自主改进实验装置,搭建新型实验操作箱。
(三)实验创新1.改进实验装置,提高教学效率——LED灯使实验更高效、可控、安全高效性经过测试,一个5W的LED灯珠的光照强度与35W白炽灯相近。
在“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中,用LED灯珠替换白炽灯后,4光源实验组的光强可达到14000lx,能在6.5分钟内完成实验。
1光源实验组(3500lx)也能在30分钟内完成实验。
提升光强后,实验时长明显缩短,各组结果差异明显,实验效率显著提高。
在“探究光质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中,彩色滤光片会显著降低光照强度,导致滤光后形成的单色光的光强低于植物光补偿点,导致实验失败,因此提高光强显得更为重要。
实验报告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实验报告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尊敬的评委、老师:本实验旨在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索这些因素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为我们理解植物生长和能量转化提供重要依据。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四种常见的植物,分别是水稻、玉米、大豆和小麦。
这些植物具有不同的生长条件和光合适应性,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首先,我们需要探究光的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我们将利用不同的光强度来照射植物叶片,并测量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
对于每种植物,我们将设置五个不同的光强度组合,分别是100%、75%、50%、25%和0%(即无光照)。
使用光合速率仪可以准确测量光合作用速率,并在每个光照条件下进行三次重复实验以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其次,我们还将分析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由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底物之一,浓度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光合速率。
我们将创建三个不同的二氧化碳浓度环境,分别是1%、0.5%和0.2%。
同样地,我们会测量不同浓度下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并进行多次实验以验证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一些关键操作,如植物生长条件的一致性和测量的准确性。
植物应在相同的生长环境中培育,并确保它们的生长状态健康一致。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将使用光合速率仪进行测量,并根据仪器操作步骤设置相应的参数(如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同时,还需注意仪器的校准和实验容器的密封,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希望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可以确定不同光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程度;其次,可以比较四种不同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光合作用适应性。
这些结论将有助于我们对植物生长和能量转化的理解,并为今后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总结:本实验通过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探索了光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实验)

9 离光源10cm
溶液
20mL冷开水 20mL1% NaHCO3溶液 20mL2% NaHCO3溶液
20mL冷开水 20mL1% NaHCO3溶液 20mL2% NaHCO3溶液
20mL冷开水 20mL1% NaHCO3溶液 20mL2% NaHCO3溶液
叶(片数片总) 上单浮位叶时片间数内(片)
5 5 5 5 5 5 5 5 5
NaHCO3溶液浓度
0 0.10 0.20 0.30 0.40 0.50
作图
叶片升至表面的时间(s) 光合作用速度以1/T表示Βιβλιοθήκη ∞0135
7.4 10-3
105
9.5 10-3
90
11.110-3
83
1210-3
83
1210-3
光照强度
CO2浓度
光
合
速
率
光 合
速
率
0
0
A
光照强度
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实验)-沪科版高中第一册教案

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实验)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检测不同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对水蕨光合速率的影响,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实验材料•水蕨、石蕊基质、1% 的 NaHCO3 溶液、荧光光度计、洗水瓶、干净的试管、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实验一:控制变量1.准备好水蕨植株和石蕊基质,在室内环境下养20天,保证植株生长健壮。
2.在充足阳光下采集水蕨叶片,用洗水瓶淋洗去灰尘和杂质。
3.将水蕨植株放入荧光光度计并打开荧光光度计,记录下初始荧光值。
4.关闭荧光光度计,将水蕨植株放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光照20分钟,并记录荧光值。
5.关闭荧光光度计,将水蕨植株放回荧光光度计,记录下20分钟后的荧光值。
6.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水蕨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荧光增幅,分析结果。
实验二:调整光照强度1.准备好水蕨植株和石蕊基质,在室内环境下养20天,保证植株生长健壮。
2.在充足阳光下采集水蕨叶片,用洗水瓶淋洗去灰尘和杂质。
3.将水蕨植株放入荧光光度计并打开荧光光度计,记录下初始荧光值。
4.调整荧光光度计光源的距离,改变光照强度。
5.关闭荧光光度计,将水蕨植株放在改变后的光照强度下光照20分钟,并记录荧光值。
6.关闭荧光光度计,将水蕨植株放回荧光光度计,记录下20分钟后的荧光值。
7.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水蕨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荧光增幅,分析结果。
实验三:调整温度1.准备好水蕨植株和石蕊基质,在室内环境下养20天,保证植株生长健壮。
2.在充足阳光下采集水蕨叶片,用洗水瓶淋洗去灰尘和杂质。
3.将水蕨植株放入荧光光度计并打开荧光光度计,记录下初始荧光值。
4.调整荧光光度计后部降温器的锂电池,改变温度。
5.关闭荧光光度计,将水蕨植株放在改变后的温度下光照20分钟,并记录荧光值。
6.关闭荧光光度计,将水蕨植株放回荧光光度计,记录下20分钟后的荧光值。
7.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水蕨在不同温度下的荧光增幅,分析结果。
实验四:调整二氧化碳浓度1.准备好水蕨植株、石蕊基质和1% 的 NaHCO3 溶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第一课时)
上海市延安中学王石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生命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第一册)学生实验“4.4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第一课时——实验方案设计。
按上海课标的“知识与技能”分类标准,实验4.4的教学内容属“实验C级”,是高中生命科学教材中唯一的先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后再进行实施实验的教学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让学生初步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并能遵照这些原则设计一份较科学的实验方案,为下一课时——实施实验奠定基础。
此前学生参与了“探究酶的催化特性”的实验过程并了解了光合作用研究史上科学家们的研究思路,对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已有初步认识,所以在课前让每位同学先凭自己的理解设计一份实验方案。
在收到学生设计的方案后进行粗略的批改,挑选出方案中的典型问题,再根据所选择的探究因素类型,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第1课时(即本课时)以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为素材,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案例选取有代表性的某一板块进行分析,归纳出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课后让同学对自己的方案进行修改。
在PPT上显示出的案例,如是作为优秀方案显示的,在该案例后附上设计者姓名,如是作为具有典型缺陷的方案显示的,显示时略去姓名,上课时注意通过观察该同学反应,借以判断这部分教学是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2课时按小组实施实验。
由于能满足同学们研究的是自己感兴趣的影响因素并能按学生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所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本部分教学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培养的良好素材,但由于教材并未系统地介绍实验设计中应该遵循的一些原则。
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原生态”的设计方案为案例,以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为教学素材。
在学生对实验设计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时,如何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派生出的教学资源(问题)是本节面对的最大挑战,对那些典型案例也很难在本教学设计文字稿中加以体现。
本节课以学生设计的实验为案例,按照“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思路→设计实验方法(步骤)→设计结果记录、处理方式”的顺序依次进行分析和探讨,将确定实验思路的过程围绕下图(PPT,按讲解过程由变量类型、处理思路、方法或原则逐级展示)所示的内容及相互关系进行展开。
学生在这条粗线条的引导下,通过听老师讲解和参与解决课堂中衍生出的问题,发现自己设计的方案中的缺陷,并逐步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设计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因素的实验方案,理解并应用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对实验变量进行控制的方法,学会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实验设计过程及小组内对实验设计方案的研讨过程,学习实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参与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讨论,形成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验设计的原则及对实验变量的控制。
难点:对实验中各种变量的分析及对不同变量的处理方法。
四、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