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研究 - 江西师范大学教务在线

合集下载

五代十国诗歌用韵研究述评

五代十国诗歌用韵研究述评

第40卷第3期Vol.40 No.3长春师范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2021年3月Mar.2021五代十国诗歌用韵研究述评黄继省(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㊀要]五代十国语音是中古音和近代音的桥梁,诗歌是研究五代十国语音的重要材料之一㊂本文通过对学界五代十国诗歌用韵研究的内容㊁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指出应该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加强对五代十国诗歌用韵的系统研究,为五代十国语音和汉语语音史研究提供详实的研究材料㊂[关键词]五代;诗歌;用韵研究[中图分类号]H113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2095-7602(2021)03-0093-03任何朝代的诗文用韵都是考证古音的重要文献材料㊂南北朝之前没有韵书㊁韵图等专著,诗文用韵是考证古音的主要语言材料,南北朝之后它也是考证古音的重要补充材料㊂唐代和宋代的诗词数量巨大,是研究中古语音的重要韵文材料㊂很多学者利用它们的用韵,研究唐代和宋代韵部系统及演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㊂唐作藩(1963)㊁都兴宙(1986)㊁鲍明炜(1990)㊁赵蓉㊁尉迟治平(1999)㊁刘根辉㊁尉迟治平(1999)㊁耿振生(2010)㊁耿志坚(1983 1992)等人的研究揭示了唐代各个时段的韵部面貌㊂诗词用韵也是研究宋代语音的重头,耿志坚(1978)㊁李爱平(1985)㊁程朝晖(1986)㊁朱晓农(1989)㊁唐作藩(1990)㊁鲁国尧(1991)㊁冯志白(1991)㊁杜爱英(1997)㊁刘晓南(1999)㊁白钟仁(1999)㊁丁治民(2006)等人的研究揭示了宋代诗词的用韵面貌,推动了语音的深入研究㊂与唐宋时期用韵研究相比,学界对五代十国的诗歌用韵研究重视不够㊂究其原因,可能有几个方面:一是五代十国处于语音演变的过渡阶段,前后历时52年,跨度较短,语音特点变化不显著,正如尉迟治平[1]所言: 晚唐五代诗歌韵部系统基本上还是盛中唐的格局 ;二是有些诗人的生活年代跨晚唐末㊁五代和宋初,似乎难以区分;三是诗人和诗歌的数量没有唐宋时期多;四是诗词的艺术成就不及唐宋时期,相对关注度比较低㊂五代十国是上接唐代下启宋代的过渡期,文体已经完成从诗到词的转变,从理论上讲五代十国的诗歌用韵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时期过渡的语音现象㊂五代十国是社会动荡变革时期,这必然会影响到语言的变化㊂从理论上讲,五代十国时期用韵与唐宋时期用韵有共性特点,也应该有自己的个性特点㊂我们从五代十国时期诗歌材料状况和目前学界对其用韵研究现状入手,分析该时期诗歌用韵的语料价值和有待全面研究的必要性㊂一㊁五代十国诗歌状况概略五代十国是对五代(907 960)和十国(902 979)的合称㊂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㊁后唐㊁后晋㊁后汉和后周㊂十国指在唐末㊁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的割据政权,包括前蜀㊁后蜀㊁南吴㊁南唐㊁吴越㊁闽㊁楚㊁南汉㊁荆南㊁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㊂五代在北方,十国居南方㊂社会的变革促成了诗坛的兴盛,也必然影响到语言的变化㊂五代十国时期虽然短暂,但诗人众多,分布地域较广,诗歌数量也很多㊂我们对清代李调元编㊁何光清点校的‘全五代诗“①所录的诗人和诗歌数量进行了统计,具体情况见表1㊂[收稿日期]2020-11-1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古写本‘尚书“异文汇编与研究 (20BYY145)㊂[作者简介]黄继省,男,讲师,博士,从事汉语史和汉语音韵学研究㊂㊃39㊃表1㊀五代十国时期诗人及诗歌数量统计政权名称诗人数量诗歌数量政权名称诗人数量诗歌数量后梁62763后蜀50217后唐29169南汉2442后晋15145楚61271后汉1184吴越50629后周33228闽39949南吴28362荆南12809南唐1001190北汉540前蜀541184㊀㊀由表1可知,五代十国时期的诗人共573人,诗歌共7082首㊂从整体分布来看,十国诗人和诗歌数量比五代多;从地域分布来看,十国中的南唐㊁前蜀㊁吴越㊁闽㊁荆南等诗歌数量相对较多;从个体诗人创作来看,后梁的杜荀鹤㊁南吴的曹松和张乔㊁南唐的徐铉和李中㊁前蜀的韦庄和贯休㊁吴越的罗隐㊁闽国的韩偓和徐寅㊁荆南的齐己等,诗作数量尤多㊂五代十国的诗歌体裁多样,乐府㊁古诗和律诗无不具备;内容丰富,隐逸㊁道释㊁闺媛㊁神仙鬼怪㊁歌谣杂谶等悉数皆具㊂这些诗歌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也为我们研究汉语语音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语料㊂二、五代十国诗歌的用韵研究成果有的学者已经对五代十国的诗歌用韵作了积极探索,如耿志坚[2]㊁陈海波及尉迟治平[3]㊁尉迟治平及黄琼[1]㊁储泰松[4]㊁郭莉[5]㊁陈鸿[6-7]㊁于丽媛[8]等㊂他们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㊂(一)对五代诗韵系的研究1.对五代韵系的整体简略描写陈海波和尉迟治平[3]在‘五代诗韵系略说“中把五代诗歌韵部分为24部:阴声韵8部㊁阳声韵11部㊁入声韵7部,并对阴声韵㊁阳声韵和入声韵内的异部通押情况进行描写,指出阴入跨类混押现象不太多㊂尉迟治平和黄琼[1]在‘隋唐五代汉语诗文韵部史分期简论“中认为诗文韵部的发展趋势是简化的,如果仅仅着眼于韵部系统,可以把隋唐五代语音史划分为隋 初唐和盛唐 五代两个时期㊂2.对五代韵系的专题研究陈鸿[6]‘五代诗止摄字用韵研究“通过五代止摄韵脚字的统计调查发现,本摄内部通押为主,也有四声换韵和异调混押现象㊂止摄内部通押频繁,尤其蟹摄的齐韵字与止摄关系密切,止摄遇摄通押与地域方言有关㊂(二)对专人专诗用韵的研究1.对某群体诗人用韵的研究耿志坚先生[1]在唐代诗歌用韵方面用力尤勤,成果显著㊂他在‘晚唐及唐末㊁五代僧侣诗用韵考“中考证了以贯休㊁齐己为主的僧侣诗人用韵研究,并根据近体诗㊁古体诗和乐府诗通转之常例,归纳韵部15部:阳声韵9部㊁阴声韵6部;分析异调通押现象,认为鼻韵尾间不存在通押情况㊂陈冠兰[9]‘韦庄韩偓的诗歌用韵“认为二人的用韵反映了晚唐北方语音的面貌,归纳为舒声18部㊁促声8部㊂2.对某个体诗人用韵的研究郭莉[5]‘花蕊夫人用韵考“和陈鸿[7]‘韩偓诗韵研究“都是对专人专诗的研究㊂前者将花蕊夫人的159首‘宫词“韵部系联为18部,偶有出韵和借韵,也有特殊韵脚字;后者将韩偓诗用韵与‘广韵“进行比较,指出韩偓诗具有不同摄的韵通押㊁四声换韵㊁四声混押和入声用韵少等特点㊂(三)对地域诗人用韵研究于丽媛[8]‘唐五代河北㊁北京地区诗文用韵研究“通过对唐五代河北㊁北京地区诗文用韵的研究,归纳出该地区近体诗㊁体诗和文的韵部系统;通过对唐代该地区诗文用韵中异调相押问题的考察,认为该地区异调相押主要是 上去通押 ,即诗文用韵中的上声和去声只是一般的通押,并不是 浊上变去 ,此外,异调相押还有平上相押㊁平去相押等,尤其是平上相押㊂㊃49㊃谢友中[10]‘唐五代皖北诗人用韵“和夏才发[11]‘唐五代皖南文人用韵特点“分别对皖北和皖南诗人用韵进行考察㊂前文认为皖北诗人用韵与北方文人用韵关系密切,与江浙地区用韵有一定联系;后文认为古体诗在初唐独用同用的基础上有所合并,近体诗基本上严守功令,少数出韵反映了时音的变化㊂三㊁五代十国诗歌的研究局限与展望上述研究成果为五代十国诗歌用韵研究和语音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但相对五代十国时期丰富复杂的诗歌押韵材料,当前研究整体还很薄弱,存在许多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㊂其一,对全五代诗歌用韵的系统研究比较粗略㊂从已发表成果来看,只有对五代十国时期韵系的概略研究,没有进行全面细致的描写与统计,无法揭示该时期异于唐宋时期的语音特征㊂其二,对一些用韵问题处理欠妥㊂研究诗文用韵必须考虑时间㊁地域和文体因素,目前的研究对此重视不够:(1)把晚唐和五代合二为一,把 晚唐五代 当作一个时期笼统研究,往往会抹杀五代时期的语音特征,阻滞五代语音的深入研究;(2)忽略近体诗和古体诗反映实际语音程度的差别㊂其三,专人专著研究较少㊂五代十国时期的诗人中,作品数量较多的有十余位,学界可开展对他们的专门研究㊂其四,地域性研究较少㊂五代十国诗人分布区域非常广泛,学界可以开展专区研究,如蜀地诗人用韵㊁闽地诗人用韵㊁吴越诗人用韵等,总结各地区的语音特征㊂其五,比较研究不够㊂从纵向比较来说,可以将五代时期与唐代诗歌用韵情况进行比较,挖掘五代时期的语音特征;从横向比较来说,可以将五代与十国的诗人用韵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共同语与发音的不同;还可以将同一地区或不同地区的诗人用韵情况进行比较,如蜀地与闽地诗人用韵比较㊁蜀地韩偓和徐寅用韵比较等㊂通过比较,总结共性,凸显个性,反映时代与地域语音差异㊂学界一般认为 晚唐 和 五代 韵系相同,合二为一㊂有的学者依据晚唐诗韵勾勒该时期的韵系,不重视五代诗韵研究,而王力先生[12]考证晚唐五代音系主要依靠五代十国南唐朱翱反切,以五代音系代替晚唐音系㊂他们采用了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材料,属于两种不同的研究思路㊂王力先生[12]说: 朱翱的反切完全不依‘切韵“,这就表明他用的是当代的音系㊂这是很宝贵的语音史资料㊂ 据此,我们认为五代十国时期的诗歌用韵未必完全恪守功令,也可能具有时音特征,是宝贵的语音史资料㊂但目前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缺乏全面系统性㊂这需要我们深入挖掘该时期诗歌用韵价值,丰富充实汉语语音史的研究,印证㊁补充或修正当前已有的研究成果㊂[注㊀释]①李调元‘全五代诗“,书名虽以 五代 称之,但也包括十国之诗㊂正如李调元所言: 五代中,十国多有奉五代正朔者㊂如吴越㊁闽㊁荆南㊁楚㊁南唐,时叛时附,故抄五代之诗而不附十国,则无以观其全㊂然究以五代为正,十国附之,故止名‘全五代诗“㊂[参考文献][1]尉迟治平,黄琼.隋唐五代汉语诗文韵部史分期简论[J].语言研究,2010(4).[2]耿志坚.晚唐及唐末㊁五代僧侣诗用韵考[C]ʊ声韵论丛(第四辑).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2.[3]陈海波,尉迟治平.五代诗韵系略说[J].语言研究,1998(2).[4]储泰松.唐五代关中文人用韵特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3).[5]郭莉.花蕊夫人用韵考[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3(3).[6]陈鸿.五代诗止摄字用韵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5(1).[7]陈鸿.韩偓诗韵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8]于丽媛.唐五代河北㊁北京地区诗文用韵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9.[9]陈冠兰.韦庄㊁韩偓的诗歌用韵[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0]谢友中.唐五代皖北诗人用韵[J].滁州学院学报,2006(2).[11]夏才发.唐五代皖南文人用韵特点[J].滁州学院学报,2007(1).[12]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㊃59㊃。

唐宋诗词赏读-教学大纲

唐宋诗词赏读-教学大纲

《唐宋诗词赏读》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61072B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32讲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一、教学目标《唐宋诗词论》课程主要讲解唐宋名家名作,不仅让学生了解唐诗、宋诗、唐宋词发展的历史,而且让学生在细读中深入体味古典诗词的魅力,同时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唐宋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瑰丽奇葩,对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可以起到很好的熏陶和滋养作用,课程也旨在让学生通过对大量唐宋诗词名篇的学习,在艺术审美的同时,年轻的心灵也得到丰富和滋养。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本课程主要介绍著名作家和重要流派,赏析唐宋诗词名篇佳作,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地欣赏到最优秀的古代诗歌作品,以提高古典文学修养和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作为诗歌赏读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声情并茂地讲解,通过朗诵、音乐、图片、视频等手段,努力营造一种诗词意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味到诗词的魅力。

以赏读作品为重点,同时注意文学史知识的介绍,要将对诗词的发展、作家的生平个性的讲解贯穿始终,使学生获得史的概念。

同时,要求学生动笔写作诗词鉴赏类文章。

学习古人的经典诗作,背诵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方法,所以,在一学期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背诵适量的诗篇。

选篇时本着不与中学时学过篇目重复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已熟悉的篇目,要能够给以全新角度的解读。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第一章初唐诗1.初唐四杰2.文章四友3.陈子昂4.沈宋教学重点、难点:初唐诗歌的总体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讲解及阅读篇目: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在狱咏蝉》、《于易水送人一绝》,王勃3首《滕王阁》、《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山中》,杨炯1首《从军行》,刘希夷1首《代悲白头翁》,陈子昂2首《感遇》(其二)、《登幽州台歌》第二章盛唐诗1.李白2.杜甫3.山水田园诗派4.边塞诗派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作品赏读,使学生体味优美和壮美两种意境特点。

唐诗宋词研究报告

唐诗宋词研究报告

唐诗宋词研究报告一、研究题目:中唐山水诗与贬谪文化研究二、本课题的目的与研究意义1、中唐诗歌在整个唐代诗歌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其中又尤以山水诗分量最重。

中唐山水诗与前代山水诗相比又有着自身独特的气质。

结合中唐历史,笔者发现中唐山水诗的独特气质与其时政治导致的贬谪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分析中唐贬谪文化对中唐山水诗人的心理特征和情感倾向,从而进一步了解中唐山水诗的文学内涵——清冷疏淡的意境和愤激哀怨的基调。

三、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唐诗、中唐山水诗之特色以及中唐贬谪文化均分别有一定程度的深入探析。

1、有关中唐诗的论述: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明高棅《唐诗品汇•五言古诗叙目•正变》;郭延礼《中国文学精神·唐代卷》;许总《唐诗体派论》;许总《论元和诗歌变态美特征的形成与走向》;许孝萱《漫谈中唐诗坛》2、专论中唐贬谪文学:尚永亮《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尚永亮《唐五代贬官之时空分布的定量分析》;谭琳《浅论唐代贬谪诗流变》等。

3、稍涉中唐诗贬谪文化色彩:戴伟华《唐代文学专论》;郭延礼《中国文学精神·唐代卷》等但是,对于鼎盛的中唐山水诗却少有专论,并且具体到中唐山水诗与贬谪文化之间的关系者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而更多的是将中唐贬谪诗人的山水诗作或归为山水诗或类为贬谪诗研究,这样的做法都不利于分析了解中唐山水诗与贬谪文化之间独特而深刻的关系。

四、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思路本课题针对课题研究之意义以及目前研究现状,亟欲通过分析中唐山水诗独特的创作内涵和诗人因贬谪遭遇而引起的心理特征与情感倾向变化,从而探索出中唐山水诗中隐含的贬谪情绪,反映贬谪文化在诗人创作中所产生的影响。

具体思路简列为以下提纲:1、中唐山水诗的独特气象——与盛唐山水诗比较中唐山水诗非常鼎盛,其山水诗风对盛唐山水诗风既有承袭又有突破,成了自身的独特气象。

唐宋词研究课程(课程代码:07564)自学考试大纲

唐宋词研究课程(课程代码:07564)自学考试大纲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唐宋词研究课程(课程代码:07564)自学考试大纲目录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第一编词学论略(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第二编唐五代名家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第三编北宋名家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第四编南宋名家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三、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一)《唐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二)《唐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三)《唐宋词研究》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六)对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的说明(七)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附录题型举例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唐宋词研究》是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山大学主考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课,内容包括词学基础、唐五代名家词、北宋名家词、南宋名家词四个部分。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学应考者系统地学习唐宋时期词的发展史,把握其间诸多名家的代表性作品,以对名家名作的研读为基础,了解名作的基本内容、名家的创作特色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词史发展的规律和特色。

(二)课程的基本目标本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帮助考生在阅读唐宋名家词的基础上,掌握词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以及词的发展历程。

通过学习提升考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对重点作家艺术特征的把握。

通过训练考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以及作品分析能力,使考生掌握词作艺术分析的方法,学会对作家进行艺术特色的总结。

为今后从事相关方面的教学与文化传播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更高层次的学习以及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学习要能够贯彻理论基础与具体作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作品,在具体作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艺术规律。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分工与区别《唐宋词研究》以《中国文学史》、《古代汉语》等课程为基础,是全国统考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的有益补充,又是对作为分体文学的词的重要历史阶段认识的深化,兼具基础和深化的双重特性。

古诗教学实践研究报告(3篇)

古诗教学实践研究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古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了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本报告通过对古诗教学实践的观察和分析,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

二、研究背景1. 政策背景: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将古诗教学纳入小学语文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2. 理论背景:古诗教学理论主要包括文化传承理论、审美教育理论和情感教育理论。

这些理论为古诗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

3. 实践背景: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等。

三、研究目的1. 探讨有效的古诗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古诗教学参考,提高教学水平。

四、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古诗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2. 观察法:观察古诗教学过程,分析教学效果。

3. 问卷调查法: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古诗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4. 访谈法:访谈教师和专家,了解他们对古诗教学的看法和建议。

五、研究结果与分析1. 教学方法探讨(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古诗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2)比较教学法:将不同时期的古诗进行对比,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吟诵教学法:引导学生吟诵古诗,培养他们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4)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古诗,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效果分析(1)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参与度增强。

(2)学生的古诗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得到提升。

(3)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

3. 存在问题及对策(1)问题:部分教师对古诗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

唐宋诗词鉴赏课程介绍

唐宋诗词鉴赏课程介绍

唐宋诗词鉴赏课程介绍中国是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

东南大学校址乃六朝皇宫所在地,是格律诗词的发祥地之一,《昭明文选》成书于此;明代为国子监,《永乐大典》也成书于此。

文学积淀十分深厚。

在民国时期,这里为中央大学,一大批文学大师学习、任教于此。

但1952年院系调整后,文科全部迁出,这里仅成为南京工学院,如今虽已成为一所理、工、医、文、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仍以工为特色。

理工科学生长于逻辑思维,短于形象思维,而诗词正运用形象思维,唐宋诗词又是我国古典诗词的顶峰,开设“唐宋诗词鉴赏”既可提高学生的文学和人文素养,也能改善学生的思维品格,增强其创造能力。

九十年代初,我校提出“巩固工科,加强理科,发展文科”的办学方针,一大批文学硕士、博士来东大工作,“唐宋诗词鉴赏”渐渐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

“唐宋词鉴赏”连续几年被学生评为“全校十佳选修课程”。

1995年王步高牵头的“古典诗词教改工程”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大校友诗社等师生的文学社团相继成立;中华词学研究所、《中华词学》刊物等先后在东南大学诞生。

由校友李飞父子捐款30万元,还建起了“中大校友诗词创作基金”。

九十年代中期,东大成为首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单位,“唐宋诗词鉴赏”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

2003年列为学校支持建设的三级精品课程,2004年东大“大学语文”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以后,“唐宋诗词鉴赏”的教改进入了快车道。

“唐宋诗词鉴赏”是作为一个小课程群建设的,含“唐诗鉴赏”、“唐宋词鉴赏”、“诗词格律与创作”三门课,三门课可单独开,亦可连续开。

“诗词格律与创作”原则上只面向学过“大学语文”、“唐诗鉴赏”、“唐宋词鉴赏”的学生,要求学生有较厚实的文学与诗词修养,也能背上一二百首诗词,对传统诗词有很深的兴趣,才希望他们选这门课。

“唐诗鉴赏”、“唐宋词鉴赏”是普及性课程,每班160-200人,“诗词格律与创作”是提高课,每班仅40人。

关于古诗的研究报告(5篇)

关于古诗的研究报告(5篇)

关于古诗的研究报告(5篇)关于古诗的研究报告(通用5篇)关于古诗的研究报告篇1古代诗人对于战争的态度“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自古诸侯征战、王朝更替,最受苦的莫过于老百姓了。

而我国的漫漫历史进程中战争更是经常发生的事情,面对着战争我们民族的那些充满了思考和家国情怀的诗人们更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诗歌,来阐述了他们关于战争的理解和态度。

人类社会的产生便伴随着战争而行,从传说中的黄帝统一中国到近代中国战争一直都是一个长期存在着的话题。

在我国这样的一个注重国家情怀的国度中,歌颂战争的诗歌是很多的。

我国最早的战争史在《诗经》中出现,是以官方视角写下的战争诗,辞采华美,气势宏大。

首先来看《大雅·常武》、《大雅·江汉》、《大雅·皇矣》及《颂》诗中的一些篇目,这类诗篇多是对统治阶级、上层将领征伐武功的赞美。

《大雅·常武》以激昂的文辞夸耀王师的兵强马壮与士气高昂,气势撼人心魄,《大雅·江汉》更是以不吝笔墨、近乎矫情的夸耀直陈功业的辉煌,这种“主旋律”式的风格体现在许多同类的篇章中,多是对君王、诸侯王、将领攻伐武功的歌颂。

诚然,这类诗歌更多的是出于政治需要,或出于仕宦之手,或经过史官乐官的润色加工,也由此可以发现,战争对于统治阶层,是建立荣耀与功绩的机会,记录并反映战争的诗歌必定会着力表现国力的强盛、胜利的辉煌、王师的威武与武功的浩大,这便形成了审视战争的官方视角,在此视角统御下的战争诗,呈现出壮丽雄浑的艺术格调,折射出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要求。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更是成了周期性的家常便饭一样,这个时期关于战争的描写、研究也达到了很深入的地步。

到现在为止还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孙子兵法》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完成的.,还有很多描写战争的文章和诗篇也在这个时期大量的涌现,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关于战争的描述和认识对于今天的我们同样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01103003查正贤-唐诗研究教学大纲

01103003查正贤-唐诗研究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唐诗研究(Studies On the Poetry of Tang Dynasty)一、课程目的、任务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程,通过对唐代诗歌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获得对唐诗发展面貌及其特色的认识,并了解本领域文献状况,及其掌握学术动态,在领略唐诗世界之魅力的同时,为进一步从事学术研究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1.唐诗在中国诗史中的位置;2.唐诗发展不同阶段中的基本面貌及其特色;3.从事本领域专业研究的文献情况,并通过自己的阅读研究实践科研论文的撰写。

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由主讲老师介绍研究状况及最新动态,提出问题,学生自主阅读文献,提交讨论报告,并组织讨论。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不指定专门教材,只列出基本文献及部分参考论著: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排印本。

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2年影印本。

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校点本。

欧阳修等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校点本。

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徐陵编,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玉台新咏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

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中华书局1984年第1版。

遍照金刚撰,王利器校注:《文镜秘府论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皎然撰,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齐鲁书社1986年版。

胡震亨撰:《唐音癸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陈寅恪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版。

程千帆著:《进士行卷与唐代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葛晓音著:《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葛晓音著:《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考核方式:课堂讨论和专题论文相结合。

二者结构比例为:课堂讨论40%;专题论文:6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