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与仪器分析 第八章 放射性
环 境 放 射 性 监 测

常用的检测器即利用上述效应工作
电离型检测器 利用电离效应 气体
闪烁型检测器 利用光效应
半导体检测器 利用电离效应 固态半导体
2021/7/23
21
第五节 放射性监测
5.1 监测对象及内容
监测对象
现场监测 对应用核技术的内部场所的监测
个人剂量 对从事与核有关专业人员以及公 众作内照射和外照射的剂量监测
2021/7/23
26
小结和练习题
本章要点 环境放射性的来源 三种核衰变 半衰期计算 复习题
p285 1、2、3 作业
p285 4、6
2021/7/23
27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
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环境在正常情况下处于 “动态平衡”。当环境质量偏离稳态时环境质 量随之变化。若在极短时间内激烈“扰动”, 即发生“瞬态局部严重污染”,即突发性环境 污染事故。它是指:非正常的、不可抗拒,在 时间、地点、场合、排污方式、排污途径、排 污种类、数量、浓度等均难以预料的环境污染 事故
环境监测 对外环境的放射性水平监测,对 象有空气、水体、土壤、生物、固体废物等
环境监测的主要核素有:α放射性核素和β放
射性核素
2021/7/23
22
放射性监测
监测内容 放射源强度、办衰期、射线种类及能量 环境和人体中放射性含量、空间照射量
或电离辐射剂量
2021/7/23
23
5.2 放射性监测方法
β射线的电子速度比α射线高10倍以上,其 穿透能力较强,在空气中能穿透几米至几十 米才被吸收;与物质作用可使其原子电离, 也能灼伤皮肤。
2021/7/23
6
放射性衰变的类型 γ衰变
γ衰变:原子核从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 或者基态时所放射的电磁辐射。
第八章 仪器分析法(多图)(共80张PPT)

对溶剂的要求 :
4
第八章 仪器分析法
模块四 药物含量测定技术
测定方法 :
〔一〕对照品比较法
分别配制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对照品溶 液应为供试品溶液的100%±10%,溶剂一致,测 定吸光度 .
cx
cR
AX AR
cR 原料%
AX AR
DV 100%
第八章 仪器分析法
色谱法原理一、吸附
模块四 药物含量测定技术
当流动相流过时,各组分以 不同的速度随流动相流 出色谱柱。
第八章 仪器分析法
色谱法原理:二、分配
模块四 药物含量测定技术
混合成分 在固定相 与流动相 之间分配
第八章 仪器分析法
色谱法原理:三、分子筛
模块四 药物含量测定技术
因混合物中各 种分子体积大 小不一样而别 离
模块四 药物含量测定技术
样品浓 对 度 样照 品品 峰峰 面 对 面 积照 积品浓
定量第方八法章—仪—器内分标析法法
对照品
模块四 药物含量测定技术
内标物
供试品
内标第法八章 仪器分析法
模块四
药物含量测定技术
供试液〔样品+内标〕
对照液〔对照+内标〕
内标物
是样品中不存在的物质 与被测组分峰靠近 能与各组分完全分离 与被测组分的量接近
原料% 1E% 11c%mALDV100% W
cx
cR
AX AR
8
第八章 仪器分析法
模块四 药物含量测定技术
实例:卡比马唑的含量测定
精密称取本品0.05012g,配成500ml溶液,再定 量稀释10倍后,照分光光度法在292nm波长处测定吸 光度为0.555。按C7H10N2O2S的百分吸收系数为 557,求卡比马唑的百分含量。
环境检测08环境中放射性物质监测

02.
β放射性核素,134Cs、137Cs、131I和60Co等
主要测定的放射性核素为:
环境放射性监测方法有定期监测和连续监测。定期监测的一般步骤是采样、样品预处理、样品总放射性或放射性核素的测定;连续监测是在现场安装放射性自动监测仪器,实现采样、预处理和测定自动化。 对环境样品进行放射性测量和对非放射性环境样品监测过程一样,也是经过: 样品采集——样品前处理和选择适宜方法——仪器测定
目的:浓集对象核素、去除干扰核素、将样品的物理形态转换成易于进行放射性检测的形态。
母体——子体(较低能级或基态子体) +γ+α(或β)(同质异能跃迁)
α衰变(4He核-α粒子) 226Ra → 222Rn + 4He 226Ra衰变有两种方式(分枝衰变):
A = d N / d t
在给定时刻处于特定能态下的一定量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A的定义式是
式中:A—放射性活度,单位Becquerel,简称贝可,用符号Bq表示,1Bq=1 sec-1 。
(三)剂量当量(H)-希沃特SV
第二节 环境中的放射性
环境中放射性的来源
、对人体危害
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分布
(一)天然放射性的来源 1、宇宙射线 初级宇宙线—高能辐射,穿透力很强; 次级宇宙线—比初级弱 放射性核素-20余种 2、天然放射性核素—与地球共生 3、天然放射本源—半衰期极长,强度弱 内照射、外照射(占80%)
01
放射性计测实验室
02
核辐射剂量的监测需要用核辐射探测仪器。是基于射线和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各种效应如电离、光、电或热等进行观测和测量的方法。 通常采用的探测器有电离探测器、闪烁探测器和半导体探测器等。
01
放射性检测仪器
仪器分析第八章

第八章电化学分析法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可作为基准参比电极的是:AA. SHEB. SCEC.玻璃电极D.惰性电极2.下列属于惰性电极的是: DA. 锌电极B.铅电极C.玻璃电极D.铂电极3.甘汞电极的电极电位于下列哪些因素与有关AA.[Cl-]B.[H+]C.[AgCl]D.Pcl2(氯气分压)4.用电位法测定溶液的PH应选用的方法CA.永停滴定法B.电位滴定法C.直接电位法D.电导法5.玻璃电极的膜电位的形成基于DA.玻璃膜上的氢离子得到电子而形成的B.玻璃膜上的氢气失去电子而形成的C.玻璃膜上的钠离子得到电子而形成的D.溶液中的氢离子与玻璃膜上的钠离子进行交换和膜上的氢离子与溶液中的氢离子之间的扩散而形成的6.电位法测定溶液的PH常用的指示电极是 CA.氢电极B.甘汞电极C.玻璃电极D.银-氯化银电极7.玻璃电极的内参比电极是 BA.银电极B.银-氯化银电极C.甘汞电极D.标准氢电极8.在25度时SCE的电极电位值是 DA.0.288VB.0.222VC.0.2801VD.0.2412V9.玻璃电极在使用前应预先在纯水中浸泡 CA.2小时B.12小时C.24小时D.42小时10.在PH计上的电表指针所指示的PH与标准缓冲溶液的PH不相符合时,可通过调节下列哪种部件使之相符 BA.温度补偿器B.定位调节器C.零点调节器D.PH-mV转换器11.滴定分析与电位滴定法的主要区别是 DA.滴定的对象不同B.滴定液不同C.指示剂不同D.指示终点的方法不同12.离子选择性电极电位产生的机制为 CA.离子之间的交换B.离子的扩散C.A和B均是D.A和B均不是13.进行酸碱电位滴定时,应选择的指示电极是AA.玻璃电极B.铅电极C.铂电极D.银电极14.电位滴定法中,电极组成为 DA.两支不同的参比电极B.两只相同的指示电极C.两支不同的指示电极 D.一只参比电极一只指示电极15.以下电极属于膜电极的是 CA.银-氯化银电极B.铂电极C.玻璃电极D.氢电极16.PH计上的温度补偿器的作用是 CA.使待测溶液的PH与标准溶液的PH保持一致B. 使待测溶液的温度与标准溶液的温度保持一致C.调节适当的电位抵消因温度改变对电位测定的影响D.调节待测溶液的温度抵消因温度改变对电位测定的影响17.用直接电位测定法测定溶液的PH,为了消除液接电位对测定的影响,要求标准溶液的PH与待测溶液的PH之差为 BA.3B.<3C.>3D.418.消除玻璃电极的不对称电位常采用的方法是 DA.用水浸泡玻璃电极B.用碱浸泡玻璃电极C.用酸浸泡玻璃电极 D.用两次滴定法19.若用一级微商法确定电位滴定的化学计量点,则化学计量点时电池电动势的变化特征是 AA.电动势的变化最大B.电动势的变化最小C.电动势的变化为零 D.电动势的变化较小20.玻璃电极在使用前应在纯水中充分浸泡,其目的是 DA.除去杂质B.减少稳定不对称电位C.在膜表面形成水化凝胶层 D.B和C均是(二)多项选择题1.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组成是ABCDA.电极膜B.电极管C.内参比溶液D.内参比电极E.外参比电极2.电位法测定溶液的PH,常选择的电极时ACA.玻璃电极B.银-氯化银电极C.饱和甘汞电极D.汞电极 E.银电极3.可作为酸碱滴定法的参比电极是CEA.玻璃电极B.汞电极C.银-氯化银电极D.银电极E.饱和甘汞电极4.用两次测定法测定溶液PH的目的是BCA.稳定PHB.消除玻璃电极的不对称电位C.消除公式中的常数D.消除玻璃电极的酸差 E.消除玻璃电极的碱差二、简答题1.电位滴定法与永停滴定法有何区别?略2.简述玻璃电极的测定原理略3.用PH计测定溶液PH时,为什么用两次测定法?略三、实例分析题1.用下面电池测定溶液的PH玻璃电极|H+(xmol/L)||SCE在25度时,测得PH=4.00的标准缓冲溶液的电池电动势为0.209V,测得待测溶液的电池电动势为0.312V。
《环境分析与监测》考试试卷(F)

《环境分析与监测》考试试卷(F)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在放射性检测仪器中,最常用的检测器有三类,即、、检测器。
2、简要表述下列符号所代表的意义:PM10DO BOD5CODTSP 。
3、“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中包括种化学类别,共种有毒化学物质。
4、生活垃圾的主要处理方法是:;;;。
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SO2、NO2的一小时浓度采样时间不得少于分钟;其日平均浓度采样时间,每天不得少于小时。
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III类水BOD5的浓度限值为。
7、植物样品采集时应注意样品的“三性”是:;;。
1、电离型检测器、闪烁检测器、半导体;2、可吸入颗粒物(飘尘)、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悬浮颗粒物;3、14、68;4、填埋、堆肥、焚烧、回收再利用;5、45、18;6、4 mg·L-1;7、代表性、典型性、适时性。
二、选择题(每题1.5分,共15分)1、监测河流水质的对照断面应设于距本区第一个排污口()A、下游1000~1500m处B、下游500~1000m处C、下游100~500m处D、上游100~500m处2、在下列液体中滴加酚酞指示剂,溶液显红色的是()A、普通电热蒸馏水B、全玻二次蒸馏水C、已被固定的测氰废水D、已被固定的测氨氮废水3、大气采样时,多孔筛板吸收管气体入口应是()A、球形上部的导管口B、球形旁边的长导管口C、上述两个导管口都可以D、随便哪一个导管口4、未经任何处理的清洁水样最长存放时间为()A、24hB、48hC、72hD、96h5、采集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样品,其采样工具应为()A、铁制B、铅制C、不锈钢制D、塑料制6、Saltzmain系数一般是()A、理论值B、经验值C、实验值D、其他7、采集溶解氧水样应在现场固定,固定方法是()溶液 B、加入碱性 KI溶液A、加入MnSO4C、加入MnSO和碱性 KI溶液 D、只要塞紧瓶塞48、为便于了解大气污染物对不同区域的影响,布点方法是()A、同心圆B、螺线C、扇形D、功能区法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分为()A、3类B、五级C、Ⅲ级D、五类10、动物体内各器官对吸人的污染物都有转化功能,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哪一器官()A、肝B、肾C、胃D、肠三、解释下列概念:(每小题2分,共10分)1、环境质量标准:2、垃圾高热值:3、优先污染物:4、精密度:5、加标回收法:1、环境质量标准: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对环境质量所做的限制性规定。
环境监测与分析

河海大学编 (高纲号 0728)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环境分析与监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环境工程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它的特点是包括了化学、分析化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
本课程在内容上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
理论部分共10章,第1章是绪论,介绍了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和环境标准。
第2章是水和废水监测,介绍了水质污染与监测的目的、方案、样品采集、保存和预处理技术以及监测项目的种类和分析方法。
第3章是空气和废气监测,介绍了空气污染的基本知识,空气污染监测的目的、样品采集方法和仪器以及监测项目的种类和分析方法。
第4章是固体废物监测,介绍了固体废物基本知识、样品采集和制备方法以及监测项目的种类和分析方法。
第5章是土壤质量监测,介绍了土壤基本知识、监测方案、样品采集和预处理方法以及监测项目的种类和分析方法。
第6章是环境污染生物监测,介绍了生物监测的目的、样品采集方法以及监测项目的种类和分析方法。
第7章是噪声监测,介绍了噪声的基本知识、监测仪器、标准和监测方法。
第8章是环境中放射性污染监测,介绍了放射性的基本知识、监测仪器、监测对象、标准和监测方法。
第9章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介绍了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包括数据的处理和表述、标准方法、标准物质以及标准化管理的内容。
第10章是自动监测与简易监测技术,简介了自动监测与简易监测的技术。
实验部分包括17个实验内容,其中水监测项目11个、气监测项目2个以及噪声、土壤、固体废物和头发中含汞量的测定各1个。
通过学习应考者可以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并能够应用在具体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为环境监测工作和研究的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达到以下要求:1、了解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和研究中的重要性;2、理解各种监测方法的原理、质量保证的意义,并且掌握其基本内容;3、掌握样品的采集、预处理和分析技术等有关内容;4、熟练掌握环境监测中常见术语的名称和意义。
《环境监测》第8章 放射性污染监测.

8.1.4 放射性监测对象和内容
1.放射性监测对象 (1)现场监测 (2)个人剂量监测 (3)环境监测 主要监测的放射性核素为 ①α放射性核素,即 239 Pu、226 Ra、224 Ra、220 Rn、210 Po、 222 Th、 234 U和 235 U; ②β放射性核素,即 3 H、90 Sr、89 Sr、134 Cs、137 Cs、
第8章 放射性污染监测
学习指南
通过学习要求掌握放射性污染的概念、来源及危害, 熟悉掌握放射性监测的方法;了解放射性监测仪器。
8.1 概 述
8.1.1 基本知识
1.放射性核衰变 自然界的所有物质都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有些元素的原 子核是不稳定的,它能自发地有规律地改变其结构而成为另 一种原子核,这种现象称为衰变,也称为放射性衰变。 放 射性有天然和人工之分。 决定放射性核素性质的基本要素是放射性类型、放射性活 度和半衰期。
各种射线的品质因数
品质因数 Q 1 3 5~8 10 内照射 照射类型 外照射 射线类型 反冲核 X、γ 、e、β α 反冲核 品质因数 Q 20 1 10 20
【例题】 某人全身均受照射,其中γ射线的吸收剂量为 1.5×10 -2 Gy,快中子吸收剂量为2.0×10 -3 Gy,计算总 剂量当量。 解: H 总 = Hγ+ H 快中子 由 H= kDQ 并查表8-2,得 H 总= 1.5×10 -2 ×1 + 2.0×10 -3×10 = 3.5×10 -2 (SV)
131
I 和 60 Co。
2.放射性监测内容 (1)放射源强度、半衰期、射线种类及能量; (2)环境和人体中放射性物质的含量、放射性强度、空间 照射量或电离辐射剂量。 3.放射性监测目的 环境放射性监测的目的最终在于保护专业人员和公众的 健康,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确定公众日常所受辐照剂量(实测值或推测值)是否 在允许剂量之下; (2)监督和控制生产、应用单位的违法排放; (3)把握环境放射性物质累积的倾向。
环境监测第八章放射性污染监测

三、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通常,每人每年从环境中受到的放射性辐射总
剂量不超过2毫希沃特。其中,天然放射性本底辐射
占50%以上,其余是人为放射性污染引起的辐射。 放射性元素铀(238U、235U、234U)、钍(232Th)、 镭(226Ra)、氡(222Rn)和钾(40K)对人体的辐 射伤害特征见表8.4所示。
检测器 闪烁检测器 正比计数器 半导体检测器 电流电离室 正比计数器 盖革计数器 闪烁检测器 半导体检测器 闪烁检测器 半导体检测器
特点 检测灵敏度低,探测面积大 检测效率高,技术要求高 本底小,灵敏度高,探测面积小 测较大放射性活度 检测效率较高,装置体积较大 检测效率较高,装置体积较大 检测效率较低,本底小 探测面积小,装置体积小 检测效率高,能量分辨能力强 能量分辨能力强,装置体积小
02
需的时间称为半衰期(T1/2)。
1. 核反应
核反应:是指用快速粒子打击靶核而给出新核(核产物)和另 一粒子的过程。
二、照射量和剂量
(一)照射量
X dQ dm
式中:dQ——γ或X射线在空气中完全被阻止时,引起质 量为dm的某一体积元的空气电离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正
的或负的)的总电量值,C;
X——照射量,它的SI单位为C/kg,与它暂时并
闪烁检测器 盖革计数器
1.电流电离室
电离型检测器 图8.3 电离室示意图
正比计数管
图8.4 α、β粒子的电 离作用与外加电压的关 系曲线
图8.5 盖革 计数管 示意图
图8.6 射线 强度测量装置 示意图
盖革(GM) 计数管
(二)闪烁检测器
图8.7 闪烁检测器测量装置示意图 1.闪烁体;2.光电倍增管;3.前置放 大器;5.脉冲幅度分析器; 6.定标器;7.高压电源;8.光导材料; 9.暗盒;10.反光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8.1 品质因数与照射类型、射线种类的关系 品质因数与照射类型、
照射类型 射线种类 x、γ、e 、 、 中能中子( 中能中子(0.02MeV) ) 中能中子( 中能中子(0.1MeV) ) 快中子( ~ 快中子(0.5~10MeV) ) 重反冲核 β -、β+、γ、e、x 、 、 内照射 α 裂变碎片、 发射中的反冲核 裂变碎片、α发射中的反冲核 品质因素 1 5 8 1所空气中最 大容许浓度② / (Bq·L-1) 1.9×102 3.7×10 1.5×102 1.1×10 2.6 7.4×10 3.7 3.3×10 3.3×10-1 1.9×10 2.2 3.7×102 3.7×10-2 3.3×10-1 3.7×102 3.7×10-1 1.1×10 1.1 1.1×10-3 3.7×10-3 7.4×10-3
5×10-3 3×10-2 ② 7.5×10 2 7.5 10-2 1.5×10-2
5×10-4 1×10-2 2.5×10 2 2.5 10-2 5×10-3
7.5×10 1 7.5 10-1 1.5×10-1
注:①表内所列数值均指内、外照射的总剂量当量,不包括天然本底照 射和医疗照射。 ②16岁以下人员甲状腺的限制剂量当量为1.5×10-2Sv/a。
注:①露天水源的限制浓度值 是为广大居民规定的,其他人 员也适用此标准;②放射性工 作场所空气中的最大容许浓度 值为职业放射性工作人员规定 的,工作时间每周按40h计算; ③矿井下222Rn的最大容许浓度 为3.7Bq/L。但222Rn子体或 220Rn子体的α潜能值不得大于 4×104MeV/L。
1.α衰变 1.α衰变 α衰变是不稳定重核(一般原子序数大于82) 衰变是不稳定重核(一般原子序数大于82) He核 粒子)的过程。 自发放出4He核(α粒子)的过程。 2.β衰变 2.β衰变 β衰变是放射性核素放射β粒子(即快速电 衰变是放射性核素放射β粒子( 的过程, 子)的过程,它是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发生互变的 结果。 结果。 β衰变可分为负β衰变、正β衰变和电子俘获 衰变可分为负β衰变、 三种类型。 三种类型。 3.γ衰变 3.γ衰变 γ射线是原子核从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或 者基态时所放射的电磁辐射。 者基态时所放射的电磁辐射。
土壤 2.96×10-2~8.88×10-2 3.7×10-3~7.03×10-2 7.4×10-4~5.55×10-2 1.11×10-3~2.22×10-2
8.14×10-2~8.14×10-1 1.48×10-2~4.81×10-2 3.7×10-3~4.81×10-2 1.48×10-2~4.81×10-2
天然放射性本底辐射占50%以上,其余是人为放射 性污染引起的辐射。 放射性元素铀(238U、235U、234U)、钍(232Th)、 镭(226Ra)、氡(222Rn)和钾(40K)对人体的辐射伤 害特征见表8.4所示。
表8.4 天然放射性核素的主要辐射特征 放射性核 素 238U 232Th 226Ra 40K 对人体伤害类型 外照射伤害 外照射伤害 内照射伤害、 内照射伤害、外照射伤害 外照射伤害 γ射线能量 kev 射线能量/ 射线能量 186 238 352.8 1460
随机效应
全身均匀照射 50 全身均匀照射 50 不均匀照射 非随机效应 任何组织 不均匀照射 ≤50 50
公众个人 群体
随机效应 不作规定
全身均匀照射 50 ≤50
第四节 放射性测量实验室和检测仪器
一、放射性测量实验室
(一)放射化学实验室 (二)放射性计测实验室
二*、放射性检测仪器 、
(一)电离型检测器 (二)闪烁检测器 (三)半导体检测器
(二)吸收剂量
它是表示在电离辐射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单 位质量的物质吸收电离辐射能量大小的物理量。
d ED D= dm
D——吸收剂量,SI单位为J/kg,单位的专门名称为戈瑞,简称戈,用 符号Gy表示; ——电离辐射给予质量为dm的物质的平均能量。
d ED
(三)剂量当量(H) 剂量当量( )
在生物机体组织内所考虑的一个体积单元上吸 收剂量、品质因数和所有修正因素的乘积。 H=DQN
表8.9 各种常用放射性检测器
射线种类 检测器 闪烁检测器 正比计数器 α 半导体检测器 电流电离室 正比计数器 盖革计数器 β 闪烁检测器 半导体检测器 闪烁检测器 γ 半导体检测器 特 点 检测灵敏度低, 检测灵敏度低,探测面积大 检测效率高, 检测效率高,技术要求高 本底小,灵敏度高,探测面积小 本底小, 灵敏度高, 测较大放射性活度 检测效率较高, 检测效率较高,装置体积较大 检测效率较高, 检测效率较高,装置体积较大 检测效率较低, 检测效率较低,本底小 探测面积小, 探测面积小,装置体积小 检测效率高, 检测效率高,能量分辨能力强 能量分辨能力强, 能量分辨能力强,装置体积小
第八章 环境中放射性污染监测
第一节 基础知识 第二节 环境中的放射性 第三节 放射性辐射防护标准 第四节 放射性测量实验室和检测仪器 第五节 放射性监测
第一节 基 础 知 识
一、放射性 (一)放射性核衰变 1.核衰变 1.核衰变 有些原子核不稳定, 有些原子核不稳定,能自发地有规律地改变其 结构转变为另一种原子核,这种现象称为核衰变。 结构转变为另一种原子核,这种现象称为核衰变。 2*.放射性
器官名称 职业性放射性 工作人员的年 最大容许剂量 当量①/Sv 放射性工作场所、相 广大居民年 邻及附近地区工作人 最大容许剂 员和居民的年最大容 量当量②/Sv ①/Sv 许剂量当量
受照射部位
全身、红骨髓、眼 5×10-2 晶体、性腺 皮肤、骨、甲状腺 3.0×10-1 手、前臂、足踝 其他器官
(三)放射性活度和半衰期 1. 放射性活度(强度) 放射性活度(强度)
放射性活度系指单位时间内发生核衰变的数目 放射性活度系指单位时间内发生核衰变的数目。 单位时间内发生核衰变的数目。
2. 半衰期
当放射性的核素因衰变而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时所 当放射性的核素因衰变而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时所 需的时间称为半衰期( 需的时间称为半衰期(T1/2)。
(二)在水体中的分布
表8.3 各类淡水中226Ra及其子代产物的含量 及其子代产物的含量 核素
226Ra 222Rn 210Pb 210Po
单位:Bq/L
矿泉及深水井
3.7×10-2~3.7×10-1 3.7×102~3.7×103 <3.7×10-3 ≈7.4×10-4
地下水
<3.7×10-2 3.7~37 <3.7×10-3 ≈3.7×10-4
表8.6 放射性同位素在露天水源中的限制浓度 和放射性工作场所空气中的最大容许浓度
放射性同位素 名称 氚 铍 碳 硫 磷 氩 钾 铁 钴 镍 锌 氪 锶 碘 氙 铯 氡 镭 铀 钍 符号
3H 7Be 14C 35S 32P 41Ar 42K 55Fe 60Co 59Ni 65Zn 85Kr 90Sr 131I 131Xe 137Cs 220Rn 222Rn③ 226Ra③ 235U 232Th
在衰变过程中,不稳定的原子核能自发地放出具有一定 在衰变过程中, 动能的带电或不带电粒子 α、β、γ射线,使本身物理和化学 射线, 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放射性” 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放射性”。
图8.1
226Ra和60Co的核衰变 Ra和 Co的核衰变
(二)*放射性衰变的类型 放射性衰变的类型
地面水
<3.7×10-2 3.7×10-1 -
雨水
- 3.7×10~3.7×103 ≈1.85×10-2
<1.85×10-2 1.85×10-2~1.11×10-1
(三)在大气中的分布
大多数放射性核素均可出现在大气中, 大多数放射性核素均可出现在大气中,但主要 是氡的同位素( ),它是镭的衰变产 是氡的同位素(特别是222Rn), ), 物,能从含镭的岩石、土壤、水体和建筑材料中逸 散到大气,其衰变产物是金属元素,极易附着于气 溶胶颗粒上。
露天水源中限制 浓度① / (Bq·L-1) 1.1×104 1.9×104 3.7×103 2.6×102 1.9×102 — 2.2×102 7.4×103 3.7×102 1.1×103 3.7×102 — 2.6 2.2×10 — 3.7×10 — — 1.1 3.7×10 3.7×10-1
放射性同位素在放射性工作场所以外地区空气 中的限制浓度,按表8.6放射性工作场所空气中的最 中的限制浓度,按表 放射性工作场所空气中的最 大容许浓度乘以表8.7所列比值控制计算 所列比值控制计算。 大容许浓度乘以表 所列比值控制计算。 表8.7 比值控制
比 值 放射性同位素
3H、35S、41Ar、85Kr、131Xe 14C、55Fe、59Ni、65Zn、90Sr、 226Ra
放射性工作场所相邻 广大居民区 及附近地区 1/30 1/300 1/30 1/30 1/200 1/100
其它同位素
二、其他国家和机构发布的有关环境放射性标准
表8.8 国际放射委员会建议的个人剂量限值
人员类别 非随机效应 基本极限值/(mSv·a-1) 眼晶体 其他组织 150 500
职业性个人
(四)在动植物组织中的分布
任何动植物组织中都含有一些天然放射性核 素,主要有40K、226Ra、14C、210Pb和210Po等,其含 量与这些核素参与环境和生物体之间发生的物质交 换过程有关,如植物与土壤、水、肥料中的核素含 量有关;动物与饲料、饮水中的核素含量有关。
三、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1、主要是辐射损伤,导致蛋白质分子键 断裂和畸变,破坏对人类新陈代谢有重要意义 的酶。 2、直接破坏细胞的组织和结构,对人体 产生躯体损伤效应和遗传损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