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结节的CT和MRI诊断
核磁共振成像对肝硬化肝内结节诊断及癌变的早期应用价值

核磁共振成像对肝硬化肝内结节诊断及癌变的早期应用价值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对肝硬化肝内结节诊断及癌变的早期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我院100例经病理证实为肝硬化患者,回顾性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肝硬化肝内结节诊断及癌变早期的价值。
100例病例采用GE Signa1.5T核磁共振仪进行诊断,均以脂肪抑制T2WI和横轴位T1WI平扫,后利用三维成像技术做动态图像处理。
另选取50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ADC值等。
结果:100例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肝硬化肝内再生结节,具体分为两种其一大结节,其二小结节;同时100例患者中50例经诊断确诊为肝癌患者。
且ADC值等均与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NMRI对诊断肝硬化肝内结节及早期癌变准确性高,有利于区分疾病类型,故值得广泛推广应用于临床诊断过程中。
【关键词】:NMRI;肝硬化;肝内结节;癌变;诊断价值临床上指人类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显微组织及结节样增生的病理过程为肝硬化,肝区常伴有结节,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退变结节和再生结节。
临床诊断常采用NMIR进行肝硬化区分诊断。
而近年来,大量实验及临床研究结果提示,肝细胞癌与肝硬化间具有密切关联性。
肝硬化结节经过RN、DN与DN癌变或eHCC最终演变为sHCC。
就肝细胞癌而言,其在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内属于常见性疾病,高居全球范围内恶性肿瘤发病率第6位和致死率第3位[3、4]。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肝硬化背景伴HCC患者比例高达80%~90%,其中由肝硬化进一步演变为HCC者为12%~20%。
且HCC预后不佳,特别是进展期HCC患者5年生存率还不到12%,而sHCC患者5年内生存率超过50%,可达到60%左右,eHCC生存率则更高。
故肝硬化期间及早诊断出癌变或早期肝癌结节,给予患者积极有效的干预治疗有利于改善预后。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计收集病例100例,均为我院采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肝硬化患者为肝硬化组,检查时间2014年1月~2015年1月,包括男性患者7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32~80岁,平均年龄(57.4±13.1)岁;93例有乙肝病史,5例酒精性肝硬化,2例血吸虫病史。
浅谈肝硬化结节和肝细胞癌CT、MRI诊断

CT平 扫 ,RN多数 呈 等 或密 度 ,动 态 扫 描 动脉 期 多数 无 明显 强 化 ,静 脉 期 、平 衡 期 呈 等 密 度 ,如 果 RN周 围纤维 增 生 明显 ,纤 维 组 织延 时强 化 ,可 衬 托 RN呈 略低 密度 ;DN在 CT检 查与 RN基 本 相 同 ,分 辨较难 ;HCC平 扫呈 略低 、等 密度 灶 ,动 脉期 呈 不 同程度 强化 ,门脉期 呈 等 、低 密 度 ,平衡 期 、延 迟 期 呈低 密度 ,如果有 病 灶 包 膜 ,包 膜可 呈 延 时 强 化 ,颇 有诊 断价 值 。
大 多数 学者 认 为 RN是 在 肝 硬化 基 础 上 发 展 而 来 ,是 肝细 胞局 灶性 增 生 而形 成 的肝 实质 小 岛 , RN逐 步形成 DN,低 度 DN含 有肝 细 胞 ,但 大 多数 细 胞发 育不 良 ,高度 DN有 局 灶 或 广泛 结 构 异 常 , HCC癌 细胞 呈条 索 、巢 状或 腺管 样 ,周 围有 血 管包 绕 。HCC主要 肝 动脉供 血 或部分 肝 动 脉及 门脉双 重 供 血 ,HCC极 易 肝 内扩 散 ,可 形成 静 脉 癌 栓 ,晚 期 经 淋 巴转 移 腹 腔 、腹 膜 后 、锁 骨 上 ,经 血 行 转 移 脑 、骨 ,还可 腹膜 种植 。
[收 稿 日期】2013—09—18
DN在 癌 变 过 程 中 ,含 有 癌 细 胞 结 节 灶 ,MRI 出现 典型 的 “结 中结 ”,即在 T2WI低 信 号 中 出现 灶性 高信 号 ,还 可 有 以下 表 现 :结 节 大 于 3cm,或 近期迅 速增 大 ,T1WI有 高 变 为低 信 号 ,T2WI有低 变为 高信 号 ,病 灶 出现 动脉 期 强 化 ,病灶 出现 脂 肪 变性 ,病灶 出现 假包 膜 。
肝硬化结节患者中CT与核磁共振成像分析

肝硬化结节患者中CT与核磁共振成像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患有肝硬化结节患者ct与mri(核磁共振)的成像分析比较。
方法:我院收集了2010年3月-2012年6月入住我院患有肝硬化结节患者40例,每个患者均接受ct和mri的检查,通过检查肝实质、肝边缘、肝形态以及门静脉等项目,对比各自的信号特点,分析ct、mri检查肝硬化的效能。
结果:mri显示再生结节的信号和异形增生结节的信号存在较大的差异,而ct检查出来的肝叶比例存在很大的差距,经过ct、mri检查显示的肝边缘、肝形态、肝实质、门静脉等显示出不同结果。
(p0.05,具有可比性。
1.2 实验方法本实验组将40例患者分成ct、mri,mri采用的是双梯度exciarti.5t。
采用常规化的自旋回波序列进行增强(se/fse),检查过程中采用fe成像回波序列,屏气扫描法、脂肪抑制技术等,添加对比剂。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回归性分析,资料对比运用x?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通过ct检查的结果分析,40例肝硬化结节的患者,10例患者肝尾叶比正常肝脏偏大一些,20例尾叶显示偏小,右叶显示正常。
22例被观测到左叶大小相比正常人的肝脏,要小一些,但右尾叶无异常。
6例肝硬化结节右叶前后相比正常肝脏都偏大。
2.2 通过mri检查的结果分析,40例肝硬化结节患者大小处于5.8-19.5mm之间,患有肝硬化再生结节即rn为13例,大小在9.99mm 之内,其中8例t1w1、t2w1信号强度适中,但普遍高于周围的肝实质,5例t1w1信号偏高,t2加权像信号比较低;患有不良结节即dn,6例,大小在2.99-9.99mm之间,显示低信号的为t1加权像,显示高信号的为t2加权像,其中2例后动脉期、门脉期没有发生变化,4例门静脉信号增强。
shcc大小超过10mm的为20例,通过t1、t2加权像显示,t1信号低的为14例,信号相等3例,信号高2例,t2信号低的为1例,信号高的为19例。
磁共振成像和CT对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鉴别诊断

一定相同的透光度增度影,的成分,的癌;腔型的癌,的空洞,或壁薄的结节,如壁内生长,增厚,壁,或内,分,提%2.2结节象:,的、含钙化,或的,为是的%2.3鉴诊断::、小、度%*生长、度、对的或现%的小理%的理,不病生%如果定的,入的对象%对同的结节,鉴别结节的%结节内与的度。
结节度,%结节直径的增大%与其他的结节鉴别:生长时、度,强化后的差值也指标%炎结节的特:上片、三角、长条,边缘清特,泛指肺泡内渗出,通过肺泡孔向蔓扩散等造成%磨玻璃度的结节一般境界清晰%2.4跟踪:年龄大于40岁、每天吸烟超过20支,吸烟史20年以上,基础疾病的人群,境或高职业暴露史,合并慢阻塞性肺疾病、弥漫纤维化,既往结核病史者,肿瘤,或家族肺癌史者%以上的高人群作为,采用三维或四维(时动),做轴位、冠矢状位以时定的检查,避免诊%笔者多年的经验积累现,对病灶消散、明显缩小者炎症反。
如病灶增,成分增,致度变,结节内、血或间时、结节内血管增、的象时,提结节的%临床医生对结节的、密度、小认,作现,诊断、早治%2共标准,对高象的、年龄、结节的直径越大,特明显,向于结节,对结节别同,分结节,分高危群做定%对结节,小于5mm者一般6~12月1次,6~10mm者3~6个月1次,于10mm者,专家共鼓励诊治。
磨玻璃结节者一般2年、如变化者诊治,未见改变的以时稍长%由于检时早一,小为,后、特征、内的成分改变一明结节性质%临床资料有时,应对像资料合分析,并结合病理资料,时增检合,专家共同分析,才能对体检者做出及时诊治、的径%参考文献[1]吕文晖,张龙江,卢光明.Fleischner协会关于CT影像上肺结节指[J]屆际医,2017,40(6):699-704.[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中国肺癌防治联盟专家•肺结节诊治专家共识(2018年版)[>].结核吸杂志,2018,41(10):763-767.(收稿日期:2020-10-20)磁共振成像和CT对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鉴别诊断陈典甲本文以我院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磁共振成像(MRI)、CT鉴别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临床价值与效果,现报告如下%DOI:10.3969/j.issn.0253-9926.2021.01.012作者单位:524200广东省雷州市人民医院影像科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0例肝硬化患者年龄31~78岁,平均(54±4)岁;肝硬化病程为3~15年,平均(7.2士2.5)年;病灶直径为1.1~3.3cm,平均(2.4±0.6)cm%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通过%纳入标准:①知晓此次研究,并签署自愿同意书;②认知功能正常,能够配合医护人员工作;③均经过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显示为肝硬化再生结节或者小肝癌。
磁共振检查与CT检测对诊断肝硬化患者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临床价值

磁共振检查与CT检测对诊断肝硬化患者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临床价值发布时间:2022-12-06T06:51:53.205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23期作者:武琦嫣[导读] 目的探究磁共振检查(MR)与CT检测对诊断肝硬化患者再生结节与小肝癌诊断价值武琦嫣哈尔滨市中医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摘要】:目的探究磁共振检查(MR)与CT检测对诊断肝硬化患者再生结节与小肝癌诊断价值。
方法 48例肝硬化再生结节、41例小肝癌患者,均接受MR、CT检查,比较两种影像学方案对其诊断效能。
结果 MR对肝硬化再生结节、小肝癌病灶检出率分别为,较CT检查高(P<0.05);MR对小肝癌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其中诊断准确度较CT高(P<0.05)。
结论对肝硬化再生结节、小肝癌病灶检出率及诊断效能均优于CT检测。
【关键词】:肝硬化再生结节;小肝癌;磁共振检查肝硬化再生结节、小肝癌均为临床常见肝脏疾病,两种疾病均表现为肝脏小病灶,出现肝功能障碍症状[1]。
但其在疾病治疗方案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需积极诊断鉴别,以满足治疗需求。
目前在对肝脏疾病诊断中,CT诊断应用频率较高,通过观察病灶密度变化,进行肝脏病变性质鉴别,但上述疾病发病早期CT诊断影像学特征相近,可能会出现病灶诊断检出率较低、诊断鉴别难度较大等情况。
磁共振(MR)主要检查优势为图像分辨率高,对软组织病变诊断效果理想[2]。
为此,本次研究选48例肝硬化再生结节、41例小肝癌患者,探究上述两种影像学方案对其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8例肝硬化再生结节、41例小肝癌患者,入组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纳入标准:①均经病理组织诊断确诊;②年龄≥18岁;③对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资料不完整;②合并其它肝脏疾病;③检查禁忌(造影剂过敏、存在金属植入物等);肝硬化再生结节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27~74岁,平均(59.64±3.11)岁;小肝癌患者男性24例、女性17例,年龄25~78岁,平均(60.39±5.30)岁;两组基础资料相近(P>0.05);所选患者均符合我院医学伦理审核标准。
肝硬化的诊断标准

肝硬化的诊断标准首先,肝硬化的诊断需要通过病史和临床表现来进行判断。
患者常常会有乏力、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腹胀、腹水、黄疸等症状。
此外,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肝区疼痛或不适、消瘦、蜘蛛痣、手指末端肥大等特征性体征。
医生在询问病史和观察患者症状时,应当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其次,实验室检查在肝硬化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血清学检查中,患者常常会出现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凝血功能异常等情况。
肝功能检查中,患者的ALT、AST、GGT、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常常会升高。
此外,凝血功能检查中,患者的PT、INR等指标也会出现异常。
这些检查结果对于肝硬化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影像学检查在肝硬化的诊断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肝脏的形态和结构,发现肝硬化的特征性表现,如肝脏体积缩小、表面凹凸不平、门脉高压、脾脏肿大等情况。
此外,经腹腔镜检查或穿刺抽吸腹水检查也可以帮助医生确认肝硬化的诊断。
最后,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肝硬化诊断的“金标准”。
通过肝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肝脏组织的病变情况,确定肝硬化的诊断。
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肝脏的纤维化程度、结节形成情况、肝细胞变性、坏死等病变特征,对于肝硬化的诊断和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肝硬化的诊断需要综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医生在诊断肝硬化时,应当全面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其他疾病,确立肝硬化的诊断。
只有准确诊断肝硬化,患者才能及时接受相应的治疗,并做好疾病的管理和预防工作。
希望本文对于读者对肝硬化的诊断标准有所帮助。
肝硬化结节CT与核磁共振成像临床分析

肝硬化结节CT与核磁共振成像临床分析作者:招春堂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4年第04期【摘要】目的:探讨CT与MRI诊断肝硬化结节的临床功效。
方法:52例肝硬化结节患者接受CT和MRI检查。
结果:CT与MRI诊断肝硬化结节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相关预测指标也有所不同。
MRI、CT诊断肝硬化结节的相关功效指标都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T、MRI诊断肝硬化结节,预测指标有所不同,两者诊断功效都较高,且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肝硬化结节; CT; MRI中图分类号 R65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4-0054-02Clinical Analysis of CT and MRI in the Nodules of Liver Cirrhosis/ZHAO Chun-tang.//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4):54-55【Abstract】 Objective:To research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T and MRI in the nodules of liver cirrhosis.Method:52 patients with nodules of liver cirrhosis were examined by CT andMRI.Result:CT and MRI in the diagnosis of nodules of liver cirrhosis had its own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relevant predictor was also different,the related efficacy index of MRI and CT in the diagnosis of nodules of liver cirrhosis was higher,but ther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Predictor of CT and MRI in the diagnosis of nodules of liver cirrhosis,is different,and the diagnostic efficacy of them is higher,but shows no obvious difference.【Key words】 Nodules of liver cirrhosis; CT; MRI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anjiang 524013,China肝硬化结节是肝硬化的特征性病变之一,如能尽早对肝硬化结节进行检测和诊断,有利于尽早分析肝硬化,并进行早期及时的治疗[1-2]。
肝脏CT、MRI诊断

(2)脓肿内出现气泡(20%)具有确诊意义;
(3)环绕脓腔可见脓肿壁(密度低于肝而高于脓腔)和水肿带
增强扫描:典型脓肿由内向外分,
内 坏死区:低密度,不强化
脓肿壁及分隔:环形强化及蜂房状强化
水肿带:低密度
外 周围反应带:动脉期一过性强化(汇管区炎症导致肝内 门静脉狭窄,门静脉血流减少,肝动脉血流代偿性增加所致)
螺旋CT动态增强多期扫描:分别在肝动脉期、 门静脉期行全肝扫描,称肝脏双期扫描;双期 扫描后加作平衡期扫描,称三期扫描
.
5
肝脏动态增强技术
动脉期:腹主动脉的强化已到峰值,肝实质的强化尚未开 始或轻微,脾脏的强化开始,呈不均匀斑点或斑片状,标 志着动脉期的开始。起始时间约为注射造影剂后的20~25s, 持续时间约15~25s,故动脉期的中止时间是40~45s。
门静脉:主干长4.8~8.8cm,在第一肝门处为最粗的 管状结构,位于肝动脉(偏左)与胆总管(偏右)的 后方。肝门静脉分左右两支。
肝动脉:平扫时,肝动脉的肝内分支不能分辨,增强 后动脉期,肝固有动脉及左、右肝动脉分支的起始部 可呈高密度影。
肝内胆管:正常肝内胆管直径为1~3mm,伴随门静
脉和肝动脉走行。增强后. 胆管呈低密度管道。
提高恶性肿瘤分期准确性 确定并显示病变是否为血管性病变
.
3
对比剂选择和使用
使用水溶性碘对比剂 尽可能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 使用前必须做碘过敏试验 对比剂团注
80100ml 速度:3ml/s
.
4
肝脏动态增强技术
肝脏双重血供:肝动脉血供占25%,门静脉血 供占75%。静脉快速注入对比剂,短期内肝动 脉、门静脉和肝实质内对比剂浓度按先后顺序 在相应时间内上升,并保持一段时间的峰值, 称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平衡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硬化结节的CT和MRI诊断陈星荣,医学博士,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原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华山临床医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关键词:肝硬化结节影像学诊断CT MRI肝硬化结节的常用影像学诊断方法为CT和MRI,其中部分为小HCC和癌前病变,因它们可以根治,故对其误、漏诊或处理不当将对患者带来巨大不良影响。
一肝硬化结节的命名和分类在1994年世界胃肠病变学术会议提出“结节性肝细胞病灶命名法”(以下简称“命名法”)之前,各家对肝硬化结节的命名颇不一致,并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
目前大多数有关专家都采用此“命名法”,详见表1。
日本肝癌研究组1992年制订的“肝细胞结节组织学诊断标准和分类法”(简称“日本分类”)将肝细胞结节分为六类,可与“命名法”对应如下(表2)。
铁质沉着结节:在没有血色素沉着症(Hemochromatosis)和含铁血色素沉着症(Hemosiderosis)的肝硬化患者,RN和DN中可有铁质沉着,即铁质沉着RN和铁质沉着DN,总称之为铁质沉着结节(Siderotic Nodule)。
铁质沉着结节曾被称之为“铁质沉着再生结节(Sid erotic Regenerative Nodule)”,但约25 %的异形增生结节也为铁质沉着结节,故铁质沉着结节一词不应与铁质沉着RN为同义词。
二再生结节和异形增生结节的转归RN可逐步发展为HCC,即RN发展为LGDN和HGDN,再发展为带亚灶性HCC的DN(DN with Subfocus of HCC),进一步发展为小肝癌(“命名法”规定为小于2 cm,我国传统规定为小于3 cm),最终为肝癌(巨块、弥漫或大于2~3 cm结节)。
此过程也即所谓”多步(Multistep)癌形成过程”。
除多步癌形成过程外,HCC发生的另一途径为新生性(De Novo),即新生性HCC。
肝硬化和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每年有3 %~10 %发生HCC,其中大多数为多步癌形成过程而来。
新生性肝细胞癌较少见,Seki等38例肝硬化患者随访4~66个月,21 %(8/38)在肝内结节以外的肝组织内发生HCC,就是所谓新生性HCC。
Borzio 等的90例肝硬化患者,随访6~97个月9 %(8/90)发生新生性HCC。
超声和细针穿刺活检加长期随访的方法,发现大RN、LGDN和HGDN,总癌变率为12.1 %~31 %。
HGDN的癌变率最高(12 %~69.2 %)。
LGDN和大RD的癌变率较低(9.1 %~26.2 %),且二者相仿。
在随访过程中RN、DN增大超过5mm者癌变的机会,远多于小于5 mm者(10/17∶12/137)。
RN、LGDN和HGDN不发生癌变者,随访过程中可变小以至消失,或维持不变。
RN和DN在随访中,以大RN消失率最高,LGDN次之,而HGDN最低。
Korayashi等的一组154个RN、DN,在平均随访为期2.8年中,大RN、LGDN和HGDN的消失率分别为37.4 %、11.9 %和7.7 %。
少数人认为大RN、DN均为癌前病变。
多数人认为RN不属癌前病变,DN,特别是HGDN,才属癌前病变。
HGDN的累积癌变率在1年、2年、3年和5年分别为3.5 %~46.2 %、15.5 %~61.5 %、31 %~61.5 %和48.5 %~80.8 %。
大RN、LGDN 和HGDN三种结节的总癌变率每年为11.3 %,远高于一般肝硬化的每年HCC的发生率(2.5 %~3.7 %)。
三再生结节、异形增生结节和HCC的血供一般而论,RN为门静脉供血。
DN也大多为门静脉供血,但DN,特别是HGDN,可有动脉(肝动脉和非配对动脉)供血。
非配对动脉与见于正常门道区内的小动脉不同,为一种无纤维组织和胆管伴随的动脉,也即一种新生动脉或异常动脉。
小于3 cm的HCC异常动脉供血增加更多。
肝硬化结节逐步形成HCC结节内血供变化:源于门道区的肝动脉供血和门静脉供血,在RN是与邻近肝实质相仿的,在LGDN则比邻近肝实质减少,而HGDN则减少更多,与此同时新生异常血管供血逐渐增多,变为HCC之后基本上或完全为新生异常血管供血。
然而,门静脉供血以及门道区肝动脉和异常动脉的供血对每个个别LGDN,HGDN和早期HCC(<2 cm者)是颇多变异的,以致对个别结节,例如HGDN 可以是动脉供血增多,也可以是静脉供血较多,还可以是二者供血均减少。
病理学界有人认为仅仅根据结节的非配对动脉增加一项,即使没有非典型变化的结节,即一般病理学家认为属RN者,也应将它们分类为DN。
各家病理诊断组织学标准各异,以致各家对DN,特别是HGDN,与高分化HCC的病理诊断可不一致,从而造成同一种结节影像学表现出现各家诊断上的不一致的情况。
四采用CT检查和诊断肝内结节CT检查和诊断肝内结节的主要方法有:(1)肝动脉造影CT(CTHA);(2)动脉注射造影剂门脉期CT(CTAP);(3)碘化油CT(Iodised Oil Computed Tomography,IOCT)。
(4)CT平扫与2~4期的增强扫描(4期包括双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
其中以2~4期的增强扫描最为重要。
1. 再生结节、异形增生结节的CTHA、CTAP诊断CTHA对显示肝内结节的动脉供血情况十分有利,CTAP对显示肝内结节门静脉供血情况甚佳,但均为侵入性检查。
目前一般都不会因诊断目的而行这两种检查,而常为HCC行介入栓塞性化疗后从DSA机房移至CT机房再行此二检查。
a. 大RN的CTHA和CTAP大RN(>3 mm或>5 mm,最大可达5 cm)的血供与正常肝脏者相仿,即主要为门静脉供血,肝动脉供血较少。
其周围纤维间隔的供血主要来源于肝脏小动脉和胆管周围血管丛,而门静脉供血甚少。
大RN在CTHA显示为强化的纤维间隔包绕的无甚强化的结节,在CTAP显示为无明显强化的纤维间隔包绕的有所强化的结节。
大RN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形态略不规则;周围纤维间隔较厚和结节较大者常显示较清楚,反之则显示不甚清楚。
一个大RN可为数个肝小叶融合而成,故此结节内可有包含在内的门道区,从而CTHA在无甚强化的结节内可见代表门道区内小动脉的点状高密度影。
b. DN的CTHA和CTAP每一个DN的门静脉供血和肝动脉供血的减少,以及异常动脉供血的增加,存在相当差异,因此LGDN 和HGDN的影像学表现也存在一定变异。
多数DN的门静脉和动脉供血供与其邻近肝实质或RN相仿,故CTHA、CTAP表现常与大RN者相仿。
少数HGDN和更少的LGDN动脉供血则有所增多,故CTHA呈现为部分或全部高密度结节状影,有时不易与HCC区别。
其门静脉供血与其邻近的肝实质或RN相比有较明显减少,故其CTAP呈现为比RN或其邻近纤维间隔密度更低的结节状影。
DN的影像学表现可以类似HCC或RN。
DN多数较小(小于1 cm或1.0~2.0 cm大小),但大于RN,在众多小的RN中有一较大突出的结节,就应怀疑它是DN或HCC。
从RN发展为DN,以至HCC,其体积常逐渐增大(但各类结节的大小变异颇多),在随访过程中常长大较快,且动脉血供增多,故应综合分析,然后作出判断。
DN的影像学诊断是有一定难度的,各影像学方法探测DN的敏感性均不甚理想,特异性则更差。
敏感性:超声23 %、CT 4 %、血管造影0 、CTHA 25 %、CTAP 40 %、术中超声54 %。
动态增强CT对DN的显示率各家报道不一,多者显示率高达50 %,少者显示率为0,一般为10.5 %~39 %。
DN的显示似与其大小关系不大。
2. RN、DN和小HCC 的CT平扫和动态增强诊断a. RN、DN的CT平扫非铁质沉着RN、DN不能显示。
少数RN因失血等原因造成的血压下降可致RN缺血性梗死,也即所谓的缺氧性假小叶坏死(Anoxic Pseudolobular Necrosis),平扫时可显示为低密度结节。
少数DN含脂质较多,平扫时也可显示为低密度结节。
铁质沉着RN、DN中铁质含量达一定数量时,CT平扫呈现为略高密度的肝内结节。
b. 再生结节、异形增生结节的CT动态增强扫描大RN、DN的血供绝大多数与正常肝脏或其邻近肝实质相仿,故动态增强扫描的各期均为等密度,不能显示大RN,少数于门脉期和平衡期可为低密度。
大RN、DN周围的纤维间隔足够厚,动脉期增强较明显时,能显示相对不增强或增强较少的大RN、DN。
大RN于动态扫描的动脉期也可显示为高密度结节,而门脉期可为高、等或低密度。
(注意:有的病理学家认为仅就非配对动脉增多一项,就可以诊断为DN)。
少数DN可有轻度异常动脉(非配对动脉)供血增多,以补偿通过门道区而来的肝动脉和门脉供血减少,以至在动态增强CT的动脉期DN可呈现为部分或全部增强的结节。
动态增强CT的门脉期和延迟期,DN多数为等密度,少数为低或高密度(注:动脉期呈现为高密度、门脉期和延迟期呈现为低密度者,一般认为属HCC的表现)。
DN的血供和其动态增强CT的密度:在RN通过LGDN、HGDN逐步转变为高分化HCC 和中、低分化HCC过程中动脉和门静脉血供颇多变异,故LGDN、HGDN和高分化HCC的CTHA表现也均可分别呈现为低、等或高密度结节,但呈现为高密度结节者大多数为中、低分化的HCC。
c. 小HCC的CT平扫和动态增强CT肝硬化结节中,部分为结节型肝癌,特别是小HCC(≤2 cm或≤3 cm的肝癌),应注意与其它结节性病灶加以鉴别。
CT平扫小肝癌可显示为等密度、低密度或高密度,不作动态增强CT常难于对它们作出诊断。
动脉期高密度、门脉期和延迟期为低或等密度的≤2 cmHCC者,在中、低分化HCC中占93 %,而在高分化HCC中只占44 %。
Monzawa武断地将10 mm大小作为DN和HCC的区分标准,大于10 mm者为HCC,小于10 mm者为DN。
小HCC的CT诊断:(1)小HCC动态增强CT 的典型表现:动脉期高密度、门脉期或/和延迟期为不伴假包膜环状增强的低或相对低密度结节。
(2)动脉期等密度、门脉期或/和延迟期为低密度者提示HCC诊断。
(3)动脉期高密度、门脉期和延迟期为等密度,伴假包膜环状增强者提示HCC诊断。
(4)大于5~10 mm的动脉期高密度、门脉期和延迟期为等密度的结节提示HCC诊断。
(5)小于5~10 mm的动脉期高密度、门脉期和延迟期为等密度的结节难与其它良、恶性结节区别。
动脉期和延迟期均呈现为低或等密度的结节,平均随访838天,其中60 %变为动脉期全部或部分增强结节(“结节中结节”),后者继续随访还会变为全部增强结节。
低、等密度转变为高密度或部分高密度的累计转变率在1年、2年、3年、4年和5年分别为15.8 %、44.3 %、58.7 %、77.2 %和7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