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手外科发展史和现状
《手外科与我院手外》课件

我院手外科的团队与设备
我院手外科拥有一支技术精湛 、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包括 医生、护士、康复师等。
我院手外科拥有先进的医疗设 备,如显微镜、肌电图仪、血 管造影仪等,为患者提供全方 位的诊疗服务。
我院手外科注重人才培养和团 队建设,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 技术培训,提高团队整体水平 。
03
手外科诊疗技术
手外科诊疗技术的概述
诊疗技术
手外科诊疗技术是针对手 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包括手术和非手术治疗 。
发展历程
手外科诊疗技术随着医学 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从最初的简单手术到现在 的微创、精准治疗。
诊疗原则
手外科诊疗技术遵循个性 化、精准化、微创化的原 则,以恢复手部功能和外 观为目标。
病例二:手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结词
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方案在手部肿瘤治疗中的关键作用。
详细描述
本病例探讨了一名手部软组织肿瘤患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强调了早期诊断和根 据肿瘤类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的重要性。
病例三:手部畸形的矫正与功能重建
总结词
通过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手段,对手部 畸形进行矫正和功能重建的案例。
。
在过去的30多年里,我院手外 科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国内领先
的手外科诊疗中心。
我院手外科始终坚持创新发展, 不断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提高诊
疗水平。
我院手外科的特色与优势
我院手外科在断指再植、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手部功能重建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 经验和高超的手术技巧。
我院手外科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患者前来就诊。
手外科领域的创新与突破
把“冷门”做大,带领手足外科稳健前行

把“冷门”做大,带领手足外科稳健前行吉林省人民医院手足外科创建于1985年,1993年成立全国第一个省级手外科研究所及吉林省产瘫治疗中心,1996年建立了吉林省重点实验室,2001年建立了糖尿病外科治疗中心。
建科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迈入全国先进行列。
他发明的“小血管剪开套接法”及“神经外膜套接法”是目前临床吻合血管、神经的有效方法;产瘫的系列研究及临床研究位居世界领先水平。
近年来他完成各种周围神经损伤1000余例,断指(肢)再植500余例,产瘫的显微外科治疗500余例,其他手足外科疾病及各种外伤、血管、肌腱损伤的治疗已过万例;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居国内先进水平。
那么,吉林省人民医院手足外科是如何由一个边缘学科逐步发展壮大,并取得令人羡慕的成绩的?它经历了怎样艰难的发展历程?近日,记者采访了吉林省人民医院手足显微外科主任单臣。
以精湛技术搏生存任何一个优秀的科室都离不开精湛的技术和特色诊疗。
据单臣主任介绍,吉林省人民医院手足外科主要在小儿产瘫的显微外科治疗、断指再植和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方面最具特色。
该科于1985年开始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先后进行小儿臂丛神经松解术,臂丛神经上、中干吻合术,膈神经移位术治疗小儿臂丛神经粘连,臂丛神经上、中干根性撕脱伤,治疗病例约500余例,无一例死亡病例发生,居世界小儿产瘫治疗的领先地位。
他们还在世界上率先对产后35天的婴儿进行产瘫的显微外科手术,开创了产瘫手术治疗的先河,并率先提出了小儿产瘫手术适应证及手术选择时机,即在小儿产伤后上肢功能未见明显恢复的情况下,3个月即应手术治疗,最晚不超过6个月,这提高了产瘫患肢的功能恢复率,疗效达85%,结束了小儿产瘫早期不能手术治疗的历史,同时该成果也得到了业内同仁们的一致认同,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自己独特的诊断手段。
1989年,当时的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先生到该科视察时对该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题词“以精湛的技术造福于人类”。
中国骨科的过去和现在

中国骨科的过去与现在冯传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国骨科起源于医学的两大支,即祖国(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
祖国医学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唐代(618-907)以来,陆续撰印了关于骨折、脱位治疗和矫正畸形的经典论著,描述了复位手法,小(短)夹板固定及促进循环消肿散瘀的方药(见表一)。
表一.祖国医学骨科历史概略创作者朝代公元年代骨科贡献华佗汉200麻佛散麻醉扩创蔺道人唐841骨折、脱位处理,小夹板《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危亦林元1337脊柱骨折治疗《世医得效方》吴谦清1742总结正骨八法《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西医东渐,始于明代(1368-1644),经天主教传教士及欧洲商人传入我国。
鸦片战争(1840-1842)之后,建立了一些西医医院和医校。
英国医生B e n j a m i n H o b s o n(1816-1873)取名合信,在广州、上海行医,1987年曾以中文出版《西医略论》,该书有介绍骨折处理和肢体外科的章节。
1950年代,我国提倡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求取祖国医学精华并探索其科学基础。
中西医结合在骨科的第一个重要发现是前臂双骨折的治疗。
中医治疗前臂双骨折,强调“分骨”法,方先之等在解剖学研究中,观察到前臂在旋转的中立位时,桡、尺骨之间的骨间膜张力与间隙最大。
在中立旋转位分骨,骨折四个断端排列成类似单骨骨折的上下两段,很利于整复。
这一发现为“分骨”手法提供科学依据。
小夹板固定前臂骨折不超过肘及腕关节,因之任何活动,均可由上述两关节承荷。
相反,用长管型石膏固定,透视观察证明活动发生在断端之间,不利骨折愈合。
因而,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理法研究阐明了骨折愈合需要骨折部静止和肢体活动的一对矛盾获得统一,达到“动静结合”。
这项工作,方先之等曾发表于1963年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82卷493-524页)。
1996年C l i n i c a l O r t h o p a e d i c s a n d R e l a t e d R e s e a r c h杂志(323期4-11页),作为“经典论文”重新发表。
手外科手术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手外科手术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手外科手术学是一门专业研究手部疾病和损伤治疗的学科。
手外科手术旨在通过外科手术技术,恢复手部功能和形态,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
手外科手术学涉及到多种手术技术和治疗方法,包括手部切除术、手部重建术、关节置换术等。
手是人体最重要的运动器官之一, 不仅负责手指和手掌的灵活活动,还承担着各种日常操作的重要功能。
然而,手部疾病和损伤是常见的问题,例如手部骨折、关节炎、手指切断等。
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因此手外科手术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手外科手术学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现代手术设备和技术的引入,使得手外科手术变得更加安全和精确。
通过微创技术,可以实现更小的切口和更快的康复时间,减轻了患者痛苦和风险。
此外,新材料和移植技术的应用,为手部重建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在未来,手外科手术学有望继续取得进步。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期待更加先进的手术设备和技术的出现,更高效和精确的手术操作将成为可能。
同时,对于手术后康复和手部功能重建的研究也将得到加强,让更多患者能够恢复到最佳的手部功能状态。
综上所述,手外科手术学在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广泛应用。
通过手外科手术学的发展,可以帮助更多患者摆脱手部疾病和损伤的困扰,重获健康和幸福。
随着技术和研究的进一步推进,相信手外科手术学将继续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福祉。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叙述: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概述中,我们将简要介绍手外科手术学的背景和定义,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在文章结构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文章的框架和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
在目的部分,我们将阐述本文的目标和意义。
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两个小节。
首先,我们将解释手外科手术的定义和背景,包括手外科手术的起源、发展和相关概念。
关于手足显微外科有关问题的预想与测算

关于手足显微外科有关问题的预想与测算一,简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施行断肢﹙指﹚,断掌,四肢血管、神经损伤修复再造的国家。
自1963年首列肢体完全离断在上海华山医院再植成功后,断肢再植技术很快遍及城乡医院,总成活达90%以上,一般断肢再植的成活在技术上已不再是难题。
手足显微外科已包含四肢血管、神经、大面积皮肤脱套、撕脱、毁损以及断肢、断掌、指尖与末节的离断,处理不当的断肢毁损再植、再造等多方面领域。
在徐州地区已形成徐州仁慈医院、徐州云龙医院、邳州人民医院专业性较强的多家专科医院、专科科室。
而我县仍处于空白,专业缺乏,基础知识较差局面,较周围市县落后。
而我县城北地区安国、杨屯、龙固、朱王庄、大屯等乡镇手工业、编织业较发达,手外伤病人较多,而每年这类病人中决大多数都转诊了徐州仁慈医院。
这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与正视的问题。
二,手足显微外科行业现状分析1,手足显微外科投入少,收益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就成本核算,以一例断肢完全离断伤预计,所需硬件投入少,仅需显微镜或放大镜,显微外科器械,优良无损伤缝合线数根。
不计医务人员技术与时间成本,住院病人最低花费6000-10000元,纯收入在90%以上,即使较复杂的不能成活的肢体,按医疗行规与全国统一标准,也就是减免手术医疗费用,医疗风险较其它科室较小,这也是我国手足显微外科遍及城乡,特别为民营、私立医院重视、抢先的原因之一。
2,我县手足显微外科还是一片空白,即使有少数医生从事该专业,也只开展较为简单的手术。
而大多数医生不愿从事该专业,使我们失去这一片医疗市场。
从而失去相关与之有联系的宝贵财富。
所以只有做别人不愿意去做的工作,才有更为广阔的市场及发展生存空间。
3,手足显微外科是一项细致、与普通外科,特别与骨科紧密相联的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发展同样可以带动与之相联边缘科室的发展,越来越被重视。
4,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关系与影响。
徐州市有手足显微外科的机构尚不多,知名的民营医疗机构大多将竞争力放在别人不能开展的,而公立医院又不愿意做的显微外科上。
我国医院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医院发展现状及趋势一、我国医院发展历程根据我国医院的发展状况,也大致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建国前医院的发生期,建国后至1980年经济体制改革之前的成型期,改革后至目前的成长期。
1.发生期近代医院在中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文化侵略,西方宗教的进人而建立的教会医院出现与发展的。
1835年,美国派遣第一个来华的传教医士派克于广州成立眼科医局。
之后,国外教会诊所和医院逐渐增多。
据调査,1905年达到教会医院166所、诊所241所,教会医师301人。
这些医院和诊所分布在全国20余省,一般规模很小。
进人20世纪以后,传教士更加注重发展医疗事业。
从1835年一1949年的100多年间,教会医院在我国共设有25000张病床,投资约5000万美元,平均每年约有400名医护人员在这些医院工作。
由中国自办而较有规模的西医医院为在南京设立的中央医院,抗战时内迁重庆,并在贵阳设分院。
1932年,当时国民政府决定筹设县立医院。
1934年改称为县卫生院。
据医院设立最多的1947年统计,全国约有大小医院2000多所、病床约为90000张左右。
在开设地方医院的同时,整个民国时期军队医院的建设亦由少而多,由散在而渐统一布置,由简陋渐充实,由单一型而渐多种类型。
如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军队医院的类型,已有野战医院、兵站医院、后方医院和教学医院等等。
新中国成立前,在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里,虽然缺医少药,但也在极其危险、艰苦的环境下创办了许多医院。
如工农红军长征时就设有18所医院、2个疗养院;在抗日战争时期开办地下医院达50所;在解放战争时期,不仅军队中有各级各类医院,而且解放区的许多县城里也都建有医院。
这些医院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人民群众的防病治病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为新中国的卫生事业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
2.成型期新中国成立后,医院建设有了巨大的发展,全国医院数量由1949年的2600所发展到1982年的近60000所。
中医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医外伤科的发展历程

中医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医外伤科的发展历程一、中医外伤科概念及内涵1、中医外伤科概念中医外伤科专指医治外伤的医术,以止血、止疼、消毒和消除感染为核心内容。
即治疗战争造成的身体伤害、也包括军法处置后的恢复治疗以及溃疡等。
中医外伤科由战争而催生,始于1.2万年前的轩辕黄帝时期,与战争同步产生和发展。
中医外伤科的战场救治既提高战斗力、也获了得凝聚力。
中医外伤科经过长期的演变与发展,跟随社会体制的转变分化出三个独立的分系统。
即从属于军队的军医体制、从属于地方的法医体制和民间自由发展的中医骨科。
中医外伤科的发展始终受制于政治的约束,军医与法医本质上就是国家体制的一部分,即使民间医治金疮伤的中医骨科也始终处于官方制衡之下。
2、西周初年的中医外伤科概况西周初年的外伤科的概念有所不同,治疗范围包括人体肿包、溃疡等病症治疗。
根据3000年前的《周礼·天官冢宰》内容,周朝初年的的中医外伤科称为“疡医”。
疡医所负责的诊断范围包括肿疡、溃疡、金疡和折疡等病症,也就是身体的肿包、溃疡,刀枪损伤和跌打损伤等。
治疗外伤的手段是:药、劀、杀之齐,也就是敷药、清除伤口、去除部分损坏的残肢等。
治理溃疡的手段是:以五毒攻之。
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
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窃。
二、中医外伤科形成的基本条件1、盐水盐水就是在一杯水中,加入了食盐,就称作盐水。
史前社会盐水可以作为重要的消毒药品防止外伤感染,是人类治疗外伤的关键性的药品。
人类只有掌握盐水之后,治疗外伤才具有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因此人类开始食用盐的时间非常重要。
根据《中国史前史研究概论》研究,中国人在2万年前的伏羲时期就开始食用盐。
我们知道伏羲的主要活动区域就是今天的晋南一带,这里丰富的盐文化和矿盐资源都可以为这个结论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因此中国人掌握盐水的历史至少2万年,这是中医外伤科的基础条件之一。
2、膏药中药外用的一种,古称薄贴,用植物油或动物油加药熬成胶状物质,涂在布、纸或皮的一面,可以较长时间地贴在患处,主要用来治疗疮疖、消肿痛等。
手外伤治疗现状及发展探究

手外伤治疗现状及发展探究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身体健康重视,大众对于手部外伤的治疗发展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手部外伤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对于患者手外伤伤势的恢复及日常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手外伤治疗的发展探究成为了患者及患者家属关注的重点和焦点,同时也是许多医疗工作者探究的重要课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虽然有许多学者对手外伤的治疗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随着医疗改革及其发展对手外伤治疗提出的新要求,这一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
因此,本文主要基于手外伤疾病的基本情况,结合了治疗发展的基本现状,对手外伤治疗的方法及应用发展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供参考。
关键(字)词:手外伤;治疗现状;疾病类型;治疗方法、发展思考前言作为生活工作中常用的器官部位,手部的使用及外部接触是最普遍的,这也使得其在大多数情况下,既没有太多的保护措施和防护用具,同时还需要不断的接触各种工具,由此使手部的损伤十分的频繁,也使得手部外伤的治疗成为了医疗诊治中十分常见的伤病之一。
在发展过程中,手部外伤的治疗由于医疗改革的发展凸显出一系列的问题,如何有效的解决手部外伤治疗中存在的不足,如何丰富发展手部外伤治疗措施与手段,如何持续高效的保障手部外伤患者能够更好的康复等内容都亟待探讨和解决。
基于这样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目标,本文就手部外伤治疗现状及发展从手外伤疾病类型、手外伤治疗方法及特点、手外伤治疗发展的几点思考等方面展开一番阐述与探究。
一、手外伤疾病类型手外伤,包括皮肤、软组织、肌肉、肌腱、血管、神经、指骨等损伤。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但从普通患者及大众认识的角度来说,主要可以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两种类别。
开放式手外伤损伤一般涵盖了疼痛、肿胀、畸形或功能障碍等特征;闭合性手部损伤主要体现为外部皮肤完整的情况下皮下组织出现损伤后的严重肿胀。
而从手外伤的受伤原因来分类,可以分为[1]:(1)由动物或人造成并极易感染的咬伤;(2)由高速旋转的机器所致骨折,肢体离断;(3)创面组织挫灭严重并在手部患处留多量异物的炸伤;(4)伤口小而深的贯穿手部外伤;(5)由于致伤物高速旋转摩擦、刨面常伴有烧伤的手部摩擦伤;(6)可能存在大面积皮肤缺损常合并有深部组织损伤的手部撕脱伤;(7)骨支架的破坏和软组织捻挫均较重的压、砸、挤伤;(8)伤及肌腱、神经、血管等组织的切、割、锯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植实验成功
1960年,国内王志先首先报道狗腿再植实 验成功(1960年第3期山东医刊),随后屠 开元,陈中伟等也相继报道 1964年,Harry Buncke首先报道兔耳再植 成功,突破1mm血管吻合成功率,并形成 了一些重要的显微外科原理和技术,被称为 显微外科之父
国内手外科发展的三个阶段进展之拇手指再造:
1980年Foucher 足趾某一部分游离移植 Morrison 1982陈中伟拇趾甲皮瓣游离移植 1981年 韩西城急诊拇手指再造 1983 年 于仲嘉用双足足趾组合再造 “中国手” 1983年 黄硕麟和侯明钟将冷冻异体肌腱- 骨 - 关节复合体做 支架,外包姆甲皮瓣再造拇指。 1985年 顾玉东提出足趾移植第二套动脉供血系统 1988年 方光荣 趾-指血管吻合再造 1990年 寿奎水 亚急诊再造 1992年 张高孟 长手指再造 1999年 侯瑞兴 第2趾甲皮瓣治疗手指脱套伤
手外科国内发展史与现状
浙江台州医院路桥院区手足外科 郑有卯 zym120@
LOGO
Contents
1
2 3
前言
国内手外科发展的三个阶段 手外科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手外科的未来
4
前言
手外科
推动了学科发展
战争与创伤
显微外科
血管外科
断肢再植
前言
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手外科领域基本是一片空白。 20世纪30年代,英、美、德、日等国相继建立手外科。 1935年磺胺类药物进入临床使用 1943年青霉素进入临床使用 手损伤后引起的感染导致最截指/肢是外科医生面临的很大 挑战,手外科的发展就是从治疗感染开始,然后才是创伤 的处理。 1944年,Sterling Bunnell出版了世界上的第一部手外科专 著 Surgery of the Hand 1959年,王澍寰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创建了我国的第一个手 外科专业。我国手外科的创立,是出于对创伤的处理。
1980-2000 手外科快速发展期
学术进展之皮瓣外科:
1981年杨果凡首次报道的前臂桡动脉皮瓣(中国皮 瓣) 同年,Ponten提出筋膜皮瓣 1982年钟世镇报道肌间隙穿血管解剖学研究 1984年 宋业光的股前外侧皮瓣 1984年Honda报道了静脉皮瓣的临床应用 1986年司徒朴真皮下血管网皮瓣 1989年 Koshima 提出穿支皮瓣 1991年 Bertelli首先报道了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血管外科的起源
1897年, Murphy成功进行了第一例血管吻合术 1902年Alexis Carrel报道了三定点端端血管吻合 法,1912年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1913年Ho¨pfner首先报道了动物实验狗腿再植成 功,随后Carrel,Guthrie等报道了内脏移植成功。 他们的成功没有使用抗凝药物 也没有使用放大镜。
手外科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肌腱粘连,缝合方式改进及康复治疗 血管危象和移植组织坏死 神经:神经再生的缓慢性和难测性、失神经终板延长存活、 肌肉萎缩的快速和不可逆性,创伤性灼性神经痛 臂丛神经损伤-手内在肌功能重建 多手指缺失的再造 周围神经代用品,小血管代用品,肌腱代用品 先天性手畸形的产前诊断和治疗 腕关节疼痛:腕尺侧痛,月骨无菌性坏死 严重手部先天畸形,巨指症 全手指皮肤脱套伤 异体手移植的排斥反应
1980-2000 手外科快速发展期
学术进展之断指再植:
1982年 程国良 拇指旋转撕脱离断伤再植 幼儿断肢再植 1983 年王成琪 小儿断指再植 1986年、西京医院世界首例十指离断再植成功 1991年田万成 指尖再植 逆行断指再植 1988年刘 毅 多平面离断再植 1994年王增涛 非断面截骨再植 1995年王增涛 组织块再植 1996年高伟阳 远位寄生二期再植 1999年裴国献 异体手再植
显微外科的起源
1916年,Jay McLean等发现了肝素(Heparin), 1933年Charles and Scott首次成功试验临床。 1921年Nylen等借助手术显微镜成功进行内耳手术 1927年Microsurgery这个词开始在美国词源字典 中出现。 1960年Jacobson,Suarez等对直径 1.6—3.2mm微细血管吻合获得100% 通畅率,并创造新词“Microsurgery”。
手外科的未来
Bunnell:When there is nothing,a little is a lot. It’s in your hands—the future of hand surgery, that is. ——JHS 2010-07
LOGO
1950-1980年 1980-2000年 2000-
创建期 快速发展期 拓展探索到成熟期
1950-1980 手外科创建期
1955年黄硕麟带蒂方法进行“趾移植术”再造手指,1959 年胸腹部皮瓣包裹异体手指复合组织再造拇手指。 1959年,王澍寰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创建我国第一个手外科 1960年,上海华山医院成立手外科。杨东岳教授1966年首 创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手指,1973年开展游离腹股沟皮 瓣。1970年顾玉东首创膈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撕脱伤。 1960年,天津医院成立手外科,1963年底孔令震,费起礼 成功实施首例肩胛带完全离断再植。 1963年,陈中伟等首先报道世界第一例前臂离断再植成功。 1965年,王澍寰和陈中伟均报道断指再植获得成功。 1978年,我国第一部手外科经典著作《手外科学》出版。 1979年,朱家恺率先报道周围神经束间移植术等
1980-2000 手外科快速发展期
专科医院的兴起: 1990年 无锡手外科医院 1995年 宁波六院手外科 民营医院的兴起 广州和平手外科医院 广州恒生手外科医院 广州新江南手外科医院 等等
2000- 手外科从探索到成熟期
断指再植:外观 功能 兼备 手指再造:单纯再造,组合再造,指尖再造,保留 足趾的再造 皮瓣修复: “受区修复重建好,供区破坏损失少, 成活可靠,操作简单易行”针对每个患者进行 “个性化”的皮瓣筛选和改进,是皮瓣外科永无 止境的追求。 治疗理念:闭合固定,关节镜,内镜,计算机辅助 医学技术 组织工程 康复综合治疗 病种:创伤修复 功能重建 疾病诊治 解剖:大体解剖 显微解剖 功能解剖 异体肌腱
1980-2000 手外科快速发展期
学科发展:
1984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成立了手外科学组 1985年《手外科杂志》正式创刊(南通) 1993年经国家科委的批准《手外科杂志》升格 为《中华手外科杂志》移至上海 1994年手外科学组改名为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 会,王澍寰院士担任第一届主任委员 1997年顾玉东任第二届主任委员 2004年徐建光任第三届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