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经典诵读》论文
三年级作文议论文:经典诵读伴我成长

三年级作文议论文:经典诵读伴我成长
经典诵读伴我成长《弟子规》、《三字经》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它们不仅没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反而欲来欲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从《三字经》、《弟子规》中我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百事孝为先”是告诉我们:“孝是人类的美德,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是从古至今千年未变的做人的准则。
《三字经》、《弟子规》不仅内容使人受益匪浅,而且读起来也和仄押韵,朗朗上口,让人越读越爱读,更加爱不释手。
《三字经》、《弟子规》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中,教会我们从小懂得为人处事,与人为善的道理,以及生存的价值,是我们小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明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情。
我喜欢诵读。
小学低段语文课堂经典诵读教学论文

小学低段语文课堂经典诵读教学论文概要:中华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无数的经史典籍直至今日仍然光芒璀璨。
教师引导学生对经典作品进行诵读,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经典诗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
教师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经典诵读,对经典诵读的策略进行研究,有课堂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提高经典诵读的活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记忆力是一个人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能力,学生进行经典诵读,能够提升自身的记忆力。
有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引导学生积累优秀的文化知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小学语文的经典诵读教学侧重于诵读,要求学生在初略了解篇章意思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在诵读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眼、口、耳”等器官以及注意力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有规律、有计划、长期地接受外界语言对视觉、听觉的刺激,有助于促进学生记忆力的提高。
因此,在学生记忆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引导学生诵读中华经典,有利于训练并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1.陶冶学生的性情中华经典是经过时间检验流传下来的优秀的中华文化,在经典中,学生可以学习到“梅兰竹菊”的优秀品格,可以学习到唐宋诗词的韵律诗篇。
在学生学习的黄金时间,让他们不求甚解地积累这些经典作品,就如同在他们的内心播种下一颗经典的种子,慢慢开花、结果。
所谓“染苍则苍,染黄则黄”,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生的性情会不断受到陶冶,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相契合的。
2.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许多青年人都更愿意去学习科技类和经济类的知识,而忽视了对中华优秀典籍的了解与学习,导致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工艺逐渐凋零,出现失传的现象。
在小学阶段,经典诵读的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续,其内容是选取中华优秀的传统经典,如《弟子规》、唐诗宋词等,这些都是集中体现了中华的优秀文化传统。
小学生品味书香诵读经典征文

小学生品味书香诵读经典征文小学生品味书香诵读经典征文【篇一】书的影子究竟是什么时候飘进我的世界里的,我也不大清楚,小时候?顶小顶小的时候?依稀记得那时,夕阳的余晖还未退去,外婆抱着我坐在夕阳的影子里,读诗给我听,她拿着一本页边都发黄了的小书,那诗的调子,直到现在我都还记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园。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时间流淌在生命的河流中。
书的影子也就在我斑驳的记忆中继续游移。
闭起眼睛,总会有那么几片色彩斑谰的书角从记忆的角落中浮起,记不得是从那本书上扯下了。
幼年的我被一本一本的童话故事充实的满满的,书上那些如生的形象成了我最好的玩伴,白雪公主,睡美人,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都是我的好朋友,那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把这些书上看来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做个故事大王。
一缕书香,就这样在我的生命里,飘散开来。
阅读似乎是我最想做也最喜欢做的事情。
我本是不安于平静的人,绝对外向的性格至使我耐不住一点寂寞,但若是给我一本书,我就会静静的坐上一天,因为对于我来说,书中的世界,就是我最热闹的暄嚣。
我喜欢诗词格律,喜欢古人的文言情调,喜欢柳永的深幽和苏轼的豪放。
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
那些古诗文无不精妙。
荡气回肠,遐想万千,乐作者之喜,哀作者之悲。
他们的那种气势,那种深厚的底韵,即使在我这千载之后的人看来也颇为感慨,感慨精神,感慨文彩,感慨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也喜欢名著,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就是因为它透过故事情节,展现给世人思想的精魂。
我喜欢笑谈兴亡成败的《三国》,喜欢内涵深的《红楼》。
钱钟书在《围城》里对人性洞察与调侃;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展示精神探索的艰难历程。
感受《童年》里高尔基的成长之路,赞叹乔纳森,斯威夫特层层深入的绝妙讽刺。
他们不断为我的思想注入新的活力。
我开始思考:思考真理,思考生命。
一本本的书籍带我进入了我从未涉足的圣地:人类思想和文明的金壁辉煌的殿堂。
一缕书香,就如此在我的生命里延续、扩散,踩着书的阶梯,我走过了欢乐,走过了风雨。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问题与对策[论文]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问题与对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6ee8f17fad6195f312ba621.png)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经典诵读内容包括通读古典名著,熟练朗诵文言文,背诵经典名句,熟读儒家经籍。
经典诵读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
由于6-12周岁也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最佳时期,经典诵读可以帮助小学生积累词汇,积累优美语句,感受文字的魅力,受到文章情绪的感染。
在此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小学生人格的形成。
经典诵读还能提升学生自身语言素养,提升学生自身语文素质,丰富自身文化底蕴。
更有人认为,经典诵读利于塑造儿童灵魂,增强其民族团结力。
一、经典诵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一)诵读的时间不够充分小学语文课堂充满了“讲——问——答”的教学内容。
教师着重想通过诵读以外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忽略了经典诵读的重要性与有效性。
课堂上的诵读时间往往很短暂,不能达到经典诵读的目的。
即使有老师给学生预读文章、诵读文章的机会,时间也并不充分,教师对诵读成果考虑较少。
当然这也与教师对诵读认知不够深入有关系。
(二)诵读的机会少教师往往将“限量”诵读机会给了尖子生,忽略其他同学。
课堂经常出现诵读学生限于四、五个,旁听的学生把诵读时间当成空闲娱乐时间。
他们认为教师不会问到自己,便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发呆或者做别的事情。
大部分学生得不到诵读机会,导致经典诵读变得毫无意义。
(三)诵读指导方法单一学生诵读经典后,自己体会其中意义,才能实现经典诵读的目标。
而现在,教师诵读教学指导方法单一、生硬。
最常见到的场景是:教师在讲解课文、分析问题时,让个别学生起来诵读某一段。
学生诵读的时候表情较生涩,不能真正融入到课文或经典文章中。
教师的指导行为影响学生对诵读的理解。
学生误认为经典诵读就是教师安排的任务或者当作一个问题来完成。
即使有的教师会稍加指导诵读,也只是注重声音形式,并不关心文章的深层韵味。
需要表达强烈感情的时候,教师便让学生重声去读,表达舒缓情感的时候,便要求学生轻声朗读。
此种诵读指导方法实在不能让学生理解其中蕴味。
相反还会引起学生对名文名句的抵触感,觉得它们只不过是考试要点。
经典诵读论文总结范文

摘要:经典诵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本文通过对经典诵读的内涵、价值及实践的分析,探讨经典诵读在传承与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一、引言经典诵读,顾名思义,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经典文献的朗读和传颂。
自古以来,经典诵读一直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在新时代背景下,经典诵读在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经典诵读的内涵与价值1. 经典诵读的内涵经典诵读包括对经典文献的朗读、背诵、讲解和研讨等环节。
通过这些环节,使读者对经典文献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2. 经典诵读的价值(1)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经典诵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2)提高国民素质。
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和审美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促进文化创新。
经典诵读在传承的基础上,可以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思维,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经典诵读在传承与创新中的实践1. 教育领域(1)将经典诵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小培养学生的经典素养。
(2)开展经典诵读比赛、讲座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经典文献的兴趣。
(3)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创新经典诵读教学模式。
2. 社会层面(1)举办经典诵读活动,提高公众对经典文献的认识。
(2)借助媒体平台,推广经典诵读,扩大其影响力。
(3)加强经典诵读志愿者队伍建设,推动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
3. 文化产业(1)挖掘经典诵读资源,开发经典诵读产品,如经典诵读教材、音频、视频等。
(2)举办经典诵读节、论坛等活动,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3)鼓励企业投资经典诵读产业,推动产业升级。
四、结论经典诵读在传承与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要充分认识经典诵读的价值,加强经典诵读的实践,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要不断创新经典诵读的方式,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小学诵读教学论文

小学诵读教学论文小学诵读教学论文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下面是关于小学诵读教学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011年我校开始了明德小学中华文化经典诵读项目,使用统一发放的“中华古典文化诵读”教材,同时也包括其他课内外的经典古诗、古文。
开展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活动,对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知识修养,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哲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塑造个人良好的道德情操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古人曾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背诵必须以熟读为前提,只要把课文读熟了,句子结构、含义、段落关系等就基本理解了。
熟读背诵是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朗读中领悟、感受、深化。
长久下去,阅读理解能力自然会提高。
二、学习好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只要稍微留心,就会发现讲故事语言幽默风趣的人,记忆力和模仿力特别强,他们之所以能够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就是由于能够模仿现实生活中人的言谈举止,也就是说他们善于学习并模仿别人说的话、做的动作。
学生学习课本中的书面语言,通过诵读,不断吸收、消化,久而久之优美的语言便能脱口而出。
长期积累下去,自然学到了准确、生动、鲜明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提高了。
三、积累知识,发展记忆能力通过背诵,不仅记住很多东西,积累知识,而且熟能生巧,在诵读中能逐步领会到记忆的方法。
俗话说:刀不磨会生锈。
越不善于记忆,就越记不住。
反之,记的东西越多,新的知识也越容易记住。
根据知识之间的一定联系,比较记忆很容易提高记忆能力。
四、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旦把一篇课文背下来,心里自然高兴。
课文中精巧的构思,优美的语言、深厚的情感等,学生通过反复品味、揣摩、理解、记忆,就能体会到其中的精妙所在。
同时,学生背诵时要用眼、口、耳、心、手,要求不漏字、添字、错字等,能养成仔细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论文 经典诵读 浸润心灵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论文经典诵读浸润心灵
早晨,沐浴着第一缕阳光走进教室,耳畔传来了孩子们朗朗的书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晨宿列张……”那流淌的语言似洄洄清泉,浸润心田。
中午,迎着炎炎的烈日,孩子们昂首走在校园的小路上,嘴里念念的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那清新、宁静、淡远的纯美诗境如在眼前。
夜阑人静,捧起书来,轻吟着“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浪花轻轻翻”的柔美语句,甜甜地进入梦乡,那梦啊,是又香,又甜。
经典诵读陪伴着孩子们度过每一天,浸润着他们的心灵,促进着他们的成长。
,的影响。
定会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1/1。
经典诵读论文

经典诵读论文经典诵读论文体会篇一宁梅芳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诵读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会了做人,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怎样做人,它像丝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地泫润的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育品质也自然形成,同时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直面经典,诵读经典,感受经典,仔细回味,接触经典的每一个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惊喜的感受到开展经典诵读后带给我们的喜悦。
一.孩子的语文素养提高了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后,发现孩子的语言表达比以前更流畅、更风趣了。
学子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
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学子的理解、体会也层层加深。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孩子在朗读水平大面积提高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
其次是知识面的扩大。
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
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
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天天在进步。
二、道德修养得到完善经典诵读是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弟子规》经典故事讲述了许多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人生哲理等,在诵读期间,孩子逐渐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学习习惯。
儿童最善于模仿学习,久读经典,最易受到熏陶,他们会以古人为榜样,学习古代圣贤的品质,更加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随着诵读活动的开展,逐渐培养了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儿童心地善良,性格温和,举止文雅,乐意与他人交流、合作。
在家里,她们总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大声说话,和外人接触,却像只小绵羊,人家问什么,就答什么,甚至不答。
自从读了经典以后,孩子知道了以前那样做,真是太没有礼貌了。
《弟子规》中的“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经典诵读》论文读经典学做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会做人,真正做到“进人耳,入人心”。
一、陶冶学生情操中华古诗文记载着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史,荟集着儒、道墨等诸家的深刻思想,这些传诵千年,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人文精神,蕴涵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心理等文化。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
利用诵读课的优势和学生对诵读课浓厚的兴趣,在诵读课中渗透思想品质的教育,使学生在了解和学习我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认识我们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从而达到树立远大理想,陶冶自已的情操,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
如在学习李清照的《绝句》、贾岛的《剑客》后,学生在品味诗句韵律美的同时,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对作者博大的胸襟,咤吒风云的气概佩服不已。
在浓郁的古诗词诵读气息中,激起学生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要像李清照、文天祥、谭嗣同一样做一个追求真善美,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诵读课的艺术魅力,让学生深受感染、熏陶,有助于塑造学生高尚灵魂,犹如春雨般无声的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
是一个国家人民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生发奋学习的推动力量。
我们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就一定要跟先进的、卓越的比,比民族的志气和民族的自尊,因此,我们必须从小教育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生活与祖国命运前途联系起来,在学生的心里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
中华古诗词中不乏歌颂祖国壮丽河山、名胜古迹、丰富物产、辽阔疆域等名篇,教师利用诵读课相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学可谓水到渠成。
如学习陆游的《示儿》可以利用作者的遗虑、遗愤、遗言、遗憾几个问题,激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在心底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报国志。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还应先从教育学生同情他人,爱身边的亲人,关心师友做起。
如《锄禾》在教育学生爱惜粮食的同时,还应唤起学生的同情心,学习“送别诗”后,启发学生心中有他人,播撒友爱的种子,为萌生爱国主义思想奠定心理基础。
三、浸润人格教育古诗词是我们民族的思想宝库,学生诵读古诗词,更多的是一种民族性格的熏陶,让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教,使学生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
如诵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时,诗人的修养、胸怀对学生将来素质的提高可谓功不可没。
经典诵读带给学生的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提升。
事实证明古典经文的诵读,对学生道德、品行、性情、气质都会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极见功效的人格熏陶教育。
如学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怯”后,学生知道了要珍惜光阴,于是逃作业的现象少了,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人少了。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懂得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的道理。
于是,说脏话、粗话的人没了。
校园里乱扔垃圾的现象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主动拾捡垃圾、主动劝阻同学的人多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使他们知道了做人应该多替别人着想。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让孩子们懂得了要孝敬长辈。
于是,三八妇女节、重阳节来临的日子里,孩子们忙开了,他们做卡片、写贺词、为母亲洗脚、给长辈倒茶、写信、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感恩”的旋律。
有妈妈生病了,孩子对妈妈问寒问暖,端茶递药,让妈妈十分感动,问其原因,孩子说:“《弟子规》上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所以我要关心妈妈。
”多么可喜的变化,多么神奇的变化。
学生们从经典诗文中受到了熏陶与感染,他们从爱班集体开始。
人人讲正气,求上进,形成健康向上的班风,增强了集体凝聚力,培养了集体荣誉感。
有位家长告诉我:“有一次和女儿到济宁去玩,在汽车上主动让座,让一位离休老人感动不已。
”她问她的女儿怎么以前不知道主动让座,她自豪地说:“我们学习了的古贤文《弟子规》中告诉我们,‘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的警句使我明白了尊敬老人的道理。
”那位家长自豪地告诉我说:“我觉得我的女儿真的长大了,我以有这样的女儿而自豪~我们也一定要和儿女们一起诵读经典,要不然我们怎么样在儿女们面前立足,怎么样去教育他们,通过和他们一起诵读经典既可以提高自己,又可以打开孩子的心灵之窗,可乐而不为呢”。
有的家长说:“我的女儿12岁了,她的书包确实不轻,但她从‘锄禾日当午’中知道了粮食的来之不易,从‘慈母手中线’中体会到父母的恩情;也许不懂‘凭栏处、潇潇雨歇’的悲壮,但她记住了,我认为就是一种收获。
我不强求走得更快,但我在乎她走得方向以及她身与心的健康。
我相信那些经典作品能体现出人文价值,对她有益。
人文价值的培养不一定非要通过诵读,但对孩子的教育从诵读入手却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当今知识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而人文精神愈发重要,它所表现的关怀、价值、团队、秩序和公正等将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核心因素。
经典诵读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潜移默化的。
四、改变教育思想孔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论语》中记载着一个孔子针对学生缺点因材施教的经典例子。
子路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父兄,怎么能自己做主张呢?”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当然应该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讲话前后不一致。
孔子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
”针对学生智能的高低,孔子也进行不同的教学。
“中人以上,可以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
”教学要讲究由浅入深,因人而宜。
孟懿子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回答说:“无违”。
当时由于孟懿子的理解能力的限制,没有进一步要求“无违”的内容,孔子也就不再讲下去。
后来,樊迟向孔子问起什么叫“无违”,由于樊迟的理解能力已达到相应的水平,孔子才进一步具体说明“无违”就是父母生前死后都要按礼的规定对待他们,不能违反。
针对学生不同年龄层次的特点,孔子也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指出,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鲁、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汲取精华,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多元智能培养。
充分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的智能,让学生认识自己智能的优劣,近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弥补自己的劣势,发展自己的优势,我们对学生采用了多元评价。
每学期评出“外国语小主人奖”、“最佳球星奖”、“最佳歌手奖”、“最佳诚实奖”、“最佳语言天赋奖”、“高斯奖”、“最佳龙头奖”、“突出贡献奖”、“最具爱心奖”、“最佳一对一助学奖”、“努力进步奖”、“最具潜质奖”、“最佳创作新秀奖”“小诗人奖”、“小画家奖”、“未来小书法家奖”、“勤劳奖”、“助人为乐奖”、“最佳组织奖”“最奖口才奖”等。
这样可以让尽量多的学生得到肯定与鼓励。
、此外我们还注重学生学业以外的突出表现,增加学生成功感。
注重学生发展过程的纵向评价,让学生不断体验到自己的进步。
我鼓励学生以个人的发展为参照,自己和自己比较,关注自己的努力和进步情况,增强自信心。
同时及时奖励,因为教育学生需要抓住契机,及时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会激发受奖励的同学以更大的热情去展现自我,其他同学也会努力争取下次表彰。
中华经典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和教育了我们每一个人。
它正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熏陶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汲取中华经典之精华,打造我们人生美好心灵吧~读《论语》学做人(清华大学钱逊发表于:2005-03-04 阅读:)今天我在这里讲的题目就是:“读《论语》学做人。
”为什么选这样的题目呢,因为我在这一期班筹备的时候就提出了我们希望每个学员参加这个班事先读一下论语,为什么这样考虑,为什么向大家推荐论语这本书要大家读,也是希望我们校长和老师读了以后在我们学生里边也提倡教他们读,这是我们的考虑和我自己的一些体会。
有些问题就简单讲。
为什么要大家读《论语》,因为《论语》这本书在中国文化里是最重要的一部经典。
《论语》的内容记载了孔子的思想言行,这不是他自己写的,而是他的弟子以及他的再传弟子记录的,记录了他和弟子的对话和他日常言行中的一些情况。
所以《论语》是方便我们了解孔子思想的最主要的一个材料,也是儒家的最主要的经典之一。
可以说,《论语》里所提到的一些思想构成了中国儒学和传统文化的核心。
儒学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现在我们提倡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孔子的精神也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最重要的基础,所以可以说这是一部熏陶、培育了民族精神,培育了历代儒士的书。
所以历来这是一本必读书。
所以我们提倡大家都能够读。
这是简单说第一点。
第二点,我想说的就是读《论语》有两种读法,有两种目的,这在我们上一次的培训班,梁教授就谈到过这个问题,这也是我父亲当时说过的两种读法、两种目的。
第一种读法就是为了个人的、自己的修养,通过读《论语》中孔子关于做人的思想,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培养自己的人格,这是一个方面。
再一个是把它作为学术研究来读,因为它是一个儒家的重要的经典,了解儒学思想,了解传统文化需要很好的研究,作为一个研究的对象,来做研究,这是一种读法,也是一种目的。
我们在这个班上推荐大家读,以至于推广到学校里让学生读,主要还是为了修养,并不是说让我们的校长和教师们都成为儒学的学者,对学生更不能做这样的要求。
当然可能我们有的老师自己已经有相当的研究,那当然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我们的培训班的目的当然是如何从这里边学习一些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来提高我们自己的修养。
我想我有这么一些体会,一个是学做人,来提高自己的修养,一个是做研究,这两个方面来讲,我想更根本的还是在于我们自己的修养。
即使是你作一个研究者,即使你以一个研究的目的来读,我想也离不开修养自己这一方面,还是要以修养自己为一个基础。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孔子的学说从本质上来说不是一个知识体系,这是中国文化、中国儒学思想和西方哲学体系不同的很重要的一点。
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讲做人的道理,他是从人生的日常的生活中实践中总结出来,提出人应该如何做人,如何处理各种问题。
孔子的思想实际源于实践,直接来回答人生问题,并不是一种外在的知识体系。
《论语》上有一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后来儒家就概括说儒学是为己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