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黄永利

合集下载

新课改下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新课改下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新课改下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新课改下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加强学科知识深度,优化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开展多元评价。

加强学科知识深度。

新课改强调学科知识的深入和掌握,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提升他们的学科素养。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涵,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写作练习,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优化教学方法。

新课改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因此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问题导入、游戏化教学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改提倡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因此教师应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以组织文学诗歌朗诵比赛,开展模拟报纸杂志的编制和编辑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语文的创作与传播中,增强他们对语文的热爱和自豪感。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文学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开展多元评价。

新课改强调评价的多样性,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水平。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学科测验、作文评价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能力。

教师还可以采用同学互评、自我评价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使他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浅谈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作者:陈丽娟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23期【摘要】有效教学是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有效教学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生全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教学策略长期以来,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一直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研究的重点课题。

有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可以将教师从忙碌的教学工作任务中解放出来,还能够有效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综合语文能力培养起着积极促进作用。

笔者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已有多年教学实践经验。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亲自感受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并结合自己的经验积累了一定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经验,现将之付诸笔端,望起抛砖引玉之功效。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达到和谐高效学习总是需要自主去学,才能有所收获。

无论如何,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一定是一个热爱学习,对学习感兴趣的人。

只有感兴趣了,才能去让他们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思考。

课堂的时间一定是有限的,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教给他们。

所以课下的自学对学生才是最重要的,老师在课上只能起到引导和激发他们兴趣的目的。

所以在上课过程中,老师不应该把传授尽可能多的知识作为他们的目标,而应该重点培养他们的兴趣。

不应该让学生害怕上课。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不要一味的去教课本的知识,应该让他们多阅读多思考,比如说可以阅读一些具有文学气息的报纸,然后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几个人一起去探讨,然后老师学生一起去讨论。

效果应该会比一天到晚拿着课本去学习效果强一点。

当然生活在信息时代,也可以让一些时事进行讨论,去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让他们也对这个社会有更多的了解,让他们自己去体会这个社会的冷暖。

只有自己亲自体会了,才会在以后的任何事情上有自己的看法。

毕竟别人不能代替自己,别人的看法再好,也不属于自己的。

新课改下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新课改下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新课改下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初中语文教学正朝着更加注重有效性的方向发展。

为了提高初中语文教育的有效性,需要制定科学的策略。

以下是几个能够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注重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学科具有语言性、调性、艺术性和文化性等特点。

因此,语文教育应该以加强语文素养能力为目标,从语言、文学、文化等多个方面教育学生。

注重语文学科的特点,对于提高语文教育的有效性十分重要。

二、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针对初中生的特点,可以采用趣味化、互动化、游戏化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交流互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三、加强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提高语文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作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同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让他们充分体现自己的优势。

四、建立合理的教育体系
建立合理的教育体系也能够提高语文教育的有效性。

教师可以注重课前预习、老师讲解、学生讨论、学生总结四个环节,以及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同时,学校也应该尽可能多地提供各类语文活动,如阅读、写作、朗诵比赛等,让学生在不同角度进行语文学习,使其爱上语文,喜欢语文。

总之,提高初中语文教育的有效性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不断创新方法,注重教育评价,建立合理的教育体系,使学生真正爱上语文,提高其语文素养。

新课改下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新课改下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新课改下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初中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新课改下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众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探讨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多元化教学内容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包括文学作品、传统文化、现代科技、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内容,并且要注重内容的整合和跨学科的融合。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实际情况和课程要求,合理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注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以“讲”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式教学,而新课改则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验、参观、体验等,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教师还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和团队合作,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交流能力的提高。

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采用不同程度的教学方法,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教学,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

三、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新课改下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的策略主要包括多元化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

通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相信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将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更加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

新课改下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新课改下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新课改下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一、建立情感导向的教学环境在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经验和情感态度。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建立情感导向的教学环境:1. 创建一个和谐、积极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如故事、电影、音乐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开心的氛围中参与学习。

2. 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来感受语文的美妙,让学生与文学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3. 建立师生情感互动的平台。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

二、合理设计学习任务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特点,提供适应学生需要的学习任务。

1. 个性化任务。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学习需求,设计个性化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感受学习的乐趣。

2. 情境化任务。

教师可以将学习任务情境化,创造出真实的语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语言运用,提高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3. 合作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的重要要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互动、协作学习,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三、有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新课改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1. 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

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直接讲解、示范演示等方式,使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2. 学生主导的教学方法。

在一些探究性的学习任务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性学习等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3. 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语文教学更加直观生动,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需要提供丰富、有效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浅析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策略

浅析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策略

浅析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策略-中学语文论文浅析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策略张卫国(碧痕中学,贵州晴隆561411)【摘要】汉语是中华民族母语。

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效率不高或者无效的课堂教学现象,这不利于国家新课程改革和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因此,不断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势在必行。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策略和小学语文教学相比,初中语文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初中语文在学生的小学、初中、高中三阶段的学习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初中语文的学习显得无比重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语法、阅读、写作、词汇等方面的教学,并且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度过良好的小学中学过渡时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是目前众多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

本文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阐述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新课程改革给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近年来,国家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使得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在面临着不断的改革和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是教学领域的一大变革,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国家在不断重视新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力的培养,这是素质教育的进步,也是国家教育体制的进步。

此外,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仅仅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而不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增强初中语文教学效果_7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增强初中语文教学效果_7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增强初中语文教学效果发布时间:2022-05-20T07:16:42.518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2月3期作者:黄秀华[导读] 现在,随着教育部对于学生学习内容的重新部署工作黄秀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安阳中学 530799摘要:现在,随着教育部对于学生学习内容的重新部署工作,学生们的学业重视程度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得越来越备受关注。

以前,教师们都是以“应试教育”为目的来培养学生的,但现在老师们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改变,都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

在这其中,有很多创新型的教学方法被融入到了具体的教学体系之中。

初中语文作为初中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在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全力打造一个高效的语文课堂、增加初中语文教学效果就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效果引言当前,随着我国综合国际能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变得备受关注。

与此同时,现在的学生正处于新课标改革的新阶段,然而初中语文作为学生提高综合素养的一个桥梁,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提高学生的这个素养就显得十分重要。

所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打造出一个高效的教学课堂,努力完善之前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们能够更积极的加入到课堂活动中,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果。

因此,本文也将针对这一教学目的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给初中教师提供一些帮助。

1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对于初中语文的教学来说,很多老师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尤其是一些年纪较大的老师,因为现在科技产品的不断发展,导致有很大一部分老教师对这些电子产品不是很熟悉,所以对他们来说,还是以课本为主要讲习内容,而且也很少给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与延伸的练习。

但想必大家都知道,目前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量大爆炸的时代,每一天世界上都会发生很多的事件,对于语文这一学科来说,其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们能有更多的积累,这对于提高一个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会有很大的帮助。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课程已成为中小学教育的核心部分。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师需要采取一些有效性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提高课堂氛围。

一、教师应该合理组织语文课程,注重课堂互动。

教师应该在授课前对课程进行充分准备,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展示多媒体教学、场景模拟等手段,使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二、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点之一,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学会从字面和上下文中理解文章的意思。

同时,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尽可能地多读、多写,从而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三、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教学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讨论、互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概括等方式思考问题。

让学生用语文素材创造自己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从各方面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四、教师应该注重评价并激励学生。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学生及时反馈。

同时,教师还应该不断激励和帮助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教师应该注重鼓励学生,在学生取得成功的时候给予肯定和鼓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黄永利摘要;作为课堂中教与学媒介的语言与语文课堂的效果有密切的联系。

高水平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应该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关键词:语文课堂探究性学习规范性启发性形象性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而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着许多弊端,如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讲授轻探究,显而易见,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果,造成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少、慢、差、费”,使我们的某些语文教学走人误区,其结果是学生叫苦,教师叫累,事倍而功半。

我认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其根本出路在于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与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关的理论主要涉及两个概念,即“过程”与“结果”、“情境”与“形式”。

从探究性事实的角度来说,“过程”是指学生为探索和发展知识所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支持下进行的。

“结果”则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
知识、技能和态度,可以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形式,如语言描述、行为表现、情感体验等。

“情境”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多种具体问题,“形式”则是指学生对获得学习结果的形式化描述。

因此,我觉得,探究性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特定学习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要使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

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在平时的备课中,不仅备教法,还要备学生的学法,注意设计学生共同参与的有挑战性、激励性的教学手段。

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教师只注重教育教学技巧的探讨与改进,而忽略了语文教学中语言的精心组织和优化设计。

语文课堂因此也变得沉闷死板,还出现了许多影响教学效果的现象,如长篇大论、繁冗拖沓、陈词滥调、照本宣科等。

这说明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的效率。

在教学中,
我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因此,我认为在语文课堂运用语言时,应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启发性、形象性、等特征。

1.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使用规范的普通话传递信息,表达感情,使学生体会到汉语的优美、动听、富有表现力,从而学习普通话。

在日常教学中,还有部分教师使用夹杂着方言的语言教学,甚至不能使用普通话教学。

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对语音把握不准,无法欣赏到文学作品的意蕴等不良后果,这势必会降低课堂的教学质量。

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读音准确无误,没有语病和口头禅。

语言的规范是使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主要保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尤其是应当注意课堂语言的纯洁性,力求达到清晰、简洁、严谨,避免不规范的语言出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2.课堂语言的启发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继诱导。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从惊奇和疑问开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去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门户,用语言把学生的心点亮。

为此,教师课前要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

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如讲授小说中的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应当以人物为主体,采用以“境”显人的启发手段。

教学《祝
福》,应从祥林嫂反复念叨“我真傻”上,启发引导学生认识祥林嫂傻在哪里,要启发学生从自然界的狼吃掉阿毛,进一步联想到封建的社会习惯势力的“狼”吞噬了祥林嫂。

3.课堂语言的形象性
在教学中还需要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获得生命化感悟。

因此教师应把教学内容及其形象融为一体,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解释深刻的语文概念,以激发学生的想象。

运用恰当生动比喻、拟人、夸张的语言,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渊博的知识教给学生丰富的语文素养,以便引起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如著名的学者鲁迅讲课,用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生动形象的事例,来阐明“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

可以说,语言的形象性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活力之所在,而且也正是它才使语文课堂放射出异彩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

一个严肃而敬业的教师,应该像诗人那样遣词造句,挖掘“语言的金子”,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逐步达到“片言可以明百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陶传贵。

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j]。

文教资料,2005,32·122-123
2、骆小兰。

教师语言的艺术[j]。

文教资料,2005,3·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