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1.3哮病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讲义(三)哮病

中医内科学讲义(三)哮病

中医内科学讲义(三)哮病哮病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要点一概述《内经》虽无哮病之名,但在许多篇章里,都有有关哮病症状、病因病机的记载。

如《素问·阴阳别论》所说之“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即包括哮病症状在内。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篇曰:“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明确指出了哮病发作时的特征及治疗,并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指出:“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瞷剧,必有伏饮。

”此后还有呷嗽、哮吼等形象性的命名。

元·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在《丹溪心法》一书中作为专篇论述,并认为“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

明·虞抟《医学正传》则进一步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指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一般统称“哮喘”,而简名“哮证”、“哮病”。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哮病的病因1.外邪侵袭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失于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

《临证指南医案.哮》说:“宿哮……沉痼之病,……寒人背腧,内合肺系,宿邪阻气阻痰。

”他如吸人风媒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影响肺气的宣发,以致津液凝痰,亦为哮病的常见病因。

2.饮食不当具有特异体质的人,常因饮食不当,误食自己不能食的食物,如海膻鱼蟹虾等发物,而致脾失健运,饮食不归正化,痰浊内生而病哮,故古有“食哮”、“鱼腥哮”、“卤哮”、“糖哮、“醋哮”等名。

3.体虚及病后体质不强,有因家族禀赋而病哮者,如《临证指南医案·哮》指出有“幼稚天哮”。

部分哮病患者因幼年患麻疹、顿咳,或反复感冒,咳嗽日久等病,以致肺气亏虚,气不化津,痰饮内生;或病后阴虚火旺,热蒸液聚,痰热胶固而病哮。

中医内科学课件-哮病

中医内科学课件-哮病

二、讨论范围
• 1.本篇所论哮病包括西医学的支气管哮 喘、哮喘性支气管炎、嗜酸性细胞增多 症(或其它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引起 的哮喘。 • 2.若因肺系或其它多种疾病引起的痰鸣 气喘症状,则属于喘证、肺胀等病证范 围,但亦可与本篇辨证论治内容联系互 参。
三、证候特征
• 1、• 作时呼吸困难,喘息,喉 发 中有哮鸣音。 --遇诱因而发 • 2、具有“夙根”,临床表现为 发作性, 反复性,顽固性。 • 3、久病致虚。
党参15克,五味子6克,冬虫夏草6克, 胡桃肉12克,灵磁石18克,沉香、坎脐、 苏子各15克,款冬花12克,法半夏12克, 橘红6克。
附:喘脱危证
• 症状:哮病反复久发,喘息鼻搧,张口抬肩,气短 息促,烦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 脉细数不清,或浮大无根,舌质青黯,苔腻或滑。 • 证机概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 耗伤,心肾阳衰。 • 治法:补肺纳肾,扶正固脱。 • 主方: 回阳急救汤、生脉饮加减。 • 常用药: 人参、附子、甘草、山萸肉、五味子、麦冬、龙 骨、牡蛎、冬虫夏草、蛤蚧。
•1.病理因素以痰为主。脏腑阴阳失 调,对津液的运化失常,凝聚成痰, 伏藏于肺,成为哮病的夙根。
• 2.发作时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 痰随气升,肺气宣降失常。 • 3.病位主要在于肺系,关系到脾肾,甚至于心. • 4.病理性质有寒热虚实之不同,但可互相演变 转化。 发作期以邪实为主。 长期反复发作,寒痰伤及脾肾之阳,痰热耗 灼肺肾之阴,则可从实转虚,在平时表现肺、 脾、肾等脏气虚弱之候。 大发作时正虚与邪实并见,肺肾同病,病及 于心,甚则喘脱。
• 肾虚 • • 症状:• 病反复发作日久,短气息促, 心 哮 慌耳鸣,腰酸体软,畏寒肢冷,面色晦暗。 肾阴虚者颧红、烦热、汗出粘乎,舌红少 苔,脉细数。 • 治法:补肾摄纳 • 方药: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中医内科学——哮病

中医内科学——哮病

一、病因:
(一)外邪侵袭
寒:
1、外感风
壅阻肺气,气不布津——津液凝聚成痰
热:
2、 吸入烟尘花粉——影响肺气宣降,津液凝聚,痰浊内生。
(二)饮食不当
过食生冷
酸咸肥甘
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
海羶发物
(三)体虚病后——素质不强,过敏体质,病后体虚,肺脾肾亏虚
2021/5/4
5
2021/5/4
6
• 二、病机 • (一)病理因素以痰为主。脏腑阴阳失调,对津液的运化失常,
燥,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当养阴清热化痰,加
沙2021参/5/4 、知母、天花粉。
27
• 3、寒包热哮证
• (1)症状
• 主症:喉中鸣息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 喘咳气逆
• 兼症:咯痰不爽,痰粘色黄,或黄白相兼,烦 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 偏干
• 舌脉:舌苔白腻、罩黄,舌尖边红,脉弦紧 。
益肾
18
2021/5/4
19
• 三、证治分类
• (一)发作期
• 1.冷哮证
• (1)症状
• 主症: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 逆,胸膈满闷如塞。
• 兼症: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 ,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 易发,面色青晦。
• 舌脉: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2021/5/4
2021/5/4
7
2021/5/4
8
• (二)发作时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 痰随气升,肺气宣降失常。
• 发作时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 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 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 。《证治汇补·哮病》说:“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 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 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中医内科学-哮病课件

中医内科学-哮病课件

C.越婢加术汤
D.越婢加半夏汤
E.小青龙加石膏汤
(二)填空题:
治疗哮病的首要原则是,发作时
,平时

(三)简答题:
哮病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四)论述题:
1 .试述哮病与喘证的区别与联系. 2 .试述“痰”在哮病发病中的意义.
27
病案分析
杨某,男, 20岁,工人。经常发作性喉间哮 鸣气急6年,入夏即发。最近哮喘又作,喘 息抬肩,喉中痰鸣如锯,不能平卧,痰黄 粘稠,咳吐不利,口渴喜冷饮,胸闷、心 悸,疲乏无力,舌红,两侧糜烂,舌苔薄
膈 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
(舌(脉兼))面口色不青晦渴,或 渴 喜 热 饮 , 形 寒 怕 冷 , 天 冷 或 受 寒 易 发,
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证机概要:
治 法:
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代 表 方:
射干麻黄汤
16
热哮证 (发作期)
证 候: (主) 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呛 阵作,咯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
拘泥于祛邪
若发生喘脱危证—— 当给予扶正救脱
平时应扶正治本:阳气虚者予以温补,阴虚者予以滋养,
分别采取补肺、健脾、益肾等法,以减少或控制其发作。
14
(三) 分证论治
哮病
发作期
缓解期
冷 哮 证

肺肺 脾肾 气两 虚虚 证证
15
寒哮证 (发作期)
证 候: (主) 喉中哮鸣 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
证 候: (主) 哮病反复久发,喘息鼻煽,张口抬肩,气短息促,
(兼) 烦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

中医师-中医内科学-哮 病

中医师-中医内科学-哮 病

第三单元哮病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病因病机1.哮病的常见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

2.哮病的基本病机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肾关系密切。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哮喘“夙根”论的实质,主要在于脏腑阴阳失调,对津液的运化失常,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输化水精,肾不能蒸化水液,而致凝聚成痰。

哮病发作时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

诊断和类证鉴别1.哮病的诊断要点(1)呈反复发作性。

常为突然发作,可见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可于数分钟、数小时后缓解。

(2)平时可一如常人,或稍感疲劳、纳差。

但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导致正气亏虚,可常有轻度哮鸣,甚至在大发作时持续难平,出现喘脱。

(3)部分患者与先天禀赋有关,家族中可有哮病史。

常因气候突变、环境因素、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

2.哮病与喘证的鉴别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

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辨证论治1.哮病的辨证要点哮病的辨证首先辨哮病发病特点,其二辨哮病之寒热偏盛,其三辨肺脾肾之虚。

(1)辨发病特点:哮病发作如有明显的季节性,且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症状,则本病与肺虚表卫不固有关,此时当着重辨清风寒与风热。

哮病发作如与饮食密切相关,则与脾虚痰蕴有关,当着重辨清痰湿与痰热之不同。

如哮病发作持续数分钟、数十分钟即能缓解者,病情较轻,若持续时间较久者,当警惕喘脱的可能。

(2)辨寒热偏盛:寒哮者,因寒饮伏肺,遇感触发,则呼吸气促,喉中哮鸣,痰白清稀多泡沫。

热哮病,因痰热蕴肺,遇感诱发,则气粗息涌,痰鸣如吼,痰黄稠厚,咯吐不利。

中医内科学__第1章第四节哮病

中医内科学__第1章第四节哮病
脉象:舌苔厚浊,脉滑实。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方药:三子养亲汤加减(豁痰利气)
五、辨证论治
5.虚哮
主症: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 兼症: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口唇、
甲青紫,咳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黏起沫,面色 苍白或颧红唇紫,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肢冷 或烦热 脉象: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脉沉细或细数。
哮病
一、概述
(一)定义
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声,呼吸急促困难, 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哮必兼喘, 喘未必兼哮,哮是独立性疾病,而喘是 多种疾病的一般症状。)
(二)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 管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肺部过敏 性疾患所致的以哮喘为主要表现者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主因:宿痰内伏于肺(夙根) 2.诱因 (1)、外邪侵袭(如风寒、风热、花粉、烟
尘、异味气体、动物毛屑 (2)、饮食不当:过食生冷、肥甘厚腻、酒、
海鲜 (3)体虚、病后:肺虚、肾虚
二、病因病机
(二)病机
1.基本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2.病位:在肺,可累及脾、肾 3.病性:有寒热、虚实之不同。 4.预后:反复性、顽固性。
舌脉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加减。(宣降肺气,清热化痰)
3.寒包热哮
主症: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胸膈烦闷,喘咳 气逆
兼症:咳痰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间,发热恶 寒,无汗,头身痛,烦躁,口干,大便偏干
舌脉象:舌边尖红,苔白腻罩黄,脉弦紧。
治法:解表散寒,清热化痰
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冷,或兼恶寒发热, 身痛 舌脉象: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中医内科学哮病课件

中医内科学哮病课件

02
中医对哮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治疗原则
01
02
03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各脏腑 之间相互关联,治疗哮病 需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 。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采用 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预防为主
强调预防哮病的复发,通 过改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 惯,增强患者体质。
中药治疗方法
THANKS
感谢观看
案例总结
哮病是一种常见的呼 吸系统疾病,多与过 敏体质有关。
预防哮病需避免接触 过敏原,加强锻炼, 增强体质。
中医治疗哮病需根据 个体差异制定治疗方 案,注重整体调理。
05
问题与解答
学生提问
01
什么是哮病?
02
03
04
哮病的症状有哪些?
哮病如何诊断和治疗?
哮病与喘证有何区别?
教师解答
哮病是一种以发作性喉中哮鸣、呼吸困难,甚至喘息 不能平卧为特征的反复发作性肺系疾病。
坚持治疗
注意症状变化
留意自身症状的变化,如出现气喘、 咳嗽等症状加重或持续不减的情况, 应及时就医。
按照医生的指导坚持治疗,不要随意 停药或更改治疗方案。
04
哮病的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张某,男性,45岁,已婚 ,干部。
பைடு நூலகம்主诉
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 咳嗽20余年,每冬春季节及气 候骤变时易发作,可自行缓解 。
中医内科学哮病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哮病的概述 • 中医对哮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 哮病的预防和保健 • 哮病的案例分析 • 问题与解答
01

《中医内科学》哮病-ppt课件全文

《中医内科学》哮病-ppt课件全文
哮病:为诱因引动宿痰,痰阻气道,气道挛急, 肺失肃降而成,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病。
联系:哮病反复发作,可向肺胀转化。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①首辩已发、未发:
已发——平静时突发胸部满闷,呼吸喘促,喉中哮鸣,伴咳嗽, 咯痰不利,甚则张口抬肩,唇甲青紫,额汗,心悸、烦躁不宁。
未发——可无明显的症状与体征;或仅有轻微的咳嗽、咯痰、呼 吸紧迫等;日久反复发作,可见气喘、咳嗽、咯痰、呼吸时喉间 哮鸣有声、自汗、畏风、神疲形衰、腰酸浮肿。
发时攻邪治标,祛痰利气
热痰——清化肃肺 风痰为患——祛风涤痰
平时应扶正治本
辨其阴阳 区别脏腑
寒热错杂——温清并施 阳虚——温补
阴虚——滋养 补肺 健脾 益肾
注意事项
反复发作,发时正虚邪实,兼顾治疗,不可拘泥于攻邪。 注意治痰。 慎用辛散,汗出伤正,易致复发。 缓解期补益肺肾,可减轻或减少其发作。
(三)分型施治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主方:三子养亲汤加味
常用药:
白芥子、苏子、莱菔子、麻黄、杏仁、僵蚕、厚 朴、半夏、陈皮、茯苓。
5、虚哮
症状: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 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口唇爪甲青紫, 咯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粘起沫,面色苍白或颧 红唇紫,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烦热, 舌质淡或偏红,或紫黯,脉沉细或细数。 证机概要: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 纳失常。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主方:平喘固本汤加减。 常用药:
哮病
一概述:
(一)涵义: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 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原因是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 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从解剖角度看,由于 气道挛急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喉中哮鸣,呼吸急促, 胸膈烦闷,咳嗽,咯痰 痰粘色黄,口干欲饮, 烦躁大便偏干,舌苔黄 舌尖边红
发热,恶寒,无汗, 身痛,舌苔白腻,脉紧
哮病 肺 痰热
风寒
痰热壅肺,复感风寒,
解表散寒,
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痰气搏击。
清化痰热 宣肺定喘。 小
疏风散寒
麻黄干姜桂枝细辛
青 龙

清热化痰
麻黄干姜细辛 半夏石膏
证机概要: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 降失司。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主方:三子养亲汤加味 常用药:
白芥子、苏子、莱菔子、麻黄、杏仁、僵蚕、厚朴、 半夏、陈皮、茯苓。
5、虚哮
症状: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 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口 唇爪甲青紫,咯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粘 起沫,面色苍白或颧红唇紫,口不渴或咽 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烦热,舌质淡或偏 红,或紫黯,脉沉细或细数。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①首辩已发、未发: 已发——平静时突发胸部满闷,呼吸喘 促,喉中哮鸣,伴咳嗽,咯痰不利,甚则张口 抬肩,唇甲青紫,额汗,心悸、烦躁不宁。 未发——可无明显的症状与体征;或仅有 轻微的咳嗽、咯痰、呼吸紧迫等;日久反复发 作,可见气喘、咳嗽、咯痰、呼吸时喉间哮鸣 有声、自汗、畏风、神疲形衰、腰酸浮肿。
哮病与喘证的鉴别
哮病
相同: 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 不同: 哮必兼喘 ,喘未必兼哮 ,
喘病
哮指声响言,
喘指气息言,
喉中哮鸣有声 , 为呼吸气促困难,
是一种反复发作 的独立性疾病 。
是多种肺系急慢性 疾病的一个症状。
第二节 哮病的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临证参考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哮病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2、熟练掌握哮病的分证论治; 3、了解哮病的预防调护、临证参考。
熟地、山萸肉、胡桃肉、人参、麦冬、五味 子、茯苓、甘草、半夏、陈皮。
五、预防调护
1、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避免因寒冷空气 的刺激而诱发。
2、根据身体情况,作适当的体育锻炼,以 逐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调护
1 饮食宜清淡,忌肥甘油腻,辛辣甘甜,防止生

痰生火,避免海膻发物;避免烟尘异味;
病 2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
或进食海膻发物,
脾失健运,痰浊内生, 上干于肺,壅塞气道 。
病后 体虚
病后体弱,如幼年患麻疹、顿咳 ,
肺气不足,阳虚阴盛 ,
或反复感冒、咳嗽日久等导致肺虚 。
气不化津,痰饮内生 。
素质不强
肾精亏虚,阴虚阳盛,热蒸 液聚,痰热壅于肺 气不布津
热哮
寒包
外感、
痰浊壅肺 肺失宣肃
(四)病机要点: ①病位:肺、与脾肾 ②基本病机:肺失宣肃 痰气搏击 。 ③病性:发作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 虚为主总属正虚邪实
(五)转归:
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疾病。 年轻患者,可终止发作;中老年体弱患者,不 易根治。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课堂测验]
(一).哮病是由于 遇诱因致 , , ,所致 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 , ,甚则 为主 要表现。
石 膏 汤
宣肺平喘
麻黄五味子
或 厚

补虚扶正
芍药
桂 枝
五味子 甘草
麻 黄 汤
4、风痰哮证
症状: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 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 咯痰粘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 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 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 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迅即发 作,舌苔厚浊,脉滑实。
面色青晦
哮病 肺
寒痰 风寒 阳虚 瘀血
证型分析示意图
•寒痰伏肺,遇感触发, •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宣肺散寒, 化痰平喘。
疏风散寒 麻黄、干姜、细辛
化痰平喘 射干、麻黄、干姜

细辛、紫菀、冬花

健脾化痰 半夏、干姜、大枣
麻 黄

扶正补虚 大枣、五味子
②热哮证
症状: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 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粘 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 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 者,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
证机概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 气阻,肺失宣畅。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主方:射干麻黄汤加减。
证型分析示意图
喉中哮鸣,呼吸急促
喉中哮鸣,气粗息涌,胸高胁胀, 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
喉中哮鸣,痰色白而多泡沫、 舌苔白滑
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 渴喜热饮,形寒怕冷
痰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 渴喜热饮,形寒怕冷, 天冷或受寒易发,脉浮紧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拾肩, 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诱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 3先兆症状: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 兆 4.有过敏史或家族史,呈反复发作性。 5.辅助检查: ①两肺可闻及哮鸣音,可以确诊。 ②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
(三)病证范围
支气管哮喘、
喘息性支气管炎、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或其它急性肺部过敏 性疾患 )
引起的哮喘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外邪 侵袭
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邪 蕴于肺,
或因吸人烟尘、花粉、 动物毛屑、异味气体等
壅阻肺气,气不布津 ,聚液生痰。
影响肺气的宣降,津液凝 聚,痰浊内生。
饮食 不当
过食生冷,寒饮内停, 或嗜食酸咸甘肥,积痰蒸热,
预 3 劳逸适当,防止过度疲劳。
防 4 平时可常服玉屏风散、肾气丸等药物,以调护 调 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七、结语
一、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以喉中 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为特征。 二、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伏于肺,遇感诱发。 发病机理为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失宣降。 三、发时以邪实为主,治当祛痰利气,攻邪治 标;反复发作,则由实转虚,且虚实之间常常互 为因果,邪实与正虚错杂为患,治当补正祛邪兼 施。
肺 肺不布津
痰(宿根)
宿痰伏肺 肺失宣肃
外感、饮食
肺失宣肃 痰随气动
呼吸困难

七情、劳倦 气因痰阻 痰气搏击
喉中哮鸣

发作期
实哮:冷哮(寒痰)热哮(热痰) 虚哮:气虚(寒痰)阴虚(热痰)
缓 热痰 伤阴 解
期 寒痰伤阳
损伤肺脾肾三脏
肺虚
肺不布津 痰浊内生 卫气不足 卫外不固
脾虚 肾虚
气血不足 肺失所养 痰浊内生 上干于肺 虚火灼津 上壅于肺 阳虚水泛 上客于肺
热哮
饮食
生冷 酸咸、甘肥
海腥

聚湿

(夙根: 宿痰伏肺、 饮食
肺气壅塞) 情志
痰阻气道 搏击有声
发作
迁 延 日
劳倦

病后(肺虚) 肺气耗损 气不布津 起居体虚(肾亏) 阴虚火旺灼津
虚哮
阳虚水泛
缓解期
(三)二者概述
外邪侵袭
邪客于肺 肺
肺不布津
饮食不当
脾失健运 脾
水湿内停
大病久病 禀赋不足
肾 肾不主水 水饮内停 气阴耗伤
③胸部x线检查:
(二)、鉴别诊断
1.哮病与喘证: 相同点:
都有呼吸急促(呼吸频率加快)的表现。 不同点:
哮病:哮指声响言,喉中有哮鸣声,伴呼吸气促 难,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
喘证:喘指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 个症状。呼吸气促困难时,不伴有喉中哮鸣声。 联系:即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可以说,哮是一种 特殊的喘。
第一章 肺病证
第三节
哮病
哮病
概述 病因病机 诊察要点
第一节 概述、病因病机、诊断要点
教学目标
1、了解哮病的定义及历史沿革。 2、熟悉哮病的病因病机。 3、熟悉哮病的类证鉴别。
哮病
概述 病因病机 诊察要点
一、概述:
(一)涵义: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 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 平卧。
释义: ①证候特征:呼吸困难、喉中哮鸣。 ②发作性—突然性、反复性、短暂性。 ③发作性说明次病可分为发作期、缓解期。 ④第一个句号后的话是对本病发作期临床表现的进一
步描述。 ⑤别名:哮吼。
定义
病名释义 : 哮:在《新华字典》中即“吼叫”的意思,如咆
哮。
这里的“哮”指声响言,是指喉中有哮鸣声; “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哮喘即是一 种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不能 平卧的病证。
清热化痰
桑白皮、黄芩、甘草
宣肺平喘
麻黄、杏仁、白果
健脾化痰 定喘汤
半夏、冬花、苏子
3、寒包热哮证
症状:喉中鸣息有声,胸膈烦闷,呼吸 急促,喘咳气逆,咯痰不爽,痰粘色黄, 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 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 罩黄,舌尖边红,脉弦紧。
证型分析示意图
喉中哮鸣,呼吸急促
通过病案,引入新课
男,16岁,呼吸困难反复发作3年,受凉后再发 2小时。
患者3年前因受凉后出现鼻痒,喷嚏,流涕,继 则呼吸困难,喉中有哮鸣声,伴咳嗽,咳少量白痰, 胸闷,不予治疗可自行缓解,未经系统治疗。2小时 前因受凉患者再度出现呼吸困难,喉中有声哮鸣, 胸膈满闷,面色晦滞,口渴喜热饮。舌苔白滑,脉 弦紧。
②发作时以邪实为主、辨其寒热。
冷哮:哮证特征+咳痰清稀,痰白,口 不渴,苔白。
热哮:哮证特征+咳痰黄稠,胶粘难 咯,口干欲饮,苔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