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病因病机的探析及治疗

中风病病因及辩证论治的新进展

摘要:中风是内科常见病症之一,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中

医对中风发病因素历代论述诸多,中风病的辨证方式至今也缺乏规范的、统一的、与现代临床实际相适应的标准。本文通过对中风中医辨证的历史回顾,介绍了目前对中风病病因的新内容,并将现代检测指标与中风辨证有机结合, 最终能达到中风辨证的现代化。

关键词:中风病因辩证论治

“中风”,现代医学称为“脑卒中”。是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一种疾病,也是

危害人类健康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以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硬化性脑梗塞、脑栓塞为多见。中风因其起病突然,,变化迅速,且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为特点,故祖国医学将中风列为“风、痛、朦、隔”四大疑难病之首。由于中风而引起的智能障碍、语言障碍、肢体障碍等后遗症,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上升。因此,如何降低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提高康复水平,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是我们医务界、养生界和有关部门的共同责任。中风病的特点是突然发病、来势凶猛、后果严重。然而它的发生却并非偶然,而是具有一定的病理基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表面上看来中风的发生是突然的,实质上它有一个病理形成的演变过程。在各种诱因作用下,这个病理过程可以突然加速,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故中风先兆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是一脉相承的。《丹台玉案》将中风先兆的病因病机阐述得极为透彻“惟其不戒暴怒,不节淫欲,或饥饱不暇于食,寒不暇于衣,或嗜酒而好色,或勤劳而忘食,或当风而沐浴, 或大汗而行房, 或畏热而露卧, 或冒雨而奔驰, 以致元真耗亡, 气血消尽, 大经细, 积虚弥年, 平时无甚痛苦, 而不知营卫皆虚, 徒有躯壳, 正犹无心之木, 将折未折, 无基之墙, 欲颓未颓,其势已不可支, 而方且自畏无恙, 遂昧而不知戒。”所以, 一旦发病就很严重。

一、病因方面

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不足,外受风邪”而得名,如《素问·风论》云:“风

之伤人也……或为偏枯。”《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

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居,发为偏枯。”偏枯,乃中风病的一个重要症状,偏瘫之古称,又称半身不遂。医圣仲景秉承经旨,明确提出中风病与受风有关,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云:“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中风使然。”并创“络脉空虚”,外(寒)邪入中论。中风病“中风”之病因学说,一直承袭至隋唐宋时代。目前看来,此中风之“风邪”非单指风邪,当是外感六淫之统称,实指气候的异常变化,特别是寒冷之邪气对脑中风影响最大。通过流行病学观察发现,中风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但“从时间分布看,脑血管病(CVD)发病高峰在1 月中上旬。”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间气候最为寒冷,即在冬寒季节气候寒

冷时最易发生,说明气候异常变化如寒冷之邪气与中风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实际上中医所说的风邪,非指风邪,时贤赵洪均先生认为当为寒邪。现代医学认为:冬寒季节,气候寒冷,气温低下,机体应激反应性增强,交感神经活动增加,导致血管痉挛、收缩,血液黏稠度加大,机体抵抗力低下。在原有心脑血管病,或有其危险因素的情况下,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糖尿病等,容易导致相应器官、组织的缺血,诱发或发生中风。中医则认为:血液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寒邪侵犯人体,可导致经络、筋脉凝滞,拘急,挛缩等,使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凝结瘀阻,相应脏器发生缺血,诱发或发生中风。实际上“中风病的形成,有原始病因和诱发因素。原始病因有情志不调,久病体虚,饮食不节,素体阳亢为主。诱发因素主要为烦劳、恼怒、醉饱无常、气候变化等。”此系新世纪第二版高校本科教材《中医内科学》对中风病病因学说最科学、客观、合理的解释。其中气候的异常变化特别是寒冷邪气,是中风病诱发因素之一,对于某些中风病患者来说则可能成为病因之一,故云中风病与“风”邪有一定关系。即,在中风病病因学说中,其“中风”之风邪,当是外感六淫之统称,实指气候的异常变化。气候的异常变化,是中风病诱发因素之一,对于某些中风病患者来说则可能成为病因之一。

二、辩证论证方面

近几年来,许多学者对中风证型与现代医学检测指标间的关系已作了有意义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中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氧自由基、甲皱微循环、血脂、脑CT 形态学改变与中风证型的联系。如郑氏等通过对115 例中风患

者分析,发现无论出血型中风还是缺血型中风,血液流变学均显著高于正常组, 且与证型有关, 中经络组以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瘀上扰证及气虚血瘀证3 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为甚,中脏腑组以痰浊蒙蔽心神、痰热蒙蔽心窍证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为甚,而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阴虚风动证、风火上扰清窍证及元气败脱、心神散乱证升高不甚明显,并建议对此在活血化瘀治疗上不宜操之过急。肖氏等通过对43 例脑梗死患者临床分析,发现中脏腑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中经络组显著增高,气血瘀滞组的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均显著高于肝肾阴虚型;CT 扫描结果发现痰火上逆之阳闭主要出现于急性大量脑出血患者,而痰浊上壅之阴闭主要出现于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孙氏对82 例中风患者的CT 进行分析,发现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和痰浊蒙闭心窍两型的病灶形状多呈大片状病损改变。中脏腑患者及中经络组中的风痰瘀血、闭阻脉络型及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以多发病灶为主,而气虚血瘀及阴虚风动型则以单发病灶为主。这些研究说明现代学者对中风的证型与现代医学指标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没有进一步分析现代检测指标对中医辨证诊断价值究竟如何? 他们只揭示了中风证型与检测指标之间的某种联系,但这些检测指标对证型的临床诊断意义未作深入研究,因而也就最终没有将检测指标纳入或归属到中医证型中来;二是他们所选用的证型表述极不规范、内涵不清(辨证依据未能统一)。同样是研究血液流变学与中风证型的关系,而选择的中风辨证分型是不统一的,相同含义的证型表述岐义较大,如“风痰”一证,有“风痰阻络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风痰瘀血证”、“风痰上扰证”和“痰湿阻络证”的不同表述; 又如涉及“阴虚”一证的, 有“阴虚风动”、“阴虚阳亢”、“肝肾阴虚”等的不同。这种证型的不确定性与不规范性,严重阻碍了中风辨证现代化研究向更深层次的发展,没有统一的标准与清晰的证型表述,就谈不上中风的证型与现代检测指标之间进行相互印证与相互联系,临床试验

结论的可重复性也无从谈起。这就给临床研究和交流也带来了困难,影响了学术的发展与提高。因此, 目前首要的任务是要规范中风的证型。

若要规范中风证型就必须紧紧抓住中风病的病机实质,按照中风发病的内在规律,即“风、火、痰、瘀、气虚、阴虚”6 个关键的病理要素的孰轻孰重和有

无兼挟等情况进行辨证诊断,确立证型。如果缺乏对中风病深层次内在本质的把握,仅按传统辨证(即从四诊八纲、脏腑阴阳、气血津液、六淫等分析病机的质) 确立证型,那么它所得出的证型,往往显得空泛肤浅,看上去象是中风的病机,实际上还是抓不住中风患者固有的深层次病机本质,而且往往由于个人的经验不同、所依据的辨证方法侧重点不一,辨证所得出的证型则千差万别。同样道理,若机械地按某一标准所颁布的几个证型进行生搬硬套,那只会变成脱离临床实际的条条框框。例如临床有一个中风中经络患者,既表现有风痰的证候,又见有气虚的征象,如果按现行国家行业标准或中药新药指导原则中的9 个中风证型来辨证,那只能诊断为“风痰阻络证”或“气虚血瘀证”,这恐怕是一种漏诊或误诊。这种被条条框框所束缚的辨证不但得不出准确的贴近患者的证型诊断,实际上也等于抛弃和扼杀了中医辨证的灵活性、多样性的优点。凡是机械的人为划分的证型,同样是不可能作为深入研究的依据和出发点。我们认为辨证既要有灵活性,也要有确定性。灵活性要求我们继承传统辨证的优点,充分考虑到患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有什么样的证就辨什么样的证,不能有、也不应该有条条框框的限制;而确定性则要求我们遵循中风病内在发病规律,在临床辨证诊断中始终不能脱离“风、火、痰、瘀、气虚、阴虚”的中风病机实质,准确地规范地对一个个具体病人作出恰如其分的证型表述。否则,要实现中风辨证的现代化也将是一句空话。

综上所述, 今后中风中医辨证现代化的研究方向应是,在遵循一般传统辨证原则的基础上,充分把握中风发病的内在规律与本质,以“风、火、痰、瘀、气虚、阴虚”基本证候要点制订规范进行辨证,并将现代医学检测指标纳入到中风病规范的辨证标准中来,使现代检测手段为中风辨证所用,扩大中风辨证的范围,丰富中风辨证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中风辨证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郦永平.中风辨证现代化理论探讨[J]江苏中医,2001 ,22(3)

[2]王顺道,司志国,黄宜兴,等.中风病证候的初步研究.中国中医急症,1995,4

[3]吴立欣,金栋.中风病因新识.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8)

[4]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17-218

[5] 赵洪均.中西医结合二十讲[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66.

[6]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304-312.

[7]金葆铭,宋玉梅.中风病因分型施治之我见[J],中国现代药物应

用,2010,2,4(4)

[8]盖国忠.中风诊疗纵横谈[J],吉林中医药,2007,3,27(3)

[9]连启英.中风的中西医治疗体会[J]中国杜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年,2009,11,105

[10]李保良,针刺督脉经为主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

志,2002,21(1):13

(完整版)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 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

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 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 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教 案

滨州医学院教案 (理论课用) 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授课教师李史清职称主治医师授课对象专业:中医内科学 2007年级中医班(组) 授课时间 2013 年 11月 18 日 4-6 节计划学时 3 授课课题:中风病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掌握中风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掌握中风病的辨证分型、治则方案。 教学重点、难点:中风病的诊断、辨证以及中风病的治疗 教学法: 课堂讲述和讲解为主,结合图片演示 教学手段、用具:幻灯 教学内容提要、步骤及时间分配: 一、定义和概念(5分钟) 指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等,相当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病相似。 二、病因病机(10分钟) 其病因病机与年老体衰、阳气不足、五志所伤、气滞血瘀、劳倦伤脾、痰浊化生、血脉凝滞等因素相关。本病其位在脑,与心、肾、肝、脾有关,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 三、临床表现(5分钟) 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多急性

起病,好发年龄以40岁以上多见。 四、辅助检查(10分钟) 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 五、诊断(5分钟)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一般可确立诊断。 五、鉴别诊断(5分钟) 1.中风病与口僻 2.中风病与痫病 3.中风病与厥病 五、辨证论治(25分钟) 治则:急则治其标,治疗以祛邪为主。闭、脱二证当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救阴固阳。 各型中风病的辨证特点及治疗。熟记各型的代表方药。 六、西医治疗(5分钟) 及早治疗,及早住院,并加强住院前的急救处理,治疗重点是防止梗死扩大,急性期的治疗首先应尽早恢复缺血区的血液供应,使脑血流达到缺血阈值以上,阻止缺血性损害的发展;三项基本原则即管理血压、适当处理脑水肿、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 七、病例分析(5分钟) 1、本病中医诊断和辨证治疗是什么? 2、需要与哪些病证相鉴别? 3、现代医学诊断与治疗是什么? 八、小结(5分钟) 课堂教学内容简要小结。

中风病病因病机的探析及治疗

中风病病因及辩证论治的新进展 摘要:中风是内科常见病症之一,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中 医对中风发病因素历代论述诸多,中风病的辨证方式至今也缺乏规范的、统一的、与现代临床实际相适应的标准。本文通过对中风中医辨证的历史回顾,介绍了目前对中风病病因的新内容,并将现代检测指标与中风辨证有机结合, 最终能达到中风辨证的现代化。 关键词:中风病因辩证论治 “中风”,现代医学称为“脑卒中”。是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一种疾病,也是 危害人类健康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以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硬化性脑梗塞、脑栓塞为多见。中风因其起病突然,,变化迅速,且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为特点,故祖国医学将中风列为“风、痛、朦、隔”四大疑难病之首。由于中风而引起的智能障碍、语言障碍、肢体障碍等后遗症,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上升。因此,如何降低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提高康复水平,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是我们医务界、养生界和有关部门的共同责任。中风病的特点是突然发病、来势凶猛、后果严重。然而它的发生却并非偶然,而是具有一定的病理基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表面上看来中风的发生是突然的,实质上它有一个病理形成的演变过程。在各种诱因作用下,这个病理过程可以突然加速,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故中风先兆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是一脉相承的。《丹台玉案》将中风先兆的病因病机阐述得极为透彻“惟其不戒暴怒,不节淫欲,或饥饱不暇于食,寒不暇于衣,或嗜酒而好色,或勤劳而忘食,或当风而沐浴, 或大汗而行房, 或畏热而露卧, 或冒雨而奔驰, 以致元真耗亡, 气血消尽, 大经细, 积虚弥年, 平时无甚痛苦, 而不知营卫皆虚, 徒有躯壳, 正犹无心之木, 将折未折, 无基之墙, 欲颓未颓,其势已不可支, 而方且自畏无恙, 遂昧而不知戒。”所以, 一旦发病就很严重。 一、病因方面

中风病中医病因病机及其治法研究进展

中风病中医病因病机及其治法研究进展 中风病中医病因病机及其治法研究进展 中风在现代医学中又称脑血管疾病,为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死亡率高于心血管疾病及癌症,其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喁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临床上将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一般无神志改变,仅表现为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中脏腑病位较深,病情较重,主要表现为神志不清,喁僻不遂,其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本文就近年来中医在中风病病因病机及其治法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中风病病因病机 中风病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其病理变化机制较为复杂,通过历代医家从临床实践中,对中风病症候的观察分析和辨证求因,总结出中风病的发生发展病因病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风邪入侵,中于经络,脉络瘀阻,筋脉失于濡养 关于中风病发病的病因病机学说,唐宋以前多以外风立论。如《素问?风论》提出:“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之伤人也,或为偏枯。”在《灵枢?九宫八风》指出,邪风“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骨、偏枯矣。”与今天的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的描述颇有相似之处。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中说:“风半身不随候:半身不随者,脾胃气弱,血气偏虚,为风邪所乘故也。”强调中风病由气血偏虚,风邪入侵所致。《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也指出“皆因风邪中于经络”所致。近代医家张山雷也指出:“古之中风皆是外因,治必温散解表”,同时现代学者对于上呼吸道感染与中风发病关系的研究表明,气候突变是中风病的好发之时,尤其好发于冬季;在低温的环境中,中风发病率明显增高,这些均为风寒外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中风 细目一:概述 一、中风的概念及源流 1.中风的概念 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口眼斜及半身不遂等症状。 2.中风的源流 《内经》有关中风的论述较详。在病名方面,卒中昏迷期间称为仆击、大厥、薄厥;半身不遂者则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风痱等病名。在病因方面,认识到感受外邪,烦劳暴怒可以诱发本病。 对中风的病因和治法的认识,大体可触分为两个阶段。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如《灵枢》所说“真气去,邪气独留”;东汉·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是本病发生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浅、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在治疗上,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千金方》小续命汤和《保命集》大秦艽汤,均为代表方。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如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刘河间则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而倡导“非风”之说,并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李中梓将中风中脏腑明确分为闭、脱二证。至清代叶天士始明确以“内风”立论,《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阐明了“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的发病机理,并提出滋液熄风、补阴潜阳,以及开闭、固脱等法。王清任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至今仍为临床常

用。 二、古代医家对外风、内风、真中、类中和非风的认识 唐宋以前,中风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如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刘河间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张景岳倡导“非风”之说,并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三、中风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根据中风的临床表现特征,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与之相类似,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局限性脑梗死,原发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中风的常见病因 内因:内伤积损,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外因:外感风邪。 二、中风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中风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若肝风夹痰,横窜经络,血脉瘀阻,气血不能濡养机体,则见中经络之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不伴神志障碍;若风阳痰火蒙蔽神窍,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则见中脏腑重证,络损血溢,瘀阻脑络,而致卒然昏倒,不省人事。

中风中医

中风病 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中风病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居1994年我国城市人口死因的首位,为发达国家人口前三位死因之一。根据80年代对上海市1个区整群抽样36万人的调查,每10万人中风病的年发病率为230人,年死亡率164人,患病率634人。在本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中医药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和优势。 《内经》虽没有明确提出中风病名,但所记述的“大厥”、“薄厥”、“仆击”、“偏枯”、“风痱”等病证,与中风病在卒中昏迷期和后遗症期的一些临床表现相似。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也有一定认识,如《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人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此外,还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个人的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等有关,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明确指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还明确指出中风的病变部位在头部,是由气血逆而不降所致。如《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 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法,历代医家论述颇多,从病因学的发展来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上一般多采用疏风祛邪、补益正气的方药。如《金匮要略》正式把本病命名为中风。认为中风病之病因为络脉空虚,风邪人中,其创立的分证方法对中风病的诊断、治疗、判断病情轻重和估计预后很有帮助。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许多医家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其中刘河间力主“肾水不足,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形盛气衰,本气自病”;朱丹溪主张“湿痰化热生风”;元代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将中风病分为“真中”、“类中”。明代张景岳提出“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是导致本病的根本原因;明代李中梓又将中风病明确分为闭、脱二证,仍为现在临床所应用。清代医家叶天士、沈金鳌、尤在泾、王清任等丰富了中风病的治法和方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风病治疗法则。晚清及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进一步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主要是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至此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其治疗日臻完善。近年来对中风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治疗方法多样化,疗效也有了较大提高。 中风病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与西医所称的脑血管病相似。脑血管病主要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型。不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积损正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脑脉失养。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瘀血止扰清窍,突发本病。正如《景岳全书·非风》说:“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 2.劳倦内伤烦劳过度,伤耗阴精,阴虚而火旺,或阴不制阳易使阳气鸱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或兼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

中医解读中风(一)——中风的中医病理机理

中医解读中风(一)——中风的中医病理机理 中风的中医病理病机 中医讲“风、寒、暑、湿、燥、火”六邪皆能致病。中暑就是被暑邪所伤,伤寒就是被寒邪所伤,中风就是被风邪所伤。昆山市康复医院疼痛科屈亚辉 中风的西医病机就是两种:一是由于血压高而冲破脑血管,产生脑溢血;二是血管堵塞变窄,血液粘稠度增高,堵塞血管产生脑梗。 中风是中医病名,自然得用中医理论来阐释才得以明了。那么中风的“风”是什么“风”?这个风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中风的病人虽然血压高、火气大,但是下半身尤其是双脚特别怕冷?为什么中风的患者只破裂头部的血管,而其他地方的血管无破裂?为什么中风的病人都只热在头面部,出汗都集中在头颈部?搞清楚这些也就知道了中风的前因后果,能直接高效指导中风的预防、抢救和治疗! 中风的“风”是什么“风”?中风跟伤风感冒的“风”不同,伤风感冒的“风”是自然界中的邪风、贼风;中风的“风”是人体中的内风,就是人体内的气机、真气运行。真气在人体内是沿着环形轨迹循环运行的,无处不到。真气正常循环往复运行,是生命正常运行的前提和保障;气机逆乱致使真气不能沿着正常轨迹循环而变成邪风,就能致人生病,包括中风、头晕、高血压、失眠、自汗盗汗、视力下降、健忘等等。简单地说这个风就是偏离正常轨道的真气、元气。气绝则身亡,气弱则身弱,气强则身强,气乱则病至,气顺则身安。 这个风是怎么来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人体是阴阳动态平衡的统一体。真阴真阳藏于肾,阴阳互根,相互制衡。一方面:当人体肝肾亏虚,阴精就不能制衡阳气。肾亏则真气上越而不得下潜,肝血亏虚则肝火内生、肝风内动。藏于肾中的真气就会因为真阴亏虚失衡而大量上升,经肝火煽动,火气上炎,气机逆乱形成了贼风邪气而产生耳鸣眼胀头昏欲仆等高血压症状。另一方面: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当脾胃损伤亏虚,运转失灵,导致肺气不能顺利下降,郁久发热,正常气机循环被打乱,上升至头顶的真气就不

中风的中医辩证施治

中风的中医辩证施治 什么是中风? 中风病,是以猝发昏仆,不省人事,伴口舌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突发口舌斜、半身不遂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 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见症多端,与自然界善行数变的风邪特征相似,故名“中风”。多属气血逆乱,内脏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内风”。与中风病记载类似的病证,最早见于《内经》,其中,把有半身不遂表现者称为“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痱”,把中风突发昏迷称为“大厥”、“薄厥”、“击仆”。东汉张仲景首提“中风”之名,但其含义却有邪在经、在络、在腑、在脏的不同。单以口眼斜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也称为中风,又叫“口僻”,实属另一类疾病。历代文献中还有“真中风”、“类中风”、“卒中”、“风痱”、“风痹”等病名,其内涵与中风病有相同者,也有相异的。为规范中医病名,现今大多数专家趋向于统称“中风病”,不包括伤寒论桂 枝汤证之“中风”和属于西医面神经麻痹的“口僻”。西医的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等均按中风病论治。 由于此病发病率、病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均较高,病因繁多,病机复杂,辨证类型多,治疗时间长,疗效慢,后遗症多,康复较为困难,在古代即被列为风、痨、鼓、膈四大内科病证之首,故属于疑难病。 西医学认为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种急性非外伤性局部脑供血障碍引起的局灶性神经损害,分为缺血性(脑血栓形成,约占50%;脑栓塞,约占7%)和出血性(脑出血,约占28%;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15%)两大类,与中医的中风病临床特征极为相似。故中西医可互相联系和参考。但西医学之面神经炎、多发性神经根炎、癔病性瘫痪等疾病,虽也有突发瘫痪或口舌斜等症状,但没有半身不遂之主症,故不属于中风病范畴。

中医关于“中风”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中风”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中风的发生主要因内伤积损、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欲过度等,以致肝阳暴张,或痰热内生,或气虚痰湿,引起内风旋动,气血逆乱,横窜经脉,直冲犯脑,导致血瘀脑脉或血溢脉外。 一、病因 1.内伤积损 年老体弱,正气自虚,或久病迁延,或恣情纵欲,劳逸失度,损伤五脏之气阴,气虚则无力运血,脑脉瘀滞;阴虚则不能制阳,内风动越,而致本病发生。张景岳《景岳全书·非风》指出:“此证多见猝倒,猝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 2.情志过极 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或暴怒伤肝,肝阳暴张,内风动越,或心火暴甚,风火相扇,血随气逆,引起气血逆乱,上冲犯脑,血溢脉外或血瘀脑脉,而发为中风,以暴怒引发本病者为多见。 3.饮食不节 嗜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或饮酒过度,伤及脾胃,酿生痰热,痰瘀互阻,积热生风,导致脑脉瘀滞而发中风。张山雷《中风斛诠·论昏瞀猝仆之中风无一非内因之风》谓:“肥甘太过,酿痰蕴湿,积热生风,致为暴仆偏枯,猝然而发,如有物击使之

仆者,故仆击而特著其病源、名以膏粱之疾。 4劳欲过度 烦劳过度,恣情纵欲,耗气伤阴,致使阳气暴张,气血上逆,阻清窍,而致血瘀脑脉或血溢脉外,发为中风。或房劳伤肾,肾水不济,引动心火,阳亢风动而致中风。《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烦劳则张。 二、病机 1.中风的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于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气血不足或肝肾阴虚是致病之本,风、火、痰、瘀是发病之标,如遇到烦劳、恼怒、房事不节或醉酒饱食等诱因,阴阳严重失调,气血发生逆乱而致卒中。 2.按中风的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类。 3.中经络之证,病位较浅,每因风痰瘀阻滞经脉,或肝风夹痰,横窜经络,气血不能养机体,则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仅见口舌歪斜,或伴见半身不遂等症状。若风阳痰火蒙蔽清窍,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则见中脏腑之证,病位较深。或因络损血溢,瘀阻脑络,而致猝然昏厥仆倒,不省人事。 4.中脏腑因邪正虚实的不同,又有闭、脱之分,又可出现由闭转脱的演变。若风阳痰火蒙蔽清窍,则见昏仆、不省人事、面赤、息粗、肢体拘急等闭证。如风阳痰火炽盛,进一步耗灼阴精,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风病》)

中风病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根底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血管疾病。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此外,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及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麻木等五大病症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一两个病症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邪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聩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那么病情危重,假设正气渐衰,多难救治;以肢体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 1.1.1 疾病诊断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

偏不瞬,步履不稳等。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到达病症的顶峰,而慢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病症的病史。少局部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开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i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病症。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屡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病症、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1.1.2病类诊断 中经络:中风病而无神志昏蒙者。 中脏腑:中风病而有神志昏蒙者。 起病即出现眩晕、视一为二、瞳神异常、饮水发呛等临床表现者,病情多迅速加重,直中脏腑而出现神志昏蒙。 1.1.3病期诊断 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神昏者可延长至发病4周。 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中医内科学 中风的辨证论治

中风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一)辨中经络、中脏、中腑。 中经络者虽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意识清楚;中腑则见二便闭塞不通,虽有神志障碍但无昏迷;中脏则肢体不用,昏不知人。 (二)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 闭证属实,因邪气内闭清窍所致。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脱证属虚,乃为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决之候。临床可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等。 (三)闭证当辨阳闭和阴闭二类。 阳闭有瘀热痰火之象,如身热面赤、气粗鼻鼾、痰声曳锯、便秘溲黄、舌苔黄腻、舌绛干,甚则舌体卷缩,脉弦滑而数。阴闭有寒湿痰浊之征,如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沉滑等。 二、治疗原则: 中经络──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中腑──通瘀泄热 中脏闭证──治当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 脱证──救阴回阳固脱 内闭外脱之证──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中风恢复期(后遗症),多为虚实兼夹──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三、证治分类: 中经络: (—)脉经空虚,风邪入中。 1、症状: 1)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 2)兼症:或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 3)苔脉:苔薄白,脉浮数。 2、病机:脉络空虚.风邪入中。 3、治法:祛风养血,行血通络。 4、主方:大秦艽汤加减。 5、常用药: 秦艽、羌活、防风、白芷、细辛──解表祛风 地黄、当归、川芎、赤芍──养血行血 白术、茯苓──健脾祛湿 6、加减: 若无内热者可去生石膏、黄芩,加白附子、全蝎祛风痰、通经络。 若有风热表证者,可去羌活、防风、当归等辛温之品,加桑叶、菊花、薄荷以疏风清热。 若呕逆痰盛、苔腻脉滑,可去地黄,加半夏、南星、橘红、茯苓以祛痰燥湿。 若手足麻木、肌肤不仁加指迷茯苓丸以通利经络。 年老体衰者,加黄芪以益气扶正。 (二)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1、症状: 1)主症: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

中医内科学 中风的病因病机

中风的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内伤积损 素体阴亏血虚──阳盛火旺,风火易炽 年老体衰──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复因将息失宜,致使阴虚阳亢,气血上逆,上蒙神窍,突发本病。 (二)劳欲过度 烦劳过度──耗气伤阴,易使阳气暴张,引动风阳上旋,气血上逆,壅阻清窍 纵欲过度,房劳不节──引动心火,汲伤肾水,水不制火,则阳亢风动。 (三)饮食不节 嗜食肥甘厚味 嗜食辛香炙煿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生热,热极生风──风火痰热内盛,饮酒过度窜犯络脉,上阻清窍 (四)情志所伤 平素忧郁恼怒,情志不畅──肝气不舒,气郁化火,肝阳暴亢,引动心火,气血上冲于 脑,神窍闭阻,遂致卒倒无知。 长期烦劳过度,精神紧张──虚火内燔,阴精暗耗,日久导致肝肾阴虚,阳亢风动 素体阳盛,复遇怫郁──阳亢化风,以致突然发病 (五)外感时邪 气血不足,脉络空虚,尤其在气候突变之际,风邪乘虚入中──气血痹阻 形盛气衰,痰湿素盛,外风引动痰湿──闭阻经络,而致僻不遂 二、病机 (一)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亦指出脑为“元神之府”。“精明”“元神”均指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功能而言,因此可认为神明为心脑所主。中风的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因肝肾之阴下虚,则肝阳易于上亢,复加饮食起居不当,情志刺激或感受时邪,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故卒然昏仆,不省人事。 (二)病理性质属于本虚标实证。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 发病之初,邪气鴟张,风阳痰火炽盛,气血上菀,故以标实为主;如病情剧变,在病邪的猛烈攻击下,正气急速溃败,可以正虚为主,甚则出现正气虚脱。而后期因正气未复而邪气独留,可后遗难症。 (三)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轻者中经络,重者入脏腑。 因阴虚阳亢,风火痰瘀相互为患,一遇诱因激发,阴阳严重失调,气血逆乱,则致卒中。 由于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又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 1、若肝风夹痰,横窜经络,血脉瘀阻,气血不能濡养机体,则见中经络之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不伴神志障碍。 2、若风阳痰火蒙蔽神窍,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则见中脏腑重证,络损血溢,瘀阻脑络,而致卒然昏倒,不省人事。 中腑者,因肝阳暴亢或瘀热腑实,风痰上扰,见僻不遂,神志欠清,大便不通。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欢迎阅读五.中风 中风又名卒中,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与脑,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不利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病轻者无昏仆。中风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两类。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 不足,以阴虚、气虚较多见,而以肝肾阴虚为根本,两者可互为因果。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虚实夹杂,或以本虚为主。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1.辨中经络与中脏腑中经络病情较轻,一般无神志昏蒙症状;中脏腑常有神志昏蒙表现,病情重。病程中,中脏腑和中经络可相互转化,病由中脏腑转向中经络,病势为顺,预后多好;若病由中经络转向中脏腑,则病情加重,预后不良。 2.辨中脏腑之闭证与脱证闭证乃邪毕于内,属实证,症见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若兼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脉弦而数,则为阳 1. ( (jian),(2 护治法则:平肝潜阳,活血通络。(治疗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3)阴虚风动 证候表现:平素头晕耳鸣,腰酸,心烦失眠,突然发生口眼?斜,言语不利,手指蠕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护治法则:滋阴潜阳,息风通络。(治疗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4)气虚血瘀

证候表现: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强语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黯淡,苔薄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护治法则:益气活血。(治疗代表方:补阳还五汤) 2.中脏腑 (1)闭证 1 2) 3 (2 证候表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多汗肤凉,二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护治法则:回阳救阴,益气固脱。(治疗代表方: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 3.恢复期 (1)风痰瘀阻

中风病疑难病例讨论

中风病疑难病例讨论 引言 本文将讨论一例中风病疑难病例,探讨该病例的临床表现、诊 断和治疗方案。此病例的讨论对于理解中风病的复杂性和治疗的挑 战性具有重要意义。 病例描述 患者是一名60岁的男性,突然出现右侧身体无力和言语不清 的症状。他没有既往疾病史,也没有家族遗传疾病史。经过详细的 身体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发现他右侧脑半球出现一处大小适中的梗 塞灶。 临床表现 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和面部表情不 对称。他也报告了一些感觉异常,如右侧手部的触觉减退以及手指 的活动障碍。经过一段时间的随访观察,患者的症状没有明显改善。

诊断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我们可以初步诊断患 者为左侧动脉供血不足性中风。进一步的检查可能包括血液检查和 心脏检查,以排除其他潜在的病因。 治疗方案 针对该病例,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治疗方案: 1. 血管内溶栓治疗:此疗法可以尽快溶解梗塞灶并恢复脑供血,有助于减轻症状和促进康复。然而,此疗法需在病发后早期进行, 且存在出血风险。 2. 康复治疗:针对患者的肢体无力和手指活动障碍,推荐进行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这些治疗方法可 以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3. 个体化治疗:针对患者的特定症状,如言语障碍,可以考虑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法,如语言重塑治疗。这类治疗方法可以增强患者在特定领域的功能。 结论 中风病作为一种复杂的疾病,其病例的诊断和治疗都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本文对一例中风病疑难病例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希望这个讨论能为医疗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更好地理解中风病的治疗挑战和患者康复的可能性。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总结分析 优化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临床疗效评价中医治疗难点及其解决思路与措施(2022) 一、临床资料 中风又名卒中。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血脉痹阻或血溢脉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中风病临床表现与西医的脑血管病相似,脑血管病主要包括缺血性与出血性两大类型。不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均可参考中风辨证诊治。中经络可分为风痰阻络、肝阳暴亢、阴虚风动、气虚血瘀四型,分别应用脑脉通1-4号治疗。 我科在2022年1月一2022年12月共收治中风病人405人,其中中风急性期386人,中风恢复期19人,中风住院人数占内科总住院人数39%。其中男198例,女207例;年龄最小者51岁,最大86岁,平均年龄(67.5士5.3)岁。 二、结果

在所有患者中,其中风痰上扰型共128人,占31.6%;肝阳暴亢型共56人,占13.8%;阴虚风动型占105人,占25.9%;气虚血瘀型占116人。占28.6%。。在总疗效判定方面,四种证型总有效率均在89%以上,中医证侯疗效均在90%以上,实验室指标改善的疗效在85%以上。 三、分析、总结及评价 在中风的治疗中,在按照西医(脑梗死)诊疗指南处理时,加用中医辩证施治。中医认为中风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脉痹阻或血溢脉外为基本病机,治疗以袪风化痰、平肝潜阳、滋阴熄风、活血化瘀等为主要方法。但以活血通络贯通始终。风痰阻络型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加用丹参,当归,川芎,鸡血藤,地龙等活血化瘀通络。方药如下:陈皮12g 、半夏15g、茯苓15g、天麻20、丹参30g 、当归20g、胆星12g、鸡血藤30g、白术15g、炙甘草15克、川芎12g 肝阳暴亢型用脑脉通2号方,以天麻钩藤饮加减,亦加丹参,当归,地龙等以活血通络。方药如下:天麻15g、钩藤20g、石决明20g、杜仲15g、丹参30g、川牛膝12g、黄芩12g、桅子15g、当归15g、川芎12g、珍珠母15g、地龙15g、桑寄生20g、菊花15g。阴虚风动型用脑脉通3号主方为镇肝熄风汤,白芍20g 、玄参20g、天冬15g、龟板15g、枸杞子30g、丹参30g、牛膝20g、当归15g、地龙15g、黄精10g、

中风病因病机

中风病因病机 养生之道网导读:中风病因病机是什么?现在的人们可以发现,中风疾病已经不只是中老年人才会得了,而且一些中青年们也是会发生该疾病的。那么中风病因病机是什么?看看吧。 文章目录 一、t中风病因病机 二、t中风如何预防 三、t中风的危害 中风病因病机 1、中风病因病机 积损正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脑脉失养。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瘀血止扰清窍,突发本病。正如《景岳全书。非风》说:“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 劳倦内伤烦劳过度,伤耗阴精,阴虚而火旺,或阴不制阳易使阳气鸱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或兼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 脾失健运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或肝郁化火,烁津成痰,痰郁互结,携风阳之邪,窜扰经脉,发为本病。此即《丹溪心法。中风》所谓“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气血精微衰少,脑脉失养,再加之情志过极、劳

倦过度等诱因,使气血逆乱,脑之神明不用,而发为中风。 情志过极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为中风。尤以暴怒引发本病者最为多见。 2、中风临床表现 中风根据病情轻重和病位的深浅沿用《金匮要略》的分类方法辨中经络还是中脏腑。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属中风中经络。中医辨证根据1993年卫生部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中风中经络的辨证方法,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等五型。五型的临床表现见辩证施治各证型中的证候。 3、中风中草药单验方 槐花茶防中风槐花茶6克。用法:开水泡,当茶饮。有预防中风的功效。 蒜泥治中风不语大蒜2瓣。用法:将蒜瓣去皮,捣烂如泥。涂于牙根部。有宣窍通闭的功效,用治中风不语。 松毛酒松毛1千克,酒1.5千克。将松毛在酒中泡7日,每饮1杯,日服2次。用于中风口眼歪斜,症见两脚疼痛、腰痛、两足不能立地。 中风如何预防 1、擦颈发热中风少

中风的辨证施治

中风的辨证施治 中风辨证施治 中风病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劳倦伤,及气侯突变等因,以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临床表现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或不语为主要特征。因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与自然界善行而数变之风邪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又名卒中。 现代医学中的各种脑血管疾病及部分其他神经内科疾患多属此范畴。本病多发于4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多见,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 一、历代医家对中风的认识 有关中风的记载,始见于《内经》,对中风发病的不同表现和阶段有着不同的记载。对卒中、昏迷期间有“仆击,大厥、薄厥”之称;对半身不遂又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痱风等不同的名称。至·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中,对于本病的病因、脉证、论述较详,自此,始有中风专论。 由于后世医家所处历史条件以及个人经验的不同,对中风的病因学说、中风的证候及其治法,意见颇不一致,如下介绍: 1、从中风的病因学说看,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这一历史时期医家多认为中风是外风。当人体气血亏损、脉络空虚、外卫不固时,招致风邪入中脉络,突然出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等症状,治则上多以祛风为主,多采用疏风祛邪,扶助正气的方药为主。到金元时期,许多医家对外风入侵的理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河间提出“肾水不足心火暴盛”的观点,东垣以“正气自虚”,丹溪则以“湿痰生热”所致,三家立论虽不同,但都偏重于内在因素,这是中风病因学说的转折。王履从病因学角度提出“真中”与“类中”的论点,明确指出,外风入中所致的病证是“真中”,而丹溪,东垣,河间以内风立论的中风应是“类

中风病的辨证论治

中风病的辨证论治 中风病 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中风病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居1994年我国城市人口死因的首位,为发达国家人口前三位死因之一。根据80年代对上海市1个区整群抽样36万人的调查,每10万人中风病的年发病率为230人,年死亡率164人,患病率634人。在本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中医药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和优势。 《内经》虽没有明确提出中风病名,但所记述的“大厥”、“薄厥”、“仆击”、“偏枯”、“风痱”等病证,与中风病在卒中昏迷期和后遗症期的一些临床表现相似。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也有一定认识,如《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人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此外,还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个人的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等有关,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明确指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还明确指出中风的病变部位在头部,是由气血逆而不降所致。如《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 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法,历代医家论述颇多,从病因学的发展来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上一般多采用疏风祛邪、补益正气的方药。如《金匮要略》正式把本病命名为中风。认为中风病之病因为络脉空虚,风邪人中,其创立的分证方法对中风病的诊断、治疗、判断病情轻重和估计预后很有帮助。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许多医家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其中刘河间力主“肾水不足,心火暴甚”;

中风的原理与中医治疗思路方法

中风的原理与中医治疗思路方法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反以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与《伤寒论》中之太阳表虚“中风”证不同。因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中风善行数变特性相似,故名之曰:“中风”。察其病因,历代医家各有发挥。 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灵枢·刺节真邪论》说:“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独留,发为偏枯”。《诸病源候论》亦有“风偏枯者,内血气偏虚,则腠理开,受于风湿”的记载。 至金元时代,许多医家对外风入侵的理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刘河间以平时将息失宜,心火暴炽立论。提出本病“以热为本,以风为标”。东垣强调“中风从内出”,“正气自虚使然”。丹溪则认为“半身不遂大率风痰”,“或属痰热并气虚”,他说:“东南之人,多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与此同时,王履又提出“真中风”、“类中风”的论点,在《医经溯洄集·中风辨》说:“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也”。王氏还强调:“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愤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 《景岳全书·非风》认为其病机是“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阴陷于下,而阳浮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所以忽而昏愦,卒然仆倒……”,此病的发生“皆因伤积损颓败使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叶天士综合诸家学说,结合自己的经验,进一步阐明:“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导致“内风旋动”而致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偏枯麻木。 总之,“外风”、“内风”说,都是历代不同时期,对中风病病因认识的概括,其认识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